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作品不是莎士比亚写的

原标题:莎士比亚作品不是莎士比亚写的?

傅光明新译《莎士比亚全集》

□张薇

2024年4月23日是莎士比亚460周年诞辰纪念日,其著作权问题至今仍是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因为他的有些作品存在文风不一致、用词用韵多元的现象,给人以合著的感觉。莎学家加布里埃尔·伊根曾指出:“在很多情况下,剧本不是独著,而是二人合著,甚至是多人合著,例如托马斯·米德尔顿、乔治·威尔金斯、乔治·皮尔和约翰·弗莱彻等人都曾与莎士比亚合著过剧本。”也有学者认为克里斯托弗·马洛参与了莎剧《亨利六世》第二部和第三部的撰写工作,甚至说皮尔与莎翁合著了《泰特斯·安德罗尼克斯》。“合著论”虽然有一些道理,但把有些作品硬往马洛、米德尔顿或皮尔身上靠,甚至借助于计算机语料库的比对,试图证明合作的结论,有可能一开始就跑偏了。其实,另一种可能性更大,即莎翁与演员们反复修改作品。莎学家艾德蒙·钱伯斯曾说:“大概每上演一次,莎士比亚都要做一点修改或润色的工作。”

莎士比亚本身就是编剧,往往是写完了原始剧本后,直接拿到剧团排演。在莎士比亚时代,没有导演这一行当,通常是由剧本作者来给演员说戏,因此作者就相当于导演。在排演过程中,一些出色的演员比如伯贝奇、阿来、坎普、阿敏、艾伦,也会灵光乍现,不断蹦出一些新点子,提些新建议;或者要迎合当时的某些事或某些人,包括各位剧院股东都有权要求控制演出的开支经费,于是时不时地改动一些戏份、情节和台词。在演出中,演员也一直在更换,由于每位演员的理解和阐释都不一样,所以台词的设计也可能不一样。传记家阿克罗伊德在《莎士比亚传》中指出:“演员会对台词或念台词的方式提出建议,甚至还会帮助构思一些新的情节以推动剧情发展”,“戏剧从来就没有定稿,而是需要经过不断且必要的改动”,某年演的是一个样子,过几年再演,又是一个样子,于是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改编本,当然,都是以莎士比亚原初的剧本为蓝本,改多改少视情况而定。

莎士比亚的作品都是由他人出版的,这里的情况也多种多样。学界认为:一,别人拿着莎士比亚的手稿去出版,这里的莎士比亚手稿其实也有情况变化,比如,莎士比亚自己也会修改。梁实秋先生在谈《哈姆雷特》前后不一致问题时曾说:“这改稿之间,难免有顾此失彼和前后不贯之处,所以‘哈姆雷特问题’也许正是大半由于改稿而起,亦未可知。”二,剧场工作人员拿着提词本的誊写稿去出版,再把它卖给出版商,以此赚钱。三,演员们把排练中修改过的文本出版,甚至可归入盗印版。四,可能是巡回演出时的文本,由于时间、场地的限制,不得不有所删节。五,运用速记法记录,即专门派一个人在演出时记录台词,由于当时的速记法很不完善,只能记下一个大概,把这种速记稿拿去出版,讹误很多。六,编撰者进行了修订,使其完善。多种情况自然就诞生了多种版本。

在原始剧本的创作中,莎士比亚不见得会与人合著,但后来也许听了一些演员或股东或剧作家的建议,产生了改编本,可能还不只一个改编本,于是,印刷出来就有不同的版本。如果莎士比亚作品是经他和演员们改动过的,那就无法考证到底莎士比亚独立写了多少,后来集体改了多少,那些绞尽脑汁求证莎翁作品是他与其他剧作家合著的努力将是枉然。就像彼得·埃蒙森执意要破译莎士比亚的密码,以证明这些作品不是莎士比亚写的而是培根写的一样,终究是痴人说梦。


为何有人认为莎士比亚的作品不是他写的?

早在几个世纪以前,就有人提出了疑问,因为莎士比亚是世界著名的伟大剧作家,他有很多作品为后人所传颂,但其生平不为人知之处仍有很多,他个人也没留下这类文字。有关莎翁身世的材料极少,这就给莎士比亚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即使是在莎士比亚的女婿霍尔医生所写的日记中,也难以寻到其岳父是杰出剧作家的一点说明。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当时没有人明确地指出哪些作品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也没有人对莎士比亚的去世表现出关注之情,因为没有一个人根据当时的习俗为他的去世写过表达缅怀之情的哀诗。因此,就连拜伦和狄更斯这样的大作家也对莎士比亚曾写过的那些杰作表示怀疑,狄更斯就曾经表示一定要揭开“莎士比亚真伪之谜”。

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关于莎士比亚的生平只限于以下这些信息: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戏剧家和伟大的诗人,他出生于英国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镇一个普通的商人家庭中。年仅21岁时,他就告别了父母,到外面去寻找生活的门路。他曾做过剧场的杂役,后来又靠个人学习成长为一名演员,并逐渐成了一名剧作家。莎士比亚一生中创作了154首十四行诗和2首长诗、37部戏剧,可以说是著作颇丰。除了他生前自己发表的两首长诗以外,莎氏的其他作品都是别人在他死后搜集整理成书的。

首先明确表示出怀疑的是美国作家德丽雅·佩肯,他指出:“英国著名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才是莎剧的真正作者。”他还列举出了自己的理由。第一,莎士比亚生活于英国伊丽莎白执政的大动荡时代,上流社会认为写剧、演戏有伤风化,是一件可耻的事,但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知识分子中,仍有不少学者在悄悄地排戏。可能是迫于社会的压力,为之撰写剧本的人就虚拟出了一个“莎士比亚”的笔名。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培根才华超群,阅历丰富,理所当然是剧作者。

其二,莎剧内容博大精深,气势恢宏,涉及天文地理、异域风情、宫闱之事,而演员莎士比亚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市民家庭,从来没上过大学,因此不可能写出这样的剧本,说它出自才华横溢的培根之手才能说得通。

其三,将莎剧剧本(尤其是初版作品)和培根的笔记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二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可以看作“莎剧系培根所著”的线索。

美国的文艺批评家卡尔文·霍夫曼于1955年提出了一个轰动一时的莎士比亚“新候选人”,他认为与莎氏同时代的杰出剧作家克利斯托弗·马洛才是莎剧的真正作者。霍夫曼认为1593年马洛假称自己受到迫害,离开英伦三岛,只身逃到欧洲大陆。他在以后的生活中以威廉·莎士比亚的笔名,不断地将他创作的一些戏剧作品寄回祖国,从而不断地在英国发表并搬上舞台。他的根据是与演员莎士比亚同样年龄的马洛是一个才华超群、阅历丰富的作家,毕业于剑桥大学,著名戏剧《汤姆兰大帝》就是他的作品。这位剧作家作品的文体、情节以及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和莎剧极其相像,据此卡尔文·霍夫曼断定这些剧本为马洛一人所创作。

还有学者认为,莎士比亚是伊丽莎白女王借用的名字,这个观点让人十分吃惊。莎士比亚第一本戏剧集是潘勃鲁克伯爵夫人出版的,而她正好又是伊丽莎白女王的亲信、密友和遗嘱执行者。那些学者们认为女王知识渊博,智力超群,对人的情感具有极高的洞察力,是完全能够写出那样的杰作的。莎士比亚戏剧中不少主角的处境与女王都出奇地相像。女王能言善辩,词汇丰富,据统计,莎剧中的词汇也非常丰富,多达多个。女王在1603年去世以后,以莎士比亚为名发表的作品数量大为减少,在质量上也大打折扣,这些很有可能是女王早期的不成熟之作,而在她死后由别人搜集出版的。

然而,和彻底驳倒各种各样的怀疑论者一样,要完全推翻莎士比亚的著作权也是极为困难的。到现在,绝大多数人仍坚持莎剧为莎翁创作的说法。

莎士比亚的作品是16~17世纪英国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莎氏博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众家之长,大大丰富了自己的新文化思想,从而创作出了能够代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成就的作品。莎剧情节动人,语言优美,人物个性鲜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由于其作品反映的是当时英国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时的各种社会力量冲突的现实,因而其作品有“时代的灵魂”之称。众所周知,莎剧以“四大悲剧”最为著名,即《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和《哈姆雷特》,它们也是奠定莎剧在世界文坛崇高地位的力作。

正因为如此,莎士比亚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个时代的化身,他代表了那个时代。因此,许多人不再去关心莎士比亚真伪的问题,但随着新技术不断运用于历史研究,相信这个谜题一定会被揭开。

莎士比亚像

莎士比亚的作品真是莎士比亚个人创作的吗,还有别人参与吗?

人们对莎士比亚是否是莎士比亚戏剧的作者一直存在疑问。事实上香港今天的《大公报》援引我们《华尔街日报》的报道说,有人认为,自19世纪以来,只有贵族才能写出莎士比亚文学,在莎士比亚身上充满了对宫廷生活的细腻描述,而在异国他乡的英国又没有这样的场景,因此,出身卑微的莎士比亚一家永远不可能接触到这些东西。

主张者说,作者把自己的作品交给莎士比亚是因为与娱乐业的联系被认为有损他的尊严。莎士比亚是伦敦环球剧院的剧目之一。多年来,许多重量级人物都提出了关于莎士比亚英雄的想法。据说马克-吐温把作者归结为大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而演员马尔科姆-里特说作者是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

莎士比亚戏剧的最早作者之一是1918年的英国教育家德维尔伯爵。最近,德维尔伯爵的后裔查尔斯。德维尔也极力主张这一点,让德维尔伯爵吨的莎士比亚的头号 幕后。斯蒂芬斯指出,所有的证据都指向德维尔是莎士比亚戏剧的真正作者。根据斯蒂芬斯的说法,德维尔年轻时的监护人伯利勋爵被普遍认为是《哈姆雷特》中喋喋不休的老臣波洛涅斯的原型。斯蒂芬斯说,莎士比亚把两首史诗献给了南安普敦伯爵亨利。廖斯利,他 也是伯利勋爵的门生,在同一个家庭长大。他说:这些巧合真的很惊人。莎士比亚并不认识这位贵族,那么为什么要把这些作品献给他?很多人喜欢把这些作品归于莎士比亚,因为他们喜欢一个普通人成为一个伟大作家的神话。

在文学界,否认莎士比亚是莎士比亚戏剧的作者,就相当于同意地球是平的。美国莎士比亚协会主席、布朗大学英语教授威廉-卡恩说:我的上帝!我的上帝!。这些论点决不能提倡。

莎士比亚的大部分作品都不是自己写的,这是真的吗?

根据各种现存的文献记载,莎士比亚在家乡只接受过小学教育,没有上过大学,但是他的作品中却展示了深奥的语言、复杂的语法和大量的词汇。

另外他们还指出,莎士比亚手写的信件和商业文件中,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莎士比亚是一位作家,更不用说他生前的一位著名作家了。相反,书面记录详细记录了更多的日常交易,比如他作为投资者和房地产收藏家的狂热。

不可否认这样一个事实,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许多人,包括克里斯托弗·马洛和本·琼森,都来自同样普通的家庭,但通过后期的努力,名声遐迩。

那么,那些否认莎士比亚的人们,又提出哪些人可能会是真正的“莎士比亚”呢?

首先,弗朗西斯·培根是最早被提出来的人选。培根毕业于剑桥大学,成绩斐然。他是科学方法的创造者之一,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哲学家,从都铎王朝的宫廷中晋升为大法官和枢密院的成员。但他也是“真正的”莎士比亚吗?

他们认为,身为议员的培根为了批判皇室和政府的行为,不得不匿名写了一些剧本,更重要的是培根的哲学思想可以在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中找到。单凭莎士比亚的受教育程度无法在自己的剧作中插入那些科学知识,以及贯穿戏剧始终的规范和传统。

其次,还有人认为爱德华·德维尔伯爵或许是真正的“莎士比亚”。

他是一位诗人、剧作家和艺术赞助人,他的财富和地位使他在都铎时代成为一位备受瞩目的人物。在莎士比亚的第一批作品发表后,德维尔就停止以自己的名字发表诗歌,这使得人们认为德维尔利用莎士比亚作为“幌子”来创作自己的戏剧作品。

莎士比亚作品中出现了无数的意大利文化和语言,而德维尔恰恰痴迷于意大利传统文化。另外德维尔一生都热爱历史,尤其是古代历史,这使他非常适合写那些历史戏剧。

但是,德维尔死于1604年,而莎士比亚的作品一直出版到1612年。尽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2011年上映的一部电影《无名氏》,就将德维尔塑造为真正的“莎士比亚”。

另外一位更具有说服力的作家便是:克里斯托弗·马洛。

马洛是一位著名的剧作家、诗人和翻译家,是都铎时代的耀眼明星。他的作品无疑影响了一代作家,马洛的作品和莎士比亚的作品有着惊人的相似。

马洛和莎士比亚一样,皆出身普通,但他最终获得了剑桥大学的学士和硕士学位。但马洛反对宗教的崇拜,出版过一本有关无神论的著作,受到教会的威胁,使他处于危险的境地。

马洛在29岁时神秘死亡,引发了数百年的猜测。尽管验尸官的调查最终得出结论,他是在酒吧里的一场争吵中被刺伤的,但有人认为他的死是伪造的,可能是为了避免教会的逮捕令,亦或者马洛以莎士比亚的身份开始新的文学生涯。

令人巧合的是,在马洛死后两周,莎士比亚的第一部作品开始发行。

总而言之,这些学者的质疑声主要围绕莎士比亚的受教育程度和他的剧作品中的语言、知识、文化等不相匹配,至于真相到底是什么,或许永远成了一个“谜”。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caijing/4442.html
梅大高速塌方灾害中具备赔付条件的案件已赔付完毕 中国人保
我家午餐常吃的4道菜!荤素搭配 营养均衡!做一次爱一次 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