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南方 环球时报研究院公布民调结果 12国受访民众认为 中国最能为 发展赋能

【环球时报记者 易佳 环球时报驻南非特派记者 邹松】编者的话:10月22日至24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在俄罗斯喀山举行。在峰会即将召开之际,“全球南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共同声音越发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日前,环球时报研究院就“全球南方”国家议题在亚非拉等地区展开民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超八成受访者认为金砖国家可以代表“全球南方”在国际舞台上发声;近九成被调查“全球南方”国家的受访者认同中国的发展经验对其他“全球南方”国家有示范和借鉴意义。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将于当地时间2024年10月22日-24日在俄罗斯喀山举行。(视觉中国)

近九成受访者认为“全球南方”国际地位提升可以使国际秩序更加公正合理

2024年8月14日至9月19日,环球时报研究院在中国、马来西亚、泰国、巴基斯坦、印度、沙特阿拉伯、南非、肯尼亚、埃及、巴西、秘鲁等亚、非、拉美11个发展中国家及俄罗斯开展“全球南方”国家议题有关民意调查,调查对象为各国18-70岁常住居民,采用在线样本库邀约填答、电话访问、面对面访问等方式,共回收有效问卷10334份。

调查显示,近九成受访者认为“全球南方”国际地位的提升能够或者可能使国际秩序更加公正合理。对于“全球南方”的发展之于国际秩序的具体作用,“推进平等有序的国际秩序”是主流民意所向,12国受访者中有近六成持此观点。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金砖暨G20中心主任、研究员徐飞彪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非常认同并重视当前‘全球南方’国家崛起的势头。 ‘全球南方’国家具有三大优势:一是在国家数量、人口、经济三方面均具有规模优势;二是具有资源优势;三是具有增长前景优势,代表着全球经济的未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扩员后的金砖国家人口总量占世界人口的45%以上,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占比近36%,超过七国集团(G7)的占比。

民调显示,“全球南方”国家的潜力获得较高认可。具体来看,“全球南方”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潜力最受认可,75%的受访者认为“潜力巨大”或“有潜力”。此外,“全球南方”在促进文化交流、开发自然资源、维护全球和平与安全、开展能源合作等方面的潜力也获较高认可,认同率均不低于七成。 谈及“全球南方”未来的潜力,秘鲁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更是在问卷中精辟地将“全球南方”称为“未来的避风港”。

近几年,西方舆论频繁提到“全球南方”。当被问及西方为何突然关心起“全球南方”时,南非一位“00后”受访者认为:“西方国家希望获得‘全球南方’国家的自然资源。”肯尼亚一位“80后”受访者也持同样的观点。此外,一位70岁的马来西亚受访者认为这是因为“‘全球南方’是个巨大的市场”。

超八成受访者认为金砖国家可以代表“全球南方”在国际舞台上发声

金砖合作机制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合作、维护共同利益的重要平台。今年1月,金砖国家由原来的5国扩大到10国,还有30多个国家已经申请或有意愿加入金砖。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王友明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本世纪初,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实现崛起,国际力量格局发生改变。但是,现有的国际制度性权力架构并未发生相应改变,西方国家的国际事务代表性过剩、‘全球南方’国家代表性不足的状况依旧。 ‘全球南方’国家寻求改变国际权力失衡状态,而金砖的出现恰好契合其诉求。‘全球南方’国家希望搭乘‘金砖快车’,探索一个与其体量相称的议事新机制,实现全球治理由‘中心-边缘’模式向‘平等-共治’模式的转变。

民调显示,12国中有超八成受访者认为金砖国家可以代表“全球南方”在国际舞台上发声,中国(95%)、印度(93%)和南非(91%)三个金砖成员国的认同率最高,泰国、马来西亚、埃及、肯尼亚和巴西认同率也超过八成。

南非外交学会会长克里坦·巴哈纳对《环球时报》驻南非特派记者表示:“当前,‘全球南方’国家对实现现代化充满憧憬。金砖国家的扩员和发展表明,还有另一种方式来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通过合作而非竞争,金砖国家正在引领‘全球南方’创造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全球经济。这种优先考虑相互尊重和共享利益的新模式被证明比过时的‘战争经济’方法更有效。”

徐飞彪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金砖机制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一个可以发声、表达诉求的多边平台,满足了广大‘全球南方’国家对公平公正的国际环境的追求。在具体议题上,相关国家可以通过金砖机制提出自己的方案。在发展方面,金砖国家围绕数字经济、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提出多项‘金砖方案’,在推动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支付体系、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在地区冲突与安全方面,金砖国家承诺推动以协调和合作的方式,通过对话和包容性协商和平解决分歧与争端。在人文交流方面,金砖国家推动各国政党、青年、妇女、学者等不同人群建立对话交流平台,推动科学技术知识与经验共享,促进成员国科技发展水平的共同进步。”

在被调查的5个非金砖成员国中,各国均有过半受访者支持本国申请加入金砖国家机制。其中,肯尼亚支持率最高,达83%;巴基斯坦支持率近八成。在本次调查的7个金砖成员国中,公众对于金砖国家进一步扩员普遍持开放态度,各国均有过半受访者认为需要扩员。其中,中国受访者对扩员认同度最高,达到86%;其次是南非(82%);巴西、埃及、印度、沙特的认同率均在六至七成之间。此外,7个金砖成员国均有多数受访者支持本国在金砖机制中发挥更大作用,中国支持率达86%,南非、印度支持率也不低于八成,埃及、巴西支持率超过七成。

在12国受访者看来,金砖机制受多国欢迎的最主要原因是它“能带动经济发展”,有近六成受访者认同此原因。 过半受访者认为,“能提高国家间的贸易水平”是金砖机制受欢迎的原因。此外,能“吸引更多海外投资”“减轻对美元的依赖”“提高本国国际地位”等原因也获得较多认同。王友明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说:“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是金砖国家能够走向‘大金砖’的根本原因,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

在访问中,一位“70后”南非受访者表示:“加入金砖国家可以获得更多资金。”一位“90后”南非受访者认为:“加入金砖国家可以减少战争。”一位“80后”马来西亚受访者表示:“读读历史就知道,金砖国家可以创造和平,他们从来不会去征服别的国家,他们也不会像某些国家一样骗人。”一位“60后”巴西受访者则表示:“对于所有贫困率高的国家,加入金砖国家意味着在各领域可以获得更多投资、发展和福祉。”

近些年来,金砖国家一直在探索和开发不受美国控制、以本国货币或中立货币进行结算的系统。 本次民调显示,12国中有近七成受访者认为金砖国家有必要建立新的结算系统用于彼此间的国际贸易结算和支付,以对抗美元霸权。 其中,中国的认同率为84%,印度认同率接近八成,肯尼亚、埃及、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和南非的认同率不低于七成。

近九成受访者认同中国经验对其他“全球南方”国家有借鉴意义

金砖国家的发展模式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的多样化发展机遇,为“全球南方”国家走出“全球化=美国化”“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提供了参考路径。调查列举了中国、俄罗斯、印度、沙特阿拉伯、南非、巴西、土耳其、印度尼西亚8个国家,当被问及哪些国家能够为“全球南方”发展有效赋能时,中国的获选率位列第一,且明显领先于其他国家;当被问及哪些国家能够最大程度地团结起“全球南方”国家时,中国的获选率仍居首位,显著领先于其他国家。

徐飞彪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全球南方’国家公认的引领者需要具备几个要素:一是有政治自主权,不能依附西方;二是尊重所有国家,愿意替‘全球南方’国家在国际社会发声,愿意提供公共产品,愿意与其他国家共同发展;三是综合实力强,在政治、经济、社会治理等方面具有真正实力;四是在经济方面可以为大家提供市场机会,带来投资,具备资源优势等。综合来看,中国符合‘全球南方’国家引领者的身份。”

今年6月,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布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北京宣言》提出若干支持“全球南方”合作的重要举措,包括设立“全球南方”研究中心,未来5年向“全球南方”国家提供1000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卓越奖学金”名额、提供10万个研修培训名额,并启动“全球南方”青年领军者计划。

调查显示,在除中国外的其他受访国家中,各国均有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来“全球南方”研究中心进行研修和培训,还有约两成的受访者表示“可以考虑”。其中,非洲国家的参与意愿最强,愿意参与研修和培训的受访者占比在肯尼亚和埃及均超过七成,在南非也达到69%,在印度和泰国分别为65%和60%。 此外,近九成被调查“全球南方”国家的受访者认同中国的发展经验对其他“全球南方”国家有示范和借鉴意义。 其中,肯尼亚的认同率达95%,南非、印度均为91%,埃及、马来西亚的认同率接近九成,其他被调查国家的支持率也均接近或超过八成。

徐飞彪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全球南方’国家学习中国经验,首先体现为在经济上学习中国的发展模式。同时,中国的治国理政经验也是很多‘全球南方’国家想要学习的领域。中国作为多民族的人口大国,如何实现政通人和,正是其他国家想了解的。”

国际金融论坛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2%,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 当被问及中国的快速发展对“全球南方”国家来说是否意味着更多机遇时,近九成受访者持肯定态度,42%认为有“非常多机遇”,45%认为有“一些机遇”。 肯尼亚持肯定态度的受访者占比最高,达96%;南非、印度、埃及和马来西亚的这一比例也在九成左右;泰国、巴基斯坦、巴西、秘鲁的该比例超过八成。

王友明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全球南方’国家积极借鉴的对象,他们赞赏中国并未走西方殖民扩张的老路而正在努力实现现代化,更敬佩中国能在短时间内解决上亿人口的脱贫难题,也好奇在西方的遏制下中国如何取得了如此多的高新尖技术成果。众多‘全球南方’国家希望加入金砖大家庭,借鉴中国经验,吸引中国投资,引进中国技术和标准,顺势开拓金砖市场,分享金砖资源,最终摆脱对西方的依赖。”


中国人的信心源自哪里?

中国人的信心来自于哪里呢? 中国的唐装——不是关键,强盛的唐朝才是关键......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唐朝连同隋朝被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是相继于秦汉之后的中国第二帝国时期,日本历史学者则普遍认为唐朝是中国“中世”时期的结束。 唐朝国力在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因此华人也被称为“唐人”,现今西方华人聚居处也被称为“唐人街”。 ” ——节选自网络百科,唐朝 汉字——和唐装相比,就汉字本身更能令中国人自豪;汉字就美学、文化等方面,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之一,汉语也是世上最动听、最有魅力的语言之一;而且,汉朝也是中国伟大的历史—— “两汉时期是当时世界上一个伟大的一段历史,汉高祖至汉文景时期的汉朝,经济实力直线上升,成为东方第一帝国,与西罗马并称两大帝国。 中亚和西域各大国也都闻而惧之。 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汉帝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匈奴帝国战败而向北狼狈逃遁。 张骞出西域首次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开通了东西方贸易的通道,中国从此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直到一千多年后蒙古人的叛乱。 正是因为汉朝的声威远播,外族开始称呼中国人为“汉人”,而汉朝人也乐于这样称呼自己,“汉”从此成为了伟大的中国华夏民族的永远的名字。 汉代为汉高祖刘邦建立的中国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 前期定都长安,又称西汉、前汉;后期定都洛阳,又称东汉、后汉。 西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一个强盛、富饶的王朝,它继承和巩固了秦朝开始的统一国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在此期间,中国一直以世界强国的面目屹立于世界之林。 因此,西汉王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西汉共传十四帝,前后经历210年。 西汉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华各民族的核心汉族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原战国时各国的文化便相互渗透融合,到西汉时中华地区在典章制度、语言文字、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多方面都逐渐趋于统一,构成了共同的汉文化。 从此中华地区的各族就出现了统一的汉族。 汉族和周边各少数族都是汉代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成员。 汉族由于文明程度较高,在中国各兄弟民族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历史发展和自然形成的结果。 汉以后历代的朝代名称虽有变换,但汉族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地位始终未变。 ” ——节选自网络百科,汉朝 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四大发明是我国之所以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不过,就像鲁迅先生说的——“外国用火药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 ......所以——吃老本的中国人只有面子上的自信,而且是只有阿Q式的“自我感觉过分良好”;里子上的自信,以及外国人给我们的自信,只有我们中国人靠现在的科技发明来争取。 中华文化——全世界大部分人都公认...... “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明。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 ” 传统文化包括—— “农历 - 武术 - 二十八宿 - 对联 - 龙 - 五行学说 - 八卦 - 中国传统节日 - 中国古代哲学 - 儒家 - 气- 道 - 茶艺” 传统学科有—— “数学 :《周髀算经》; 《九章算术》(三国时刘徽著); 祖冲之; 算盘 。 天文学:天象观察记录, 发明观测仪器:圭表;浑仪;简仪;高表;仰仪,制定历法(农历)。 医学 :中医,藏医,蒙药 。 农学 :《齐民要术》,贾思勰著 《水经注》,郦道元著 四大发明 :造纸术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 建筑:参见中国建筑 ,园林 ,庙宇 ,宫殿 ,故宫 ,阿房宫 ,塔 ,万里长城 ,墓葬建筑 。 绘画:中国画 ,清明上河图 。 书法 :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硬笔书法 。 音乐:中国民族音乐 ,中国戏曲 ,传统民歌 。 手工艺:剪纸,中国刺绣. 舞蹈:古代舞蹈,周朝雅乐 ,大舞 ,小舞 ,汉朝乐府 ,唐朝乐舞 ,现代舞蹈,彩带舞,武功 ,扇子舞 。 戏曲:京剧 ,评剧 ,越剧 ,粤剧 ,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 。 曲艺 :相声 ,歌仔戏 ,皮影戏 ,布袋戏 ,南曲 ,高甲戏 。 戏曲影视: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视 ,中国电视史 。 服饰:参见中国服饰 。 饮食:请参照中国菜 。 八大菜系 :川菜 (四川菜) 湘菜 (湖南菜) 粤菜 (广东菜) 苏菜 (江苏菜) 鲁菜 (山东菜) 浙菜 (浙江菜) 闽菜 (福建菜) 徽菜 (安徽菜) 筷子 教育:国子监 ,太学 ,科举制 ,私塾 ,书院 ,翰林院 。 文学:参见中国古典文学 。 中国神话 。 中国寓言 。 中国典故 。 中国小说 。 中国诗词 。 体育:象棋 -- 围棋 -- 武术(功夫) -- 气功-- 蹴鞠--麻将。 ”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一定要增强中华文明的生命力,不仅要扩大范围,更要通过继承发扬和创新提高其吸引力。 ” ——节选自网络百科,中华文化 幅员辽阔——不是关键,在中国广大的土地上拥有着丰富的资源才是关键...... “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 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 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 2006年,煤炭保有资源量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 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较大。 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 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 ” ——节选自网络百科,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 人口世界第一——不是关键,拥有大量的优秀人才才是关键...... “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 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 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 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 “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 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 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 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 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 与世界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 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 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远离负荷中心,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 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经济性较差,缺乏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工业迅速发展,为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 供给能力明显提高。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应体系。 建成了一批千万吨级的特大型煤矿。 2006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2.1亿吨标准煤,列世界第二位。 其中,原煤产量23.7亿吨,列世界第一位。 先后建成了大庆、胜利、辽河、塔里木等若干个大型石油生产基地,2006年原油产量1.85亿吨,实现稳步增长,列世界第五位。 天然气产量迅速提高,从1980年的143亿立方米提高到2006年的586亿立方米。 商品化可再生能源量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逐步提高。 电力发展迅速,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达到6.22亿千瓦和2.87万亿千瓦时,均列世界第二位。 能源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较快,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建设了西煤东运铁路专线及港口码头,形成了北油南运管网,建成了西气东输大干线,实现了西电东送和区域电网互联。 能源节约效果显著。 1980—2006年,中国能源消费以年均5.6%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9.8%的增长。 按2005年不变价格,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由1980年的3.39吨标准煤下降到2006年的1.21吨标准煤,年均节能率3.9%,扭转了近年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上升的势头。 能源加工、转换、贮运和终端利用综合效率为33%,比1980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 单位产品能耗明显下降,其中钢、水泥、大型合成氨等产品的综合能耗及供电煤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 消费结构有所优化。 中国能源消费已经位居世界第二。 2006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24.6亿吨标准煤。 中国高度重视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72.2%下降到2006年的69.4%,其他能源比重由27.8%上升到30.6%。 其中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比重由4.0%提高到7.2%,石油和天然气有所增长。 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趋势明显,煤炭能源转化为电能的比重由20.7%提高到49.6%,商品能源和清洁能源在居民生活用能中的比重明显提高。 科技水平迅速提高。 中国能源科技取得显著成就,以“陆相成油理论与应用”为标志的基础研究成果,极大地促进了石油地质科技理论的发展。 石油天然气工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勘探开发技术体系,特别是复杂区块勘探开发、提高油田采收率等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煤炭工业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矿井,重点煤矿采煤综合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 在电力工业方面,先进发电技术和大容量高参数机组得到普遍应用,水电站设计、工程技术和设备制造等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核电初步具备百万千瓦级压水堆自主设计和工程建设能力,高温气冷堆、快中子增殖堆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 烟气脱硫等污染治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迅速提高。 正负500千伏直流和750千伏交流输电示范工程相继建成投运,正负800千伏直流、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电试验示范工程开始启动。 环境保护取得进展。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基本国策,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普遍提高。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中国组织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 中国的能源政策也把减少和有效治理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引起的环境破坏、环境污染作为其主要内容。 2006年,燃煤机组除尘设施安装率和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近100%,烟尘排放总量与1980年基本相当,单位电量烟尘排放减少了90%。 2006年,全国建成并投入运行的脱硫火电机组装机容量达1.04亿千瓦,超过前10年的总和,装备脱硫设施的火电机组占火电总装机的比例由2000年的2%提高到30%。 市场环境逐步完善。 中国能源市场环境逐步完善,能源工业改革稳步推进。 能源企业重组取得突破,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 投资主体实现多元化,能源投资快速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煤炭工业生产和流通基本实现了市场化。 电力工业实现了政企分开、厂网分开,建立了监管机构。 石油天然气工业基本实现了上下游、内外贸一体化。 能源价格改革不断深化,价格机制不断完善。 ” ——节选自网络百科,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 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不是关键,拥有世界排名第3、第4的GDP才是关键...... GDP增长率世界……——是关键之一,不过要更重要的是包括GDP的综合国力世界领先...... “1936年中国GDP世界第二,民国24年(1936,世界二战之前)的经济确实还不弱。 可以肯定地是,在那时,全中国GDP总量排世界第二,只比美国低,是日本的两倍。 由于人口多,人均GDP大约是美国1/9之一左右,是日本1/4。 ” ——节选自1936年中国GDP世界第二 “在31年至37年之间..... 首先1928年日本工业产值才超过了农业,这个信息可以真实反映日本的经济结构与综合国力的一面.信息来自<东亚经济发展史>; 第二自经济大萧条爆发蔓延全球,日本1929-1931期间出口下降了76.5%,进口下降了71.7%,主要工业开工率只有50%,生产大幅度下降,工业总产值下降了32.9%,煤炭下降了36.7%,生铁下降了30.5%,钢下降了47.2%,船舶下降了88.2%.到1931年,日本失业与半失业工人达到了400万,而1931年日本罢工达到了破历史记录的2415次.同样农业产值也下降了40%,虽然1930年日本粮食大丰收但是米价却下降了一半.到1931年底,由于国际金融市场出于对日本金融危机的考虑大量抛售日圆,导致日本国家黄金储备只剩下4.7亿美圆,日本被迫脱离金本位.(以上资料来自<;世界危机400年>;) 第三日本的危机对策从1931年开始,日本政府开始了以<;重要产业统治法>;为首的一系列经济统治法令,强行在各个部门中组织托拉斯和卡特尔,并有日本政府向财阀企业发出巨额定单,并对接受定单的企业提供巨额补助补贴与优惠价格,同时政府还扶植了一批以军事工业为母体的新财阀,日产就是其中之一.尽管这样,到1937年日本重工产业上才升到了工业产值的57.8%,而同期日本纤维工业只增长了25%,食品工业只增长了4%. 第四日本1937年前军需膨胀政策 通过<;重要产业统治法>;为首的一系列经济统治法令与各种经济措施的整合,到1937年日本八大财阀与5个新财阀控制了日本公司总资本的27.2%,并且完全控制了各个经济部门.在1931-1937年之间的六年里,日本主要以刺激军工生产为主的财政扩张政策使6年中日本政府总财政指出增加了50%,从1931年的14.76亿日圆增加到了1936年的22.82亿元.而同期日本军费从1931年的4.54亿美圆到1936年已经膨胀为10.78亿.到1936年,日本GDP为146亿日圆,日本为应付战争需求的国债已经超过了100亿日圆.而6年中日本向日本军事经济投入达到70亿之巨,其中25%用于开建造国营军事工业工厂,75%用于向私人资本进行军事投资.同时1936年军费开支已经直接占日本政府开支的近50%,日本经济至此彻底走向了战争化. 日本是在世界经济危机中第一个走出经济危机的,时间是在1932年到1933年之间.当时日本主动贬值货币35%,严重冲击了当时已经陷入危机的世界市场,在当时日本的出口被一时称为黄祸出口.而1931-1937同时期,日本在当时东北占领区,掠夺性的经济政策与倾销政策,不仅仅为日本经济提供了可靠的与必要的物质保证与销售市场,更重要的是日本在军事冒险中看见了机遇. 也许有人从工业化的程度来判断中国和日本在当时不在一个层面上来看问题,但是无论持什么观点,都应该承认以日本在1931年的经济实力国际支付能力不要说支持一次全面战争的消耗,连支持一次局部战争的消耗都是极其有限的,这个已经可以从1.28凇沪抗战来证明.还有人说,为了抵抗日本,国民政府要做长足的准备才可以.很遗憾的是,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日本的战争准备工作远远超过了我们当时国民政府的战争准备.简单的说,从1931到1937中日之间的实力差距是在加大而不是缩小,这期间其中东北为日本实力的成长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日本人习惯说:东北是日本的生命线. ” ——节选自北京奥运——这个问题,用事实来说话 截止到2008年8月14日23:59为止,北京奥运金牌榜前五名如下: 名次 国家及地区 金牌 银牌 铜牌 总计 1 中国 22 8 5 35 2 美国 10 9 15 34 3 韩国 6 7 3 16 4 意大利 6 4 3 13 5 德国 6 2 3 11 而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前五名如下: 1 美国 35 39 29 2 中国 32 17 14 3 俄罗斯 27 27 38 4 澳大利亚 17 16 16 5 日本 16 9 12——2008年8月15日00:35修改,ZeroHero

民调机构发布了2023年全球幸福感调查结果,结果显示中国人最幸福。

据《环球时报》报道,2023年全球幸福感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民众的幸福感指数位居全球首位。 本次调查由益普索(法国)进行,统计时间为2022年12月22日至2023年1月6日,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 与2020年8月疫情初期相比,全球幸福感指数上升了6%,标志着连续第二年呈现增长趋势。 在参与调查的国家和地区中,91%的中国受访者表示自己“非常或相当开心”,而幸福感最低的匈牙利仅有50%的受访者表达了相同感受。 尽管一些中国网友在社交媒体上自嘲不属于那91%的群体,但这种自嘲式的表达并不妨碍调查结果的客观性。 调查机构益普索作为法国民调机构,其调查结果旨在客观反映全球各国的幸福感状况,而非出于任何政治动机。 此外,调查期间正值中国疫情管控措施放宽,民众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限制后,对于生活中的自由度和便利性有了显著提升,这可能是中国幸福感指数上升的重要因素。 幸福感是相对的,它既可以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得到,也可以通过与个人过去的经历相比较来衡量。 尽管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民众带来了物质上的满足,但幸福感并不仅仅源自物质层面。 教育、文化、个人价值实现等精神层面的满足感同样是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随着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和社会进步,人们在精神层面上也获得了更多的满足,这进一步增强了国人的幸福感。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的幸福感指数之所以依然较高,可能与文化价值观和比较基准有关。 中国人倾向于强调集体主义,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人自由。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导致了对幸福感不同的理解和追求。 此外,中国的社会稳定、和平环境以及国家实力的增强,也为国民提供了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基础。 尽管人们会面临各种生活压力,但这些都不能否定中国人在与过去相比时所感受到的幸福感的真实存在。 总之,幸福感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受到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中国民众在经历了社会的快速变革和国家的发展之后,所展现出的较高幸福感指数,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中国与美国近几年来的关系

多数中国人对中美关系持乐观态度 中国民众如何看待美国和中美关系?《环球时报》于今年2月下旬就此连续第二年进行民意调查,结果于3月17日正式公布。 调查数据显示出一个突出的变化:与一年前进行的调查相比,中国城市居民对中美关系的满意率上升了约9个百分点,对美国人的好感率也提高了约13个百分点,两个比率都接近80%。 许多研究国际问题的专家在了解了整个调查实施的详细情况后,认为这项由专业机构运作的民调是科学的、可信的,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前中国人对美国和中美关系的看法。 满意率、好感率都接近八成 和去年一样,今年的调查也是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武汉5个大城市开展的,每个城市的样本量约230人,调查对象全部随机抽样确定。 这次调查是由慧聪国际资讯媒体研究中心协助执行的。 在受访者中,对中美关系表示一般满意、满意和非常满意的人分别占60%、19.1%和0.7%,加起来的满意率高达79.8%,比去年增加了约9个百分点。 与此相关,承认自己喜欢和一般喜欢美国人的被访者也有近八成,确切的比率是79%,比去年提高了约13个百分点。 美国对中国而言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在以多项选择回答这个问题时,认为美国是中国的合作对象、学习榜样和友好国家的人分别占了受访者的36.7%、23.5%、16.1%,依次比去年上升了11.1、11.8和5.7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视美国为中国竞争对手的人还是最多,超过半数,具体的比率是56.3%,比去年多了约7个百分点。 在判断美国是否在遏制中国时,近六成的受访者选择“是”,和去年的比例非常接近。 不过,持相反看法者的比率,今年比去年上升了6个多百分点,已经超过了受访者的1/4。 而回答“不知道”的人则有相当程度的减少。 问及最欣赏美国社会的哪些方面,回答“科技发达”的人比率最高,两次调查的结果相差无几,都在45%左右;今年调查中,回答“生活富裕”的人占了23.6%,超过去年的17.9%,排在第二位;选择“个人发展机会多”的人,今年仅为7.9%,比去年少了5.2%。 认为发展中美关系“加快了中国经济发展”和“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的人最多,分别占受访者总数的66.6%和44.5%,两次调查的比率相仿。 变化大的是另外两个选项:认为发展中美关系改善了中国国际环境的人,去年还占近四成,今年却下降为27.5%;同时,认为给美国影响中国提供了可能的人,今年的比率则上升了约5个百分点,达到19.3%。 台湾问题仍然最被看重 今年,半数以上的受访者认为中美关系近年来没什么变化,约25%的人则认为两国关系有积极的进展。 这和去年几乎相同。 而认为中美关系在布什总统余下的任期内将保持现状或继续改善的人分别超过40%和30%,所占的比重基本和去年相似。 在中美关系中,中国人把台湾问题看得最重,这一点看来不会动摇。 去年和今年,都有约六成人把台湾问题列为未来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问题。 同样,两年的调查中,问到对美国政府哪一点最不满,选择“向台湾售武”的人都是最多的。 至于中美未来会不会因台湾问题发生冲突,认为会的人占14.9%,认为也许会的占45.4%,与去年差不多。 随着中美经济交往的加深,认为两国间贸易摩擦会成为未来影响中美关系主要因素的人在增多。 今年的调查显示,持有这种看法的人虽然还只占17.3%,但与去年的调查结果相比增加了6个多百分点。 此外,31.3%的受访者认为美国在中美经济往来中获益更多,这一比率较去年的调查结果增加了7个多百分点,而认为两国经济交往会促进两国政治交往的人,占今年受访者总数的38.4%,比去年调查减少了近8个百分点。 舆论引导的作用巨大 民意调查专家告诉记者,类似于中国人看中美关系这样的调查,一般而言,要连续做5年以上,比较的结果才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出民意变化,而且,民调结果的差别如果在5个百分点以内,是不足以说明问题的,调查技术本身完全有可能导致这样的差别。 但是,这些专家同时也认为,这次民调中关键的几个数据都朝同一方向变化了10个百分点左右,虽然只相隔一年,但同样值得重视,说明这一年内,公众的认识确实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国际问题专家们认为,中国大城市居民对中美关系的满意率和对美国人的好感率在短短一年内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主要因为中美关系去年的发展“稳中有升”。 其次,政府的对美政策和媒体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教授说,世界上很多地方的民众反美情绪在上升,而中国人对美国的好感不减反增,说明中国高度重视中美关系的一贯政策确实对民意产生了引导和强化作用,同时,中国媒体对美国越来越看重中国、美国高层频繁访华进行了大量报道,营造出了对中美关系有益的舆论环境。 当然,舆论的基础是基本事实。 王缉思说,应该看到,2005年的中美关系在平稳中有所改善,确实比以前略进了一步。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阎学通教授也指出,美国总统布什去年访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他在中国的讲话中承认中国已经是一个全球性大国。 这让中国老百姓认为得到了尊重,其结果当然会反映在民调中。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说,去年确实是美国对中国的认识大大加深的一年。 美国高层明确地表示中国是国际社会的完全成员,是利益相关者;美国的政府高官、议员、军队将领接二连三地访华,频繁程度前所未有。 这些都给中国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民众的自尊心获得了相当程度的满足。 金灿荣同时强调,在看到中国民众对中美关系满意率升高的同时,必须注意到还有约60%的人对中美之间存在竞争、对美国在防范中国也看得很清楚。 两方面的比率都在上升。 金灿荣说,这说明多数中国老百姓对中美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有朴素的认识,可以看出,中国民众对中美关系的关心程度很高。 当前世界上占主导性的大国关系确实具有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特征,对这种复杂性,中国民众有准确的认识。 总体上看,民众对美国的看法仍然没有走出“爱恨交织”的情结。 有趣的是,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也大体相似。 随着接触和交往的增多,美国民众对中国的看法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和外交委员会不久前发表了一个调查报告,显示出仍将中国视为主要威胁的人只占美国民众的16%,而5年前这一比率是32%。 但是,仍有相当多的美国人对中国的未来感到难以确定,在问到未来可能会对美国构成威胁的因素时,仍有52%的人选择了“中国成为世界强国”,这个比率也与5年前大体相同。 压“台独”才能得分 专家们在看过整个调查结果后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在中国公众的印象中,中国是中美关系中较为恒定的量,而美国则显得动态性较强,只要美国加强对华政策的稳定性,中国人对两国关系的满意度就会提高。 王缉思说,中国老百姓对美国的期望并不高,他们看什么?就看美国对中国是不是尊重,有没有做有损中国的事,特别重要的是看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态度。 美国在过去一年中基本上作出了不支持、不鼓励“台独”的姿态,跟中国大陆在行动上也有所协调。 尽管美国还可以做更多更有效的事情来制约“台独”势力,但不少中国老百姓还是认为美国在这方面的表现有进步。 阎学通认为,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怎么做,对中国人的对美情绪至关重要,布什政府从去年底开始做了一些压制“台独”势力的事,在中国民众中是得分的。 曾在美国工作多年的《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丁刚也认为,去年以来,台海问题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明显下降,在美国对华政策安排中的分量也确实有弱化的趋势。 对此,中国民众的态度显然是乐见和鼓励的。 不过,专家们也提到了民调的一个特点,即民调结果通常反映民众最近的记忆和印象。 阎学通特别提到,这次调查进行的具体时间是在台湾当局“终止国统纲领”之前,折射出的也是在此之前中国老百姓的普遍看法。 往后,对“台独”势力的猖獗,美国政府究竟会做些什么,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人对美看法的变化。 自信带来乐观看法 在专家看来,中国人普遍对中美关系表示满意的内心原因是中国人的自信上升。 丁刚说,总体而言,中国人的生存处境得到了巨大改善,这让他们的自信心大大提高,并认识到中美之间的需求是相互的,甚至美国对中国的需求还在上升。 他们看待中美关系的视角因此也就与以往不同,对等感在不断增强。 金灿荣说,这是一种内在的逻辑,有了足够的自信,对问题的看法就比较乐观。 美国对中国的心态和做法都是矛盾交织的,而绝大多数中国民众却能积极看待中美关系和美国人,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国公众在迅速发展过程中看到并且相信,很多问题最终还得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指望别人只会陷入被动,因此他们对美国所抱的期望值并不太高。 中美关系只要维持稳定,他们就觉得不错;若能有所改善,他们就不吝惜地给出了满意的评价。 有意思的是,虽然分析的是关于中美关系的民意调查,专家们却不约而同提到了中日关系,指出中国公众对美看法的正向上升,和对日印象的负面走向有关。 他们认为,去年日本右翼的所作所为严重恶化了中日关系,中日政治关系的持续下滑,反衬出了中美关系的稳定。 丁刚专门统计了《环球时报》的对日报道,从1999年到2004年6年中,出现“中日关系”这个关键词的文章共144篇,而2005年一年就有136篇,其中多数是批评日本否定历史的报道和评论。 丁刚说,去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日本某些政要非但不认真反思,还屡屡做出破坏中日关系之举,这与中美关系的平稳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也稍微降低了人们对中美关系的期望值和关注度。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chuangtou/26282.html
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启动
申花中超冲冠不容有失 亚冠战川崎可能有所保留 足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