小说家周游 在写作中允许自己飞翔

“夜不收,就是把自己当孤魂野鬼,大晚上在外头游荡,天不收,地不收,国不收,家不收,西方净土不收,阴曹地府也不收。”但是对朱抗这样身负秘密,行走在罪衍的浓重阴影中的人来讲,长夜难熬,只能出来与雪原、野兽、寒风、废墩为伴,“夜不收,其实是只有夜才收”。

小说家周游的新作《钦探》讲述了一个奇特的探案故事。1499年秋,北京保卫战胜利后不久,积年老兵“夜不收”朱抗和年轻公子张绍祖奉于谦密令,结伴去北境防线勘察土木之变背后的真实原因。随后,枯树墩的女墩兵田粥姐也加入进来,成为调查的关键人物。他们掀起大明王朝锦袍的一角,发现种种腐败与黑暗。在此过程中,每个人物的内心也在经受良知与命运的严酷拷问。

《当代》杂志社主编、评论家徐晨亮认为,《钦探》是一次有难度的写作,“这部小说所写的内容既有它的历史渊源,同时又有正史中从没有记录过的边缘、底层人物,也就是在历史的缝隙之中,写出了新的故事。”

据周游透露,小说《钦探》构思于2020年初,2020年底撰成初稿,隔一段时间再看,因觉得不甚满意,又把当中三分之二的篇幅花了一年时间推翻重写。相比于上一本让他声名鹊起的《麒麟》,周游称《钦探》的文笔“更简练”了,情节处理上“更干净”,“节奏也把握得更得当”。

周游常年浸淫于中国古典小说,汲取其中优长。在《钦探》中,他以非凡的笔力,将读者带入雪域辽阔、如真似幻的北境,也带入戍边官军嘈杂寒苦的人生。几个主要人物充满魅力,田粥姐好心肠好手段,爽利泼辣;张绍祖青年热血却世事洞明;更不用说看似主角却半途下线的朱抗——虽然极富智谋,却无法摆脱旧罪的阴影,每一次呼吸仿佛都是沉重的。

然而,这是一个非典型的探案故事,除了写贪腐,写马市,写冒功,刻骨地揭露明代朝廷的暗疮,对真相步步接近抽丝剥茧,小说中尚有不少闲笔奇笔,向自然、历史和人性的暧昧宽广处探寻。就好比朱抗夜巡跌跤,爬起来看见雪原上月光朗照,也不顾疼痛,禁不住叹一句“一切如被米酒浇过,柔白醉人”。

“应该允许自己有那种飞翔起来的时刻,甚至走神的时刻,这是小说写作中非常美妙的一部分。”周游对南都记者说。

南都专访周游

以文学视角考察“土木之变”

南都:为什么以土木之变为切入点来写《钦探》这部小说?这段历史为什么吸引你?

周游:我之前做古典小说的研究的时候,读到了一本明代末年的小说,是关于于谦这个历史人物的,叫《于少保萃忠全传》。这本小说其实并不好,有很多古典小说的毛病,写得也不太出色,知名度也很低,但因为我当时在做资料搜集,看到了这本,让我非常震动。之前关于土木之变和于谦这个人的相关历史记载我知道一些,但没有深入研究。读到这个小说,促使我想更多了解土木之变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一扎进去一下子就很有感觉。土木之变大明军队死伤五十万,当时明朝最精锐的军事力量几乎消灭殆尽,对明朝的国防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历史学家甚至认为这场战役直接导致了明朝从盛向衰的转折。

我想探究一下明朝到底是怎么失败的,依据史料的记载,就是宦官王振挟持朱祁镇亲征,都是太监惹的祸。我个人觉得没这么简单。王振只是一个罪魁祸首,或者只是一个替罪羊。中间是有非常多的原因的。

我对描述大的作战场面真的毫无兴趣,我不喜欢写大场面,我喜欢写细节一些,写生活一些。所以我选择在土木堡之战刚刚结束不久,北京保卫战也刚刚打赢的时刻来展开这个故事。避开战争最白热化的阶段,从战争结束之后、稍冷的时候来入手。

南都:历史学界对土木堡之变失败的原因有考证吗?

周游:当时的史料比如《英宗实录》《明史》现在是看得到的,跟着朱祁镇一起被俘虏到瓦剌的很多大臣回来后写的个人见闻录,算是野史笔记一类的作品,也有流传下来。我搜集资料的前期看了很多这类故事。所以是有丰富的史料的,但也没有那么多。

历史学界可能关注更多是这场战争对之后整个国际形势的影响,尤其是东亚的形势。因为这场战争的起因之一,是瓦剌朝贡团队在北京做了很多不法之事,两国由此结下了梁子。在历史学家眼里,这属于中国的朝贡体系的大的视域下发生的事情,他们可能更多从这方面去看。而我纯粹就是一个文学虚构的小说的视角。

南都:小说里的夜不收是一个蛮罕见和神秘的职业,你是怎么关注到这类人的?为什么将《钦探》的主角朱抗设定为一名夜不收?

周游:“夜不收”这三个字真的很神奇。在明朝之前的军事资料的记载中,几乎没有见过这个名称。在明朝之后,在清朝也基本上很少再见到这个名称。这个兵种的名称就是在明代流行的。因为我研究古典小说,要看大量的明代小说,我发现在一些明代的涉及到军事甚至神魔题材的小说里,比如《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里面经常会提到各种各样的夜不收,动辄“派出五十个夜不收去怎样怎样”。在明朝的涉及军事的史料当中,也会直接提到“夜不收几名如何如何”。所以,夜不收是明代边防,尤其是北方边境上真实存在的一个军种。他相当于古代的斥候、探子,去探查敌情,做一些间谍特务的工作,功能是很复杂的,是一个综合的特种兵的角色。

夜不收三个字从何而来?我查阅论文,发现学界没有统一说法,都是猜测。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为什么叫夜不收。很有意思的是,前几天有一个读者跟我反馈,他说他们客家话现在还有“夜不收”这个说法,一般都是家长骂小孩,嫌他贪玩不回家,会训斥说“你这个夜不收的”。之所以写这样一个兵种,首先因为这个故事就是要查土木之变北防的漏洞,探究这场失败的原因。我肯定要找一个非常熟悉边防、熟悉军队中各种事情的人,所以我找了一个老兵,朱抗这个夜不收的身份就很契合。

南都:相对而言,另一位主角张绍祖是英国公的公子,文韬武略、肥马轻裘,为什么给朱抗安排这么一位搭档?

周游:小说第一章也提到了,首先朱抗确实也老了一些,身体也有点类风湿,膝盖老是疼痛,视力也不太好。他虽然对于谦说想一个人干,但确实也有点逞强。他肯定是需要搭档的。土木之变为什么那么惨痛,影响那么深远?因为有将近一百名朝廷重臣都在土木之变中死掉了,整个大明的很多顶尖人才都殉国了。其中就包括英国公张辅,小说里张绍祖的父亲。当然张绍祖这个人物是我的虚构。所以我在想,这些死去的朝廷重臣的家人、后代,他们在小说中也应该有一个视角。其实我选的就是一个视角,必须有一个人一起来追查这个事情。因为很多人是莫名其妙死掉的,大家都感觉很窝囊,很憋屈。所以我设计了一个热血青年张绍祖,有点愤青,但是非常热情,很有干劲儿,也有点冲动,就这样一个老少搭档。

我想编织一个因果的网

南都:小说里写到北境卫所墩兵的戍边生活,十分生动好看。尤其是田粥姐所在的枯树墩,各种机关设置极尽巧妙。关于明代边境的墩堡,史料中可有详细记载?小说中所写的边境生活是你的虚构还是有历史的凭据?

周游:在明代晚期尤其是嘉靖以后的史料当中,有非常多关于墩堡的记载,包括它的规制,它的大小,它的建造的结构、尺寸,都有明确规定。其实我更多借鉴的是明代晚期的材料。关于墩兵的生活以及墩堡这个体制是如何运作的,其实很类似于古代更早的,像汉代的烽火台。这是每个朝代都有的。只不过在明代,墩堡承担的功能会更加复杂一些,甚至在墩堡附近会有屯田,有些兵在没有打仗的时候是要种田的。

但是在明朝后期,这种墩堡的制度非常腐败黑暗。第一是长官会欺负墩兵,克扣他们的兵粮,甚至还让他们给自己干私活,给自己的私田种地。墩兵的生活非常困苦,很穷,甚至有时候连一件好衣服都没有。比如小说里写到的他们冬天发下来的胖袄,里面会加沙子,加木屑来压秤,有很多贪污的事件。当时有记载,墩兵穷得不行,还自己做一些手工在附近的集市上去卖。比如说做网巾,网巾是明代挽发髻的一种头饰。南方还好,在北方,尤其是大同那边,因为冬天特别冷,墩兵是特别苦的。

南都:随着调查的深入,抽丝剥茧地揭开边地官军种种不为人知的罪行,正如朱抗在书里说:“大明为什么银样镴枪头?就是因为没人把法度当回事,贪赃枉法的,逃战通敌的,所以大乱大败。”你认为土木之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周游:我觉得这个事件是非常复杂的,最最吸引我的是,我认为土木堡之变不是必然会发生的,没有什么所谓的历史的必然性。看到最后你可能会觉得很荒谬,调查结果于谦都表示很难接受。我想写的其实是一个网络,而不是一个链条。不是说这一环导致了那一环,而是像一个网络一样,这一环导致了很多环,在它周围慢慢荡漾开。像这么复杂的历史事件,你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因果链条去概括。我想编织一个因果的网,我觉得网才是一个正确的形象。

南都:这几个主角里你着力较多的是谁?

周游:我在小说里有些刻意地反类型。因为朱抗好像大家都以为他是主角,其实他中间会退场,在牢狱里关了一段时间,后来又下线死掉了。这个小说真正的主角是张绍祖这个年轻人,只不过他是第二章才作为朱抗的副手出现的,其实慢慢地,他成为了中坚,他和田粥姐才是情节的重要推手。包括开头出现的英娴那个女孩,可能很多人说张绍祖英雄救美,以为她是女主角。其实这个人物完全不重要,张绍祖也没有英雄救美,两人只是萍水相逢。田粥姐才是真正的女主角。男主和女主都有一个障眼法,目的是反一反传统的写法。

南都:我还挺被身负秘密的人吸引的,这样的人物比较有层次。

周游:对,为什么给朱抗设计那么一件往事?我想可能每个人都有秘密,每个人都有些不可告人的东西。但是,把这种秘密、罪恶推到极致,也就朱抗这种,曾经参与过大屠杀,曾经是作恶的一分子,这是我可想象的最严重的罪行。把它推到极致,去刻画他整个内心的煎熬、愧疚。我更想关注的是人内心的状态。土木之变是外在的背景,但是我觉得每个人生命当中都有土木之变的时刻,你的生命中一定会出现一个非常具有颠覆性的事件,对你不管是打击也好,价值观的扭转也好。这个事件里面,每个人都有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东西。我想探讨的是,在这样的情境下,一个人怎么去和自己相处,怎么样去救赎自己。做的事情到底能不能成功其实很难说,也不重要。

南都:看得出来你对中国古典小说有很深的研究,请谈一谈你的小说写作在哪些方面受到古典小说的启迪和滋养?

周游:首先更多的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我从《金瓶梅》《红楼梦》这种最好的古典小说里学到了怎么样用白描的方式,最简洁地把人物的神理写出来,写得栩栩如生。用最简洁的一个动作,用最简洁的几句话,把一个人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我觉得这是古典小说非常擅长的。另一方面就是语言。我还是挺追求语言的简洁与雅致的。第三个方面是对天地宇宙的认知,算是世界观的方面,因为我相信世界万物莫不是牵连在一起的,古典小说当中就是这样的价值观与宇宙观,每个人与每个人,每个人与天地宇宙之间,一定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写每一种气候、每一种生活方式、每一个人,都是要把他和世界的整体放在一起的。这个说起来有点玄,需要自己去领悟。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


唐吉可德的作者简介

1、作者简介米格尔·德·塞万提斯·萨维德拉(西班牙语: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1547年9月29日-1616年4月23日),西班牙小说家、剧作家、诗人。 出生于马德里附近的埃纳雷斯堡,他被誉为是西班牙文学世界里最伟大的作家。 其作品《堂吉诃德》达到了西班牙古典艺术的高峰,标志着欧洲近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评论家们称他的小说《唐·吉诃德》是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1616年4月23日塞万提斯逝世。 塞万提斯对于世界文学的影响巨大,甚至连西班牙语都因此被称为“塞万提斯的语言”。 据新华网2015年3月17日消息,西班牙专家17日宣布,西班牙伟大作家、文学巨著《堂吉诃德》的作者米格尔·德·塞万提斯·萨维德拉的遗骸已在马德里市中心的特里尼塔里亚斯教堂内找到。 2、主要作品讽刺体《狗的对话录》,流浪汉小说《林孔内特和科尔塔迪略》,杂记《退伍的玻璃窗》,拜占庭小说《英国的西班牙女人》和《慷慨的情人》,甚至是警察小说《血的力量》3、《唐·吉诃德》简介《唐·吉诃德》(中文读音: táng jí hē dé又译作《堂吉诃德》《堂·吉诃德》等)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于1605年和1615年分两部分岀版的反骑士小说。 故事发生时,骑士早已绝迹一个多世纪,但主角阿隆索·吉哈诺(唐·吉诃德原名)却因为沉迷于骑士小说,时常幻想自己是个中世纪骑士,进而自封为“唐·吉诃德·德·拉曼恰”(德·拉曼恰地区的守护者),拉着邻居桑丘·潘沙做自己的仆人,“行侠仗义”、游走天下,作出了种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结果四处碰壁。 但最终从梦幻中苏醒过来。 回到家乡后死去。 文学评论家都称《唐·吉诃德》是西方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3、摘抄一篇有关“发现主题”的文章.

一、观察是写作的基础 1、注意平时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 生活的积累是写作的源泉,就像罗丹所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 ”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性情,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事物。 只有生活丰富多彩、热爱生活的人,思想才会活跃,感情才会丰富,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 2、留心观察,善于捕捉事物特征。 正如[***被屏蔽词语]指出的:“一棵树的叶子,看上去是大体相同的,但仔细一看,每片叶子都有不同。 有共性,也有个性,有相同的方面,也有相异的方面。 ”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使他们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善于找出同类事物千差万别的个性和特征。 3、注重阅读,丰富间接生活积累。 生活的直接积累对写作是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但受着时间、空间的限制,人的精力和经验总是有限的,不可能任何生活都直接参与、直接体验。 因此,要培养学生善于阅读的好习惯,因为大量的知识要从书本中来获得。 同时,使学生养成写阅读笔记的学习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只要大量阅读,善于积累,同样可以从中获得对生活的丰富感受,提高生活的认识。 二、分析题意,提炼素材 没有材料或材料不足,自然写不好文章。 但有了材料如果不精心选材或选材不当,仍然也写不出好文章。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的能力。 1、审明题意,选取材料。 材料是为主题服务的,因此,在选择材料前,必须要明确文章的体裁及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我们有些学生往往不舍得割舍材料,有用没用一起上,这样就会造成“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结果。 所以,在写作时,首先要明确主题。 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注意分析课文题目,培养审题技能以外,还可采用一些具体方法,培养学生概括、提炼的能力。 如,让学生把自己作文的中心思想浓缩为一句简短的文字,即提炼出“主题句”。 采用这种浓缩法,对提高学生审题立意的技能,是十分有益的。 其次,要选取典型材料,即那些反映事物本质,有代表性、有说服力的材料。 同时,还应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2、立意要深刻,创意要新颖。 无论何种体裁的文章,都需要通过材料烘托主题。 因此,看一篇文章是否成功,首先就要看作者是否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对生活是否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地,即立意要深刻。 其次,在立意深刻的基础上,还要看作者的创意是否新颖,即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见解,所抒发的感受,不落俗套,否则人云亦云,则没有新意。 因此,在写作训练中,应拓宽学生视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文章中体现自己的独特性,这样就会抓住读者,给人一种新鲜醒目的感觉。 要做到创意新颖,关键是写作的角度要新。 因为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人物千姿百态,即使是同一生活现象,同一人物或同一景物,只要观察者的角度不同,就会表现出不同的侧面。 因此,角度新也就是立意要新,观点要新,构思要新。 三、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 作文能力 一般包括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两方面的能力。 认识生活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分析能力,而反映生活则需要准确的表达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1、课堂上进行口头表达能力训练。 学生表达能力的体现,首先表现在是否有敏捷的思维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是不能忽视的。 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讲提纲,可让学生口述自己作文的提纲大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构思能力,而且可以了解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再如,可采用讲故事、谈感想等方法培养学生不仅言而“有物”,还要言而“有序”。 否则七嘴八舌,前后无序,虽训练了说的能力,却不能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就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或辩论,这样可以锻炼学生“言之成理”、“出口成章”的本领。 2、采用多种方法,训练学生书面写作能力。 写作训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哪种方法,目的都是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它包括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因此,我们应首先让学生养成写日记和记笔记的好习惯,这样有益于学生积累作文的素材,有效地解决作文时感到“无话可说”的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写真事、说实话的好文风,以及快速准确的文字表达能力。 因此,它一向是中学语文教师作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项重要的经常性的工作。 其次,可进行模仿性写作练习。 因为我们的课文就是很好的范文,在学习了文章的写作技法、特点后,可以让学生模仿范文自行命题。 如,学习了抒情散文《白杨礼赞》可让学生模仿其笔法,写一些抒情性文章《烛火赞》、《粉笔赞》、《雪》等等。 如学习了说明文《景泰蓝的制作》,可以让学生模仿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介绍一下自己的小制作、小发明或对某一事物进行观察后,写成说明文。 像这样类型的写作训练,既结合了教材、范文,又可跳出教材范文的框框,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对所学的文体能做到较好的掌握和训练。 再者,教师可收集一些材料、漫画、哲理故事等,让学生根据所给的内容进行写作,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又能挖掘出学生的思想深度和认识程度,既培养了学生写作的基本能力,又开发了他们的智力。

莫泊桑成名后有人请教写作手法,他会怎样说自己拜福楼拜为师的

一天,我带着自己的草稿,走到福楼拜家门口。 一进门,我说:「福楼拜大师,我的作文些事情时,经常写不具体。 我也读了很多书,但是也写不出来。 我可以拜你为师吗?我想要请您教导我如何把事情写具体。 」福楼拜听了,爽快地回答「当然可以。 我知道你为什么些不具体,就是因为你的作文水平还不够好。 」说完,我点点头,但是我急切地问福楼拜:「那要怎样使我的作文水平提高呢?」福楼拜说:「那很简单!你可以每天在外面走走,把你看到的一切事物都要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 就像画家一样把事物的面貌,姿态,以及全部精神都详细的记下来。 而且,要创新。 也要持之以恒地记下去。 这样一来,你的作文水平肯定会有所提高!」我听了,连连点头。 向福楼拜道别,就开始像福楼拜所说的那样,把事物记下来。 果然以后,我的作文真的有所提高。 可以把事情写的具体了!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jinrong/32424.html
夏天学会这么搭 也能美得很轻松 优雅范 穿搭 40岁女人的
任何演出都无法抚平遗憾和难过 Selina回应 王力宏金曲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