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之以除后患 赵匡胤称帝后 询问大臣如何处置柴荣的儿子 赵普

947年6月,原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登基称帝,自称汉朝皇室后裔,定国号为“汉”,史称后汉。

后汉建立仅半年,刘知远病逝,皇位则由刘承祐继承。

刘承佑年轻,又没有军功,在朝中的威慑力相当低。当时,不少人对他十分轻视,还有大臣公然反对刘承佑。

对此,刘承佑就颇为不满。思来想去,他将这些反对他的大臣列出了一个名单,意欲除之而后快。

身为托孤大臣之一,担任天雄军节度使的郭威,也在刘承佑所列的名单之上。

然而,郭威领兵在外,刘承佑只好派重兵前去捉拿郭威。与此同时,为了铲草除根,他还派人杀了郭威的妻儿老小。

郭威一怒之下,起兵反了。

不久后,郭威兵进开封,刘承佑则在败亡途中被部下杀死。

到了开封后,郭威与一帮大臣就后汉的皇帝让谁来当进行商议。这时有人提出,郭威有兵有权,由他来当最合适不过。

可郭威却大义凛然地说,自己是臣子,带兵是来清君侧的,怎么能当皇帝呢?不行,说什么都不行。

于是,这一帮人商量出一个结果,就让刘知远的养子,也就是刘承佑的干兄弟刘赟当皇帝,同时让郭威辅政。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可,因此郭威就派人去迎刘赟前来京城继位。

但与此同时,边关突然传来急报,说是“贼心不死”的契丹人打过来了,并且兵力众多,情况十分危急。

对于这个急报,很多人觉得不合常理。

毕竟,按照契丹人的习性,一般都是趁着秋天战马膘肥体壮的时候才会来抢掠边境,但当时已经入冬,往年这时候契丹人是不会发动战事的。

而就在众人对此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郭威主动站出来,要亲自带兵去教训这帮不按自然规律行动的契丹人。

此话一出,众人感动异常,之前郭将军不仅力辞皇位,如今又亲自带兵出战,真乃是后汉之栋梁。

就这样,郭威带兵出发,而大军刚走到澶州,士兵就发生了哗变。

当时,一群士兵将郭威从营帐里拽了出来,严辞厉色的“质问”郭威:今天,你当皇帝也得当,不当也得当,如若反抗,那就别想活着离开。

并且,一名士兵不知从哪里弄来一块黄布,当即就披在了郭威身上。由此,历史上第一次“黄袍加身”便这样上演了。

此后,郭威在士兵们的簇拥下返回开封,登基称帝。

至于那些“进犯边境”的契丹人,也许是感受到了郭威的“王霸之气”,莫名其妙地就此纷纷“撤退”了。

郭威所建立的政权,便是五代最后一个政权“后周”。

公平地说,郭威是一个好皇帝,在位期间厉行节俭,改革弊政,且重用贤臣,将后周打造得风生水起。

但郭威也有烦恼,就是选谁当继承人。

当初,刘承佑将郭威满门诛杀,郭威的儿子也未能幸免于难,因此在他登基称帝后,身边并无子嗣。

当然,以郭威的年纪再生一个也不是不可以。

可他是经历过五代十国混乱的人,深知自己立一个毫无根基的亲儿子,到头来皇位未必能保得住。

所以,倒不如立一个既有能力又有威信的人来继承他的皇位。

当时,让郭威比较满意的人有三个,一个是他的外甥李重进,另一个是女婿张永德,而最后一个则是内侄柴荣。

这三人中,李重进与郭威血缘最近,张永德则是自己人,唯有柴荣关系较远,他只是郭威妻子柴氏的侄子。

但最终,郭威选择了柴荣。

一来,柴荣确实能力较为突出,二来郭威落魄时,柴家对他帮助很大,且他与柴氏多年来也一直相濡以沫。

因此,柴荣便成了郭威的继承人。

954年,郭威病逝,柴荣登基继位。

登基之后,柴荣秉承郭威遗志,先平定了后汉宗室以及后蜀、南唐等国的叛乱,又励精图治,把后周带至新的高度。

而他的那句“十年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豪言壮语,便是在此期间说的。

实际上,依照柴荣的能力,他是完全可以实现此等大愿的。

959年4月,柴荣亲率大军北征,最开始形势一片大好,原辽国的部分州郡得知柴荣亲征,基本上是望风而降。

但在5月末,柴荣突患疾病,且愈加严重,不得已之下,只能班师回朝。

在班师回朝的路上,随行之人捡到一块牌子,上书“点检做天子”,众人皆不解其意,便交由柴荣处理.

这件事直接导致了柴荣的姐夫,即郭威的女婿张永德被解除了兵权。

实际上,在归途中还发生了一件事。

柴荣病重后,张永德曾趁着夜晚进入到柴荣的营帐内,理由是查看柴荣病情,但他真正想干什么没人知道。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再加上所谓的“点检做天子”的木牌,导致柴荣对张永德起了疑心。


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善待柴荣的后人了吗?

五代时期的后周国祚虽然短暂,但出现了两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们分别是周太祖郭威和周世宗柴荣,可惜这两位皇帝都英年早逝,“陈桥兵变”之后,两位英主创建的基业都交到了宋太祖赵匡胤手中。 同时,这两位皇帝也都是不幸的父亲,郭威的两个亲生儿子都被汉隐帝刘承祐所杀,故将皇位传给养子(柴皇后的侄子)柴荣,而柴荣的前三个儿子也都被刘承祐所杀,临终传位给四子柴宗训。 他另外的三个儿子则有着曲折而动人的人生经历。

柴荣一生共有七个儿子,长子柴宗谊与尚未取名的二子(郭威给他赐名柴宗诚)、三子(郭威赐名柴宗)都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所杀,第四子柴宗训在七岁时继位,是为周恭帝。 史书记载柴荣另外三个儿子分别叫柴熙让、柴熙谨、柴熙诲。 赵匡胤称帝之后,柴熙让不知所终。 在宋朝文人笔记中,我们可以大概知道柴熙谨和柴熙诲的结局。

北宋末年学者王铚曾经在《默记》中记载了柴荣两个幼子的命运:赵匡胤陈桥兵变之后回到宫中,周恭帝柴宗训随即禅位,并移居到天清寺。 赵匡胤有一次到天清寺看望柴宗训,后周后宫之人全都在一边跪拜,他发现有两个宫女分别抱着襁褓中的婴儿也跪在一侧,询问之后才知道他们俩是周世宗柴荣的儿子。 于是:“艺祖顾诸将云:‘此复何待’?”意思是“留着他们干什么?”手下侍卫随即将这两个孩子“提去”。

面对这种场面,所有人都眼睁睁看着这两个孩子远去,不敢做出任何反应。 只有大将潘美在旁边用手掐着宫殿的柱子,低头不语。 赵匡胤便问他:“汝以为不可耶?”潘美回答“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 于是赵匡胤命侍卫将那两个孩子送回来,并把其中之一交给潘美收养,终生再未过问这个孩子的下落。 这个孩子后来改名为潘惟吉,曾经被宋真宗派往辽国给辽圣宗祝寿,但病逝在途中。

北宋诗人王巩在他的《随手杂录》中则有另一个版本的记载,他说也是在赵匡胤刚刚入住皇宫之时,看见了宫女抱着周世宗的孩子,于是问左右官员应该怎么处置。 赵普冷冷地说了两个字:“去之”,而潘美则低头不语,赵匡胤追问他,他始终没有回答,赵匡胤说:“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也。 ”此时潘美才发言:“臣与陛下都曾经侍奉周世宗,我要是劝陛下杀此幼子,便是有负于世宗;若劝陛下不杀,则陛下必然怀疑我不忠。 ”于是赵匡胤说:“周世宗的儿子认你为父不太合适,你就认他们为侄子吧!”于是潘美便将这两个婴儿带回家,“其后太祖亦不问,美亦不复言。 ”

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自从南朝宋武帝刘裕开杀前朝皇室先河之后,数百年间,亡国之君几乎都没有好下场,赵匡胤以仁义取天下,能够善待后周宗室已经实属不易,对于两个襁褓中的婴儿,他放心地交给大臣抚养,并且终生不再过问,也真是宽宏大量了。

赵匡胤取代后周建宋,此后他是如何对待柴氏后人的

柴荣死后,赵匡胤取代后周建宋,一般干这种改朝换代的事情,新皇帝还是会比较忌惮老皇帝的。 有时为了解决后顾之忧,可能会将上一届皇室成员全部除尽。 那赵匡胤称帝后,他是如何对待柴氏后人的呢?在这方面赵匡胤并没有做的那么绝,他对柴荣家人还是很好的。 从杯酒释兵权这件事就能看出,赵匡胤并非那种凡事都直接选择动手的人,这点在所有皇帝中,的确算是好的。

1、善待柴氏后人

柴宗训是后周末代皇帝,是柴荣的第四子。 由于柴荣属于英年早逝,所以他的儿子柴宗训即位时,年仅7岁。

无奈之下,只能由符太后临朝听政,范质、王溥等主持军国大事。 不过柴荣留下的也就是这些孤儿寡母了,柴宗训也是年纪最大的儿子。

960年,后周将领赵匡胤率军出征。 结果在陈桥驿爆发了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建立了大宋一朝。

赵匡胤在返回开封时,曾表示过要好好保护周朝太后以及幼主。

取代后周之后,赵匡胤还在一块石碑上留下三条遗训,其中有一条就是,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柴氏宗族受到优待,许多柴氏子弟被任命为三班奉职、州长史、助教等职,柴宗训的孙子柴揆、柴柔都被授予三班奉职。

2、柴荣儿子结局

除了幼主这一支外,其实当时存在的柴荣的儿子还有。

本来柴荣是有七个儿子,但前三个都被后汉隐帝所杀,有的死前甚至连名字都没有。 柴宗训是老四,另外三个儿子的命运也各不相同。

老五柴熙让在宋朝建立后不知所终。 据说为了躲过宋太祖赵匡胤的追杀,改姓宁。

老六柴熙谨在宋太祖初年逝世。

老七柴熙诲,宋朝建立后被岳父卢琰收养为义子,改名卢璇。

虽然活下来的也都急需繁衍生息,但已经与柴姓没有什么关系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柴氏家族的后人影响力也越来越弱,但不管怎么说,赵宋一朝对于柴荣的后人多多少少还是挺优待的,几乎几乎与宋朝同寿。

要知道,如果赵宋斩草除根,恐怕也没有人敢站出来提反对意见。 可一代代皇帝都没有这么做,可见,一方面柴氏家族对老赵家没有威胁,另一方面也是源于当初的承诺吧,对付他们也没什么意义,反而落人以柄。

赵匡胤篡位坐上皇位后 赵匡胤是怎么对待后周皇室的

赵匡胤成为皇帝后,马上对周恭帝柴宗训及其后人进行妥善安排,他们虽然被剥夺了权利,但在生活待遇方面,赵匡胤赋予他们极大优待,从这点可以看出,赵匡胤举动有别于前朝任何一位皇帝,毕竟其没有对前朝皇室赶尽杀绝。 安排完一切事情后,赵匡胤觉得自己可以安心当这个皇帝,但让他想不到的是,一次偶然机会下,赵匡胤来到后宫看到一个宫女抱着一个婴儿,经过询问后才了解这个婴儿是周世宗柴荣的幼子,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赵匡胤一时没了注意,转头询问了跟随自己一旁的赵普和范质如何处理这件事情,两人为确保赵匡胤皇位无忧,纷纷提出斩草除根。 赵匡胤内心依旧没法确定,便将目光转移到大将潘美身上,希望能从他这里得到不一样答案,潘美深知赵匡胤所想,便直接提出自己不忍心看到周世宗之子死于我们手中,希望赵匡胤能放过这个孩子。 听到潘美的回复后,赵匡胤满意点头,说自己已经夺取周世宗儿子皇子,如果连他的儿子都要下手,实在下不了手,因而觉得必须留其一命,因而赵匡胤将这个婴儿交给潘美抚养,并告诉潘美希望能好好抚养他,同时提出不能将他当做儿子,而是侄子抚养,毕竟他是周世宗的儿子。 潘美将这个婴儿带回家后,之后赵匡胤没有再问过这个孩子的情况,潘美也没多说,这个孩子被取名潘惟吉,在潘美细心照料下不仅懂礼法,同时又是位能吏,深受宋真宗信任。 那么赵匡胤为何不杀这个孩子,我认为有以下原因赵匡胤是位重感情的皇帝皇帝,柴荣对其有知遇之恩,如若不是他的重用赵匡胤很难成就一番事业。 从这点可以看出,赵匡胤在处理周世宗后人,必然采取宽容仁义政策,不可能对前朝皇室赶尽杀绝,毕竟他们跟赵匡胤没有任何冤仇,同时还有大恩,这让本就宽厚赵匡胤难以下手,因而其采取较为温和的方式迫使周恭帝禅让皇位,周恭帝见大势已去只能让出皇位,因而整场政变并没有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 既然没有爆发军事冲突,赵匡胤就没有必要杀死周世宗幼子,毕竟这样做的话会让其在礼法上遭遇到一定谴责,同时还有人拿这件事情做文章有可能会影响自己皇位,所以说赵匡胤必须善待周恭帝及其家眷让天下人了解他是位仁义之君。 既然要善待周世宗后人,赵匡胤肯定不能杀害周世宗年幼孩子,只能让他活下去,这样做不仅彰显其仁义,同时现场有好多人了解这个孩子存在,一旦其故意制造事端让孩子消失,有些不太可能,如若不管不问,有可能会出现其他问题,因而赵匡胤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杀这个孩子,还要让自己心腹将其抚养长大,这样一来完全让自己不会受到各方指责。 既然要选择心腹肯定要信得过人,潘美自然是最佳选择,他跟自己私交不错,同时也是后周旧臣,让其抚养后周世宗再合适不过。 再说了现场另外两个大臣赵普、范质均提出要除掉周世宗幼子,因而只能将这个孩子留给潘美抚养,潘美也是位重感情之人,他并没虐待后周世宗之子,反而将其悉心抚养让其成为个懂礼法有才学之人。 至于为何将其当做侄子抚养,一方面在于周世宗是潘美的过去的上司,自然不可能将其当做自己儿子,毕竟名分上两人有一定差距。 赵匡胤不愧是一位精英主主,其让潘美这个孩子不仅照顾了老上司周世宗面子,让他成为潘美侄子,改变了他一生,同时也完美解决这个问题,实在让人佩服万分。 综合所述:赵匡胤是位仁义之君,他不仅没有功臣屠戮,同时也善待前朝皇室,让其成为一代楷模,周世宗后人在其庇护下,得繁衍生息,获得极为不错的待遇,单从这点能看出,赵匡胤对得起柴荣知遇之恩。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chuangtou/19127.html
顺便收走了公司 婆婆在我高烧39度时把药偷走 我果断离婚
跟队 虽然面临压力但格雷茨卡仍想留队 仅皇萨军等豪门能吸引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