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探创新发展新路径 北京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揭牌

中新网北京新闻7月4日电 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据要素与新质生产力专题论坛3日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召开。论坛围绕数据要素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塑造中的核心作用展开讨论,旨在深化对数据要素和数字经济的理解,共同探索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本次论坛由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组委会主办,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承办。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王文举在论坛开幕环节指出,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数据要素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塑造中的作用愈发凸显。深入研讨数据要素如何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塑造,既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又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课题。北京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成立半年多以来,致力于数字经济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首经贸将以数字经济交叉学科平台建设为引擎,围绕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努力成为数字经济北京方案的贡献者,学科建设的引领者,高端人才的培养者和首都智库的建设者。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彦斌介绍了专题论坛筹备和北京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筹建的过程。北京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于2023年12月成立,承担北京市教委批准成立的数字经济新兴交叉学科平台各项建设任务工作,致力于成为数字经济领域科学研究的创新平台、人才培养的拔尖平台、学科建设的集成平台、国际交流的开放平台和政策制定的建言平台,为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实施、北京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和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当天,与会嘉宾共同为北京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揭牌。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杜雯翠代表首经贸研究团队发布《北京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蓝皮书。报告全面总结了北京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就,测算了北京数字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数,明确指出北京已跻身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第一梯队。报告提出了构建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六大平台任务,并围绕数字场景、数字要素、数字生态、数字技术、数字金融、数字服务和数字贸易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设思路与对策。

论坛报告环节,专家们聚焦数据要素与新质生产力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分享。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李建军以《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为题,从宏观发展视角深入解读新质生产力,阐述了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现实难题以及实现路径。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戚聿东以《人工智能、经济增长与就业前景》为题,分析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双重影响。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杨立岩以《人工智能和金融市场》为题,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费尔菲尔德大学多兰商学院分析系主任Yasin Ozcelik以《Data and Productivity Paradox in the Global Digital Economy》为题,深入探讨了数据和生产力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栾明月以《推动数据要素流通,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为题,阐述了数据要素作为新兴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及其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以《关于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几点思考》为题,深入探讨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在当代经济中的重要性。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周开国以《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为题,聚焦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及其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卓以《数据要素与数字金融发展》为题目,深入分析了数据要素在数字金融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吴卫星在闭幕致辞环节指出,在全球数字技术普及和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数字经济已成为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的重要力量,强调“数据要素是新质生产力的源泉,数字经济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吴卫星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困难挑战,推动首经贸在数字经济领域取得更多突破,为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做出首经贸贡献。(完)


数字经济到底是什么经济

数字经济的概念及其形成和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经济和社会的日益数字化,“数字经济”的内涵和范畴在早期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扩展。 2016年,G20杭州峰会通过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将数字经济定义为“以数字知识和信息的运用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运用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驱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这个定义被广泛接受。 数字经济是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的经济形态。 什么是数据?信息技术产生的数字数据,如工业时代的石油或现代阳光。 数据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具有数量的积累性、功能的集成性、所有权的分离性、使用的流动性、交易的价值性和信息的安全性等特征。 数字经济的本质特征。 一是数据信息资源逐渐成为新的关键要素资源;第二,数字技术创新是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源泉;第三,网络平台是数字经济的主要产业组织形式;第四,产业融合是数字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第五,多元共治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必然治理要求。 数字经济和产业范围的衡量(三环模型)。 国家统计局将数字经济定义为以数据资源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运用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驱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从这个定义来看,数字经济包括核心基础软硬件、网络平台和行业数字化。 网络向下带动核心软硬技术发展,向上带动产业数字化提升效率,成为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另外,数字经济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产业数字化,一类是数字产业化。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的全新发展范式。 数据成为新的生产手段。 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把数据变成有价值的服务。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区块链定义了一种新的合作关系。 这些都推动了个人生活的改变和政府、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可见,数字经济的本质是利用数字技术,充分发挥数据价值的新经济形态。 数字经济的特征数据元素的特征。 首先,初始固定成本高。 这就导致数字经济形成了规模临界点。 比如,实体工厂可能一启动就产生收益,而网络平台企业如果没有达到规模临界点就会产生亏损;但如果它达到了规模的临界点,它可能就不赚钱了,就像易贝在与阿里巴巴的竞争中失败了一样。 第二,零边际成本。 第三,累积溢出效应。 区块链之道:重构信息时代的生产关系和治理机制。 软件和算法定义了生产方式,即大数据是生产手段,云计算是生产工具,互联网、物联网、通信网络(5G)是自然环境,人工智能是生产力,区块链是生产关系。 治理模式是:信息传递,从串行机制到并行机制;信息共享,从离散隔离到实时同步;信任机制,从信任“人”到信任“机器”;对象传递,从信息传递到价值传递;治理能力,从信息化到精准化;治理机制,从“传统社会治理”到“现代社会治理”。 这样社会治理结构扁平化,治理服务过程趋于透明,如“掌上政府”。 网络经济的四个内在特征。 第一,网络协作。 供需/多方利用互联网网络平台,通过自组织在线互动协作,催生“新物种”。 第二,数据智能。 平台利用智能数据技术提供精准预测,从而提高供需匹配效率。 第三,规模经济。 网络吸引了数亿用户群体,为供给侧呈现“规模优势”,兼顾个性化。 第四,范围经济。 同一个网络平台向用户提供越来越多的数据产品和服务,所提供的各种产品的总成本低于单独生产每种产品的成本之和。 总之,平台经济是一种新的生产力组织方式,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数字经济的全球竞争呈现中国、东南亚、美洲、欧洲三足鼎立的局面。 同时,这三者各有侧重。 具体来说,中国和东南亚圈是数字经济使用的创新地,主要体现在使用端;美国是最初的数字经济和技术以及全球市场的高地,主要体现在头部企业;欧圈是比较保守的数字经济治理规则,主要体现在发展机制上。 数据驱动内生高质量增长。 由于数据的特性,数据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同于传统要素。 数据可以进入R考虑利用“三网融合”及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的研究成果,建立面向“数字家庭”的广播电视新业务体验中心。 2.深南电路: 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总营收38.75亿, 毛利率24.55%,每股收益0.9500元。 3.顶点软件: 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总营收1.21亿,每股收益0.1908元。 【拓展资料】什么是数字经济:1.背景当前,全球经济越来越呈现数字化特征,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以数字化为主要标志的新阶段。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的主要经济形态,也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新一代ICT技术进入大规模使用的成熟期。 信息通信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进入到了大规模扩散使用的成熟期,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社会经济各产业的融合不断深化,有力推动着各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进程,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的强大动力。 数字经济加速变革传统经济成为主要经济形态。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阶段,数字经济发展和传统经济形态发展正呈现“新旧交织、破立并存”的形态,数字经济正在加速变革传统经济模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 我国正在在经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数字化变革。 数据已成为联接创新、激活资金、培育人才、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以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新基建正加快部署建设,数字生产力逐渐形成,数字经济已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转型发展的主抓手。 2.概念数字经济,是伴随着全球数字化浪潮,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孕育兴起的经济模式。 是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数字经济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 数字经济首先是数据经济,数据是数字经济的第一要素。 人类社会利用实时获取的海量数据,包括主体数据、行为数据、交易数据、交往数据来组织社会生产、销售、流通、消费、融资、投资等活动,数据成为经济活动的关键生产要素。 互联网变革了生产关系。 数字经济是网络经济,互联网是数字经济的基础载体。 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是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利用、存储的能力、设施与设备,包括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与存储能力、计算机尤其是移动智能终端,以及将其联接在一起的软件平台。 人工智能极大提升了生产力。 数字经济是智能经济,人工智能让数据处理能力得到指数级的增长。 通过“人工智能+算法”驱动,实现了各领域使用的数字仿真、知识模型、物理模型等和数据模型融合,实现跨界创新和智能服务,极大提升了社会生产力。 相关数字经济概念上市公司有:1.湖北2021年第三季度季报显示,湖北广电实现总营收4.5亿元, 毛利率18.04%,每股收益-0.1200元。 2013年9月,公司与思科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探讨建立“数字家庭”使用联合实验室,以联合实验室为平台进一步讨论“数字家庭”针对中国市场的使用;考虑利用“三网融合”及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的研究成果,建立面向“数字家庭”的广播电视新业务体验中心。 2.深南电路: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总营收38.75亿,毛利率24.55%,每股收益0.9500元。 3.顶点软件: 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总营收1.21亿,每股收益0.1908元。 【拓展资料】什么是数字经济:1.背景当前,全球经济越来越呈现数字化特征,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以数字化为主要标志的新阶段。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的主要经济形态,也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新一代ICT技术进入大规模使用的成熟期。 信息通信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进入到了大规模扩散使用的成熟期,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社会经济各产业的融合不断深化,有力推动着各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进程,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的强大动力。 数字经济加速变革传统经济成为主要经济形态。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阶段,数字经济发展和传统经济形态发展正呈现“新旧交织、破立并存”的形态,数字经济正在加速变革传统经济模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 我国正在在经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数字化变革。 数据已成为联接创新、激活资金、培育人才、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以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新基建正加快部署建设,数字生产力逐渐形成,数字经济已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转型发展的主抓手。 2.概念数字经济,是伴随着全球数字化浪潮,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孕育兴起的经济模式。 是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数字经济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 数字经济首先是数据经济,数据是数字经济的第一要素。 人类社会利用实时获取的海量数据,包括主体数据、行为数据、交易数据、交往数据来组织社会生产、销售、流通、消费、融资、投资等活动,数据成为经济活动的关键生产要素。 互联网变革了生产关系。 数字经济是网络经济,互联网是数字经济的基础载体。 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是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利用、存储的能力、设施与设备,包括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与存储能力、计算机尤其是移动智能终端,以及将其联接在一起的软件平台。 人工智能极大提升了生产力。 数字经济是智能经济,人工智能让数据处理能力得到指数级的增长。 通过“人工智能+算法”驱动,实现了各领域使用的数字仿真、知识模型、物理模型等和数据模型融合,实现跨界创新和智能服务,极大提升了社会生产力。

7月经济会议召开时间

2023年7月经济会议召开时间是:7月4日。

2023年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是一个备受瞩目的国际盛事,旨在探讨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这个大会汇聚了来自全球各地的政府官员、企业家、学者和技术专家,共同分享他们在这一领域的见解和经验。

在这次大会上,与会者将深入探讨数字经济的各个方面,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应用。 他们将讨论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推动经济增长、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质量以及解决全球性挑战。

为了促进全球数字经济的发展,2023年全球数字经济大会还将举办一系列专题研讨会、论坛和展览活动。 这些活动将为与会者提供一个交流思想、建立联系和寻求合作的平台,有助于推动全球数字经济的创新与发展。

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的特色:

1、国际化程度高:大会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政府官员、企业家和专家,共同探讨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挑战。 这有助于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全球数字经济的发展。

2、专业性强:大会涵盖了数字经济领域的多个细分领域,如数字化转型、数据安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 与会者们就这些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案例进行深入探讨,为全球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3、创新性强:大会鼓励与会者们分享最新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成果,激发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 这有助于推动全球数字经济的创新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4、合作性强:大会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使他们能够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关系。 通过这种合作,各方可以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全球数字经济的发展。

5、实用性强:大会关注数字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和挑战,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 这有助于解决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推动数字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百科-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

2019年北京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全文要点(二)

遵循这一指导思想,紧密衔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成效。 四环路以内区域性的物流基地和专业市场调整退出,部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机构、行政企事业单位有序疏解迁出。 全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城六区常住人口比下降15%左右,“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首都核心功能显著增强。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在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劳动生产率和地均产出率大幅提高。 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于80%,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6%左右,形成“高精尖”经济结构,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住有所居”水平进一步提高。 教育实现现代化,群众健康水平普遍提升,人均期望寿命高于82.4岁。 养老助残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社会更加安定有序。

——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中国梦和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广泛弘扬。 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热情开朗、大气开放、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社会风尚更加深厚。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率先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国文化中心地位进一步彰显。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进一步提升。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持续下降,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2800平方公里以内,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生活废品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8%以上,污水处理率高于95%,重要河湖水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森林覆盖率达到44%,环境容量生态空间进一步扩大。

——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城市治理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成为法治中国的首善之区。 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区域协同发展、统筹利用各级各类资源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目标,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部署了八个方面的重大任务:一是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二是建设绿色低碳生态家园;三是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四是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五是着力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六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七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强法治建设;八是全面做好冬奥会筹备工作。

三、重点任务

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攻坚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过去一年,全市人民齐心协力,锐意进取,迎难而上,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绩。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12.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实际增长7%和7.1%,细颗粒物浓度下降6.2%,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做好今年的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系列重要讲话和对北京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加快疏功能、转方式、治环境、补短板、促协同,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维护首都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把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努力走出一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新路。

第二,必须积极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 坚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充分发挥首都科技智力资源优势,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大力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同时,切实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第三,必须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切实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快形成消费和供给良性互动、需求升级和产业升级共进的格局。

第四,必须大力提高城市工作水平。 贯彻落实“五个统筹”的要求,准确把握超大型城市发展规律,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集中力量解决“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

综合各方面因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下降3.5%、3%左右和4%,细颗粒物浓度下降5%左右。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积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坚持把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全市工作的头等大事,认真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严格落实2015版新增产业禁限目录,制定实施产业、市场、公共服务、行政事业单位四类非首都功能疏解方案,完成300家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退出任务,继续推进区域性专业市场的转移疏解和业态升级,推动部分市属高校和医院疏解。 落实好非首都功能疏解示范项目,建立区域差别化公共服务及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财政转移支付与落实功能定位、承接功能疏解、实施人口调控挂钩的机制,加快疏解步伐。

以三个率先突破带动协同发展。 认真落实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规划,加快推进京张铁路、京唐城际、京台高速、延崇路等项目建设。 继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太行山绿化工程,新增10万亩京冀生态水源林,持续治理永定河、潮白河、拒马河等跨界河流。 积极搭建“4+N”功能承接平台,加快推进曹妃甸首钢京唐二期等重大项目,抓好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引导绿色产业项目向张承生态功能区布局。 开工建设新机场外围交通和市政配套设施,支持机场周边村庄加快发展,推动临空经济区规划落地。

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落实京津冀区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开展知识产权、人才流动、激励机制、市场准入等方面协同性改革试验,争创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区域性改革创新平台。 组建一批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 围绕科技冬奥、生态安全、服务民生等领域实施协同创新工程,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集成应用。 用好中关村协同创新投资基金,加快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等园区建设,推动形成科技创新园区链。

扎实做好脱贫帮扶和对口支援工作。 认真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制定对口帮扶河北贫困地区发展的落实方案,安排相关区开展对口帮扶,帮助贫困县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继续做好援疆、援藏、援青等工作,实施好产业、教育等领域援助项目,完成京蒙对口帮扶年度任务,做好南水北调水源区对口协作。 研究探索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协调机制,落实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六大方面重点任务。 坚决贯彻中央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积极推动区域合作发展。

全力做好2022年冬奥会筹备工作。 坚持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制定筹备工作总体规划,确定路线图和时间表。 编制场馆和基础设施总体规划,确定新建场馆招标和设计方案,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冬奥会市场开发。 同步做好冬残奥会筹备工作。 制定加快冰雪运动发展的意见,科学规划北京冬季竞技体育项目布局,推动冰雪运动普及发展,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冬奥的良好氛围。

(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坚持问题导向,扭住关键、精准发力、狠抓落实,以深化改革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以扩大开放拓展发展空间。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做好中央精简行政审批事项的衔接落实,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登记注册、行政审批、行业管理相互衔接的协同监管机制。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行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服务,探索开展市场主体简易注销登记试点。

深入推进经济领域重点改革。 持续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投资运营模式,建立和完善合理投资回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扩大投资。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均衡性转移支付政策,建立大额专项资金统筹管理机制,加强政府债务限额管理。 进一步理顺供热价格,分区域调整非居民水价、电价。 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制度体系,做好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组等试点工作,推动一级企业调整重组和整体上市,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全面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更加积极主动扩大开放。 强化国际交往功能,完善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常态化机制。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完善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平台的对接机制。 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滚动推出新的试点措施,完善服务业促进体系,带动科技、信息、旅游等服务业加快发展,提升“北京服务”品牌,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办好第四届京交会,扩大通信、金融、文化等新兴服务贸易。 加快建设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和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支持“双自主”企业扩大出口。 鼓励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带动装备、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 深入推进大通关建设,支持天竺综合保税区、平谷国际陆港建设,打造全方位口岸经济体系。 扩大与港澳地区的经贸往来与合作,做好对台和侨务工作。

(三)大力推进创新发展。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发展。

强化中关村示范区创新引领作用。 围绕打造国家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激发企业创新、科研机构和高校创新、市场转化科技成果“三方面潜力”。 一是深入推进先行先试改革。 推动出台新一批支持中关村全面创新改革的试点政策,加快落实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 二是优化创新空间布局。 完善“一区多园”统筹发展机制,探索园区新型管理运营模式,推进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怀柔科学城建设发展。 聚焦中关村核心区,高水平建设中关村大街。 三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制定鼓励企业研发投入政策,开展龙头企业创新改革试点,促进大企业与小企业创新对接。 支持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等平台建设,推动央地、军民、高校院所协同创新。 四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深入实施技术创新行动计划,加快实施12个市级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各类创新主体承接国家重大创新任务,突破一批核心、关键和共性技术。 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激励机制,推动创新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引擎。 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计划,支持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发展。 鼓励发展投资促进、培训辅导、媒体延伸等创新型孵化器,打造特色鲜明的众创空间。 落实加快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意见,构建科技金融一条龙服务体系。 推动出台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综合试点方案,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 深化中关村人才管理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能力、业绩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设国际人才港。 鼓励高等学校新设科技成果转化岗位,支持科技人员创业。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标准化建设,营造公平竞争的创新创业环境。

培育内需增长新动力。 准确把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有效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完善绿色消费政策,扩大节能减排产品、新能源汽车、有机农产品等绿色消费。 鼓励信息消费终端升级换代,加快发展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等信息服务。 持续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推进便利店、早餐、蔬菜零售等8项基本便民服务在城六区社区全覆盖。 增加多元化养老健康供给,壮大养老健康消费。 实施旅游消费提升计划,做优古都文化、京郊休闲等旅游板块,扩大外来消费。 保持有效投资力度,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重点投向水环境、大气、交通、棚户区改造、养老等领域,抓好市重点工程,提高投资的精准性。 进一步拓展资金筹集渠道,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推动试点项目加快落地。

推动高端产业加快发展。 支持金融业创新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促进“新三板”、“四板”健康发展,规范完善要素市场。 扩大信息服务业优势,加快云计算平台建设,积极发展大数据产业。 聚焦研发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等领域,拓展科技服务业市场空间。 实施《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用好高精尖产业发展基金,组织实施八个新兴产业专项,力争在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机器人、3D打印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开展绿色制造技术改造行动,推动传统产业加快升级。 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围绕城市交通、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15项重点领域,推进一批示范项目。 贯彻落实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园建设发展。 优化“高精尖”产业空间布局,研究制定工业用地二次开发利用一揽子政策,促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高端功能区内涵式发展。

(四)加快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步伐。

认真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做好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落实“两线三区”全域空间管控机制,优化调整区域功能定位,构建平衡协调发展新格局。

推动老城功能重组。 强化核心区政治活动、文化交流和国际交往等高端服务功能。 制定更加严格的机动车使用、人口增长、企事业单位规模等管控措施,加快退出低端业态。 落实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造提升方案,强化资金支持,推进老城区平房院落修缮改造和环境整治。 优化老城用地结构,统筹利用疏解腾退土地,实现减人增绿,切实降低建设规模和开发强度,防止功能和人口过度聚集。

加快市行政副中心建设。 突出绿色、宜居、人文、智慧发展,注重创业就业与居住功能均衡,加快形成内涵集约的发展模式,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有时代特色的副中心建设路子。 完善市行政副中心规划方案,加快行政办公区起步区建设,确保到2017年市属行政事业单位部分迁入,带动其他行政事业单位及公共服务功能转移。 扎实推进重点配套工程,完善交通联络路网,建成通州水厂,加快南水北调通州支线、配套电网、能源中心等设施建设。 细化落实环球主题公园规划方案,全面推进园区主体工程开工建设。 新建改扩建一批中小学、医疗机构和文化体育设施,增加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 推进水环境治理,建设城市公园、湿地及公共绿地,改善生态环境,全面提升副中心城市品质。

切实增强新城承接能力。 着力抓好顺义、大兴、昌平、房山等新城建设,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和功能完善,积极承接中心城功能和人口疏解。 其他新城要适度承接中心城功能疏解,重点吸引科研、教育、医疗机构入驻,带动所在区域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抓好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推动重点小城镇特色化发展。 实施城乡结合部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深化“一绿”地区城市化建设试点,推动“二绿”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积极探索改造建设新模式。

深化农村改革发展。 认真落实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抓好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启动国有林场改革,全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加快农业调结构转方式,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完成第十届村委会选举工作。 推进300个美丽乡村建设,启动农村基础设施“六网”改造提升工程,完成5.6万户农宅抗震节能改造等任务。 继续加大对生态涵养区的扶持力度,打造生态服务型沟域经济带,搬迁山区险村险户7687人。 认真做好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 积极筹办2020年世界休闲大会。

123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jinrong/42455.html
2024年农历6月12生肖运势详解 7月6日~8月3日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