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体现岭南人文精神作品 第七届广东音乐创作大赛启动

10日,第七届广东音乐创作大赛在广州启动。本届创作大赛面向全球征集,征稿时间定于2024年8月—2025年6月30日。

该活动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广东音乐曲艺团承办。

作品的征集内容要求积极健康向上,主题鲜明,具有浓郁广东音乐韵味,体现岭南人文精神、地域特色,鼓励创作反映粤港澳大湾区精神面貌,倡导既继承传统又能大胆探索、创新的作品踊跃参与。

此次大赛共分为初评、复评及终评三个阶段,大赛奖项设置一、二、三等奖,获奖作品均颁发奖金和获奖证书。奖金标准:一等奖作品2首,含税各50,000元;二等奖作品5首,含税各30,000元;三等奖作品8首,含税各20,000元;优秀编配奖3首,含税各30,000元;优秀作品奖若干,含税各1,000元。

为确保比赛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大赛组委会邀请了众多知名音乐家、作曲家担任评委,专业公证员担任监督。参赛者采用线上投稿的方式进行,评委将初评出35首作品进入复赛,在复赛中选取18首优秀作品进入决赛。决赛暨广东音乐基金三十周年音乐会将于2025年10月在星海音乐厅举行,决赛曲目由广东音乐曲艺团乐队现场演奏,竞逐大奖。

据介绍,广东音乐是岭南传统文化的瑰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至今已近四百年历史,有 “国乐”之称,以“轻、柔、华、细、浓”的特点和清新流畅、悠扬动听的岭南风格广为流传,影响遍及大江南北,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成为华人传统文化的象征。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 实习生叶嘉怡


星海流行音乐学院

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星海音乐学院每年在编制和执行财务预算时,都以教学为中心,优先保证本科教学经费的投入。 2006年应收学费2653.8万元,四项经费838.5万元,占学费收入的比例达31.6%。 2004-2006年星海音乐学院的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逐年上升,较好地满足了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 生均四项经费增长情况星海音乐学院充分认识到经费投入对于维持本科教学的正常运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逐年加大教学四项经费的投入,加强教学经费管理,保证教学经费全部用于教学工作。 尽管我院近三年学生人数增长幅度较大,但四项经费和生均四项经费仍呈稳定增长趋势。 在5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院始终牢记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立足广东本土,主动承担起传承岭南优秀音乐文星海音乐学院风光(3)化的重任,积极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秉承办学传统,发挥优势,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路子、新方法,使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音乐艺术人才。 经过半个世纪的办学实践,学院逐步形成了“根植传统沃土,传承岭南优秀音乐文化”和“依托地域优势,开放兼容,创新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办学特色。 传承岭南优秀音乐文化星海音乐学院地处岭南文化中心——广州。 岭南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岭南音乐与岭南文学、岭南画派、岭南建筑、岭南陶艺等文化形态同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岭南音乐文化作为古代百越文化、外江(外地)文化和海洋文化融合交汇的成果,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一支奇葩。 其在漫长的演变发展中形成的通俗性、兼容性、开放性、变通性使之历久弥新、充满活力,推动了岭南的文明进程。 在岭南音乐文化的孕育、浸染下,曾造就了冼星海、萧友梅、马思聪、李凌等一批影响中国现代音乐文化发展而蜚声中外的著名音乐家。 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岭南音乐文化,对加强和推动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华南地区唯一一所高等音乐学府,学院在50年的办学历史中始终坚持根植传统沃土,把传承岭南音乐文化、延续岭南音乐文脉当作责无旁贷的任务,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1、始终坚持传承岭南音乐文化的办学传统 2、不断深化岭南音乐文化的理论研究 3、大力推进岭南音乐的创作与表演 4、积极培养传承岭南音乐文化的优秀人才创新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经过50年的办学探索,学院深深植根于岭南这片人文沃土,汲取着她的精华,秉承她的文化传统,铸就了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开放创新的办学精神。 50年来,学院始终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星海音乐学院风光(4)求的高素质音乐艺术人才为目标,与时俱进,积极探索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优良的艺术教育传统。 近年来,学院紧紧抓住进驻广州大学城的良好发展机遇,利用广东丰富的人文资源,依托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融身于广州大学城多学科教育生态环境,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大人文、大艺术”的教育理念,着力造就富有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独特艺术个性、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音乐艺术人才。 学院根据这一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依照“课程论”与教育生态观的“系统、平衡、联系”原理,对原有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进行了全面的优化和改造,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多学科教学项目合作、多元化校园文化建设,创新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学院又一办学特色。 1、构建创新型课程与教学体系,培养具有鲜明艺术个性和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音乐人才 进驻广州大学城,使学院成为中国唯一一所身处多学科人文环境的音乐学院,大学城“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共享机制和综合的人文生态环境为学院构建与“大人文、大艺术”的教育理念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和有利的保障。 根据“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对原有的本科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依据“课程论”原理,全面调整全院的课程结构,加大选修课的学分,整合相关课程,构建以学科课程、人本课程和社会课程“三位一体”的创新型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现行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除突出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系统知识、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外,将“以学生为本”和“适应社会发展”的相关课程作为主体性内容纳入整体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三类课程分别体现了文化属性、人本属性和社会属性,它们之间所具有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学科课程)、开放性和差异性(人本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社会课程)特征,使之构成一个相互补充、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从而形成了我院以学生为本,尊重艺术个性,完善社会人格,以人文精神为引导、以音乐能力为主体、以社会发展为需求、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 新课程体系特别突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在本校公共课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大学城多学科人文资源,为学生增设哲学、文化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各类人文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突出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培养,逐步打通全院的全部课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性和兴趣需要,进行跨校、跨系、跨专业选修相关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和差异化发展创造广阔空间。 2、建设多元化、国际化师资队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为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我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始终坚持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作为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学院不断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开放、兼容、创新、高效为原则,坚持培养和引进并举,有效地推动了教师队伍的建设,使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结构日趋合理优化,形成了良好发展态势。 目前,学院的讲台上不仅活跃着以资深教授为代表的一批经验丰富的教学名师,更有众多站在学科前沿、富有创新精神的中青年博士、硕士群体,为学院发展带来了新的面貌。 近三年来,学院又投入专项经费百万余元,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使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这些高层次人才当中,具有留学回国和境外学籍背景的教师就有60人,占教师队伍的18.24%,他们来自或留学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比利时、白俄罗斯、乌克兰、日本、韩国、香港和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充分凸显了学院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多元化和开放性特点。 这批新鲜血液的注入,为我院学习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和先进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管理经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提高教学水平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此外,学院还利用广州大学城多学科人文环境和“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共享机制,与大学城的其他九所大学形成协议,实现教师资源共享,使大学城各大学的共生效益最大化。 大学城资源共享的实施,创造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模式,这不仅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为学院形成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注入强大的生命力。 3、加强交叉学科、跨学科学术研究和教学合作,优化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更好地优化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利用大学城多学科优势,注重加强音乐艺术学科与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紧密联系,开展交叉学科和跨学科学术研究。 如著名音乐学家罗小平教授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山大学合作的“老年精神音乐学”,从医学、心理学和音乐学的多学科视角研究老年人的心理和精神问题;音乐学系黄虹教授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的“中国民族乐器声功率研究”,对各种不同民族乐器的声功率进行了测定和研究;青年教师张卓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合作的“音乐聆听的脑电图(EEG)研究”,运用脑电图技术测量和研究了人脑在聆听音乐时反应等。 与此同时,学院还积极加强和推动各教学单位与大学城各高校相关学科专业的横向联系与教学合作,创新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 如现代音乐系与广州美术学院的数码艺术系加强音频与视频项目的优势互补与课程合作,联合为学生开拓影视艺术和电子艺术市场;民乐系邀请广州美术学院的专家教授前来举办“岭南画派”专题讲座,增强学生对“岭南音乐”与“岭南画派”的内在联系,提升学生对岭南文化的学理认知能力;声乐系聘请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人体解剖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意大利语、德语、法语等多个语言学专业的专家为声乐专业学生开设选修课程。 此外,艺术管理系与中山大学的管理学系,音乐学系与中山大学哲学系、文艺学系、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文艺美学专业,音乐教育系与华南师范大学的教育科学学院等都形成了横向的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密切联系。 这些交叉学科与跨学科的学术研究与教学项目合作,使我院师生更好地从综合艺术学科和人文学科中汲取学术养分以丰富音乐的学科内涵,改造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为培养复合型音乐艺术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4、弘扬星海精神,构建多元化校园文化,营造开放兼容的育人氛围 星海音乐学院校区为了更好地营造育人环境,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星海音乐学院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作为一所以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名字命名的音乐学院,我院始终积极弘扬星海精神,把冼星海心系祖国和人民的伟大民族精神渗透到人才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 通过新生入学教育、日常思想品德教育、星海专题讲座、星海作品演出等多种形式激励和教育莘莘学子,使弘扬星海精神成为我院每个学生的文化自觉。 我院还根据音乐院校的学科特点,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城多学科人文环境结合起来,开展了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多元人文氛围,为培养卓越的音乐艺术人才提供了多样性的艺术教育背景。 一是结合音乐艺术的专业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水平和艺术修养。 如管弦乐器专业承担学院各种大型交响音乐会和综合性文艺演出;钢琴专业定期举办星期音乐会和小型专业观摩会;声乐专业排演《江姐》等经典歌剧;民乐专业排演大型民族音乐会;流行音乐演唱专业排演《猫》、《西区故事》、《歌剧魅影》等经典音乐剧;作曲专业举办“学生优秀作品音乐会”等。 这一系列富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活动,极大地从学科自身透发出浓郁的艺术文化氛围。 二是通过承办各类重要的学术研讨会及举办系列艺术与人文素质讲座,营造浓郁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 如近年来我院先后举办了“全国艺术院校音乐研究所工作会议”、“全国哲学、美学、音乐学前沿学科学术研讨会”、“美国音乐周”、“赵宋光学术思想研讨会”、“南派古筝大师罗九香学术研讨会”、“全国音乐评论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全国音乐年鉴会议”、“全国第七届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与“第二届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等各类重要的学术研讨会,大大地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学术含量和文化品格。 此外,学院还经常邀请各学科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为学生来校举办学术讲座或音乐会。 其中包括周文中、于润洋、杨儒怀、郎朗、罗艺峰、谢嘉幸、杨燕迪、杨通八、金湘、赵晓生、金铁林、李维渤、郭淑珍、邓韵、刘纲纪、赵方幸、李名强、李淇、波波娃、巴威尔以及分别来自美、俄、法、英、德等一批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 这些学术活动在开阔学生学术视野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学术思维。 三是建立以校园文化艺术节为龙头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 学院通过定期举办以“和谐校园,青春飞扬”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歌手大赛、舞蹈大赛、司仪大赛、演讲大赛、校园趣味运动会、电影欣赏、摄影大赛、涂鸦大赛、读书活动月、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了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多元文化实践载体,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四是树立“大人文、大艺术”的教育理念,结合大学城多学科的人文环境,开展校际文化活动。 如积极参加“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为大学城高校师生普及交响乐;参加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广东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广东大学生文学作品创作大赛、广东大学生书法大赛等活动,进一步拓宽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 五是开展社团活动,繁荣校园文化。 学院目前共有各类学生社团22个,分为理论学习、学术科技、兴趣爱好、社会公益四大类型。 学生社团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有力地配合了学校学生素质拓展规划的实施,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为广大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此外,学院各单位还编辑出版了反映学生生活、展示学生风采、营造学术氛围的校内刊物,如《星海学子》、《青春行》、《星蕾》等,深受学生欢迎。 各具特色的社团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发展提供了实践的平台,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岭南画派的“岭南画派”作品价值正在提升

岭南画派是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2014年以来,岭南画派作品多次以过千万元成交,说明越来越多的收藏家开始关注和认识到“岭南画派”潜在的收藏价值和升值潜力。 “岭南画派”发源于中国岭南地区,创始人及其他主要成员又都是岭南人,而今天这个画派的“大本营”仍然在岭南一带(包括港、澳地区)。 在20世纪中国画坛上,岭南画派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精神与京津画派、海上画派三足鼎立,成为新派中国画的代表之一。 岭南画派作品生活气息十分浓郁,以兼工带写、彩墨并重为特色,对推动中国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它和粤剧、广东音乐并称为“广府三秀”。 岭南画派名家辈出岭南画派是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始于晚清时期,“岭南三杰”高剑父、高奇峰兄弟和陈树人等为岭南画派早期著名创始人。 岭南画的特点之一是主张创新,以岭南特有的景物丰富题材,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地方色彩;之二是主张写实,博取诸家之长,打破门户之见,引入日本东洋画派的技法,大胆吸收外来养料,画面明暗交替、颜色鲜艳,有点类似于西画;之三是继承和发扬中国画的优良传统,用水墨的方式演绎出来,以形神兼备、雅俗共赏为理想,并突破传统的水墨笔法,即在绘画技法上,一反勾勒法,采用“没骨法”和“撞水撞粉”法,可谓是传统国画上的重大创新。 “岭南三杰”弟子众多,名家辈出,逐渐成为海内外华人都喜欢的著名画派。 岭南画派之所以不断发展壮大,离不开创新精神。 创新,是岭南画派前进的动力,也岭南画派经久不衰的奥秘。 中国香港的赵少昂、杨善深,广州的黎雄才、关山月四位艺术大师,属岭南画派第二代中最著名的传人,也是当代岭南画的杰出代表。 赵少昂、关山月被誉为高奇峰之后岭南画派成就最高者,这一切,皆源于继承、发展和创新。 关山月、黎雄才等名家,无论在审美意识上或艺术成就上都超越了他们的老师高剑父,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海外友人大多以收藏赵少昂的花鸟、关山月的山水为贵。 黎雄才、关山月都长期在美术学院任教,门下弟子颇多。 第三代的杨之光、陈金章、伍嘉陵、林墉、王玉珏等画家都曾得到他们的嫡传,现也都有自己的特色。 杨之光是当代著名的人物画家,就人物画而言,杨之光比“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 从岭南画派发展轨迹看,第三代画家都有自己的创新和突破,形成比较成熟的个人风格,造就了岭南画派在广东地区长盛不衰的局面。 与火热的2011年艺术市场相比,2014年以来,国内艺术品拍卖行情有所降温,各类艺术品的成交率和成交价明显回落。 但出人意料的是,岭南画派作品在目前的下跌市道中却表现更加出色。 在2014年4月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岭南画派先驱高奇峰代表作《怒狮》以1564万港元成交,并刷新画家作品拍卖新纪录;在2014年11月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岭南画派代表人物关山月的《晨练》以720万元起拍,最终以2012.5万元成交。 《晨练》作于1975年前后,画面充满浓浓暖意,日出东方的南海岸边,火红的凤凰花树,充满激情,极具收藏价值;著名岭南派画家赖少其1981年创作的鸿篇巨制《梦游黄山西海门》以2200万元起拍,在数分钟竞价过后,最终以3910万元的天价成交,真是可喜可贺。 赖少其的山水画向以笔力壮势雄强、墨法浑厚精气著称,究其笔墨风格的师承,远则渊源于明末清初“新安画派”,尤得力于程邃,近则得益于国画大师黄宾虹教导和启发。 该画赖少其即取法程邃“干裂秋风”之笔意,将其擅长的焦墨、重墨发挥的淋漓尽致。 画中大刀阔斧的线条,沉郁浓重的笔墨,营造出群峰排山倒海之势。 此幅全画作于丈二整纸之上,通高逾丈。 如此大幅精品巨制,堪称赖少其数十年艺术创作的结晶,该画拍出近4000万元的天价可谓物有所值。 2014年以来,岭南画派作品多次以过千万元成交,说明越来越多的收藏家开始关注和认识到“岭南画派”潜在的收藏价值和升值潜力。 相对而言,岭南画派中影响力更大的画家如关山月,他的《晨练》虽然拍出了2012.5万元的高价,但他还有不少优秀作品远没达到应有的价位,其他一些岭南派著名画家,如关良、杨之光、林墉、伍嘉陵、许钦松、方楚雄、等,他们作品的价值也被市场低估。 而2013年春拍以来岭南画派作品上扬行情已初现端倪,这是一个极好的势头,相信不用多久,岭南画派画家达到千万元级别的作品定会与日增多。

苏轼的成就有哪些?

北宋时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医学家。 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学士,礼部尚书。 南宋理学方炽时,加赐谥号文忠,复追赠太师。 有《东坡先生大全集》及《东坡乐府》词集传世,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编有《苏文忠公全集》。

其散文、诗、词、赋均有成就,且善书法和绘画,是文学艺术史上的通才,也是公认韵文散文造诣皆比较杰出的大家。 艺术方面,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宋四家)之首;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并在题画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政治上,在王安石变法期间,虽赞同政治应该改革,但反对王安石任用的后任吕惠卿及一些“拗”的政策,招来新党爪牙李定横加陷害;后来又因反对“尽废新法”受到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斥退,终生当不了宰相。

在新旧党争中两边不讨好导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云戏称为“一肚皮不合时宜”。 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书;宋哲宗绍圣复述又加贬谪至儋州(海南岛);徽宗即位,遇赦北归时病卒于常州。 墓在河南郏县。

扩展资料:

苏轼年幼时父亲出游在外,母亲将其养大,并教他读书,曾令其以范滂为榜样。 苏轼生性放达,好交友。 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洵修编族谱,自称是初唐相国苏味道后裔。 然而苏洵自己也承认苏味道的后人与自己的高祖之间世系不可考证,苏洵的高祖才是信史的上限。 苏洵的寻根方法,在当时就有人不以为然。

柳立言认为苏洵修撰族谱编写世系,将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宰相苏味道当做自己家族的始迁祖,是看中苏味道的知名度,苏洵编订族谱的目的是不问亲疏,团结苏姓人士,争取共享政治和社会资源,以虚构始祖来联宗。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10981.html
是个狠人! 魏建军
博主怒赞锤子手机 国产唯一 双击电源键默认打开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