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资上亿美元 英特尔卖掉Arm股票

芯东西(公众号:aichip001)

作者 | ZeR0

编辑 | 漠影

芯东西8月14日报道,最新提交的文件显示,英特尔在第二季度出售了其在英国芯片设计公司Arm Holdings的118万股股票。

以Arm股价4-6月的均价124美元计算,英特尔将从此次出售中筹资约1.47亿美元。

截至6月当季末,英特尔不再持有任何Arm股票,继续持有Astera Labs 1.69%的股份,价值3.57亿美元,以及Joby Aviation 1.20%的股份,价值1.44亿美元。

英特尔正努力重整旗鼓。本月早些时候,这家芯片巨头发布了其56年历史上最糟糕的收益报告之一,导致其股价下跌近1/3。为了重回正轨,英特尔宣布削减100亿美元成本的计划,包括裁员1.5万人,并将从第四季度开始暂停派息。

根据去年9月公布的Arm IPO文件,AMD、苹果、Cadence、谷歌、英特尔、联发科的附属实体、英伟达、三星电子、新思科技、台积电等基石投资者,曾分别表示有兴趣购买Arm总计7.35亿美元的股票。


重要性堪比光刻机!英芯片巨头正式宣布,倪光南早就警告

其实还有一项我们依赖也很严重,就是ARM架构,它的重要性堪比光刻机,某些程度上还超过了,一旦ARM受限制,移动芯片就得停摆。 近日,ARM又出现了变局。 ARM架构最初是英国ARM公司推出的,它其实才是真正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幕后芯片巨头,因为全球95%左右的移动芯片都是基于ARM架构,需要授权才能使用。 比如华为的麒麟、苹果的A系列、高通的骁龙等系列芯片,哪一个也离不开ARM。 ARM有多重要、影响有多大?我们从英伟达收购ARM遇到的阻力就能够明白。 ARM公司之前因为利益原因,被日本软银给收购了,后来软银遇到财务困难又想卖出。 于是,美企英伟达想要以4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ARM,这堪称是当时半导体史上的最大并购案。 而英伟达不同于软银的是,它本身就是芯片巨头,并购需要经多国审核。 英伟达并购ARM不仅遭到英国、欧盟等方面进行调查,连美FTC也提起行政诉讼,还有高通、苹果、微软、特斯拉、英特尔等巨头也都提出反对,组成联盟向上反映。 可见,英伟达并购ARM的阻力有多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ARM的影响之大。 当然,最终这个并购案以失败告终,这其中还有安谋中国的极力反对。 安谋中国即ARM中国,跟其他ARM子公司不同,国内资本占比51%,享有ARM永久和独家许可。 ARM中国拒绝提供相关财务数据,不仅影响了之前的英伟达并购ARM案,也将影响接下来日本软件推进的ARM上市。 因此,ARM就开启了安谋中国的控制权之争。 近日,英芯片巨头ARM董事会做出决定,正式宣布罢免安谋中国公司CEO吴雄昂。 吴雄昂虽然是美籍华人,但在他的带领下,安谋中国近几年发展非常好,国内95%的先进芯片设计都是基于ARM,ARM在我国的IP业务收入占到其总营收20%左右。 安谋中国在国内的授权合作伙伴达300多家,基于ARM的合作伙伴芯片出货量累计达250亿。 并且安谋中国不仅只是ARM授权,还自主研发了很多项其他IP相关技术。 华为就是其中的合作伙伴之一,安谋中国确实给国内芯片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由此可见,国内芯片企业对ARM的依赖性很高,一旦授权发生变故,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然而,如今ARM又在日本软件的支持下,极力争夺安谋中国的实际控制权。 ARM争夺控制权,就是想要更容易的获取相关财务数据,这涉及到国内哪些企业使用了ARM授权,都运用ARM设计了哪些芯片,这也是安谋中国想自主发展的原因。 本来安谋中国拥有自主发展权,一旦控制权被夺走,以后的授权可能不太一样了。 但没想到的是,ARM在日本软银的操作下,拉上厚朴投资持股占比达到80%,要罢免安谋中国CEO吴雄昂,夺走安谋中国控制权,据说还申请了新的营业执照和公章。 至此,吴雄昂跟ARM总部近两年的对峙纷争是否结束,还需要看后续事件进展。 不过,我国院士倪光南之前就警告,对于英伟达并购 ARM坚决不能同意。 因为那等于落后美企手中,但现成安谋中国失去控制权,在美上市其实也会受到美资本的控制。 因此,倪光南院士一直呼吁,核心技术是买不来、换不来、求不来的,必须建立属于自己的架构,支持国内企业采用开源架构RISC-V,要想不被限制还必须加强自研。 这方面龙芯做得不错,研发了自主架构LoongArch,相信未来架构也会摆脱限制!

算力三巨头的虎年正月:关于并购的七七八八

套用一个流行的技术词汇“算力”来划分半导体厂商格局的话,那么昔日的PC三巨头完全可以用算力三巨头来代替,毕竟三家目前瞄准的发展方向都是算力而非传统的PC了。

作为算力的三巨头,NVIDIA,AMD和Intel(这么排列是有理由的)在这个虎年春节期间,围绕着收购产生的话题,似乎会成为影响未来一年竞争格局的基调,更将是未来算力竞争中产生不小变化的起因。 因为恰恰就在上一周,三家不约而同的关于收购出现了各种新闻事件,我们就借此机会来小小的八卦一下。

NVIDIA:错失arm不见得是坏事

要说上周最震撼的新闻,必须是NVIDIA收购arm的交易因各方的阻挠而失败,这几乎可以说是可能影响三分之一半导体产业的一次交易。 从各方的新闻角度,相当多的区域市场管理机构并没有批准此次交易是失败的主要原因,而NVIDIA用12亿美元换了所谓的20年授权很多人都觉得NVIDIA亏了。 从财务的角度,NVIDIA收购不会只亏了12亿,毕竟前期收购的各种第三方评估费用也少不得打了水漂,但对NVIDIA来说,整体上未必是坏事,毕竟显卡价格坚挺越久,财报越好看。

首先是arm值不值400亿美元的问题,软银买下arm后给arm做了些减法,一部分服务没有参与到交易中,中国区也以合资公司的形式进行了部分切割,这样的一个arm如果都能溢价卖出(软银买入才370亿),考虑到软银糟糕的经济情况和继续套现的迫切感,NVIDIA有接盘的嫌疑。 剔除掉任何不合时宜的幕后交易猜测,我们只能认为NVIDIA自从股价飙升之后,看来是真想趁机一统算力江湖。 毕竟看看自己两个对手,可都是CPU+GPU+FPGA满额标配,自己只靠GPU显然无法继续维持半导体第一股的高额市值,而拿下arm无疑让自己成为一个全新生态的“王者”,都说高通是专利流氓,如果NVIDIA真拿下arm,跟计算有关的专利恐怕半数都逃不过这家公司了。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在NVIDIA达成协议收购arm到最后被否决这一年半时间里发生了什么,arm的营收没有太多增长,而RISCV倒是日渐火爆。 得益于诸多厂商对NVIDIA收购arm后的不确定性(谁知道被收购后的arm会不会是另一个MIPS),很多算力相关的企业开始把RISCV当作自己未来的plan B,这间接造成了基于RISCV内核的算力器件大爆发。 如果交易继续进行,这种趋势会愈加明显。 现在arm继续独立,如果短期内没有人继续申请收购arm而是选择arm上市,用户对未来arm独立性的信心也许会重塑,这样RISCV可能会回到原来的Plan B角色。 至于网传的Intel或者其他家想收购arm,估计短期内都很难过得了各区域的监管机构。 软银要拿钱,只能是推动arm上市,那么短期内arm要做的就是对RISCV阵营的强力压制了,否则估值会大打折扣。

至于NVIDIA,起码股市反应来看投资人对这个结果未来谨慎看好,说明他们也不太确定收购arm对NVIDIA就一定是好事,只是NVIDIA短期内只能继续单核前行了,而服务器市场还是很难挤得进去。当然比较遗憾的是老黄畅想的那些美好未来……

AMD:成功并购赛灵思,超越老对手

昔日NVIDIA最大的竞争对手AMD这两年小日子过得也不错,虽然没有NVIDIA那么耀眼夺目,但市值也跟着蹭蹭上涨,CPU方面市占率节节攀升,GPU市场受益于显卡缺货利润率阶梯式上涨,加上收购Xilinx(赛灵思)进展顺利,在这个春节终于如愿完成交易。 除了在处理器组成方面追平了老对手Intel之外,一个意外之喜是,交易达成的那一刻,两家合并起来的总市值,超越了Intel。 要知道四五年前AMD最惨的时候市值可能只有Intel的二十分之一不到。 现在你要问AMD和Intel谁是更大一点的公司,恐怕人们要翻开 财经 频道先看一眼市值才能回答你了。

收购赛灵思,对AMD几乎没有任何不利。 从财务上,选择股权置换没有太多财务开支;从技术上,纳入了FPPGA之后,AMD拥有了更为全面的算力技术池同时还大幅提升了自己的AI技术储备能力(如果我们以NVIDIA作为AI实力100分,Intel大概可以达到85分,而收购前的AMD大概只有不到50分,现在可以达到70+的水平);从市场的角度,赛灵思的FPGA加入之后,AMD瞬间扩充了在服务器市场的竞争力,同时还可以渗透到工业、医疗、国防和航天等多个细分市场。 两家之前在服务器和核心算力设备方面,要面临Intel 的CPU+FPGA的组合式竞争,现在如果再评估一下双方的服务器端实力,已经很难瞬间区分出明显的强弱了。 唯一的不确定是,AMD是否能够更好的融合FPGA技术,以及之前双方都略有欠缺的服务器生态能力,该如何面对Intel最擅长的生态系统构建。

Intel:IDM2.0很有意思

英特尔悄无声息的公布完成了对Tower这家半导体代工企业的收购,70亿的收购算不得多贵,即使考虑到缺货带来的晶圆厂利润暴增,这对年收入不高的Tower来说已经是很高的溢价了。 不过我们也看得出来Intel的战略方向走得很坚定,从IDM2.0开始到后来的代工服务战略,再到随之而来的开放X86架构,以及现在的收购Tower Jazz,英特尔不断地丰富自己在半导体制造方面的技术实力。 如果说Intel在产品方面似乎缺乏对两大算力对手的优势,那么制造大概是Intel现在还能压制对手的关键一环。

对Intel来说,现在赶上三星甚至TSMC工艺水平是其夺回CPU性能优势的重要手段,但要赶上对手需要足够的研发投入,这就不仅从自身产品获取利润,还要尽可能从代工方面分摊研发成本,否则天价的工艺研发费用拖垮的只能是自己。 因此这次收购Tower对Intel继续贯彻其IDM2.0和代工业务战略有不小的战略意义。

首先,Tower虽然不大,但却是标准的代工厂,拥有完善的代工服务体系,而常年作为IDM的英特尔最缺的就是代工服务的体系,收购比自己构建一个团队反而要容易很多。 何况,有了Tower之后,Intel就顺理成章的进入代工圈子,可以开展更多代工服务,而不仅仅局限在Tower之前的产线上。 我们分析了目前代工市场的格局,除了脱身于AMD的GF之外,Tower是Intel目前能买到的最大的代工企业了,而且GF现在在中东人手里,而Tower是以色列资本控制的,对Intel来说,以色列基本上是美国之外第二大研发和生成基地所在了,从这点上犹太基因……你们懂的。

其次,Intel这两年一直争取美国本土的各种晶圆厂资金支持,也曾经拿到过以色列的半导体建厂基金,并且希望从TSMC手上拿到更多美国政府的支持。 而政府支持的一个特点就是希望晶圆厂能满足美国的国防标准并为之服务,这点Intel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Tower在美国有两个晶圆厂,Intel收购后可以为这两个厂申请国防认证。 更重要的是,Tower虽然小,但是却也是最大的模拟晶圆代工商,而Intel在模拟方面的经验不足也没有模拟晶圆厂,国防应用恰恰多数都是模拟和混合信号为主的,拿下Tower可以让Intel快速拥有比较完善的模拟芯片生产能力,这对未来拿到更多美国政府的资金支持是非常有意义的。

从这两点不难看出,Intel悄无声息的收购Tower,对其战略意义非常重要,一方面英特尔直接进入了晶圆代工厂的角色并且可以用成熟的代工服务体系来快速改造自己原有的晶圆厂,另一方面,英特尔还成为目前美国本土最具实力的模拟代工厂,未来甚至可能在美国筹建12英寸的模拟代工厂,而这将是拿到政府资金支持的最理想筹码。 当然,什么时候Intel能够靠着代工业务反哺会CPU,并且重新建立在算力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我们就很难预测了。

英特尔怎么了

最近,英特尔很闹心。

先是,苹果在20年WWDC上宣布与合作了15年的好朋友分手,转投基于ARM架构的自研芯片。

接着,7月以来,英伟达股价一路高涨,取代英特尔,首次成为了美国市值最高的芯片制造商,最近更是传出英伟达要收购ARM的消息。

英伟达风头正盛,CEO黄仁勋乐不可支,早在2008年的一次采访中,他就“大放厥词”:“英特尔是最受欢迎的出气筒。 ”调侃也好,自信也罢,当时说这话,不免让人感到德不配位,时移世易,如今老黄有了骄傲的底气。

相比之下,英特尔则显得面上无光。 7月25日,英特尔7nm芯片工艺进度延期这一消息直接推动其股价跳水,当日开盘,瞬间暴跌超15%,创近四个月以来新低。

显然,留给英特尔的时间不多了。 随着PC时代浪潮的褪去,它的独角戏或许已经唱到头了。 高通、联发科、台积电等新角儿粉墨登场,将过气的老演员挤到了边缘,以英特尔、IBM,甲骨文等为代表的一众老IT在移动时代集体失声,徒留遗憾。

盖茨曾直言,在移动手机市场留下真空是他“在微软犯下的最大错误,而且是完全可以规避的技术性错误。”

而其多年盟友英特尔也有同样苦恼,导致其在移动领域犹豫不决,杀了好几个来回,却始终斩获羞涩。 从手机到平板电脑,再到基带建设,能做和该做的都做过了,英特尔却始终保不住市场地位。

就好像是个溺水的人,越挣扎,下沉越快。

新世界的点亮发生在1971年6月的一个黄昏。

芯片设计师范金点亮桌上那块小小的圆晶,一如整个太空的电聚集于避雷针的尖端,从此开启了信息时代的序幕。

这块编号为4004的芯片,是英特尔公司制作的第一块微处理器,它的诞生标志着计算机革命的启动,一个庞大的PC帝国从这里起航。

从最初的4004、8008到奔腾系列,再到酷睿双核处理器,英特尔的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为IT世界注入新的活力,而这些伟大创新来自英特尔基于不断改变的原则,对摩尔定律的坚决恪守。

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曾提出过这样一条口号:“改变是我们的终身热爱,对英特尔来说,这句话的重要性或许不亚于摩尔定律本身: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两年便会增加一倍。 摩尔定律以技术革新为基础,这就决定了改变是英特尔生存和竞争的方式。

但近年来,英特尔因为更新速度变慢,性能提升太小被戏称为“牙膏厂”,与摩尔定律的守护者这一形象越来越不相符。

科技 粉普遍怀念的Core2到第二代Core i时期一去不复返,在这一阶段,英特尔CUP性能大幅度提升,网友亲切称之为“扣肉时代”。 时值英特尔与AMD激战正酣,英特尔处理器凭借大幅度的性能提升,改变战局,再次取得了PC芯片领域的绝对统治权。

本以为这会是一路高歌猛进的开始,没想到却是最后的黄金时代,二代Core智能处理器后,英特尔性能增长的脚步减慢了。

从Sandy Bridge到Ivy Bridge,再到Haswell,英特尔性能提升只能用可怜的个位数百分比来形容,到五代Broadwell甚至出现了倒退现象,“扣肉”变成了“挤牙膏”。

性能提升不足,芯片更新速度也越来越慢。 2015年上马的10nm工艺并没有如期实现,一直拖到2018年,原计划2019年实现量产也黄了,真可谓千呼万唤出不来,而与此同时台积电的5nm工艺芯片,已经开始大规模出货,今年更是准备启动4nm工艺制程。

虽然由于各家标准不同,工艺数字更多是一种市场宣传,但后者强劲的更新速度和宣传力度无疑戳中了英特尔的痛点,令其难以争辩。

在今年的CES大会上,英特尔现任CEO科再奇宣布,将在今年量产10nm芯片,他表示英特尔的“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摩尔定律是加速的核心。 ”在英特尔的制芯工艺5年没有升级的情况下,后半句话似乎不那么有说服力了。

此外,市场的风向也改变了。 从2011年开始,全球个人电脑出货量连续7年下滑,直接威胁到了英特尔的核心业务。 英特尔CPU销量大受影响,相比2011年,2018年的CPU销量减少了30%,但其营收并没有下降,这是因为英特尔提高了单个芯片的售价。

销量不够,价格来凑,反映出传统业务滞张、新业务无着落的尴尬局面。

英特尔面临的一系列窘境与其在移动化时代失利有直接关系。

2019年7月,当英特尔宣布将5G基带业务卖给苹果后,十几年移动化尝试,付出的金钱和人力都化为了泡影。

曾经呼风唤雨的老IT彻底陷入了话语权旁落的尴尬境地,当高通、三星、苹果的移动芯片大放异彩之时,迟迟上不了车的英特尔留下的是一个落寞的背影。

事实上,英特尔的移动芯片之路很早就开始了。

将时间拨回1997年,彼时英特尔从DEC公司收购了Strong ARM架构,该架构是由DEC公司基于ARM v4指令集研发而来,具有低功耗的特点。

从那时起,英特尔就有意补足自身在低功耗处理器方面的短板。 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在当时,Strong ARM比公版的ARM架构性能更强。

2000年左右,英特尔推出了基于该架构的Stong ARM系列处理器,这是英特尔最早开发的移动嵌入式芯片。 但英特尔的芯片设计师们显然不能满足使用现成架构产品,于是2002年,自研的XScale架构CPU取代了StongARM。

相比于ARM处理器,XScale功耗更低,而且早在2004年左右就具备了对视频解码、3D渲染的硬件加速能力,而公版的ARM Cortex-A8架构直到六七年以后,才具备类似的浮点加速单元,XScale的性能之强在当时可见一斑。

但遗憾的是,英特尔没能坚持在这条路上走到底。 2006年,英特尔作价6亿美元,将包括XScale在内的 通信和应用处理器业务卖给了Marvell公司。

而在此之前一年,乔布斯曾找到英特尔时任CEO欧德宁,希望英特尔能为初代iphone提供芯片,但被对方婉拒。 从现在回看,这可能是英特尔史上代价最大的糟糕决定。 但站在当时的环境看来,英特尔放弃移动芯片的选择却难以被诟病。

2006年称得上是英特尔自1985年以来,最狼狈的一年,千年小老弟AMD凭借超高性价比,一跃而起,CPU市场占有率一度接近50%,几乎和英特尔打成平手,而三年前,英特尔还占据着80%以上的市场。

AMD创始人桑德斯曾经是仙童公司的销售部主管,在诺伊斯和摩尔离开仙童,创办英特尔一年之后,桑德斯也离开了老东家,撸起袖子开始了自主创业。 在四十多年的时间里,英特尔和AMD一直相爱相杀,或许是一家独大的英特尔忌惮反垄断调查,又或许本是同根生,有着剪不断的宿命孽缘,总之,英特尔一直没有将这位小老弟赶尽杀绝。

每当英特尔推出新产品,AMD总能迅速做出一个性能比肩,价格更低的优秀竞品。 据说,英特尔的员工完成工作以后,遇上AMD员工,总会问一句:“你家啥时候出新品,你们出了我们才有活做。 ”AMD就这样为英特尔当了40多年的鲶鱼。

变化发生在2003年,是年,AMD 发布 K8 的 Athlon 64处理器,首次在性能上领先英特尔。 在高端处理器上,AMD又相继发布 Athlon 64 FX多款产品,因其强大的性能,备受消费者青睐。

同一时间,英特尔却因为第三代 P4 设计失败,遭遇滑铁卢,CPU销量下降,直到2006年,市场占有率被AMD追平。

而除了老对手AMD,ARM阵营也在不断扩大,正对着PC摩拳擦掌。 英特尔的基本盘岌岌可危,于是,欧德宁做出了精兵简政的决定,砍掉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又不太赚钱的移动通信业务,集中资源,守护PC堡垒。

同年7月,酷睿双核处理系统横空出世,英特尔再次将AMD甩在身后,夺回电脑CPU的王者宝座。

虽然在与AMD的激战中大胜而归,但英特尔也因此错过了进入移动芯片市场的最佳时机。 彼时, 初代iPhone发布,高通也推出了首款骁龙芯片Snapdragon S1,智能手机革命开始了,但这次英特尔却没能成为主角。

骁龙芯片推出一年后,2008年3月,英特尔也推出了面向移动设备的Atom系列芯片,它迫切希望依靠这款性能相对较低,但功耗也低,还很廉价的芯片拓展移动手机市场,迎头赶上。 不曾想却撞上了一个创意鬼才——华硕。

不得不承认,英特尔的制造工艺确实强劲,针对移动设备的Atom芯片,在电脑上也跑得开。 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华硕运用廉价的Atom芯片,开发出了一款只具备上网、看视频等笔记本基本功能,但相当便宜的产品——上网本。 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大众消费水平降低,上网本就此风靡一时。

有时候,想的跟真的确实完全不一样。 低利润的移动芯片挤占了高利润CPU的空间,英特尔开始产生了自我怀疑。

“到底要不要做移动芯片?”这个问题,英特尔内部讨论了四年,Atom芯片也因此人为难产四年。 等到2012年,英特尔终于下定决心做移动芯片,市场已经变天了。

这一年,高通骁龙、联发科MTK、三星猎户座、德州仪器、英伟达等厂商群雄并起,看似各自为政,但都是以ARM架构为基础。 环顾四周,只有英特尔显得格格不入,试图用X86架构进入移动市场。

但Wintel联盟凭借垄断,榨取PC元件生产商利润的教训历历在目,各大移动生产商内心对英特尔是无比拒绝的,况且ARM架构已经成为了公认的标准,许多App都无法在封闭的X86架构上直接运行,英特尔此时却想制定新的规则,无疑是以颠覆者的姿态站在了行业生态的对立面,未免有些不合时宜。

只有摩托罗拉和联想还愿意给英特尔一个面子。 2013年,联想推出了搭载Atom处理器的K900,但在下一款K910就放弃了Atom,同年,摩托罗拉的Razr i也配备上了英特尔的处理器,不过摩托罗拉已经日迫西山,再掀不起波澜。

联想和摩托罗拉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其余厂家继续沉默不愿合作,英特尔只得悻悻作罢。

但在智能手机上的失利,并没有阻止英特尔进军移动市场的决心,欣欣向荣的平板电脑成为了英特尔的下一个发力点。

不过这一赛道依旧是苹果、高通、三星们的地盘,不被待见的英特尔需要自己搭班子。 与硅谷远隔千里的深圳华强北为此提供了舞台,一大批白牌厂商在此云集,财大气粗的英特尔凭借巨额补贴迅速和这些厂商建立合作。

据美国贝尔斯登研究公司2014年的报告显示:当年,英特尔在每一部Atom平板上的补贴额高达51美元(超过300元人民币),根据当时的市场情况,补贴额相当于Android平板电脑价格的1/4,几乎是在毛利率为零的水平上销售。 但砸钱换市场的效果确实不错,配有英特尔处理器的平板电脑出货量达到了4600万台。

虽然出货量成绩可喜,但一味烧钱并没有给英特尔带来附加的品牌效应,英特尔芯片的价格优势在取消补贴后荡然无存,直接导致Atom出货量大幅下滑。

吃不到肉,喝不到汤的英特尔终于在2016年宣布停止开发atom系列处理器,从此退出移动手机和平板电脑领域。

但移动市场规模如此庞大,能啃啃骨头也是香的。 经历了XScale和Atom处理器的两次落败,移动基带业务成为英特尔最后的倔强。

时间来到2010年,彼时,Atom处理器推出了一年多,不放心的英特尔做了第二手准备,即以14亿美元收购英飞凌的无线业务。 当时,英飞凌是苹果的基带芯片供应商,通过收购,英特尔不但招揽了苹果、三星的部分订单,还顺利搭上了2G/3G直通车,直奔4G而去。

2013年,英特尔发布了首款4G基带产品XMM 7160,使用台积电40nm CMDS工艺制造,但高通早在一年前,就推出了基于28nm工艺的MDM9615芯片,并被iPhone5采用。 当时,高通手握苹果、三星、小米等大订单,而英特尔的4G才刚刚起步。 落后,但仍有机会。

长期以来,高通利用自己在通讯方面的大量专利,在售卖芯片套餐的同时,要求各大厂商按照整机5%的价格向支付税费。 对于走轻奢路线的苹果来说,每年都需要向高通支付几十亿美元的税款,在库克看来,这种税收模式及其不合理,他形容:“这就像买同一个沙发,售货员却根据每位顾客居住房屋的价格来决定沙发的价格。 ”

苹果为避免对高通过度依赖,因此一直采取英特尔—高通双基带供应商的策略,但这种平衡在2017年被打破了,是年,苹果和高通的矛盾彻底爆发,双方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专利诉讼。 库克转头向英特尔抛出了橄榄枝,后者一跃成为了苹果唯一的基带供应商。

但遗憾的是,英特尔依旧没能把握住这个难得的机会。

问题出在技术层面。 基带芯片的研发需要2/3/4/5G的专利来支撑,以高通为例,其手上拥有13万项专利,几乎覆盖了整个通讯领域的一切标准,牢牢掌握着行业的话语权。

反观英特尔,靠收购英飞凌插足通信领域,专利积累着实不多。 这直接导致英特尔在5G研发上力不从心。 等了几年,英特尔的5G基带依旧没有着落,苹果的5G手机进程却不能再耽搁了,无奈只得再度投向高通的怀抱。

2019年4月,苹果和高通上演了世纪大和解,双方持续数年的专利官司终于划上了句号。 而就在苹果和高通达成庭外和解后一个小时,英特尔立即宣布退出基带业务。

三个人的电影只剩下两个人的剧情,英特尔只得黯然退场。 将5G基带业务卖给苹果后,这条波折不断的移动化之路算是彻底走到头。

芯片巨头在移动战场宣告完败。

从变卖XScale处理器,拒绝苹果,到搁置Atom的开发,再到最后放弃基带业务,站在今天的角度,英特尔似乎在移动化的每一个关键点都踏错了步,但这未免有点事后诸葛亮,结合当时的环境,很难说英特尔不是在做出正确的选择。

例如砍掉通信业务,将资源集中到pc芯片以对抗AMD的挑战,做出这一决定后,英特尔的财务表现极为出色,年度净利润超过100亿美元,一改此前因盲目扩张而导致的利润持续跌落的局面。

英特尔做出了符合当下利益的正确选择,却得出了完全错误的结果。 移动化领域频频失败,根本原因不在于产品,而是价值链环节分配的问题。

以iOS、Android、ARM为例,其奉行的是长价值链模型。 它们目的不只是卖产品,更多的是以服务为出发点,将产品作为实现服务的节点,它们真正的核心是积极容纳参与者,让自身成为生态搭建和维护者,从而实现群体利益最大化。

反观英特尔,其奉行短价值链模型。 卖出一批货就结束一笔订单,并固执的坚持什么都要自己做,力求将触手伸到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 它过分在意打压对手,以保持自己的垄断优势,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

事实证明,封闭垄断的那一套在移动市场吃不开了。 当iOS和Android,通过服务挣钱,高通、ARM通过专利挣钱时,还在坚持卖芯片的英特尔注定走不了太远。

除此之外,盘子大、掉头难也是英特尔失利的重要原因。

微软、IBM哪一个不曾是霸主?但在移动化时代,却都被甩在了身后。 对于巨头们来说,一场坚决彻底的改革很痛也很难,因为比起智能手机,PC的利润实在太诱人了。

欧德宁就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了自己当初拒绝乔布斯的理由:“在iPhone推出以前,没人知道它能做什么……当时苹果想要的,是一个连5美金都不到的芯片,这个价格远远低于我们的预期成本。 在那时的我看来,这是无法弥补的大亏本生意。 ”

对于像英特尔这样的巨轮来说,它已经完全掌握了一个行业的话语权,转变航向,扑向另一个陌生领域,不容易,也需要更大的勇气。

关于业务转型,英特尔前任CEO安迪·格鲁夫,曾经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在两座烟雾弥漫的山头间,企业就像是必须同时攀登两座山巅的登山客。 已经成功的企业,熟悉了一座山头,但却必须向另一座山头奔去,途中指标未明、新山巅若隐若现,多久能到、如何能到皆无人能知。 此时登山队伍往往就在双峰间的山谷出现激烈争执,有人要留守安逸与熟悉的旧地,有人偏要冒险向前,结果队伍分崩离析,最终命丧死亡之谷”。

没想到一语成谶,正昭示了英特尔在移动领域的宿命。

在这场经年累月的移动化拉锯战中,英特尔元气大伤,但它却不能停下脚步, 错过了智能手机市场,不能再错过AI市场。 这次,它必须改变航向。

于是,对内,英特尔开始了一系列改革。 2016年,英特尔公司裁掉1.2万名员工,再次走上了转型之路,科再奇说,要让英特尔成为一家数据公司。

就目前来看,这轮转型的上半场是成功的,英特尔传统PC业务占比已经从原来的80%下降到现在的50%,下降的部分被数据中心业务所代替。

对外,通过收购AI芯片初创公司Nervana 和Movidius,英特尔完成了基本的AI布局,但在一片蓝海的AI市场,未来竞争只会更加激烈。

英特尔是否能抓住这次机会顺利上车?只能等待时间证明。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chuangtou/14603.html
我国科学家突破硅基闪存器件尺寸极限!
突发疾病去世 痛心!官方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