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曾在这位公主的琴声中忘记过忧愁 一生怀才不遇的贾谊

7月22日晚,为纪念马王堆汉墓完成考古发掘50周年的一场文物特展,在长沙博物馆隆重启幕。

说起马王堆汉墓最出名的女性人物,莫过于尸体千年不腐的辛追夫人。但这场新开幕的展览,却是以另一位没有留下姓名的汉代女性为主题:“她从长安来——汉长沙国渔阳王后和她的时代”。

这位西汉初年的汉室公主、长沙王的王后,曾有过一段怎样的人生?

她很可能是位精通音乐与书画的优雅女子,甚至有可能——那位被司马迁拿来与屈原相提并论的著名才子贾谊,也曾听过她用镶嵌绿松石飞龙的木瑟,抑或是造型简约的五弦筑,奏出的优美乐声。

1993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长沙望城坡古坟垸抢救性发掘了一座西汉初期的大型竖穴岩坑墓。

这座墓室规模庞大,规格极高:坐落在海拔71.2米的山丘上,占地20余亩,面积达到了惊人的1万多平方米,几乎是马王堆汉墓的2倍!虽然历史上已经被两次盗掘,但依然出土了超过3000件文物,包括金器、玉器、漆木器、骨角和陶器等,宛如一座“地下宫殿”。

渔阳墓发掘现场

最令考古工作者们感到兴奋的,则是“黄肠题凑”所昭示出的墓主人高贵身份。

“黄肠题凑”是古代的一种特殊墓葬型制。黄肠就是外椁之外的四面柏木墙,柏木去皮则呈现黄心,故称“黄肠”;木端头向内,与同侧壁板呈垂直的方向而层层平铺,则称“题凑”。根据汉代礼制,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外藏椁等,同属于“天子之制”。

此外,两件木楬也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注意。其中一份写着“陛下所以赠物:青璧三、绀缯十一匹、薰缯九匹。”来自“陛下”的赠物,体现出墓主与西汉皇室的关系。

“陛下所以赠物”木楬

另一份写着“青绪禅衣□□、□衣、绢绪禅衣三、□禅衣一、白绪禅衣六、□禅衣一、相绪禅衣四□。凡廿六衣。王裞。”“裞”指生者向死者赠送衣被,这里的王应该指长沙王。可见,墓主与长沙王也有着密切关系。

“王裞”木楬

墓主的身份被进一步明确,是根据出土的封泥“长沙后府”。“后”在西汉,是皇帝、诸侯王的正嫡夫人的专称,所以基本可以确定墓主人的生前应该是一位长沙王后。

而葬制和陛下赠物又显示,墓主人身份尊贵,且与西汉天子及长沙王都有着密切关系,许多学者便推测,这位王后是汉室公主的可能性极大。由于墓中的随葬漆器上多处刻写了“渔阳”二字,专家学者们推测,这很可能便是公主的封号。

刻“渔阳”题凑木

汉长沙国始建于公元前202年,辖今湖南全境及鄂、赣、粤、桂等省区各一部分,都临湘(今长沙)。西汉建立之初,汉高祖刘邦封赏了助力他打天下的八位异姓王。其中,协助刘邦在打败项羽的战役中立下赫赫大功的吴芮,是第一任长沙王。

吴芮家族是春秋吴国的王族之后,在江南越人中享有较高的威望和号召力,有利于中央朝廷对于南方边疆的控制——当时岭南地区仍然为赵氏南越国控制,并时常挑起边境的冲突和争端。

长沙国作为汉王朝防止南越侵犯的首道防线,自然极受重视。除了派驻官员和军队之外,以通婚的方式笼络也顺理成章,因此,渔阳王后很可能就是出于这个原因,从长安来到了长沙。

八个异姓诸侯王国势力强大,在刘邦眼中终究是汉王朝长治久安的隐患。加上燕王臧荼和淮南王英布也确实先后叛变,更是给了刘邦足够的理由去挨个儿翦除异姓王。

最后,七个异姓王都被刘邦陆续废掉,惟有长沙王吴芮不仅获得了善终的结局,其封国更是历经五代,才因无嗣而止,最终在景帝时期回到了刘氏王族手中。所以,汉代长沙国也分为吴氏长沙国和刘氏长沙国两个时期。

吴芮有位妃子名叫毛苹,说起她的“代表作”,那首被收录进汉乐府的诗,或许很多人都听过——“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第一位刘氏长沙王是定王刘发。刘发的出生可以说是一次“意外”:他的生母唐姬原本只是汉景帝宠妃程姬身边的一名侍女。某夜,汉景帝酒后想召程姬侍寝的时候,不知因为什么缘故,“程姬有所辟,不愿进”(有说是因为程姬来了月事)。于是她让侍女打扮成自己的样子去伺候景帝。“上醉不知,以为程姬而幸之”。后来,唐姬便生下了刘发。

“长沙元年”铜壶,2006年长沙风篷岭张姃墓出土

公元前155年,汉景帝前元二年,汉景帝封诸子为王,刘发因生母身份低微,获封长沙王——这时的长沙国虽然还是长沙国,但封地已经比吴氏长沙国小了许多。这是因为:早在吴芮执掌长沙国期间,为了避免刘邦的猜忌,他听从好友张良的建议,主动将长沙国的许多封地都陆续让给了刘邦的子女。

东汉末年史学家应劭曾在《史记·五宗世家》有关定王刘发的记载下,加注过一个充满戏剧性的场景:景帝后二年(公元前142年),诸位王子回到长安给景帝祝寿,席间,刘发亲自为父亲跳了一段舞助兴。

但他跳舞的动作有些奇怪:缩手缩脚,别别扭扭,笨拙得令旁人发笑。汉景帝也不由奇怪发问(“左右笑其拙,上怪问之”)。刘发回答说:“臣国小地狭,不足回旋”——因为我的封国面积太小,没办法转身啊。

这场大胆的表演不仅没让汉景帝生气,还将武陵、零陵、桂阳三郡加封给了刘发。

这个在景帝眼里不算受宠的儿子,和生母的感情极深。到了长沙后,刘发每年都要挑选出上好的大米,命专人专骑送往长安孝敬母亲,再运回长安的泥土,在长沙筑台。每当夕阳西下之时,刘发便登台望向长安,遥寄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人们称之为“望母台”。

刘发同父异母的兄弟刘彻继位为汉武帝之后,通过“推恩令”进一步分割藩王们的领地,长沙国的自主权和面积也随之不断“缩水”,和郡县几乎没什么区别。到了王莽上台之后,西汉所封诸侯王国、侯国更是全部废除。

但建立东汉的刘秀,正是刘发的后裔。

公元前179年,22岁的贾谊被汉文帝召为博士,随后被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这位胸怀大志的著名才子,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方略,包括定制度、兴礼乐、“众建诸侯”削藩等。

所有的重大改革方略,都会触犯既得利益集团。年轻气盛又缺乏根基的贾谊,毫无悬念地被一班重臣群起而攻之,说他“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汉文帝不得已,将贾谊派到长沙国,给吴著当太傅。

远离庙堂中天的贾谊,胸臆难顺,过湘江之际,他想起当年悲愤自尽的屈原,深深代入了自己的际遇,感同身受,写下《吊屈原赋》,悲叹“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

渔阳墓出土的漆绘耳杯

不过,在长沙的四年多时间里,贾谊依然兢兢业业发挥了自己的才干。马王堆二号墓墓主利苍与辛追之子利豨,就是被贾谊推荐为长沙国丞相的。

汉文帝七年,贾谊被召回长安,随后出任文帝最喜爱的幼子梁怀王的太傅,他明白这是皇帝对自己的信任,却万没想到:没过几年梁怀王竟意外坠马而死。陷入无比自责和担忧的贾谊,一年之后便抑郁而终,年仅33岁。

湖南长沙,贾谊故居中的贾谊铜像

在《湖南长沙望城坡西汉渔阳墓》发掘简报中,考古人员根据出土器物形制推测:渔阳墓的年代,上限约在文帝时期,下限可至景帝初年。如果这位汉室公主是在文帝时期嫁到长沙国的话,那么很有可能,她也见过这位名动全国的大才子,后者甚至还可能欣赏过她的琴声。

毕竟,虽然历史记载中未曾发现有关渔阳王后的片言只语或相关描述,但通过墓中出土的20多件精美乐器,包括瑟、筑、筝、排箫、编磬等,我们或可大致想见:这多半是位精通音律、擅长演奏的才女,并且也和当时的西汉贵族们一样,深谙享乐与文艺。

渔阳墓出土了三件保存较为完整的五弦筑。战国末年,荆轲出发刺秦王,高渐离曾为他击筑送行。唐宋时期“筑”渐渐失传,直到渔阳墓中重现,世人才得以见到这种古乐器的真面貌。

在这片弥漫着湿润云气、有着高山与深谷的湘地,她用精美的漆木羽觞啜饮美酒,在博局盘上漫不经心地扔着骰子,令侍女在黛砚上研墨,细细勾画图案……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秦汉史学家王子今在《丝绸之路与中原“音乐”的西传》一文中曾提到:汉代的音乐文化极为发达,“不仅皇家对音乐有狂热的爱重,达官贵族乃至整个上流社会,亦尤多喜好音乐者。”

事实上,贾谊为汉王朝设计制服匈奴的“三表五饵”策略中,就包括“赐之音乐妇人以坏其耳”的想法——用音乐和美人带来的沉迷,让彪悍的草原民族丧失斗志。

渔阳墓中出土的酒令木骰

既然长沙王刘发可以亲自为父亲跳上一段祝寿舞,在风气开放的汉代,一位擅长音乐的王后,也完全可能在某个凉风习习的夜里,在她夫君大宴群臣的场合中优雅现身,为嘉宾们演奏一曲。

月色下,她微微垂头,如云秀发上插着玉簪,身披轻盈的白绮襌衣裙。她全神贯注地拨动琴弦,悠扬乐声在席间弥漫开来,也传入贾谊耳中……

那一刻,他是否曾短暂忘记自己的忧郁伤怀,和那从未实现的鸿鹄之志?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编辑 李洁 图据长沙博物馆官微


沉鱼落雁闭月羞具体是什么意思?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均是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沉鱼落雁 《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可见这毛嫱、丽姬也是个大美女哦) 闭月羞花 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四折:“引动这撩云拨雨心,想起那闭月羞花貌,撇的似绕朱门燕子寻巢。 ”(我找了原文看了半天楞没看懂!) 上面是词典上的来历,下面是从网络上找的,很全: 1、貂蝉拜月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 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於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担忧。 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 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在明把貂蝉献给董卓。 吕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 为了拉拢吕布,董卓收吕布为义子。 二人都是好色之人。 从此以后,貂蝉周旋於此二人之间,送吕布於秋波,报董卓於妩媚。 把二人撩拨得神魂颠倒。 吕布自董卓收貂蝉入府为姬之后,心怀不满。 一日,吕布乘董卓上朝时,入董卓府探貂蝉,并邀凤仪亭相会,貂蝉见吕布,假意哭诉被董卓霸占之苦,吕布愤怒。 这时董卓回府撞见,怒而抢过吕布的方天画戟直刺吕布,吕布飞身逃走,从此两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说服吕布,铲除了董卓。 京剧有《凤仪亭》就是叙述这段故事的。 2、昭君出塞 汉宣帝时匈奴贵族争夺权力,势渐衰落,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 其中呼韩邪单于,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zhi)单于打败。 呼韩邪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朝见汉宣帝。 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 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 他要求汉宣帝帮助他回去。 汉宣帝答应了,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名骑兵护送他到了漠南。 这时候,匈奴正缺少粮食,汉朝还送去三万四千斛粮食。 呼韩邪单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汉朝和好。 西域各国听到匈奴和汉朝和好了,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 汉宣帝死了后,他的儿子刘 (音shi)即位,就是汉元帝。 匈奴的郅支单于侵犯西域各国,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 汉朝派兵打到康居,杀郅支单于。 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稳定了。 西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要求和亲。 元帝许。 汉朝和匈奴和亲,都得挑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 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给他,他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谁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 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了皇宫,就像鸟儿被关进笼里一样,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 但是听说要离开本国到匈奴去,却又不乐意。 有个宫女叫王嫱(音qiang),号昭君,长得美丽,有见识。 自愿到匈奴去和亲。 元帝逐择日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 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昭君又美丽又大方,使汉宫为之生色。 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 他再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拿出昭君的像来看。 模样虽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可爱。 原来宫女进宫后,一般都是见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听候挑选。 有个画工名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点礼物给他,他就画得美一点。 王昭君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 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杀了。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 她骑着马,冒着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 封「宁胡阏氏」,希望她能为匈奴带来安宁和平,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 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 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 难能可贵的是,当呼韩邪单于去世后,她又「从胡俗」,再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大阏氏的长子,虽然这和中原的伦理观念相抵触,但她从大局出发,珍惜汉与匈奴的友谊。 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 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书没有记载。 3、贵妃醉酒 719~756年,唐代蒲州永乐人(陕西华阴县人)。 通晓音律,能歌善舞。 最初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寿王的王妃,唐玄宗见杨玉环的姿色后,欲纳入宫中,着为女道士,号太真。 天宝四年(745)入宫,得唐玄宗宠幸,封为贵妃,(时玄宗年六十一,贵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 贵妃每次乘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亲至执鞭,贵妃的织绣工就有七百人,更有争献珍玩者。 岭南经略史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因所献精美,二人均被升官。 於是,百官竟相仿效。 杨贵妃喜爱岭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计急运新鲜荔枝到长安。 后安史之乱,唐玄宗逃离长安,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说是因为杨国忠(贵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为息军心,乃杀杨国忠。 六军又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於路祠。 安史治乱与杨贵妃无关,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4、西施浣纱 西施,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於浙江诸暨苎萝村(是个浣纱的女子)。 天生丽质。 时越国称臣於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 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 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的作用。 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 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 传说吴被灭后,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 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 西施与杨贵妃、王昭君、貂婵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 四大美女与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故事: 1、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 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 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 2、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 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 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 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 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 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 的代称。 3、三国时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貂婵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 这时正好王允瞧见。 王允为宣扬他的女儿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婵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4、唐朝开元年间,有一美貌女儿叫杨玉环,被选进宫来。 杨玉环进宫后,思念家乡。 一天,她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对着盛开的花说:“花呀,花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 有出头之日?”声泪俱下,她刚一摸花。 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 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 这时,被一宫娥看见。 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 “羞花”称号得来。 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禅、王昭君、杨贵妃. 呵呵,这四位是公认的迷死人不偿命的ppmm,想见她们更详细的资料见我的参考资料(太长了,我就没复制.)

我从哪里可以找到李白的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是唐朝著名诗人,也是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 “辞亲远游”,仗剑出蜀。 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 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 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 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 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 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阳奋发的典型音调。 李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多次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博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 但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使他激昂的政治热情,再受到现实的冲撞时,便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从胸中喷涌而出:「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 赤鸡白狗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李白还以痛快淋漓的饮酒诗,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愁。 《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与这种豪放奔涌,无所掩抑的感情气势相适应,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着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 《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邱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 」而当大梦初醒来,幻境消失,又引出了对人生世事的感慨:「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这种想落天外的特点,大大发展了庄子寓言,屈原初次的浪漫精神和表现手法,也融汇了道教的神仙意象,具有令人惊叹不已的艺术魅力,赢得了一代「诗仙」的赞誉。 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 他的七言古诗(《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 ); 五言古诗(《古风》59首); 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 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 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 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早年李白的祖籍是陇西成纪(在现在甘肃秦安东)。 他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位于今日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 据《新唐书》记载其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皓)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实际上同宗。 幼年时期,李白和他的父亲李客迁居到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 他在青年时期开始在中国各地游历。 其后李白曾经在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供奉翰林。 但是他桀骜不驯的性格决定了他不能够为权贵所容,所以仅仅不到两年他就离开了长安。 中年后来他在洛阳和中国唐朝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甫相识,并且成为了好友。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在756年12月,李白为了平复叛乱,曾经应邀作为永王的幕僚。 永王触怒唐肃宗被杀后,李白也获罪入狱。 不久以后,他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 在流放途中遇赦,此时他已经59岁。 晚年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带漂泊。 在他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领大军讨伐安史叛军,于是他北上准备追随李光弼从军杀敌,但是中途因病折回。 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当时在当涂(今属安徽)当县令的李阳冰。 同年11月,李白病逝于寓所,终年62岁。 作品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的有九百多首。 他的诗歌创作涉及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而且在不少题材上都有名作出现。 他所钟好的体裁主要是古体诗,包括古风和乐府诗,但他在近体诗体裁如律诗、绝句中往往也有绝唱留存。 在唐代尚未普及的词,有两首被认为是李白的作品,即被南宋人黄升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菩萨蛮》与《忆秦娥》。 也有少数人怀疑它们不是李白所作。 考据据《旧唐书》记载,李白,字太白,山东人,其父为任城尉。 青年时期的李白显示了超凡的才能,并且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 其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 又《旧唐书》记载,李白流放虽然遇赦,却由于途中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李白的生平和性格李白(701—762)字太白,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其父李客(或谓真名不详,“客”是对外来者的泛称),不求禄仕而家境富裕,所以人们猜想他可能是一位巨商。 李白的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他自幼读书就广为涉猎,所谓“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 年轻时仗剑任侠,《与韩荆州书》云:“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 ”魏颢说他“眸子炯然,哆如饿虎……少任侠,手刃数人”(《李翰林集序》)。 崔宗之在《赠李十二白》诗中也以“袖有匕首剑”、“双眸光照人”这样的句子描述其风度。 很久以后,他和朋友叙旧,还兴致勃勃地回忆当年杀出五陵恶少重围的往事(见《叙旧赠江阳宰陆调》)。 他还很早就向往游仙问道的生活:“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 ”(《感兴八首》之五)十八、九岁时,李白曾隐居于戴天大匡山,并从赵蕤学。 赵蕤是个以“王霸之道见行于世”(孙光宪《北梦琐言》)的学者,所著《长短经》十卷即主经邦济世的事功之学。 李白二十岁遇到苏颋,又深得这位“朝廷大手笔”、文章巨公的赞赏。 开元十二年(724)秋,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 他从峨嵋山沿平羌江南下,到荆门、游洞庭,接着又到了金陵、广陵和会稽等地,不久回舟西上,寓居郧城(今湖北安陆)。 当时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在江陵遇到他,夸许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大鹏赋·序》)。 开元十五年,他娶故相许圉师孙女为妻。 三年后,即开元十八年(730),李白由南阳启程入长安,这时他正好三十岁。 李白初入长安为期约三年。 他隐居在终南山,广为交游,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荐引。 那时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别馆就设在终南山,常有文人雅士(其中包括王维、储光羲等名诗人)去作客。 李白结识了这位公主,却未能如愿以偿,终于怏怏离去。 开元二十年(732)夏,李白沿黄河东下,先后漫游了江夏、洛阳、太原等地。 二十四年,又举家东迁,“学剑来山东”(《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 他在寓居任城时,曾与孔巢父等人会于徂徕山酣饮纵酒,人称“竹溪六逸”。 后又漫游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带,北登泰山,南至杭州、会稽等地,所到之处,形诸吟咏,诗名远播,震动朝野,最后连天子也被惊动了。 天宝元年秋,由于玉真公主的荐引,唐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并待以隆重的礼遇:“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 ”(李阳冰《草堂集序》)命李白供奉翰林。 李白应召入京时,颇为踌躇满志,《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有心作一番事业来报答玄宗的知遇之恩,但这位傲岸的诗人很快就遭到了宫廷权贵们的忌恨。 一年后他就开始遭到谗毁,“白璧竟何辜?青蝇遂成冤”(《书情赠蔡舍人雄》),“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玉壶吟》),这些诗句都是他当时险恶处境的写照。 天宝三载春,李白被放还乡。 这一次他在朝中任职的时间只有一年多,但却使诗人对社会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 李白离长安后,沿商州大道东行,至洛阳与杜甫相识,后又与杜甫、高适一起畅游梁、宋一带,过着饮酒论文、追鹰逐兔的放逸生活。 翌年,在山东兖州,李白又与杜甫相遇,同游泗水、东蒙等地。 随着天宝年间政治形势每况愈下,李白对国事的倾危深感忧虑和不安。 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远别离》等诗中,对李林甫、杨国忠等人的擅权和诛杀异己公开表示抗议,对险恶的政局发出悲怆的呐喊。 他四处浪游,飘泊在梁园、鲁郡和金陵一带,还到过幽蓟等地。 一路上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地东南,来往于宣城、当涂、金陵、溧阳一带。 后隐居于庐山。 当时玄宗之子永王璘率师由江陵东下,“辟书三至”(《与贾少公书》),以复兴大业的名义恭请李白参与其戎幕,李白遂满怀热忱毅然从戎。 不料肃宗李亨和永王璘之间又祸起萧墙,李璘军败被杀。 李白也因此获罪下狱,不久被长流夜郎(今贵州铜梓一带)。 当时诗人正陷于“世人皆欲杀”(杜甫《不见》)的危险处境之中,以至杜甫还误信了流言写诗寄托沉痛的哀思。 李白溯江西上,至巫山时遇赦放还。 这时他已年近六十,但仍壮心未已,上元二年(761),又一次踏上征途,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平叛军队,途中因病折回。 宝应元年(762),李白病死于当涂族叔李阳冰家,结束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有《李太白集》。 李白生平浪迹天下,而大起大落的身世遭遇又使他广泛接触了生活的各个层面。 他的鲜明的个性就是在充分吮吸时代气息的基础上形成的。 李白自年轻时就慷慨自负,不拘常调,“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彼渐陆迁乔,皆不能也”(范传正《唐右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序》)。 他具有很强烈的任侠作风:尚武轻儒,脱略小节,轻财好施,豪荡使气。 年轻时“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接济之”(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喜豪饮纵博,又精于骑射。 他不屑于走一般士子由科举入仕的常轨道路,而希望一举成就大业。 他又不无虔诚地求仙学道,采药炼丹,独孤及说他出门的行装是“仙药满囊,道书盈箧”(《送李白之曹南序》)。 甚至,他还从山东尊师高如贵受道篆,履行了正式成为道教徒的仪式。 他对排难解纷的策士颇为倾心,有纵横家的气派,崔宗之说他“清论既抵掌,玄谈又绝倒。 分明楚汉事,历历王霸道”(《赠李十二白》)。 《新唐书·文艺列传》也说他“喜纵横术”。 总之,“志尚道术,谓神仙可致;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 而上述各个方面,又正是盛唐时代社会习尚和文化精神的显著特征所在。 因此,李白也就很自然地成为当代人们所心仪的人伦风范。 例如为了一瞻李白的丰采,任华、魏万不远千里追踪相从;“四明狂客”贺知章一见李白,惊呼为“谪仙人”,解下随身所佩的金龟相赠;门人武七则甘愿赴汤蹈火,越过安禄山叛军的占领区至东鲁接回诗人的子女,等等。 李白的诗歌正是通过他的个性投影,折射出时代的风容神采,从而成为盛唐的最强音的。 时代理想的艺术升华李白的诗歌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 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把握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如果说,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诗风的主要特征,那么,李白是以更富于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李白的诗歌丰富和发展了盛唐诗歌中英雄主义的艺术主题。 他和同时代的其他文士一样,具有恢宏的功业抱负,所谓“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 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就是他最执着的人生信念。 李白是否具有在复杂的权力结构中从事政治活动的实际能力,也许是很可疑的,但作为诗人,这种信念更多地成为他追求和歌颂壮丽人生的出发点。 他从无数古代英雄的风度、气派中吸取力量,把现实的理想投影到历史中去,从而在诗歌中建立起英雄性格的人物画廊。 他歌颂崛起草泽、际会风云的英雄,如《梁甫吟》写太公望:“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八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歌颂视功名富贵如草芥的义士,如《古风》其十写鲁仲连:“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歌颂爱才若渴、礼贤下士的英主,如《行路难》其二中的:“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赞美傲岸不驯、坚持布衣尊严的名臣,如《梁甫吟》中的郦食其:“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他笔下的英雄大多是在动荡变乱的非常时期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和抒情主人公打成一片,浑然而不可分。 例如他在赠酬友朋的诗中说:“风水如见资,投竿佐皇极。 ”(《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 ”(《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在醉醒后自抒其志云:“傅说板筑臣,李斯鹰犬人。 欻起匡社稷,宁复长艰辛。 ”(《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安史之乱起,李白视形势如楚汉相争,并以张良、韩信自况:“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 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 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 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 ”(《猛虎行》)他入永王璘幕府后,又以谢安自比:“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永王东巡歌》其二)直至他六十岁投军时,还以西汉大侠剧孟自许:“半道谢病还,无因东南征。 亚夫未见顾,剧孟阻先行。 ”(《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生在盛世的李白而对乱世英雄致以礼赞,当然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 因为通过这类人物,诗人更能够抒发自己“心雄万夫”的气概和热情,表现在历史中建立辉煌功业、积极创造自我价值的人生愿望。 同时,这也成为时代理想的人格化写照。 李白把排难解纷的济世理想和纵放不羁的个性自由统一起来,以求得圆满的人生。 他对人生道路的设计是分两步进行的:首先是建立奇功伟业,如云:“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两龙争斗时,天地动风云。 酒酣舞长剑,仓卒解汉纷。 ”(《送张秀才谒高中丞》)而功成之后,却又不贪恋富贵名位,而以“五湖”、“沧州”为家,向往自由的生活。 他早年在干谒求仕期间不讳言这一点:“功成拂衣去,摇曳沧州旁。 ”(《玉真公主馆苦雨》)在仕途最得意时不放弃这一点:“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 ”(《翰林读书言怀》)“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 ”(《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直到晚年,他仍矢志不移:“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赠韦秘书子春》)这种人生理想集中表现了诗人“羞伐其德”和热爱自由的意识:“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 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 ”(《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 ”(《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这些诗句都是诗人心迹的自我表白。 由于他的自由意识是如此强烈,当遇到现实生活中丑恶力量的阻梗时,他的愤怒和抗争也表现得格外强烈。 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李白的个性之活跃和解放是少有的。 他一生不以功名显,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李白反权贵的思想意识,是随着他的生活实践的丰富而日益自觉和成熟起来的。 在早期,主要表现为“不屈己、不干人”、“平交王侯”的平等要求,正如他在诗中所说:“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 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赠辛判官》)“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 ”(《玉壶吟》)他有时也发出轻蔑权贵的豪语,如“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等,但主要还是表现内心的高傲。 而随着对高层权力集团实际情况的了解,他进一步揭示了布衣和权贵的对立:“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古风》第十五)“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古风》第三十九)“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 蝘蜓嘲龙,鱼目混珍;嫫母衣锦,西施负薪。 ”(《鸣皋歌送岑征君》)并对因谄事帝王而窃据权位者的丑态极尽嘲讽之能事,如《古风》之二十四: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而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发出了最响亮的呼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个艺术概括在李白诗歌中的意义,正如同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在杜诗中一样重要。 在天宝末日益恶化的政治形势下,李白又把反权贵和广泛的社会批判联系起来。 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既为屈死的贤士仗义抗争,也表达了对朝廷的失望和轻蔑: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 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 在《书情赠蔡舍人雄》、《古风》第五十一、《登高丘望远海》等诗中,李白甚至借古讽今,对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锐的斥责。 总之,可以说他把唐诗中反权贵的主题发挥到了淋漓酣畅的地步。 任华说李白“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杂言寄李白》),这种在权贵面前毫不屈服、为维护自我尊严而勇于反抗的意识,是魏晋以来重视个人价值和重气骨传统的重要内容,李白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秀传统而成为诗坛巨星的。 李白的诗歌充满热烈的人生之恋。 他的诗往往于旷放中洋溢着童真般的情趣,如:“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山中与幽人对酌》)“袖长管催欲轻举,汉中太守醉起舞。 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落日欲没岘山西,倒着接蓠花下迷。 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 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 ”(《襄阳歌》)生活如同馥郁的浓酒使诗人心醉,这当然不是说生活中没有悲哀和痛苦,但诗人的乐观精神足以使他超越和战胜忧患意识,所谓“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襄阳曲》之四),就是他旷达心态的写照。 他的《行路难》三首之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即使写失路的忧愁,也没有丝毫寒促蹇涩的危苦之词,诗中出现的黄河、太行、海上、日边等意象,以及拔剑四顾的雄姿,扬帆渡海的遐想,都具有着壮美的情采。 他永不安于寂寞和孤独,如《月下独酌》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只有充溢着生命活力的诗人才能发出如此的奇思妙想。 他有一首《短歌行》,诗中构想道:“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 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 富贵非所愿,为人驻颓光。 ”这里没有嗟老叹卑的哀惋,却用“劝酒”的天真想象表达了对人生的无限依恋之情。 这些诗篇以其纯真的情趣,感召着被庸俗的生活所淹没了的美好的人性,并因此而获得永久的魅力。 李白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己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 他在《日出入行》诗中说:“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又说:“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具有英风豪气,又追求单纯高洁的心境,这些不同的性格侧面也就形成了他的山水意境的两大类型:一类是在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中突出力的美、运动的美,在壮美的意境中抒发豪情壮思;另一类则着意追求光明澄澈之美,在秀丽的意境中表现纤尘不染的天真情怀。 例如他笔下的黄河、长江,奔腾咆哮,一泻千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横江词》)。 他笔下的山峰高耸峻拔,峥嵘奇峭:“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 他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对自然伟力的讴歌,也是对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人生理想的礼赞,超凡的自然意象是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浑然一体的。 同时,李白又写了许多具有晶莹透剔的优美意境的山水诗。 例如“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寻阳送弟昌岠鄱阳司马作》);“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山流。 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西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等。 这些诗以明朗纯净取胜。 李白的山水诗与其说是对自然形貌的逼真描绘,不如说是按诗人个性被改造和理想化了的图景。 他只求把握整体的气势或氛围,凭倏来飙起的感兴泼墨写意,而略去具体的细节,甚至连观照景物的视觉转移的顺序也往往毫不在意。 李白的山水诗又是无往而不抒情的,他善于把山水物色和特定的情绪渗透、交融在一起,在“景”的形势和“情”的特征之间有着“同构互感”的微妙的呼应关系。 例如他初出蜀时写的《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从豁然开朗的开阔处着笔,写出了一个初上征途的青年富于展望的情怀。 而晚年遇赦获释后所写的《

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是哪四大呀?名字?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1、貂蝉拜月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 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於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担忧。 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 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在明把貂蝉献给董卓。 吕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 为了拉拢吕布,董卓收吕布为义子。 二人都是好色之人。 从此以后,貂蝉周旋於此二人之间,送吕布於秋波,报董卓於妩媚。 把二人撩拨得神魂颠倒。 吕布自董卓收貂蝉入府为姬之后,心怀不满。 一日,吕布乘董卓上朝时,入董卓府探貂蝉,并邀凤仪亭相会,貂蝉见吕布,假意哭诉被董卓霸占之苦,吕布愤怒。 这时董卓回府撞见,怒而抢过吕布的方天画戟直刺吕布,吕布飞身逃走,从此两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说服吕布,铲除了董卓。 京剧有《凤仪亭》就是叙述这段故事的。 2、昭君出塞 汉宣帝时匈奴贵族争夺权力,势渐衰落,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 其中呼韩邪单于,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zhi)单于打败。 呼韩邪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朝见汉宣帝。 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 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 他要求汉宣帝帮助他回去。 汉宣帝答应了,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名骑兵护送他到了漠南。 这时候,匈奴正缺少粮食,汉朝还送去三万四千斛粮食。 呼韩邪单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汉朝和好。 西域各国听到匈奴和汉朝和好了,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 汉宣帝死了后,他的儿子刘 (音shi)即位,就是汉元帝。 匈奴的郅支单于侵犯西域各国,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 汉朝派兵打到康居,杀郅支单于。 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稳定了。 西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要求和亲。 元帝许。 汉朝和匈奴和亲,都得挑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 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给他,他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谁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 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了皇宫,就像鸟儿被关进笼里一样,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 但是听说要离开本国到匈奴去,却又不乐意。 有个宫女叫王嫱(音qiang),号昭君,长得美丽,有见识。 自愿到匈奴去和亲。 元帝逐择日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 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昭君又美丽又大方,使汉宫为之生色。 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 他再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拿出昭君的像来看。 模样虽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可爱。 原来宫女进宫后,一般都是见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听候挑选。 有个画工名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点礼物给他,他就画得美一点。 王昭君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 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杀了。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 她骑着马,冒着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 封「宁胡阏氏」,希望她能为匈奴带来安宁和平,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 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 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 难能可贵的是,当呼韩邪单于去世后,她又「从胡俗」,再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大阏氏的长子,虽然这和中原的伦理观念相抵触,但她从大局出发,珍惜汉与匈奴的友谊。 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 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书没有记载。 3、贵妃醉酒 719~756年,唐代蒲州永乐人(陕西华阴县人)。 通晓音律,能歌善舞。 最初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寿王的王妃,唐玄宗见杨玉环的姿色后,欲纳入宫中,着为女道士,号太真。 天宝四年(745)入宫,得唐玄宗宠幸,封为贵妃,(时玄宗年六十一,贵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 贵妃每次乘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亲至执鞭,贵妃的织绣工就有七百人,更有争献珍玩者。 岭南经略史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因所献精美,二人均被升官。 於是,百官竟相仿效。 杨贵妃喜爱岭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计急运新鲜荔枝到长安。 后安史之乱,唐玄宗逃离长安,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说是因为杨国忠(贵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为息军心,乃杀杨国忠。 六军又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於路祠。 安史治乱与杨贵妃无关,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4、西施浣纱 西施,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於浙江诸暨苎萝村。 天生丽质。 时越国称臣於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 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 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的作用。 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 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 传说吴被灭后,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 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 西施与杨贵妃、王昭君、貂婵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 四大美女与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故事: 1、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 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 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 2、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 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 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 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 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 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 的代称。 3、三国时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貂婵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 这时正好王允瞧见。 王允为宣扬他的女儿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婵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4、唐朝开元年间,有一美貌女儿叫杨玉环,被选进宫来。 杨玉环进宫后,思念家乡。 一天,她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对着盛开的花说:“花呀,花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 有出头之日?”声泪俱下,她刚一摸花。 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 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 这时,被一宫娥看见。 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 “羞花”称号得来。 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禅、王昭君、杨贵妃 王昭君� �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咏怀古迹》)昭君和番也是家喻户晓的故事。 两千年来,经过许许多多戏曲家、小说家、诗人的不断生发改造,这一故事变得十凄怨和迷离,具有了多重面目和相去甚远的含义。 � 将昭君的悲剧归罪于画工毛延寿,晋人笔记小说《西京杂记》为始作俑者:��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之。 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至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 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 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 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 乃穷按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 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同日弃市。 ”�� 在各种传说中,也有说在和亲前毛延寿索贿陷害事即已败露,毛惧罪逃入匈奴,献上昭君画像,单于倚势向汉君强索昭君,元帝乃不得已忍痛割爱,送昭君出塞。 昭君的结局,有说其哀怨愁闷,抑郁而终的,也有说其在呼韩邪单于死后不愿再嫁饮药自尽的。 宋以后强调贞洁,《汉宫秋》则让她在汉番交界处投江自尽。 现代人扬弃了狭隘的民族意识,则从增进民族团结的角度去认识这一故事,王昭君和文成公主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了不起的女性,曹禺先生的名剧《王昭君》,就是从这一角度去立意的。 � 古代诗人也曾从不同角度去诠释昭君的悲剧。 《红楼梦》第64回薛宝钗论诗就说过:“作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 ......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寿的,又有讥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纷纷不一。 后来王荆公复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永叔又有‘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二诗俱各出己见,不袭前人。 ”� 王昭君的真实面目到底如何呢?� 范晔《后汉书》有如下记载:�� 昭君字嫱,南郡人也。 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 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 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 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 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南匈奴传》)� �昭君为南郡秭归人,与大诗人屈原同里,她出身“良家子”,为出身清白的平民,并非知府或御史大夫之类豪门。 入宫之后,她未得召幸,尚未有级别,只是待诏掖庭的普通宫女,她被稀里糊涂地赐给呼韩邪单于时方光耀汉庭,可是这时汉元帝后悔已晚,只好如约行事,成就这美艳凄惋的千古美事,使这一民族团结的使者永垂史册。 � 经过卫青、霍去病的征讨,匈奴的力量大衰,昭君和番,是呼韩邪单于入朝汉庭主动请求的结果,不存在胁迫问题。 昭君入胡后,被封为宁胡阏氏,生一子曰伊屠智牙师。 婚后的第二年,呼韩邪即过世,按照胡人习惯,单于大阏氏之子继位的复株累单于要娶她,昭君要求返回故国,汉成帝顾全大局敕令她学从胡俗,于是她又成为继任单于的阏氏。 其后又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叫须卜居次,一个叫当于居次。 十年之后,复株累单于也死了,昭君之子在争位斗争中牺牲,卜须居次在王莽当政时曾到汉宫入待太后,王莽失败后也受株累而死。 昭君卒于何年,则不得而知了。 � 貂蝉 �随着三国故事的广泛传播,貂蝉也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唐李长吉诗《吕将军歌》“榼榼银龟摇白马,傅粉女郎大旗下”,似乎就有貂蝉的影子。 到了现代,人们又把她炒成“中国四大美女”之一,她的知名度似乎并不比《三国演义》中的“三绝”曹操、关羽和诸葛亮低多少。 然而,历史上到底有无貂蝉其人呢?� 按,貂蝉之名并不见于史鉴。 《后汉书·吕布传》有这么一段记载:“卓以布为骑都尉,誓为父子,甚爱信之。 尝小失意,卓拔手戟掷之,布拳捷得免,布由是阴怨于卓。 卓又使布守中阁,而私与侍婢私通,益不自安。 ”从这一记载里,可以看到貂蝉的影子——董卓的一位侍妾,而董卓与吕布的怨隙,也是因女人而引起,《三国演义》“董太师大闹凤仪亭”的故事,就是因此生发出来的。 在这里,“侍婢”仅仅是一个被污辱与被损害者,谈不上什么品格。 后来,经过人民群众和许多艺术家的创造,这一“侍婢”才变成光彩夺目的貂蝉女形象。 � 也有学者认为貂蝉实有其人的,梁章钜就是一个代表。 在《归田琐记》中,他说:“貂蝉事,隐据《吕布传》,虽其名不见正史,而其事未必全虚。 ”而到了 《小栖霞说稗》,他则肯定“是蝉固实有其人”。 � 三国英雄的故事在他们的身后就开始进入民间,貂蝉故事的流传也是比较早的。 元代杂剧中貂蝉戏已经形成一个系列,《锦云堂暗定连环记》、《夺戟》、《关公月下斩貂蝉》等搬演的都是貂蝉的故事。 在《锦云堂》剧中,貂蝉本忻州人任昂之女,小字红昌,灵帝时选入宫中,掌貂蝉冠,故名“貂蝉”。 后来皇帝把她赐予了并州刺史丁建阳,建阳将其配给了义子吕布。 在黄巾之乱中,貂蝉与吕布相失,而为王允所得。 貂蝉后来在花园烧香,祷�吕布,为王允发觉,因此密议,订出连环记。 在宋元讲史中,貂蝉也是吕布之妻,失散后流落到王允府中。 � 《白门楼》和《斩貂蝉》的故事,则明显看出封建落后意识的影响。 白门楼吕布被擒本来是咎由自取,然该戏却要让貂蝉对吕布的失败负责,居然让她在受到痛骂之后被处死。 《关公月下斩貂蝉》则写吕布失败后,曹操别有用心地将貂蝉送给了刘备,为了不蹈董草、吕布的覆辙,关羽竟将她斩于月下。 连董卓、吕布的覆亡也要貂蝉负责,头脑何其冬烘乃耳!近人周剑云撰《论斩貂蝉》专辨其事:� �“貂蝉无可责之罪,吕布亦非可责貂蝉之人......彼三姓家奴,人品去貂蝉远甚,貂蝉不骂吕布足矣,布有何辞责骂貂蝉乎?若关公者,熟读春秋者也。 西子奉勾践命,志在沼吴,与貂蝉奉司徒命,志在死卓、布父子,同一辙也。 关公不责西施,而乃月下斩貂蝉?余敢谓关公圣人,必不为此杀风景事!”�� 说得可谓痛快。 � 自今日视之“女人祸水”论固然冬烘可恶,“女人救国”论亦不足为训。 故貂蝉的结局在艺术创作上也是个难于处理的问题。 罗贯中固然把貂蝉写得光彩照人,但董卓死后他与吕布“夫唱妇随”,就变得平庸起来,下邳鏖兵她与严氏一起鼠目寸光,拖吕布的后腿,前后判若两人。 《三国演义》电视剧在董卓被诛后让貂蝉悄然隐去——“貂蝉已随清风去”,这一奇女子的命运到底如何?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这也许是一种比较聪明的做法。 � 西施� 西施,中国出名最早、影响最大的“四大美女”之一。 她的名声,与吴越春秋、与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沼吴复仇联系在一起;伍子胥忠贞被谗、伯嚭(pǐ)奸佞亡国,与“女色祸水”的信条联系在一起;与巾帼报国、与红颜薄命、与浣女范郎的悲喜姻缘联系在一起;与“西子捧心”、“东施效颦”、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等联系在一起......比起其它“美女”来,它身上负载着更多的历史文化负荷。 � 西子故事的历史真实性到底如何呢?� 先秦诸子中最早提及西施的是《管子》:“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 ”《庄子》中,三次提到西施。 “西施病心而矉(pín,即颦字)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 ”这就是“东施效颦”成语的来源。 《孟子》中也有“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的话。 《韩非子》亦云:“善毛啬、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 ”看来,西施确实是先秦时代的一位知名度极高的美女,不过,与后世传说不同的是:她并未与吴、越争霸的政治军事斗争发生关系,而且,管仲比勾践灭吴还早二百多年呢。 � 《左传》和《国语》等先秦史传,都提到了勾践向吴王献美女之事,但并未提及西施其人。 西汉时代的《史记》也是如此。 在贾谊的《新书》、刘向的《说苑》、陆贾的《新语》及《淮南子》中,西施也仅仅是作为美女出现。 � 只有《墨子·亲士》篇提到,西施因为太美,结果被沉入江中,可见“太盛难守”云。 � 最早把西施与吴越争霸联系起来的是东汉时的两部野史《吴越春秋》和《越绝书》。 � 在《吴越春秋》中,文种向越王献破吴九术,其四为“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勾践“使相者国中,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縠(hú),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 ”《越绝书》的记载大致相同,不过西施的结局却迥异。 前者说,亡吴后,越人认为这尤物是祸根留不得,把她沉于江中,算是对被吴王杀害的鸱(chī)夷子也即伍子胥的祭奠,这是一个残酷的悲剧。 后者则让她与范蠡结为伴侣,泛五湖而去,以喜剧而告终。 后世关于西施的种种故事和传说,率多由此生发开来的。 � 魏晋以后,在文人笔下,在民众的口中西施的故事进入了酝酿、发酵、增饰的阶段,这在志怪、拾遗小说中都有反映。 唐、宋诗词中出现了大量的以西施为吟咏对象的篇章。 其主题,多咏叹红颜薄命或谴责女人祸水、美色亡国,倒不如歌咏王昭君的诗多出新意。 比如王维的《西施咏》:“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在《五美吟》中还翻此诗意:“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其实二者都无多少可道的深意。 当然也有不乏卓见之作。 如晚唐崔道融《西施滩》:“宰5,7喜〖KG-*3否5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罗隐《西施》:“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它们都是较为突出的。 � 对西施故事的再创作,杂剧传奇最为充分。 元代,关汉卿有《姑苏台范蠡进西施》,赵明远有《陶朱公范蠡归湖》,可惜今天我们只能从《录鬼簿》中看到这两出剧目,其内容,也只好根据剧目及有关评介来推测了。 西施故事的集大成者,当推明代梁辰鱼的《浣纱记》。 � 《浣纱记》充分地占有了有关吴越争霸与西施故事的种种资料,细加区别整合,编织成了一部45出的戏剧故事,以范蠡和西施悲欢离合贯串了吴越两国的兴亡历史,因为西施和范蠡初次见面时以一缕浣纱作为定情之物,故剧名《浣纱记》。 与前人不同的是,该传奇将西施范蠡的爱情故事与爱国主义结合起来,爱情服从爱国,开始是牺牲割爱,最后在爱国主义的实现中使个人爱情也得到了实现。 第3出“迎施”中,范蠡向西施表示歉意说:“为君父有难,拘留异邦,有背深盟,实切惶愧。 ”西施反安慰他:“尊官拘系,贱妾尽知,但国家事极大,姻亲事极小,岂为一女之微,有负万姓之望。 ”后来范蠡要西施入吴,西施表示犹豫,范蠡又劝她:“若能飘然一往,则国既可存,我身亦可保,后会有期,未可知也。 若执而不行,则国将遂灭,我身亦旋亡,那时节虽结姻亲,小娘子,你和我必同作沟渠之鬼,又何暇求百年之欢乎?”故《浣纱记》看似爱情故事,实则以爱国主义作为主旋律。 � 《浣纱记》之后,出了本《倒纱记》,结尾写范蠡要把西施沉入太湖,西施骂他背离海誓山盟,而范则反唇相讥,要她对吴王屠戮功臣、荒淫无度和国破家亡负责。 这样的翻案文章,自今日视之,有点无聊了。 � 杨贵妃� 杨贵妃的故事是近些年被炒得发烫的题材,通过影视传媒接受启蒙的年青一代,满头满脑子的杨妃、慈禧和武则天的故事。 杨、李故事的起初面貌如何,它的演变过程以及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认识,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 � 杨贵妃,小字玉环,唐蒲州永济(今山西永乐)人。 父杨玄琰,做过蜀州司户,死得很早,依其叔河南府士曹杨玄璬。 唐玄宗开元3年,他被选入皇子寿王李瑁邸被册为寿王妃。 开元4年玄宗最宠爱的武惠妃死了,“后宫数千,无当意者”,讨好者向他透露,他的那位儿媳妇“姿色冠代”。 开元8年10月,唐玄宗幸骊山温泉,就让她出家当了道士,号曰太真。 为李瑁重娶个媳妇,暗暗地将玉环纳入宫中。 《旧唐书》称:“太真资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 每倩盼承迎,动移上意。 宫中呼为‘娘子’,礼数实同皇后。 白香山《长恨歌》云:“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寝无容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这时,玉环岁,唐玄宗已经56岁。 天宝4年,玉环册为贵妃,一直到14年她缢死马嵬,她都是这个名号,故后世称其为“杨贵妃”。 � 杨妃被宠,正是玄宗后期大踏步走向腐败的时期。 宫中仅“贵妃院织锦刺绣之工,凡七百人,其雕刻镕造,又数百人”。 她的家族,则“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兄弟不必说,杨妃的三个姐姐,都封为国夫人,“姊妹昆仲五家,甲第洞开,僭移宫室,车马仆从,照耀京邑,递相夸尚。 每构一堂,费逾千万计,见制度闳壮于己者,即彻而复造,土木之工,不舍昼夜。 玄宗颁赐及四方献遗,五家如一,中使不绝。 开元以来,豪贵雄盛,无如杨氏之比也。 ”一次五家夜游,与广平公主的骑从在出西市门时发生争执,杨氏家奴挥舞马鞭打着公主衣服,公主掉下马来,驸马薛昌裔去扶公主,也遭鞭打。 事后公主到玄宗 跟前泣诉,玄宗虽然杀了杨氏家奴,但驸马也被免了官。 � 得到了倾城倾国的美人,唐玄宗尽情地挥霍与享受,政事全权交给了奸相杨国忠。 在歌舞升平的掩盖下腐败也积累到了极限,终于,“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安史叛军如入无人之境,潼关陷落后,唐玄宗甩下百官和百姓,带着杨氏兄妹逃离长安。 勉强到了马嵬驿,羽林军哗变,杀了杨国忠,之后,六军不散,唐玄宗不得已,只好忍痛割爱,将杨贵妃缢死在佛堂。 � 安史之乱,生灵涂炭。 一直到七年之后,玄宗的孙子代宗广德元年,杜甫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方基本平息。 唐帝国一落千丈,它使经历过往日辉煌的人们回忆起这一段历史不禁感慨嘘唏,乃致痛苦流涕。 杜工部绝句《江南逢李龟年》正因为很好地传达了这种感受,所以才动人。 没有体验过沧桑感的年青人对这首诗是无动于衷的。 再者,玄宗幸蜀后做了太上皇成了历史的弃儿,重返长安后他更成了“多余的人”,何况这位风流天子毕竟是开元盛世的创造者,所以她与杨贵妃的悲剧在时过境迁之后又会引起人们的同情,至少,在人们议论和回忆的时候多了些感慨而少了些批判。 所以,就在玄宗的生前和身后,他和杨妃的故事就开始流传开来,距离最近而又影响最大的,就是人们熟知的陈鸿的《长恨传》和《白居易》的《长恨歌》。 它们对玄宗“倾城倾国”既有批评,更多的是同情和歌咏。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凄惋缠绵,一唱三叹,读来令人动容。 临邛方土“为感君王展转思”“上穷碧落下黄泉”地寻觅,终于引出了“七月七日长生殿”的密誓,“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故事,成了爱情主题的一般歌咏。 唐明皇和杨贵妃也开始了他们的角色转换。 � 中唐以来,李杨故事一直是热门题材。 唐人笔记《明皇杂录》、《开元天宝遗事》、《酉阳杂俎》,宋人的《杨太真外传》,对这一故事不断地予以渲染。 至迟在宋、金时代,这一事故开始搬上了舞台。 元杂剧的名家都写过明皇太真故事。 比较著名的有:关汉卿《唐明皇哭香囊》、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唐明皇游月宫》、岳伯川《罗光远梦断杨贵妃》、庾天锡《杨太真霓裳怨》、《杨太真华清宫》。 明代传奇写李、杨故事亦不乏其人,其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清初洪曻的《长生殿》。 在《长生殿》中,李、杨完成了他们角色转换,作者在歌咏这一旖旎动人的爱情故事的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的亡国之痛。 � 还值得一提的是杨妃的故事在日本的影响不亚于中国。 有一种传说是杨妃当年并没有死,她被偷天换日地保护了下来,后来东渡到了日本,得终其天年。 “忽闻海上有仙山”——自徐福以来,人们不都是把那蓬莱、方丈、瀛洲,把扶桑日出之处,当作神仙的乐园吗?在日本,有杨妃像、杨妃墓、杨妃庙塔多处。 在受盛唐文化哺育过的日本国民的心目中,杨妃身上散射着那一文化的神圣光环,而杨妃故事实质上正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道美丽的彩虹。 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禅、王昭君、杨贵妃 王昭君� �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咏怀古迹》)昭君和番也是家喻户晓的故事。 两千年来,经过许许多多戏曲家、小说家、诗人的不断生发改造,这一故事变得十凄怨和迷离,具有了多重面目和相去甚远的含义。 � 将昭君的悲剧归罪于画工毛延寿,晋人笔记小说《西京杂记》为始作俑者:��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之。 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至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 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 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 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 乃穷按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 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同日弃市。 ”�� 在各种传说中,也有说在和亲前毛延寿索贿陷害事即已败露,毛惧罪逃入匈奴,献上昭君画像,单于倚势向汉君强索昭君,元帝乃不得已忍痛割爱,送昭君出塞。 昭君的结局,有说其哀怨愁闷,抑郁而终的,也有说其在呼韩邪单于死后不愿再嫁饮药自尽的。 宋以后强调贞洁,《汉宫秋》则让她在汉番交界处投江自尽。 现代人扬弃了狭隘的民族意识,则从增进民族团结的角度去认识这一故事,王昭君和文成公主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了不起的女性,曹禺先生的名剧《王昭君》,就是从这一角度去立意的。 � 古代诗人也曾从不同角度去诠释昭君的悲剧。 《红楼梦》第64回薛宝钗论诗就说过:“作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 ......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ca>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chuangtou/1931.html
53秒视频火了!中信建投回应
粉丝怒喷 Rookie面对Knight惨遭5连败!NIP苦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