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记精彩的制胜分, 马龙 一手挥拍,一手握拳,360度转身,罕见地释放着满腔激情。
在这场万众瞩目的男团决赛中,马龙与王楚钦3-2力克瑞典组合,为中国队最终夺金开了个好头。
这是马龙4届 奥运 会上收获的第6枚金牌,他成为了中国体育史上前无古人的奥运“六 金王 ”。
本届奥运会,马龙不再出战单打,但在团体赛中出战的四场双打比赛全部拿下。35岁的他,依然是那个最让人放心的队长。
在巴黎,马龙再次感到了矛盾和纠结。
一方面,他是入场旗手,是405名中国运动员的代表,这种份量不言自明。另一方面,他缺席了自己最擅长的男单项目,当樊振东顶着十面埋伏般的压力,扛住张本智和狂风骤雨般的进攻时,35岁的马龙只能在观众席上独自含泪。
眼泪的成分很复杂,其中的情绪自然也是五味杂陈,从5岁握拍开始,马龙已经和乒乓球相伴了31年。除了吃饭睡觉,他几乎随时把拍子带在身边,两轮大满贯、超级全满贯、奥运男单双冠王......单是细数大小荣誉就能列出洋洋洒洒的一篇。
可正是如此,越到“英雄迟暮”,支撑他们前行至今的本源力量、面对残酷命运做出的本能选择、与时间抗争到最后一刻的竞技之心,才能闪耀出愈发纯粹的光芒。
马龙出生于辽宁鞍山,鞍山人热爱乒乓球,李晓霞和郭跃也来自这里。在08年掺杂着热血与中二的誓师视频中,马龙还自称“鞍山小马”。为了专心练球,他6年内转了3次学,14岁就进入国家队,第二年又升至一队。2004年,16岁的马龙已经藏不住自己的锋芒,在乒乓球世青赛中夺得2金2银。同年,马龙又在全国锦标赛中淘汰刘国正、 王皓 和李平,最后不敌王励勤获得亚军。
天才如此,马龙的努力和专注度依然超出了几乎所有人。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坚持一天2-3练的习惯,哪怕没有系统训练,他也会见缝插针地安排碎片式任务——早上10点出发,他8点就会去练一会;活动间隙有个午休时间,他也会挥一会拍;甚至找不到人陪练,他还会自己练。陪伴马龙时间最长的陪练于子洋笑着说:“我琢磨着他是不是不练就难受?”
是的,刘国梁曾经在周日突访训练馆,发现男单一队里只有马龙一人在刻苦加练。他不由得感慨:“30个冲下旋击中29个,天才不可怕,可怕的是天才比你更努力。”06年有记者把球迷制作的乒乓球网站推荐给马龙,问他平时会不会看乒乓球新闻,马龙的回答是:“有这个时间肯定拿来练球或者休息了。”
无与伦比的天赋和努力,让马龙迅速成为国家队主力,08年的“二王一马”包揽奥运单打奖牌,几个月后的乒联巡回赛,马龙就实现了一穿三,迈过这三座高山夺冠。
但这个攻城拔寨、收割一块块金牌的马龙,远没有看起来那么凌厉无敌。他的性格是出了名的内向,小时候在闫永国教练房间里打游戏,电视机坏了,闫教练就逗他:“你把我屏幕玩坏了。”马龙低头小声说:“我没有。”然后就再没说话,甚至游戏也没去打了。
和 张继科 短暂的“一时瑜亮”的日子里,两人的性格差异就更加突出,一个霸气外露,一个谦虚内敛。刘国梁在队内一边敲打张继科一边鼓励马龙,可马龙依然表示“目标还是要向继科学习。”完全没有巅峰强者舍我其谁的气场。
除了内向,马龙还相当地纠结。陈玘形容他是“纠结小王子”,去食堂都能纠结吃猪肉还是鸡腿,队友都吃完了他还没想好。教练问他yes or no,他会回答or......
乒乓球台长不足3米,宽刚过1.5米。方寸之间,留给球手反应的时间不足0.15秒,他们必须在一瞬间下判断、做动作。越到大赛,性格、心态、意志这些略显玄学的要素,越能决定比赛胜负。马龙的技术已至化境,可一旦对手超出了他的掌控,就能在他的心理防线上钻出一个蚁穴。
“显得想凶,又想出手,但打的时候又感觉没把握,又犹豫,所以错过了这种时机。”马龙的心理弱点在13年的巴黎 世乒赛 上暴露无遗。面对即将退役、球拍都落在酒店的王皓,他压力大到不和熟人说话,第三局更是只拿到3分,发过来的球不带转,连王皓都觉得不对劲,过去问他:“怎么不喊暂停?”
马龙三届世乒赛输给王皓,比起球风克制,心态上的自我禁锢占了更大比重。14年和张继科打到抢七,人们只记得张继科赢球后踢烂广告牌的画面,很少有人想起来马龙落寞的背影和满脸泪水:“我为什么要打乒乓球?不打球我就不会这么痛苦。”
当热爱和胜利逐渐变成一种习惯,变成你生活的一部分,变成你的最大标签,甚至主导了你每一天的生活,你还能坚持下去吗?
当胜利戛然而止,一场场失败让你痛彻心扉、怀疑人生,把你之前的成就和自信都打落,你要怎样把这些碎片拼回原样?
马龙给出了答案——哭完第二天,他继续在早上7点23起床,7点半来到训练馆,仿佛无事发生一般,继续挥舞球拍,把陪练当作正赛对手一般,全力打好眼前的每一个球。
在内向和纠结的背后,是马龙独树一帜的强迫症,他的存钱罐里都是专门去银行换的一元硬币,被褥叠成豆腐块,连赢球都想全方位包住对手,“但凡对手出来一点都会觉得难受。”而强迫症的潜台词,是超出常人的自律,是极致的好胜心。
向张继科学习,因为他是世界冠军;输球后继续练球,因为他只认准了打球这一件事。当你身处深渊,退无可退,眼前就只剩向上的一条路。他继续精进反手技术,顶着骨骼钙化的疼痛,抱着“最后一次,输了就是输了”的破釜沉舟的念头,在2015年的苏州,苦战6局力克方博,在每一回合的怒吼声中,马龙从深渊之底跃上球台,成就了职业生涯最具突破性的一场比赛。
正如马龙自己所说:“有些人是霸气外露,有些人就是放在内心,韧劲也是一种霸气。”
韧劲的霸气悠久无穷,从那以后,马龙气势如虹,里约奥运横扫张继科实现全满贯、7局险胜樊振东、连抽4次膝盖积液顺便拿下世乒赛三连冠。就算带着5厘米的手术疤痕,他依然在疫情后的一年内斩获3枚男双金牌和2次男单冠军。
那一年,在连输樊振东两个3-4之后,马龙没有痛苦到接近崩溃,反而感到了阵阵欣喜:他的球感回来了。年底的国际乒联总决赛,马龙以4-1的“绅士横扫”完成了对小胖的复仇,赛后等待颁奖的他在后台久久说不出话:“感觉像做梦一样。”
年纪的增长,挫折和伤病的反复侵袭,不仅没阻止马龙增进自己的技术,反而磨练出了马龙更专注自如的心态。德国名将奥恰洛夫为了终结对马龙的18连败,反复研究他的一招一式,但在19连败后,他无奈承认:马龙总在不断变化,他的技术每两年都有所不同。
进入生涯后半场,马龙变得更从容,他不再执着于一次练满几小时,也不会被一两场失利破防,他只想珍惜每次训练、每场比赛,体会乒乓球本身带给他的纯粹的快乐,在追求下一场胜利的路上一直前行。
“我不想浪费每一分钟,可能某一天、某一场比赛就是我的最后一场比赛,我就更想完美地去完成每一次训练。”
这就是马龙,对“完美”二字有自己独特定义的完美主义者。他知道降低标准就能活得更轻松,他知道参加综艺和商业代言会有更好的生活,他更知道以35岁的高龄奋战在国家队一线要付出多少.....可他依然留了下来,为了自己热爱的乒乓球,为了赢得训练馆和赛场的每一场胜利,更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完美。
那么,成为中国第一个奥运“六金王”,算得上完美了吗?只有马龙自己知道答案。
他说自己不太可能像波尔一样,再多参加几届奥运会了,但他从来没说过巴黎就是自己的终点。只要心中还有热爱,只要对胜利还有渴望,马龙就不会停下自己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