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陈琳)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三年多来,全球优质市场主体荟聚北京,累计认定老佛爷、星巴克等26家消费类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占新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42%。
2021年7月,国务院批准北京等5个城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三年多来,北京在多个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城市竞争力排名、世界500强企业总量、服务业增加值、离境退税商店数量以及国际国内航班直达城市数量等多项关键指标,均居全国之首。
2019年至今,已累计吸引3700多家首店落地北京。本土消费品牌推陈出新,开展中华老字号示范创建,北京市新增25家中华老字号,中华老字号累计137家,北京老字号总数已达259家。“北京礼物”已推出200余款(系列),首次亮相全国两会和“一带一路”高峰论坛。
美食之都建设加快打造,打造了华熙五棵松等11条数字化餐饮街区和蓝色港湾等26条“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2024年北京黑珍珠餐厅上榜38家,米其林餐厅上榜33家。
会展消费平台集聚扩容,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北京文化论坛成功举办,已成为国际高端要素汇聚,城市对外交往示范引领等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平台和展示窗口。
积极推动世界机器人大会、北京车展、世界雷达博览会、首届全国家政博览会等展会在京举办。时尚消费能级持续提升,培育建设了三里屯太古里、751D·PARK等12个全球首发中心。中国国际时装周、北京时装周、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设计周等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绿色消费规模不断壮大,推动汽车和绿色智能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小客车置换新能源补贴政策、绿色智能消费券政策合计拉动新能源汽车、节能家电等销售近200亿元。
编辑 唐峥
校对 张彦君
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加入跨国公司的行业,如何看待当今中国企业的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博大的市场和众多的商业机会成为国外公司角逐的战场,跨国公司已成为中国市场上演的主角和胜利的佼佼者。 跨国公司的产品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众多角落,从工业制造到商业零售,从我们的吃穿住行到文化娱乐,一个普通的中国百姓都能随意地说出几个跨国公司的产品品牌。 业界的两种观点如何认识与看待跨国公司,在国内一直有两种观点:一是强调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的现实与潜在威胁,全面的开放中国市场必将对中国的本土企业产生重创,认为跨国公司带有明显的侵略性和扩张性,带有新殖民主义的思想,主张限制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步伐,减缓开放的力度,确保社会与经济的长治久安,力图民族工业的复兴。 在今年两会期间,有代表提交《加强支柱产业自主创新,防范经济殖民化》,指出我国三大支柱产业主权80%已被外方控制和主导,涉及信息产业、机械制造和石油化工等多个领域,对我国的经济、科技、国防和社会形成极大威胁。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挡的历史潮流,跨国公司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为我们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行业规范,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管理思想和企业文化,同时有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就业机会等,中国企业在学习和市场经济的磨练中得以发展壮大,坚信‘与狼共舞,方显英雄本色’的豪情。 奇瑞汽车在‘狼来了’的呼声中,反败为胜,取得长足发展;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欧盟与美国对中国大量出口商品的频频发难;中国经济连续几年高的增长数字等等,让许多国人不仅沾沾自喜。 如何看待和认识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市场行为,他们是朋友还是敌人,是资源的掳取者还是利益的共享者?其实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又比较偏激,朝左还是向右,有时真的很难,某种思想占主流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改革的进程和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 在新形式下,重新地认识分析跨国公司则尤为重要。 重新认识跨国公司1. 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现实存在并发展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虽然在自然资源、环境等方面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改革开放的步伐不得停滞,特别是中国WTO的加入,中国已逐渐融入全球化的经济大潮,已经没有退身步,向前走肯定是大势所趋,但高速的发展数字并不能说明一切,前瞻性和对未来风险的预测和防范能力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应当思考的问题。 对待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中央政府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谨慎到‘一夜春风似剪刀’的普及与认同,使得跨国公司普遍把中国看作最重要的和具备增长潜力的战略市场,并陆续加大了在华的投资。 中国企业只有面对现实,采用差异化的市场切割策略,寻得一定生存空间,并探索出新的发展契机。 2. 认识跨国公司的本质。 路长全先生在《软战争》一书中指出,人类交流的本质只有两种:战争与营销。 当人类交流出现巨大障碍时,战争成为解决问题的手段;而经济活动是一种软战争,是以获取财富为目的,以企业为组织,以市场为平台,以营销为手段的群体活动,跨国公司是这场战争的主力军。 虽然跨国公司多以亲善者和合作伙伴的姿态出现,并以支持中国经济建设,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福利保障,为中国消费者带来全新的消费理念和更大价值为理由,但其经营的本质是获取政府的支持和各项优惠政策,为获取更大的利益。 ‘跨国公司不是慈善家,也不是吸血鬼,他们只要盈利,仅此而已’---《商业周刊》跨国公司非常明白外义内利的道理,更有‘舍得’的大智慧。 可口可乐进入中国时承诺在销售可口可乐的产品时,帮助中国开发并发展本土饮料,但先是本土传统品牌饮料的全军覆没,而具有中国特色的‘天与地’与‘醒目’一直也是不温不火,因为任何品牌的开发绝对不能威胁可口可乐的主力品牌。 微软任凭盗版的泛滥,因为他们认为是一次免费的铺市活动,不仅想渔翁得力,而且等待时机全部的拿回来。 百事可乐在中国连续14年的亏损,丝毫没有降低其对中国市场投资的信心。 可口可乐、惠普、摩托罗拉等跨国公司热衷中国教育事业的支持,不仅想赢得社会赞许与认可,更想获取更多中国本土人才战略的资源。 但一切活动的总及目的都是看中中国这个博大的市场,和在混乱中充斥的众多机会。 3. 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1)随着行业管制的放松,更多的跨国公司增加了在中国的投资力度。 世界500强的公司已有400家投资中国内地。 2) 中国不仅是成为众多跨国公司的制造基地,而且越来越多地将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迁往中国。 92%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建立约400家研发中心,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 3)独资成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主要形式。 首先是行业的限制的放松和政府调控的减弱,再加上许多合资企业的的合同期限到期,利润的最大化和贪婪驱使跨国公司独资的形式越来越多。 4)跨国公司的本土化进程加快。 首先是人才的本土化。 许多高层由过去的外来空降,变为内部提拔或内地招聘,但在某些方面的优势也逐渐减弱,如操作工人由本地工人改为农民工,以节省工资成本。 采购资源的本地化。 除挖掘本地有效的供应资源,许多相应的配套外国公司和研发中心也落户中国,形成有效和更短的供应链条。 企业文化的本地化。 有些跨国公司经过许多年在中国的耳熏目染,再加上管理人员本地化的增加,原有的一些西方的企业文化逐渐被本地的文化所取代,理性的东西减少,感性的东西增多。 ‘全球化的思维,本土化的运作’成为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战略目标,实际本意是象更大程度的融入中国文化,被政府认可,消费者接受。 面对跨国公司的汹涌与彪汉,中国本土企业应审时酌事,沉着应对,发挥地域优势提高灵活性与反应速度,提高核心的竞争能力,国内的许多企业已做出了良好的表率。 毛主席说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但我们所面临的经济战争也许更具隐蔽性和破坏性,而且是长期性的。 中国既要遵守市场的游戏规则,也要不时时机地动用政治、经济等宏观手段为中国本土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小米是不是跨国公司?
小米算是跨国企业么? 5分 小米想要拓展海外市场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了,之前在印度遇到的问题并没有让小米对此的热情减少。 相反小米对此的热情却不降反升,更加坚定了进军海外市场的决心。 那么小米的模式是否能在中国之外的市场也取得成功呢? 实际上,在国外已经有相关的研究者对小米的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小米来到美国市场之后会取得怎样的成绩。 文章指出,小米的商业模式与亚马逊经营硬件产品有相似之处,其在中国可以获得成功,但在美国却可能面临失败。 以下为文章全文: 小米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打开局面并未花费太长时间。 成立不到五年,小米已经是中国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商之一。 去年第二季度,小米手机在中国的销量超过其他同行。 去年第四季度,iPhone6在华上市虽然让苹果实现对小米的超越,但是这家快速成长的初创企业仍排在第二。 小米在中国似乎是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但却难以期待其在美国复制类似的成功。 小米所依靠的MIUI操作系统是谷歌、Android软件的分支版本(forkedversion),这样的情况导致其商业模式在海外难以获得太大成功。 依靠MIUI的小米 小米的商业模式相当直接:其以较低的价格出售性能高的设备。 小米目前的旗舰机型Mi4,在技术参数上能与三星的GalaxyS5媲美,但零售价格却比后者便宜很多。 小米是如何实现这一点的呢?该公司高管给出了一系列理由,例如几乎没有传统的广告支出,确保与供应链有更好的合作。 然而,小米最大的问题还是软件。 小米手机所使用的软件是Android的分支版本,也就是MIUI。 该系统去除了谷歌的服务,而相应地加入了自己的服务,例如MIUI游戏、Mi生活、MIUI字典。 在这里面,最值得一提的是MIUI市场,这也是小米的应用商店。 小米的用户不用GooglePlay下载应用,他们使用MIUI市场。 要注意,是小米,而不是谷歌从应用的营收中抽成。 小米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林斌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了公司在盈利方面的哲学:小米并不寻求通过用户购买其硬件赚钱,而是希望通过用户使用其设备来创收。 林斌说:“我们认为硬件只是一个运行服务的平台。 我们不指望硬件上赚钱,我们希望购买我们硬件产品的用户使用我们的服务,也就是这些服务最终带来了营收。 ”跨国公司 中信集团、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联想集团和海尔集团中国石化集团、 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控股有限公司、 中国中钢集团公司、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 中兴通讯公司、 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 中国五矿集团公司、 上海宝钢集团等等 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小米公司的模式到底能不能走出中国 小米不是跨国企业。 跨国企业,又叫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Corporation),跨国公司主要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企业,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垄断企业。 联合国跨国公司委员会认为跨国公司应具备以下三要素:1、跨国公司是指一个工商企业,组成这个企业的实体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内经营业务,而不论其采取何种法律形式经营,也不论其在哪一经济部门经营;2、这种企业有一个中央决策体系,因而具有共同的政策,此等政策可能反映企业的全球战略目标;3、这种企业的各个实体分享资源、信息以及分担责任。 淘宝能否成为跨国公司,能否允许外国电商上货?? 外国电商,只要在中国有注册公司,有注册商标,就可以上天猫。 当然,如果是淘宝集市店,什么前提都不要,交一点点质保金就能上货。 全球排名前十手机 全球手机排名前十名: 1苹果iPhone(世界500强企业,1976年美国,多媒体时尚智能高端手机品牌,世界上市值最大的高新科技公司,苹果公司) 2三星SAMSUNG(于1938年韩国,世界财富500强企业,全球消费电子领域龙头企业,全球电子产业的领导者,三星集团) 3宏达HTC(台湾宏达HTC,最大智能手机代工厂商之一,全球最大智能手机制造商之一,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4摩托罗拉Motorola(世界500强,1928年美国,全球芯片制造/通讯行业的领导者,发明了第一款移动电话,谷歌-摩托罗拉公司) 5诺基亚NOKIA(于1967年芬兰,全球领先的移动通信产品制造商,最大的通讯设备供应商之一,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6索尼XPERIA(全球领先手机制造商,移动多媒体设备,功能丰富的手机,索尼全资收购索尼爱立信,索尼移动通信公司) 7LG(世界500强,1947年韩国,世界品牌,领导世界产业发展的国际性企业集团,韩国第三大公司,LG(中国)有限公司) 8黑莓Blackberry(1984年成立,移动电脑键盘式邮件系统终端手机,世界知名高端商务手机品牌,加拿大RIM公司) 9小米MI(2011年4月成立,是一家专注于高端智能手机自主研发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10联想Lenovo(世界500强企业,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全球PC领军企业,上市公司,大型跨国企业,联想集团有限公司) 回答不容易,希望能帮到您,满意请帮忙采纳一下,谢谢华为手机在国外销售的都有那些国家呢?还有小米手机有向国外销售没有呢?另外华为有没有跨国到国外的分公 去他们的官网查不就知道了世界前十名手机是什么 14前十名: 排名 品牌 手机排行榜介绍 1 苹果iPhone 世界500强企业,1976年美国,多媒体时尚智能高端手机品牌,世界上市值最大的高新科技公司,苹果公司 2 三星SAMSUNG 于1938年韩国,世界财富500强企业,全球消费电子领域龙头企业,全球电子产业的领导者,三星集团 3 华为HUAWEI 于1987年,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手机十大品牌,全球影响力品牌,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4 联想Lenovo 始创于1984年,上市公司,世界500强企业,全球PC电脑领军企业,大型跨国企业,联想集团有限公司 5 索尼XPERIA 索尼旗下,知名手机品牌,全球领先的提供端到端全面通信解决方案服务的供应商,索尼(中国)有限公司 6 小米MI 2010年4月成立,是一家专注于高端智能手机自主研发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7 诺基亚NOKIA 于1865年芬兰,全球领先的移动通信产品制造商,最大的通讯设备供应商之一,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8 中兴ZTE 全球领先综合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高科技通信设备主导供应商,十大手机品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9 宏达HTC 台湾宏达HTC,最大智能手机代工厂商之一,全球最大智能手机制造商之一,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10 酷派Coolpad 全球知名智能手机制造商之一,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大型集团公司,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三星和小米的比较 其实我觉得要换手机就要换自己喜欢的。 但是如果是硬件迷就是选硬件强大的优先,如果是屏幕的就选屏幕优先。 如果要硬件高屏幕大那你就要注意电池的大小了,要不会严重影响你的日常使用的。 你说的这2个品牌的话我个人喜欢小米些经济些也确实有点发烧的感觉,可玩性比较强。 也就是你想刷什么系统的可以刷坏了还可以保修。 但是其他品牌你就别想啦,刷系统会失去保修的。 这个要看你是哪种玩家:一种是玩手机的一种是用手机玩游戏的。 还有你要注意哦小米现在假货很多要买的话希望你到官方网站直接购买不懂网购就叫你同事或朋友帮忙。 千万不要随便在外面随便购买。 现在的中国市场已经不是一般的复杂了。 红米note创始人是谁? 你好! 红米NOTE创始人是谁,不应该这么问,红米NOTE是小米公司的,我来给你介绍一下红米公司的几位创始人! ***** *** *【雷军创办小米的初心:想做一家国际一流的公司】 雷总之前在金山软件担任的十多年的CEO,他从武汉大学计算机系毕业之后就被求伯君请到了金山,金山北京的公司就是雷总创立的,最早这家公司在珠海。 当了十多年的高管,把金山带上市,八年的历程,跟抗战似的,上市之后雷总就隐退了,功成名就。 之后他做了一些天使投资,投了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企业,UC web被阿里收了,YY欢聚时代,在纳斯达克上市了,最高的时候70多亿美金,当时雷总投了几百万人民币,最后翻了至少几十倍。 后来成立了小米以后,做了一个顺为基金。 但即使是投了这些企业,好几个都上十亿了,甚至上市的企业,但雷总觉得还是不够,他有一个梦想,心中的梦想远远没有实现。 他在武汉大学念书的时候,在图书馆看到一本书叫做《硅谷之火》,这本书讲的是美国很多高科技企业从创立到最后成为响当当的国际大公司的过程,其中也包括乔布斯如何创立的苹果。 雷总对这本书非常着魔,他也有一个梦想,就是想做一家国际一流的公司。 他觉得过去十多年金山的管理过程还没有实现这一点,他很勤劳,雷总一直是在北京的IT圈子里有一个外号叫“中关村劳模”,没有任何其他企业家能跟雷军比说谁更刻苦。 但是他觉得我这么刻苦,为什么金山还是比不过一些新兴的互联网公司,腾讯、新浪、搜狐、上市之后的市值比金山大很多,按说我们这些人都不差,也异常的勤奋,为什么就做不过去?他40岁的时候做了反思,其中一点就是顺势而为,如果你抓不住目前的潮流和大的趋势的话,你可能成功的机会仍然不高,所以他就顺势而为。 09年左右的时候,他认为当下最大的就是移动互联网,所以他投了很多企业。 在这个过程中,他慢慢发现有一个东西还没有人触及,就是手机。 他自己之前是一个极客似的人物, 他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开发过各种财务软件。 在09年的时候,他的包里经常揣著7、8台手机,最多的时候十几台手机,他有一次见林斌的时候两个人还在比谁拿的手机多。 所以,他觉得应该要做移动互联网,要做手机,就跟几个小伙伴一起创立了小米。 小米这个米字的LOGO,除了汉语拼音MI的意思一样,还有一个是移动互联网首字的缩写,当时已经是非常明确的确定了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什么,倒过来其实是中文的心字,但是少了一点,就是为用户省一点心,所以在公司最早成立时,就把名称LOGO,想做的业务在这里面都已经很明确的确定下来了。 ************* ****** *【林斌:负责供应链,阿黎闭关后,业务由林斌接手】 他之前在谷歌,直接跟李开复汇报。 后来找到了雷总,雷总说我们一起做吧,所以最早的合伙人就是林斌。 林斌现在是公司总裁,原来主要负责重要的合作伙伴、供应链,还有公司的国际业务,包括人事法务都是林斌来负责,我们前天的时候也正是公布,他现在要接手小米网,小米网就是我们所在的大楼。 大家刚才过来的时候那边有一栋楼,是公司的总部,雷总、我们的手机工程师都在那边。 这边是小米网,有三大业务线,一个是市场部门,一个是电子商务,第三部分是我们的售后服务体系,总共加起来是4700人。 原来黎万强阿黎负责的小米网就4700人,现在最新由林斌来接手。 【周光平:负责手机硬件开发】 周博士之前是在摩托罗拉美国总部工作,后来回到国内直接创办了摩托罗拉的RND研发中心,他担任高级总监,也是摩托罗拉亚太质量委员会的副主席,在手机工程人员当中,他具有很高的声望,2011年的10月份被雷总拉到公司,负责我们的手机硬件开发。 【洪锋:负责MIUI技术】 洪......
目前世界上有多少家跨国公司
找了两个文章你凑合着看能不能用上一点,分就不用了,这个东西看来你只能靠自己了: 就在中国入世槌声敲响的前几天,世界零售巨人沃尔玛从中国东南沿海挥师北上,与北京的合作伙伴签约,计划在北京开5家店,与此同时,包括北京物美集团,西单商场等13商家在内的北京商业连锁集团横空出世,为的就是打造“航空母舰”结群而御,新一轮竞争山雨欲来。 其实,北京商界的硝烟只是中国商业战场上的冰山一角,沃尔玛也只是国际商界大鳄的一员。 据统计,从1992年中国零售业对外开放至今,实际进入中国的外资零售业已达300多家,外资零售业在中国的地盘不断扩大,目前世界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已经有70%在中国“抢滩登陆”,知名的有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德国的麦德龙、日本的伊藤洋华堂等。 世界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预言,在未来3至5年:中国零售业60%的市场将由3~5家世界级零售巨头控制,30%的市场将由国家级零售巨头控制,余下不到10%的零售市场零头则掌握在区域性零售巨头手中,虽然这个预言是否属实未知,但足以说明零售市场竞争的激烈。 权威机构调查显示:入世后,零售业将是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在感慨生不逢时的同时,中国零售业应该怎么办?坐以待毙不行,我们需要认清自己,我们需要分析对手,更重要的,我们要行动!要向“狼”学习。 第一,要学习世界著名零售集团的战略眼光。 世界著名的零售集团为了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和发展战略,不惜花费重金进行市场调查。 据说沃尔玛进入中国之前花费1000万人民币对中国市场进行分析调研,最终选择了深圳,放弃了在美国已经成熟的折扣店和仓储商店业态,坚持了天天平价的经营理念,迎合了工薪阶层这一目标客户群,取得了初步成功。 虽然目前进入中国的零售集团还处于不盈利状态,但由于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所以他们对自己的未来都充满了信心。 我们有些零售企业缺乏战略眼光,当百货店热时,他搞百货店,当超市热时,他发展超市……这种企业是不会成功的。 第二,要学习定位意识。 世界著名零售集团有着很好的定位意识。 他们善于与对手合作,而不是挤垮他。 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努力形成与对手差异化的互补性,把整个市场蛋糕做大,而不是挤在一个业态,一个商圈进行恶性竞争。 例如,家乐福开办大型超市,目标顾客是家庭主妇,满足家庭主妇对家需用品一次性购物的需求;麦德龙发展仓储商店,将机关团体和中小商人作为自己的目标顾客;而7—11便利店则把市场锁定在年轻人,特别是男士身上。 沃尔玛购物广场与家乐福大型超市有交叉竞争关系,他们就在商圈选择上适当区别。 相反,我们许多零售企业仍然处在盲目发展的阶段,业态不清,定位不准,自然难以形成特色,恶性竞争难免。 第三,要学习规模化发展。 进入中国的著名零售集团都是规模化多店铺发展的。 这是他们既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又可以减少店铺运营费用,从而在价格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到2000年底,沃尔玛已经有4000多家店铺,1923亿美元的销售额,位列世界500强的第二位。 世界零售100强中的大多数企业店铺数都超过1000家,最多的日本伊藤洋华堂已超过家,位列第100位的销售额也达40亿美元左右。 2000年,中国百强连锁企业平均店铺数仅为76.85家,最多的上海联华为1000家,销售额为111亿元人民币,仅相当于世界零售百强第100位的三分之一。 中国零售业急需做大规模。 第四,学习多条腿走路的方针。 纵观世界著名零售集团规模优势的实现,采取了四条腿走路的方针:自建店铺、全资店铺、特许店铺、购并店铺。 沃尔玛和家乐福至少运用了其中的三条腿。 沃尔玛初期以自建店为主,在20世纪60年代,每年仅开2~3家店铺;1970年股票上市,加快自建店速度,70年代平均每年开26家店;进入80年代,沃尔玛采用自建和并购两条腿走路的方针,10年中每年开店数达到100余家;进入90年代,沃尔玛采取了三条腿走路的方针,成立合资公司扩大规模,每年店铺数以平均200家的速度递增。 家乐福和普美德斯过去一直在世界零售企业排行七、八位左右,两家合并而成为仅次于沃尔玛的世界零售巨头。 在世界零售业的发展上,后来居上者常常是采用了迅速扩张的发展模式,而非费尽心机自己开店。 中国零售企业迅速做大规模,也必须多条腿走路`,特别是要利用特许经营和购并的方式。 第五,学习先进的管理制度和营销策略。 中国零售企业要提高,首先要在基础管理上下功夫,特别是连锁业,统一是最重要的。 统一形象,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统一核算,这几个统一如果都没有做到,根本就不能称为连锁企业。 还有信息技术的应用,像POS(收集销售数据)和MIS(管理信息系统)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等,这都是必须的。 以上是我对入世后中国零售业的一些看法。 零售业是和广大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行业之一,愿中国零售业一路走好. 流通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企业利润和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之一。 作为流通产业中的零售业,是国家向外资试开大门的行业之一。 随着服务业的进一步开放,外资进入我国零售业的速度加快,我国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已成为接受外资商业挑战的行业。 外资大幅度进入我国零售业无论是对我国零售商品市场,还是对零售企业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从零售市场运行轨迹看,外资的进入已由原来区域性发展、单一业态转向全国性、全方位较量,外资企业已顺利渡过磨合期,正向高速扩张期发展。 外资企业的不断涌入,对国内零售企业产生了巨大的竞争压力与生存危机,也对国内市场产生一定影响。 外资进入中国国内流通业市场带来的结果是挑战与机遇并举 对于中国流通业而言,外资企业的进入意味着机遇和挑战并存。 从总体上看,外资零售业抢滩中国市场有利有弊,如何趋利避害,适时适地的引导将是吸引外资的关键,也是我国零售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从积极的方面看,有六大影响: 第一,提升了流通业技术水平,加快了我国流通业的现代化进程。 外资的进入,带来了国内分销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短缺的资金,也带来了先进的营销理念、营销策略和科学的管理方式,使得我国传统的零售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国内商业业态单一,过于集中的布局,使之更加合理,也更加贴近和方便居民的生活,大大推进了零售业市场化进程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外资的进入,还加快了我国商业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带动了高档商业设施的发展,增强和改善了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投资环境。 第二,活跃了国内经济,带动了国内相关行业的发展。 开放零售业导致跨国零售企业增加在中国的采购,一些跨国零售企业还把采购中心转移到中国,增强了中国在其全球化经营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据统计,外资零售企业所销售的商品中,90%-95%来自国内的农业和制造业。 不仅拉动了内销,而且还带动了内地消费品的出口。 此外,通过进入中国的外资零售企业将中国商品输入其全球经营体系范围内的其他国家,也可以增加中国相关产品的出口。 随着外资零售企业的扩张,“中国制造”将加速进入跨国零售企业的全球供应链,并使得房地产、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能源及多种服务行业都从中受益。 第三,提高了国内同行的竞争力。 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外国著名零售集团进入我国内地将更为畅通。 国内零售企业将面临世界上更多的大零售集团的竞争挑战,其直接结果必然是迫使内地零售业进行彻底的改造与重组,从而塑造出真正能与国际零售集团抗衡的企业,从而也为国内的零售业进入世界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第四,增加了就业。 据估算,跨国零售集团在中国采购的300亿美元,将创造 1300个就业机会。 进入世界500强的零售集团每年的采购额近1.5万亿美元,以高效率的大型业态为主的外资零售业的进入将加速淘汰中国低效率的零售业,但不会对就业产生收缩式的影响。 外资零售业所使用的本地人力资源不仅是一般的营业员,而且还有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无疑增加了当地高级专业人才的就业机会。 第五,多样化的业态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外资零售业进入中国已有十多年,已从初期的磨合适应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其业态和运作模式也更加成熟。 各家都拥有自己的优势业态。 毋庸置疑,外资企业将发展自由的多业态,适应不同人群,并实现规模化。 这对于丰富国内零售业态,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群体需求,促进零售市场的不断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六,外资大规模进军西部,促进了西部地区零售市场的繁荣。 近年来,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零售业的进一步开放,以往把主要目标放在东部的跨国零售商,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相对贫瘠而又广袤的西部。 大量外资零售业进入西部,将先进的业态和技术管理引入西部,对于改善落后的西部零售市场,发展滞后的西部流通业将起到内资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负面影响看,外资企业的快速进入,使得内地企业面临了极大挑战。 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经营管理优势的挑战。 国外零售业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最先进的现代管理技术与手段,以及很高的商业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而且,在硬件和软件上,他们也具有别人难以简单模仿的竞争优势。 第二,经营规模优势的挑战。 目前,进入内地商业领域的外资企业大都是一些跨国公司,资本实力雄厚,经营规模庞大,具有强劲的资本运作能力。 入世后使仅有的商业保护壁垒被彻底打破,并意味着对内地商业资本营运能力的极大挑战。 第三,经营业态的挑战。 外国零售商针对自身的优势及目标顾客的需求,准确地选择业态,以鲜明的特征抢占市场,以抢夺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并在抓住现有顾客的同时,还把目标瞄准我国潜力巨大、数量众多的潜在顾客。 这些业态的选择,反映了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的透彻了解和深远思考。 第四,营销方式的挑战。 外资企业按照顾客光顾不同类别商品的频率和时段,巧妙地采用“价格组合”的营销方式,吸引和诱导顾客最大限度地实现潜在的购买欲望。 这种灵活的营销方式综合了对顾客的年龄、职业、阶层、收入水平和消费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远远胜过内地常用的打折促销,购物赠券,赠礼品等低级促销方式。 第五,价格优势的挑战。 外资企业采用大批量买断方式进货,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成本,也可以保持稳定的进货渠道(因为供应商降低了风险),使低价购进有长远的保证。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外资企业的低价位不仅来自于采购环节,而且还来自于管理和信息的综合性服务。 这种既降低成本,又获得收益,并以收益冲减成本的双重策略,使外资企业的价格优势更为明显。 第六,科技、网络优势的挑战。 外资企业依靠高科技支持,形成了以网络为辅助的自动化商业,从而改变了传统零售业的运作方式。 使顾客资料的搜集与分析、销售资料、补货系统、营销手段的调整等都可用现代化的电子技术进行管理。 第七,品牌优势的挑战。 国外商业企业,特别是世界级的零售集团,在企业的内部管理、商品结构确定、服务、购物环境等方面形成了普遍的社会认知,早已名声卓著。 凭借这一优势,外资企业加大了吸引和争夺我国消费者的力度,形成了对国内商业企业的威胁。 外资正在加大力度拓展中国国内流通业市场 根据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当人均收入达到250美元至600美元时,以连锁商业为代表的现代零售开始出现;当人均年收入达到600美元至800美元时,大规模、国际化的连锁零售便会迅速发展起来。 并且经济发展程度越发达的地方,其现代零售业态在零售业中所占市场份额也越大。 据统计,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已超过1300美元,沿海地区,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人均收入水平更高。 因此,现代零售业的蓬勃发展也就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 并且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零售业将会在零售市场上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 外资选择进入中国市场,正是看重中国庞大的零售市场和巨大的成长潜力。 按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我国商业领域过渡期已于2004年12月11日结束,对境外企业的准入已基本取消地域、股权和数量限制。 目前大型跨国商业企业已做好在我国市场进行全面竞争准备,并确定了以大型综合超市及专业店、便利店作为主要业态的发展战略。 过渡期一旦结束,他们将加快在全国布点并建立相应配送体系,短期内外资企业在这些业态方面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上升。 未来几年,随着外资进入我国零售业在企业设立形式、数量、地域、股权比例等方面的限制陆续取消,零售业将会形成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以及各种经济成分共同竞争的格局,内资零售业将在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上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 外资参与竞争的主要业态,目前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但已开始向西部等地区发展。 从发展趋势看,不排除向中小店铺发展的可能。 在经营商品领域,外资企业还将进军多种重要商品的零售连锁业,将对我国传统的以摊位制销售方式为主的商品交易市场形成有力的冲击。 预计在未来几年,外资商业企业对二三级市场的进入可能更多的使用并购手段,而近几年中国的外资连锁企业则更乐于选择并购方式,迅速扩大其影响力。 那些拥有丰富的网点资源的内资零售企业,将成为外资收购的重点对象,同时因经营不善和竞争失利而选择退出的外资连锁店,也为并购提供了大量机会。 理性面对挑战,从四个方面做强做大国内零售业企业 应该看到,大规模开放后外资企业必然会获取一定市场份额,这是难以避免的。 外资进入国内市场并不断扩大在中国零售业中的份额,必然会对中国的本土零售企业产生影响,但我们应客观地分析这种影响。 外资零售业代表了更高的生产力水平,它们的进入必然导致中国企业的模仿、竞争和跟进。 第二,没有理由相信外资就一定会轻易占领中国市场。 目前外资流通企业在全国市场中的整体份额并不高,不超过5%。 外资在个别业态(大型综合超市)中的份额略高,但销售额本身占国内零售市场的份额并不高。 加上国内潜在市场巨大,外资零售企业主要集中于东部的大中城市,二、三线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有效市场还没有开发,而国内零售企业在这些地区还处于垄断地位。 因此,外资零售企业的市场份额还不足以控制国内零售业。 我们对此要有清醒认识和足够的心理准备。 国内企业要尽快适应这一新的市场环境,先做模仿者或合作者,再做竞争者,并在竞争中摆正自己的定位,进而做大做强。 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证明,流通业不是可有可无的小行业,而是国民经济整体提升的关键环节;流通业也不是政府可以放手不管,任其发展的一般性服务业,而是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全力发展的先导产业。 第一,应尽快研究制定一整套支持流通产业快速发展的政策措施。 要建立大型超市开店的听证制度,充分论证大型店铺开设的合理性。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快商业立法进程,最大限度去开发商业资源,使我国商业功能得到更加充分发挥;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合理整合资源,避免恶性竞争,避免因重复建设而导致资源被浪费。 第二,重新整合国内流通企业。 按照做大企业集团规模的要求,以优势业态和知名品牌为龙头,推进相同业态、相同行业之间的联合,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集团的重要途径。 通过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整合小型流通企业,提高中国流通企业的组织化程度,获取规模经济优势和范围经济优势,同时提高流通业整体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的水平。 第三,积极开拓两个市场,推进流通产业的国际化,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流通业需大力提高自身实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抢占有利地形。 在巩固国内市场份额的同时,可利用特有优势和“入世”后种种优惠,到外商“后方”去开拓国际市场,实施跨国经营。 第四,加强流通模式研究和人才培养。 商业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目前,严重阻碍我国商业企业规模化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商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的严重短缺。 必须抓紧人才培养,建立与现代商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培养适应大流通模式、掌握现代管理方法的经营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