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很大的事儿 故宫劝离外国人 穿什么衣服

博雅小学堂

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

博雅《给孩子的国内周刊》主讲人

博雅新闻课的同学刘希音留言,想听林楚方老师讲讲,故宫因奇装异服劝离外国游客的新闻。所以,这讲新闻分析课就来了。

为什么劝离?因为他们的穿衣打扮太怪异。那问题来了,

这一讲,林楚方老师会从最近故宫的新闻,讲到卢浮宫的先例,再穿梭到历史上的穿衣立法。由此我们看到,穿什么衣服其实并不是个小事儿,也从来不是单纯的个人选择。

在故宫,发生了什么?

先看事情的过程,有四位国外游客,一位是美国知名服装设计师,叫欧文斯,跟他的妻子还有俩朋友,去故宫参观,因为衣着和装扮很特别,工作人员就要求他们换正常服装,才能进去,他们拒绝,于是被劝离。

他们回去就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不满,说“当安保人员将我们驱逐出去,我们感到像罪犯一样,这种体验是屈辱且非人性化的。我们没有做错任何事情,但却被这样对待。”

这段话被人们传到国内,加上“故宫劝离外国游客”的话题天然有关注度,网民展开激烈讨论。

有人 支持故宫的做法 认为游客在历史文化场所穿着得体是最基本的礼仪 ,国外很多类似场所也有着装要求,你能穿背心、短裤到处跑吗?别说去历史文化地标,去五星级酒店也被轰出来啊。

另一部分网友不这么看,认为 我穿什么衣服是我的权利 ,你强制改变,就是侵犯我的权利,而且故宫是文化景点,应该多元、包容,应该欢迎世界各地的游客。还有人上升到民族感情,上升到“自由”穿衣,以及自由的边界在哪里。讨论还挺深的。

回到新闻本身,他们到底穿了啥?很难用语言描述。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女士,面容苍白、眼睛周围夸张地描成黑色,确实让人感到惊悚。有一个人的鞋,非常独特,靴筒部分层层叠叠,跟波浪一般,在大街上遇到,即使不出声,心里大概率会“哇”一声。还有一位男士,外套里面穿了件深U型背心,要说暴露,是有点。总之,都没有通过故宫的安检。

有没有权利劝离游客?

但新闻的核心,其实不是服饰和化妆,而是 故宫有没有权力把游客劝离?

去一个地方,如果不让你进,你肯定会问,有规定吗?规定在哪呢?那故宫有没有规定?参观须知里有一条,“请保持衣容整洁。不要做出有碍观瞻、有损形象的行为”。这说明,故宫对穿着是有规定的,但也有人会说,这个规定相当于没有,什么叫衣容整洁?什么叫有碍观瞻?什么叫有损形象?这规定怎么执行呢?每个人的理解是不同的。

就说衣容整洁,腿上都是破洞的牛仔裤,张三觉得是年轻、时尚,李四可能觉得,怎么穿了条破裤子?邋里邋遢,他就可以说衣容不整。而且,同样的衣服,在这个地方有问题,不让进,另一个地方可能就没问题。

我前几天去深圳一家公司开会,前台就警告我,说以后不要再穿拖鞋进大厦,我愣了下,看周围就理解了,他们所有人都西装笔挺,我可能就属于衣容不整,但我去一些互联网公司,穿短裤、拖鞋才正常,我真西装笔挺地进去,未必不让进,前台肯定会多看几眼,“这人是谁啊?”

衣容整洁、有碍观瞻、有损形象,确实没法统一标准。你可能会说,肯定还是有的,比如,穿着太暴露,在哪都说得通吧?

卢浮宫也遇到类似争议

确实,国内外的博物馆、教堂、寺庙等,都会要求穿着得体,所谓“得体”,就包括你不能穿太少啊,但事实上,怎么穿叫多,怎么穿叫少,也不好定义,卢浮宫就引起过争议。

2018年11月,一个叫纽莎(Newsha Syeah)的澳大利亚女生参观卢浮宫,工作人员就认定她穿着暴露,换衣服才能进,用纽莎的话说,保安做出了厌恶和可怕的手势,而且用充满仇恨的眼神阻止她进入。

为什么不让进?媒体推测,卢浮宫有条规定,禁止游客“穿泳衣或裸体、赤脚或赤裸上身”,那纽莎破坏规定了吗?她在社交媒体分享了一张照片,我看了,没有违反规定,坦率说,以我对故宫的了解,她如果进故宫大概率不会被劝离。

纽莎是个网红,把遭遇发在社交媒体Instagram 上,她有23万多粉丝,几乎一边倒批评卢浮宫。有网友还补充,说几年前,她参观卢浮宫,保安也说“穿得太暴露”,不让进不说,还很粗鲁地骂人。还有网友说,卢浮宫根本没有明确规定,再说,他们的镇馆三宝,除了蒙娜丽莎,胜利女神、断臂维纳斯,哪个不暴露?里面的希腊雕塑,都是裸体的,这些雕塑严重违反卢浮宫的规定,应该都穿上衣服。听着像笑话是吧?

通常认为,法国人开放、浪漫,但至少在卢浮宫,还是有很传统的一面,跟故宫是可以对比的。

记得2010年,央视播过一部纪录片,叫《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紫禁城就是故宫,两者都曾当作皇宫,又都从皇宫转型为公共博物馆,都象征着自己国家的历史和荣誉。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海报

某个维度上来说,这次看似很小的事,让卢浮宫又一次遇见紫禁城,都跟衣服有关,是巧合吗?怎么看两座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态度?

我觉得,它们都是全球知名的历史文化地标,虽然没有特别明确规定,但它的标准其实是绝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标准,绝大多数人都接受,就会趋向 传统 。尤其是穿衣服,真是挺大的事。

穿什么衣服,为什么是很大的事?

穿什么衣服,为什么是很大的事?给你几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你想象,早期人类,在部落里生活,怎么解决衣服这件事?可能要取得动物的毛皮,植物的纤维比如麻,把动物的骨头磨成骨针,哪怕只有石器,也会想办法装饰自己、装饰衣物。

第二个场景,中国西周时代就有规定,“ 作异服者,杀 ”(《礼记·王制》),就是穿奇装异服要掉脑袋的。但到了春秋战国,有人开始带头穿奇装异服,当时的周王朝以红色为尊,但齐桓公毫无顾忌地穿着紫色衣服,引领了一波紫色风潮;还有屈原,他自己说,最喜欢“奇服”。春秋战国,奇装异服风,但同时,也是百家争鸣的时代。这个现象还挺有意思的。

第三个场景,1800年的法国街头,放眼望去,女性都是穿裙子的,因为法国有条法律:女性不准穿裤,想穿裤装必须获得警察的允许。骑马得是侧着坐在马身上。1890年自行车发明出来,法国就修改法律,女性如果不得已,要手握自行车车把,可以穿非常女性化的裤装。骑马呢?以前,是必须侧着坐在马身上,修改法律后,允许在宽敞的长裙里,穿紧身马裤和长筒靴,要戴高筒礼帽和鹿皮手套。

穿衣服很重要,重要到要立法、修法 。现代社会,有些国家,女性还必须戴头巾,否则不能上街,因为没有戴头巾,被处死的事也发生过。

那我是说故宫不该劝离吗?我只是说, 奇装异服的标准,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中的定义一直在变,但对奇装异服的警惕一直都在 。而且,对故宫、卢浮宫这样的文化空间,因为太大众了,如果衣着打扮跟主流差距太大,确实可以拒绝、劝离的。

那回到欧文斯他们的着装、打扮,没有过于暴露的问题,只是普通公众眼里,太奇特、太非典型,如果在酒吧、娱乐场所,不会有问题,但故宫不一样。

那他们的衣服传递了什么信息?欧文斯的着装、打扮,叫暗黑哥特风。这里做个知识普及,哥特,你可能听过,欧洲很多大教堂,有高耸的尖塔和玫瑰花窗,类似巴黎圣母院,都叫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在法国兴起的,后来传到意大利,当时的意大利是欧洲文明中心,他们就觉得扎眼而且丑陋,他们更喜欢古罗马的建筑风格,就有人讽刺这种建筑叫“哥特式”,在当时,这是骂人的,因为罗马就是被哥特人灭亡的,哥特人象征着野蛮,说你是哥特式,就等于骂你野蛮、丑陋、不入流。

有趣的是,哥特风后来在建筑、雕塑、绘画乃至音乐,各个领域,逐步成为主流,还被赋予了“真实”、“庄严”、“神秘”、情感强烈的含义,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包括后来的贝多芬,都深受哥特影响,哥特风就从少数派变成多数派。

之后,一个流派又一个流派,哥特也渐渐过时,而进入现代社会,艺术家们又重新诠释了哥特式,具体到欧文斯,就创造了这种暗黑哥特风,但不管在哪里,都属于少数人喜欢,多数人是不习惯的。

时装设计师的风格

那为什么穿着到处走?图什么?回答这个问题前,先给你讲段故事。

你父母,不,也许是爷爷奶奶,一定记得喇叭裤。简单描述下,裤腿,上面窄,臀部和大腿绷得很紧,裤腿到膝盖以下逐渐张开,看着像个喇叭,俗称喇叭裤。

好看吗?看个人喜好,按照裤腿分类,无非有直筒裤、喇叭裤等,喇叭裤只是裤子的种类之一,但在当年,喇叭裤可是现象级的,一条喇叭裤,配上黑墨镜,不是普通的墨镜,而是蛤蟆镜,再加上花衬衫,就是80年代最前卫的时尚青年。

△喇叭裤、爆炸头是上世纪80年代青年人的时尚

改革开放开始之后,人们从国外电影和港台电视剧里,看到喇叭裤、蛤蟆镜、花衬衫,对服饰最敏感的还是年轻人,但真正敢穿的最初绝对的少数,为什么?就是因为这套组合被叫做“奇装异服”,这身打扮走大街上,会被指指点点的,会被看成是问题青年,难听的直接就说是“流氓”。有段时间,还专门有人带剪刀上街,看谁穿喇叭裤就给剪了。有位叫叶京的导演回忆,有次回家,他爸看到他穿喇叭裤、戴蛤蟆镜,上来就是一巴掌。

拦住了吗?没有,年轻人宁可被说成流氓,也要穿。穿的人多了,就成为流行、时尚,再到后来,就成为一种普通衣服。

那喇叭裤为什么流行?就是因为与众不同。有一部纪录片,意大利著名导演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画面记录了天安门广场一带的普通人,所有人的衣服颜色,就三样,蓝色、绿色、灰色,样式就那么几种,主要是中山装。

喇叭裤一出现,立马鹤立鸡群,就好像一堆鸡蛋里,冒出个猕猴桃,被赋予个性和叛逆意义。上年纪的人越反对,就越体现叛逆。穿的人多了,老人也麻木了,干脆不管了,叛逆的意义也跟着没了,大家反而不穿了,开始寻找其他风格。

回到欧文斯,就是被故宫劝离的服装设计师,跟当年的喇叭裤有可比性吗?有,都带有非主流色彩。欧文斯是位时装设计师,时尚界称他是“暗黑美学的教父”和“先锋设计师”,什么是先锋?就是前卫、大胆、非主流。

那跟喇叭裤有区别吗?有,喇叭裤后来满大街都是,没了非主流的意义,欧文斯他们不同,虽然作品经常在巴黎时装周展出,但更多人不习惯、不喜欢、不理解,经常处于大众的边缘。

因为小众,反而有了生存空间。如果你想彰显个性、叛逆,就是想非主流,就会follow他,因为是非主流是先锋,欧文斯的设计还有了另外的意义。

他在社交媒体上留言说,“这次经历带给我们的,是更坚定的信念,为全世界争取更多对差异的接受和容忍。挑战界限,与那些试图限制人们并剥夺自由的人作斗争。”

听听,这段话透露了两个信息,一是,他显然没少被这样对待过;二是,被更多人排斥反而让工作更有意义,相当于,更坚定了他成为少数派代言人的地位了。

从这个角度, 故宫的劝离,是不是强化了他的定位?

我们假设,如果他进了故宫会怎样?会引来围观,他会拍很多照片,支持者会认为他勇敢,敢走进中国古老的宫殿,成功地完成了挑战,发出了少数派的声音。总之,有没有劝离,当他选择故宫,都是成功的。

再补充一点,多数和少数,是相对的。以前是少数的,后来可能是多数,比如,男人留辫子,清朝就是多数人的装扮,但现在,男性留长辫,就是少数,通常我们会说这个人是艺术家。

一个社会也确实要有包容少数的心胸,但对少数派来说,想要被更多人接受,也要找到多数人能接受的方式、方法,通过制造冲突、碰撞,往往事与愿违。

好,做个总结:故宫劝离穿着奇装装扮的游客,不管你有何看法,都要知道 衣着打扮从来不是单纯的个人选择,服装始终和历史、文化、风俗相关联,甚至象征着社会秩序。 这就导致,人们用服装宣示个体的存在,也会因服装和规则发生碰撞和辩论。

博雅《给孩子的新闻周刊》2025

国内首个给孩子的新闻分级课

国内、国际、商业、经济全覆盖

已有数百万高知家庭加入

专业媒体团队制作

每周4期

国内、国际、商业、经济全覆盖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chuangtou/27676.html
口碑井喷的AI产品 百度文库 做对了什么
吴彬彬同学 逼疯学生和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