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灯工厂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一座 的智能化转型

走进宝钢股份冷轧车间,犹如进入一座幽暗的钢铁丛林——行车依靠导航指挥在空中自如滑动,精准地吊卸钢卷,没有驾驶员和地面人员,整片作业区域几乎没有照明,只有24小时“在岗”的机器人和机器繁忙作业的轰鸣声。

宝钢股份被称为“黑灯工厂”的冷轧厂C008热镀锌智能车间。宝钢股份供图

5月22日,记者跟随中宣部组织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走进这座位于长江口的上海宝钢“黑灯工厂”,感受一个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的漂亮转身。宝钢股份冷轧厂分管智慧制造的副厂长刘德成自豪地对媒体记者说:“近三年来,我们重点推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黑灯工厂’装上了更聪明的大脑。”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黑灯工厂”的一隅有一个格外醒目的明亮小屋——被称为“工厂大脑”的主控室。在这间安静的小屋里,三名操作人员端坐在几十块屏幕前,上面交替闪烁着工厂实时生产情况和数据分析,距此千里之外的宝钢湛江生产基地的生产实况,同样一目了然。“我们做了粗略统计,此前操作人员在实时监控的过程中,每三分钟左右就要调整一次操作。应用AI主操后,半小时去介入一次就可以了,降低了人员90%以上的负荷。”

宝钢股份"黑灯工厂"。宝钢股份供图

刘德成所说的AI主操,正是宝钢股份近三年来积极拥抱AI技术浪潮、勇于创新的亮眼成果。在上海这座开放创新之城,踏上新技术浪潮,自诞生之日起就是嵌入宝钢的基因。

“宝钢1978年成立,1990年生产第一块汽车钢板做国产替代,到2021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钢板供应商,去年更是全球首发了10 项新产品。宝钢因改革开放而生,也因改革开放而兴,自主创新是我们永恒不变的追求。”宝钢股份汽车板技术服务首席工程师鲍平说。

汽车板生产是钢企中工艺复杂度较高、技术含金量较高的门类。汽车板生产的智能化,更是一个长周期的工作。从2013年起,宝钢冷轧就开始探索智能化生产。经历了10年打磨,宝钢建立起融合多个生产基地的数智化立体场景。“黑灯工厂”通过新技术应用实施,劳动效率提升超过30%,不仅产能水平提高,吨钢加工成本、吨钢能耗和吨钢综合污染物等指标都有大幅进步。

宝钢股份“黑灯工厂”。刘继鸣摄

近年,上海以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引领,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编制发布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行动方案,加强对人工智能芯片与算法、多模态大模型、具身智能等方面的布局。作为上海的传统老牌制造企业,宝钢股份身处产业转型和技术革新浪潮之中,积极响应,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然而,人工智能进入要求生产高稳定性、高可靠性的传统钢铁制造,对整个行业而言,都是一件新鲜事,极具挑战。但宝钢人不畏挑战,迎“新”、迎“难”而上。“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要减轻体力负荷,更要减轻繁重的脑力负荷,尤其是在钢铁制造的核心生产控制环节。”刘德成表示,通过近三年的探索迭代,宝钢找到了方法和路径,成功实现了汽车板产线的AI主操,对超过800个数据和参数进行处理,预测未来三十分钟的工艺参数变化情况,AI主操会直接将调整的指令下发到PLC控制系统, 完成毫秒级的实时控制。

位于长江口的上海宝钢厂区,有生态花园工厂的美誉。刘继鸣摄

当前,上海正全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紧抓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工厂两个“牛鼻子”,累计建成国家级标杆性智能工厂3家、示范工厂19家、优秀场景111个,是国家级智能工厂和优秀场景“双料冠军”城市。

技术革新不停,产业创新不止。前不久,宝钢股份与华为公司签署了全领域合作协议,算力中心也已上线。“今年是宝钢股份全面推进AI战略的元年,我们进入到了大模型的实战阶段,目标要实现100个类似AI主操这样的场景应用,包括AI产线控制、AI视觉识别和AI智能决策等不同维度的工作,通过大模型进一步提升汽车板表面质量检测的能力,保持宝钢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宝钢股份党委总经理、 副书记吴小弟说。


2022中国制造数字化转型峰会 - 共论行业“破”与“立”

2022年5月18日,大东时代智库(TD)将举办 “2022中国制造数字化转型峰会暨2022·卡恩奖评选颁奖仪式”。

此次峰会以 “破立相生 攻守有道” 为主题。

“破、立”中前行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制造业内也是。

破的是旧产能,立的是新业态;破的是旧模式,立的是新格局。

随着工业现代化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制造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此同时,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商业模式的颠覆、客户需求的个性化日益增多、产品质量的要求更加严苛、交货期的大幅缩短,产业链协同管控等需求都开始审视原有的传统制造及管理模式,这些都让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开始思考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如何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提升企业创新力和生产力。

破,势在必行

在2021年的关键词中,格力强调了既破又立。 数字化方面,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表示,从2016年开始,格力就将数字化引进工业制造领域。通过实践,格力电器已经实现了“黑灯工厂”——原来要上万人的工厂现在只需要1000多人。 “数字化建设给我们带来最大的改变,是精度、质量和效率颠覆性的变化。” 董明珠称,格力电器的人员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初期我们的研发人员只有800人,现在研发人员有1.6万人,并已经拥有16个研究院、1000多个实验室。”

“过去,大家认为工业是传统产业,没有先进性,而互联网则是现代性产业,但通过合作,互联网时代推动了工业制造发展。”董明珠进一步说道。

自2012年开始,美的数字化转型总投入超140亿元。 美的集团先后历经数字化1.0、+互联网、数字化2.0、美的工业互联网以及全面数字化、全面智能化五个阶段。

2022年开年,在数字化转型“十年更新”的 历史 节点上,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向全体员工发表了《坚定生长 海阔天高》的主题演讲,方洪波说: “在美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没有更好的年代,也没有更坏的年代,只有更新的年代。持续进化、自我颠覆是美的前进的唯一路径。”

而海尔的做法是, 从2000年开始,在海尔内部来了一场自杀式的变革:砸掉之前引以为傲的管理体制,淡化和取消科层制。 2012年底,海尔宣布正式进入网络化战略阶段。两年后,又进一步提出“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的“三化”战略主题,由制造工厂向创业平台转型。

自2020年以来, 海尔智家全面推行数字化平台,搭建智家体验云平台,通过客户、用户、产品、服务、营销、物流六个上平台的数字化营销与终端信息建设, 实现了从线下到线上的经营模式升级。2021年,海尔智家重点推进了“数字化直销员”“数字化服务兵”“数字化供应链”等数字化平台项目。

回首2021年,大东时代智库(TD)践行“数据从实践中来”的理念,走访600多家制造和软件企业,有营收超过千亿的美的、格力、广汽、上汽等,也有营收不到100万元的初创企业,不论营收规模处于何种水平,TD深刻感受到所有人正投身数字变革的浪潮,积极探寻方向和价值。

只要方向对,不怕困难多

十四五期间,把发展建设数字化当成国家战略任务,而全球范围内,数字化是全球达成的共识。 每一家企业都在向数字化、智能化迈进,产品和服务的智能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这迫使企业重新将目光聚焦到业务的改善和提升上。构建企业数字化初步架构是当务之急,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对原有生产业务模式的重构,让业务流程更加规范,管理更高效;另一方面,通过新的业务模式、工作模式、业务流程为客户提供更优质服务,保持市场竞争的活力。因此,在数字化改造项目的总体设计上考虑由车间向集团延伸的规划思路,采用统一平台、统一标准、统一业务的设计思想,减少不同分子公司业务车间之间制造执行系统的差异,从而提高系统通用性。

尽管“转型难”、“不会转”仍然是制造企业提及最多的现实问题,但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手段实现降本增效,构建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共识。 虽然制造业这场数字化转型突围行动,如狂风骤雨淘汰掉一部分失败企业,却也让那些穿越风雨的身影,拼命汲取着改革释放的养分,让自身变得愈发坚韧,正在成长为行业中坚力量。

在过去一年多的调研中,大东时代智库(TD)团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对数字化转型有清晰的认知,怎么转?如何转?成为当下困扰着很多制造业企业的现实问题。

这也是大东时代智库(TD)举办“2022中国制造数字化转型峰会”的初衷,通过此次活动,为制造企业和业界专家提供高层、高效的对话平台,加强相互联系,增进彼此了解,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聚焦行业前沿及当下热点,引领行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中国制造企业持续 健康 稳步发展与进步。

同时, 2022·卡恩奖投票活动火热进行中, 欢迎制造业各位同仁踊跃参与投票,共同选出具有实力或潜力的数字化服务企业。

“十四五”期间,制造业要如何完成数字化转型?

国务院日前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近些年,在信息通信技术的助推下,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延伸到各行各业,深刻改革了行业生产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得益于5G通信网络建设,我们网上冲浪的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生活新方式进入了人们的日常,在线学习、远程会议、网络购物、视频直播让我们感受到互联网平台的强大。

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健全,数字经济新业态也亟需培育,首当其冲需要稳步推进的就是产业数字化。

对于制造业从业者而言,这些年可以感知到的就是工业数字化转型不断加速,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水平持续提升,制造业寻求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倾向愈发明显,但少数企业迈上数字“云端”,多数企业还停滞在数字化转型初期。

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受内外部多重因素影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数字经济时代为行业发展传递了讯息,身处于制造业,也不能落于时代大潮,应充分把握数字化发展机遇,拓展企业数字发展新空间,驱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在制造业的生产制造环节中融入数字基因是转型过程中的关键一步,借助一套完备的信息化系统让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更加深入,建设完备的产业数字化转型支撑服务体系,助力精益生产模式落地,加快制造业企业建设黑灯工厂的步伐。

展望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坐落于鹭岛的厦门攸信信息化技术有限公司针对制造业生产运营痛点,自主研发了一套信息化系统,驱动制造业数字腾飞,集成制造数据管理、仓库管理、质量管理、生产追溯、设备管理、供应商管理、生产计划管理、看板管理、生产过程控制等管理模块于一体,研发了一套面向制造业执行层的uMOM制造运营系统。

以完备的数字生产运营体系,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协同政策方针,助力制造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由点及面向全业务全流程数字化转型延伸拓展。

深锐|广字号工业机器人崛起

制造业立市2022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 机器人作为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设备,其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高端制造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不久前,国家15个机器人产业主管部门、监管部门及应用部门正式印发《“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 近日,记者走访多家广州机器人企业调查了解到,国产机器人的研发水平已取得明显进步,但目前企业对于职业技术人才、高端研发人才的需求依然迫切。 专家称,机器人作为科学技术的呈现“载体”,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需要持续研发和支持。 广州数控:多年布局打下坚实研发基础在黄埔区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的厂房内,工人们正在加工工业机器人的零部件,当所有零部件完成组装后,一台崭新的工业机器人便呈现在记者面前。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素有“北新松,南广数”的说法,“广州数控”在机器人领域的“江湖地位”可见一斑。 “与进口四大家族相对的国产‘四小家’,广州数控也是其中之一。 ”广州数控机器人事业部总经理宋健介绍,广州数控在国产工业机器人领域始终是处于“第一梯队”之中。 “在2006年~2007年,我们公司内部就率先立项了机器人开发。 ”宋健说,由于广州数控一直以来的研究领域主要是数控系统,与运动控制学相关,加之公司在1998年研究成功了伺服驱动,到2002年研究完成了伺服电机等,为研究工业机器人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而在2008年之后,整体人工成本上升,环保要求提高,人们对于机器人行业的预期也越来越高。 到了2010年,资本开始青睐机器人这个新兴行业,也进一步加快了工业机器人的发展。 宋健表示:“做了多年之后,在机器人整体的可靠性、功能、性能上面国产还是有明显进步的。 ”广州数控厂房亮点:RB500机器人打破国外垄断广州数控RB系列工业机器人是广州数控自主研发的六关节工业机器人,融合了国家863科技计划项目的重要成果,技术不断改进提升,现已形成了多个规格型号的产品。 RB系列工业机器人能够实现精准高效地搬运及装卸,其每个关节的运动均由一台伺服电机和一台高刚度、低侧隙精密减速机共同实现,每个伺服电机均带有失电制动器,同时配以先进的电器控制柜和示教盒,使其运动速度更快、精度更高、安全性更优越且功能更强大。 其中,广州数控RB500机器人打破了重载工业机器人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性能优越,技术自主性高,适用于大型工件搬运、点焊、搅拌摩擦焊等。 RB500重载机器人负载为500公斤,根据客户的要求不同,一台或几百台均可单独或协作使用。 此外,广州数控RH06A2焊接中空机器人,同样全部零部件为广州数控自主研发,适用于汽车及零部件、摩配、电动车、家电、五金等焊接领域。 由广州数控自主研发的RB500工业机器人研发投入占营收15%可实现部件九成国产化“除了减速器有一部分是外购的,其他部件都是我们自己生产的。 ”宋健告诉记者,曾经媒体上提到的“个别机器人厂家可以实现九成的国产化”,广州数控就是这些“个别厂家”的代表。 他坦言,无论从精度、全面性还是销量上与国外的机器人进行对比,国产的机器人仍有一定差距。 “人家做了几十年的产品,我们想用短短的几年、十几年赶超还是难度很大,特别是像机器人这样技术综合难度很高的产品。 但这也反映了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近年来,国内机器人行业蓬勃发展,一方面是由于价格具有一定优势,另一方面则是国外的机器人进口产品也在不断降价,“一旦国外的机器人有了一定的替代性之后,许多国内厂商还是会选择价格较为实惠的国内机器人。 ”宋健介绍,在21世纪初时买一台进口的工业机器人要接近二十万元,现在已经降到了十来万元,降幅还是非常明显的。 而在投入方面,他表示,机器人企业无论从研发人员的投入、持续性,还是加工设备、测试设备、研发队伍,整体投入都是比较大的。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进入的时候很容易,但是到后面就有很多企业退出,因为持续研发投入非常大。 ”他举例,去年广州数控的营收大概在20多亿元,而企业投入到研发的费用就占到营收的15%左右,大概有3亿元。 广州数控配套培养相应的操作人员、技术工人。 人才培养需建立统一培训标准在广州数控的大门口,挂着一块“广州市广数职业培训学院”的牌匾,对于机器人人才的培养,仍是企业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宋健介绍,该学院除了提供产品之外,也会配套培养相应的操作人员、技术工人。 他表示,就目前的技术而言,真正能够做到“无人工厂”“黑灯工厂”的企业还非常有限,对资金要求也很高,因此培养技术操作人才仍非常重要。 宋健表示,在机器人职业人才培养方面,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很有效的标准。 对于人才培养要实打实地去做硬件设备投入,培训周期也长一些。 “对于机器人这种实操性的技能培养,成本很高,因为有耗材。 但是要让员工真的学好东西,就要多给他机会动手。 ”宋健表示,大企业往往有比较完善的培训组织。 “这就需要像我们这些企业跟职业院校或者是中小企业做好联合培养工作。 ”因此他建议,在职业人才培养方面应建立统一的培训标准。 瑞松科技:数千焊接点机器人焊装产线60秒内完成事实上,得益于科技创新的发展,传统工业留给我们的很多刻板印象已经不再,劳动力从事高强度、密集型工作的生产场景正在逐步消失,许多传统制造业已经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 目前,汽车和3C电子制造是使用工业机器人最多的两大领域。 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市场营销中心总监张东升向记者举例,如制造一台乘用车,将冲压件焊成一台完整的白车身,需要完成数千个焊接点,机器人柔性智能化焊装产线能够在不到60秒的时间内就能完成整个一台白车身的焊接工作。 他进一步解释:这样的工作效率是整条智能产线同步、协同工作进行,所有机器人同时在工作,共同完成焊接一台车的“重任”。 “除了汽车制造领域,工程机械、3C电子、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洋工程、船舶等都会用到工业机器人焊接。 ”他介绍,像在广州塔、虎门大桥、白云机场、大亚湾核电站、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的建设中,瑞松科技所提供的智能焊接设备和智能制造产线都有参与完成。 瑞松科技在2020年2月正式登陆科创板上市。 张东升表示,上市对企业自身来说影响是比较大的,企业的资金来源更多元了,不仅能在同业竞争中更具优势还能吸引更多高端人才聚集,极大地提升了企业技术研发实力。 瑞松科技研发的电梯门板自动化生产线亮点:54秒装一车四门两盖8车型共线生产由广州瑞松科技向长安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南京工厂提供的国内首条柔性智能车门装调线,实现8车型随机混合共线生产,整线达到54秒完成一车四门两盖智能装配。 普通人在极端负重的情况下难以高速行进,而机器人在技术助力下却可以实现。 瑞松科技把自主研发的超高速传送技术运用到车身门盖装调线中,采用往复式循环输送装置,通过开发的车身中部托举及两侧门槛托举两种形式,辅助运动控制单元协同多伺服驱动,使得装调线达到高速精准输送,创造4秒内完成18个白车身车体工程间输送纪录,整线达到54秒完成一车四门两盖智能装配。 此外,该装调线使用超过230套柔性NC定位系统,无缝对接每种车型的车身底盘和门盖的定位及抓取,实现全自动任意切换,满足了8车型随机混合共线生产,实现在最小空间下的最大生产效率。 8个车型柔性混线生产是该装调线一大挑战,门盖区域的批量式生产需要和装配线的混线生产进行一对一的准确匹配,项目中通过每个库位的近百个逻辑程序,配合车种识别及MES系统的车种信息传递,智能自动配对后将每个车门运送至装配线,真正实现智能系统。 在无人化的智能制造中,机器视觉是确保生产质量达到标准的最大武器。 据了解,该装调线共包含4套视觉系统,3D激光视觉精度高达0.1毫米。 视觉引导技术通过测量图像准确比对计算,将偏差值发送给机器人控制器,自动矫正、补偿机器人动作轨迹,引导机器人到达准确的实际工作位置,从而实现对车身、车门、车门铰链安装孔的准确抓取、精确定位,从而实现对车身门框的精准测量及装配。 由广州瑞松科技研发设计的国内首条柔性智能车门装调线高质量人才应更多关注工业领域如今,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在过去的发展中,许多的人才向商业经济聚集,工业领域人才则相对缺乏。 张东升向记者表示,“就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商而言,目前普遍存在着对上下游议价能力弱、毛利水平低的问题,因此在技术研发的投入,和对核心技术人才的引进等方面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工业无疑是一个国家实体经济的核心,更是国家实力的最重要体现。 振兴工业,需要人才的助力和智慧。 张东升说:“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商有着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的产业发展特点。 我们不仅要不断地培养创新型技术研发人才,还要针对工业机器人应用端进行技术应用人才的培育和输出,因此这个行业的技术型人才缺口非常大。 ”他表示,整车厂智能工厂的柔性制造系统,考验的是对产线和供应链的反应速度。 在此过程中,不仅需要前期熟悉造车工艺的研发设计人员,需要懂得协同制造设备及产线场景的应用型人才,还需要后期会操控机器人的技术人才等,所有的创新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积累。 由瑞松科技提供服务的底板总成自动化生产线寻找企业的最优技术战略决策对于选择自主研发还是技术引进,张东升说:“我认为企业在两者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最根本的是寻找企业的最优技术战略决策。 ”他表示,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领域,通过技术引进实现技术进步,除了可以在成本上有一定的节约,还能在短时间内缩短与国际上的技术差距,实现快速提升企业自身技术水平。 但技术引进不能仅局限于引进,还要消化、吸收,并快速转化为自主核心技术和产品。 只有真正实现自主研发、自主替代才能形成在技术竞争中的绝对优势,才有机会实现技术赶超。 “这两种技术进步方式是互补的。 ”张东升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丹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骆昌威、杨耀烨、张丹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叶碧君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chuangtou/12782.html
今冬发布 经典漫画 外道之歌 确定制作日剧
足协高危职位确定新人选!前国足新闻官接手 前任已被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