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连小米都已超越了它们 打不过华为的苹果戴尔 因为去中国化

在当今全球科技舞台上,中国正以巨龙腾飞之姿,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大实力与蓬勃活力。

从高铁的风驰电掣到航天的璀璨星空,从5G通信的引领潮流到人工智能的创新突破,中国在各个领域都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而在笔记本电脑市场,一场惊心动魄的国货崛起之战,也正在进入到最后的全面总攻阶段。

曾经,国际品牌如惠普、戴尔和苹果在笔记本电脑市场上可谓风光无限。它们以先进的技术、精良的设计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在中国市场上占据着主导地位,让国人在选择笔记本电脑时,似乎只能仰望这些国际巨头。

然而,伴随着人们使用笔记本方式的改变以及中国制造的崛起,国民对于外国笔记本品牌已经祛魅,本土笔记本品牌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不可追逆的东升西落

近年来,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洛图科技(RUNTO)发布的线上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Q3,包括惠普、戴尔和苹果在内的三大国际品牌在中国线上渠道的销量份额降至15.7%。

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地位正在逐渐下滑。

与之相对的,是本土品牌的崛起。上半年,国内笔记本市场销量排名变化巨大。前十之中,除了一直断崖领先的联想之外,华为、荣耀、小米、七彩虹、神州、机械革命等中国笔记本电脑新势力品牌的市场份额占比已经达到了25%以上,产品力及品牌力进步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笔记本的销量首次超越了苹果、戴尔系(包括戴尔、外星人),排到了第六名。

很多消费者在有笔记本需求时,不再第一时间想到戴尔、惠普等传统笔记本品牌,这让人不禁想到当年的手机市场。在国产品牌崛起时,是不会和“国际大厂”打招呼的。

本体笔记本电脑受到欢迎的主要原因,也与智能手机不无关系。

国产品牌进入自由王国

人们使用笔记本电脑的习惯正在悄然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随着智能手机逐渐成为互联网的主要入口,笔记本娱乐办公的过程中与智能手机的交互越来越重要,此外,物联网的发展也赋予了电脑更多的角色,人们对于不同设备之间的协同性要求与日俱增。

在这个新的时代浪潮中,国产笔记本电脑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强大的创新能力,远远走在了前列,进入到创新世界的自由王国。

曾经,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各自独立运行,虽都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彼此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少。

然而,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于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效率有着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在工作场景中需要快速在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之间传输文件、共享数据,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希望实现无缝的娱乐体验切换,都促使着设备之间的协同性成为了关键需求。

以华为为例,其推出的多屏互动功能堪称行业典范。

通过这一创新技术,用户可以轻松实现笔记本电脑与手机之间的无缝连接。在工作时,用户可以将手机上的文件快速拖拽至笔记本电脑中进行编辑和处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手机上的通知也可以同步在笔记本电脑上显示,避免了因错过重要信息而带来的麻烦。

在娱乐方面,用户可以将手机上的视频投射到笔记本电脑的大屏幕上观看,享受更加震撼的视觉体验。这种多屏互动的模式,真正打破了设备之间的壁垒,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体验。

相比之下,一些外国品牌在这方面的反应则显得较为迟缓。

以大众呼声最高的多屏协同为例,华为的该功能推出已经有超过5年时间,而国际品牌中技术能力最强、产品线最完整的苹果,至今仍然没有推出类似功能。

MacOS Sequoia和iOS 18的iPhone mirroring明显照搬了华为的多屏协同思路,但文件拖动互传功能至今还未能实装。

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甚至汽车智能化浪潮中一个最突显的特征,便是软件定义硬件的趋势。

目前在软件领域,中国无疑远远走在前列,这也是国产手机、国产电动汽车从红海市场杀出时最锋利的武器。

近年来,中国的科技企业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多设备协同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同时,国内的科技产业生态也日益完善,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共同推动着多设备协同技术的不断进步。

这种优势正在全方位滋养中国消费电子领域,从智能手机、智慧家居电动汽车再到笔记本电脑。

国际品牌失速于去中国化

国际笔记本电脑品牌的落后,还在于其理念的落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品牌的创新步伐逐渐放缓。在技术快速更新换代的中国电子消费市场,消费者对于笔记本电脑的性能、外观和功能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国际品牌在产品创新方面未能及时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导致其市场竞争力逐渐下降。

例如,戴尔在进行产品设计和定价时,参考的还是欧美市场,全然不顾中国市场。因此戴尔在过去几年中进入了中低端产品表现差、高端产品玩奇葩的操作。

以屏幕为例,当中国消费者开始追求72%NTSC的IPS屏幕的时候,落后的欧美市场TN屏还是主流,45%NTSC的IPS屏都不多见。

以散热为例,当中国消费者开始意识到入门游戏本散热做到CPU稳定45W+GPU稳定50W(55W)才算及格的时候,落后的欧美市场根本不管这些,25W、30W、35W都是基本操作。

与落后的产品力交相辉映的,是戴尔古老的营销策略。戴尔至今仍然将线上视为线下的辅助,不仅没有区分线上、线下产品,还给线上渠道定了比线下更高的价格,成功流失了大量用户。

更让中国消费者不满的是,戴尔在营商活动中掺杂政治行为。

去年,戴尔宣布将采取多项“去中国化”策略,以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

戴尔计划在2026年起分阶段实施芯片采购策略,逐步拒绝采购中国设计及制造的芯片。

此外,戴尔还计划在2025年前将50%的产能移出中国大陆,并确保其电脑不含任何中国生产的芯片和零部件。这一策略覆盖了从上游IC芯片采购到下游整机与周边组装的全过程。

对于这种“吃饭砸锅”的行为,中国消费者的选择很简单——不买。

2023年,戴尔在中国大陆PC市场出货量314万台,同比大幅下滑44%。其中,戴尔第二季度出货量暴跌52%,创下近年来新低。

与之对应的,华为笔记本电脑出货量逆势上涨11%,销量达到398.6万台,彻底超越了戴尔。

受到中国大陆销量暴跌影响,戴尔2023年全球个人笔记本市场出货量同比下降19.6%,不得不宣布裁员6650人,是上一财年裁员总数的一倍。

遗憾的是,受到地缘政治影响的笔记本电脑品牌不止戴尔一家。

今年8月份,有报道称惠普计划在两到三年内,将50%以上的个人电脑生产从中国转移出去,在新加坡设立备用设计中心。有消息人士称,惠普的内部目标是,最终将70%笔记本电脑在中国以外生产。

目前,有五家以上的惠普供应商正在泰国建厂,并应惠普要求增加产能。惠普还在新加坡招聘超过200名工程师和专业人员,为打造东南亚产业链做准备。

可以预见的是,伴随着戴尔、惠普等国际笔记本电脑品牌的“去中国化”,它们的产品销量也将进一步与中国消费者“脱钩”。

本土品牌趁势成长

技术创新是中国笔记本电脑品牌崛起的关键。

在过去,中国笔记本电脑产业主要以代工为主,缺乏核心技术。然而,随着中国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本土品牌开始加大研发投入,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例如,近年来华为广泛招揽PC领域的人才,将MateBook的研发重心转向传统笔记本领域,在轻薄本领域推出多款重磅产品。

根据2023年第三季度的数据,华为在中国轻薄笔记本市场的份额达到了25.2%,成为该细分市场的领导者。

此外,华为的智慧PC产品也受到了用户的青睐,其在下线渠道的市场份额更是高达37.8%。

在软件方面,华为鸿蒙PC即将问世,预计将带来更美观、更安全的用户体验,并且有望在多任务处理、高效视频播放和游戏操作等日常使用场景中表现出色。

尽管市场上已有多个竞争品牌,如苹果的MacBook系列和微软的Surface,但鸿蒙PC凭借其独特的生态系统和跨平台能力,仍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潜力。

鸿蒙PC的推出不仅是华为对未来计算生态的期待,也是其在国际制裁背景下自主研发探索的一部分。

华为执行董事余承东曾表示,Windows系统将是华为PC的最后一批使用系统,未来将全面转向鸿蒙操作系统。鸿蒙PC的UI界面与搭载鸿蒙OS的手机、平板高度一致,整个生态体验将非常协调。

“华为迟早要做到PC第一”,这句“余大嘴”的豪言,正在逐渐变为现实。

近年来,小米笔记本的发展状况和市场表现也呈现出显著的积极趋势。

小米在2024年推出了多款新一代笔记本产品,包括RedmiBook Pro 2024系列和Redmi G Pro 2024游戏本,这些新品在性能、续航、屏幕和生态系统方面都有显著提升。

这些笔记本不仅在硬件配置上有所提升,还全面接入了小米澎湃OS,带来了更强大的互联体验。

此外,小米还在测试搭载高通骁龙X Elite处理器的Arm轻薄本,这标志着小米在笔记本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多元化发展。

尽管小米笔记本业务在早期发展并不理想,但近年来通过不断的产品更新和技术提升,小米逐渐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特别是在性价比方面,小米笔记本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尤其是学生党和预算有限的用户群体。小米笔记本的轻薄本和游戏本均有覆盖,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

这也是今年小米笔记本销量超越苹果MacBook的重要原因。

中国笔记本电脑市场的变化,反映了全球制造业和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未来,笔记本电脑将不仅仅是一种办公工具,还将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智能终端。

过去中国制造往往被视为“组装厂”、“代工厂”,甚至低质量的代名词。但在中国产出全球90%笔记本电脑的同时,中国厂商积累了大量经验,如今已经到了爆发的时机,中国手机打败国际大厂的故事正在笔记本电脑领域重复上演。

总之,中国笔记本电脑品牌的崛起是中国科技实力不断提升、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消费者需求变化的共同结果。国际品牌在中国笔记本电脑市场的地位逐渐下滑,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全球制造业和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下,中国笔记本电脑品牌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被苹果赶出供应链,华为技术遭禁后,国内大厂营收为零,被迫关闭

我国许多企业在近几年发展表现优异,技术不断突破,跻身进入世界先进供应链中,欧菲光作为 汽车 电子行业的后起之秀,已经进入到苹果、华为等高 科技 公司的元器件供应链中,然而欧菲光近来营收全部亏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欧菲光在我国国内来说拥有最先进的精密光电薄膜镀膜制造技术 ,且该技术是欧菲光自主研发的,其生产制造的精密光电薄膜元器件达到了业界数一数二的水平,因而承包了国内外多大型企业的元器件供应业务,这些企业许多都为我们所熟知,如华为、苹果、诺基亚、索尼爱立信等。

欧菲光手握这么多公司的订单,当然也在也赚得盆满钵满,欧菲光近几年也在快速壮大,并打算将步伐向多个领域迈进。 然而欧菲光被证实与苹果公司合作终止后,欧菲光一朝跌入谷底,股价大跌,其业务也变得萧条。

在美国对中国企业的打压中,欧菲亚不幸列入了美国商务部颁布的“实体清单”黑名单中,苹果继而与欧菲光终止合作,转而将生产订单交与其他制造商生产。 苹果作为欧菲光第二大客户, 每年提供了价值百亿订单,在欧菲光的业务中占比达到了20%, 苹果从欧菲光的客户中抽离相当于欧菲光失去左膀右臂。

在此次事件中还给欧非光带来致命一击的是华为订单的流失,华为被美国追着打,华为的智能手机业务受到干扰,出货量大量减少,华为只能减产,因而欧菲光从华为那获得的订单大幅缩减,能猜测到的是欧菲光如今能从华为那获得的订单应该非常少。

华为作为欧菲光第一大客户,订单超过苹果,在欧菲光业务占比中达到30%,再加上苹果的占比,欧菲光少了一半业务,欧菲光想不亏损都难。

据欧菲光发布的年报数据显示, 2020年欧菲亚营收总额为4835亿元,相比去年营收缩减了7%,该年净利润亏损1945亿元,同比减少了481%。 欧菲光的资产遭到巨额减值,而欧菲光资产盈利的三年(2016、2017、2019)获得的净利润总和才为205亿元,相当于欧菲光获利全部亏光了,这几年的努力都付诸流水。

2021年一季度,未经审计的总资产为148亿元,总负债8亿元, 营业收入为零,净亏损1000万元。

欧菲光被苹果抛弃之事,其实早在2020年下半年就有传闻被传出来,但欧菲光从未承认有关传言,并指责其为不实言论,在网络上与媒体交锋不断。 从消息传出到最后欧菲光亲口承认这件事,时间整整发酵了十个月,其过程异常精彩。

欧菲光与苹果合作终止的消息一旦传出肯定会引起股市大的波动,因而欧菲光死不承认该消息的真实性,与媒体展开混战。 同时欧菲光发布的该年预计盈利将达到多少,想要用此利好消息带动市场积极情绪,但欧菲光后来受监管部门调查,于是将此前预计盈利亏损88亿下调至了185亿。

尽管还未石锤这件事,但欧菲光股价暴跌47%。 欧菲光的持股机构大量脱股而逃,在2020年第二季度, 持有欧菲光股票的还有316家,但是到第三季度锐减到7家机构,到了第四季度,虽然回升到了169家,但持股比只剩302%。 而今年第一季度,持仓的就只剩3家。

欧菲光因订单大幅缩减,营业额减少,其生产设备,货仓等大量闲置,为其带来不小损失,出现了严重收支不平衡。 欧 菲光需要精简其公司结构,提高管理效率,来及时控损减损。

欧菲光早前被有关传闻爆出将出售立讯精密,不过后来发布的消息其出售的不是立讯精密而是欧菲光 科技 有限公司。

欧菲光公司董事会会议同意注销其旗下的一家子公司,同时与闻泰 科技 合作,收购摄像头的业务,欧菲光通过此举欲减轻其债务负担,缩减公司规模。

从欧菲光身上我觉得中国企业应汲取的教训是,企业发展不能对单一的企业形成较大的依赖,应扩大丰富自己的核心客户群体,以防垄断,规避风险。 我们也希望欧菲光未来能够摆脱这件事的阴霾,重新站起来。

营业执照年报能不能用苹果手机

150亿元!蓝思 科技 10月11日公告,其定增方案获证监会核准。

不久前,蓝思 科技 99亿元拿下苹果公司iPhone 机壳的主要工厂,外界猜测蓝思 科技 有可能像立讯精密一样,成为苹果的下一家代工厂。

蓝思 科技 实控人、被称为“手机玻璃女王”的周群飞已经不满足于手机玻璃这一块业务,其近期的诸多布局显示,蓝思 科技 正成为一家平台型公司,“零部件+模组+整机组装”的产业链垂直整合形态已初具规模,在不少券商关于蓝思 科技 的研报中,“平台型”成为关键词。

150亿元定增,三个募投项目达产后预计收入130亿元

150亿元的定增计划清晰显示蓝思 科技 选择加码的领域:智能穿戴、 汽车 玻璃,最重要的还是手机3D玻璃。

据披露信息,蓝思 科技 募集资金主要用于产能扩建和技术改造,涵盖智能穿戴、触控功能面板、车载玻璃面板、3D触控面板建设项目,以及工业互联网产业应用项目,项目达产后,预计将实现年产智能穿戴设备零组件900万个,实现年销售收入18亿元;车载玻璃及大尺寸功能面板3719万件,年产值4273亿元;消费电子3D触控功能面板万件,年销售收入约7027亿元。 若全部达产,三者合计年销售收入131亿元。

3D触控功能面板是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也是蓝思 科技 手机玻璃板块的亮点。 蓝思 科技 2019年年报称,公司是首次将玻璃屏引入高端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首次将3D玻璃应用到手机的企业。

这一次在3D面板上投入6329亿元表明蓝思 科技 对该市场的预期。 5G手机时代能否快速到来,对该项目的成败与否至关重要。

市场研究公司Canalys预测,2023年5G手机的出货量将达到近8亿部,相当于所有智能手机出货总量的514%。 Techweb 研究预测,从 2019 年开始的五年内,全球 5G 智能手机出货量将由 013 亿部上升至 774 亿部,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180%。

民生证券研报分析,5G 时代,手机迎来去金属化,蓝思 科技 迎来重大机遇。 考虑到信号干扰和无线充电,玻璃和陶瓷将逐步取代以铝合金为代表的金属外壳材料。 iPhone 的前后盖板均采用玻璃,安卓旗舰机型的主流后盖板已从 25D 升级为 3D,且未来3D有望向前盖板渗透。 部分高端机型如华为 P30 Pro 等已采用更复杂的瀑布屏。

2019年,蓝思 科技 中小尺寸防护玻璃营收213亿元,占比超70%。 公司解释,中小尺寸防护玻璃的尺寸在7英寸以下,主要用于手机等产品的视窗防护和外观防护。

在多个场合,周群飞及公司高管均曾表示,在双玻璃外壳时代,一部手机从以前使用一块玻璃到用两块玻璃,无疑意味着蓝思 科技 手机玻璃市场需求的大幅增长。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全球手机出货量大幅下滑,蓝思 科技 业绩却逆势上扬。 公司2020年半年报显示,当期实现营收亿元,净利润1912亿元,同比大增超13倍。

150亿元定增募投项目中,预计总投资45亿元的车载玻璃项目,是蓝思 科技 近几年发力的重点。

据蓝思 科技 2019年年报,大尺寸防护玻璃全年营收3794亿元,占比1254%,比2018年增长3932%。 从增速来看,这是蓝思 科技 增长最快的业务板块。

西南证券研报称,蓝思 科技 大尺寸防护玻璃主要用于平台电脑及车控电子显示设备,公司当前已进入特斯拉供应链,是中控屏及B柱的主要配套商,将持续受益特斯拉放量增长。

在智能穿戴领域,蓝思 科技 在蓝宝石与陶瓷材料上的布局也很早。 数年前,《中国经济周刊》曾在蓝思 科技 看到其“生长”的蓝宝石长晶体,公司自称最早将蓝宝石用于智能可穿戴设备。

不光是此次定增资金投向智能穿戴设备,9月29日,蓝思 科技 还出资245亿元与浙江晶盛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一起设立合资公司,开展工业蓝宝石晶体制造、加工业务,蓝思 科技 在合资公司中股权占比49%。

民生证券研报称,蓝思 科技 蓝宝石产品已广泛用于摄像头保护镜片、指纹识别保护镜片和智能可穿戴设备防护屏等对耐划伤、硬度具备高要求的场景。

蓝思 科技 一高管表示,晶盛机电具备超大尺寸蓝宝石晶体生长技术,这与蓝思 科技 的技术存在互补。

一边是“买买买”,一边是“建建建”,蓝思 科技 欲打造平台型公司

如果150亿元定增项目全面实施,蓝思 科技 产能无疑大扩张,在产业链上布局更长。 不仅如此,蓝思 科技 今年8月还公告说99亿元拿下苹果产业链上的两家工厂,一是可胜 科技 (泰州)有限公司,二是可利 科技 (泰州)有限公司,两者均是苹果金属机壳的重要供应商,2019年,两家公司营收合计82亿元。

太平洋证券研报称,据其了解,一旦资产交割完成,大客户很快就会为蓝思 科技 导入相关的组装业务。

蓝思 科技 为何一再重金下注?

三年前,周群飞曾说,“蓝思 科技 正在做行业整合,这一两年所做的收购都是上下游的整合,从去年开始,蓝思 科技 逐渐成为超市一样的一站式平台,客户来了想买什么就都能买得到。”

从2015年登陆创业板之后,蓝思 科技 一边是“买买买”,一边是“建建建”,其产能持续地快速扩大。

即便如此,蓝思 科技 表示,“公司在手订单充足,目前产能已不能完全满足在手订单的生产需求。 ”2020 年 1~6 月,公司各类产品产销两旺,各类产品的产能利用率均在 92% 以上,截至 2020年 6 月底,公司各类产品的在手订单金额为 亿元。

一路扩张,蓝思 科技 产品线也从单一的手机防护玻璃不断拉长,玻璃、蓝宝石、精密陶瓷、精密金属,到触控、贴合、模组等产品,逐步实现周群飞的“一站式平台”战略。

与此同时,其营收规模从2015年亿元增长至2019年亿元,今年上半年营收亿元。

不少机构对蓝思 科技 这一成长战略表示看好,将其称为“平台型”公司。 中泰证券认为,蓝思 科技 平台化价值持续凸显,长期成长路线愈加清晰。 国盛证券认为,蓝思 科技 凭借产业链垂直整合以及规模优势,全力打造零部件+模组+整机组装的新平台发展模式。

在收购可胜 科技 与可利 科技 时,蓝思 科技 称,这为公司进一步向下游供应链进行业务拓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0月中下旬,苹果新机iPhone12与华为旗舰机Mate40都要来了。 两大巨头都是蓝思 科技 的大客户。

责编:姚坤

怎么看待苹果股价连续狂跌

能,主要就是拍清楚。

首先在手机浏览器上搜索“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官网,并进入。 然后登录“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后,点击下方“企业信息填报”。

然后选择营业执照登记机关所在地。 然后进入“工商联络员登录”界面,填写信息,点击“登录”。

录成功后,点击“年度报告填写”,并选择需要的年度报告。 最后根据流程填写要求填报的企业信息并提交,年报即可完成。

苹果手机如何在巨潮网下载年报?

过去一天,股价下跌478%!

过去一个半月,股价暴跌24%!

悄无声息连跌八周,近2万亿元的市值人间蒸发!

飞流直下三千尺!这家看似岌岌可危的公司是哪家?说起来也许你不信,这就是曾经一些中国人彻夜排长队、哭着喊着割肾也要买买买的——苹果!!

原来以为废品股才会这么狂跌,没想到啊没想到,连浓眉大眼的苹果,也跌的如此惨烈!

要知道,这一个半月,苹果股价等于蒸发了两个迪斯尼、4个网络、10个京东、乃至13个德意志银行!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因为苹果业绩不好,下调原有三分之一的订单量,苹果下游供应商股价也疯狂跳水!

杀破狼!

这真的是风声鹤唳、血流成河的骇人图景!

长城不是一日筑成的,股价也不是一日倒下的。

在暴跌的股价后面,反映的,是投资者对苹果当前状况的忧虑,是对苹果未来发展预期的动摇!

最让投资者担心的,是苹果正在平庸化,失去了“改变世界”的初心:从一家高科技公司,蜕变成了一家消费品公司,而且还是奢侈品公司!

涨价!涨价!!还是涨价!!!我们没有冤枉苹果,目前看,苹果的奢侈化策略已经战胜了创新策略:

看看产品吧,自iphone4S以来,苹果几代产品再没有突出的创新看点,最大的亮点就是随产品迭代升级而提价。 为此,苹果前CEO斯卡利怒怼现任CEO库克丢失乔布斯的创新精神。 看看道琼斯的行业分类吧,现在苹果已经属于“消费品”板块,成为一个消费品经济体公司了。 巴菲特还断言:本质上苹果已经成为一个消费品。 再看看苹果公司赚钱最多的,是副总裁阿伦茨,这姐们恰恰就是从奢侈品牌巴宝莉跳槽过来的,干的就是让苹果成功成为奢侈品。

但是,从目前看,苹果奢侈化策略这个如意算盘打得并不成功,市场并没有为苹果品牌奢侈化买账。 再加上华为、小米等手机的强劲竞争,苹果iPhone最新款手机出师不利,销量远远不及预期。

面对尴尬的数据,苹果耍了一个花枪:未来苹果将不再透露每个季度iphone、ipad和mac销量。

然而,事实证明,苹果这次再度失策了:资本市场最怕的,是不确定性。苹果不公布销量,让市场一下子百般思虑、忧心忡忡,投资者落荒而逃!

投资者的忧虑不是空穴来风的。 要知道,苹果现有的商业模式,本来就是一个自我强化的游戏。 苹果iphone销量好,苹果商店app下载就多,苹果从中提成就高;苹果iphone销量一旦下降,苹果商店app下载必然相应减少、苹果丛中提成就会大幅下滑。

也就是说,一旦苹果销量下降,苹果的总体营收就势如阉猪割耳朵——两头受罪,乘数效应式下滑。

写到这里,要参君忍不住一声叹息: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奇怪。以前,当苹果以改变世界而不是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时,苹果的利润蹭蹭蹭大涨特涨;现在,当苹果悄悄地向不伟大转身,开始疯狂追逐利润时,苹果的利润反而强弩之末了!“只有那些疯狂到认为他们可以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乔布斯这句惊人之语,正在苹果公司成为绝响!

成熟常常通向腐烂,粗砺可能更具有强大生力,历史的辩证法就是如此。

世上已无乔布斯!

一个人和一家公司!读过《过天龙八部》的都知道,没有乔峰的丐帮逐渐成为乌合之众;看过《乔布斯传》的都明白,没有乔布斯的苹果已经创新不再。

说到这里,要参君要澄清一下:我不是说库克无能,人家在当一把手以前从事的行当里,都是独孤求败式的牛人,他搞企业日常管理,的确是一把好手!

只不过,时代已经不一样了!这个时代的企业江湖,已经和以往的时代,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说以前时代里的企业竞争,只是平面二维的、同行业之间的竞争,这个时代的企业竞争,则是三维、四维乃至更高维度的跨界竞争!

这个时代,企业家最关键的职能,是掌控方向性战略,推动关键性的创新。而这本来,也是库克应该干的!

然而,掌管苹果全局的库克,现在却更多像一个中规中矩的企业领导,把苹果管得零零碎碎、繁文缛节,把苹果手机的面板弄得越来越大、颜色越来越多。但是,关键性的创新呢?没有!

对比一下华为任正非的案例,大家更深刻到认识什么叫方向性战略、什么叫关键性创新?

前几天,听一位朋友说,数年前,深圳市给了华为一块地,在南山区,面积很大,价值非常大。 但是任正非主动将地退回去了,政府的人都很吃惊,只见过别人来要地,从来没见人退地的。 任正非解释到,如果华为靠政府给地,然后搞房地产开发赚取暴利,那以后谁还愿意认认真真做事,都去投机了,不能因为短期的利益而丧失华为的长期战略。 还有一件事,华为十多年前开始研发芯片,每年投入了很多钱,但是华为的芯片从来没有派上用场,很多人不懂,就去问任正非。 任正非说,中国研制出了原子弹,但是原子弹从来没有用过,但能说原子弹没用吗?太有用了,研制原子弹的人功绩太伟大了,因为可以牵制美国等国不敢对中国动用核武器。 华为研发芯片也是这样,虽然很长一段时间用不上,但是可以牵制美国不敢停止向华为供应芯片,不敢轻易掐断我们的脖子,因为这样干,华为可以迅速推出自己的芯片,这就是制约与平衡。

听完这两个真实的故事,让人对任正非无比钦佩,这才是真正有战略智慧的企业家,目光深远,举重若轻!

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任正非的这种智慧,更是重要。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企业江湖就如同一座黑暗森林,每个企业都是带枪的猎人。 竞争无处不在,挑战无处不在,风险无处不在。

在这样的时代和这样的江湖里,越是大的企业,其企业领袖就更应当集中所有时间和精力,去辨析各种敏感信号,去洞察战略大势,去绕开陷阱,去把握机遇和促成创新。

对中国企业家更是如此。 当在中国制造业告别粗放式发展,向附加值更高的产业链高端攀升时,中国企业进入了步步惊心步步为营的发展阶段。 对中国企业来说,战略思考和把握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

向前一步是幸福,退后一步是黄昏,关键处行差还是走对,靠的,就是企业家的战略思考和把握。

别忘了 ,当初华为赢,就赢在任正非的战略掌控上。

祝福苹果!祝福中国的企业家们!

失去苹果 欧菲光的新机遇在哪里

1、搜索“巨潮资讯”

2、打开巨潮资讯官网

3、在右上方“查询”窗口输入公司股票代码,点击查询公告或查询资讯

4、查看查询到的资料,选择你想要的报表,不要点击它,把鼠标光标放在标题上,点击右键,在弹出来的选择框中选择“目标另存为”

5、保存,下载成功。

扩展资料:

iPhone 12是iPhone系列推出的首款支持5G网络配置的智能手机,于2020年10月14日正式发布。 iPhone 12有黑色、白色、红色、绿色、蓝色五种配色。 搭载61英寸的显示屏,屏幕耐用性提高了4倍,搭载A14仿生芯片。 其代表着苹果首次大举进军5G蜂窝技术。

超级视网膜XDR显示屏,分辨率为2532x1170,对比度为200万:1,亮度高达1200尼特,支持杜比视界和HDR10。

采用六核A14 Bionic芯片。

5G连接,支持的频段比其他智能手机都多。

全新的蓝色、黑色、白色、绿色和(PRODUCT)红色。

双镜头后置摄像头系统,配备1200万像素超广角和广角镜头以及7元件镜头,低光性能提升27%。

因为被苹果公司终止采购关系,欧菲光成了热点。 3月21日,据欧菲光发布的消息,该公司创始人蔡荣军在刚刚举办的核心干部大会上回应称,公司不会因特定客户业务停止而倒下,会继续聚焦主业,并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被踢出苹果产业链后,欧菲光业绩会受到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事实,雪上加霜的是,欧菲光同时还面临着债务风险。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 汽车 市场是欧菲光可以期待的下一个蓝海市场,其光学产品积累的技术和资源也可以用在周边或顺延的产品研发上。

回应

在公布被苹果公司终止采购关系后,欧菲光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不得不多次回应此事。

根据欧菲光发布的消息,蔡荣军在核心干部大会上表示,除境外特定客户外,公司其他客户业务仍有较大规模,公司不会因特定客户业务停止而倒下,反而可以去掉包袱,轻装上阵,聚焦主业,高效发展。

对于特定客户终止合作,蔡荣军解释“因为众所周知的‘清单’终止合作,是受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影响”。 放眼未来,他规划欧菲光除了大力发展以摄像头模组、光学镜头为主的光学业务,还要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我们要比以往更加努力,要全力以赴,一年内让外界对欧菲光改观,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 ”

此前一天,欧菲光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也表示,公司已与众多客户建立了长期深度合作,客户结构合理,不存在单一客户依赖。 “未来,公司将继续聚焦光学影像主业,以核心技术驱动创新发展,打造微电子创新平台,布局新领域,开拓新市场,提供更具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的产品和服务,以获得客户认可、拓展市场空间,开启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

欧菲光透露,境外特定客户计划于2021年二季度终止采购关系,后续将签署终止合作协议。 据初步统计,2021年1-2月,来源于特定客户的相关收入同比增长552%,订单状况正常,预计相关订单出货将持续到3月31日。

至于影响,公告称,相关资产存在减值迹象,如果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将确认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因该事项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预计影响公司2020年度利润及净资产,净利润可能为负,具体数据待专业评估机构评估结果。

迹象

3月16日晚,欧菲光发布《关于特定客户业务发生重大变化的公告》,称公司近日收到境外特定客户的通知,特定客户计划终止与公司及其子公司的采购关系,后续欧菲光将不再从特定客户取得现有业务订单。

公告称,2019年公司与特定客户相关业务营业收入为亿元,占2019年经审计营业总收入的 2251%。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公告中的“特定客户”指的就是苹果公司。 欧菲光2019年的年报显示,2019年的第二大客户,占欧菲光2019年营业总收入的2251%。 而欧菲光曾在一场策略会会议上表示,2019年前三大客户为华为32%、苹果20%和小米19%。

受此消息影响,欧菲光股价连续3个交易日大跌1576%。

事实上,欧菲光被苹果公司终止合作早有迹象。 去年7月,欧菲光子公司南昌欧菲光 科技 有限公司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清单,未经许可将不能从美国获得技术/设备;今年2月,欧菲光披露一则《收购意向协议》的公告,称公司拟将所拥有的与向境外特定客户供应摄像头的相关业务资产(包括广州得尔塔影像技术有限公司、江西慧光微电子有限公司、南昌欧菲显示 科技 有限公司和江西晶润光学有限公司)转让或出售给闻泰 科技 。 这些举措意味着,欧菲光可能早就清楚会被苹果剔除出产业链。

机遇

被踢出苹果产业链后,欧菲光业绩会受到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因为该公司摄像头模组业务营收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苹果。 数据显示,自从开始给苹果供货后,欧菲光的摄像头模组业务每年均保持较高的增速,2018年该公司摄像头模组业务贡献营收亿元,同比增长4694%,2019年,公司摄像头模组业务贡献营收亿元,同比增长2531%,2020年上半年,欧菲光非安卓影像模组产品的销售收入为3673亿元,同比增长了9595%。

不过,蔡荣军在核心干部大会上表示,公司不会因特定客户业务停止而倒下,反而可以去掉包袱,轻装上阵,聚焦主业,高效发展。

对于蔡荣军的说法,产业观察家梁振鹏直言:“欧菲光丢掉苹果公司这个客户肯定是灾难,怎么可能是减负呢?失去苹果,欧菲光一年营业额至少要降低100亿元,相当于公司20%的营业收入。 欧菲光的业务现在主要聚焦在摄像头模组和光学镜头,这是它的核心竞争力,虽然可以发展别的产品线,但没有这么大的竞争优势,以后欧菲光只能再开拓其他的智能手机客户来弥补这个缺口。 ”

通信专家马继华则认为,欧菲光失去苹果短期是灾难,如果活下来,长期看应该是减负。 “有时候,企业总是难以做取舍,在转型面前逡巡不前,遇到这种大客户流失的情况下更可能会背水一战,反而赢得长期活力。 ”

那么,欧菲光未来仅凭光学业务能弥补失去苹果的损失吗?应该如何开拓业务呢?

在产经观察家丁少将看来, 汽车 市场是欧菲光可以期待的下一个蓝海市场,在传感器、控制器、自动泊车系统等方面,欧菲光都已经有所布局。 随着 汽车 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汽车 电子、车载智能等方面,欧菲光都有拓展市场的空间。

马继华则表示,欧菲光有两个可以考虑的方向:一个是能力复用,现有的这些光学产品积累的技术和资源用在周边或顺延的产品研发上;另一个是开发除了手机之外的更多智能设备的适用新产品,毕竟现在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都在向智能手机看齐。

为什么苹果、小米、FB这些品牌现在都不酷了?

苹果、小米、FB等很多品牌,现在虽然大部分财务指标都比以前要好(不论是市场占有率、利润率还是年销量),但是却让人感觉不那么酷了。

几年前,一个北京白领吃一个20几块的黄太吉煎饼果子都觉得特别酷,还要拍照发朋友圈,而现在却没人觉得那么酷了。

如何让品牌变酷?这是一个困扰很多营销人员的大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那些严肃的产品经理、营销总监和CEO们,能关起门连开3个小时的会议,围绕大量所谓趋势报告和广告提案来寻找洞见。 直到午餐时间送来披萨,他们才能暂时摆脱这个难题的折磨。

一、那么,如何让品牌变酷?

在李叫兽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业界普遍的解决方案:

找更热门的代言人

把“酷”这个字融入文案

各种短期的营销花招和天花乱坠的广告语

主打90后年轻群体

发布更好的产品

发布颠覆性的科技

实际上,各种品牌商找出的上述解决方案虽然很符合直觉,但是都不能解决问题,至少不能解决本质问题。

找到更热门的代言人并不能让你的品牌变酷

很多品牌为了重新变酷,直觉上想到的方案是找一个更热门的代言人,但这其实无法解决问题。

(图:新的代言人让品牌变酷了很多吗)

只要你想一想就会发现,明星代言人并不是让品牌变酷的原因——否则当年刚创立品牌的时候,连代言人都没有,为什么消费者还觉得它很酷?

把“酷”这个字融入文案并不会让你的品牌变酷

(图:看到“酷爽”后,你真的感觉到了酷爽吗?)

“酷”是你带给用户的一种心理感受,而不是文字,把“酷”这个字加入你的产品名、slogan和文案,并不会让你的品牌变酷;就像你想让别人觉得你很有钱,那么你的做法并不是发朋友圈说“我很有钱”,而是在自拍照中显露一下百达翡丽的名表。

因为我们往往通过一个人的行为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而不是通过这个人如何描述自己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 所以,单纯说“酷”,没有用。

甚至,任何短期的营销花招和天花乱坠的广告词,也不会让你变酷。

一个老化的品牌,向小米学习,找最好的社会化营销团队,来一次刷爆朋友圈的“晒下巴抢红包”活动,就变酷了吗?

这样做,只不过相当于给脱落的墙皮刷上新漆而已,没有解决本质问题。

主打90后年轻群体,改变品牌的定位人群,也不会让你变酷。

很多营销专家认为,品牌老化是因为品牌主打的消费群体老化,如果我们重新定位成现在年轻一代的90后群体,我们的品牌肯定非常酷!

所以,他们把营销团队换成纯90后,学着90后的方式让官微发搞笑gif图,然后主打年轻一代的品牌形象,这样就让品牌变酷了吗?

当然没有。 因为品牌老不老和消费者老不老本质上没有关系。

一个做老年人拐杖的品牌照样可以很酷,一个90后学生的书包品牌照样可以很土。

李宁前几年为了让品牌年轻化,把slogan改成“Makethechange”,主打90后形象,这让品牌变酷了吗?当然没有,实际上当时的这个策略基本上把李宁品牌毁了(丢掉了原有的定位优势)。

总之,变“嫩”和变“酷”是两回事,Jeep越野车并不主打年轻群体,但仍然被人感觉很酷。

上面方法不行,那产品端的呢?

发布更好的产品,并不会让产品变酷。

大部分曾经酷过的品牌,当初的产品比现在可烂多了,这并没有影响它很酷。

联想电脑每年都进行技术革新,每年发布的新品这么多,联想电脑很酷吗?

实际上,甚至单纯研发和发布颠覆性的科技,也并不会直接让品牌变酷。

说了这么多条路都不靠谱,面对“如何让我们品牌变酷”这个课题,营销经理们可能已经开始放弃了,所以他们抱怨:“品牌酷不酷其实和我们营销部没关系,只要公司研发出像AlphaGo这样的黑科技,自然很酷,没有的话,我们再努力也没什么用。”

这种论断最大的问题,其实并不是“把问题推给技术部门”这样不负责任的心态,而是颠覆式技术本身就不是直接导致品牌变酷的原因。

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技术颠覆性肯定超过当年的黄太吉煎饼果子,但是并没有让这么多粉丝感觉“很酷”。

我们之所以经常觉得推出颠覆性技术的公司很酷(比如特斯拉),其实并不是因为这些技术本身使得一个公司很酷,而是新潮的技术经常能够给公司带来“另外的价值”。 是“另外的价值”,而不是技术本身,让公司显得很酷。

二、这个“另外的价值”是什么?

既然上面业界的普遍做法,无非都是落入俗套的表面技巧,那么什么才是让消费者觉得一个东西“很酷”的真正原因?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酷”(Cool)到底是什么。

如果我们把“酷”与“崇拜感”、“豪华感”、“自豪感”和“时尚感”等近似意义做区分,那么所谓的“酷”,其实就是“当一个人面临某个与常规不一致的事物时,产生的积极主观的感受”。

“周围的同学要么就很懒惰成绩不好,要么就拼了老命学习才有好成绩,而王二狗整天不努力学习,也回回考年级第一(与常规不一致),我们觉得他很酷。”

好了,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接受下面两个最重要的关于“酷”的结论了:

结论1:

如果品牌形象与常规不一致,消费者就会感觉到这个品牌是“酷”的,而且即使消费者不熟悉这个品牌,也依然存在“酷”的感觉。

结论2:

与常规不一样虽然能让人感觉到酷,但这是有条件的。 研究表明,只有当品牌违背那些“不合理却依然存在的常规”时,消费者才会感觉这个品牌很酷。

比如当年消费者为了一首喜欢的歌曲,却不得不买下一整张CD。 这在现实中普遍存在,也让众多消费者感觉到不合理,某品牌打破了这个常规,就会让消费者感觉很酷。

这个“某品牌”就是当年的iPod。

根据上面两个结论,一句话概括什么是品牌的“酷”:

所以,品牌如果想要酷,要做的就是:不遵守某些不合理的社会常规。

而之所以有人觉得一些颠覆式科技产品给人带来“酷”的感觉,其实并不是因为科技本身让一个东西变酷,而是某些科技带来的这个“另外的价值”——打破某些不合理的社会常规。

三、为了证明这一点,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把所有被试者分成4组,让他们判断下面这个服装品牌酷不酷:

(图:ROIKU坚持蓝色!)

在看这个服装品牌的海报之前,这4组被试者分别读到了不同的故事:

故事1:

Ballai这个城市要举办节日庆典,市民们穿上蓝色衣服,以悼念曾经保卫城市的士兵们。

故事2:

Ballai这个城市要举办节日庆典,市民们被要求穿上蓝色衣服,以缅怀祭奠一个过去的腐败独裁者。

故事3:

Ballai这个城市要举办节日庆典,市民们穿上白色衣服,以悼念曾经保卫城市的士兵们。

故事4:

Ballai这个城市要举办节日庆典,市民们被要求穿上白色衣服,以缅怀祭奠一个过去的腐败独裁者。

读完了故事后,这些被试者需要根据问卷对品牌酷的程度打分。

结果,读故事4的那一组消费者,认为ROIKU这个品牌最酷。

在这一组中,消费者先读到了“市民被要求穿白色衣服以祭奠独裁者”这个不合理的常规,然后看到了ROIKU这个品牌声称自己“坚持蓝色设计”,打破了这个不合理常规,因此觉得这个牌子简直太酷了(品牌评分5.1)。

与此相比,读到“市民被要求穿蓝色衣服以祭奠独裁者”的人,看到品牌遵循这个不合理常规,觉得该品牌迂腐陈旧,评分仅有3.96分。

当然,打破常规不一定总是好的,如果打破合理常规,有时候会带来反价值——读到“市民穿上白色衣服悼念保卫城市的士兵”这个故事的人,再看到宣称“坚持蓝色设计”的衣服,对这个服装品牌的评分仅有3.59分(最低分)。

在这个研究中,发现用户对品牌酷的感知分别是:

打破不合理常规>遵守合理常规>遵守不合理常规>打破合理常规

(请记住这个结论,它对我们接下来的分析很重要)

四、所以,“酷”这种独特的主观感受,不是时尚,不是豪华高档,也不是质量上乘,而是当我们面临某个打破不合理常规的事物时,自动产生的积极感受。

因此,要想变酷(而不是单纯变时尚或者豪华),最好的策略就是:

“打破那些普遍存在的不合理常规,并且想办法让消费者感知到。”

2007年乔布斯发布第一代iPhone的时候,最开始并不是直接讲性能,而是讲整个业界的不合理常规。比如“智能手机其实非常不智能,很难用”、“在不同应用下,我们需要不同的键盘,但现在手机键盘都是固定的,非常不合理”、“触摸屏操作,手才是最好的交互工具,而不是触摸笔!”

最初第一代小米手机推出的时候,很丑、很不好用、很低价,甚至很多人不会选择去买,但是大家都觉得它非常酷。

不是因为雷军的个人魅力,而是因为小米当时打破了某个不合理的社会常规——过去我们一直认为中国是渠道为王,为此手机等数码产品很大成本花在了渠道上,导致配置不高,价格却很高。

而国内的手机品牌因为无法摆脱线下渠道商的巨大利益纽带,导致即使在做电商卖手机,也无法降价(否则经销商不干了)。

这是一个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常规,有人率先打破,我们就会觉得它很酷——不论它的设计有多丑、代言人有多low、产品有多不好卖,我们仍然会觉得它很酷。

再比如之前中国人觉得洋快餐(比如汉堡三明治)比较高端,中国快餐(比如煎饼果子、肉夹馍等)比较低端,这显然是个不合理的社会常规——凭什么国人的民间快餐就不能有尊严?

几年前,黄太吉推出高价的煎饼果子,打破了这一社会常规,即使很多人觉得它不好吃,但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觉得它很酷。

一直以来,我们觉得一个品牌很酷是因为它用了很多营销花招(比如黄太吉用奔驰车送煎饼果子),然后分析其背后的心理反差感、逼格、借势营销等,好像只要学会了这些流行的花招,一个品牌就能变酷了。

但是这些营销花招其实只起到辅助作用,它们的存在是为了放大和传播这个品牌的战略(比如用高价煎饼果子打破不合理社会常规),而无法成为这个品牌的战略本身。

如果没有实质的行为和意义作为支撑,单纯的包装和花招,几乎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觉得蝙蝠侠穿上蝙蝠衣很酷,只不过是因为蝙蝠侠用非常规的方法有效抓捕罪犯,而在这个过程中蝙蝠衣自然起到加成作用。

而如果没有“用独特方式抓罪犯”这个行为,就一个普通的人穿上华丽的蝙蝠衣,大家不会觉得他很酷,反而觉得他很傻,或者仅仅在表演当代行为艺术。

五、所以,如果想让品牌变酷,就不能总是想着用各种营销花招(不论是代言人还是重新定位成90后形象),而是要先问自己:有哪些不合理的社会常规,我如何去打破?

打破这种常规的方式有很多种,即使你不进行任何产品上的改良,仅仅在营销活动上改良,都可能找到很多道路。

比如之前可口可乐在迪拜发现异国来打工的工人每天辛苦工作,特别思念留在国内的老婆孩子,但迪拜电话费特别贵(不合理社会常规),因此可口可乐做了个营销活动打破这种常规——设置可口可乐电话亭,凭可口可乐瓶盖,可以免费给家里打5分钟电话。

这让很多用户觉得特别酷。

再比如之前非常火的“全联生活美学”的例子。

全联超市是台湾一个非常品牌老化的品牌,几乎没有人会觉得它很酷。 但是它通过一系列打破社会常规的活动,让人重新觉得它变酷了。

台湾的年轻人觉得去廉价的超市买东西丢面子,不认为节约是美德,这是一个不合理的社会常规。而全联通过把“省钱”重新诠释为“生活美学”,打破这一常规——谁说省钱就很low很土?

是的,台湾人觉得全联变酷了,本质上并不是因为定位到了年轻群体,也不是因为文案很走心,而是因为它打破了某个不合理社会常规,然后靠文案等方式传播出来。

同样,在自媒体界,让很多人感觉很酷的自媒体,既不是粉丝最多的,也不是思想最高深的,而是最多打破各种不合理社会常规的。

罗辑思维一直在业界塑造一种很酷的感觉,用罗胖的话说“大家都会想跟他发生点什么”(这表达的确污了点),而罗辑思维其实粉丝不是最多的,名人效应也不是最强的,之所以产生这种“酷”的品牌效应,是因为罗胖不断地尝试打破各种不合理社会常规。

之前广告圈一直存在“甲方过度干预乙方工作,外行指导内行”的现象,所以罗胖发起“甲方闭嘴”活动,暂时打破这种社会常规。

之前大家觉得知识不值钱,肯定是免费的,知识工作者劳动价值不被尊重,所以罗胖发起知识付费的活动,打破这种社会常规。

这些事件,不论最终成功与否,至少都塑造了“酷”的品牌效应。

六、那为什么还有人骂罗胖,为什么在有些用户眼里,罗胖不是酷而是瞎折腾?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先回想一下我们前面提到的4种情况:

打破不合理常规>遵守合理常规>遵守不合理常规>打破合理常规

如果把这4个选项放到矩阵中,就是这样的:

很多人对打破常规行为的反对,本质上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个人打破了合理常规,而不是打破不合理常规(是“希特勒”而不是“乔布斯”)。

罗胖的甲方闭嘴活动,在一些人眼里是打破了不合理常规(甲方过于外行指导内行),自然让人感觉非常酷。 而在另一些人眼里,则是打破了合理常规(甲乙方就应该多沟通,这是天经地义的,怎么能闭嘴),自然就不会觉得罗胖很酷,而是觉得“反社会”。

回想下前面的心理实验:当被试者先看到“穿白衣服悼念为保卫城市而死的士兵”,然后看到主打蓝色设计的服装品牌时,对这个品牌给出了最低分,因为他们觉得它打破了合理社会常规。 这在人心中的好感度,还不如墨守成规或者迂腐落后。

罗永浩的锤子手机品牌,也面临类似的问题。

罗永浩在营销中花费最大篇幅来讲自己是如何打破常规的(比如实体按键、对称设计、高价格等),但有很多人反而非常反感罗永浩的各种做法和个人言论,这是因为他们觉得罗永浩所打破的这些社会常规,很多是合理的——比如虚拟按键,很合理。 再比如高性价比,也很合理。

而故意打破用户感知中本身合理的社会常规,给人的感觉就不再是“酷”而是“反社会型人格”,反而会造成负面印象。

而在另外一些用户眼里(比如罗永浩粉),罗永浩打破的社会常规本身是不合理的,所以觉得罗胖非常酷,简直是比苹果还要酷的品牌。

这是导致锤子手机评价高度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

七、所以,如果你想让品牌变酷,要做的就是:

这句话包含这些必要条件:

(1)品牌必须到社会常规,才能被认为是酷的

更高产的水稻,更轻薄的手机,更快的处理器,这些在原有社会常规上进行提升的行动,并不能带来“酷”的感觉。

实际上,任何的技术突破,必须与某个社会常规的打破进行关联,才有市场营销价值。

“全球最薄手机”并不会让人感觉很酷,但是如果打破了“中国人造不出超过美国的黑科技”这个社会常规,就会让人感觉酷了。

没有打破常规,请再好的代言人,用再多营销花招也没有用。

(2)被打破的常规,必须是不合理的

(或者通过营销公关,让更多人觉得它是不合理的),否则会被理解成反社会人格品牌,而不是酷品牌。

(3)必须能够把这样的信息,有效传达给大众

打破常规的做法,如何让大众感知到?

其实最有效的方法很简单,创造渴望群体——让用户感觉到他们最渴望加入的群体,已经开始率先接受这个创新,他们就会更容易把打破常规的行为理解成酷的。

比如18世纪普鲁士刚开始推广土豆时很不顺利,百姓觉得土豆既丑陋又恶心,不是人吃的东西,农民也不愿意种植,无论政府怎么宣传都没有用。

后来君王故意颁布命令,规定土豆是皇家御用蔬菜,只有贵族才能种植和食用。 结果很快就有民众开始偷偷种植,不久民间便出现了大规模地下土豆种植产业,百姓都疯了似的抢购和食用土豆。

因为贵族是普通民众的一个“渴望群体”。

同样,黄太吉推出高价煎饼果子,用奔驰送外卖,引来热捧。

因为开奔驰的人,是都市白领的一个“渴望群体”。

(ps.关于如何借助群体力量的方法,李叫兽之后会专门写文章,这里就不详述了。)

结语

“酷”当然并不是品牌的必需品,你可以不酷,依然可以成为赚很多钱并且股价不断上涨的上市公司。

但如果你的品牌不再酷,不再性感,给人感觉垂垂老矣,就想找办法让品牌酷起来,就不得不遵守这样的原则:

“打破不合理的社会常规,并且让众多人感知”。

如果不这么做,即使再怎么不断照搬各种俗套的做法(不论是找更热门的代言人、写更牛逼的文案还是用让人脑洞大开的营销花招),也于事无补。

苹果

怎么看待“拿苹果的开电动车,拿华为小米的开奥迪奔驰”这句话?

还真没听说过这句话,也没见过这种事! 从身边来看的话,年轻点的或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都用iPhone,相反情况的就都用三星,尤其是w201x最多,他们几乎不用微信,就是打电话。 至于小米、华为,没有一个用的,用iPhone的认为手机就是工具,安全可靠易用就好,但有新的就肯定换。 年纪大点的根本不在意这个,只要能打电话就好,更不知道别的牌子。 特别在意面子的,或特讲究的,倒是有用Vertu的,虽然听不好用的,但他们也不干嘛,就是打电话,也足够了! 电动车就有一个人开过,勉强算电动吧,Benz S400混合动力,从来就是三星,还笑话我用HTC。 其他人开的车都是汽油发动机,BMW、Lexus、Jaguar、Acura、Audi、Land Rover。 不过我确实打算换电动车,只是排队还需要很久,遥遥无期的,尤其Tesla model X的产量又低。 不过这句话的好像有别的意思,在贬低电动车和Apple的感觉,可又真没觉得电动车会low,还是理解的有问题? 小弟从事写字楼招商工作多年,因为工作性质原因,从年收入百万的大型企业高管,到身价上亿的公司老板都见过不少,他们应该也算能开奥迪奔驰甚至更好的车了吧。 讲实话,这些人中,用苹果的应该还是占大多数。 对他们来说,一台苹果也就是两三天甚至几小时的收入,一年买一两部新版的苹果,只占支出的很小一部分。 所以,用苹果肯定不是装逼。 对他们来说,没时间也没兴趣去为买一部手机而去研究手机的差异,通常是普遍觉得哪部好用就买哪部在这一点上,苹果的性能和口碑优势都是很明显的。 当然,除了苹果之外,用华为的也有不少。 近几年华为手机,尤其是mate系列口碑营销做得不错,有续航优势适合经常出差的人,加上外形比较商务,比较受欢迎。 尤其是国企的高管,会比较喜欢用。 至于小米,首先我不是米黑,我自己也用过小米,感觉不错。 但真的几乎没怎么见过哪个高管或者老板用来当主力机的,用来当备用机的倒是偶尔见过。 也许,这个可能跟小米主要面向年轻人有关。 =^_^=一个手机分穷富?讨囗要饭逃荒路?道德绑架不难受?我们被坑还不够? =^_^=又穷又恶就是好?不挣不用算嘎了?恨人穷又恶人富?坑爹坑得遭不住! 本人就是用华为的 以前也是用苹果的,简单说一下不用苹果的理由: 1.苹果4年没创新了,完全落后在华为三星小米后面,对这外观早审美疲劳了 2.苹果续航太差,充电太慢,对于我们这种经常飞来飞去的人来说,飞机不能用充电宝,实在痛苦 3。 下属工人都用苹果,撞机很尴尬,最烦的是去做按摩,那些小姐人手一只苹果 4.现在苹果品控很差,售后傲慢,老婆的苹果老是关机,去找售后没用,怒了,现在也准备换P10 用手机和 汽车 来给一个人贴上标签,肯定是不正确的。 首先,从手机上而言,苹果一年在中国卖出数千万台,而电动车一年不过几十万台,剩下那么多苹果手机用户开什么车呢?还不是汽油车?当然,我们也知道,“拿苹果的开电动车,拿华为小米的开奥迪奔驰”这句话主要是突出用苹果手机的人爱环保,其实在中国,用电动车人不一定环保,很多是因为城市限牌,而不得不作出用电动车,而且由于电力80%左右是煤电,污染还比较严重,所以说用电动车未必是环保。 这句话还有一重含义就是,苹果手机可以开始像屌丝阶层进化,的确,随着用苹果手机的人越来越多,其高端、 时尚 的含义也越来越弱化。 华为小米的开奥迪奔驰的这句话同样也不成立,更多的是一句调侃,因为华为、小米一年在国内的销量也在1亿台左右,而奥迪、奔驰分别为60万台,不及前两者一个零头,还有那么多给用什么车?同样也是用形形色色的车,跟普罗大众是一样的。 在大家一般的印象中,小米是屌丝阶层,这跟奥迪蜕变成普通豪华车有点类似;而华为已经成为国产车中的高端,这跟奔驰在豪华车中高高在上是一样的。 总而言之,在中国, 汽车 还有点炫耀的功能,似乎跟身份、地位相关。 但在国外城市, 汽车 只是个代步功能,没那么含义,喜欢什么车就用什么车,德国总理默克尔日常的代步工具是高尔夫,也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妥,希望中国也逐渐向此靠拢,而不会出现“拿苹果的开电动车,拿华为小米的开奥迪奔驰”贴标签现象。 (鹿鼎记) 题主没限定电动车是什么牌子,我这里就假定只针对特斯拉好了。 看过国外一项 娱乐 报道,开特斯拉的车主确实用水果的比例比较高,这一点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我个人很少见开奔驰奥迪的车主用华为小米,基本上用水果或者三星翻盖的还是占了绝对的多数,也许是这部分用户喜欢苹果或者旗舰机型流畅的用户体验,不喜欢折腾吧?不管怎么说,我觉得这句话就是个伪命题,这也体现了一种主流的 社会 现象,贴标签。 据心理学分析,贴标签本身就是 社会 化自我形成的模式,主要是因为大多数的成年人认为,花时间了解一个人,建立起一个对这个人全面而立体的认知是没有必要的,非常浪费时间和精力。 那么我们只要知道这个人最“突出”的属性就好了,这就是贴标签,花精力了解他其他方面的才华,是一件费力而不讨好的事情。 这很自然地产生了分歧意见甚至是谩骂。 主要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在不假思索的服从与模仿,所以我们的大脑变得麻木不仁,于是在没有思考、理解的情况下就被潜移默化了。 当然,贴标签”在节省时间、精力的同时,也会形成一定的刻板印象,主要表现在被给与有限材料的基础上做出带普遍性的结论,会使人在认知别人时忽视个体差异,从而导致知觉等各方面的错误,妨碍我们对他人做出正确的评价,也就会出现题主问题中的这句话。 标签也好,选择也罢,人家开什么车与个人的经济实力、喜好有关,而用什么手机,也只是自己的兴趣罢了,两者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 不知道说这话的有多仇视苹果 用个手机哪还能惹出这么多舆论,喜欢哪款手机就用哪款,谁还没有点选择权呢?楼主提到:拿苹果的开电动车,拿华为小米的开奥迪奔驰,那为啥我用的小米却骑的是小电驴呢?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年轻人追求 时尚 ,有些人感觉用苹果感顺手,有些人感觉小米系统很人性....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更何况作为有思想的人呢,内心感观不同,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你这句话很大一部分存在嘲讽的意思,其实你想表达:用苹果=装X,用小米华为=成功人士现在车都便宜的跟啥一样的,更何况是一手机呢,现在中国已经不存在卖肾买iphone的了苹果产品单一,小米华为系列丰富 在外观决定了消费人群,苹果定位的是大多年轻用户,而华为小米有定位年轻的,成熟的,商务的....对于商务型用户会觉得苹果外观太 时尚 ,不符合自己需求,而华为小米就有专门针对商务型用户设计的手机,你说,会选择那个手机?用苹果手机远不如国产手机爱国? 我相信很多人会有这想法,觉得中国人就得用咱们自己的产品,所以选择国产手机。 那么我想问,你是否知道手机的CPU是那的?摄像头用的哪个公司的?电池呢?您知道吗,国产手机很多用的都是外国的东西,进口回来然后进行组装,这样就是咱国产产品了吗?就像国产 汽车 搭载三菱4G63系列发动机,爱信变速箱这个梗一样,觉得买国产车比买合资车爱国,然后说出抵制日货……我想说,你花的买车钱很大一部分都进了日本企业,所以说,咱们爱国要明智,支持自己的国家,用核心技术竞争,而不是在世界开放的今天用这种话来安慰自己 手机只是一件物品,不能用来总结这个人的状况身边很多收入不低同事也都很爱用国产手机的,当事人(不差钱的)当中比例也很大。 其实手机就一个通讯工具而已,在中国很多人却把用什么手机作为一个炫耀的资本,一手机还用出优越感来了,呵呵~。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有人就喜欢买苹果挤地铁公交。 当然我个人是支持国产的,现在用的是某为。 本人不骑电动车但也用的苹果手机,就为了流畅的系统和安全性以及良好的手感。 按照楼主说法,看来我要买个电动车骑了,因为市区开太特莫费油了。 我们很多时候都在说我认为的匹配法则,但是网上也流行了一个说法:我不要你认为,我要我认为!这只是出行工具和通讯工具的一个选择问题,只要觉得小米手机、华为手机用着舒服,为什么开奥迪奔驰的人不能用,只要好用为何不用?而且小米和华为这两年的进步非常的大,无论是颜值还是摄像还是性能都逐步地跟上了脚步!这些年很多白领以及低收入人群的确更容易接受iPhone了,当然只是代表一部分人,也有很多高端的有钱人认为iPhone好用,已经培育了习惯不想要折腾换,所以一直用iPhone的也有!之所以很多低收入的人群会选择iPhone,是因为iPhone虽然价格高这就相当于买了一个70年产权的距离市中心比较近的房子!因为保值,因为有前景!而国产系列的手机更多是在周边郊区打造生态园区的企业,可以有享受价值,但是并不一定那么保值!或者是在城市有个性调性的50年产权的公寓,有年轻调性,但是并不一定有那么长久的体验感!当然产生这样的原因是因为iPhone从长期价值来说使用周期长,所以iPhone的钉子户比较多,如今很多人用着iPhone6s、iPhone8为啥还要去让人家躺枪争论当中呢! 国产手机虽然很多方面的确比不过,但是国产手机的成长是快速的,小米和华为也陆续出现了钉子户,例如小米6的用户和华为mate9和mate10系列的用户也是比较多的!而且小米和华为也逐步的打造出了用户分层,从百元机到万元机都有布局,也不要用好几年前的眼光去看待了,选择华为可以是百元机的爱好者也可以是超越iPhone的价格的购买用户!也就是说iPhone也无法代表高端人士群体或者有钱人才使用的手机,iPhone随着消费力升级,很多大众的普通人也逐渐能够买得起了,买不起大不了就是分期,一个月工资不行就三个月!也能形成消费力!而小米和华为也不会说是代表着普通大众人群,华为mate系列以及华为mate保时捷款系列多少老板和高端人士都在使用,也有很多10年前跟着小米一起成长的米粉们有些也有钱了,成为老板的也有,人家就是喜欢小米的系统,就是喜欢小米的调性,继续支持小米选择小米 10或者小米11,这样很正常!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chuangtou/26177.html
许半夏不负众望 赵丽颖发文回应二封金鹰视后
金鹰奖高清镜头下的明星 赵丽颖晕妆 李沁胖了 刘涛大白牙抢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