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举行传统民俗活动赛龙舟 端午节临近

道州

央广网北京6月3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擂鼓助威、船桨翻飞,端午节临近,多地举行赛龙舟活动,人们在竞波逐浪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龙舟公开赛(湖南·永州道县站)决赛2日在道县潇水河上进行。加上同期、同地点举行的国家非遗道州龙船赛,来自全国各地的龙舟竞渡潇水。

参赛队员、道县营江街道阳乐田社区居民田晓华:我儿子在外面,我打电话叫他回来划龙舟。今年回来的人也特别多,我们有4对父子都上场了。把它一代一代传下去。

形态各异的龙舟在河面上冲刺,观众们既感受到拼搏向前的体育魅力,又能体验独特的道州龙船习俗。2021年,道州龙船习俗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4中国南昌国际龙舟赛2日在江西南昌结束角逐。42支龙舟队全力以赴,队员们动作整齐、破浪前行,齐心协力向终点冲刺。

观众余柯蓉:这是我第二次来看南昌的龙舟赛,每一个运动员的气势都非常足,鼓手也非常有劲,能够振奋人心。

在33人传统龙舟组,南昌市西湖区龙舟队夺得500米和800米直道竞速赛冠军。

南昌市西湖区龙舟队领队张宏:我的心情非常激动和自豪。我们展现出了顽强的精神,排除了一切困难。

刚刚过去的周末,河南省第十二届中华轩辕龙舟大赛巩义站的比赛火热开赛。伊洛河上,45支参赛队伍奋楫争先,给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的民俗文化盛宴。

参赛队员王天水:从2015年第一次组队参加,到现在为止每一届我们都参加。通过龙舟赛能让大家更凝聚在一起,团队的项目更能考验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协作、勇往直前的精神。


端午节有什么风俗和传统?

端午节的风俗传统有赛龙舟、食粽子、沐兰汤、挂艾草和菖蒲、拴五色丝线、画额、佩香囊、避五毒、饮菖蒲酒、饮雄黄酒等。每逢端午节,人们都会亲自动手包粽子,或者到结束里买粽子吃,除此之外,各个地区都会举办非常隆重盛大的龙舟竞赛,以供人们参加和参观。夏日的蛇虫众多,人们还会在身上佩戴艾草,防虫避蚊。

端午节的风俗传统有如下:

1、赛龙舟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赛龙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及英国等,是2010年广 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2、食粽子

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民间节日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根据史书记载,吃粽子源于春秋战国,人们为纪念楚国大夫屈原而逐渐流传下来。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3、沐兰汤

端午洗澡被称为兰汤沐浴。又叫沐兰汤。端午沐浴就是用艾叶、菖蒲、佩兰等草药煮成汤,全家大小在端午的时候(最好是中午)洗澡。兰汤沐浴是一种良好的卫生习惯,至于兰汤所用之“兰”,其实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今天医家常用之中草药佩兰。在端午之时,以佩兰和菖蒲、艾叶等香草煎汤洗澡可祛邪避瘟,防痱止痒,治疗和预防各种传染性疾病,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4、挂艾草和菖蒲

南昌

民谚说:“清明插柳, 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过端午,一般会将艾草绑成一束,然后插在门楣上,或是在门楣两端分别插上一根艾草。艾草代表招百福,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体健康。

5、拴五色丝线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6、画额

画额,汉族习俗,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云可驱避毒虫。中国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初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亦为全年大热天开始,五毒蛇虫开始活跃。为此,人们采取各种措施防毒、消暑、避灾,逐渐形成各种各样的风俗。端午画额习俗以除瘟、驱邪、求吉祥而出现。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

7、佩香囊

节日习俗,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

中国之声

8、避五毒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节,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这是一种辟邪巫术遗俗。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有的地方的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

9、饮菖蒲酒

《饮菖蒲酒》是明朝的一首诗歌,出自《荆楚岁时记》。《饮菖蒲酒》诗为:“采得菖蒲届端阳,酿成美酒送异香。角黍蔗浆祝尔寿,何妨纵饮入醉乡!”

10、饮雄黄酒

原创新闻

饮雄黄酒,是中国民间节日端午节的习俗之一。雄黄酒,用以驱虫解五毒,小儿涂于头额、耳鼻、手足心,并洒墙壁间,以法诸毒。流传中国民间之《白蛇传》故事,即是以雄黄酒解蛇虺诸毒,而现白蛇原形。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端午节民俗简介两则 不少于5o字

端午节习俗:1、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2、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 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 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 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 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有的家长还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3、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 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4、悬艾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节有什么风俗和传统?

端午节的风俗传统有赛龙舟、食粽子、沐兰汤、挂艾草和菖蒲、拴五色丝线、画额、佩香囊、避五毒、饮菖蒲酒、饮雄黄酒等。每逢端午节,人们都会亲自动手包粽子,或者到结束里买粽子吃,除此之外,各个地区都会举办非常隆重盛大的龙舟竞赛,以供人们参加和参观。夏日的蛇虫众多,人们还会在身上佩戴艾草,防虫避蚊。

端午节的风俗传统有如下:

龙舟 道县

1、赛龙舟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赛龙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及英国等,是2010年广 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2、食粽子

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民间节日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根据史书记载,吃粽子源于春秋战国,人们为纪念楚国大夫屈原而逐渐流传下来。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3、沐兰汤

端午洗澡被称为兰汤沐浴。又叫沐兰汤。端午沐浴就是用艾叶、菖蒲、佩兰等草药煮成汤,全家大小在端午的时候(最好是中午)洗澡。兰汤沐浴是一种良好的卫生习惯,至于兰汤所用之“兰”,其实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今天医家常用之中草药佩兰。在端午之时,以佩兰和菖蒲、艾叶等香草煎汤洗澡可祛邪避瘟,防痱止痒,治疗和预防各种传染性疾病,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4、挂艾草和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 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过端午,一般会将艾草绑成一束,然后插在门楣上,或是在门楣两端分别插上一根艾草。艾草代表招百福,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体健康。

5、拴五色丝线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6、画额

画额,汉族习俗,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云可驱避毒虫。中国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初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亦为全年大热天开始,五毒蛇虫开始活跃。为此,人们采取各种措施防毒、消暑、避灾,逐渐形成各种各样的风俗。端午画额习俗以除瘟、驱邪、求吉祥而出现。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

7、佩香囊

节日习俗,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

8、避五毒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节,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这是一种辟邪巫术遗俗。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有的地方的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

9、饮菖蒲酒

《饮菖蒲酒》是明朝的一首诗歌,出自《荆楚岁时记》。《饮菖蒲酒》诗为:“采得菖蒲届端阳,酿成美酒送异香。角黍蔗浆祝尔寿,何妨纵饮入醉乡!”

10、饮雄黄酒

饮雄黄酒,是中国民间节日端午节的习俗之一。雄黄酒,用以驱虫解五毒,小儿涂于头额、耳鼻、手足心,并洒墙壁间,以法诸毒。流传中国民间之《白蛇传》故事,即是以雄黄酒解蛇虺诸毒,而现白蛇原形。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20700.html
太突然!著名导演去世!
爆改 永辉 下架70%商品 胖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