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艺术家杨烨炘在上海M50艺术区举行个人展览《我留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本次个展全部以“鞋底”作为艺术符号,旨在探讨人类存在的深层意义,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通过行动与世界互动,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我想讲一个关于人的故事,很多人画头,画脚,画身体,或者画鞋子,但是几乎没人画鞋底。而我认为鞋底是值得描绘和观察的,就像警察通过鞋底蛛丝马迹来解题这个人,了解他的音容笑貌,体态特征,甚至破解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我认为鞋底藏着一个人很多秘密,也是其存在证据,是这个时代最值得研究的人类痕迹”。杨烨炘说道。
步入展览现场,一只巨大鞋底如同一座雄伟的纪念碑,这是杨烨炘的油画新作《我留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的1号作品,他以一只巨大的解放军鞋底为视角,结合军人证明书、退伍证等元素,观察着一名解放军战士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艺术家借此向观众提问:“我们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痕迹?”
2号作品中,杨烨炘将目光投向战火纷飞的地区,通过一只满是泥泞和炮灰的黑色鞋底,以及旁边粘着的面包、方便面和弹壳,还有特意粘上的儿子哭泣过的纸巾,构建起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反战叙事。
今年,洞庭湖洪遭受洪水肆虐,杨烨炘迅速奔赴洞庭湖洪涝现场,收集受灾群众遗留下的物品,并以此为基础创作了3号作品。该作品以一只巨大的粉色鞋底为视觉中心,巧妙地拼贴上灾后遗留下的童鞋、旧牙刷、瓶盖、药瓶等现成品。使观众深切感受到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渺小与无助,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受灾群众的关注。
据悉,展览《我留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由杨烨炘身兼策展人和艺术家二种身份,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林书传担任此次展览的特邀观察员。林书传在采访中表示:《我留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这个项目,像是杨烨炘这只大脚一个人的’独唱团’,它既静默无声又沸反盈天,深度介入了当下的生活、日常、公共社会,其深刻内涵和独特艺术表达给观众带来无尽启示和感动。
周代文化具体有哪些?
西周 西周的文化和科技成就西周享国近三百年,这一时期创造的文化亦是灿烂多姿。 文化方面的成就第一、“五行”与《周易》。 西周末年就已出现了对“五行”的认识。 《尚书•洪范》把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称为“五行”,并认识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认为“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墙;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墙作甘”。 “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火曰炎上”,是指火具有发热、向上的特性;“木曰曲直”,意思是指木具有生长、升发的特性;“金曰从革”,是指金具有肃杀、变革的特性;“土爰稼墙”,是指土具有种植庄稼,生化万物的特性。 西周时期的人们基于这种认识,把宇宙间各种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 此外,儒家经典五经之首的《周易》就是在西周时出现的,其内容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武术、炼丹、养生、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教育、民俗、心理、伦理、军事、宗教、卜筮、堪舆等诸多方面。 《周易》是以八卦构成的,每卦有卦辞,每爻有爻辞。 卦辞与爻辞是经文,称为《易经》,后人对卦辞和爻辞进行说明、解释,甚至加以发挥,这些文字叫做传文,称为《易传》。 现存的《周易》十卷,包括《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 据《史记·周本纪》说:西伯被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原来西伯侯在狱中弹琴之馀将伏羲的先天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内含天地造化之妙、阴阳不测之机。 因六十四卦为周文王(西伯)所推演,故名《周易》。 周易就是后天易学。 《史记正义》解释说:《乾凿度》云:“垂黄策者羲,益卦演德者文,成命者孔也。 ”《易正义》云:“伏羲制卦,文王卦辞,周公爻辞,孔十翼也。 ”因此,文王益卦是一种较早的记载。 司马迁曾说:“《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 ” 《说文解字》易部解说道:“日月为易,象,阴阳也。 ”八卦由阴爻和阳爻组成,“易”字由上日下月组成象,其象也是阴阳。 日为阳,月为阴,是以阴阳的消长、盛衰、变化来阐明宇宙万事万物的变化之理。 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都是如此。 《周易》内容丰富切如此,是人们了解宇宙、世界的一个通道。 是故深得孔子喜爱,孔子为读它竟然三次磨断了扎书简的绳子。 “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中国儒家的经典是四书五经,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 《易》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可见儒家对它的看重。 此外,《周易》还是中国传统医学之源,二者之间密不可分。 正如明代名医张景岳在其著作《医易义》中所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无赐,《易》不可无医”。 《周易》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弥久而不衰。 第二、文字与文学 西周流传下来的甲骨文与青铜铭文,与商代基本相同,但西周时期出土的器物较多,铭文的篇幅也较长,所以成为金文的主要部分。 金文的文字内容比甲骨文更丰富。 从殷商器上的一两字到西周春秋器上的数百字,记录了祭典训诰、征伐功勋、赏赐策命、盟契誓约、婚嫁家用等史事。 跟青铜器一起铸成的铭文,其形式要求庄严,稳重,端肃,有序,精美,以符合“藏礼于器”的礼仪文化的特点。 较长篇幅的西周金文的代表是陕西岐山出土的有近五百字的毛公鼎,记述了关于西周的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史实,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陕西临潼出土的记述武王伐商的利簋、岐山董家村出土的裘卫诸器等器,都载有铭文。 通过这些文字,更加丰富了后人关于西周社会历史研究的内容。 今人容庚《金文编》 收录了二十世纪五十代以前出土的铜器铭文近三千单字。 此后数十年间中国又出土了大量的商周铜器,又增加了不少金文新字。 这就说明西周时期是中国古文字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 世传周太史籀作大篆,经过长期流传下来的籀文,在书法上与金文或有某些不同之处,但在当时是一般比较通行的文字,与铭刻在器物上的金文是一致的。 西周金文形体演变的主要趋势是线条化。 现存《尚书》中的“周书”和“逸周书”等,就是经过后人选编而保存下来的西周文献典籍的一部分。 这些篇章是当时的重要历史文献,文章结构复杂,文辞简练,表现了当时严谨的文风。 第三、礼乐 周代是最早对“礼”(祭祀、朝飨等仪式)和“乐”(伴随“礼”进行的乐舞)作出详细规定的时代,这就是所谓“制定礼乐”。 周代的礼乐制度有两条基本内容,一是规定等级,二是规定伴随礼的乐舞基本是雅乐。 周代礼乐制,等级森严,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音乐也不一样,所用乐器也不同。 如祭祀天神,“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 ;祭地示,“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 ;祭山川,“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 两君相见,用大雅《文王》;诸侯设宴招待来访使臣用小雅《鹿鸣》、《四度》、《皇皇者华》。 又如天子祭祖用的《雍颂》,士大夫则不能用。 在周雅乐中,器乐、舞蹈、歌唱往往分别进行,并不完全合在一起,舞蹈由与笛相似的管和歌唱配合,歌唱由弹奏乐器瑟或簧管乐器笙伴奏,器乐即所谓“金奏”,是钟、鼓、磬的合奏。 “金奏”规格很高,只有天子、诸侯可用。 大夫和士只能单单用鼓。 钟和磬以其宏大的音量和特有的音色交织成肃穆庄丽的音响,加上鼓的配合,确实能造成天子、诸侯“至尊至高”、“威严”无比的功效。 当时可以看到“六代乐舞”,即黄帝时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韶》、禹时的《大夏》、商时的《大濩》、周时的《大武》。 周代还有采风制度。 即通过收集民歌,来观察风俗和民情,因此保留了大量的民歌。 春秋时经孔子删定,汇成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它收有自西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入乐诗歌一共三百零五篇。 《诗经》中最优秀的部分是“风”。 它们是流传于以河南省为中心,包括附近数省的十五国民歌。 此外还有文人创作的“大雅”、“小雅”,以及史诗性的祭祀歌曲“颂”这几种体裁。 就其流传下来的的文字分析,《诗经〉中的歌曲可以概括为十种曲式结构。 西周所用雅乐的歌唱部分均属于《诗经》中的《周颂》、《大雅》和《小雅》。 而《国风》中只有《周南》、《召南》在西周后期用于等级较低的“礼”。 清代学者方玉润在分析《周南·芣苡》一诗时对诗所表现的情形进行了想象性的描述:“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馀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 今天,我们只能从文字中去品察其中的节奏和韵律。 周代还兴办了音乐机构“大司乐”,在音乐方面系统的训练贵族子弟。 《周礼·春官·大司乐》中记载了大司乐教授乐舞的具体内容: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 “以《六乐》防民之情,而教以和。 ” 说明《周礼·地宫·大司徒》已注意到音乐对人情志的影响。 《周礼·春官·大司乐》中提到的《大武》,是西周很著名的乐舞,它表现的是周武王伐纣的历史事件。 据《礼记·乐记》记载,《大武》具有很大的规模,它在春秋时期的演出有六段,有歌唱,有乐队伴奏。 它有着结构完整的曲式,在艺术上有相当高的水平。 西周时的乐器有数十种之多,仅一部《诗经》中,就出现了二十九种乐器。 不仅有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还有弹弦乐器。 根据材料的不同,当时的乐器可分为八类,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史书称为“八音” 。 另外,被史书称为“钟鼓之乐”的大型管弦乐队也在西周时兴起,这种乐队的主要乐器是编钟和建鼓。 这时的编钟以由先前的三只发展而为五只、八只。 陕西扶风齐家村出土的柞钟,总音域已有三个八度,并基本按羽、宫、角、征、羽、宫的次序排列。 在周代,十二律的理论已经确立。 五声阶名(宫、商、角、征、羽)也已经确立。 这时,人们已经知道五声或七声音阶中以宫音为主,宫音位置改变就叫旋宫,这样就可以达到转调的效果。 律学上突出的成就见于《管子·地员篇》所记载的“三分损益法”。 就是以宫音的弦长为基础,增加三分之一(益一),就得到宫音下方的纯四度征音;征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损一),就得到征音上方的纯五度商音;以次继续推算就得到五声音阶各音的弦长。 按照此法算全八度内十二个半音(十二律)的弦长,就构成了“三分损益律制”。 这种律制由于是以自然的五度音程相生而成,每一次相生而成的音均较十二平均律的五度微高,这样相生十二次得不到始发律的高八度音,造成所谓“黄钟不能还原”,给旋宫转调造成不便。 但这种充分体现单音音乐旋律美感的律制一直延续至今。 第四、服饰 中国服饰制度,在周代逐步完善,帝王、诸侯、贵族都依照场合与身份穿着服饰。 周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韨”,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 冕服是男服服饰中最尊贵的一种。 冕服主要在祭典中穿着,比如祭祀天地、五帝,享先王、先公,祭祀山川、社稷等,是主要的祭服。 但是天子受诸侯朝觐、大婚亲迎时也要穿冕服,其服饰主要由冠、衣、裳、蔽膝、革带、大带等要件所组成。 冕服的主体是玄衣,衣裳上面绘绣有章纹饰,周代共有九章花纹,即龙、山、华虫、火、宗彝、藻、粉米、黼、黻,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而在最隆重的典礼时,穿九章纹冕服。 衣裳之下,衬以白纱中单,即白色的衬衣。 古代衬衣通常是白色。 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为朱色,诸侯为黄朱色。 鞋是双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较高,周代天子,在隆重典礼时穿赤色的。 隆重性仅次于冕服的是弁服,衣裳的形式与冕服相似,最大的不同是不加章。 弁服可分为爵弁、韦弁、冠弁等几种,它们主要的区别在于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颜色。 “玄端”为天子的常服,诸侯及其臣的朝服。 古代凡是礼服都是上衣下裳不相连,但有一种衣裳是上下相连,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所以被称为“深衣”。 女服也是与“礼”相合。 《周礼·天官》中记载道:“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祎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禄衣、素纱。 辨外内命妇之服,鞠衣、展衣、禄衣、素纱。 ”王后跟从天子祭先王的祭服是“祎衣”。 王后跟从天子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助君的祭服是“揄狄”,是青色衣,画揄狄纹十二章纹,揄狄羽色亦为五采。 王后跟从天子祭群神和子男夫人从君祭宗庙的祭服是“阙狄”,是赤色衣,刻赤色缯的狄纹。 王后率领命妇祭蚕神告桑的礼服是“鞠衣”,也是诸候之妻从夫助君祭宗庙的祭服。 王后礼见王及宴请宾客的礼服是“展衣”,也是卿大夫之妻从夫助君祭宗庙的祭服。 王后燕居时的常服是“禄衣”,也是士之妻从夫助祭的祭服。 “素纱”主要是衬在六服的面,这样可以显示出六服的色彩。 可以说,古代的服饰制度与人们的社会礼教是息息相关的。 它不仅具有装饰的意义,而且还是当时人们身分和言行举止的标志。 科技方面的成就 第一、天文学 西周时,天文学家通过观测恒星,在黄道带和赤道带的两侧,确定了二十八个星座作为标志,称为二十八宿。 依据这些星座,天文学家来确定天体的位置和许多天象,如日、月食等发生的位置。 由太阳在二十八宿中的位置,便可知道一年的季节,这比观测早晚星象以观察太阳所在位置而定季节的方法要精确。 关于日食的观测,《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有明确的记载。 所记日食发生在周幽王六年十月初一日,即公元前七百七十六年九月六日。 这是中国最早的以日月合朔为一月开端的记录。 中国最早的天文观测仪器是用以观测日影的土圭,而最早装置圭表的观测台是周初在阳城建立的周公测景(影)台(遗迹在今河南登封告成镇)。 表高八尺,圭是与表相连的座子。 太阳照射表的影子落在圭上,夏至之日正午投影最短,冬至的日影则最长。 利用土圭观测日影,就能比较正确地测定出太阳年的长度。 第二、地理学 由于军事、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需要,地图在西周时期已经广泛应用。 如周公在选定洛邑城址时,就事先绘制地图。 《周礼》大司马的属官有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大司徒的属官有土训“掌道(解释)地图以诏地事”,等等。 这些专职官吏各有专用的地图,说明地图的绘制已经相当发达。 第三、医学 西周时,专门的医学书籍还没有出现,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多散见于《周易》、《尚书》、《诗经》、《周礼》、《山海经》等当时的文献之中。 同商朝相比,此时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已有了明显的进步,对于热病、昏迷、浮肿、逆产和不孕等疾病已经可以认识,并有了固定的病名。 比如《诗经》中就记载了古代一些疾病的病名和症候,如:瘨(癫狂)、闵(伤痈)、狂(疑)、首疾(头痛)、噎(气息不利)、疚(心忧惫之病)、朦(失明)、震(有娠)、身(怀孕)、瞽(盲人)等。 《山海经》、《周礼》等也分别记载了多种疾病的名称和内容,如肿疡、溃疡、金疡、疟疾、疥、瘅疽、足肿病、佝偻病、秃头、胼胁等。 对疾病的诊断,《周礼·天官》是这样记载的:“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生死,两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藏之动。 ”。 在治疗方面,有人提出了“先味而后药”的治疗主张,即先用食疗,再用药治。 同时还提出饮食要与四时季节的变化相适应。 周代甚至出现了专管王室膳食的官职“枣食医”,这说明当时关于饮食疗法的经验已有相当的积累。 此外,针灸、按摩、导引等各种治疗方法在这个时期也已有所应用。 虽然在商代的甲骨文中迄今并未发现关于药物的明确表述,但其中已有用鱼来散瘀血和用枣治疟疾的记载。 到了西周、春秋时期,药物品种增加,人们的用药经验也日益丰富。 很多文献中都有关于药物的记载。 如《周礼·天官》中记述了初步对药物分类的“五药”;记述了对外用腐蚀药胆矾、丹砂、雄黄、礐石、磁石这“五毒”的炼制过程。 再比如《诗经》中也记载了大量的动植物,虽然没有明确指明这些动植物的药用作用,但是许多都是后世所使用的药物,如芣苢(车前)、藚(泽泻)、葛(葛根)、薇(白薇)、芩(黄芩)、虻(贝母)、荑(白茅)、壶(葫芦)、木瓜、枣等。 《诗经》中对一些植物的采集、采地及食用的效果也有一些记载。 西周时期的人们还认识到,季节气候的变化与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关系。 当时传染病被称为疠疾。 《周礼·天官·疾医》中记载了四时的常见病、多发病:“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 ”周代起专职医生开始出现,并且有了最初的医学分科。 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科,各有其编制和职责范围。 食医负责王室的饮食与配膳;疾医职责是负责百姓疾病的治疗;疡医相当于今天的外、伤科医生;兽医主要负责动物疾病的治疗。 周朝还设立了较为完备的医疗制度,其系统是:医师一人,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医师是“众医之长”,掌管国家的医药政令,负责王室和邦内疾病和瘟疫的预防和治疗;士是治病的医生;府掌管药物、医疗器具和会计事务等;史负责文书和医案,徒专供驱使并看护病人。 周朝还设有完整的医疗考核制度和考核标准。 据《周礼》记载:“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 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 ”也就是说,每到年终,医师们的级别和俸禄要根据他们的医疗成绩的优劣来决定。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病历记录和死亡报告制度。 也就是可以根据病人不同的患病情况进行分别处理,并对其治病过程全程记录。 对于死亡者,还要作出死亡原因的报告,呈送医师,作为评定级别的依据。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夏商时期,人们已有洗脸、洗手、洗脚的习惯。 到了西周,人们对饮食卫生更加重视。 人们“凡用禽兽,春行羔豚,膳膏香(牛脂);夏行腒(乾雉)鱐(乾鱼),膳膏臊(豕膏);秋行犊麛,膳膏腥(鸡膏);冬行鱻羽,膳膏膻(羊脂)。 ” 人们还意识到人的饮食口味必须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变换,《食医》中记载道“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 另外,从已经挖掘出来的甲骨文中,可以找到关于牛栏、猪圈和室内除虫的记载,这说明殷商时期的人们已开始注意环境卫生,并实行了人畜分离。 到了周代,人们使用了如抹墙、堵洞、药熏、洒灰、扫房屋及用“焚石”投水中消灭水中病虫害的方法,对此,《周礼》、《易礼》、《诗经》中都有相关记载。 第四、数学 周代很重视贵族子弟的教育,从幼童开始,就要教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号称为“六艺”。 数学是其中的一门,可见有关数学的知识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并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周髀算经》 开头所举的“勾三股四弦五”的勾股定理,传说是周公提出来的。 第五、生活设施 相传黄帝时代已有水井,夏代则有“伯益作井”的传说。 早期的水井都是土井,即穿地而凿。 到了商周时期,人们逐渐发明了井裙、井盖、井亭等设施。 根据出土的殷墟遗址,发现当时已经有了地下排水管道;在周代城廓的遗址中也发现了比商代更为先进的地下水道。 此外,对于如何防暑降温,周代较之商朝有了新的发展。 夏商时代,人们一般冬季贮藏天然冰以供夏日使用。 到了周代,人们普遍在夏季用冰来调节温度,达到“疠疾不降”的目的,而且还设有专门分管用冰的官职“凌人”。 《诗经》、《周礼》中都有藏冰的记载,考古挖掘中也曾发现这一时期修建的冰窖和贮存食物的冷藏井。
人生是一场骗局,原以为很有意义,只不过一场努力的活过,对吗?
人生是一场骗局,这个观点不免太悲情、太决绝,我不敢苟同。 人生需要奋斗,倒是真实的。 有人会说,官二代富二代文二代艺二代,根本无须努力,反还比奋斗者过得更滋润更幸福!天上从不会无缘无故掉馅饼。 正因如此,我们才要为自己、为儿女去拼搏去奋斗!富、官、财、艺都不是生来注定就有的,即使父辈捞着了,也曾有着非凡而辛勤的付出。 我们不能只是埋怨天不长眼世道不公,不要只有仇官仇富产生羡慕嫉妒恨的心理。 而要正视现实,展望美好,相信未来,勤勉而坦然地生活,就一定会取得成功,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从而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望与真正的人生价值!人生是实实在在的生活过程,看得见,摸得着的生存环境。 因为,人生不是骗局。 有的人生活出精彩纷呈,有的人生过着幸福美满的祥和里。 还有着无比快乐人生的乐趣生涯。 无忧没愁地工作生活着。 这些都是看得见的真实人生。 为何说人生是个骗局呢? 假如说,是生活骗了你,那么,你努力活过,为了活下去对生活抱着希望,有生活意义的希望。 这样的人生本来就是有意义的,说人生是个骗局,那就大错特错了! 当然,当你认真地为生活努力时,就会觉得,人生本来就是一本有趣而丰富多彩的书,当你读懂哪本书的时候,就是你人生道路上成功的开始。 因此,人生在忙忙碌碌中,享受着无限的生活乐趣与幸福满满的回报。 因为人生不是梦,更不是什么骗局。 而是人生实实在在的工作生存辛勤拼搏的精彩过程。 是人类对生活美好的愿望与追求的目标。 所以,人生必需要经过生活的苦辣酸甜的摩练,最终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幸福美满的生活,达到美好的希望能实现。 这就是人生的意义!生活下去的意义。 然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选择不同的人生或在人生道路上遭遇到不同的生活困难与坎坎坷坷的磨难,但这并不是人生的骗局,而是真正的人生。 所以说,人生只要有梦想与希望和有着向往奋斗的目标,就能活出人生的精彩,活出辉煌!人生有无意义? 不要依赖别人的说教, 不要轻信某些人的谬论, 要追自己, 对自己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认识自己,这正是人伟大的核心之处, 也是哲学的使命之所在, 唯有破解了人生之秘, 明白了人生的终极价值, 才能回答人生有无意义?! 这涉及到人对真理的探寻, 对过去的继承, 对现在的把握, 对未来的驾驭, 识别假相,才能得到真相, 走出困境,才能走向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