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风电平台安全通过深中通道

明阳

风电平台 原标题:

深中通道水域迎来“高朋”

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平台安全通过

8月11日,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平台“OceanX 明阳天成号”(下称“明阳天成号”)在深圳海事局的护航保障和交通组织下,安全通过深中通道岛隧水域,缓缓驶向广东阳江明阳青洲四海上风电场。

据介绍,“明阳天成号”的最高高度达219米,是深中通道正式通车后首次通行的海上超高特种装备,也是深中大桥建成以来通行的最高尺度海上平台。

“明阳天成号”呈“V”字形排列,搭载两台8.3兆瓦海上风机,叶轮最高处达219米,空中最大宽度约为369米,拖轮航速较慢,船体操作受限,对周边通航水域要求较高,对机场空域也会造成一定影响。同时,考虑到深中大桥通航净高为76.5米,需利用沉管浮运专用航道经深中通道西人工岛在一体船运输航道水域通行。附近水域是深圳机场码头高速客船、珠江来往港澳中小型货船的重要航路,船舶通航密度较大,也给“明阳天成号”的安全通过带来不小难度。

为确保“明阳天成号”安全通过深中通道水域,深圳海事局结合此次海上拖航项目对深圳宝安国际机场飞行程序和最低运营标准影响情况分析,科学制定拖带安全保障方案,以距离深中通道西人工岛约500米、机场空域约6000米的距离,设定拖航航线;并在航线途经范围内设置VTS(船舶交通系统)临时交通管制区,播发安全预警和航行提醒11次,提醒过往船舶注意,指挥17艘次船舶提前避让;出动海事船艇5艘次,对运输航道开展巡航清理,确保拖运航线清爽。

据测算,“明阳天成号”正式投运后,平均每年可发电约5400万度,能满足3万户三口之家一年的日常用电。该项目的成功推进是我国海上风电走向深远海的重要探索,将有助于解决我国深远海风电开发经济性问题,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记者 易东 胡蕾)

船舶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国企改革为什么要数字化转型?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财经节目中心推出《开年迎新访名企》系列报道,对话中国石化马永生、南方电网孟振平、中国三峡集团雷鸣山、中国建筑郑学选、中国节能宋鑫、中国中车孙永才、中交集团王彤宙、中国黄金卢进、徐工王民等国有企业负责人,从企业看行业,从行业看经济,站在新征程新起点,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吹响号角。

国有企业将如何推进数字化转型?在科技创新方面又有哪些突破?小编为您摘编整理《开年迎新访名企》,今天推出《创新引领转型升级,国企铸就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PART 1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

南方电网: 加快电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实现“电力+算力”融合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孟振平介绍道,现在南方五省区的非化石能源的占比,不论是发电装机容量的占比,还是实际电量的占比都超过了50%,这已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也超过了全球的平均水平。 清洁能源的规模还会逐步加大,到2030年,南方五省区新增的新能源装机量达到2.5亿千瓦,比现在增加近4倍。

这么大规模的清洁能源的并网,将给电网会带来什么样的挑战?

孟振平表示,光伏、风电随机性波动性很大,因此今年一定要加快电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步伐。 南方电网提出了数字电网的概念,可以实现“电力+算力”的融合,有效地打通源、网、荷、储这4个环节,增强新型电力系统可观、可测、可控能力。

中国建筑:抓住“双碳”机遇 带动建筑行业转型发展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作为行业头部企业,在支撑建筑、地产两大支柱产业的同时,中国建筑连接着数十万家中小企业。 在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郑学选看来,2022年,中国建筑还将通过低碳转型,进一步向上下游拓展,带领中国的建筑行业转型发展。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郑学选介绍道,比如在上游建筑材料、分布式能源,包括设计的规划能力,都是可以向“双碳”转型的领域 。 产业链的下端、建筑物的运维,也是可以让中国建筑往下游走的一种机会。 “双碳”对于建筑行业转型,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另外,中国建筑还会在新兴领域转型,例如中国建筑的电商平台,可以每年带来上万亿的采购量,在这个海量数据产生下,可以为下一步数字转型带来一些机遇。

中国黄金:2022年将投入3亿元 建设数字矿山

在内蒙古乌山的矿山上,巨大的车间看不到工人,所有的操作都在监控室的屏幕前完成。 无人车和无人机完成矿区的全部运输和巡检工作。 这种通过数字技术提升工作效率、保障生产安全的方法,就是数据矿山建设。 技术的改进极大提升了企业经营效益。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卢进指出,2021年,这个矿区有14亿—15亿元的利润,今年可能会更好,这也是科研带来的效益,高海拔的矿山争取做到无人化。 另外,中国黄金在矿山的采掘技术、选矿技术方面加大投入,来确保资源的利用效率。

卢进介绍,预计2022年,中国黄金将继续投入3亿元左右建设数字矿山,推进冶炼全流程数字化管控,部分企业通过数字化建设减少一线人员10%以上,进一步提质增效。

徐工:全面建成数字化工厂 工业互联网对外赋能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民表示,数字化是行业未来发展方向之一,“十四五”时期将要全面建成数字化工厂,并通过工业互联网将研发、生产和市场全部连通。 在生产基地内的大屏幕上,各地设备的开工率等运行情况都一目了然。 颜色深浅代表着基建热度,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经济活跃程度。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这台起重机还在工作,实时采集当前转速、水温。 ”王民介绍道,“一方面了解产品的工作表现,一方面监测有没有隐患存在。 入网的工程机械设备大概是115万台,另外还有机床、纺织、建造业等很多设备都连接在工业互联网里,已经跨领域服务于各个行业。 ”

PART 2当好科技创新国家队

南方电网:我国电力工控领域核心芯片从“进口通用”向“自主专用”转变

基于近年来的研究和实践,数字电网能有效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促进能源产业数字化转型。 数字电网的建设要攻克一批“卡脖子”难题。 经南方电网公司5年研制、多场景验证,国内首个基于国产指令架构、国产内核的电力专用主控芯片“伏羲”于2021年实现量产。

孟振平指出,它是整个电力工业运转控制的大脑、“神经中枢”。 我国电力工业控制领域核心芯片,以前只能用进口通用的,现在终于可以用上自主专用的。

孟振平说,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一直是个难题,从科技研发成果到大规模应用,真正量产成功的只有不到1%,所以“伏羲”芯片的量产很不容易。 “伏羲”芯片被评为2021年央企十大国之重器之一,今年将继续形成全系列产品,量产应用于变电站、配网自动化、新能源等领域。

中国建筑:搭建创新平台 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能搬家的汽车站、世界首创的五桥同转、高耸云端的造楼机……超大规模的中国建筑频频用手中的精细活儿刷新世界纪录,成为众多原创技术的策源地。

郑学选透露,2022年将有更多科技成果落地。 以造楼机、造桥机和各类建筑机器人为代表的自主化工程装备化身“基建狂魔”手中的“神器”,正通过新型建造方式,利用新型建筑材料,为国民经济筑牢底座。

中国节能:2022年将围绕科技创新做更大文章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鑫表示,将2022年确定为集团公司的科技创新年,围绕集团产业链的科技创新来聚焦发力。

“首先我们筛选了40多项需要攻关的技术清单;此外要拓展市场,没有客户就没有未来,还要提升综合解决方案的能力。 去年主要解决签约行动,在新的一年要更加注重质量和深度。 ”宋鑫说。

中国中车:创新再出发 “六个更”打造新一代高铁

中车在“十四五”期间有16个科技重大专项,其中不仅囊括新一代更高速智能动车组,还有高速磁浮等研发方向。 去年,600公里高速磁浮系统在青岛下线,带来了未来出行方式的更多想象。

深中通道

时速600公里,北京到上海两个小时多一点,北京到济南40分钟就到了,采用了“车抱轨技术”,安全系数非常高,旅客坐起来更舒适。 因为它是磁浮,浮起来,没有轮轨的一些摩擦和震动,在全生命维护方面成本非常低。

人工岛

如今,高铁已经成为中国高端装备的一张靓丽名片。 但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孙永才表示,中车今年还将持续加大科技投入,从“更先进、更高速、更智能、更绿色、更安全、更舒适”这六个“更”,追求中国装备、中国速度和中国创造的新台阶。

下一步中国高铁还会有什么样的动作?孙永才表示,一是在速度上,高铁要有突破。 目前中车集团时速400公里可变轨距的列车已经下线了。 二是高铁要更智能化。 现在是有人值守的无人驾驶,未来希望能够实现无人值守的自动驾驶。 三是高铁要更轻量化,越轻,消耗能源越少。 四是高铁要更加节能环保,特别材料上,做到高铁上用的材料以后可以再使用,“我们列了很多的科研课题,也在不断地去突破它。 ”孙永才说。

除了铁路装备领域,在城市轨道交通方面,中车也在持续发力。 数据显示,在国内地铁市场,中车的份额超过了90%。 去年6月,我国首列中国标准地铁列车在郑州下线,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中国标准”覆盖率达到85%以上。

中交集团:项目到哪创新就到哪 努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地下21米,一条全新的东六环正在建设中。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彤宙介绍道,在城市,如果要穿湖、穿江、穿河流,会采取盾构技术。 交通入地以后,大家发现好处很多,城市的视线空间开阔了,而且还增加了很多城市用地,为整个城市的更新改造注入了很多活力和空间。 北京六环入地项目在全国还是比较早的,现在已经完成了1.5公里,不仅实现了滴水不漏的高质量建设目标,还需穿越铁路、河流等100多处的重大风险源。

走入一个直径超过16米隧道,王彤宙告诉记者,不管是大兴机场、港珠澳大桥,还是洋山港、深中通道,在每一次服务国家重大工程中,中交集团都根据需求,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运用到装备制造的创新中。 这一次,在北京东六环改造项目中,一种全新研发的超大盾构机投入使用。

这样一个国之重器,是国内首台完全自主设计、自主研发制造的16米级大盾构,这也意味着我们在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的施工不再需要依靠国际的品牌。

全球最大风电平台安全通过深中通道

截至目前,中交集团的核心专利已接近项。 即便如此,王彤宙仍然表示,下一阶段,集团用于装备创新的投入还要加大。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项目到哪,创新突破就到哪。 我们正在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科技型世界一流企业。 目前,我们还在研发直径更大、耐压更高的盾构机,同时,无人盾构机的研发任务也已经基本完成。 ”王彤宙说。

徐工:打造“大国重器”新突破 国产化带动产业链升级

在江苏徐州一处生产基地里,一台新下线的260吨型起重机正在进行最后的调试。 王民告诉记者,这类大吨位起重机是房屋、桥梁建设的主力军。 现在,他们终于实现了这一型号的完全国产化。 “这一台产品,发明专利应该有50多个,关键零部件都是中国‘芯’。 ”王民说。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走进车间,王民向记者介绍,以往这一起重机上的关键零部件主要都是进口,成本占到制造总成本40%以上。 国产化后,成本和价格都明显下降,还带动了国内产业链整体进步。

“这台设备大部分是我们自己生产的,也有合作伙伴生产的,比如发动机、高压泵、高压马达等。 防止‘卡脖子’,防止国外厂商垄断,核心零部件和技术还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1000吨以上的超大吨位起重机全国产化,是我们的一个目标,这个也是指日可待的。 ”王民说。

除了在企业内部创新,王民还希望能从社会层面激发出更多创新活力。 采访期间,徐工组织的两年一届的“X-创造者”挑战赛刚刚结束,不少工程机械爱好者都带来了自己独特的产品设计。

王民介绍道,今年的主题是“用科技守护生命”,在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方面,让学生、有关机构来专注到这方面的研发和创意。 获奖设计的轮子是可以变化的,可以变成圆的,也可以变成三角轮,未来这些原理和概念有可能部分使用到产品上。 徐工想通过这些活动,促进大家对机械制造产生更多兴趣,促进中国的制造业更加智能化。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chuangtou/14016.html
加强改革配套和衔接 坚持整体推进 短评·总书记的改革论
新片被换角 我感慨 2年亏了3.5亿 徐峥没能给国产片趟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