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融入旅游演艺的多元实践

演艺

“非遗+演艺”渐成文旅深度融合的典型模式,让非遗以更加年轻的姿态、更加青春的面貌、更加流行的样子走进观众眼中,走入大众心中。

非遗是活态的文化遗产,不仅见证、承载着历史与过去,更凝聚着“人”的精气神,为旅游演艺提供了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滋养。近年来,“非遗+演艺”渐成文旅深度融合的典型模式,非遗要素与演艺产品的结合维度不断拓展,非遗在旅游演艺中的“戏份”越来越重。2023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提出鼓励旅游演艺创作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汲取灵感和素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运用丰富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

在非遗融入旅游演艺的多元实践中,新空间、新形式、新科技、新理念的应用为非遗的现代性再解读、艺术化再创造提供了无限可能,在为旅游演艺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新路径的同时,也真正将非遗的活态传承融入城市文旅产业发展大格局中,让非遗以更加年轻的姿态、更加青春的面貌、更加流行的样子走进观众眼中,走入大众心中。

非遗 非遗为演艺新空间提供“文化张力”

杭州西湖边的新龙门客栈剧场开张后迎来了一波波年轻人,从越剧演员陈丽君到茅威涛,陆续掀起了好几轮热搜话题。环境式戏剧是当前演艺产品创新的一大卖点,而越剧小百花剧团找到了传承与创新的平衡点,孕育出的“奇观性”“新国风”是剧场爆火的根本原因。

沉浸式演艺空间受非遗浸润后获得奇观性。非遗自带浓厚传统属性,能够把沉浸式演艺空间改造为具有古典意味的特殊场景。同时,传统戏剧与当代人现实存在的距离感和沉浸式演艺空间的亲近感又酝酿出更多内在的张力,这种张力塑造出一种刺激观众感官的奇观性。这种奇观性成为观众打卡的强劲动力之一,不仅有利于带动票房和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还有利于主创利用演艺空间进行衍生活动的开发和运营,这类衍生活动又将进一步增加该空间在网络上的曝光、加深观众与演艺空间的情感连接。

非遗与现代观众的距离在新空间中得以压缩。《新龙门客栈》的剧本及念白设计有意识地亲近当代人,演员有时使用传统的越白,有时又切换为普通话,保证观众能理解念白内容,形成互动,念白中还会出现“爱情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等极具现代感的台词,增加了内容的弹性和亲和力。同时,旅游演艺呈现出演员与观众零距离、强互动的趋势,这恰恰帮助消解了传统戏剧、曲艺与当代人的间离感,表演与观赏的空间距离消失了,情感连接也变得更易建立。比如,《新龙门客栈》的演员们和观众保持着频繁互动,包括眼神交流、对话甚至肢体接触,剧中角色金镶玉和周淮安结婚时,演员会向观众抛撒糖果;琵琶、越胡等乐器演奏者也紧挨着二楼观众席,离最近的观众仅半米距离。

“非遗+实景演艺”为城市夜经济提供“文化撬点”

每逢春夏,唐山南湖的云凤岛就会上演评剧沉浸式实景剧《那年芳华》,带领广大市民、游客体验一场穿越之旅,深度领略评剧艺术之美,见证唐山百年前开埠时的繁荣与风情。在大力推进城市夜经济发展的当下,这台免费开放、行进互动式的非遗实景剧已经成为唐山聚人气、引流量,撬动文旅消费的重要支点。

传统戏剧于当代观众尤其是跨城游客而言具有天然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但戏曲特有的腔调韵味与岛上庭院等实景空间的结合却能够迅速催化出穿越之感,将观众带入特定的故事语境中。演艺节目也并非评剧剧目的当代化改编,而是以评剧创始人成兆才为原型进行的戏剧化新创作,感情抉择、天灾人祸等戏剧情节让观众看下去、看得懂、有共鸣。声光电、多媒体等技术手段所营造出的视听效果——楼体秀与评剧经典唱段相结合,将观众的情绪带入高潮,收获视觉、听觉、情感、心理上的多重满足。

非遗实景演出进入城市空间,不仅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找到了一方新舞台,更以视听的奇观性、体验的丰富性、文化的浸润性吸引市民、游客在此处停留、打卡,进而以一小时的文化体验撬动一整夜的衍生消费。在大文旅、深融合的背景下,城市空间内非遗实景剧的运营逻辑也在发生变化,低票价甚至是免门票的运营策略在不断放大其“撬点”的功效,也实现了从“门票经济”向“人气保障”的转变。这一运营模式也对非遗实景剧的题材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体现为:非遗对城市文化的代表性、非遗当代生命力的旺盛度、非遗经过再创作后的艺术表现力以及市场接受度。

旅游

“非遗+科技”为旅游演艺提供“双创样板”

评剧

在西安的长安乐·歌剧院,每晚都会上演一部取材于陕西非遗项目的观念式演出《无界·长安》,极富张力的舞台科技与极具现代性的创作理念令秦腔、皮影、木偶戏等古老的非遗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非遗+科技+演艺”融合发展且常态化市场运营的典型代表。

戏剧

当古老的非遗遇到前沿的舞台科技,其内蕴的文化理念、外在的表达形式得到了现代化的解构与艺术化的重构,潮流炫酷的视听语言打破了大众对于非遗的“传统、古旧”的固有印象,并建构起高效触达的通道,让观众真正感受到非遗的文化魅力。“文化内核+高科技+高创意”融合发展模式下,非遗的表达不再是简单的舞台置换或元素提取,而是将非遗作为名副其实的“主角”,以时代新视角、市场新需求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正是《无界·长安》在西安多元演艺格局中、在激烈竞争环境中能够常态化、市场化运营的关键所在。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2023年中秋节国庆节主题

2023年中秋节国庆节主题是:同庆团圆,乐享佳节。

文化和旅游部为提升节日期间供给质量,将发布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推出一批文化内涵丰富、艺术水平精湛、叫好又叫座的旅游演艺精品项目。 引导音乐节、演唱会健康有序发展,满足“跟着演出去旅行”的新需求。

围绕“同庆团圆,乐享佳节”主题,推出更多适合家庭出游的特色旅游产品。 继续推动各地与文旅企业、平台企业、金融机构协同发力,推出消费补贴、消费满减、票价优惠等惠民举措。

地方活动主题:

2023年9月28日晚,“千年荣昌·品味巴蜀”2023中秋国庆系列活动开幕式暨“千年荣昌·琪金之夜”中秋音乐晚会在重庆荣昌举行。

据悉,当晚的音乐会邀请了川渝两地艺术学院、专业艺术院团和知名地方演奏家前来演出,为观众奉上一场精彩绝伦、令人难忘的艺术盛宴。

本次活动以文化为主线,融入非遗、文艺、美食等内容,包含千年荣昌·诗赞棠城、中秋之夜音乐晚会、焰火晚会、中秋团圆宴、梦回盛唐、全城共享千年盛宴、主题灯会、非遗购物节等活动,让民众沉浸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以上内容参考:央视网-“同庆团圆,乐享佳节”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文旅活动精彩纷呈

中国“西部世界”,唱响文旅新未来

西北地区成为中国旅游产业的重要开发地带,以宁夏为首的西北五省也步上快速发展轨道,内蒙古作为中国最北方的省份,同样得到了发展。 受益于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的火爆,拥有众多美景的西北地区更成为“打卡”胜地,西北地区的旅游热度明显上升。 飞猪发布数据显示,喀纳斯月亮河、甘肃敦煌莫高窟、“中国版马尔代夫”东台吉乃尔湖、“恶魔之眼”艾肯泉、“中国版66号”U型公路、大柴旦翡翠湖、鸣沙山月牙泉等网红打卡地,带动新疆、青海、宁夏、甘肃等西北目的地预订量同比增长均超过400%。 旅游需求得以满足、公共设施不断更新,西北地区的旅游市场发展,得益于“十三五”期间几省的政策推动和文旅市场繁荣。 01宁夏:乡村旅游大繁荣,全域旅游显成效宁夏自古就有“天下黄河富宁夏”和“塞北江南”的美誉,是祖国大西北一颗璀璨的明珠。 “十三五”期间,宁夏全区国内外游客接待量、实现旅游总收入分别从2016年的2159万人次、210亿元增长到4011万人次和340亿元,分别增长了85.7%和61.9%。 旅游总收入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9%。 为丰富文旅内涵,该省“十三五”期间共创作演出优秀剧目45部、主题晚会18台、美术作品561幅。 共举办重大文化和旅游活动近20项,让宁夏文化和旅游品牌声名远播。 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丰硕,盐池县等6个县市区被中宣部等4部委列入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 西夏陵、丝绸之路固原段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宁夏在全国率先实现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名列西部前茅,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构建。 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十百千万”工程全面完成,全域旅游环境明显改善。 宁夏西夏区、沙坡头区成功创建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青铜峡黄河大峡谷5A景区创建通过文化和旅游部景观质量评审。 省级旅游度假区达4个,A级以上旅游景区达100家。 宁夏还先后编制五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宁夏六盘山旅游扶贫发展规划(2015—2020年)》,联合14个部门制订下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年)》。 近四年来,自治区文化旅游部门共安排专项资金1.3亿元,其中2019年安排自治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7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与12个乡村旅游精品民宿建设,推动一批旅游扶贫带动功能强的新景区、新项目相继开工。 2020年3月26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编制完成并下发《宁夏乡村旅游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进一步细化了实现目标的具体举措和路径方向,以11项重点工程为主攻方向,以18项重要任务为着力点,完善管理体制、强化政策保障、高效利用资金、强化人才培训,多措并举,激活乡村文化旅游一池春水。 02新疆:稳中有进,唱响品牌“不来新疆,不知中国之大”,相关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新疆深入实施旅游兴疆战略,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积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旅游业发展突飞猛进。 2016年—2019年,新疆旅游业接待游客数量连破纪录,旅游业进入加速增长的上升通道。 2016年,新疆接待游客8102万人次,同比增长24.3%;2017年接待游客.51万人次,同比增长32.38%;2018年接待游客.89万人次,同比增长40.09%;2019年,新疆接待游客数首次突破2亿人次、达到2.13亿人次,同比增长41.96%。 旅游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精品景区、精品线路的强力支撑。 “十二五”末,新疆有9家国家5A级景区。 通过精品景区建设工程等,新疆有效提升了景区品质。 2019年,新疆已有13家国家5A级景区,在全国各省市区中位居前列。 国家4A级景区达到90家,使新疆国家4A级以上景区突破了百家。 “十三五”期间,新疆全力推动文旅融合,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深化旅游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破解“三难一不畅”等制约旅游发展的瓶颈。 “旅游+”大文章妙笔连连,乡村旅游、冰雪旅游、自驾旅游、民宿等快速发展,让“新疆是个好地方”旅游品牌更加响亮。 03青海:文旅、演艺两头抓,叫响新品牌几年间“大美青海”的名声响誉华夏。 “十三五”时期,全省文化和旅游累计完成投资870.76亿元,“一圈三线三廊道三板块”的旅游发展布局基本形成。 青海全省累计接待游客1.9亿人次,旅游收入2100亿元,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实现年均两位数增长,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青海省先后创作推出大型生态舞剧《大河之源》、民族舞剧《唐卡》、现代京剧《生如夏花》等26台优秀剧目。 全省实施文物保护工程项目458个。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66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439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名镇1个、名村5个、传统村落123家。 全省申报评定国家级非遗项目73项、传承人88名,省级项目253项、传承人343名,市州级项目759项、传承人939名,县区级项目1797项、传承人1995名。 青海省培育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家,省级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基地103家,省级民族手工艺品加工生产扶贫基地191家,A级旅游景区134家,星级饭店332家,旅行社528家,乡村旅游接待点2325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8个。 青海省集中打造了一批叫得响、走得出、传得开的文旅品牌,举办青海文化旅游节等系列活动千余项。 “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展览,国内外参观人次超过60万,网络点击量4000余万次。 争取国家重大文旅交流项目,“大美青海旅游净地”走进央视公益扶贫广告,折合广告价值9000余万元,全面展示了青海文化、青海魅力、青海韵味。 04陕西:影视作品大繁荣,带动文旅大发展作为千年古都,截至2019年,陕西省接待境内外游客7.0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7211.59亿元,分别比“十二五”期间增长183%和240%。 “十三五”期间,陕西新增4家5A级景区、5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34个村入围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乡村名单。 2020年完成重点旅游建设项目821个,完成投资847.1亿元;接待境内外游客3.5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2765.55亿元。 “十三五”期间,陕西省创作推出了《脱贫英雄》《暂坐》《照金往事》《小海的梦想》《西迁人》《张富清传》等一批重点文学作品,长篇小说《装台》被改编为电视剧在央视播出后成为现象级口碑大剧,一批青年实力作家在全国崭露头角,“文学陕军”新梯队建设规模初具。 据统计,5年来,陕西省新创剧目130余部,2部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3部荣获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2部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创作各类群众文艺作品800多件,3件荣获中国艺术节“群星奖”。 “十三五”期间,陕西省共建成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4个、示范项目8个,全国文化先进县24个、省级文化先进县56个,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7个、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30个。 持续举办陕西省群众文化节、阅读文化节、戏曲进乡村等品牌活动,仅2020年就举办惠民文艺巡演1000余场。 文化事业的繁荣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2019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0.83万户。 2020年创建8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评定3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05甘肃:脱贫攻坚,非遗、乡村两步走“十三五”期间,甘肃省累计接待游客13.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995亿元,分别是“十二五”期间的2.5倍和2.82倍。 甘肃研究制定《关于加快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文化制高点实施方案》《关于大力促进全省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的意见》《甘肃省长城保护条例》《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倾力打造了《丝路花雨》《民乐情》《彩虹之路》等优秀剧目;《相约敦煌》《绝色敦煌之夜》《永远的绿洲——河西走廊》彰显“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成果,《又见敦煌》《敦煌盛典》《回道张掖》《天水千古秀》等大型旅游演艺深入人心。 全省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10个,培育乡村旅游合作社30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2个,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年均增幅都保持在25%以上,形成助力乡村振兴、“美丽战胜贫困”的产业支撑体系,累计带动55.46万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 全省14市州及兰州新区共实施929个文旅项目,总投资规模达2450.99亿元。 目前,全省共拥有A级旅游景区356家,其中张掖七彩丹霞景区、炳灵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成功创建为5A级旅游景区。 06内蒙古:数字化进程加快,强化文旅融合作为“中国正北方”,内蒙古的旅游发展走入快车道。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从加大惠企利民力度、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加快发展四季旅游、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开展旅游国际合作等五个方面发力,成功创建满洲里市、康巴什区、二连浩特市3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阿尔山市等15个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内蒙古着力加强文物保护,推出22项重大措施、实施37个国保单位保护工程项目。 落实国家关于长城、黄河文化保护的部署要求,编制《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 内蒙古还运用“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依托内蒙古极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技术领先、性能优良、安全便捷的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初步构建起数字化服务网络,数字广电、手机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线上健身、掌上旅游等广受群众青睐。 此外,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还积极筹划特色活动,从端午节开始,内蒙古把精品演艺剧目、文旅创意产品、非遗产品搬进了景区,在全区开展为期3个多月的精品演艺、文创和非遗进景区系列活动。 截至11月底,内蒙古接待游客总人数.53万人次,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的66%;实现旅游总收入2247.11亿元,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的54%。 西北五省和内蒙古在“十三五”期间快速发展文旅产业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受制于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和人们对西北地区的固有印象,技术水平较低、高端人才较少、信息资源不对称等问题还是困扰着西北五省的文旅产业发展。

非遗融入旅游演艺的多元实践

锦里沟土家族表演恢复和门票价格

最近湖北很多旅游景区都开始恢复了,锦里沟这里也是这样的,且这里的锦里沟土家族表演也开始恢复,这里本就是一处土家族和苗族聚居的地方,拥有着深受的民族风情的,大家来这里旅游看看表演最是不可错过,我们来看看表演的信息啊!锦里沟土家族表演恢复和门票价格从黄陂区文旅局获悉,由于疫情原因暂停的锦里沟土家族文艺演出,将于8月8日恢复演出,入园游客无需购演出票,可以免费欣赏。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本次锦里沟土家民俗文化演出,由三峡土家文化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邓勇雍牵头,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实的场景中,用现代人能更加接受的演出方式,让传统民宿文化在现代人的心中生根发芽,引发了游客的文化共鸣。 “锦里沟景区一直十分重视丰富景区的文化内涵,在景区建立之初,就立志扎根土家文化,深挖土家文化,让土家文化成为景区发展的灵魂。 ”锦里沟景区负责人陈爽介绍,该景区将土家文化巧妙融入到各项规划建设当中。 本次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人加入,对文旅演艺提档升级,将无形的土家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通过旅游演艺设计,转化为场景、故事、体验项目等,吸引游客前来打卡,助力景区转型升级、疫后重振。 景区攻略介绍湖北武汉锦里沟是全市唯一的土苗文化风情旅游区,也是最大的自然山水度假区。 景区内生态环境优美,人文特色鲜明,特别是民族歌舞及篝火晚会的展示,给人“琼山秀水仙境地,浪漫情怀别样天”的特别美感。 野樱花、中华樱花、杜鹃花、兰花、李花等山花满山遍野、竞相怒放,与景区内的土家吊脚楼、风雨桥、湖泊、溪流等交相辉映;亚洲第二、湖北地区唯一的山道滑车极具挑战性和刺激性,带给人们难忘的旅游体验。 交通信息乘车路线:1、汉口火车站—292公交车—黄陂客运站—蔡店巴士—锦里沟2、直通车:7:00华中科技大学正门门口(毛主席像),7:15光谷广场融众国际成龙影院门口,7:20街道口珞珈山国际酒店门口,7:40螃蟹甲谢先生餐厅门口,7:55湖北大学正大门门口,8:10销品茂和福客茂中间(友谊大道上),8:30黄浦大街国宾大酒店门口天桥下,8:50地铁三号线市民之家站E出口自驾路线:1、武汉:岱黄高速 → S108 → 姚姚线 → 锦里沟风景区2、孝感、随州、襄樊、枣阳等:汉十高速 → 黄陂转盘往左拐 → 黄土公路 → 姚集左拐 → 锦里沟风景区锦里沟土家族表演这里是对大家免费的,大家在观赏完这些表演之后,这里的景色也是足够好看的,山水相依,景色旖旎,大家一定不虚此行!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chuangtou/16905.html
阿里云利润增长155% 利润下降 电商GMV增长 阿里财报披
折磨 终于有救了! 的他们 8成用户都在用!被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