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着诸多难点堵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
成立高校新质生产力创新中心,引育优势学科企业;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资本全方面赋能;定制“盘点—评估—交易”成果托管服务,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无锡这座江南水乡正在打造“唤醒科技成果”的产学研样本。
科技成果“1到10”堵点待破
科研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一跃。尽管近年来我国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依然存在一些痛点难点。
在8月9日召开的首届山水东路科创谷创新合作论坛上,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罗扬表示,在科技成果转化中,高校院所的评价体系存在一定偏差:重学术、轻技术;重理论研究,轻实际应用。
“以江苏为例,优势学科与产业关联性不强,江苏共有47个全国优势学科,大概只有18个与江苏产业关联度较强,科研成果和产业化需求脱节。”罗扬说。
宁德核电人工智能实验室相关负责人王澍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则这样阐述科技成果转化痛点:“院所和企业端对技术成熟度的理解存在偏差,用‘天壤之别’形容都不夸张,很多技术在实验室表现非常好,但由于缺少中试,距离商业化还有很长距离。”
同时,企业科技成果吸纳能力不足。罗扬举例称,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比约在2%,企业创新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够强、需求也不是很迫切,影响了成果转化的效率。此外,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成果转化服务链条缺失的区域也缺少专门人才。
“从研发链条而言,技术研究到技术开发应用中间还有科学到技术的转化环节,也是最缺失的‘1到10’阶段。”罗扬表示:“该阶段高校不太愿意做,中小企业没实力做,因此科技成果转化需填补该阶段。”
东南大学无锡校区管委会副主任朱真则认为,科研载体缺乏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一个重大原因。他以东南大学无锡校区举例称,该校区早在1988年成立,但直到2018年才论证了微纳系统国际创新中心,“该条初试研发线真正打通了无锡市8英寸MEMS(微机电系统))工艺,目前从研发初试到中试再到批量化生产,整个产业链都可在无锡当地实现”。
无锡打出系列“组合拳”
推动源头创新的“新质研究”“新质发现”转化成市场认可的“新质生产力”,无锡打出系列组合拳。
论坛上,东南大学无锡校区“新质生产力创新中心”揭牌,该中心将基于东南大学无锡校区优势学科,打造完整科创生态链条,引育“大信息”学科相关企业,打造无锡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引擎。
落地锡创聚力股权投资基金、鼎祺中肃成果转化基金、国联新创知识产权基金3只成果转化基金,围绕生物医药、高端装备、低碳环保、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专项基金的精准投放与深度参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无锡滨湖区科学技术局与上海技术交易所举行了战略签约仪式。未来,滨湖区将依托上海技术交易所的技术交易网络与技术要素资源,针对区域特点定制“盘点—评估—交易”一站式成果托管服务,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在实践中蹚出一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新路径。
近年来,无锡滨湖区实现了院所经济与区域发展的相互赋能,共同推动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以山水东路为例,这条全长11.8公里的道路,像一条“珍珠项链”串连起滨湖80%以上的科教资源,沿线集聚2所双一流高校和6个省部属科研院所。近年来,山水东路各类大院大所与企业产学研合作项目超1000个,累计交易额近亿元,呈现具有辨识度的现象级“院所经济”。
此外,江南大学与无锡滨湖区政府联合主办江南大学校友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表示,大赛已成功举办三届,吸引了全球480个校友项目参赛,涵盖耶鲁大学、牛津大学等众多优质校园项目,促成83个项目落户无锡,注册资金超过5.4亿元。
股权投资基金全面赋能
在科技成果走向市场过程中,股权投资基金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鼎祺中肃成果转化基金为例,该基金主要投向江南大学在食品科技和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科技成果。活动当天,鼎祺中肃成果转化基金与3家被投企业签约。
无锡滨湖产业集团副总经理赵雯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鼎祺中肃成果转化基金是由滨湖区鼎祺科创母基金、无锡创新创业天使母基金联合江南大学两家校友企业——洽洽食品股份、中肃投资控股共同设立的一只天使基金,基金总规模约3亿元,一期基金实缴到位1.25亿元。
“鼎祺中肃成果转化基金是江南大学成果转化基金第一只子基金,已挖掘180多个项目,完成项目投资7项。”陈卫表示。
7个项目总出资金额为6100万元,多数都是天使轮。“从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来看,鼎祺中肃成果转化基金7家被投企业发展情况良好,目前已有多个创新高科技产品落地,且顺利拿到订单打开了市场。”赵雯说。
鼎祺中肃成果转化基金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的一个缩影。早在2014年,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即正式启动,目前已设立36只子基金,总规模达624亿元。江苏2004年也在全国率先设立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目前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
在赵雯看来,股权投资是助力科技成果转化的较好方式,以合成生物学产业来说,技术可在实验室完成,但小试、中试以及大规模生产都需要较长过程,这需要资本助力,“基金不仅可给企业带去资本,还能帮助企业搭建团队、找市场、找订单、找合作方,全面赋能科技成果转化”。
“目前‘嗷嗷待哺’的教授团队有很多,他们都需要得到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的孵化扶持。”赵雯向记者表示:“滨湖产业集团目前正在不断完善股权基金孵化培育体系,未来省市区基金将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责编:岳亚楠
校对:姚远
扩大消费新政发力培育新增长点 推进新技术产品普及
我国将制定新技术产品推广应用目录和信息消费发展指南扩消费新政发力培育新增长点推进新技术产品普及、扩大信息消费将成两大政策主线《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多个部门获悉,为进一步扩大消费,我国将在年内出台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多项政策和措施的发力点,均瞄准了培育和壮大消费新增长点。 其中,推进新技术产品的普及和应用,以及推动信息消费扩大升级,将成为未来我国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两大政策主线。 据工信部、发改委等部门介绍,为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年内我国将制定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目录,推动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支持新能源汽车、大型邮轮、智能船舶、清洁能源船舶及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和规范机器人、民用无人机、增材制造、智慧健康养老、安全产业、应急产业等健康发展;抓好新能源汽车双积分管理办法的实施;推进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计划,鼓励和引导绿色产品消费。 此外,我国还将继续推动信息消费扩大升级。 具体措施包括:制订发布信息消费发展指南,深化国家信息消费试点示范城市创建,持续优化信息消费环境;推动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区块链等热点产品及服务创新研发;加快消费电子智能化转型,实施超高清视频产业创新工程,带动超高清视频产业整体升级;拓展电子产品在交通、海洋、医疗等领域的新型示范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明确提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推进消费升级,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 将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再延长三年,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 支持社会力量增加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服务供给。 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 推动网购、快递健康发展。 目前,各界已对消费的重要性,以及我国未来巨大的消费潜力形成共识,进一步扩大消费也势在必行。 商务部部长钟山近期表示,我国已成为消费大国,消费规模稳居全球第二位,且连续四年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经济增长已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 不过,钟山也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表现之一就是商品和服务供给难以满足消费升级需要。 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正是有效解决目前消费领域矛盾的关键。 中国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黄志凌向《经济参考报》表示,金融危机以来,“三驾马车”中投资与出口对经济的贡献度逐年下降,中国经济正在由传统的投资拉动模式向消费驱动模式转型,消费升级也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农村居民成为新城镇居民后,其家庭设备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文教娱乐服务消费类需求将会进一步扩大。 另外,居民对服务型消费支出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医疗保健、金融服务及保险领域的消费金融需求必将不断涌现。 业内普遍认为,上述各类城乡居民需求和我国未来着力培养的消费新增长点高度吻合,消费新增长点的日益成型和壮大,将会大大满足这些需求。 消费新增长点还意味着新的商业机会和大量新增就业岗位。 阿里研究院院长高红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消费的扩大和升级,还将创造出新的税源和大量就业机会。 他以信息消费和阿里巴巴旗下平台为例进行介绍,每个淘宝和天猫商家平均雇佣1.65个和6.5个员工,阿里旗下平台吸纳就业超过3000万人。 随着各类消费新增长点的出现和普及,新的商业模式和形态将不断涌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将不断显现。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包括什么?
亲亲您好,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王昌林、郭丽岩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尽管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且成因复杂,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我国发展具有的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没有变。 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战胜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生产要素有支撑。 从劳动力要素看,我国拥有8.8亿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年龄38.8岁,人口红利仍然存在。 同时,人才红利正在加快形成和释放。 2021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年,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2.18亿人,每年高校毕业生为1000万人左右,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正在形成。 创新创业有活力。 2021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44%,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发明专利授权69.6万件,是2010年的5倍,年均增长16%。 近年来,我国平均每天新设企业超过2万户,全国市场主体已突破1.5亿户,涌现出一批前景看好的企业。 早期投资、创业投资规模持续增长,2021年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规模达到12.79万亿元,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创业投资市场。 企业创新活力增强。 产业体系有韧性。 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2年保持世界第一,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在轻工纺织、汽车、电子信息等领域形成了一批产业配套齐全、集聚度高的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处于关键地位。 市场需求有潜力。 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和全球最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人均GDP已超过1.2万美元,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将不断释放出来。 宏观政策有空间。 我国通货膨胀率和财政赤字率都处于较低水平,政府负债率处在合理区间,外汇储备充足,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有较大空间,宏观调控政策工具箱的工具充足。 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做强经济基础人民日报刊发评论员文章指出,当前,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和强大的内需潜力,拥有巨大优势和潜能的科技创新,共同支撑起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构筑起我们的信心底气。 经济整体韧性强,体现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可靠。 推动供给侧保企业生产、稳中国制造,是应对风险挑战的重要举措,更是着眼长远、赢得发展主动权的重要手段。 去年以来,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布局建设,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实施,关键产业链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开展,一大批“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速崛起。 一季度,农业(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市场供应充足,煤炭产量持续高位稳定运行,价格稳步回落,国家铁路货物发送量完成9.48亿吨,同比增长2.8%。 受疫情影响,近期局部供应链不畅,从中央到地方发力“民生要托底、货运要畅通、产业要循环”。 维护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为抗击疫情和恢复经济提供保障,我们有政策、有预案,有基础、有成效。 经济整体韧性强,体现在市场和内需的潜力巨大。 我国具有扩大内需的独特优势,拥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多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需求层次丰富,规模优势显著。 一季度,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比上年同期缩小0.04,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39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9%,促进消费仍有较大潜力;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9.3%,其中采矿业投资增长19.0%,制造业投资增长15.6%。 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综合施策释放消费潜力,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定会更加强劲。 经济整体韧性强,还体现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能。 科技创新一边为企业赋能,一边给市场助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今年货币政策创设科技创新专项再贷款,财政政策聚焦制造业、科技创新给予税费支持,多地组织实施重点实验室建设。 一季度科技创新释放新动能,信息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1.3%、19.0%,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140.8%、24.3%、10.2%。 把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政策落实落细,坚定不移深化“放管服”改革,就能更大程度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宏观调控办法多,稳增长有效性强人民日报刊发评论员文章指出,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是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季度经济“开门稳”离不开宏观政策靠前发力、协同发力、精准发力。 货币政策上,一季度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发放人民币贷款增加了8.34万亿元,普惠金融支持力度加大,餐饮、零售、旅游等特殊困难行业受到重点倾斜帮扶。 财政政策上,去年12月提前下达地方2022年新增专项债券额度1.46万亿元,正加快转化为项目建设的实物工作量,大规模留抵退税、出口退税为市场主体提供了“真金白银”的帮助。 这些天,各类助企纾困政策都在加紧落实落细,释放出了更多助力高质量发展的“稳”信号。 文章强调,长期看,中国经济体量大、回旋余地广,又有超大规模市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具有强大的韧性和活力;近期看,消费恢复态势有望持续,投资拉动作用有望提升,产业升级发展步伐加快,绿色智能转型带动增强,对外开放红利继续显现,宏观经济政策不断显效。 此外,我国宏观政策空间足、调控工具储备多,拥有几十年累积的改革开放基础、经济治理经验。 用足政策“工具箱”,打好政策“组合拳”,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稳住宏观经济大盘,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改革创新活力足,开新局空间巨大人民日报刊发评论员文章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一季度经济“开门稳”成色足,足就足在创新引领发挥了重要作用、激发了活力潜力。 一方面,产业升级步伐加快,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均增长1.4倍,这其中有市场对中高端产品的需求增加,还有创新驱动发展的带动作用,更有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稳步推进。 一方面,科技创新动能澎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速,“卡脖子”技术瓶颈发力突破,集成电路、医疗健康等站上风口,1至2月有15个行业利润增速超过10%。 稳住市场主体、增强创新能力,需要落实落细减税降费、金融信贷等惠企政策,让独立完整工业体系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更坚强支撑。 文章指出,扩大高水平开放,多措并举稳定外贸,是经济发展重要一环。 一季度经济“开门稳”红利广,广就广在对外开放开拓了外贸空间、收获了政策红利。 一季度货物进出口总值约9.42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全国实际使用外资3798.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4.4%,贸易顺差达亿元,竞争优势进一步显现。 向上向好的外资外贸数据背后,是稳外贸促增长的一系列务实举措。 实施跨周期调节,畅通供应链,优化口岸营商环境,落实出口退税政策,线上线下办展会,促进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 世界经济在艰难中复苏,对我国产品和服务需求仍会增加,外资外贸工作将保稳提质,进出口增长将持续向好。 把稳就业保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学习时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持续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叠加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冲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 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 在此宏观背景下,作为“六稳”之首的“稳就业”和“六保”之首的“保居民就业”,在发挥社会大局稳定“晴雨表”的同时,更体现了稳固宏观经济大盘的“压舱石”和“定盘星”作用。 文章指出,就业问题是当前经济工作重中之重,各项宏观经济政策都凸显了稳就业、保就业的目标导向。 例如,财政资金直达基层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关键是围绕中小微企业稳岗位稳就业……把就业问题置于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的“重心”位置,原因在于就业水平既是市场经济主体运行正常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宏观经济景气度的核心指标和政策落实效果的重要评判依据。 具体来说,保住就业就稳住了中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就能够为经济平稳有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保住就业就能有效扩大内需,通过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同时扩大有效投资并带动关联产业复苏发展,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营造稳定社会环境。
事业单位年薪制来了?
事业单位年薪制的确来了。根据人社部《人社部组织实施人才服务专项行动》
落实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政策,鼓励事业单位对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 制定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计入当年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但不受总量限制、不纳入总量基数的具体操作办法。
完善技术要素和创新成果参与分配机制,引导企业向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倾斜,鼓励企业对关键核心人才实施股权激励和分红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措施。 发布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 制定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工资分配制度的意见。
建立更加开放灵活的新型用人机制,支持事业单位通过特设岗位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不受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 支持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按规定兼职创新、离岗创办企业。 围绕国家重大科技发展需求,整合优势人才资源,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扩展资料:
专项行动包括技能中国行动、高端人才引领行动、人才活力激发行动、专家人才下基层行动、人才资源高效配置行动、人才人事扶贫行动、人才服务提升行动和人才表彰宣传行动等,旨在形成人才服务“套餐”,发挥整体效应。
专项行动围绕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流动、使用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试点先行,打好人才工作“组合拳”。 通过系统支持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服务发展、服务大局,专项行动将打通人才优势向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转化通道,推动人才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