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人口要反弹了 中国

人口,关乎未来。

近日一则 “2024年我国出生人口或迎小阳春” 的消息,让人口问题再次成为热点。

要知道,2016年以来,全国出生人口连年下降,从最高的1883万一路走低到902万。

人口出生形势连续7年走低,今年为何会出现“小幅反弹”?

事实上,早在年初,我们就曾预测,今年出生人口大概率出现 “修复” 走势。

经历了几年口罩因素带来的影响,今年是 生育补偿性恢复 之年,有望承接前几年被抑制的部分婚育需求。

事实上,去年结婚人数已经出现了阶段性的止跌反弹。

结婚人数有所回升,生育人数大概率也将随之上行。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768.0万对,增加了84.5万对,为近十年来首次回升。

然而,与报复性消费一样,口罩因素对婚育的补偿性效应恐怕不会持续太长时间,一切最终都会回到基本面的制约。

时间已证明这一点。今年以来, 全国结婚人数再次回到下降轨道, 2024年一季度办理结婚登记同比减少17.8万对。

不过,2024年还有一个利于生育的特殊因素: 龙年。

龙在中国有着极为特殊的象征意义,自古国人就以“龙的传人”自居,而家长更以“望子成龙”为期许。

受儒家文化影响,龙年一般都是生育大年。

龙年效应,不只是存在于内地 ,连我国港澳台地区,以及新加坡等海外华人聚居之地都是如此。

上一个龙年是2012年。当年我国人口出生率达到14.57‰,全年出生人口1973万人,是本世纪以来最高的一年,甚至超过了后来全面放开二孩乃至三孩的年份。

但是,龙年因素也是周期性的,与补偿性生育一样都只是 短期影响因子, 只会带来一两年生育形势的波动。

真正影响生育的,短期来看是育龄妇女人数和结婚人数,中长期则取决于结婚生育意愿和养育压力。

所以,只要这些基本面走势没有改变,生育的阶段性上行,就不意味着人口形势的触底反弹,更 不意味着长期走势的全面反转。

谁是全国“最敢生”的地方?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人口不是负担而是资源,既是生产力也是消费力,对全局的影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由于人口格局、生育政策、婚育文化有别,我国不同省份的生育格局可谓大相径庭。

近日,各省份陆续发布2023年统计公报,对外披露最新常住人口及出生率数据。

从出生人口来看 ,广东、河南、山东、四川、贵州的出生人口位列全国前五,其中 广东是唯一破百万的省份。

广东出生人口已经连续6年位居全国第一,以占全国8.9%的常住人口,贡献了11%的出生人口,足以称得上“最敢生”的省份。

与之对比,同为全国TOP5人口大省的山东、河南、江苏、四川,出生人口分别为69.5万、61万、41万、53万。

更可资对比的是, 广东的出生人口,超过了江浙沪“包邮区”的总和 ,足见对全国生育大盘的贡献之大。

要知道,长三角的江浙沪“包邮区”总人口规模高达1.76亿人,为广东的1.4倍,但出生人口合计不到90万,不及广东一省。

从出生率来看 ,西藏、贵州、宁夏位居全国前三,也是唯三超过10‰的省份,而 黑龙江、吉林、上海等地不足4‰,甚至低于日韩等地区。

整体来看, 西部地区出生率整体高于东部地区 ,内陆地区普遍高于沿海地区,欠发达地区明显高于发达地区。

但是,由于人口基数有限,西部省份虽然生育率相对高企,但也难以对冲东部沿海地区人口负增长的影响。

广东则是唯一的例外。 广东是人口出生率最高的10个省份中,唯一来自东部沿海地区的省份,8.12‰的出生率,是上海的两倍以上。

广东为何最敢生,潮汕地区的宗族文化传统、外来年轻人口的不断涌入是核心原因所在。

这种格局已经存在多年,未来或将长期存在。

人口大盘见顶,影响极其深远。

一国的人口增长,一方面靠自然增长,即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另一方面靠国际移民,但不是每个国家都放开了移民。

一地的人口增长,一方面靠的是自然增长,另一方面则是机械增长,即人口流入流出带来的变动。

过去,几乎所有省份人口都能保持正增长,正是得益于自然增长的贡献,但当出生率下行,多地自然人口负增长,能依靠的只剩“抢人”一条路。

换句话说,人口大盘见顶, 人口竞争沦为“零和博弈”。

“零和”的意思,你增我减,你进我退,有地方在增长,必然有地方在减少。

过去一年,哪些地方人口还在增长?

据统计,在内地31个省份中, 只有11省常住人口保持正增长 ,包括浙江、广东、海南、上海、江苏、新疆、贵州、北京、天津、宁夏和西藏。

这11个省人口增量合计达160.25万人,其中浙江、广东两省就占到了99万。

虽然都是增长,但不同省份的增长路径不一,有的得益于自然增长,有的受益于人口流入,少数则是两者兼有。

贵州、宁夏、新疆、西藏等西部地区 ,基本都是自然增长的贡献,这些地方的出生率远高于全国水平,即使面临人口外流之困,整体仍能保持正增长。

浙江、江苏、北京、上海等东部沿海省份, 主要来源于外来人口的贡献,这些地方普遍面临“少子化+老龄化”的双重限制,但凭借强大的经济产业实力,不断“虹吸”中西部劳动力人口。

广东则是少数集两者为一体的地方 。广东既是生育大省,也是人口流入大省,外来人口主要来自广西、湖南、湖北、贵州、江西、河南等省份。

所以,当人口步入新的发展格局,各地的抢人大战只会愈发白热化,只要是劳动力,只要是年轻人,只要是人,都在争抢之列。

这种背景下,绝大多数地市都在取消落户限制,而超大特大城市买房落户、租房落户也是屡见不鲜。

当然,抢人重要,但留人更重要,留得住的才真正属于自己。

文章转载:https://www.cq3zzb.com/


为什么人口出生率下降,往后基本上也不会再反弹了?

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首先,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教育、住房等领域的保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这使得人们更加注重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而不是仅仅关注生育和养育后代的问题。 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一些人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自我实现,认为生育和养育后代并不是自己生活的重心。 最后,随着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一些人更加注重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认为生育和养育后代并不是自己生活的重心。 因此,人口出生率下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太可能在未来反弹。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口数量会一直下降。 随着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一些人可能会选择生育和养育后代,从而使得人口数量有所增加。

全面放开生育,会有多大影响?

从2011开始,我国开始实施双重独生子女政策,2013至独生子女,2015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在这几个核心节点中,国内新生人口没有明显增加。 数据显示,我国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2016-2017出生人口反弹,但2018比2017减少了200万人。 因此,如果进一步放宽生育政策,人口和生育率不会大幅增加。

如果中国的计划生育完全自由化,会发生什么?如果进一步自由化生育,人口会增加吗?目前,由于房价上涨、结婚费用、子女抚养费用上升等现实问题,国内生育率持续下降。 据国家统计局称,2018我国生育率为1.09%,是1970以来的最低水平。

另外,中国社科院在2016《中国社会形势与预测》年也得出结论,计划生两个孩子的临时任期中,计划在未来5年生两个孩子的比例不超过70%。 从整体上可以看出,放开二个孩子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国民的生育意愿没有明显增加。 未来人口变动会产生什么影响?

通过对其他国家人口历史数据的比较分析,预计到2027中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4.22亿,老年人比例将达到15.39%,老龄化趋势更加明显。 社科院甚至认为中国人口或2027年开始负增长。 但是人口结构的变化或增长可能会产生更多宏观或微观的影响。

总人口的缓慢增长对消费有促进作用。 数据显示,我国城市人口比例继续从1980的13.72%上升到2018的60%,城市人均消费支出逐渐上升到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两倍以上,城市化的深化对整体消费起到了促进作用。

很多人口可以形成统一大市场和人口红利,这也是中国过去几十年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两个重要因素。 我国的人口危机目前并不是总人口过多,人口总量即将萎缩。 预计2050中国劳动力规模将比2018年大幅减少24%。 因此,现在全面开放生育,让生育权重新回来,进一步发掘人口红利才是真正必要的事情。

中国历年人口出生表

1.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口出生数为1275万。 2. 1950年,出生人数增加至1419万。 3. 1951年,出生人数有所下降,为1349万。 4. 1952年,出生人数再次上升,达到1622万。 5. 1953年,出生人数继续增加,为1637万。 6. 1954年,出生人数显著增加,达到2232万。 7. 1955年,出生人数略有下降,为1965万。 8. 1956年,出生人数基本持平,为1961万。 9. 1957年,出生人数再次上升,为2138万。 10. 1958年,出生人数有所下降,为1889万。 11. 1959年,出生人数继续下降,为1635万。 12. 1960年,出生人数大幅下降,为1402万。 13. 1961年,出生人数仅为949万。 14. 1962年,出生人数大幅反弹,达到2451万。 15. 1963年,出生人数继续上升,为2934万。 16. 1964年,出生人数略有下降,为2721万。 17. 1965年,出生人数再次下降,为2679万。 18. 1966年,出生人数继续下降,为2554万。 19. 1967年,出生人数略有下降,为2543万。 20. 1968年,出生人数再次上升,为2731万。 21. 1969年,出生人数基本持平,为2690万。 22. 1970年,出生人数略有下降,为2710万。 23. 1971年,出生人数下降至2551万。 24. 1972年,出生人数基本持平,为2550万。 25. 1973年,出生人数略有下降,为2447万。 26. 1974年,出生人数继续下降,为2226万。 27. 1975年,出生人数进一步下降,为2102万。 28. 1976年,出生人数继续下降,为1849万。 29. 1977年,出生人数略有下降,为1783万。 30. 1978年,出生人数再次下降,为1733万。 31. 1979年,出生人数继续下降,为1715万。 32. 1980年,出生人数略有上升,为1776万。 33. 1981年,出生人数显著上升,为2064万。 34. 1982年,出生人数达到2229.6万。 35. 1983年,出生人数略有下降,为2052万。 36. 1984年,出生人数基本持平,为2049.8万。 37. 1985年,出生人数再次上升,为2195.6万。 38. 1986年,出生人数继续上升,为2374万。 39. 1987年,出生人数略有下降,为2508万。 40. 1988年,出生人数基本持平,为2445万。 41. 1989年,出生人数略有下降,为2396万。 42. 1990年,出生人数基本持平,为2373.5万。 43. 1991年,出生人数下降至2250万。 44. 1992年,出生人数基本持平,为2112.6万。 45. 1993年,出生人数略有上升,为2119.6万。 46. 1994年,出生人数基本持平,为2097.7万。 47. 1995年,出生人数略有下降,为2051.8万。 48. 1996年,出生人数基本持平,为2056.6万。 49. 1997年,出生人数略有下降,为2028万。 50. 1998年,出生人数继续下降,为1933.5万。 51. 1999年,出生人数进一步下降,为1826.5万。 52. 2000年,出生人数基本持平,为1765万。 53. 2001年,出生人数下降至1696万。 54. 2002年,出生人数继续下降,为1641万。 55. 2003年,出生人数略有下降,为1594万。 56. 2004年,出生人数基本持平,为1588万。 57. 2005年,出生人数略有上升,为1612万。 58. 2006年,出生人数基本持平,为1580.8万。 59. 2007年,出生人数略有上升,为1590.5万。 60. 2008年,出生人数基本持平,为1604万。 61. 2009年,出生人数略有下降,为1587万。 62. 2010年,出生人数基本持平,为1588万。 63. 2011年,出生人数略有上升,为1604万。 64. 2012年,出生人数继续上升,为1635万。 65. 2013年,出生人数略有上升,为1640万。 66. 2014年,出生人数显著上升,为1687万。 67. 2015年,出生人数基本持平,为1655万。 68. 2016年,出生人数大幅上升,为1786万。 69. 2017年,出生人数略有下降,为1723万。 70. 2018年,出生人数显著下降,为1523万。 71. 2019年,出生人数继续下降,为1465万。 72. 2020年,出生人数大幅下降,为1200万。 73. 2021年,出生人数进一步下降,为1062万。 74. 2022年,出生人数继续下降,为956万。 2022年中国人口状况:根据2023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年末全国人口为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 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为956万人,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为1041万人,死亡率为7.37‰;自然增长率为-0.60‰。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chuangtou/39262.html
被警方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五旬已婚女子同时和5名男子 诈骗49
金州还将全力追求马尔卡宁 李凯尔3年2700万加盟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