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历史学者龚斌 竹林七贤 为何在魏晋之际的清谈文献很少出现

《魏晋清谈史》近日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全面探讨魏晋清谈历史进程的著作。书中以时间为轴,以近两百位魏晋名士为线索,追溯清谈的源流,重新界定清谈内涵,立体呈现属于魏晋清谈的两百多年壮阔历史。搜狐文化特约本书作者,著名历史学者、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龚斌教授,全面回答了魏晋清谈谈什么、怎么谈,以及深度解析了“竹林七贤”为何在魏晋之际的清谈文献很少出现等学术问题。

搜狐文化:“清谈”命名的意义是什么?它究竟指什么样的精神活动?

龚斌:谈论魏晋清谈,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什么是清谈?给清谈的内容、性质、特点下一个定义。否则,彼此各有各的说法,必然谈不到一起。近现代研究清谈,有一种流行颇广的观点:魏晋清谈是以谈论《周易》、《老子》、《庄子》(三玄)的哲学思想的玄谈,其余的谈论不算清谈。鄙人认为,称魏晋清谈是谈玄的命名,是以偏概全了。玄谈固然是魏晋清谈的精华,是最具学术价值的部分,但清谈的内涵,要比玄谈丰富和宽广得多。魏晋时期的谈论除谈玄之外,还包括历史评述、政治哲学、人物评论、谈佛论道。所有这些不同不同主题,生动、有趣,富有理趣的谈论,才是魏晋清谈的历史真实,而并不仅仅是深奥的玄理的辩论。

清谈的性质,我以为主要有三大特征:一是清谈是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具有理论趣味的雅谈和美论,具有学术性的精神活动。二是清谈重要的一项内容是评论古今人物,具有审美性。三是清谈的语言讲究生动有趣有味,但又具有向上的意义,非比琐碎的平常的家常言谈,故清谈是一种语言艺术。

搜狐文化:魏晋清谈的起源是什么?为什么嘲戏不算是清谈的起源?

龚斌:魏晋清谈起源于后汉的学术研究和名士的谈论风气,是汉末学风和士风嬗变的结果。

后汉儒家经典的讲论,是魏晋清谈的源流之一。后汉儒经的讲论一种是宫廷的,由皇帝组织和主持,召集大臣和著名的经学家,展开问难与答辩,最后皇帝评判优劣高下。另一种是民间经学家的招徒授经。其中宫廷讲论的学术活动,在魏晋时代得到很好的传承。例如魏末高贵乡公曹髦,宴群臣讲论礼典,评论古代帝王优劣,最后由曹髦裁断。其形式就是后汉宫廷讲论儒经的遗风。

汉末谈论成风,当时称之为雅谈、美谈、正论。这种谈论具有学术意味,语言娓娓动听,给人启迪,益人智慧。最著名的善谈人物是大名士郭太,是众人追捧的风流人物之首。善谈论成为风流名士的主要标准。陈寅恪先生认为魏晋清谈始于郭太。这个意见是可取的。故汉末的谈论是魏晋清谈的重要源流之一,魏晋清谈具有玄心,即有着哲学与美学的意味,源流就是汉末谈论彰显的名士风流。

汉末谈论的具体内容,最重要者是评论、鉴赏人物,这是魏晋人物审美的直接源头。自此之前的人物评论,是实用性的,形而下的,多注重人物的道德如何,学问如何。郭太的评论人物,转变为评论人物的性格、风度等抽象方面。从此,人物识鉴具有了美学意味,深刻地影响到魏晋清谈的美感内质和理论品格。翻开《世说新语》,其中《雅量》《识鉴》《赏誉》《品藻》等篇中的谈论人物的故事,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现当代魏晋清谈研究中有一种意见认为,魏晋时代的嘲戏也是清谈的源流。鄙人不以为然,以为这种意见是对清谈源流和性质的误解。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专文评论,可参看,这里略述。上面言及清谈的命名问题,即清谈的性质既是一种学术活动,也是一种审美活动。以上二种活动,皆具有语言要求,故清谈也是一种语言艺术。反观嘲戏,以嘲弄为先,其目的不过在于嘲谑取乐,并不具有学术意义和审美意义,不属于雅谈、美谈、正论、名理,语言低俗、粗鄙。唯一可取处,也不过应对敏捷,口齿伶俐而已。在魏晋人的知识谱系中,清谈归清谈,嘲戏归嘲戏,两者非但不相混甚至是对立的。前者是高雅的,讲道的;后者是粗俗的,徒逞口舌。因此,早在魏晋人的观念中,清谈与嘲戏就是两码事。

搜狐文化“竹林七贤”为何在魏晋之际的清谈文献很少出现?“竹林七贤”对清谈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龚斌:除了《世说新语》,关于魏晋清谈的文献绝大多数早已佚失。以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的清谈文献,更是少之又少。即使仔细钩沉《世说新语》和刘孝标注,有关竹林七贤的清谈事迹,也所得极少。其原因,不易猜测。勉强说来,有以下二点。一,竹林七贤的清谈,不在清谈的中心洛阳。竹林七贤一度栖隐在河北山阳,偏于一隅,时人难知其清谈情况。证据是亲历正始清谈的名士卫瓘,赞叹晋初一流清谈家乐广:“自昔诸人没以来,常恐微言将绝,今乃复闻斯言于君矣。”可见,卫瓘的视野所在,唯有正始时的王弼、何晏诸人的清谈。当洛下清谈不复存在时,河北山阳竹林中的清谈,根本不在他的视野中。二,现代某些竹林七贤的研究者,对现存《嵇康集》研究不够,不理解嵇康的著名论文《养生论》《声无哀乐论》《答难养生论》等,其实就是嵇康善清谈的真实记录。以为嵇康只是论文写得好,却不是清谈中人。这一看法,与《晋书·嵇康传》所谓“康善谈理”结论完全不合。因为不理解嵇康论文即是清谈记录,故身在宝山而不识宝,称嵇康非谈中人。大误!

竹林七贤在魏晋清谈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嵇康,属于一流清谈家。他的突出贡献是拓宽了清谈的内容范围,如《声无哀乐论》《养身论》《难自然好学论》《宅无吉凶论》等论题,或首创、或拓展,特别如《声无哀乐论》《养生论》二题,影响十分深远,东晋清谈领袖王导就擅长上述二论。

嵇康的清谈,有着明显的时代性和思想特征。魏晋清谈(包括魏晋玄学)的核心问题是自然与名教的关系。嵇康愤恨当时政治的无道和名教的虚伪,举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旗帜,抨击名教不遗余力。他的清谈也是如此。嵇康谈理的深刻、分析的绵密,在魏晋清谈史和思想史上负有盛名。

搜狐文化:《清谈史》中出现的名士将近二百人,如王羲之、谢安、谢鲲等,那一位令您印象最为深刻?

龚斌:魏晋清谈家如灿若繁星,而长久照耀魏晋清谈史和思想史的大星非王弼莫属。这位年仅二十四而殁的天才,为思想而生,为思想而死。唯有天才才能开出新境。他是魏晋玄学的奠基者,是正始之音的杰出代表。思想之深刻,思维之敏捷,见解之超拔,皆独步当时,倾倒众生,泽被后世。譬如《世说新语·文学》》记载:王弼弱冠去裴徽那儿清谈,裴徽问年轻人:“夫无,确实是万物所资,然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不断申说,为何?”王弼答:“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为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裴徽所问反映出在此之前孔、老难以会通的理论困境。王弼则以“圣人体无”一句,立刻突破儒道之间的壁垒。王弼的理论创新,令人折服。当时人推崇王弼,古今公认他是正始之音的最高境界,是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的。

搜狐文化:有一种说法是魏晋清谈是中国最早的“说话达人秀”,您认为魏晋清谈有哪些语言之美?

龚斌:魏晋清谈既是思辨的竞赛,也是语言的竞技。清谈一开始就是雅谈、美谈、正论,这就决定了语言的艺术性一开始就成为清谈的品质之一。孔子说,言之不文,行之不远。魏晋清谈把语言艺术推崇到了极致。这其实很好理解,雄辩或机智巧妙的谈论,总是给人思想的启迪和观感的愉悦。西晋清谈家裴遐婚后三天与郭象清谈,邓粲《晋纪》说裴遐善叙名理,辞气清爽,泠然若琴瑟,闻其言者,知与不知,无不叹服。由此可见,清谈不仅仅是义理高明,而且语言上有重有轻,有疾有徐,抑扬顿挫,有音乐之美。

当然,清谈家个性各异,有人嘴快,有人口讷,有人剧谈,有人言缓。大体而言,魏晋清谈的语言风格有繁重与简约两种。前者如郭象清谈,滔滔不绝,如锯木屑纷纷落地。裴頠“辞论丰博”,时人谓之言谈之林薮。再有一流清谈家如支遁,论《逍遥游》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可见,支遁清谈的语言新奇如鲜花盛开,极有美感。简约一派的代表如西晋乐广,“约言析理”,最简约者如“名教中自有乐地”一语,思想深刻,简约有味。故论清谈语言,不可作一律看。总之,清谈好比语言的百花园,有的热烈,有的冷艳,有的丛生,有的单支,有的争艳,有的孤独。但无一不具思致,令人回味和叹赏。

龚斌,1947年生于上海崇明。1981年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陶渊明研究会名誉会长,《世说》学研究会会长。精研中古文化与文学,旁及中古佛教史,尤以陶渊明研究、《世说新语》研究见长。撰著有《陶渊明集校笺》《世说新语校释》《陶渊明年谱考辨》《南山的真意》《慧远法师传》《鸠摩罗什传》等。

文/袁立聪 审/钱琪瑶


汉字的起源

人类有了语言,就可以积累知识,形成文化。 有了文字,就可以记录语言、交流信息。 语言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文字把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和文明阶段区分开来。 文字更打破了语言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将语言传送到远方,扩大了语言的交际功用。 现存最早的汉字甲骨文产生在殷商时代,距今大约有三千四百年的历史。 它已是一种有着比较严密体系的文字。 小屯的殷墟文化,仅从它相当发达的冶炼技术和铜器、陶器、玉器上的艺术纹饰看,便可以确定它已是高度发达的文明.我们完全可以推测,甲骨文产生的时代,恐怕不会处在中华民族由蒙昧走向文明的路口。 汉字在进入甲骨文之前,必定还有一段相当长的历程。 但是,沿着甲骨文再向前追溯,我们所能看到的有关汉字起源的文献记载,最早来自周秦的典籍,而且大都是传说,有的还带有神话色彩。 虽然神话与传说有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根源,是某些历史现实的折射反映。 但这些传说并非汉字起源历史面貌的详尽写实,它们只能推断汉字起源前后的状况和汉字起源的大体时间。 可以证实汉字历史面貌的文物与文献还不够系统和充分,因此,对汉字的起源,只能以不连贯的历史证据和依照发展逻辑的推测为基础,建立科学的假说。 汉字起源的说法繁多,历代学者各抒己见,这包括 1,汉字源于结绳.认为文字是在上古时期结绳治事的启示下创制而成的。 2,汉字始于八卦.认为文字产生于易卦的卦象,如干卦为天,坤卦为地,坎卦为水,离卦为火等。 3,仓颉视龟作书.认为仓颉受到灵龟的启示创制了文字。 4,汉字、图画同源.认为书画异名而同体,在文字产生的初期,书亦画,画亦书。 5,汉字源于图画.认为二者并不同源,图画在先,文字在后,文字是在图画的基础上产生的。 6,汉字源于先民的社会实践。 认为文字的产生直接导源于原始的记事方法 。 7,中国文字西来说.回答者: AegeanBlue - 大魔导师 十二级 11-12 21:22查看用户评论(1)>> 评价已经被关闭目前有 3 个人评价 好66% (2) 不好33% (1) 相关内容•谁知道汉字起源的传说 •汉字起源的传说!!!急求 •汉字起源的简介 •有关汉字起源的书 •你认为仓颉作书的传说透露出了那些有关汉字起源的文... 更多相关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汉字 起源其他回答共 4 条具体请查看回答者: 永远记得你_琼 - 经理 五级11-12 20:12查看网络百科 回答者: 简可 - 护国法师 十五级 11-12 20:13查看网络百科 回答者: chenjian34 - 秀才 二级11-14 19:01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 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 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 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 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 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 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 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 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 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 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汉 字 的 起 源 有 种 种 传 说, 中 国 古 书 里 都 说 文 字 是 仓 颉 创 造 的。 说 仓 颉 看 见 一 名 天 神, 相 貌 奇 特, 面 孔 长 得 好 像 是 一 幅 绘 有 文 字 的 画, 仓 颉 便 描 摹 他 的 形 象, 创 造 了 文 字。 有 的 古 书 说, 仓 颉 创 造 出 文 字 后, 由 于 泄 漏 了 天 机, 天 落 下 了 小 米, 鬼 神 夜 夜 啼 哭。 还 有 一 种 传 说, 说 仓 颉 观 察 了 鸟 兽 印 在 泥 土 上 的 脚 迹, 启 发 了 他 发 明 文 字 的 灵 感。 这 种 种 传 说 都 是 靠 不 住 的。 文 字 是 广 大 劳 动 人 民 根 据 实 际 生 活 的 需 要, 经 过 长 期 的 社 会 实 践 才 慢 慢 地 丰 富 和 发 展 起 来 的。 从 1954 年 秋 至 1957 年 夏, 中 国 考 古 工 作 者 多 次 发 掘 了 半 坡 遗 址(今 西 安 市 东 郊 半 坡 村 北), 发 现 了 早 在 6000 年 左 右 半 坡 人 在 长 期 的 生 活 和 生 产 实 践 中, 创 造 了 具 有 文 字 性 质 的 劾 划 符 号 和 绘 画、 雕 塑、 装 饰 品 等 艺 术 作 品。 半 坡 人 的 刻 划 符 号 多 保 留 在 彩 陶 上, 这 可 以 看 作 是 原 始 的 中 国 文 字。 近 年 来, 中 国 在 山 东 莒 县 陵 阳 河 大 汶 口 文 化 晚 期 的 一 处 遗 址 里 发 现 了 一 批 墓 葬 (距 今 已 有 4500 多 年), 出 土 了 大 量 的 文 物。 在 一 些 陶 尊 上 各 刻 有 一 个 图 象 文 字, 共 发 现 了 10 多 个 单 字。 这 些 文 字 是 按 照 实 物 的 形 状 描 绘 出 来 的, 所 以 称 为 “象 形 字”。 字 体 的 结 构 与 甲 骨 文 上 的 象 形 字 十 分 相 似, 但 比 甲 骨 文 要 早 1000 多 年。 因 此, “象 形 字” 是 中 国 最 早 的 文 字, 它 已 具 有 了 文 字 的 特 征。 汉 字 的 构 成 主 要 有 三 种 方 法: 象 形 法 这 是 形 成 汉 字 的 最 早 方 法, 因 此 创 造 了 最 原 始 的 文 字, 例: “日” 写 成 , “月” 写 成 , 水 写 成 , 牛 写 成 等 等。 这 些 象 形 字 经 过 逐 渐 的 演 变, 到 后 来 都 改 变 了 原 字 的 形 体, 变 成 了 后 来 方 正 的 字 体, 有 的 笔 画 减 少 了, 有 的 笔 画 增 添 了, 由 不 规 则 变 成 了 有 规 则 的 字 体。 会 意 法 象 形 字 比 较 容 易 看 出 造 字 的 道 理, 但 它 们 不 能 表 达 抽 象 的 意 思。 古 人 便 创 造 了 另 一 种 造 字 法 —— 会 意 法。 就 是 用 不 同 的 符 号 或 借 用 “象 形 字” 加 上 一 些 符 号 来 表 达 一 个 抽 象 的 意 思。 例: “明” 字 写 成 , 意 为 “日” 和 “月” 带 来 光 明。 “旦” 字 写 成 , (意 为太 阳 出 地 平 线 而 升 起。 形 声 法 象 形 字 和 会 意 字 都 能 从 字 形 上 看 出 字 的 意 义, 但 却 不 能 读 出 声 音。 因 此 又 创 造 了 形 声 法 来 造 字。 把 表 示 声 音 的 声 旁 和 表 示 意 义 的 形 旁 搭 配 起 来, 组 成 很 多 新 字。 例: “爸” 字 是 表 音 的 “巴” 字 和 表 形 的 “父” 字 的 结 合; “ 芭 ” 字 是 由 “巴” 和“++” 搭 配 而 成。 这 样 文 字 越 造 越 多, 据 统 计, 形 声 字 占 汉 字 的 90% 左 右。 汉 字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成 为 人 们 交 流 思 想 的 重 要 工 具, 适 应 了 人 类 社 会 生 活 的 需 要。

对嵇康的精神、情感、意志、品质进行简单的分析

嵇康 嵇康(223-262):三国时谯郡铚(今宿县西南)人,字叔夜,魏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出类拔萃的“竹林七贤”第一人。 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 善鼓琴,工书画。 在哲学上,他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主张回到自然,厌恶儒家各种人为烦琐礼教。 在政治面目上表现为刚肠嫉恶、锋芒毕露。 遭钟会陷害,被司马昭所杀,临刑前,奏《广陵散》一曲,从容赴死。 嵇康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文风犀利,泼辣洒脱。 一生勤奋著述,他的诗文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中有较高地位,“心写心声不失真”是嵇康诗文最突出的特点。 嵇康身当魏末玄学兴盛时期,他对玄理有自己的见解,称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与山巨源绝交书》),表明他对老、庄的服膺。 他又认为,神仙禀之自然,非修炼所能致,然而如导养得法,常人也能够长寿,与流行的服食飞升神仙之说有所不同。 他著有《养生论》,强调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等精神上的自我修养功夫。 并与向秀就这个问题进行过讨论。 嵇康在文章里主张心无措乎是非(《释私论》),但是他的行动却是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 嵇康的这种性格,表现为他对名教、礼法的批判。 当时司马氏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大力标榜提倡礼法,用所谓人伦有理、朝廷有法来羁縻一些士子。 嵇康则在一系列文章中强调道家的自然,揭露礼法和礼法之士的虚伪本质。 嵇康每非汤、武而薄周、孔,这种非毁先王的作法,实际上是要否定今王——司马氏。 嵇康对司马氏的敌意,在他另一些文章中也有所流露,如《管蔡论》一文,为历来被说成是顽恶显著的管叔、蔡叔翻案,说他们本来是服教殉义、忠诚自然的,只是由于武王死后,周公摄政,卒遇大变,不能自通,忠疑乃心,思在王室,遂乃抗言率众,欲除国患。 当时司马昭曾以周公自居,而魏末又屡次发生大臣举兵抗命、反对司马氏的事变,所以此文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作者是在为反对司马氏的□丘俭、诸葛诞等人张目。 事实上,后来钟会构陷他,一条重要罪状就是康欲助□丘俭。 嵇康的文学创作,主要是诗歌和散文。 他的诗今存50余首,以四言体为多,占一半以上。 代表作有《赠秀才入军》18首以及《幽愤诗》。 《赠秀才入军》为赠其兄嵇喜之作。 诗中写对从军远征的哥哥的思念,表现了兄弟间的动人情谊。 如第9首(良马既闲),用想象的手法,写嵇喜在军中驰射的英武风姿;第14首(息徒兰圃)也以想象方式,写嵇喜在征途中息驾休憩、寄情山水的悠闲神态;第15首(闲夜肃清)又写诗人自己在清夜朗月下置酒无欢、御琴不鼓的孤独寂寞心情,写得都相当亲切感人。 诗中大量使用比兴手法来渲染浓郁的别离气氛,它们大多由《诗经》中化出,显示了嵇康四言诗所受《诗经》的影响。 《幽愤诗》作于系狱临终之前。 诗中回顾了自幼至长的经历,叙述了自己托好老、庄,贱物贵身的思想及其形成原因,认为自己终致囹圄,是由于性格顽□,招来了谤议。 诗中表示希望度过目前的厄难,然后去过超尘绝世生活,无馨无臭,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 这篇诗由于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写的,所以沉至痛切。 在写法上,它采取了回环往复的多层次结构,强调了诗人愧恧的心情和守朴全真的志向,充分表达了他内心的郁闷愤懑。 嵇康往往在诗中抒发他强烈的愤世疾俗心情,因此他的一些作品写得比较直露,语含讥刺,锋芒毕现,表现出清峻警峭的特点。 而他的另一些诗作夹有谈玄的成分,如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钓叟,得鱼忘筌之类。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他诗歌形象的生动性。 不过总的来说,嵇康的诗歌,特别是四言诗,在文学史上还是有相当地位的。 嵇康的散文成就超过诗歌。 他的论说文、书信、传记写得都好。 论说文今存9篇,多为长篇,以《养生论》、《声无哀乐论》等最为著名。 这些文章多是阐弘他的哲学、政治、伦理思想的,如《养生论》是宣传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的;《声无哀乐论》论证情感与声音的关系,认为哀乐之情的产生,自以事会,先遘于心,但因和声,以自显发,文章批驳了声音本身具有哀乐的观点;《管蔡论》是篇政治历史论文,《明胆论》又是篇心理学论著。 这些文章的共同特色是师心以遣论(《《文心雕龙》·才略》),即敢于提出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文风犀利。 如上述《管蔡论贰ⅰ渡薨Ю致邸返龋际嵌源车拿坦勰畹奶粽剑硐至思蟮挠缕?BR> 书信今存2篇,即《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吕长悌绝交书》。 前一篇是写给友人山涛的。 当时山涛将离吏部郎之职,举嵇康自代,康即写此书谢绝。 书中列述自己不能任职的理由,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述说自己性格刚直,脾气怪僻,与俗人即礼法之士不合。 此书写得泼辣而洒脱,向来被认为是嵇康散文中的代表作。 后一篇是致吕安之兄吕巽的,书中大义凛然地斥责吕巽行为污秽,而且包藏祸心、反诬无辜的弟弟,愤怒地声明同他绝交。

儒家学派的主张是什么?

一|、主要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 《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 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 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二、思想精华1、主张“仁”,行仁政,即提倡“德治”。 2、主张“礼”,提倡 “三纲五常”,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3、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即行王道。 4、强调“中庸”之道。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chuangtou/40964.html
美军工复合体从冲突中获利 民众承担代价 法塔赫官员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