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大显身手 智慧春耕

(原标题:“智慧春耕”在新疆大显身手)

在沙湾市金沟河镇三道湾村的农田里,番茄苗移栽机正进行作业。 孙志坤摄

柯坪县农技人员正查看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情况。 刘红文摄

在博湖县塔温觉肯乡敖瓦特村的大田里,新型辣椒苗移栽一体机正在田地里作业。 薛云少摄

连线主持人: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夏青

农业稳产增产,科技是关键。随着我区春耕生产由南向北有序展开,全区各地通过推进良机、良技、良法等深度融合,打牢各类农作物丰产基础。让我们连线各地,一起去沃野里感受新技术、新装备如何助力各类农作物稳面积增产量。

农机升级成为好帮手

连线人:沙湾市融媒体中心 焦祖卿 孙志坤

眼下是春耕生产的关键时期,沙湾市番茄苗移栽正全面展开,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5月6日,在沙湾市金沟河镇三道湾村村民柴国建家的农田里,一台台番茄苗移栽机正穿梭作业。柴国建是村里的番茄种植大户,今年种植了660亩番茄。

“移栽机每天可移栽番茄苗130亩,我家的地5天时间就能栽完。今年我家种的是新品种番茄,这个品种的优点是皮厚、果肉多,亩产可达9吨。”柴国建说。

农机是农业现代化的装备支撑,通过多年发展,沙湾市大宗农作物种植综合机械化使用率达100%。今年,当地还引进了升级版的番茄苗移栽机,可以一次完成打穴、栽苗、覆土、压实等作业程序,省工省时。在番茄苗移栽季,移栽机生产厂家也派出技术员跟机作业,确保移栽作业顺利进行。

德州福瑞特农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技术员林雷雷说:“今年我们对移栽机的苗杯进行了升级,由原先的18个苗杯升级到现在的32个苗杯,极大减轻了投苗手的劳动强度。”

同时,厂家还对移栽机的材质进行了升级。“升级后的番茄苗移栽机对于黄土地、沙土地、黏土地都可以进行正常移栽作业,不会影响番茄的产量。”林雷雷说。

沙湾市是我区加工番茄主产地之一。多年来,该市通过构建“种植户+企业”的产业体系,引导种植户与企业签订合同,企业以保底价收购番茄,给种植户提早吃上“定心丸”。今年,沙湾市计划种植番茄3.06万亩,全部采取订单种植模式,种植面积较去年增加1.42万亩。

林雷雷说:“如今农民使用农机种植、管护、采收农作物已从过去的非刚性需求转变为离不开、还好用,这也激励我们持续研发,提升农机性能,让农机更给力。”

玉米不减产 多收一季豆

连线人:阿克苏地区融媒体中心 刘红文

时下正是春播季,阿克苏地区的广大农民在播种玉米时,采取“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柯坪县是把“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和应用到乡村的代表,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将为当地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5月7日,笔者走进柯坪县盖孜力克镇玉斯屯喀什艾日克村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基地,只见几台大型精量播种机正在田间来回穿梭,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粒粒玉米、大豆种子被均匀地播种到农田里。

“今年柯坪县首次把‘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和应用到田间,采用六行玉米、八行大豆的带状种植模式进行播种,通过合理配置大豆与玉米的行距和株距,实现两种作物协同共生,玉米产量基本不减,还增收一季大豆。”柯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牙生·尼牙孜说。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主推的一项种植技术,复合种植模式在解决大豆玉米争地的同时,充分发挥边行优势,实现玉米产量基本不减、增收一季大豆。

牙生说,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中,县农业部门对农民购买种子肥料农药给予一定的补助和服务支持,积极组织激光平地机和精量播种机进行平地和播种,同时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种植管护技术指导,确保农民种得下、产得出、有收入。

新疆金丰源种业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王冬说,因采用机械化播种,相比人工播种效率大大提高,省时省力,降低了生产成本,可实现玉米、大豆高产稳产,助农增收。

“好的玉米、大豆品种加上先进的播种技术,让同样的土地可以产生更高的收益。”牙生说,柯坪县决定推广此种种植模式时,农民积极踊跃参与,下一步,将逐步在全县大面积推广,让更多的农民享受此种种植模式带来的实惠。

机械化移栽省力省钱

连线人:巴音郭楞融媒体中心 薛云少

5月6日,在博湖县塔温觉肯乡敖瓦特村,工业辣椒种植大户陈云站在自家地头边,望着一行行翠绿的辣椒苗满脸欣慰。

“辣椒苗通过机械移栽后,不仅弥补了人工移栽过程中深浅不一、株距不均等缺点,还保证了辣椒苗移栽的质量和成活率。”说起机械化移栽辣椒苗的好处,陈云随口便列举了几项。

当下,博湖县工业辣椒苗移栽工作,在新型辣椒苗移栽一体机的推广和应用下,大大提高了移栽效率,辣椒苗移栽作业更加省时省力省钱,农机真正成为辣椒地的“主角”。

陈云说:“我今年种植了200亩工业辣椒,移栽辣椒苗时,新型辣椒苗移栽一体机在驾驶员和几名工人的配合下,一次完成取苗、投苗、膜上打孔、栽植、覆土等作业,辣椒苗被精准移栽,一台机子一天作业可达30余亩。”

近年来,博湖县将现代化农业技术与土地、辣椒种植户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广辣椒苗机械化移栽种植技术,实现由人工向机械的转变,不断跑出全面机械化的“加速度”。根据测算,人工移栽辣椒苗每盘5元,一亩地用秧苗约50盘;机械移栽收费每亩约200元,一亩地用秧苗40—45盘,总计节约人工及秧苗费用50—150元。辣椒苗机械化移栽,真正做到了省时省力更省钱。

目前,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已形成了以博湖、焉耆、和硕、和静为主的辣椒种植区。2023年,全州辣椒种植面积超过50万亩,辣椒是焉耆盆地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巴州农业农村部门大力示范推广下,辣椒苗机栽率已超过75%,辣椒苗移栽机从“有机可用”发展到“有好机可用”,成为农民挣钱好帮手。

巴州农业农村机械化发展中心主任王东林介绍,近年来,该中心聚焦辣椒种植全程机械化,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企业+高校+农户”的产学研推一体化模式,整合多方资源,攻克了移栽机“效率低、故障多”和机采辣椒“两高一低”等技术难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三年来,巴州辣椒种植全程机械化水平年增长率在10%以上,年均为农民节本增效上亿元。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要简单概括,急用~~!!!

苗族: 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 苗族妇女的衣着美观、大方,大襟上衣绣有花饰图案,下身穿百褶裙,犹如开屏的孔誉尾,非常富有民族特色。 苗族妇女的服饰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苗族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虹染,工艺精湛,深得国内外赞誉。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 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 苗族有自然崇拜、祭祖习俗,部份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 恋爱:跳月也是苗族青年男女很喜欢的一种活动,一般在春秋两季的佳日举行,这种活动实际上是青年男女的择偶盛会。 跳月时,男女青年酣歌狂舞,各选所欢,互相求爱,因此又被人们称为恋爱舞。 皓月当空的夜晚,苗家的青年男女吹着芦笙,摇着小铃,唱着情歌汇集到了跳月场。 小伙子们吹着芦笙排成一排在前面,姑娘们摇着小铃排成一排在后面,按传统的规矩和动作开始跳舞。 在芦笙和铃声的伴奏下,队伍不断地变换队形和动作,时而结成几个大圆圈,时而变成花瓣状,时而穿梭来往,时而插花交错。 共间夹杂着姑娘和小伙子的歌声,欢笑声和惊叫声,场面十分热烈。 跳舞的时候,男女间可以嬉笑逗趣,小伙子可以把芦笙吹到姑娘面前求爱,甚至可以用舞蹈动作碰撞对方,以此逗趣。 姑娘可以在舞蹈中用绿巾包裹的小花球投掷自己看中的小伙子,一次不行,可以投掷二次、三次。 场内的人们跳累了,可以坐到场外休息,场外围观和休息的人们又来接着跳,这样轮流着一直跳到天亮。 这期间,青年男女可以到场外的草棚里去吃东西、喝米酒,也可以坐在场外互相对歌,也可以跟刚刚结识的舞伴窃窃私语,谈情说爱,也可以邀约自己的恋人到场外的僻静处去互表衷肠,盟定终身。 总之,一夜跳月下来,都有不少苗家姑娘和小伙子成为恋爱人。 有的终成眷属。 3、婚丧、生育中的礼仪几禁忌:参加苗族的婚礼、丧礼,应和当地人一样,带点钱物表示祝贺或哀悼。 在丧礼中,收到了客人的财物后,一 群孝儿孝女将向客人行跪拜礼敬酒,表示深深的谢意。 客人不论喝多喝少,都要接过他们的酒杯,否则被视为无礼。 苗族妇女生了小孩以后,忌讳外人进入,特别忌讳穿雨鞋和孕妇进入。 家有产妇,都要在门前悬挂一顶破草帽或在屋外岔路口插上一枝绿树枝,以示谢绝外人进入。 如果不慎闯入产妇家,主人会端出一碗水让客人喝。 客人应该把水喝干,切记不能把喝不完的水倒掉。 如果客人穿着雨鞋闯入产妇家,临走时主人让客人把鞋脱下倒拎着出门,客人应尊重主人的请求。 苗族习惯,产后3天之内闯入产妇家者叫踩生,踩生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做孩子的干爹、干妈。 作为礼节,临走时还应留一点钱物给孩子,以后还要记住这个干儿子或干女儿。 如果婴儿日夜啼哭或经常生病,苗族认为应该给婴儿寻找保爷、保娘。 寻找保爷、保娘有两种方法:一是择算好吉日,在家等待,3天之内到家里来的第一个人,就是孩子的保爷或保娘;二是择吉日,背着孩子,抱着大公鸡,拿着香、纸等,到溪流桥边搭上新桥,等待第一个过往的行人。 能够撞上苗族人家请保爷、保娘,据说是彼此的福气,客人不应拒绝,应接过孩子,说些祝福的话,给孩子取一个如意的名字,接受主人家的酒肉款待,临走时给孩子留下点财物做纪念。 回族: 元世祖忽必烈率军攻陷大理后,有不少中亚、西亚和新疆等地的回族军民和贵族来云南定居。 元朝时在云南任平章政事,掌握全省军、政、财、文大权的赛典赤瞻思丁就是回族。 普遍使用汉语的语言、文字。 住房、服饰等也与汉族大致相同。 在云南农村的回民,除从事农业生产外,还兼营小商业和手工业,生产工艺水平都比较高。 绝大多数的回民信仰伊斯兰教,遵循教规,风俗不吃猪肉,以牛、羊、鸡肉为食。 回族节日主要有尔仪(开斋节)、古尔邦(宰牲节)和圣纪(圣会)等 节日:回族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三大节日。 开斋节,在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 教历九月为斋月,封斋第29日傍晚如见新月,次日即为开斋节; 如不见新月,则再封斋1日,共为30日,第二天为开斋节。 古尔邦节,时间为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圣纪节,时间是伊斯兰教历的三月十二日。 礼仪及禁忌: 1、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及禁忌:回族待人热情诚实,保持着讲礼貌的好传统。 回族亲友相逢,以喜悦的面容相待,互道色俩目(即互相问好)之礼。 回族是一个非常好客而热情的民族,有着持家从俭,待客要丰的优良传统,重视待客礼节。 当家里来了客人,主人立即起身相迎让座,献上香茶。 当南主人与客人愉快交谈时,女主人则到厨房准备丰盛饭菜款待客人。 就餐前,要先洗手。 入席,谦让年长者如坐上席。 上饭菜之前,主人首先要上盖碗茶。 倒茶水时要当着客人的面将碗盖揭开,然后盛水加盖,双手捧递。 这样做,一方面表示这盅茶不是别人喝过的余茶,另一方面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客人要起立,双手接茶盅。 进餐时,上席长者先动筷子,其他人才能进食。 席间,不说污言秽语,不挑剔食物,不要向碗里吹气,也不要用筷子在碗乱搅动,要小口进食。 饮水时,不连接吞咽,不能对着杯盏喘气饮吮,要一口一口地慢饮。 当客人道别时,回族总是满脸笑容,并一再挽留,一直将客人送出自家大门。 在回族村寨,当别人请你作客时,要答应他,不能随便谢绝。 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应邀,要讲清原因,表示谢意。 回族的饮食禁忌颇多,主要有:进入清真寺忌抽烟。 忌食猪肉以及凡有犬齿且猎食其他动物的猛兽,忌食自死动物,忌食动物的血液。 禁止饮酒。 在语言上,对食用的畜禽忌说肥,而说壮;忌说杀,而说宰;忌说肉,而说菜,如牛菜羊菜。 相互之间不用禁忌物来比喻。 蕴涵于回族民居文化现象上的一些禁忌和礼仪,为我们揭示了云南回族精神世界的底蕴。 在许多回族家庭中尤其是老年人居住的房间里,是绝对看不到任何有人或动物的图画、雕塑的。 回族建房是绝对不看阴阳、风水的,他们至多选择一下民居的朝向:如喜好坐北朝南、背阴朝阳,喜好平坦、宽敞、干燥,忌低洼潮湿和易遭山洪水流冲刷处。 民居大门一般禁忌向西开,但也不是绝对的,在某种情况下(受到地形的限制),也可以变通。 回族民居内部的布局分配体现以西为贵,西房通常为老年人居住,西墙是老年人在家礼拜时面对的地方。 当老年人做礼拜的时候,切忌旁人从正在礼拜的老人面前走过。 2、节日与祭祀活动中的礼仪及禁忌:回族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三大节日。 开斋节,在伊斯冀汤��乱蝗铡=倘站旁挛��拢�庹�?9日傍晚如见新月,次日即为开斋节;如不见新月,则再封斋1日,共为30日,第二天为开斋节。 古尔邦节,时间为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圣纪节,时间是伊斯兰教历的三月十二日。 3、婚丧、生育中的礼仪及禁忌:回族婚姻一般实行族内婚,少数与其他民族通婚者,原则上要求对方随回族习俗生活。 斋月一般不结婚。 回族把人的去世称做归真,实行土葬、速葬、薄葬。 土葬送葬时众亲友争抬金匣,不穿孝衣,不戴孝帽、黑纱,不哭丧,不鸣鞭炮,不搞吊孝活动。 布依族早在元明时期就进入封建领主制阶段,从清代初期至本世纪50年代,封建地方经济已成为主要的经济形态。 布依族崇拜祖先,有的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 布依族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 节日除了同汉族相同的春节、端阳、中秋外,还有极富本民族特色的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和六月二十四等节日。 布依族妇女善于纺织和刺绣,蜡染工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色调淳朴、图案独特,深受各族人民的欢迎。 行不

食之美是一个什么的判断

“食之美”是一个(C)的判断。

A. 精神美

B. 物质美

C. 综合美

D. 个体美

古人有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国人自有一套生活的智慧,饮食文化亦是如此,四季有别,人们春耕秋收,一年四季,按季而食,一直是人们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前几天恰逢节气里的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一个节气,大雪时节,天气越来越冷,雪往往下得大,这个时候,是冬令进补的好时机,要以补阳为主。

最近也是气温骤降,适合吃一些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热量高的食物,但是具体哪些食材好,怎么选择搭配更滋补养生没有特别了解,所以我特意拿起这本《节气厨房》看了一下关于大雪这个节气的内容介绍,每个节气里特别提到适合做得菜谱,都是我所关注的。

二十四节气的气候变化,随时都在影响着人体的生理节律,因此饮食也必须顺应节气的变化,符合二十四节气更替的自然规律。

节气厨房》这本书,排版精美,搭配了手绘的可爱菜谱,看起来非常温馨,很有生活气息,带着烟火气,并且我比较喜欢作者的文笔,随性亲切,让我想到了以前看过的蔡澜老先生关于写生活和美食类的书,总是让人阅之愉快,同时《随园食单》里的内容也有提及,很多古时与现代的菜谱融会贯通,内容保罗万象,随笔散文性质去介绍美食,摆脱了枯燥乏味的观感。

最喜欢看里面关于菜谱的介绍,结合了现代的烹饪之法,料理机什么的都可以大显身手,如:“汽锅鸽子汤、“菊花鸡丝”、“香烤秋刀鱼”、“荷香莲藕粉蒸肉”很多都是深受喜爱的美味菜肴,这几天跟着学习了不少,眼下正是做腌肉,腊肠的时候,书里介绍了“川味腊肠”的做法,详尽细致的讲解,一看就能做出好吃的味道,不禁让人跃跃欲试。

这本书虽然侧重美食方面的内容介绍,但字里行间都在传达出一种很乐观的情绪,对食物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作者用心整理出的菜谱,一看就知道是经典好菜,相信跟着这本书学习做菜能做出不错的味道,也能让美食传递出幸福的感觉。

自从看了这本《节气厨房》感觉很多关于时令蔬菜选择,食材属性介绍,节气养生之道了解不少,相信以后的日子,每个节气里怎么吃,我一定会时常翻开此书,看看当下需要注意什么,哪些菜谱可以选择去做。

相信热爱美食,热爱生活的人都会喜欢上这本书的,因为一蔬一饭,最能触动我们的味觉和记忆。

少数民族是怎样过年

柯尔克孜族——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柯尔克孜族人便欢度“诺若孜”节,这与汉族的春节很相似。 过节时,每家都按自己的能力把饭菜办得丰盛些,互相请客,以示庆祝。 过节那天晚上,当畜群从牧场上回来的时候,每家毡房前都用芨芨草生一堆火,人先从上面跳过,接着牲畜从上面跳过,预示消灾解难,在新的一年里人畜两旺。 布依族——阴历腊月底,家家户户薰肉、灌香肠,烤酒、做糯粮粑粑、米花、缝新衣、手帕。 腊月二十三用麦芽糖等果品送灶神。 请先生写对子,贴门神、年画。 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围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后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团圆饭,整夜守岁。 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预兆丰年。 初一在家里扎彩灯,晚上一齐点燃,挂在大门口。 过了初一,人们开始串门拜年。 青年男女相约去“起表”,以歌声表达爱慕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唢呐、月琴、洞箫、姐妹箫、铜鼓等乐器伴奏声中跳“打花包”。 有些地区正月十五过完年,正月三十还要过“小年”。 土家族——从正月初一前两天开始,第一天称大年,第二天为小年。 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 节日期间吃“红曲鱼”,以象征富富有余,还吃大锅烩菜,称合菜。 初三举行“摆手舞”会,参加者达万人之多。 此外,还有耍龙灯、舞狮子、灯会、戏剧、武术等活动。 壮族——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二,共三天。 凡在外工作的都要在三十之前回家。 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 除夕,家家杀鸡杀鸭、蒸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 晚饭有八道菜,其中有“白斩鸡”、炖整鸡。 家家都要守岁到半夜,燃放鞭炮后就寝。 正月初一、初二,凡来客必吃粽子,粽子有馅,由去皮绿豆、半肥不瘦的肉拌上面酱制成。 男女多于此时对歌,或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 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饭,以示来年要丰收。 这种饭叫“粽粑”,有的长达尺余,重五六斤。 节日期间喜爱举行抛花包活动。 男女青年各分一队,双方相距约50米,划出界线,互相抛接,凡抛出界线或没有接着便为输者。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初一这一天,举行传统的“打土块”活动。 他们以土块做“武器”,互掷对方,这一天,年过花甲的老者也要兴冲冲跑到山野的“战场”上去大显身手。 侗族——初一清早,从塘里弄几条又大又鲜灵的鲤鱼,煎、炸、烧、炖、摆上桌,再加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 侗家人说,春节吃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有余(鱼)、五谷丰登、余钱余粮。 春节时,盛行爬山比赛。 谁先爬到顶,谁就得到姑娘或小伙子的礼物。 姑娘赠送自己刺绣的侗锦,小伙子献出精致的竹盒、斗笠,这项活动往往持续半月之久。 仡佬族——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是仡佬族人民的春节。 因他们居住在气温较低的地方,到三月草木才开始发芽,春天才开始。 在这即将春耕大忙之际,大家团聚在一起过年,共同祈祷祖宗、山神保佑,诸事如意,五谷丰登。 又因清明节常在三月初左右,这样两个节一起过,所以将这一天定为仡佬年,也就是春节。 年轻人在节日期间,连村接寨举行打鸡毛、打毽子、打花龙、打鸡蛋等活动,还伴之以歌舞,尽情欢乐。 哈萨克族——春节期间喜爱开展“姑娘追”活动。 这种活动风趣动人,也是男女青年表白爱情的一种别致方式。 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 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哪个小伙子获胜,姑娘就会把水酒作为奖品送到他的嘴边。 春节期间,各家各户都酿水酒,向长辈敬酒。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 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 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 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春节时,人们身着盛装,一对对兴高采烈地玩跷跷板,彼此一起一落,谁在空中做的动作优美,弹得高,谁就领先获胜。 水族—— 按照水族的水历,正月的第十二日为“端节”,即“过年”的意思。 节日的夜晚,寨子里举行联欢,在锣鼓和唢呐声中,男女青年尽情唱歌跳舞。 联欢会上使用的锣鼓类型很多,最大的直径一米以上,锣重一二百公斤。 鼓面画有花纹图案,鼓身刻着浮雕,既是民间乐嚣,又是工艺品。 傣族——初二、初三,一些村寨将举行“象脚鼓比赛”,选手们精神振奋、击鼓不停,谁的动作优美、鼓声好即获奖。 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 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 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 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独龙族——年,一般在每年农历十二月下旬举行,具体日期由各个家族自己卜卦决定,节期长短也视准备的食物多寡而定。 由于独龙族没有文字,过去邀请客人过年节,就只好用刻木或结绳作请柬。 一个家族决定哪一天过节后,计算出离过节还有几天,如果以刻木记日,就在特制的木板上刻上几格,每一格代表一天,然后剖为两半,一半自己留着,一半送给客人。 以后双方每过一天就削去一格,削到剩最后一格时,就知道第二天要过节了。 如果用结绳记日,离过节还有多少天,就结多少个结,然后将结绳送给要邀请的亲友,自己留一条,每过一天解一个结,解到最后一个结的时候,就知道是过年了。 哈尼族——每年要过两次年。 一是十月节,二是六月节。 哈尼族历法以十月为岁首,即“大年”。 过年这天,人们走亲访友,求亲订婚。 “六月年节”期间杀牲祭祖,开展荡秋千、摔跤、唱山歌等文体活动。 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 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卡多人(哈尼族支系)——云南新平县境内的卡多人,过年时间在农历正月初六。 传说古时勇敢的卡多青年为了抵抗外来的侵略,出征应战,临行时留下话,他们哪天还乡,新的生活就从哪天开始。 战争结束后,因征途遥远,直到新年初六日他们才回家。 家乡人就把这一天定为新的一年开始。 过年时,他们杀猪宰羊,跳大鼓舞,以此庆祝。 普米族——滇西北高原的普米族群众多以腊月初六为岁首,除夕夜,各村寨要放火炮三响,并吹海螺。 然后家人团聚吃糯米饭。 勒墨人(白族的称谓)——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碧江县,他们有自己的推算节令的方法,春节日期也有差异。 如桃花发苞时称三月,漆树发叶到五寸左右称五月,这样的推算结果,一年是十三个月,三月称三月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基诺族——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群众把公历六月称作过年月,歌手们轮番互相对歌,输了则留下一块包头布,到第二年再去对。 过年时的每天晚上,老人和妇女们一边品尝酒肴,一边跳大鼓舞,男女青年们乘此时机谈情说爱,寻找自己的情侣。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 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 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 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 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 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年三十家宴十分丰盛而隆重。 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饺子、火烧、豆包等;传统年菜有鲜美的血肠、煮白肉及别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征吉庆有余的鱼菜更不可少。 子时还要吃一顿送旧迎新的鲜肉水饺。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 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 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 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 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 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 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 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 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 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 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 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 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除夕更岁时,一家人围坐在包内火炉边,在向长辈敬献“辞岁酒”之后,饱餐烤羊腿和煮水饺。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 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春节期间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点招待客人。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 除夕岁守夜。 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 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 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 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 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达斡尔族——生活在黑龙江和嫩江两岸。 除夕年饭是黄米蒸糕,初一大清早,互相拜年的人们一进门就抢食年糕,借以祈愿生活年年提高。 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向长辈敬酒叩头接受老人的祝词。 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长辈年老者带领,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瑶族——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 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寻找意中人。 每年农历七月的月半节是瑶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月半节前夕,家家户户忙得不亦乐乎,村寨内外到处是牛角声和欢笑声。 拉祜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为春节)。 除夕,每家每户要做象征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争先恐后跑到泉边,迎接象征纯洁、幸福的新水,以先得为快。 同时,带着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 高山族——台湾高山族有吃“长年菜”的习俗。 长年菜也叫作“芥菜”,吃这种菜是预示寿命长。 有的人将长长的粉丝加入长年菜里,象征着长生不老。 黎族——过春节,家家宰猪杀鸡、备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吃“年饭”,席间唱“贺年歌”。 大年初一或初二,人们集体狩猎,猎物的来先分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大家均分,怀孕妇女可以获得两份猎物。 佤族——新年第一次见面除相互道喜外,还赠以糯米粑团、甘蔗和芭蕉,以此祝愿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土家族——在全家的团圆饭餐桌上,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 维吾尔族——年节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干等做成的“普罗”,用面粉、羊肉、洋葱等做成的“匹提尔芒达”(包子),用带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团抻成的“兰曼”(抻面),以及与汉族馄饨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尔”等。 此外还备有多种民族传统糕点和小吃食,如“艾西姆桑扎”(圆盘馓子)、“亚依玛扎”(花边馓子)、“波呼萨克”(炸吉皮)、“沙木波萨”(炸合子)、“卡依克卡”(花色炸食)等。 布朗族——春节期间开展托球活动,活泼有趣。 参加者围成圆圈,先由一人将一只用竹片做成的小球托上空中,然后按顺序接球,并用手心将球托向空中,接不到球的人,要罚唱一首歌。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chuangtou/8908.html
公共租赁 保障性住房……楼市政策组合拳让购房者享受实实在在利
发现最美铁路 西成高铁穿越山岭 让诗和远方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