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记者 赵克
7月14日,家住陕西的宁先生接到中国医科大学通知,说弟弟在附属医院实验室打扫卫生的时候突然不行了,后被医院诊断为心脏骤停。
宁先生一直质疑弟弟的抢救时间,但学校及医院方面坚称没有责任。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医院不了解具体情况,需要进一步核实。
在实验室心脏骤停
7月25日,宁先生告诉顶端新闻记者,自己的弟弟小宁2023年9月考入中国医科大学,目前是精神卫生专业研一的学生。据宁先生回忆,7月13日,小宁还和家里人有联系。当时弟弟也并没有说自己身体不适,没想到第二天就出了事。
宁先生给顶端新闻记者出示了一份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具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顶端新闻记者在死亡调查记录栏中看到,患者1小时前突然倒地,周围同学发现其意识丧失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拨打120,120到达后,继续给予持续胸外按压并建立高级气道及抢救药物,期间未恢复自主循环。转入急诊后,急诊持续胸外按压。最后死亡原因为呼吸心跳停,
没有监控,家属质疑抢救时间
宁先生表示,小宁平时身体健康,家族也没有什么遗传家族病史。不知道为何就突然心脏骤停?另外,家属要求医院提供当时实验室的监控视频,但医院方面表示,实验室并没有安装监控。孩子出事时间正是暑假期间,本应该回家的,因为帮导师整理论文材料才留校。
同时,家属对医院及学校方面的抢救时间产生了质疑。
宁先生告诉顶端新闻记者,孩子出事的实验室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验室,距离送医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楼直线距离仅几十米。但宁先生查询当天120出诊记录显示,7月14日12点50发生意外,一起打扫卫生的同学拨打120后,13点11救护车赶到事发地点。
”小宁所在的实验楼一楼二楼是医院的洗涤中心,清洗医院床单等物品的地方。三楼四楼是医院工作人员住的宿舍,五楼是实验室。“医院方面表示,实验室内没有安装监控,而楼道里的监控也已损坏多年。
7月25日,顶端新闻记者致电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医院没有驻扎在医院的救护急救车,所有120急救车都是从急救中心派的,派的肯定是最近的车,至于哪里派的,急诊这里并不清楚。
学校及医院表示:不存在过错和责任问题
根据宁先生提供的一段与医院方面交谈的录音显示,一位医院方面负责人表示,学校医院综合研判之后,是不存在过错和责任问题,并表示自己没有责任再谈就没意思了。
另一段家属与小宁李姓导师的录音中,李姓导师说,小宁这次打扫实验室的工作是刷瓶子和扫地,并且这是同学自发的行为,导师并没有强制。另外实验室内也没有什么导致人体损害的物质,这个也都有调查。
7月26日,顶端新闻记者联系了小宁同实验室的同学,接通后询问此事,均挂断了电话。
顶端新闻记者致电中国医科大学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已知晓此事,表示医院是学校的附属单位,学生学籍在学校,但管理在医院,具体问题建议记者咨询医院。
随后医院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顶端新闻记者,目前医院不掌握记者反映的有关情况,需要进一步核实。
顶端新闻记者拨打负责处理此事的徐姓主任电话,徐主任以无法确认记者身份拒绝记者的采访。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认为,虽然医院已经给出了“呼吸心跳骤停”的死亡原因,但考虑到家属对死因的质疑,建议进行更深入的法医鉴定,以排除外部因素导致的猝死。家属对急救时间的质疑是合理的,医院和学校应就此进行内部审查。
付建建议双方保持沟通,学校积极回应家属的合理关切。学生留校期间,学校和导师有责任确保他们的安全和健康。因此,建议学校和相关部门加强对学生留校期间的管理和监督,明确导师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学生在校园内得到充分的保护和支持。(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女博士孕期猝死医院!究竟什么是“主动脉夹层”?
怀孕分娩,在很多人眼中是一件自然平常的事情,然而最近一则“女博士孕期猝死医院”的新闻,让不少人倒吸一口冷气:原来孕期还有一种致命杀手叫“主动脉夹层破裂”,十分罕见,一旦摊上,往往就是一尸两命。 究竟什么是“主动脉夹层”?如此凶险的疾病能不能避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产四科博士生导师陈丹青教授、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妇产科主任赵剑虹、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崔勇,联合为我们解读。 网络图34岁孕妇妊娠26周猝死医院:主动脉夹层破裂据报道,猝死的孕妇姓杨,34岁,患高血压十多年,因高血压合并子痫前期,于2015年12月28日孕26周多时,被北京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入院。 院方说,住院后经系列检查和专家会诊,杨女士病情相对平稳,但1月11日,她出现胸痛,继而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经多科室联合抢救无效死亡。 院方初步判断,导致杨女士猝死的原因为主动脉夹层破裂。 随后的尸体解剖也证实了院方的判断。 这场悲剧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三份官方声明的出现,让事件迅速在网上发酵。 先是死者单位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发函,请求医院对该所青年科技骨干杨某之死“做出公正、透明、翔实的调查,给出一份真实、完整的结论”。 紧接着,北医三院回应事件经过,指出死者家属聚集在病房打砸辱骂,追打医务人员,严重扰乱医院正常秩序,对其他孕产妇的安全造成威胁。 目前此事引发的医患冲突已经平息,接下来双方“准备走法律程序”。 之后,中国医师协会发布声明支持院方,质疑中科院理化所发函的正当性、内部公函为何会先在网络上流传,但相信法律会给纠纷双方一个交代。 据调查,杨女士五年前曾经在北医三院经试管婴儿技术怀孕,但妊娠中因妊高症引发重症子痫,早产一名女婴。 女婴在医院喂养过程中出现窒息意外,抢救过来后觅食反应消失,院方建议不再救治。 杨女士的家属说,杨一直想要个孩子,这次怀孕时血压控制得不错,在12月28日入院之前,并没有医生要求她终止妊娠。 家属质疑院方的治疗方案并认为医院失职,未对杨做主动脉夹层相关检查。 主动脉夹层很凶险几乎无人能死里逃生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腔内血液从主动脉内膜撕裂处进入主动脉中膜,并使中膜分离,沿主动脉长轴方向扩展形成主动脉壁的二层分离状态,又称主动脉壁间动脉瘤或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打个形象点的比喻,想象一条连接水泵的管道内壁破了个口子,水不全从管道里走了,有部分从破口跑到管道的夹层去了,导致夹层的撕裂越来越长。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主动脉血管由3层组成,且3层是紧密贴合的,血液一旦通过内膜破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就会形成夹层血肿。 当有一天,缺口承受不了大量的血液冲击,就会‘决堤’。 主动脉是人体最大的一根动脉,一旦破裂,大量的血液就会突然涌向心脏,‘淹没’心脏,压停心脏,这在医学上叫作‘心包填塞’。 心脏一旦骤停,机体无法泵血,若抢救不及时,往往就意味着死亡。 ”省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崔勇解释。 “临床上,主动脉夹层又被称为‘旋风杀手’,顾名思义是一种非常凶险的疾病,患者在48小时内的死亡率高达50%,而且每过一小时,死亡风险就会增加1%。 一旦发生破裂,患者可在几分钟内猝死,能够死里逃生的算是极度幸运的。 ”崔勇说,目前他还没有接诊过妊娠期合并主动脉夹层的患者。 在他的印象中,只有一例幸免于难的孕妇。 浙医妇院陈丹青教授说,主动脉夹层,对普通人来说就是一种很凶险的疾病,一旦发生在特殊人群孕妇身上,危险程度更是直线上升。 不过,这个疾病本身就比较少见,孕妇得的概率更加小,在她从医的30多年时间里,还没接诊过这样的病例,只听其他医生说起过。 产检无法检出主动脉夹层撕裂样胸痛易与妊娠反应混淆网络图主动脉夹层的病因很复杂,常见的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外伤、炎症等,其中,以高血压最为多见,约80%-90%的主动脉夹层患者伴有高血压病史,且大都在10年以上。 崔医生说,这是由于高血压使主动脉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久而久之,会促使它发生退行性改变,血管的弹性变差,内膜容易破裂,从而使血液从破口进入,积聚形成血肿。 主动脉夹层还易发生于妊娠期,原因尚不明确,一个可能的推断是,妊娠时的女性内分泌发生变化,使主动脉的结构发生改变而易于裂开。 “撕裂样胸痛是主动脉夹层最为常见的症状。 不过,女性在怀孕后,腹腔负担大、负压高,常有胸背部疼痛的症状,所以很多孕产妇会忽视主动脉夹层引起的撕裂样胸痛,误以为是正常妊娠反应,以至于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崔医生说,“另外,主动脉夹层需要通过血管造影、核磁共振等检查手段才能发现,普通的产检是发现不了的。 ” 常见妊高症子痫前期加速造成主动脉夹层网络图看过英剧《唐顿庄园》的读者可能对“子痫”这个医学名词并不陌生,剧中唐顿家的三小姐产下一女后,就是因为子痫发作,来不及抢救便一命呜呼。 这一剧情发生在上世纪初,当时的医疗状况远不及现在,但即便在今天,子痫仍是是产科四大死亡原因之一。 这次杨女士孕期猝死,也与子痫脱不了干系。 子痫可发生在妊娠晚期、分娩期或产后24小时内,症状是眩晕头痛,不省人事,两目上视,牙关紧闭,手足抽搐,全身强直,清醒后继续复发,甚至昏迷不醒。 “女性在妊娠20周以后出现高血压、蛋白尿等症状,称为子痫前期,这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是妊娠期特发疾病,可影响机体各个器官,发病率约占全部妊娠的3.9%。 ”陈丹青说。 她说,导致子痫前期的病因有很多,比如血管痉挛、内皮细胞受损等。 长期患高血压容易导致全身小血管痉挛,血管内皮受损,血管情况较差,易出现子痫。 而女性怀孕后,其血液动力学会发生改变,机体对血容量需求相应增加,心脏负担随之加重,血流对主动脉壁的冲击也会增加,渐渐地,血管内壁受损情况也会越来越严重。 当机体难以适应这种改变,妊娠各种并发症就随之而来。 市红会医院妇产科主任赵剑虹说,据统计,本身患有高血压的孕妇,妊娠期发生子痫前期的风险是普通孕妇的4-5倍。 子痫前期,不仅危及母婴安全,对产科医生来说,也是一件棘手事情。 孕妇会因此出现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等问题,胎儿会因胎盘血供受影响,出现生长受限,甚至宫内窘迫等情况,医生需要全面评估孕妇状况,迅速决定是否要建议终止妊娠。 潜在致病因素:高血压、高龄高危人群孕前要做好评估网络图分析杨女士的情况后,接受采访的专家一致认为,高血压、高龄是妊娠期主动脉夹层的两大潜在危险因素。 “医学上,将35岁以上孕产妇称为高龄产妇。 虽然,杨女士还不到35岁,但也已经错过了最佳生育年龄。 ”赵剑虹说,“一般来说,女性最佳怀孕年龄为23岁-28岁,最好不要超过30岁。 一旦超过30岁,不仅生育力下降,相应的并发症,如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窘迫,流产、早产等风险都会大大增加。 这与女性孕期激素水平的改变,身体负担加重密切相关。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门诊中,高龄、高危产妇越来越多。 陈丹青教授提醒,孕前做好评估,孕期加强产检很重要,以下几类人群尤其要注意:1.年龄超过35岁的女性。 2.有过不良怀孕分娩史,特别是很早期就发生过妊娠期合并症的女性。 3.本身有合并基础疾病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此类女性孕前先咨询专科医生,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才可以考虑怀孕。 4.近期做过手术的女性。 “对每个家庭来说,怀孕分娩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孕妇也是要承担风险的,要规避这个风险,就要做好孕前检查,很多疾病是隐匿的,早期可以完全没有症状,等到出现症状了,往往已经来不及了。 ”赵剑虹主任说。
老人输液猝死家属质疑是医院过错院方怎么回应?
近日,滁州市一位李先生拨打安徽公共频道新闻热线反映,他的父亲在滁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期间,在病床上输液时猝死,而值班医护人员几次从他父亲身边经过,都没有发现。
今年8月25号上午,在滁州市城区,当事人李先生出示了一段监控录像。 录像中那位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就是李先生的父亲。
李先生的父亲今年64岁,因为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老人于今年8月12号住进滁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 李先生介绍,8月23号下午3点12分左右,父亲输液时死在病床上,让他无法接受的是,在死亡之前,医院人员没有及时发现。
监控录像显示,到3点13分,有护士来到老人病床前,发现老人情况不对,其他医护人员闻讯迅速赶来。
李先生说,他们接到医院电话赶到后,老人已经死亡。 老人的具体死亡时间,是他后来自己经过调查了解到的。
李先生认为,老人住院是因为精神方面的疾病,怎么会在输液时突然死亡?而且从监控录像来看,当时的医护人民也没有及时发现。 对此,李先生怀疑医院没有做到治疗义务和抢救义务。
医患科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老人出事之后,院方一直都在配合家属积极处理。 医院主要领导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置,同时配合家属调取录像等。
这位工作人员介绍,老人的具体死亡原因,在没有做鉴定之前,暂时还不知道。 家属方面可以申请鉴定,院方也可以申请第三方鉴定。
老人出事之后,老人的亲属曾经和院方协商过赔偿事宜。 对此,这位工作人员表示,医疗事故赔偿有四个途径,达到一定赔偿金额时,需要经过医调委来处理。 同时他表示,在此事的处理上,院方会高度重视,一切按照程序处理,该医院承担的责任,院方不会推诿。
希望相关部门能做到双方满意。
合肥女主持人住院输液后猝死,家属提出质疑,医生是否存在私下收钱等行为?
对于这件事医院回应,如果主治医生真的涉及私自收钱,那么肯定会被处理,但经过调查发现设置收钱的医生并不属于医院。 也不是医生个人收取,目前这件事仍然在调查中。 由此可见,关于刘振亚金属提出的各种质疑,比如过度治疗、治疗不当等问题都没有明确回应。 刘振亚已经去世一个多月了,医院却仍然不肯给调查结果,甚至还想推脱责任,难怪其父母会把这件事拿到网络上说。
这件事的具体情况。
死者名叫刘振亚是安徽导视频道主持人,4月14日因为感冒去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医生告诉患者和亲属住院会好的更快一些。 于是在次日办理了入院手续,4月16日,护士给刘振亚抽了很多血进行检查,还做了支气管镜检查,后来被确认感染了支原体,医生就给患者进行输液治疗,也没有经过皮试,输完液后,刘振亚出现抽搐情况,经过抢救,4月20日上午11点不幸离世。 目前并没有告知明确死亡原因,家属觉得是医院乱用药导致女儿猝死,所以现在公开所有情况向医院讨个说法。 根据尸检报告显示,上面明显写着,支原体肺炎不足以导致其死亡,鉴定死亡意见为使用莫西沙星发生心率失常致心源性猝死。
对于这件事我有何看法?
现在有些医院确实管理的并不是很完善,医生不会为患者考虑,过度检查不仅费钱还费时间,一个感冒就要抽几管血,真想不明白,西医怎么这么繁琐。 在古代医生为患者治病,讲究的是望闻问切,而现在不做检查,根据你的症状,根本就不敢判断你得了什么病。 就算做了检查,问医生问题时,他就会回答可能是感染了什么,把各种概率词汇放在前面,自己都不敢肯定,让患者怎么安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