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 推进数实融合……三中全会 做出部署! 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日前公布。《决定》明确提出, “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专家指出,这释放了进一步强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制度保障的信号,旨在通过改革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决定》提出“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等一系列部署。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 张立 :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进一步强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保障,以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张立指出, 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很关键。 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人为壁垒,引导要素向先进制造业高效集聚。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进一步优化制造业生产力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机制,引导地方政府从本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出发,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

专家指出, 推动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是坚实支撑,数字经济是重要驱动力量。

《决定》明确了“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等一系列要求,持续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出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发展工业互联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 张立 :构建更加包容审慎的制度环境,坚持创新发展和规范发展并重,鼓励数字技术在更广范围试验应用,坚持新技术、新业务、新模式健康发展。

张立表示,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 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大量涌现,产业治理要素、主体、场景、环境日益复杂。为进一步拓展数实融合广度和深度,亟需健全与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相适应的制度体系。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 张立 :加强行业融合领域的制度创新,打破行业垂直管理壁垒,引导数据、金融等关键要素更多向数实融合领域流动,支持更多融合型业态和模式发展。

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还提到,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基于效率优先的原则不断细化分工,逐渐形成了环环相扣、紧密耦合的生产组织网络。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 张立 :要加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形成前沿性、原创性科学问题发现和提出机制,加强应用前沿整机带动,引导支持供需对接,为自主创新产品应用创造公平市场环境。

《决定》提出,要健全强化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推动转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加快完善国家储备体系。完善战略性矿产资源探产供储销统筹和衔接体系。

(总台央视记者 孙蓟潍 唐志坚)


十二五规划核心任务是什么

三、关于“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建议》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一项重大任务进行了专门阐述,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这主要是考虑,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 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防范各类潜在风险,避免经济大的起落。 这里,重点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 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是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 《建议》提出,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这是把居民消费潜力有效转化为现实消费需求,促进持续稳定扩大消费的必然要求。 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十二五”时期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机制,必须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合理引导消费行为。 做好这些工作,不仅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制约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也有利于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必须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我国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有较大增长空间,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越来越突出。 我们既要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又要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方面,对我们这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这几年自然灾害频发、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的严峻形势警醒我们,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强仍然是现代化建设的瓶颈。 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结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 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也是关键所在。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重点:一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我国人均耕地、淡水拥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农业受自然资源约束日益凸显,靠增加自然资源投入来提高农产品产出的空间越来越小。 根本出路在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力。 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仍将有几亿人口生活在农村。 我们必须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特别要以水利为重点,大幅度增加投入,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要加大扶贫投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采取多种方式,推进扶贫减贫取得更大进展。 三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农民增收难,主要在外出就业难、务农效益低。 必须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四是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村。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认真总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积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新途径。 (三)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是适应国际需求结构调整和国内消费升级新变化,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 《建议》对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全面部署。 主要是: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海洋经济。 这里,我重点说明三个问题:一是改造提升制造业。 我国制造业规模已经很大,在制造业行业分类的30多个大类中,已有半数以上行业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但是制造业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十分迫切,提升空间很大。 必须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全面提升制造业的水平和竞争力,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 二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是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重要举措。 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有所作为,尽快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三是加快发展服务业。 服务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需求潜力,但由于长期发展滞后,服务业对拉动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带动消费的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要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把发展服务业与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有机结合起来,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起来,使服务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 《建议》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 主要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 这里,我重点说明三个问题:一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 进一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在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有针对性地解决各地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重在扭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增强发展的协调性;重在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要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推动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 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主体功能区战略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完整战略格局。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尊重自然、因地制宜谋发展的必然要求。 要抓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和利益补偿机制,引导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发展。 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加强城镇化管理。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劲动力。 必须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一要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要重视和解决城镇化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一些大城市中心功能区过于集中、人口增长过快、土地占用过多、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问题。 二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 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 要注重从制度上解决好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 三要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住房问题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形成合理的社会预期和有效的调控体系。 要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 合理引导住房需求,抑制投机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五)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们的基本国策。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议》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包括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这里,我就两个问题作点说明。 一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合作应对。 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力度,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去年,中央提出了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并决定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 《建议》提出“十二五”规划纲要把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并就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部署。 这些都是根据我国国情采取的主动行动。 我们要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二是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 近几年我国重特大自然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这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境恶化不仅影响发展,而且威胁到人类生存。 我们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建议》明确提出了以防洪和防治地质灾害为重点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要求推进大江大河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我们必须以高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做好这些工作。 四、关于“十二五”时期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 “十二五”时期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在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这里,重点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议》围绕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对科技、教育和人才改革发展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 一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增强共性、核心技术突破能力,为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这就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加强基础前沿研究,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 二是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有效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保护知识产权,对鼓励自主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 三是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这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 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提高现代化教育水平。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 要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考试招生制度。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要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健全国家资助制度,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要继续推进和完善免费师范生教育制度,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水平。 四是建设人才强国。 人才是第一资源。 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二)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建议》提出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十二五”期间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出了总体要求。 符合国情,就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相适应,把握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比较完整,就是这一体系应该包括涉及基本民生保障的各个主要领域;覆盖城乡,就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既覆盖城镇居民,也覆盖农村居民,特别是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要实现城乡全覆盖,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和个人账户跨省可接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持续,就是制度的设计和财力的保障,要形成一种常规的、长效的机制,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随着国力的提高而不断增强。 《建议》从六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一是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 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们都必须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要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充分就业。 要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着力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 要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二是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这是群众呼声最强烈、全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不断完善,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 这对我们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要充分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要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根本目的是要让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必须始终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我们的分配制度和政策既要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不断增加社会财富;又要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十二五”时期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确定的方向,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都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 让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建立,但总体上看还不完善,主要是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还比较窄,基本统筹层次低,保障水平不高,与全体人民的期待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十二五”时期,要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提高统筹层次和实现制度统一等方面迈出更大的实质性步伐。 四是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总量相对不足,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医疗保障水平差距较大,“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比较突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健康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中央已经作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也是一个逐步的、长期的甚至是艰苦的过程。 为此,中央提出在2011年底前,要重点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五项改革。 “十二五”时期,我们既要完成近期任务,也要向长远目标迈出坚实的重大步伐。 《建议》对未来五年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我们一定要把这些工作落实到位,让人民群众享受医改工作的重大阶段性成果,增强他们对医改的信心和对政府的满意度,确保医改工作顺利推进。 五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必须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 要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六是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三)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 《建议》提出了三方面的任务。 一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 要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 二是推进文化创新。 要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文化的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但随着现代经济与文化因素的融合,文化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明显。 政府要履行好发展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的责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权益。 同时,要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五、关于“十二五”时期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主要任务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中国过去30多年的发展进步,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要靠改革开放。 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影响生产力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障碍还不少,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 《建议》强调要加快改革攻坚步伐,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建议》根据“十二五”期间面临的新形势,对深化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进行了全面部署。 这里,我着重说明几个问题。 一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要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制度环境。 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大型企业改革,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配制度。 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二是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 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任务。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完善重要商品、服务、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使各类要素价格真正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三是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 改革的方向是,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 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继续完善税制,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等。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 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 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 四是深化政府自身改革。 这些年,政府自身改革虽然取得一些进展,但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差距仍然不小。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对微观经济主体干预过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比较薄弱;一些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不强;一些领导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 必须通过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和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上解决权力过分集中又得不到制约的问题,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要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用法律法规调整政府、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推进政府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要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继续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把政府该管的事情切实管好,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 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程序,强化决策责任。 要推进政务公开,加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坚决惩治和预防腐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政府公信力。 五是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十二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对外开放进入由出口为主向进口和出口并重、由吸收外资为主向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的新阶段。 我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和内外联系更为密切,也对我国与国际社会实现良性互动和互利共赢提出了更高要求。 “十二五”时期,要适应新变化、新要求,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创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扩大和深化同各方的共同利益,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建议》明确了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点任务。 一要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促进出口结构转型升级,积极扩大进口,促进进出口平衡发展。 二要提高利用外资水平,进一步优化结构、丰富方式、拓宽渠道、提高质量,更好地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需要。 三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 维护我国海外权益,有效防范各类风险。 四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新党章与旧党章的区别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中国共产党党章于2012年11月14日通过,十八大对党章的修改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 一、对科学发展观做出了新的定位和阐述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 把科学发展观写在我们党的旗帜上,是这次党章修改的最大亮点和最突出的历史贡献。 这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有利于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同时,充实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定位的内容。 这有利于全党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上来。 新党章总纲部分第七自然段充实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定位的内容,表述为:“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 ”这段话深刻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阐明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这个新的发展要求就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内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二、充实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成就的内容新党章总纲部分第八自然段开头一句表述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同时强调,“全党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这条道路、这个理论体系、这个制度。 ”其中,“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这次修改新增写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个整体在党章进行完整表述,对于全党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充实了坚持改革开放的内容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对深化改革开放作出新的部署,提出新的目标任务。 新党章总纲部分对阐述改革开放的自然段作了充实,增写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作这样的充实,有利于全党更加充分、更加深刻地认识坚持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 四、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内容新党章根据党的十七大以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实践新认识,对总纲中相关部分进行了充实和调整,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4个自然段充实了内容,并增写了生态文明建设自然段。 (一)新党章总纲充实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适应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总纲增写了“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内容。 充实这方面的内容,有利于全党更加全面地认识新形势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任务,更好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新党章总纲调整和充实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我们党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完善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充分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总结这些年的经验,总纲增写了“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容。 作这样的充实,有利于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三)新党章总纲充实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党的十八大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部署。 总纲增写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内容。 作这样的充实,有利于全党牢牢把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四)新党章总纲充实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落实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不断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社会和谐,就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总纲增写了“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内容,并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修改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作这样的充实和修改,有利于更好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推动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五)新党章总纲增写了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自然段表述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作这样的增写,既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要求和指导原则,又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着力点,有利于全党同志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新党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充实和完善,主要体现在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党章中作这样的修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好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五、充实完善关于党的建设总体要求的内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根本保证。 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新党章在总纲部分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强调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整体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在党的建设基本要求中,强调“全党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进一步强调“求真务实”,把它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并列作为党的建设第二项基本要求;增写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的内容。 新党章对党的建设总体要求充实的这些新内容,集中体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反映了党的十七大以来党的建设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和重要实践经验,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应对党面临的考验和风险,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六、对部分条文作了适当修改总结吸收近年来党的建设成功经验,并与总纲部分的修改相衔接,新党章对条文部分关于党员、党的基层组织、党的干部这三条作了一些修改。 (一)对党员和党的干部提出了新要求总结和体现党的十七大以来党的建设的新经验,并与总纲部分的修改相衔接,新党章对党员、党的干部和干部工作提出了一些新要求。 第三条第一项第一句修改为“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作这样修改,有利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三十三条增写了干部选拔监督的内容,第一款强调选拔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第二款增写了党重视“监督干部”的内容。 充实这方面的内容,有利于更好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公道正派的用人作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强化干部监督,促进干部健康成长,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第三十四条第五项增写了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的内容,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原则”,“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充实这方面的内容,有利于促进全党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坚持党性原则、加强道德修养、更好发挥表率作用。 (二)新党章对党的基层组织提出了新要求一是第三十一条第一项增写了“积极创先争优”的内容。 近年来,根据中央部署,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已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有力抓手。 增写这个内容,有利于推动创先争优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激发广大党员增强光荣感和责任感、保持先进性内在动力,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第三十一条第二项第一句修改为“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作这样的修改,有利于落实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成果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发挥基层组织在推动科学发展观落到基层、落到实处方面的重要作用。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意义有哪些?

一、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的重要基础时代作为人类社会演变进程中具有特色历史内涵的发展阶段和宏观背景,对社会政治等各个领域都具有总体性的支配、制约和影响作用。 政党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其产生源于时代的发展,其兴衰成败、生死存亡也取决于如何处理与时代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在89年的历程中,能经受住各种考验,始终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就是因为始终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1�走在时代前列是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根本保证第一,只有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党才能明确和完成好各个时期的使命和任务。 正确判断时代特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制定目标任务,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政党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一切先进的政党其存在的全部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解决时代提出的课题,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 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不同的时代必然对一个政党提出不同的任务和要求。 20世纪上半叶,我们党紧紧把握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时代主题,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建立了新中国;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面对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我们党果断作出改革开放的战略抉择,实现了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进到了一个新历史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发展中的各种深层次矛盾,我们党提出了“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的时代课题,确保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历史表明,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发展的总趋势,科学制定和实施符合我国实际和人民愿望的目标、任务,我们党才能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二,只有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党才能不断巩固阶级基础,扩大群众基础。 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一个政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阶级和群众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其构成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着新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级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加强,适应自身阶级基础的这种新变化,党必须把阶级性、先进性和时代性统一起来,始终把握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当前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其他事业做出了贡献,同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适当方式把社会各阶层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把社会各阶层的优秀分子教育引导和吸收到党内来,确保党的组织和领导有效覆盖社会生产、生活的全部领域,确保党具有更充分、更雄厚、更巩固的执政基础,使党不仅成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第三,只有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才能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 不同时代的历史任务和目标确定后,如何把握时代特征,实现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与时俱进,同样关系到党的生命。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并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同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快速崛起和党执政地位的巩固。 而纵观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垮台,没有实现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与时俱进,是其失败的重要因素。 历史表明,只有站在时代前列,不断实现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与时俱进,我们党才能找到实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正确道路,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2�当今时代的快速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第一,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当前,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不同国家在国际关系上“和平”替代了“战争”,在国内形势上“发展”替代了“革命”,国际形势的基本态势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南北经济差距依然很大,贫富悬殊问题未见好转。 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成为世界上各个国家共同的愿望。 因此,中国共产党怎样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顺应历史潮流,充分体现这一主题,抓住机遇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民主的社会主义民主,从而更全面的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是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挑战。 第二,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 当前,尽管世界单极与多极之间的斗争仍然十分激烈,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有新的发展,世界多极格局的最终形成还需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但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已经形成了由两极争霸向多极世界过渡的态势。 这种趋势本身就说明世界多样化是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只有正视世界多样化的趋势,才能使各国之间求同存异、和平相处、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才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自发展。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世界多极化的进程中,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西方敌对势力从来没有放松和停止对我国实施的“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我们与西方敌对势力在渗透与反渗透、遏制与反遏制、分裂与反分裂、颠覆与反颠覆上的斗争,还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很尖锐的。 另外,世界上的恐怖主义对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也构成了十分严重的威胁。 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在推进世界多极化进程中,为我国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环境和更大的空间,也是一个长期的考验。 第三,世界经济趋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信息革命、知识经济的突飞猛进和国际市场一体化的进一步拓展而出现的。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实力和优势,通过各种途径制定符合其利益的“游戏规则”,极力控制经济全球化进程,并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利。 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实力较弱,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综合国力有了大幅度增强,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国际竞争中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有着许多不利的因素,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加快发展自己,成为了重大现实课题。 第四,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 20世纪以来,世界科技发生了深刻的革命,基础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以及接踵而来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将世界从电气和原子时代推进到了自动化和电子技术时代,继而又推进到了信息时代和生物与基因技术时代,进入21世纪以来,数字化更是成为了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动力。 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在全球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中,知识份额已经由20世纪初的5%上升到了今天的80%—90%。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尤其是信息化水平不是在缩小而是进一步扩大。 这种情况不改变,南北差距就会进一步扩大,世界经济也难以健康发展。 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差距,面对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如何通过建设创新型国家缩小差距,是必须加快解决的重大问题。 第五,全球性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发展趋势与全球经济政治格局。 2009年,中国在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挑战中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危机仍在继续,世界经济的前景还是充满了不确定性。 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是深远的,一方面暴露出了二战后形成的世界经济治理结构已经不能适应21世纪的现实,必须在全球经济治理、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和改革、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上建立一种包括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新机制,这种世界经济治理体系应该是更适应这个时代需要的新的经济多边主义体系;另一方面,各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经过危机洗礼,也将会呈现一个再平衡的趋势和格局,特别是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受到空前关注。 作为世界经济中的第三大经济体,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在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中可能将更多的扮演平衡者的角色,中国在现有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中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参与者,而且是起到平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力量对比和影响力的一个关键参与者,应对好此次金融危机的挑战,将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面对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的时代背景,如何确保党始终走在前列,担负起引领中国发展的历史使命,十七届四中全会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使党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要求。 党的各级组织是党的基础,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必然要求,将使党永远走在时代前列、永葆生机活力。 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党领导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处在了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国内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也世所罕见,推进新时期的发展,需要新的载体,注入新的动力。 1�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迫切需求对党的建设做出战略性转变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但我国社会转型的任务目前还没有完结,改革发展还是我们党致力于其中的重要使命。 当前的改革不仅要重点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党自身的改革也必须跟进,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否则中国没有出路,党也没有出路。 在全方位的改革中,党由于是执政党,处在矛盾统一体的核心位置,历史赋予了中国共产党前所未有的责任。 因此,党必须按照执政党的特点,遵循事业发展的要求,对党的建设做出新的安排。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综合国力大幅提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新的发展阶段。 历史经验表明,这一阶段是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综合国力的增强,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经过长期的发展,那些过去小心绕开或者隐蔽的各种棘手问题和矛盾,正在开始显现出来,各种矛盾相互交织,显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 首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这些变化在显示了中国社会的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们思想认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的深刻变化,给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加强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其次,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收入差距和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和社会稳定的压力、可持续发展问题、应对开放型经济风险的压力等等各种矛盾同时出现,并交织在一起。 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党如何更好地代表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战斗力和社会影响力,顺利实现党的历史任务,无疑要求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以及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不断提高,这就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提出了现实要求。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迫切需要各级党组织建设取得新进展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到二0二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当前,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制定者和实践者,党的自身建设只有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这些新要求相适应,才能真正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3�以学习推动事业的大发展大进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性学习的历史,尤其是在每一个历史转折的重要时刻更加强调这一点,而每次这样的学习热潮都会推动我们的事业实现大发展大进步。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各种先进知识,深入研究中国具体国情,指明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从而在旧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较量中脱颖而出并不断发展壮大,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全新的环境和任务,我们党努力学习过去不熟悉的东西,艰苦探索,不懈奋斗,领导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更是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加强学习建设,号召全党努力学习一切有利于我国发展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有益成果。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党中央坚持把学习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央政治局带头坚持集体学习制度,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89年来,我们党之所以始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党领导的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新成就,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的指导,就是因为不断用人类的先进文化知识充实和提高自己。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部署,继承和弘扬了我们党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体现了我们党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 因此说,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将对解决新时期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领导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提供新的动力。 三、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紧迫任务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主线,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而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层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 因此,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全党就要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 1�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 党的先进性是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依据,是党赢得人民信赖和拥护的根本条件。 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内在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的。 先进性建设是执政能力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党的先进性,党的执政基础不可能巩固,执政能力不可能提高。 而党的执政能力则是执政条件下党的先进性的现实体现,一个政党如果不能通过提高执政能力完成执政使命,就不可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就谈不上保持和发展先进性。 总结党的建设经验,我们之所以能够长期执政并执政好,根本原因就在于党能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站在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前列,不断巩固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执政能力,因而对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而世界上一些大党失去政权的经验教训也表明,一个党失去了先进性,不论拥有多么强大的手段,都会走向衰败甚至消亡。 可以说党的建设的一切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归根到底要靠自身理论、路线、纲领、政策和实践的先进性。 所以,抓住了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抓住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 同时也要看到,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是历史的、具体的,既是一以贯之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因此,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加强学习,体现时代要求,反映人民心声,成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 2�执政党自身建设情况发生了新变化,给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带来了新挑战第一,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新变化。 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政党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了,政党的行为模式当然也要相应变化。 像第一个历史性转变反映到政党形态,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要从革命党变为执政党;第二个历史性转变则要求中国共产党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主要任务;第三个历史性转变要求中国共产党不仅要建设社会主义而且要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是一个没有任何教科书可参考、全要靠自己探索的全新实践,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第二,党的队伍发生了新变化。 我们党已经由成立时的十几名党员,发展到今天的7600多万名党员,成为领导13亿人口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 党员队伍的空前壮大,是我们党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兴旺发达的象征;与此同时,组织和管理的任务也比过去艰巨繁重得多。 如果疏于和放松教育与管理,就会出问题,甚至出大问题。 从党的干部队伍来说,现在正处于整体性新老交替的重要时期,如何把党建立89年和执政61年形成的优良传统、优良作风传给下一代,并结合新的实际不断发扬光大;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领导干部队伍,保证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代代相传,这是党的建设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 第三,长期执政给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执政党的根基在于人民群众的支持,人心向背历来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原因。 由于长期处于执政地位、履行执政职能,这使我们党有条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各项事业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增加了脱离群众的危险。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执政党的建设和管理,要比执政前艰难得多。 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党内一些惰性的、消极的甚至腐朽的东西逐渐滋长起来,从思想上、作风上、组织上严重侵蚀着党员、干部队伍,影响着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增强和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加强。 第四,改革开放也给党带来了新变化。 3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准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 但是发展市场经济,在促进人们思想观念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也乘机滋生蔓延起来。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在吸收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西方各种腐朽思想也乘隙而人。 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实施“西化”、“分化”图谋,利用各种手段对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思想领域的矛盾和斗争复杂激烈,这些情况必然会对广大党员干部产生巨大影响,给我们党执政和领导各项事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3�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解决党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永葆党的先进性的重要途径从提升精神境界来看,治心养性,一个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学习。 正如周恩来同志所讲,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他把读书学习与加强世界观改造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崇高的思想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特有的人格魅力。 而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只要有了高尚的人格,就会被群众赋予极大魅力,从而增强自身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领导力。 从知识更新上看,读书学习是最根本途径。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仅近50年来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的总和还要多。 人的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进行不间断的、持续的充电,才能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 面对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终身学习、与时俱进地学习成为了时代所必须。 从工作实践上看,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是提高素质、增强本领的重要手段。 在日益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中,党员干部经常面对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党和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党员干部做好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因而使党员干部承担的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越来越多。 如何避免党员干部被压力压垮、被考验“烤煳”,从根本上说就是学习。 学习会使人知识面更加宽广,视野更加开阔,业务更加熟悉,决策更加科学,工作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可以说,党员干部的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chuangtou/1721.html
我在中国丨国际青年探秘景德镇 品 新时代 之美 瓷
寻迹中国 西班牙老太太的中国老年大学初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