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有效投资夯实经济硬支撑

扩大国内需求,要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明确“形成市场主导的有效投资内生增长机制”。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部署下半年工作时要求,要进一步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扩大有效投资。

连日来,新华社记者调研发现,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起来,聚焦关键领域发力,着力优化投资环境、提振投资信心,更多有效投资正加速落地,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政策给力,投资有效发挥稳增长作用

夏日的沪苏湖高铁上海松江站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景象。

一台台起重机轰鸣,巨大塔吊运送沉甸甸的建筑材料。目前上海松江站主体结构施工已完成,建设重点已转向以幕墙、内装施工为主的装饰装修施工阶段。

这是建设中的沪苏湖铁路上海松江站服务中心项目(2024年4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作为连接上海、苏州、湖州的长三角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大项目,沪苏湖高铁累计完成投资额已超359.36亿元,占计划投资额的85%。”上海铁路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部工程部主任刘青说。

千里之外的辽宁,沈白高铁建筑工地上,工人们挥汗如雨。这一铁路全线最长的浑河特大桥刚完成26根桩基浇筑,工程正有序推进。

据介绍,通车后,北京至长白山最短运行时间压缩到4小时以内,沈阳至长白山最短运行时间压缩到1.5小时左右,百姓出行更加方便。

运梁车在沪渝蓉高铁沪宁段站前XII标施工现场作业(2024年4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一南一北两处场景,是当前扩大有效投资的生动缩影。

中国经济“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245391亿元,同比增长3.9%。房地产投资虽低位运行,但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4%,增速比全部投资高1.5个百分点。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的项目投资同比增长8.4%,拉动全部投资增长4.5个百分点。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投资在扩内需、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深入挖掘内需潜力”,并对扩大有效投资作出部署。

今年以来,一批重大工程刷新进度,持续拉动投资: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工程、龙盘水电站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川藏铁路、上海至南京至合肥等沿江高铁、黄河古贤水利枢纽等加快建设……能源、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步履铿锵。

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司长翟善清表示,上半年,各地各部门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持续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激发投资活力,投资实现平稳增长。

这是在辽宁省沈阳市与宝马集团深化战略合作签约仪式现场拍摄的宝马电动车产品(2024年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企业是经济运行的细胞,民间投资活跃度是观察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指标。

今年上半年,深耕汽车制动系统领域的浙江力邦合信智能制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销售额接近翻番。记者调研看到,距离公司厂房约15公里外,新的生产基地已完成基建,计划年内正式投产。

“变,而且要快速地变!”公司工艺部负责人施柏香说,企业看好未来发展,通过优化工艺、加强研发、推进数字化等实现降本增效,良品率稳步提升。

今年以来,民间投资意愿和能力不断恢复。上半年,民间投资同比增长0.1%,扣除房地产开发民间投资,民间项目投资增长6.6%。其中,制造业民间投资和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增长均表现亮眼。

在浙江嘉兴市南湖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内,产业板块首席服务专员在接待办事企业人员(右一)(2024年2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透过一系列数据指标,可以窥见企业投资活力及发展态势——

上半年,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8.08万亿元;6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8.1%,增速高于同期全部贷款增速;6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降幅较5月收窄,进一步利好工业企业利润回升……

投资走势向好背后,是政策的持续加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效应不断显现,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逐步转化为实物工作量,综合施策持续形成政策合力……一系列政策举措为投资平稳增长、经济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山东青岛,消费者了解家电以旧换新信息(2024年5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扩大有效投资形成的实物工作量,短期内创造需求和就业,中长期形成高质量供给。这既是稳增长的有力支撑,也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说,未来要进一步挖掘内需潜力,特别是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形成二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新潮涌动,高成色投资注入更多发展新动能

投资的科技成色更高,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才更实。

在位于安徽合肥的零重力飞机工业(合肥)有限公司园区内,“构建地球上第三种交通生态”的标语引人注目。从5月份开始,这家公司已经陆续开始进行新能源轻型运动类飞机的交付,预计全年订单近百架。

零重力飞机工业(合肥)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贾思源告诉记者,为提高产品竞争力,企业计划近3年每年至少投入1亿元在研发测试上。

新技术、新需求驱动,带动相关产业投资焕新。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0.1%,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超三成。

未来一段时间,扩大有效投资尤为重要。何为有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王微说,投资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但绝不是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更不能搞“大水漫灌”,要瞄准强基础、优产业等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靶向施策”“精准滴灌”。

“全面加大数字化建设、智能化改造的投入,给了传统产业向新而生的机会。”温州智业包装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修累告诉记者,企业通过引进集中供料系统和精准配料混料设备等,将原料配方的精准度误差从百分之一降低至千分之一,实现生产效率提高3%、人工成本下降5%。

在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带动下,上半年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7.3%,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个百分点;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10%,高于制造业投资0.5个百分点。

在青岛即发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在维护新投入使用的智慧纺纱生产线(2024年4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根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相关部署,聚焦关键领域扩大有效投资有了更明确发力方向——

明确国有资本重点投资领域和方向,推动国有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集中;

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

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

在一重龙申(齐齐哈尔)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厂区进行风电叶片生产作业(2024年4月28日摄)。 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地方近期接连召开会议部署下半年重点经济工作,“工业投资”“设备更新”等成为关键词:广东提出以支持企业开发布局“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为着力点;江西明确要加快推动企业技改,与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紧密结合起来……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稳投资就是稳增长。着力提高投资质量效益,推动一批补短板、惠民生、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投资项目加快落地,中国经济活力将更足。

改革发力,释放更大投资活力和潜力

关键之年,更需全力以赴冲刺“下半场”。

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下一步扩内需、促投资作出部署。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政策再加码,迎来更多“真金白银”支持——

统筹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且8月底前资金全部下达;设备更新支持范围扩大到能源电力、老旧电梯等领域;工业等领域设备更新项目申报门槛降低,取消“项目总投资不低于1亿元”的要求……政策落地将助力推动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资金与项目“双向奔赴”,以有力资金保障推动重大项目落地落实——

8月6日,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陵江镇,亭子口灌区一期工程总干渠何家梁隧洞顺利贯通,较计划工期提前了116天。

这一工程是国家重大水利工程。“截至今年7月底,一期工程到位国债资金22.23亿元,累计支付7.73亿元,为高效优质推动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四川省亭子口灌区建设开发有限公司财务总监何诚说。

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的信息显示,2023年增发1万亿元国债1.5万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的今年前两批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项目清单已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在一汽解放动力总成事业部长春工厂集成AMT车间,工人对AGV搬运机器人进行动作测试(2024年8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打造更高水平营商环境,进一步提振投资信心、释放投资活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并就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作出部署,一系列积极举措将有助于进一步提振投资者信心。”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及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说。

以研发铁铬液流电池系统为主要方向的中海储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已在广东和河南布局了产业基地,预计2024年产能将达2吉瓦时(GWh)。

“从前期租赁土地、对接金融机构争取授信额度,到协调储能项目让公司产品先行先试,政策支持对我们帮助很大。”中海储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屾说,“《决定》作出的相关部署,给企业投资发展吃下‘定心丸’,我们对未来扩产更有信心。”

改革发力,政策给力,企业努力,各方合力必将助推有效投资更好发挥关键作用,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赋能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文字记者:于佳欣、姚均芳、任军

海报设计:姜子涵、栾若卉

统筹:徐曼、徐宏岩、郜新鑫、肖磊涛


石潭镇的经济概况

有耕地亩,是湘潭县粮食主产区,粮食总产量由1995年的吨提高到2007年的吨。 国民生产总值由1995年.72万元增加到2007年万元。 农民年均纯收入3311元。 乡镇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企业总产值达万元。 人民煤矿、石潭水泥厂、湘潭兴农配肥厂、鸿峰化工厂、湘帅压滤板制品厂、精诚玻璃厂、三星化工厂、宇通运输公司、安泰自来水公司、三维建筑实业有限公司实力雄厚,呈现出勃勃生机。 农业经济以水稻种植为主,庭院经济为辅,全镇普及优质杂交稻面积亩,八角村“走四方”牌香菇、文佳村黄栀子基地、白托苗圃场各显其能。 小城镇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为规范立镇,镇党委、镇人民政府会同县建筑设计院编制了《1999年至2020年石潭镇城镇建设远景规划》,城区规划面积为4.2平方公里,已完成开发区、新区等2.2平方公里的小城区面积建设。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美丽的石潭更是山青水秀、林茂粮丰、经济发达、交通便利。 镇北320国道、湘黔铁路复线叠邻,同与涟水平行,“韶茶”、“湘湘”两条县级公路干线穿镇而过,贯通南北与东西,连接韶山、乌石两个红色旅游景点,独特的区位优势有效促进了石潭政治、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 全镇辖42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630个村(居)民小组,2万户,7.03万人,其中镇区人口3.04万人,耕地面积亩。 2006年被列为湖南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 五年来,在省、市、县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镇党委、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按“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和省示范镇目标统筹规划,开拓创新,带领全镇干部群众,在创建小城镇示范镇工作中勇立潮头,大步跨越,创造了惊人的成绩,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社会经济超速发展五年来,石潭镇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产值由2006年的9.2亿元到2009年达15.36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8%,高出全市平均水平4%。 第三产业由2006年总产值1.84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07亿元,年增长幅度为17.57%,高出全市平均增长率5.03%。 财政收入由2006年的914.5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1923.67万元,实现年净增1009.17万元,年平均增加252.29万元,平均增长率为27.6%,高出全市增长3.08个百分点。 农民人平纯收入由2006年的3578元增加到5228元,净增1650元,年均增长16.02%,高出全市农村人平纯收入3.14%,城镇人平纯收入由9420元增加到元,高于全市水平8%。 五年共引进投资项目 33个,引入资金6446.87万元;城镇建成区面积由五年前的2.2平方公里增加到3.5平方公里,以平均12%的增长速度扩大。 建成区人口由五年前的2.2万人增加到3.04万人,有效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城镇化率43.24%。 五年来,镇人民政府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司运行、业主经营”的开发模式,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征收、统一土地出让、统一开发建设、统一城镇管理”的“五统一”原则,财政投入、社会筹资多种发展方式,共计投入6200万元,使镇区范围内水、电、路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有效促进了城镇经济的迅步发展,“忘不了”、“真维丝”、“伊纯”、“米乐奇”等多项国际国内品牌商品纷纷落户石潭,小城镇有了大型加油站,镇内设立了移动、联通、电信等通讯基站,德怀路10多家摩托车店形成了市场,餐饮、医院、学校、大型超市等服务机构错落有序,上档次的宾馆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宾客……商人逐利而居,物资在交流、财富在增长,外地商人纷纷慕名而来,有的买房定居,有的租赁门面当起老板,尽享城市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成果。 城镇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城镇产业化进程。 特色产业品牌走出湘潭、走出湖南、走向四面八方。 ──八角香菇产业经过艰难曲折道路,依靠科学支撑,大胆创新研究,成功实现了“水帘降温、半生料栽培、多层立体种植,利用湘莲壳、油茶壳制棒,利用棒渣生产有机肥”五大技术攻关,不断提高生产力,提高合作能力,建立联结体制,大大提高香菇产量和产值,高产实验大棚实现亩产鲜菇5万市斤,亩产值16万元,纯利12万元。 八角村突破人平纯收入1.08万元,跃居为湘潭县首富村。 “走四方”品牌远销香港、澳门、日本和韩国。 ──湘潭兴农配方肥厂由1998年的手工操作开始生产有机肥,到2001年投资300万元购置新设备,步入机械化制作行业,再到2005年继续投资2600万元,改建新厂区,改造旧设备,实现年生产复合肥2万吨。 依靠技术创新,严格质量把关,2007年正式由国家颁发产品免检证书,进一步提升生产能力,成为产值过亿元企业。 ──人民煤矿 通过技术改造,达到年产煤6万吨,实现年缴税1280万元。 ──工业企业 名牌产品的发展,带来了镇域经济的快速增长,2009年实现规模企业总产值3.22亿元,实现规模企业利润7400万元,实现工业企业税收1470万元,有效促进了镇域社会经济的超速发展。 ──粮食生产已步入全国先进行列,农业部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田落户古云村,2009年全镇实现粮食总产量6.02万吨,农业总产值5.亿元,农业增加值3.26亿元。 ──生猪产业 生猪产业已成为发展石潭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年发展生猪达45万头,出栏34.4万头,实现人均出栏5.23头,年产值达3.05亿元,占畜牧总产值87.8%,占农业总产值的63.9%,成为了全省久负盛名的“湖南生猪第一镇”。 有效带动了饲料、兽药、运输业的大发展,形成了饲料、兽药一条街,生猪产销专业合作社拥有大小运输车辆240多台,从业人员达670余人,年贩运总量占到广州市场的十分之一,贩运总产值达6个亿。 龙虾、雁鹅、鲜鱼、西瓜、油菜、芥菜、紫苏等农产品各具特色,进一步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力的促进了农民增收,石潭高效农业已成为全省一块金字招牌。 二、城镇规划放眼未来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是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的重要基础,它既关系当前,更影响长远。 在规划城镇建设的全过程,我们坚持规划先行原则。 1999年8月,镇人民政府会同湘潭县建筑设计院,深入实地勘测、论证分析,拟制定近期远期发展目标,编制《1999至2020年石潭镇城镇建设远景规划》,按照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原则和发展目标,理顺思路,更新观念,科学决策,引进城镇经营新理念,发展和依托公司进行市场运行,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有效实施城镇建设三步战略方案。 为抓住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契机,严格按照“两型”建设要求,提高城镇建设标准,镇人民政府斥资120万元,于2008年再次聘请省、市专家,修订编制生态环境保护、消除地质灾害和突出城镇特色专业的新一轮《湘潭县石潭镇总体规划》,描绘石潭城镇发展的美好蓝图,确定了“三区两配套”的发展格局,按照“工业园区、住宅小区、商业街区”,配套“农资交易市场和各类公共基础设施,包括城镇莲水风光带建设,分步有序实施,已经上级审定,镇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按照《总体规划》,通过5-15年努力,石潭镇区人口将达到5万,建成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初步定位为“区域中心城镇和山水园林城镇”。 三、城镇建设立足优质石潭自古便是商业重镇,千余年来,借涟水之便,商贸繁盛,早在明清时期就是全国有名的“药都”和“米都”,解放前,石潭的“石灰”就已畅销省内各地。 一直以来,各级领导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都很重视石潭城镇发展和建设,原国家主席华国锋、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省政协原政协主席刘夫生、人大副主任陈叔红都曾在石潭办过点、指导过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更为石潭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1986年,党委、政府顺应时代大潮,以惊人的胆识、博大的手笔,启动了扩大城镇发展和建设的第一步实施方案。 开发石潭大桥南端,即韶茶干线两侧,组织利用社会资金,引领个体私营经济先行者投资,一举建成200米长的农民街,石潭的建材市场从此问世。 ──90年代初,实施南部扩展发展和建设的第二步实施方案,划拨85亩土地,沿着丁字街南端延伸,开发德怀路,建成经济开发区,粮贸大厦、信用大楼、汽车站、农贸市场等峭然林立,服饰、饮食、美容美发、娱乐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二十一世纪伊始,发展和建设的第三步建设战略正式拉动。 征地183亩,一次投2800多万,新辟石潭新区,400个门面300套住房“多层小洋楼,三色外包装”的仿欧式建筑拔地而起,宽60米、长1.42公里的石潭大道自东向西穿镇而过,接通了湘湘、韶茶两条县级公路。 全新的街区内连接了石潭、德怀、八一、石乌4条城镇主干道,贯通镇内三区,街道两旁绿树成荫,每到夜晚,明亮的路灯,把石潭这个山村小镇照得通明,仿佛像颗璀灿的明珠。 夜幕降临,丰富多彩的夜生活,无数个红色的蒙古包内满座着耕耘一天后懂得享受的休闲人们,美丽的石潭被点缀得更加艳丽多姿。 ──随着建设战略目标的全面实施,城镇配套设施建设有序进行,2006年6月安泰自来水厂完成计划审批、国土、规划手续,7-8月完成拆迁、测量、勘测、土地平整、施工图设计、招投标工作。 2008年投资1200万元,完成工程建设任务,投资150万元完成对镇区35公里的给排水管网改造,整个供水系统于2008年投入营运。 通过对石潭镇日供水量2万吨的城镇供水设施进行扩建,从根本上彻底解决石潭供水不足的问题。 同时通过给排水管网的改造,有效解决了排污问题。 东西两片分别设置截流管道,分片截流后由道路排水系统就近排入涟水河。 同时在居民聚居区域、主要商业区配置15个消防栓,较好解决了消防安全工作。 ──2006年8月-2006年12月总投资200万元,完成4000平方米的三级客运站及站前广场一个,作为城镇长途、短途客运中转站,解决公路换乘的停车和镇内交通拥挤的问题。 ──2006年7月-2006年12月完成横街、正街、德怀路、农民街等为主的城区10.5公里道路安装路灯200盏。 路灯建设费用150万元,年日常维护费用8万元,年电费12万元。 实现整体城区的亮化工程,提高石潭的城镇品位。 ──2007年-2008年总投资270万元,完成二座公厕建设;购置废品桶36个,建设20平方米废品中间站两座;投资230万元完成25亩废品处理场的可研、征地及启动建设工作,有效实现了废品的日产日清。 为美化环境,提高城镇品位,2008年9月积极筹措资金75万元,修建废品站2处,购置废品桶100只,合理布局废品站点、废品箱,确保街区景观;调整公共厕所布点,改变现行公厕不合理状态,改善卫生设施,加强卫生监督;加大对废品收集后分类处理力度,对物质资源(如啤酒、饮料瓶罐、报刊、纸张之类),分类捆绑进行专用资源回收及无害处理。 ──2008年针对县五医院设施老化,住院部房屋破损不堪,投资200万元完成住院部6000平方米的改(扩)建工作,以满足卫生保健、防疫、医疗急救等功能设施要求。 ──2008年投资120万元,另择新址,建成中心敬老院,土建工程102万元,其它配套工程(含水电)18万元,占地5亩。 ──镇区中心小学2008年投资76万元,新建一栋四层680m教学楼;2010年投资28万元,新建学生食堂270m,使校园面积.3 m、19个教学班、1181个学生、43个教职员工的中心小学成为“湖南省义务教育合格学校”、 “湘潭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承担中央教科所“十一五”课题研究,被评为“全国德育研究先进学校”、“全国语文总课题优秀单位”。 镇区初级中学2009年投资20万元,新建480m的学生公寓。 学校全面发展,承担国家“十一五”课题研究,《当前中学生主要心理问题探究及解决对策》获国家一等奖,初中教学质量连续8年进入全县十强、连续4年居全县第一。 古城中学投入68万余元,兴建一幢学生公寓楼,建筑面积达1200平方米;古城中心小学投入60万新建教学楼1024平方米;白托中学投入160万,新建食堂和学生公寓1160平方米;白托中心小学投入65万元,新建厨房、食堂和教师宿舍。 全镇学校办学条件进入全县前列,石潭中心小学、古城中学、古城中心小学、列家桥中心小学被验收为省合格学校。 ──2008年6月-12月,投入1200万元,新建一栋高标准的石鑫宾馆,内装中央空调、电梯,各类设施完善,提高了石潭的城镇品位。 8月,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投入30万元,在镇区与周边乡镇交界处,设计制作了三块全不锈钢大型户外广告牌,确立了石潭今后发展的一个总体目标,打造“两型”社会示范镇。 四、城镇管理力求规范随着小城镇建设的不断发展,商业市场的不断繁荣,居住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省级示范镇标准化的要求,关键在于抓好城镇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始终把城镇管理列入了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确定了一名副镇长主管城镇工作,下设城镇建设规划站,定编5人;配备了一支专业性强、综合素质高、理念先进的城管队伍,定编8人,使城管、消防、治安融为一体;组建了一支由11人组成的环卫队伍,全面负责城镇管理工作。 财政对城管的投入逐年提高,每年24人的基础工资达36万元,另有工作经费30万元。 有一栋18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办公设施齐全。 ──狠抓了队伍建设。 城镇建设管理责任落实在建设规划管理站,在站长的统一领导下,成员之间团结协作,职责分明,爱岗敬业,深得群众好评。 城管队和环卫队均隶属于建设规划管理站领导,两队分别负责城镇执法、维护镇容镇貌、协调和处理镇内矛盾纠纷,规范经营管理行为和城镇清洁环境卫生工作。 制度严格,纪律严明,按照责任状条款落实到位,深受居民和客商的好评。 ──从严治理镇容。 镇容是形象的核心,古老集镇长期形成的脏、乱、差现象,的确是治理镇容镇貌的老大难问题,为彻底地解决好落后的陈腐习俗,我们从整治环境卫生、乱摆摊位、乱树户外招牌、乱停车辆和违章建筑入手,多次组织镇机关干部、城建管理人员深入街道,进入商户,采取发送公开信等形式,开展广泛宣传,从而不断提高居民的城镇品位意识。 同时,定期组织单位职工、全体机关干部进行街道大扫除活动,镇区内中、小学生节假日组织上街清扫,共促居民良好环卫意识的形成,规定居民自备废品桶,定时定点倒放废品,实行门前卫生三包制度,由城管队员分段督查,建设规划站将执行的效果作为年终绩效考核内容。 在镇区推行废品袋装化,对镇区主干道实行16小时清扫保洁,重要路段实行24小时全天候保洁,清理了马路市场,规范了夜宵、夜市摊位摆放,拆除了违章广告招牌,从严整治了汽车乱停乱靠等交通秩序和交通环境。 通过系列措施,镇容镇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路变宽敞,街变整洁,摊变规范,灯变明亮,招牌整齐。 待到华灯初上,三处休闲健身的广场舞为石潭街区的亮丽夜景增色不少,现代气息的新型城镇形象初步形成。 五、城镇发展创新观念我镇积极探索转型期农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将过去工作重心放在抓农村工作转变为主要抓城镇发展,并把城镇发展作为带动我镇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以迅速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融入“长株潭一体化”战略,抢抓机遇,加速发展,加大城镇建设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新老街的对接,依托资源优势,打造产业优势,形成特色优势,迅速从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从而在新一轮的城镇发展竞争中抢占先机。 运用创新的思路,融合各种力量,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逐步走上“市场运作,产业支撑,群众参与”的城镇发展之路。 1、引入市场机制,开拓城镇经营──对城镇土地实行资本化运作 经营城镇的关键是要经营好城镇土地。 2006年以来我镇通过土地资本运营,共筹措3000万元资金用于城镇发展,先后建设了石潭大道、德怀大道、八一路、石乌路4条城镇主干道,新增道路12公里。 土地经营和城镇建设促进了土地增值,提高了土地资产的效益,中心镇区的商业用地由2000年300元/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2000元/平方米,临街路段更是高达4000元/平方米,增长了14倍。 ──对建设融资实行多元化运作 采取用市场换资金的办法,共筹集建设资金1000多万元,如投资800万元的南区开发商居楼工程,日供水2万吨的安泰自来水厂等项目。 全部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解决。 我们还通过鼓励部门投资建设的办法,共筹集建设资金1500万元。 完成了城镇电网改造、镇区供水管网,建成了覆盖全镇的移动通信网和有线电视两条宽带网。 2、培育主导产业,扩张城镇经济──培植工业支柱通过建设工业园区和落实优惠政策,先后引进了宏峰化工、万顺玻璃、兴农配肥、石潭草棒厂、湘莲机械厂、旭辉电子等企业到镇区安家落户。 同时,对原有的人民煤矿、县水泥厂等企业,通过技改进行升级换代,在镇区初步形成了矿产、机电、建材等支柱产业。 ──开发房地产业实行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并举,外延扩张与内涵提升并举。 引入湘潭居佳新农村置业有限公司和顺达房产开发公司,成立小城镇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镇区共完成住宅建设投资近5000万元,先后建成了一批精品住宅小区,吸引了农民进城,扩大了新区市场,聚集了人气,搞旺了财气,繁荣了城镇。 3、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城镇品位──加强环境建设 我镇把环境建设作为改善居住条件的重要工作来抓。 全面推进了庭院绿化、公共绿化、道路绿化和空坪隙地绿化工程。 ──注重居民教育 为提高居民素质,我镇印发了《居民手册》、《镇容卫生公约》等管理办法,设立了“城管队”、“门前三包监督员”等,城镇居民素质得到提高,过去城镇管理中一些非常棘手的老大难问题,像乱仍废品、乱停乱靠、乱写乱画、乱摆摊担等,都正在逐步解决。 4、突出工作重点,创造工作亮点──废品填埋场续建工程和废品中间站的建设目前无正规的废品填埋处理场地,经过政府对城区周边的现场调查并报请县人民政府同意,在枫树村建一座大型废品填埋场,离镇区2公里,占地面积25亩,符合各项环保要求,能容纳废品填埋50年,今年投资配套资金40万元,新建废品中间站3个,废品池20个。 ──道路整修石潭镇属历史古镇,镇区道路已是年久失修,特别是横正两街,坑坑洼洼,到处积水、积污,2009年硬化道路2公里,投资110万元,将老区横正两街全部铺油,同时充分利用湘湘干线公路建设的契机,全面提升石潭大道的改扩建,加大投入,打造示范一条街,确保街洁、路畅、灯明、草绿。 ──镇政府办公楼建设原镇政府办公楼属上世纪70年代的砖土混合结构,在去年特大冰雪灾害的影响下,房屋出现大面积开裂、漏水,修建镇政府办公楼迫在眉捷。 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在2010年上半年建一座1200平方米的政府办公楼,总投资300万元。 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1、城镇配套设施建设筹资困难城镇维护建设资金逐年递增,乡镇在紧缺的财政状况下艰难运行,目前已负债98万元,建议上级改革投资体制,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城建投融资机制。 各级财政要确定对城镇建设拨款基数,建立稳定增长机制,国家政策规定的城镇建设专项资金,要全部用于城镇建设。 对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出(转)让金、城镇土地使用税、房地产增值收益、车辆养路费及车辆购置附加等,要确定一定的比例,用于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2、城镇规划管理人员经费紧张乡镇建设规划管理站属于自收自支单位,站内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得不到保障。 建议上级领导予以重点考虑,对乡镇建设规划管理站进行收编。 同时,随着城镇规模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镇环卫队的工作量急剧增多,目前,全镇环卫工人已达11人,正常收取的环境有偿服务费远远不能解决环卫工人的工资和劳动工具的支付。 以2007年为例,有资金缺口11.6万元,建议上级部门能以固定模式解决我镇环卫工人的人员经费问题。 3、城镇建设发展土地瓶颈凸显按照城镇发展的规划要求,建城区面积要扩大到5平方公里,而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对土地实行严格的保护政策,城镇发展难以拉开骨架,建议上级适当放宽土地利用政策,并充分考虑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相协调。 通过近几年的小城镇建设,石潭镇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街道宽敞洁净,行道绿树排列整齐;车辆来往穿梭,秩序井然,长短途客车依次进站候客,其它营运车辆按指定地点摆放;整个镇区有线电视无缝覆盖,电话入户率100%,自来水普及100%,燃气普及100%。 优良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商投资兴业,镇区内商贾云集,市场繁荣,人流如织;工业园运作正常,解决了大部分的闲散农民工就业问题,工业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煤矿、海泡石、砖厂、肥料厂、玻璃厂等厂房一字排开;文教事业日益发达,教育师资力量雄厚,硬件设施先进,生源广泛;医疗卫生事业配套齐全,服务优质。 城镇居民的生活环境优美,生产生活水平有了一个质的飞跃,镇区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总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发达城镇行列,迈入持续、稳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成为全省小城镇建设的典型示范镇。

2010到2016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15年12月18日在北京举行。 总结2015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部署2016年经济工作,重点是落实“十三五”规划建议要求,推进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按照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贯彻落实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妥善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改革开放向纵深迈进,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大局总体稳定。 今年主要目标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二五”规划可以胜利收官,使我国站在更高的发展水平上。 同时,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国内外条件变化,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化解。 会议认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是我们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 必须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 必须克服困难、闯过关口,坚持辩证法,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潜力大,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 这是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加快改革创新,抓紧做好工作,就能顺利过关。 必须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理论上作出创新性概括,在政策上作出前瞻性安排,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会议指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努力实现多方面工作重点转变。 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实施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 调整产业结构,要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 推进城镇化,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 促进区域发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 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 进行资源配置,要更加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扩大对外开放,要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 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会议指出,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 做好经济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战略上坚持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会议强调,明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 第一,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实行减税政策,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在适当增加必要的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的同时,主要用于弥补降税带来的财政减收,保障政府应该承担的支出责任。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降低融资成本,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扩大直接融资比重,优化信贷结构,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第二,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 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等,推动形成新的增长点。 要坚持创新驱动,注重激活存量,着力补齐短板,加快绿色发展,发展实体经济。 第三,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 要做好为企业服务工作,在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创新发展,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合法利益,提高企业投资信心,改善企业市场预期。 要营造商品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环境,破除市场壁垒和地方保护。 要提高有效供给能力,通过创造新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消费需求。 第四,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 要完善落实机制,把握好改革试点,加强统筹协调,调动地方积极性,允许地方进行差别化探索,发挥基层首创精神。 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抓好改革举措落地工作,使改革不断见到实效,使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第五,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 要更好发挥社会保障的社会稳定器作用,把重点放在兜底上,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 会议认为,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繁重,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第一,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 要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研究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处置,妥善处理保持社会稳定和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系。 要依法为实施市场化破产程序创造条件,加快破产清算案件审理。 要提出和落实财税支持、不良资产处置、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生活保障以及专项奖补等政策,资本市场要配合企业兼并重组。 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做好职工安置工作。 要严格控制增量,防止新的产能过剩。 第二,帮助企业降低成本。 要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打出“组合拳”。 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进一步清理规范中介服务。 要降低企业税费负担,进一步正税清费,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营造公平的税负环境,研究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 要降低社会保险费,研究精简归并“五险一金”。 要降低企业财务成本,金融部门要创造利率正常化的政策环境,为实体经济让利。 要降低电力价格,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 要降低物流成本,推进流通体制改革。 第三,化解房地产库存。 要按照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 要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允许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使他们形成在就业地买房或长期租房的预期和需求。 要明确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方向,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 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自然人和各类机构投资者购买库存商品房,成为租赁市场的房源提供者,鼓励发展以住房租赁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企业。 要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要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 第四,扩大有效供给。 要打好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加大资金、政策、工作等投入力度,真抓实干,提高扶贫质量。 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降低企业债务负担,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提高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能力。 培育发展新产业,加快技术、产品、业态等创新。 要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推动形成市场化、可持续的投入机制和运营机制。 要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使劳动者更好适应变化了的市场环境。 要继续抓好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口粮安全,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加强农业现代化基础建设,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资金和政策重点用在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农产品质量、效益上。 第五,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对信用违约要依法处置。 要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做好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工作,完善全口径政府债务管理,改进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办法。 要加强全方位监管,规范各类融资行为,抓紧开展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非法集资蔓延势头,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妥善处理风险案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会议强调,推进结构性改革,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 要加大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 要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 要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抓住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地方税体系、增强地方发展能力、减轻企业负担等关键性问题加快推进。 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尽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抓紧研究提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案;加快推进银行体系改革,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加快发展绿色金融。 要加快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个人账户,坚持精算平衡,提高统筹层次。 要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保基本、强基层的基础上,着力建立新的体制机制,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会议指出,要继续抓好优化对外开放区域布局、推进外贸优进优出、积极利用外资、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加快自贸区及投资协定谈判、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等工作。 要改善利用外资环境,高度重视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高度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对内外资企业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 要抓好“一带一路”建设落实,发挥好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机构的融资支撑作用,抓好重大标志性工程落地。 会议强调,要坚持瞄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科学确定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 坚持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依靠改革创新加快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改造提升。 要用新思路新举措深挖内需潜力,持续扩大消费需求,发挥好有效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 要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着力抓好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 要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要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 要保住基本民生、兜住底线。 要健全督查激励问责机制,促进各方面奋发有为、干事创业。 会议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 要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注重调动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要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善于把握本质、主流和趋势,善于把握社会心理,善于把握时、度、效,深度分析,主动发声,澄清是非,更有针对性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会议号召,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既是对明年经济工作的全面部署,也是对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部署。 各级领导干部务必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握正确方向,脚踏实地推进,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乡村更美农民更富

乡村更美农民更富

“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坚持“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突出产业重点、不断扩大有效投资,发挥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巩固成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协调联动、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增强活力、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提升能力、切实抓好疫情防控,努力做到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自治区党委十届三次全会对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西藏建设新局面作出全面部署和系统安排。

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入落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安排部署的关键之年。 两会期间,自治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纷纷立足我区实际,畅谈如何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为下一步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自治区人大代表、索县加勤乡莫囊村党支部书记玛尔措说:“让广大农牧民群众在‘志’与‘智’方面都得到提升,才能更好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我们要以正在开展的‘乡村振兴、那曲奋进’活动为契机,引导群众进一步增强‘五个认同’;坚持既管‘肚子’又管‘脑子’,持续开展基层‘巩固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行动,教育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过好今生幸福生活。 ”

玛尔措说,下一步要强化乡(村)规民约管理作用,教育引导群众改陋习、转观念、树新风,激发群众劳动致富奔小康、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热情和信心;通过“讲习所”“牧民夜校”“微讲堂”、技能培训班等平台,加强对牧区劳动力的基本文化素质、掌握和应用普通话能力、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所需基本技能的培训,提高技能增收、劳动致富的本领。

那曲市是我区的“北大门”,平均海拔4500米,国土面积占全区的三分之一,地广人稀、居住分散、交通线长。 因此,千方百计使群众多增收、有奔头,发展相对集中的产业是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支点。

自治区人大代表,那曲市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局长次仁德吉介绍,近年来,那曲市坚持牧业特色促产业发展,以产业兴旺作为发展目标,按照“稳粮、兴牧、强特色”总体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做到“短中长”产业有机结合;重点打造牦牛、绵(山)羊养殖及优质畜产品生产、精深加工、销售以及品牌打造为一体的特色产业链,抓好“一乡一社、一村一合”产业提升,全力以赴推动牧业产业提质增效,全市培育和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达1630家,拓宽了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次仁德吉说:“那曲市将加强牧业产业项目资产管理和运营管理,认真研究提出产业项目提质增效的好思路、硬举措,充分发挥产业持续增效,群众不断增收的根本性支撑作用。 继续把培育和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提升农牧业生产、经营、产业水平的重要途径,按照‘加快培育一批、积极改造一批、努力规范一批、着力提升一批’的思路,规范提升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全力以赴推动牧业产业提质增效,适时组织召开村级合作组织建设现场会,总结经验,推广典型,推动农牧业转型升级。 ”

“针对我们西藏的实际情况,我认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夯实基层基础,弥补薄弱环节,使得乡村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才能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对人才队伍的需求。 ”自治区政协委员、那曲市工商联副主席、惠民医院党支部书记苏双华说。

那曲市开展的‘乡村振兴、那曲奋进’活动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此次活动给农牧民群众搭建起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建强乡村振兴‘人才库’,激活那曲奋进‘新引擎’。 希望下一步,更多的那曲市本地民营企业也积极参与其中,在活动中把准群众的关注点和利益点,从群众最喜欢、最爱看的传统歌舞比赛入手,依靠群众深入挖掘自己的、身边的、能够彰显主旋律正能量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技艺传承节目,激发群众参与热情;让群众当‘评委’,自己评选自己家乡的‘优秀人才’,让群众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被重视、被尊重、被认同,进一步提升广大农牧民群众、传统技艺人才和‘草根’人才的参与热情,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 ”

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要以自治区党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为指引,聚焦新要求,狠抓成果巩固,突出新任务,推动有效衔接,立足新使命,强化思路转变,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特色产业发展、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效,为推动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着力推进“四个创建”、努力做到“四个走在前列”作出积极贡献。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10218.html
当中国游客 巴黎 燃翻
2024年08月12日摩羯座三大运势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