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达40亿元!小鹏收购滴滴造车项目落地

本文字数:904,阅读时长大约2分钟

导读 :MONA项目源自于滴滴造车的达芬奇计划,首款产品售价低于20万元。

作者 | 第一财经 魏文

7月3日,小鹏汽车正式向外界披露了MONA序列首款产品M03的造型,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表示,该车已正式开启线上预约,将在8月正式上市。

MONA项目源自于滴滴造车的达芬奇计划,聚焦于15万元级的市场。去年8月28日,小鹏汽车宣布收购滴滴旗下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相关资产和研发能力;今年4月的北京车展上,小鹏汽车公布了旗下全新品牌 MONA,新品牌寓意Made Of New AI。但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在部分小鹏汽车的公开发声中,MONA已由第二品牌改为小鹏汽车新的产品序列,在本次发布会上,MONA M03沿用了小鹏汽车的车标。

何小鹏在发布会上称,MONA M03售价低于20万元,小鹏汽车和滴滴在MONA项目上的投资已达到40亿元。

据悉,MONA M03将会针对不同需求,提供不同智驾方案,给用户更多选择。何小鹏强调,小鹏MONA M03拥有同价位最强智驾能力的方案;此外,由于较好的能耗控制,该车可使用较少容量的动力电池实现较好的续航里程,帮助产品实现成本的下降。

2024年以来,小鹏汽车销量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数据显示,小鹏汽车6月交付新车10668辆,同比增长24%,环比增长5%;今年上半年,小鹏汽车交付产品52028辆,月销量以及累计销量均已经和零跑、蔚来等新势力车企出现明显差距,定位更加聚焦于主流市场的MONA有望成为小鹏汽车销量跃升的助力。

何小鹏表示,Mona项目中的产品将与小鹏汽车现有产品有明显区别,销量目标设定为每年10万辆。在北京车展期间,何小鹏更是放言:“今年下半年,(MONA)预计会比雷总的小米SU7有更好的销量”。

此前,小鹏和滴滴签署了销量对赌协议。根据协议,如果滴滴平台和生态内的年销量超过10万辆,小鹏将提供额外的对价股权。如果连续两年的最高年销量达到18万辆,滴滴获得的最高股权比例可以提升至5%。

小鹏汽车总裁顾宏地曾表示:“滴滴可以为小鹏提供市场资源来进行营销,我们还将联合共建快速充电站。此外,滴滴还将通过其平台向我们的‘MONA’客户推荐小鹏相关的金融保险产品,并在未来的Robotaxi运营方面开展更进一步的合作。”

不过在本次发布会上,何小鹏称,MONA M03将不会推出“的士”版车型。

微信编辑 | 小羊


小鹏接手滴滴造车,新品牌瞄准15万元智能电动车市场

近日,小鹏汽车与国内最大的出行平台滴滴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此次双方签署的协议小鹏汽车拟收购滴滴智能汽车开发业务资产,双方将利用各自优势资源,创建一个全新的汽车品牌,并且推出一款15万元价格区间的A级智能汽车。 新车预计会在2024年上市,项目代号为“MONA”。

为推动双方合作并加深关系,小鹏汽车将发行占交易完成后总股本3.25%的A类普通股,收购滴滴旗下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相关资产和研发能力。 预计此次收购的最高总对价为 58.35 亿港元,交易完成后滴滴将成为小鹏汽车的战略股东,首批股份的锁定期为24个月。

根据此次合作公告来看,小鹏十分看好与滴滴的合作前景。 目前小鹏汽车的新品牌会成为首家获得滴滴生态系统全力支持的汽车制造公司。 与此同时,新汽车品牌会与滴滴在未来多个领域展开合作,涉及到新款智能电动汽车的研究及开发、公司的智能电动汽车在滴滴共享出行平台上的运营、营销、金融和保险服务、充电、自动驾驶以及国际市场的联合开发。

小鹏接盘滴滴造车计划

作为国内最大的出行公司,滴滴很早就开始了它的造车之路,但滴滴的造车之路却走的崎岖坎坷。 早在2018年,滴滴就宣布与理想汽车共同成立桔电出行公司,其计划推出一款纯电MPV车型。 不过,随着后来美团成为理想的最大机构股东,这个合作项目最终搁浅,合资公司也在2022年正式申请破产。

其实在与理想合作的同时,滴滴也与比亚迪开展了造车合作,比亚迪D1也就应运而生。 可惜的是D1车型依然秉承着高开低走的路线,在2021年的交付量仅有1.02万辆,车型的销量表现远不及预期,此后也陆续没有了声音。 其实在与理想合作的同时,滴滴也与比亚迪开展了造车合作,比亚迪D1也就应运而生。 可惜的是D1车型依然秉承着高开低走的路线,在2021年的交付量仅有1.02万辆,车型的销量表现远不及预期,此后也陆续没有了声音。

2021年3月,滴滴又被传出成立代号为“达芬奇”的造车业务,并且团队规模已达1700人,由滴滴元老级员工罗文主持。 当时“达芬奇”造车计划面向乘用车市场推出名为C1的新车型。 但随着2023年罗文的离职,“达芬奇”造车计划也就无疾而终了。

这次小鹏和滴滴的合作造车其实也意味着滴滴彻底放弃了自主造车之路,转而采取了与华为类似的合作造车路线。 小鹏会为新品牌的新车型提供从设计到生产的全套流程,滴滴会为新车型提供包括智能座舱、智驾及共享出行市场等支持,新车上市之后还会在滴滴体系当中的销售。

值得注意的是小鹏此次还和滴滴设立了对赌条款,主要根据“MONA“的销量来设置对赌条件。 如果每年滴滴在出行体系里卖出10万辆新车型,会得到额外对价支付,如果每年达到18万辆的销量且连续两年达成这一目标,最高的交易对价可以占到交易完成后5%的小鹏汽车A类普通股。 由此可以看出何小鹏对B端市场销量有着很高的期盼。

整体上来看,此次双方合作明显处于双赢态势,滴滴给自己的造车项目找了一个好的归宿,在新造车入场越来越难的情况下,滴滴这一决策也省去了后面的许多困难。 小鹏选择和滴滴合作,一方面开启了自己的多品牌战略,为后续销量的提升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小鹏和滴滴的战略合作,为小鹏在B端市场的进一步发力也提供了便利。

瞄准15万元级别智能电动车

前面说了,小鹏和滴滴此次造车合作将会成立一家全新的汽车品牌,新品牌将会和小鹏汽车目前的品牌形成差异化定位,同时这也意味着小鹏汽车会迈入多品牌战略阶段。

据悉新品牌的首款车型会瞄准15万元级别的智能电动汽车产品,依托于滴滴在智能座舱、共享出行市场和自动驾驶等多方面的加持,这款新车很可能会帮助小鹏重新打开之前曾经因为G3和P5不算成功的A级市场。

很早之前,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曾经公开表态:“因为成本原因,没有车企能够在15万级别推出有竞争力的全自动驾驶汽车。 ” 不过在近期召开的2023年第二季度业绩电话会议上,何小鹏又表示:“随着我们死磕技术创新和全流程降本,当前我的观点改变了,因为我已经明确看到了清晰可实现的路径和时间表。 这让我们很有信心,在最主流的15万级别也有能力推出全自动驾驶汽车,这会极大地推动智能化全面普及。 ”

在此次小鹏汽车与滴滴战略合作被曝光后,之前何小鹏所提及的已有清晰可实现路径和时间表的15万级别全自动驾驶汽车,极有可能就是和滴滴合作的“MONA”项目。

对于新品牌的“MONA”车型,何小鹏的原话是:“双方会基于全新的MONA平台会推出少数的SKU,部分SKU主要针对于整个共享出行相关的领域。 ”也就是说MONA车型会针对B端和C端市场提供不同配置的车型。

何小鹏认为,汽车智能化发展会让所有汽车产生变革,因此A级车是没有办法避开这种变革的。 “MONA”车型是小鹏第二品牌甚至第三品牌的开始,该品牌会以C端为主,兼顾B端市场,打造15万级别的爆款,成为小鹏汽车销量的新突破点。

【汽车人】小鹏收购滴滴资产,多品牌战略成型

小鹏收购滴滴一部分资产,有很强的资本运作痕迹,目的仍是强化大市场的品牌竞争力。

文 /《汽车人》黄耀鹏

传言了两年的蔚来多品牌战略,没想到被小鹏先做成了。

8月28日,小鹏汽车在港交所发公告称,将以“有条件”的58.35亿港元兑价(股权折现),收购滴滴智能汽车开发业务资产。 标的业务涵盖新款智能电动汽车的研发、设计和工程开发。 受此影响,当天小鹏汽车港股以74.3港元/股高开。

交易筹码和标的

“条件”其实就是两者有对赌协议存在。

除了即时的股权(3.25%)、资产交割外,滴滴必须要完成SOP(标准作业程序),并达成年销量目标任务,才能进一步获得1.64%的小鹏股份——即便成绩拉满,也不能高于举牌线(5%)。

这份交易看上去很简单,兑价全是股票,没有现金。 滴滴承担的对赌协议,是手头这款车型(基于滴滴研发的“达芬奇”架构)上市两年实现18万辆销量,即可换取1.64%的小鹏增量股份(对赌协议的最大筹码)。

双方合作的性质,并非合资,而是滴滴把资产(车型平台、研发硬件、团队)给小鹏,换取了作小鹏股东的地位。 两者通过股权交易做了有限捆绑。

滴滴得到最大的好处,就是卸下了车型生产组织、供应链等后续一系列投入重担。 滴滴在自研的“达芬奇”平台已经投入了大几十亿元。 我们揣测,之所以把苦心养大的孩子改成两家共同抚养,滴滴应该是对后续投入缺乏一些信心。

而今年市场刺刀见红的拼法,也让2021年之后入局、但尚未发布产品的互联网公司,多少有点“心里打鼓”。 网络已经放弃主导造车(更多是政策原因),滴滴现在“半退出”,就剩下小米了。

小鹏获得的好处更具战略价值,不过能兑付多少,取决于执行过程。

长远的附加收益

双方交易的核心,是滴滴已经大量投入、处于准量产状态的A级智能电动家轿平台,及其准备出品的第一款车MONA。 小鹏收购了相关研发成果、测试数据、设备,项目有关人员也会加入小鹏。 而滴滴的重心则转向技术、营销和运营。

在“达芬奇”项目下,滴滴居然设了两个自动驾驶研发部门。

一个名为“智能产品技术中心”,主要开发智能座舱、辅助驾驶、智能泊车等产品。 鉴于滴滴已经是最大的网约车数据平台,可以预料,这部分业务将为小鹏提供滴滴的出行生态。

另一个名为“汽车工程技术中心”,下面有ADAS研发项目。 这部分看似与小鹏的ADAS业务存在重叠,但事实并非如此。

这部分业务是基于一级供应商提供的技术研发,比较重视物理和智能底盘在ADAS中的作用,其负责人也是前博世高管。 而小鹏的ADAS,则基于典型的互联网公司的印迹,即从软件应用入手建构。

双方思路不同。 如果两家公司的ADAS业务融合,将对技术路线产生影响,但滴滴相关团队大概率仍能“有限”延续以前的路线。 这块技术资产不会清零。

除了实打实的车型平台,滴滴围绕网约车进行的数据后台、充电设施服务(小桔能源)、国际市场、金融服务,即滴滴在网约车上摸索出来的庞大运维体系,都可以对小鹏的运营产生助益。 而最恰当的牵引条件,则是与滴滴联合做To B业务,比如做Robotaxi。

这些都是可以预见的,但都属于远期附加收益。 搞得好就有,搞不好则可能缩水,或者没有明显效果。 那么,有什么内容是小鹏亟需,且拥有高确定性的战略收益呢?

小鹏的核心诉求

何小鹏在沟通会上说,“MONA平台,我们认为是To C为主”。 无论对于小鹏,还是对于滴滴,核心内容都是造一款新车。

小鹏当前最主要的战略挑战,是如何降低成本。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市场价格厮杀,小鹏引以为豪的智驾资产(现阶段是城市NCA),并未充分兑现。 原因就是用户群体不够大。

2023年1-7月,小鹏累计交付量为辆。 虽然G6打了个翻身仗(8月份交付可能要上一个台阶),但交付爬坡速度,还是不能令人满意。

智驾技术已经研发出来了(当然也在不断迭代中),如果用户群扩张得比较大,可以迅速摊薄研发成本。 同时,小鹏的产能还有富裕,如果能以一款新车型去占据这部分闲置产能,两个要素都能摊低边际成本,从而改善小鹏的运营。

与滴滴的合作,就有希望一举实现两个战略企图:搭载更多的智驾产品;提高产能利用率。

小鹏的销量结构中,P7、G6的定位都比较清晰,尤其是G6的定价策略很成功,导致B级走得反而比A级产品好。 高端G9(30万元以上)热度未能持续,与这一层次的对手(理想、蔚来)策略有关。

而G3、G3i、P5则陷入苦战。 小鹏通过智能化下放到20万元这个层级,与埃安、比亚迪有关产品拼斗,但限于规模,成本一直没有优势。

现在,小鹏亟需一款稳定走量、20万元以下的车型,并与小鹏系列产品形成差异化。 做多品牌,就成为顺理成章的做法。 但是多品牌战略会加剧内部争夺营销资源。

现在瞌睡送来枕头,滴滴基于“达芬奇”架构的MONA,就是主打15万元市场的。 而滴滴负责营销,小鹏在这一块也就没什么负担。

何小鹏认为,“MONA”产品与小鹏现有产品将有明显的差异,对该车的保守销量目标设定在每年10万辆。 小鹏显然希望滴滴能对赌成功,把小鹏的产能拉起来;同时与小鹏主品牌产品,有足够的区隔。 这其实也是蔚来一直设想的打法。

何小鹏说,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任何一家能在15万元级,打造出智能化表现有竞争力的产品。 小鹏快速拿到MONA,就相当于很短时间内(比如半年到9个月)就拥有了这个能力。 如果依靠自研,从立项到拿出产品再到交付,没有两年是不行的。 如此可以猜测,MONA明年早些时候就可以实现首批交付。

小鹏的智驾(XNGP)延伸到15万元的MONA上,并迅速扩张规模,就能在该区段市场实施差异化竞争,凸显出小鹏的技术优势。 这个过程中,小鹏真正付出的成本(包括时间)是比较低的。 这是内部对MONA看好的原因。

技术产能和市场

接下来,小鹏要做的,是在“达芬奇”平台上,引入自己的E-E架构以及XNGP。 但扶摇架构可能不会全部导入(否则成本又上去了),并在小鹏现有产线上生产。 现在的挑战并非两个公司在MONA上实现技术对接,而是滴滴已经开发差不多的供应链,如何接入小鹏的产线。

何小鹏似乎并不担心滴滴供应链与小鹏产能对接的问题。 他表示:“我们已经对供应链、制造、产能进行了思考,我们只需要简单地扩大产能,做一些组合就可以做到。 ”

目前,小鹏旗下3个工厂当中,广东肇庆工厂的产能基本拉满,武汉和广州工厂产能都还有富裕,而武汉工厂负责向广州工厂提供一体化压铸件。 当前两个工厂处于单班(12小时)满负荷状态,如果滴滴产品上来,可以安排双班生产。

对于MONA,会有不同的SKU,其中一些会去打出行(To B),另一些会打高等级的辅助驾驶。 这意味着To B产品不会上XNGP。 这也在意料之中,毕竟网约车要严格压缩产品成本。

至于为什么MONA要以To C为主,《汽车人》猜想,虽然网约车的市场很大,但没有任何一个品牌敢在网约车上单押重注。

过去没有网约车捧红一个主机厂的例子,今后也很难有。 不同地区会从成本、支持当地企业的角度考虑,在采购上倾斜本地主机厂。 这造成了网约车市场,事实上不是一个全国性的市场。 因此对To B的转化率,不能寄望过高。

这样连带着,滴滴的其它赋能手段,也都受到了一些限制。 除非滴滴把全网数据后台资产也拿出来共享,但那是滴滴的核心资产。 即便真能拿出来,也是另一笔交易。

这几年业内对于传统车企转型,提的比较多。 造车新势力走到今天这个地步,也必须从互联网公司转型为综合科技公司。 如果继续保持全须全尾的互联网开发习惯,会在思维模式、产品路线和运营上遇到困难。

小鹏收购滴滴这一部分资产,有很强的资本运作痕迹(与大众汽车合作也是如此),目的仍是强化大市场的品牌竞争力。

产品开发路线可以不唯一,但市场检验的标准,仍然非常单一且传统。 既然短时间内通过自身运营不能快速解决销量问题,采用资本手段快速上量,不失为一条捷径。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小鹏“联姻”滴滴 小鹏收购滴滴汽车业务,首车型明年量产!

8月28日一早,小鹏汽车官方宣布与滴滴达成战略合作。 通过合作,小鹏汽车将正式进入多品牌战略阶段,进一步强化A级市场产品的技术竞争优势,让智能驾驶技术在最主流的细分市场成为标配,引领电动智能新时代。

从合作内容来看,本次战略核心将会是一款A级智能电动汽车,该车将作为小鹏汽车全新品牌的首款产品进入市场,预计于2024年开始量产,项目代号“MONA”,首款产品定价15万元左右,并同时面向C端和B端销售。

值得关注的是,小鹏与滴滴这次合作的MONA品牌首款车型,将加强自动驾驶技术能力,并会标配小鹏的XNGP智驾辅助系统,与小鹏现有品牌产品形成差异化定位,MONA的首款车型预计将会在今年第四季度亮相。

从这次合作来看,小鹏汽车成为首家获得滴滴生态体系全面支持的整车企业,双方也会在多个领域互利共赢,包括品牌营销、金融保险服务、充电设施建设、Robotaxi以及国际市场方面的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与小鹏汽车合作官宣之后,滴滴内部代号为“达芬奇”的造车业务将接近尾声。 有消息称,达芬奇业务在今年6月对辅助驾驶部门进行了裁员,滴滴对造车发出了收缩的信号。

事实上,早在2017年滴滴就与比亚迪和理想汽车开始秘密合作研发定制车型,此后公开亮相的比亚迪D1就是合作产物。 滴滴参与了包括整车工程Package、人机工程布置、内外饰造型、整车配置、座椅原型、车联网软件架构等的设计,不过在投放市场初期,D1只向网约车司机销售。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滴滴达芬奇造车业务原计划2023年中正式发布,并争取2024年进行交付,但是由于造车资质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造车目标的不明确,导致整个项目一拖再拖。

今年6月滴滴对达芬奇业务辅助驾驶团队的裁撤,也预示着造车业务停滞,滴滴高层开始寻找新的合作方、探索新的合作方式。

事实上,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滴滴是个优质的合作方,作为最大的网约车平台,对该新势力的智能驾驶的落地是个很好的平台,这时选择与小鹏汽车合作也是情理之中,毕竟小鹏汽车一直在智能辅助驾驶方面发力,但是一直用在中高端的车型上,落地规模有限,如果放在滴滴网约车上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或许小鹏汽车也是看中了滴滴这一点,目前滴滴自动驾驶运营车辆已经接入到滴滴出行App,并且采用“混合派单模式”,像在上海和广州的部分区域,如果用户行程的起终点均在自动驾驶服务区域内,用户的打车选项中就会出现“自动驾驶”。

值得关注的是,何小鹏在8月18日举行的小鹏汽车2023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上表示,“两年前我曾经提过一个观点,因为成本原因,没有车企能够在15万级别推出有竞争力的全自动驾驶汽车。 但随着我们死磕技术创新和全流程降本,当前我的观点改变了。 ”

其实这番话放在当下也是在为小鹏汽车与滴滴合作埋下伏笔,而何小鹏口中的15万级全自动驾驶汽车指的正是与滴滴合作的“MONA”项目。

有内部人士表示,MONA前面的绝大部分研发都是滴滴做的,所以本质上就是卖项目,滴滴能够回血。 然后,小鹏拿了一款更接近于量产的车型,缩短研发成本和周期,并且跟滴滴进行资源的互换。

从小鹏发布的公告来看,小鹏汽车将发行占交易完成后总股本3.25%的A类普通股,收购滴滴旗下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相关资产和研发能力。 滴滴将成为小鹏汽车的战略股东,首批股份的锁定期为24个月。

回到小鹏汽车,今年上半年交付量仅为4.14万辆,低于蔚来和理想汽车。 而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小鹏汽车营业收入50.6亿元,同比下降31.9%,环比增长25.5%。 净利润方面,小鹏汽车净亏损28亿元,亏损同比扩大3.67%,环比扩大19.66%。

处于发展关键期的小鹏汽车急需寻找新的突破口,如果借助滴滴在B端网约车市场资源,小鹏汽车交付量也会有所增长,可以说是稳赚不赔。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jinrong/40359.html
广西平果哈嘹举行球迷开放日 新帅加斯帕尔及教练团队亮相
3负2平 欧洲杯上西班牙从未战胜过东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