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底 除了烧钱 不多了 互联网留给大模型挥霍的

大厂 创新

在新一轮互联网创新历程中,大模型有幸成了下一个赛点,这次不再像之前的元宇宙一样稍纵即逝,而是真的在逐渐往应用层面渗透。

《202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报告》发布,报告显示,2024年6月,AIGC类APP的月活跃用户规模达6170万,同比增长653%。从去年开始,大模型就再次掀起互联网混战,全球科技大厂生怕错过一次重要的时代转折,无论是做游戏的、电商的、还是社交玩家,都在倾尽全力跟进大模型时代。

有机构曾预测过,未来到2025年,全球 AI 市场规模将超过6万亿美元,2017年-2025年复合增长率达30%。

诚然,互联网世界已经安静了许多年,赖以大模型,总算又热闹了一回。淘宝、支付宝、抖音等国内流量规模前20的超级APP,基本都在发力内嵌式AI应用,智能助理、智能搜索、智能导购……各类新玩法层出不穷。

在全球互联网领域失去创新能力之后,大模型真的能给予互联网新的生命力吗?这个问题值得认真思考。

不多了 创新认知正在降级,产品研发故步自封

在大模型出现之前,互联网巨头为什么迟迟没有孵化出新的创新产品?

实际上,全球科技企业都在被这个问题残忍逼问。去年1月份,英国杂志《自然》刊登了一篇论文,文中基于4500万份手稿与390万项专利发现,全球范围内的颠覆性技术都在下降。

从企业角度来看,这些年来,互联网市场从未停止过研发进度,甚至还在不断加强。只不过,大厂的研发似乎都失去了意义,长远的投入与回收不成正比,严重消耗了资本的创新热情。

这不是空穴来风。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报告,仅在2021年,国内以寒武纪为代表的一众科创板块企业的投入研发成本就高达167亿,可惜,累计亏损远远超过了这个数。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9年,企业的投入已经超出国内研发总投入的76%,年增速度达到10%。

即便是在这几年外部环境不利好的情况下,国内企业的研发增速依旧能保持在18%以上。但研发难以增收也是不争的事实,此前,百度的李彦宏公开表示,百度研发工程师超过万人,投入一度是收入的20%,但换来的实际业绩却不理想。

如此一来,巨头公司宁愿去投资现有项目,以腾讯为例,数据显示,腾讯目前总投资企业超过800家,其中有160家为估值超过10亿美金的独角兽企业。为此,外界甚至曾流传过一种说法,巨头的投资与干预使行业内部的创新力被压缩了。

除此之外,研发换不来可观的回收,也让大厂不再一味盲目开发新产品。

这些年,小程序成品的涌现频率要高出独立APP许多,此前,阿里、腾讯、字节、百度、快手、美团、京东……陆续开发小程序,而独立APP为了节约试错成本大面积关停。统计显示,腾讯曾一年关掉了40多个项目,字节也下架了派对岛,截止目前为止,仅互联网大厂这几年关停的独立产品就高达70多款。

而这背后与整个互联网行业的盈利状态息息相关,工信部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我国规模以上互联网企业营业成本同比增长5.1%,实现利润总额278.9亿元,但同比下降15.3%,利润总额增速由正转负。

大模型的出现,算是一缕照进互联网世界的曙光,苦于固步自封的大厂们一涌而上,从研发方向也能看出,大模型的确激发了巨头们的研发信心。然而,大模型所带来的创新能维持多久?

有一点需要注意,时至今日,创新疲软的互联网领域很难再出现一个现象级产品,或者领头式技术。毕竟走过微信、抖音年代,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能引发行业内卷,正如当下,自研芯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成了所有巨头,乃至科技创业的重头戏。

同质化的戏码,从未在互联网界消失,当AI玩法在任何一个APP上都能见到,这样的创新也就不再是“创新”。

另外,虽然大模型热多少激起了一些水花,但互联网巨头曾经最担心的研发与营收不成正比的问题更为严重了。全球科技发力AI,所造就的资本支出也就越来越多。这段时间,海外巨头的财报把大模型烧钱的本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有机构分析,到了2025年和2026年,大模型训练成本会接近50-100亿美元,其中,Meta、谷歌、微软可能计划将大模型研发成本提高到500亿美元。

种种迹象显示,互联网或许从未停止创新,只是对于创新的认知下降了。

大模型应用的威力,并没预想中的强

不同于过去的几次革新,这一次互联网集体向用户提供的大模型应用,面世没多久就遇到了一些麻烦:用户需要大模型的几率大吗?就目前一系列数据来看,答案或许是比预期的要悲观一些。

红杉资本数据显示,即便是全球大模型的头部ChatGPT,其首月用户留存率也只有56%,有大约一半的用户用不到一个月就将其“搁置”了。同样的,《202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报告》也显示,国内AIGC用户不稳定,AIGC行业人均使用时长同比下滑了23.5%。

说到底,人工智能渗入现实生活还只是资本的“幻想”。

从用户层面来看,几乎所有主流APP上的AIGC应用的用户留存率低于传统应用,参与度也较低。 7月份,贝壳财经发布了一项调查,52.05%的受访者在工作中有时使用大模型,23.97%很少使用,经常使用的受访者占20.55%,总是使用的人仅占2.05%。

从企业层面来看,华为有一组预测数据,到2026年,人工智能对企业的渗透率也只能达到20%。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技术、成本、实用性、安全性其实都是原因。

以AI落地应用最广泛的文娱行业为例,前段时间,成龙新片《传说》上映,在该片上映之前,AI技术一直是影片宣传的最大噱头。据悉,博纳影业在电影里用AI还原了27岁的成龙,但买账的观众却寥寥无几。

企业

数据显示,当前《传说》豆瓣评分5.4分,上映十几天也只有7000多万的票房。

在另外一大应用领域“广告界”的使用口碑也褒贬不一。艾瑞咨询显示,已有约半数广告主企业在线上营销活动中应用AIGC技术,其中超9成用于内容及创意场景,当前大部分互联网在自身产品里引入大模型,也是为了拉动每况愈下的广告收入。

然而,AIGC短板也开始浮出水面:例如生产素材过于公式化、AI效果令用户审美疲劳、以及众所周知的AI抄袭问题……之前,“我用 AI 五分钟生成一个广告 ,却花了五个小时去 AI 味”的文章在社交平台上产生热议。

如果大模型无法像社交通讯、短视频娱乐那样,在用户的网络生活中产生刚需效应,那大模型之于互联网进程,也就没太大的推进作用。当前,互联网领域最大的重心就是要提升AI落地的应用效率。

而资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投资流向正从研发赛道流向应用赛道。海通国际研报称,2024年有望成为国产大模型全面商业落地的元年。

数据显示,在今年近120起全球大模型投资事件里,大模型应用企业占69%,占比超过一半,而AI Infra、通用大模型分别只占16%、11%,大模型数据服务甚至只剩下了3%。细看大模型应用领域,AI医疗健康、视觉/视频生成领域、办公助手和编程助手获得融资的企业最为密集,分别占比为15%、15%、13%、11%。

总而言之,资本正在现实世界中加速普及大模型,技术和业务需求如何匹配是大模型企业迫在眉睫的问题。也只有这样,互联网才有被“拯救”的可能,反之,失去创新力的互联网还要继续迷茫。

互联网留给大模型吃老本的“家底”不多了

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互联网走到大模型阶段,大多数的玩法还与从前一样,要么持续打价格战,要么回身吃本身的流量“老本”。

从本质上讲,大模型的落地与古早互联网时期“圈地跑马”没什么区别。

今年5月份,国内一众大模型玩家开始官宣降价,阿里的通义千问主力大模型Qwen-Long的API价格直降97%后,文心大模型两大主力模型ERNIE Speed和ERNIE Lite全面免费,随后,科大讯飞也宣布,讯飞星火API能力免费开放。

而字节跳动这边,豆包从发布到冲上第一只用了30天的时间,据悉,豆包之所以能短时间内成为大模型“顶流”,不仅因为月活7.94亿人的抖音为其助力,新一轮的烧钱金额也达到了1.24亿元。

遥想当年,国内互联网大厂最屡试不爽的招数就是砸钱。时至今日,“圈地”的打法还适用吗?

首先,大模型在当前只能砸钱换流量的关键在于技术趋同,最终影响用户留存的也会是回归于技术,单纯降低应用成本从短期角度来看的确能增加曝光、争抢用户, 但长久来看,AI技术服务不是外卖、更不是短视频,依靠烧钱无法带来良好的使用体验。

其次,大模型发展本身就是个成本巨大的资金型工程,或许对于现金流富裕的大厂而言,价格战打得起,但当前大模型盈利遥遥无期,小型企业入局的风险不可小觑,这必然会进一步降低整个行业的创新力和创造力。

事实上,大模型价格战是从海外先开始的,彼时,OpenAI和谷歌最先宣布降价。但在海外,云厂商正在脱离传统服务模式,转用其他方式来填空这一成本,以英伟达为例,5月份,英伟达公布了2025财年的第一季度数据。

英伟达方面表示,在英伟达CUDA上训练和推理AI可以推动云租赁收入的增长,每1美元的英伟达AI基础设施支出让云服务提供商有机会在四年里获得5美元的GPU即时托管收入。国内能否快速跟进这一步计划,其实还有待商榷。

当然,除了能够继续“传承”的打法,互联网这些年给大模型留下的“家底”也不多了,即便是从全球范围内来看,资金之外,大模型最需要的信息数据已出现短缺。

Similarweb的数据显示,自2023年5月ChatGPT全球访问量达到18亿次的巅峰后,其流量增长开始逐渐放缓。对此,OpenAI决定放宽对ChatGPT的限制,用户一度无需注册就能使用。

没办法,这也是当前大模型发展的困境之一: 现有的互联网信息量难以支撑如此之多大模型训练。

这段时间,字节跟一众在线办公企业“喂养”大模型的事引发不少用户不满。公开资料显示,GPT-4训练涉及的数据量高达12万亿tokens,未来像GPT-5,可能需要60万亿到100万亿tokens。

根据Epoch研究所预测,到2024年年中,大模型对高质量数据的需求超过供给的可能性为50%,到2026年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性为90%,而这种数据短缺风险将延迟至2028年。

至于如何弥补这一巨大的数据缺口,渗透率逐渐触到天花板的互联网,一时间也找不到更好的办法。


王健林儿子和董明珠儿子,同是企业家富二代,差距咋这么大?

用户

可能是因为他们出生的经历不一样,对待人生的态度也不一样,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是他们都心中有事业,并且自己努力奋斗,无论过成什么样子,他们都会享受生活。

各不相同的身世

王思聪1988年出生,自幼就被王健林送到新加坡、英国等地生活学习。 年轻多金、敢说敢做、各种“手撕”名人、身边美女成群——种种属性,让王思聪成为了女粉丝口中的“国民老公”,吃瓜群众口的“娱乐圈纪检委书记”,是颇具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了。

几年下来,王思聪的微博为娱乐圈增添了太多看点:揭穿张兰和王健林装熟、嘲笑爱戴英文、怒斥京东店大欺客、手撕朱圣祎、讽刺范冰冰和张馨予是毯星、嘲笑黄子韬、炮轰好声音按剧本演、回击冯小刚导演……王思聪的直率,仿佛一条清流。

也许网上的犀利,会让人以为他很难相处,但其实和王思聪有过交流的人会发现,他其实是个很有礼貌的人,甚至比很多的名人都更好交流,我曾见过有人找他合影,他都很微笑礼貌的回应,没什么名人架子。 在外界看来,王思聪是高调的,或者可以说,他说话做事的时候没想过低调,没看过任何人的眼色,想说就说想做就做,他从来都是这样的。

而另一位富二代:董明珠的儿子乳名叫东东,身高一米九,出生于1982年,今年已经35岁。 东东的人生起点没那么幸运,2岁丧父,8岁因母亲南下打工而母子分离。

互联网留给大模型挥霍的

据董明珠称自己的儿子是学法律的,虽然有一个堪称“网红”的母亲,但从来不会在外面对任何人提起董明珠与自己的关系。 他十分低调,甚至在网上连一张照片也找不到。 董明珠对从小和她生活在一起的儿子也影响颇深,高中时他曾说:“妈妈你能够从零起步,我也可以。 ”

作为一个“富二代”,董明珠的儿子更像是普通人家的小伙子。 当有节目嘉宾问到他是否有买房子时,董明珠回答称儿子还是租房子住。

自力更生不啃老

王思聪与“富二代”的身份更加贴近一点,开豪车、大手笔的娱乐活动、美女相伴更是不用说了,但这也并不是他的全部,他利用这笔资金成立电竞俱乐部、创立公司、做起了投资。 作为首富的儿子想要创业必然是比普通人要容易得多。 一出道王思聪就成立了一家PE基金普思投资,开始试水投资练手。

2016年胡润富豪排行榜上,王思聪的身家已经达到60亿,他的投资涉及医疗、互联网、新能源、娱乐、电子商务等等,并担任熊猫TV的CEO。传闻王健林给了王思聪5个亿,让他去锻炼一下,结果他翻了12倍!

董明珠的儿子东东是个优秀的律师。 作为一名律师,他认真干好自己的事,其他都低调处理,甚至不让周围的人知道他是董明珠的儿子。 在中国想成为律师,首先要通过被称为“中国第一考”的司法考试,不仅要熟记中国的法律条文还要学会灵活运用,难度相当之大,侧面反映东东的才华。

每每提到儿子,一脸严肃的董明珠脸上总是会绽开美丽的笑容。 这是她的骄傲,除了格力以外,最让她感到自豪的事情。 性格严谨,几乎很少犯错。 不自私自利,凡事都会为他人考虑,是她对暖男儿子的评价。

富二代的感情生活

单单从感情方面来讲,王思聪是个不折不扣的“花心男”,从11年走入公众视野,女友已经换了一波又一波,我都脸盲了。

王思聪挚爱嫩模和网红脸……除了名字不同,让人看不出她们有多大区别。 有过这么多嫩模女友,倒是没听说哪个站出来指责王思聪不负责任。 对于婚姻,王思聪本人也发表过许多“惊世骇俗”

“婚姻就是人类发明出来自欺欺人的东西,我就不相信婚姻这个概念。 ”“我就是不婚主义啊。 ”“不婚不代表不要孩子。 繁殖是大自然的重要话题之一,但要先确定自己是否能做一对负责任的父母才能考虑此事。 ”

而另一个富二代董明珠的儿子东东现在还没有女朋友,开着十来万的小车自得其乐,甚至不介意租房住,热爱并且坚持着自己的律师工作。 对待感情,东东的婚姻爱情观念和王思聪倒是大相径庭——“婚姻是要对对方负责,不是买东西,今天买了明天扔了,要找到互相认可的。 ”

结语

王思聪和东东,出生经历不同、选择的生活方式不同,连对待感情的方式都那么不同,但我认为,其实他们还是有相似点的,至少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得都很“享受”。 或许殷实的家底让他们能够以更平和的心态追求自己的梦想,毕竟试错对他们来说成本较低。

他们,一个拿着自己的大把金钱尽情潇洒,一边赚钱一边“挥霍”;一个虽然可以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却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两者都未尝不可。 两个富二代,两种不同的人生,庆幸他们并没有坐吃山空。 他们心中其实有事业,有人生,有未来,尽管道路不同。

著名人物成功创业的故事有哪些

一、《李嘉诚的创业故事》李嘉诚童年过着艰苦的生活。 14岁那年(1940年),正逢中国战乱,他随父母走难,逃往香港,投靠家境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惜不久父亲因病去世。 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为了养家糊口及不依赖别人,决定辍学,先在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塑胶厂当推销员。 由于勤奋上进,业绩彪炳,只两年时间便被老板赏识,升为总经理,那时,他只有18岁。 1950年夏天,李嘉诚立志创业,向亲友借了5万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积蓄的7000元,在筲箕湾租了厂房,正式创办“长江塑胶厂”。 不过,李嘉诚预料塑胶花生意不会永远看好,他更相信物极必反。 于是急流勇退,转投生产塑胶玩具。 果然,两年后塑胶花产品严重滞销,而“长江”却已在国际玩具市场大显身手,年产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为香港塑胶玩具出口业之冠。 1965年2月,香港发生了严重的银行信用危机,人心惶惶,投资者及市民纷纷抛售房产,离港远走。 香港房地产价格暴跌,地产公司纷纷倒闭。 1967年,香港更发生反英暴动,进一步使房地产市场陷于死寂。 不过,李嘉诚却看好香港工商业的前景,认为香港这个商机十足的殖民地,不会久乱。 他反行其道,在人们贱价抛售房产的时候,却大量购入地皮和旧楼。 不出3年,风暴平息,香港社会恢复正常,经济复苏,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暴涨。 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 70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630万平方英尺。 70年代的香港,4大资本最雄厚的英资洋行怡和、太古、汇丰及和记,在许多大失业的生意中,威力只手遮天。 李嘉诚决定运用长江实业雄厚资金,收购香港某些具有实力的上市公司,第一个目标便直指怡和集团的主要旗舰“九龙仓”。 1978年,李嘉诚又再以出其不意的战术,收购另一个老牌英资公司青洲英泥,成为该公司董事局主席。 不过,最令李嘉诚难忘的胜利,是成功的控制了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 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以6.93亿港元的资产,控制了价值超过50亿港元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实为“小蛇吞大象”的奇迹;而李嘉诚更因此成为入主英资财团的首位华人。 80年代以后,李嘉诚的版图再进行一系列的扩张。 除了房地产外,还经营航运服务、电力供应、货柜码头以及零售等,形成一个坚不可摧,在香港举足轻重的大型综合性财团。 1990年后,李嘉诚开始在英国发展电讯业,组建了Orange电讯公司,并在英国上市,总投资84亿港元。 到2000年4月,他把持有的Orange四成多股份出售给德国电讯集团,作价1130亿港元,创下香港有史以来获利最高的交易记录。 Orange是于1996年在英国上市的,换言之,李嘉诚用了短短3年时间,便获利逾千亿港元,使他的资产暴升一倍。 进入2000年,李嘉诚更以个人资产126亿美元(即983亿港元),两度登上世界10大富豪排行榜,也是第一位连续两年榜上有名的华人。 李嘉诚并多次荣获世界各地颁发的杰出企业家,还5度获得国际级着名大学颁授的荣誉博士学位。 经过20多年的“开疆辟土”,李嘉诚已拥有4间蓝筹股公司,市值高达7810亿港元,包括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香港电灯及长江基建,占恒生指数两成比重。 集团旗下员工超过3.1万名,是香港第4大雇主。 1999年的集团盈利高达1173亿港元。 李嘉诚晚上睡觉前一定要看半小时的新书,了解前沿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据他自己称,除了小说,文、史、哲、科技、经济方面的书他都读。 这其实是他几十年保持下来的一个习惯。 二、《马云的三次创业》第一次:创办海博翻译社马云之所以要办翻译社,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1、当时杭州很多的外贸公司,需要大量专职或兼职的外语翻译人才;2、他自己这方面的订单太多,实在忙不过来;3、当时杭州还没有一家专业的翻译机构。 很多人光有想法,从来都不会有行动。 但是马云一有想法,却是马上行动。 为了维持翻译社的生存,马云开始贩卖内衣、礼品、医药等等小商品,跟许许多多的业务员一样四处推销,受尽了屈辱,受尽了白眼。 整整三年,翻译社就靠着马云推销这些杂货来维持生存。 1995年,翻译社开始实现赢利。 现在,海博翻译社已经成为杭州最大的专业翻译机构。 虽然不能跟如今的阿里巴巴[18.740.32%]相提并论,但是海博翻译社在马云的创业经历中也划下了重重的一笔。 海博翻译社给马云最大的启示就是:永不放弃。 没有钱,只要你永不放弃,你就可以取得成功。 第二次:创办中国黄页中国黄页是中国第一家网站,虽然是极其粗糙的一个网站。 网站的建立缘于马云到美国的一次经历。 1995年初,马云参观了西雅图一个朋友的网络公司,亲眼见识了互联网的神奇,他马上意识到互联网在未来的巨大发展前景,马上决定回国做互联网。 创业开始,马云仍然没有什么钱,所有的家当也只有6000元。 于是又变卖了海博翻译社的办公家具,跟亲戚朋友四处借钱,这才凑够了元。 再加上两个朋友的投资,一共才10万元。 对于一家网络公司来说,区区10万元,实在是太寒酸了。 很多人都说,做网络公司,没个几百万上千万是玩不转的。 又有人说,如今的环境跟马云创办中国黄页的时候截然不同了,那时10万可以,现在肯定不行。 对于中国黄页来说,创办初期,资金也的确是最大的问题。 由于开支大,业务又少,最凄惨的时候,公司银行帐户上只有200元现金。 但是马云以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把营业额从0做到了几百万。 当然,后来中国黄页被杭州电信收购了。 但是我以为,中国黄页在马云手里,依然是成功的。 第三次:创办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无疑是中国互联网史上的一次奇迹,这次奇迹是由马云和他的团队创造的。 但是阿里巴巴创业开始,钱也不多,50万,是18个人东拼西凑凑起来的。 50万,是他们全部的家底。 然而,就是这50万,马云却喊出了这样的宣言: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名前十位!1999年,中国的互联网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状态,国外风险投资商疯狂给中国网络公司投钱,网络公司也是疯狂地烧钱。 50万,只不过是像新浪、搜狐、网易这样大型的门户网站一笔小小的广告费而已。 阿里巴巴创业开始是相当艰难,每个人工资只有500元,公司的开支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来用。 8年过去了。 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市值200亿美金,成为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 马云和他的创业团队,由此缔造了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奇迹。

家人说我的工作没前景,让我回去帮家里的忙,要不要回?

你好,要根据工作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如果说工作真的没有前景,回家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1、要确定工作是否真的没有前景。 如果这份工作不能给你带来稳定的收入和可持续的晋升发展,只能是维持基本生计并且晋升机会渺茫,那么这份工作就不算是一份好的工作。 就算是暂时你在这里觉得还可以,但是如果一直是没有发展前景的,可能对以后的家庭生活也会造成影响,那么离开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2、回家继承家业未必是坏事。 很多时候在上完大学之后,很多人都不愿意再回到家乡回到父母身边,好像觉得回去了那我上学的意义是什么呢?其实,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思想上学,固然是为了走出去,但是回到家乡未必是错的。 在外面增长了见识之后,更容易把自己的家庭和家乡建设的更好。

3、不管做什么选择,都要早做决定。 不管是选择继续工作,还是回到家里去帮忙,都要早做打算早下决心不要一直犹豫,犹豫会耽误很多的时间甚至错过很多的机会。 事情最怕久拖不决,然后一直拖着既对自己的工作发展没有好处,也不利于自己回去干出一番事业。

每个人都是要生活的,收入是很重要的,如果工作不能满足生活所需,那就需要适时的做出改变,早做决定早点着手开始,会让自己有更多的主动权。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chuangtou/12906.html
中超最佳阵容 奥斯卡终结球队16轮不胜 武磊恐怖大四喜
透露骆驼和Jack已去世 网友纷纷泪目 霍思燕晒9条宠物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