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成城传承文化 各界联手焕新非遗

6月7日,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通州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文化传承 非遗焕新”——北京市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在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启动。来自京津冀、大运河沿岸各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优质非遗项目相聚一堂充分展示交流,以此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京蒙协作。与此同时,市文旅局协同全市各区共组织线上线下非遗宣传展示活动100余项,进一步凝聚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体现当代价值,发挥非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积极作用。

多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发布

7日当天,多条非遗旅游路线发布,激发游人对非遗和运河文化的探知欲,让非遗有机融入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等,提升旅游空间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

西城区的“河之端”大运河主题非遗特色游、海淀区的曹雪芹纪念馆(曹雪芹传说)—曹氏风筝工艺坊—稻香湖非遗科学城、顺义区的北京葫芦艺术庄园火绘葫芦体验—牛栏山二锅头文化苑、平谷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金海湖—丫髻山等旅游路线颇具特色。今年4月,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正式揭牌,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通州区推出的非遗旅游路线以运河非遗传承项目为核心,吸引南来北往的游人感受运河烟火。

启动仪式上,来自大运河沿线8省市、北京市各区及社会相关单位为北京城市图书馆非遗文献馆捐赠文献资料,共同丰富非遗文献馆馆藏。

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代表与内蒙古兴安盟的非遗传承人共同发布京蒙合作“站在草原望北京”非遗创作项目,谱写京蒙协作非遗篇章。

工美集团、一得阁、红星和龙顺成这4家近期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企业也亮相启动仪式,并带来了非遗新品。

大运河8省市齐聚非遗市集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位于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主会场共设有非遗市集展位60余个,其中12个展位展示了大运河沿线其他7省市的非遗项目。

来自河北的清苑传统制香技艺采用沉香、檀香、降真等天然香材,制作成线香、盘香、香丸、香牌。山东的潍坊嵌银髹漆技艺已有200多年历史,以红木、金银丝和天然大漆为主要原材料,精心雕磨镶嵌后制作而成,纹饰图形丰富多彩、形态各异。浙江宁波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金银彩绣,又称"金银绣",是在丝绸品上以金银丝线与其他各色丝线绣成绣品,既可应日常生活之需,又可做戏服和艺术品。

非遗展览耳目一新

主会场还设置了北京市非遗保护成果图文展和优秀非遗作品展。通州文庙大成殿前的东西侧殿,以燕京八绝为代表的优秀非遗作品,体现出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的艺术创作。

雕漆作品“风水石”采用大漆脱胎工艺,胎体上髹漆三百多层,经过十几道工序制作而成,作品展示了古意幽趣的山水画境;京绣“八凤长马甲”融合传统与时尚,真丝缎面上绣六彩凤,宽花边装饰,尽显东方韵味。花丝镶嵌作品再现了天坛祈年殿富丽堂皇的面貌,祈年殿的顶和门窗大量采用花丝工艺,充分还原展现了祈年殿的细节特征,寓意与天同福,福寿安康。

非遗焕新购推新品

展厅内还开辟了“北京非遗焕新购”购物展区,集中展示非遗焕新购活动的非遗新品。其中,“真人唐娃娃绢人手办”是非遗技艺与科技相互加持的成果。运用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计算机视觉算法,提取二维照片的面部特征,合成三维头模,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北京绢人工艺与3D打印技术融合。张一元龙毫茉莉花茶是非遗技艺挖掘升级的成果。在沿袭传承百年的张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升级口感和香气,改善了传统花茶花香和茶味不能兼具的劣势,使得龙毫既有馥郁的茉莉花香,又饱含醇正的茶味。

此外,非遗新品集中展示区展示了多个非遗文创产品和联名新品:北京工美携手一得阁墨业共同推出“予寻×一得阁·见字系列礼盒”,一得阁创新新品花香墨,搭配精致简约的龙泉青瓷葫芦墨碟和水滴,花香四溢、笔墨飘香,享受书写乐趣。名家字迹创新摘录临摹帖小巧便携,临摹后可直接放进附带的亚克力冰箱贴,极具巧思。曹雪芹风筝艺术作品冰箱贴、“内联升×博物汉字甲骨文”布鞋等非遗文创产品,让非遗更加多元化,融入日常生活。

各区非遗活动全面绽放

端午假期期间,丰富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星罗棋布,大运河景区的二号码头与漕运码头,柳荫广场、运河书院、北京城市图书馆、城市绿心公园、张家湾等处的活动皆充分结合了场地特色。“水路”展演、端午龙舟赛、非遗义诊、现场法律咨询、非遗课堂、曲艺戏台、“守艺人”技艺大比武等,形式多样,满足多种需求。

各区也将同步举办多项非遗活动。东城区举办“非遗时尚之夜”,呈现东城区非遗独特魅力和现代国潮风尚;丰台区带来了“花开丰台”端午文化游园会,石景山区组织了“仙山非遗行 京西慢时光”主题活动,延庆区推出“长城脚下品非遗——古城偶遇”非遗市集活动……全市多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为广大游客和市民奉上了精心准备的“文化大餐”。

保护体系日臻完善 传承发展勇于创新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北京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活化传承上求突破,不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

一、加强顶层设计 政策体系不断优化

近年来,加强对非遗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将非遗保护纳入全市工作统筹谋划,将“构建非遗保护传承‘北京样本’”写入《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先后制定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建立了市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参与机制,发挥全市文化、教育、体育、商业等资源优势,调动全市非遗保护工作积极性。

2023年,市文旅局还印发《北京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实施方案》《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统筹推进非遗研究、保护、传承、传播工作,完善市、区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制度。

北京非遗保护政策体系也注重精准施策。如针对濒临消失、传承困难的非遗项目,制定了《北京市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认定和保护办法》,激发学徒学艺及各方面传承保护的积极性;对具有生产性质和广泛社会需求的项目实行生产性保护,北京工美集团、一得阁、红星、龙顺成已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生产性保护基地。

截至目前,北京地区有京剧、昆曲、太极拳、茉莉花茶制作技艺等13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4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03个,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57个。

二、提升传承人综合素养 筑牢非遗传承根基

传承人是非遗项目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是非遗保护的核心,市文旅局制定了《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实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指导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9所院校举办研培班59期,培训来自京津冀和各兄弟省市的传承人1430余人次。

以2023年为例,实施2023年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举办燕京八绝非遗传承人研修班、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传承人研修班。举办第二届传统舞蹈类非遗传承人培训班、北京市街道乡镇非遗保护管理工作人员培训班。实施“北京市非遗人才发展计划”,培训各区非遗保护工作者、京津冀非遗传承人。

三、深入推进非遗记录工程 留住北京传统文化记忆

北京市根据非遗项目的代表性和影响力、濒危程度组织力量逐步予以记录、建档,已开展八批共76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留存视频成果1000余小时,形成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指南;完成45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记录,整理口述文字稿400余万字;出版了“一轴三带”全套非遗主题系列丛书《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等;出版了《北京非遗图典》;编纂了《北京志·非遗志》;在北京城市图书馆建设本市首个市级非遗文献馆。

四、“非遗+”融合发展动能 深化文旅融合

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宣传推介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文化和旅游体验基地,推动“非遗+文创”,鼓励挖掘北京历史文化资源设计推出旅游商品和文创产品,支持非遗单位的系列商品认证“北京礼物”。

2023年,市文旅局还首创系列化非遗传播视觉系统,设计使用首个北京非遗形象标识和非遗代表性项目图标,增强北京非遗整体可见度。

五、讲好北京非遗故事 持续扩展传播力度

2023年北京举办首届北京国际非遗周,搭建了首都非遗国际化交流展示新平台,与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非遗博览会等共同纳入全国性非遗宣传展示品牌活动。北京国际非遗周开幕之时,文旅部和北京市领导以及14个国家的大使、公使、参赞出席开幕式。18个省市和39个国家的3000余项展品和项目得以展出。此外,北京非遗还精彩亮相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主会场,受到各国政要欢迎。另有非遗美食活动、非遗购物活动,扩大市场影响力,2023年销售额超4200万元。

2024年春,北京非遗体验中心建成试运营。2024年6月,位于丰台区张仪村路227号院的丰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中心(简称“丰台区非遗展示体验中心”)落成开放。它们丰富了北京传承、展示非遗的活态空间,为扩大非遗在全社会的传播提供实打实的物理承载空间。

观看丰台非遗的“清明上河图”、实时与“丰台非遗”进行智能对话、畅游非遗美学体验空间……6月6日,丰台区非遗展示体验中心正式揭幕,打造赓续传承非遗之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丰台区非遗展示体验中心坐落于丰台区张仪村路227号院7号楼,总建筑面积2700余平方米,设置了展陈空间、主题图书阅览室、非遗主题茶饮咖啡角、非遗美学体验空间、非遗大课堂等,是一个集保存保护、传承传播、展示展演、研学交流、文体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文化空间,融合古典和现代元素,为广大市民提供内涵丰富又好玩的去处,充分感受传统文化及非遗之美。

中心内,15米数字长卷展示了丰台的文化流变历史,形成了属于丰台非遗的“清明上河图”。丰台区非遗展示体验中心还联合阿里云,打造基于大模型的交互式人工智能机器人。观众可扫码进入交互界面,实时与“丰台非遗”进行智能对话,了解典故、学习知识等。

同时,体验中心通过“非遗+科技”“非遗+体验”“非遗+场景”等多种方式,全面展示了丰台区优质非遗资源,沉浸式地呈现丰台非遗的独特韵味,留存最深的丰台味道。


为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儿女,你打算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行动

1:持续热爱历史的心 , 多学习历史文化2: 适度开采,节约利用 3:加强研究,加大宣传

传承非遗文化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3、 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梅花篆字)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脉和历史记忆,更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 为了守护这些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那么,在实际行动中应该怎么去做呢?简单地说,就是挖掘、宣传和保护。 挖掘是用自己的眼睛和双手去发现身边的文化遗迹或遗存,文化遗产不一定就是名震全国乃至全球的,只要是前人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皆可归入文化遗产之列;宣传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显示文化遗产的价值,比如写一篇小文或照一张合影,并将其传播出去;保护是用自己的行动与破坏文化遗产行为做斗争,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并不是单指人为破坏的行为,还包括开发文化遗产以谋利的行为。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不是一句单纯的口号,更像是一个行动的号角。 为了使文化遗产更完整地保存下去、更有效地发挥精神价值,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jinrong/30455.html
如何有效防暑降温 丨遇高温天气 新华全媒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