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是中国满族发祥地之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乌兹别克斯坦小伙杜乔非常喜欢研究历史,尤其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在吉林市满族博物馆,杜乔不仅看到了中国满族老物件,还学了简单的满语,参观完毕一顿满族乌拉火锅更是让他“心满意足”。
中国各省份版图何时形成
中华民族的壮大有其历史过程,笔者称之为滚雪球式的融合、壮大。 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第一阶段通过春秋战国的战争融合,秦汉的统一标志着诸夏国家统一为一个单一的郡县制国家。 秦朝由于它的王朝短促而颇受后世儒家的攻击,秦始皇在历史上的评价向来很低。 但是,作为中国版图的第一个统一者,他第一次把长城以南、海南岛以北都归入到大秦的版图。 汉从秦制,所以,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的融合是在秦汉之间。 在西方对中国入侵以前,也就是西方从冷兵器进入热兵器时代以前,整个欧亚大陆的主要问题是偏南方的农业文明和偏北方的游牧部落之间的关系问题。 古代中国的主要问题是以长城为界的农耕民族和游牧部落之间的融合与战争。 一直到汉武帝时期,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休养生息,终于建立起巨大的国力。 汉朝分前汉和后汉,享国400年(后人以汉来指称我们华夏民族,汉的出现标志着华夏民族第一次伟大融合的完成)。 当时,在北方,与秦汉相对立的北方游牧部落也第一次形成了统一的国家形态,对长城以南的农耕文明的汉民族构成了强大的军事威胁。 2.第二阶段东汉以后分裂为三方,曹操统一了北方,但是赤壁之战的失败,导致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尔后,在魏国,司马懿集团在曹魏政权势力上升,建立了西晋。 西晋经历了短暂的统一,之后进入八王之乱。 之后的一二百年内,陆陆续续进入黄河流域的北方少数民族统称为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五胡本来在北方一带活动,趁中原战乱而大举南下,几乎占据了整个黄河流域,和未向南迁的汉民族在这里发生了冲突也进行了融合。 所以,汉民族和五胡在黄河流域进行了一次混血,最后被汉文明所同化。 东晋南迁到现在的南京,当时称作建康,并建立了东晋。 并由此建立宋齐梁陈,史称南朝。 北朝也经历过北魏、北周、北齐等。 这一段时期对于华夏民族而言是一个战争、冲突、流亡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大融合的时期。 生活在那个时期的老百姓是极其痛苦的。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数百年的痛苦、战乱和流离失所,为佛教进入中国扫清了道路,或者说,中国接受佛教的社会心理因素已经具备了。 从民族融合角度来看,一是北方的游牧部落进入黄河流域,和残存在黄河流域的汉人进行通婚,进行融合。 二是黄河流域相当一部分汉族迁移到了南方,这是汉民族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南迁,和长江流域的,包括更南的广东和福建的土著,进行了通婚和融合。 当时的土著有各种称呼,统称为北越(这个越和现在广东简称的那个粤是同音同义不同字)。 北方先进的农耕文明和政治管理形式也向南方移动,这样,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再加上珠江流域就形成了一个大唐盛世,中华民族迎来了第二次伟大的融合。 大唐盛世结束得太早,它是公元618年建国,755年安史之乱,中央政权衰微,地方势力坐大,史称藩镇割据,对那些不断进入中国的少数民族也无力加以反抗。 到晚唐,到了公元960年,大唐崩溃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十国这个阶段比较短暂,这一时期又是一个民族融合的高潮,也是汉族继续南下的高潮。 之后,历史进入宋朝时期。 宋在经济上比较发达,技术上有所创新,文化上十分辉煌,但是军事上特别羸弱。 原因是宋定都开封,北面黄河,无险可据,另外,河西走廊和河套流域被西夏占领,蒙古草原被辽、金占领,这样,一个主要的战略武器也就是马匹特别少,而单靠步兵不足以战胜强大的骑兵。 宋朝积贫积弱,一直到了蒙古民族在漠北的兴起,也就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崛起于漠北。 成吉思汗先向西进行扩张,进入中亚,也就是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一带,然后,蒙古骑兵加上中亚骑兵(蒙古人联合了色目人,也就是现在回族的祖先。 中亚人因为肤色有些白,眼睛有颜色,所以我们把他们叫做色目人)这两大骑兵集团,自西向东,先灭亡了西夏,而后与南宋合作攻辽,再之后,蒙古军队越过长江,攻入四川、云南,最后把南宋消灭,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大元帝国。 这个游牧民族建立的强大国家的汉化程度不够,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继承能力较差,也造成统治经验不足,享国不到百年就被朱元璋所灭。 但是,大元帝国的建立也为各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及版图的进一步扩展建立了巨大的功勋。 云南正式并入中国的版图,并且从此成为中华民族永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应该说是元朝所开创的。 大元的版图,它为各民族的融合,包括欧亚大陆的交往、海上丝绸之路与路上丝绸之路的重新开通,功不可没。 当然,这一次东西交流,主要是对西方有利。 如果没有这次交流,中国的四大发明大概就不会传到西方,而没有中国的四大发明,西方的崛起是不可能的,这不是笔者的判断,而出自西方的伟大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 当然,这对中国也有一些好处,比如说,中东的回律也即天文学传到了中国。 元朝大科学家郭守敬是回族人,明朝的郑和也是回族人。 所以,民族的融合和版图的扩展在汉唐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前发展。 3.第三阶段最后是为我们当前13亿人的中华民族奠定了政治基础的明清两朝,尤其是清朝。 中国自两汉以后,一直以中国人或汉人来指称自己。 民族这个概念是从西方输入的,所以,近代以来,如何根据西方概念来进行自我指称就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其实,这两句话不是孙中山的原创,而来源于明朝的《讨元檄文》。 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后,派徐达率数万大军直捣北京,出发前让刘基写了《讨元檄文》,檄文里面就有这两句话,所以,朱元璋的起义有民族革命的意思。 这两句话被孙中山吸纳了,但是孙中山所说的鞑虏指的并不是从海上入侵中国的西方列强,而是指满族。 但是,要把满族驱逐出去,赶回老家,老家又在哪里呢?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一部分可以称为满族的老家,辽宁省则一直在大明的有效管制之下。 “驱除鞑虏”之后建立的中华民族的版图又应如何划分呢?孙中山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这种狭隘的种族革命妨碍了他对未来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版图的考虑,一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才想到五族共和,在五族的基础上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个概念。 “中华民族”这个词是梁启超于1905年前后首先提出来的。 按照西方的标准,要建立起一个民族国家,或者叫state或者叫nation或者叫state-nation,总而言之,是一个民族建立一个国家。 中国有五大民族,所以,孙中山再把五大民族包含在一个概念之下,叫中华民族。 解放以后,我们按照四个标准: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进行了民族识别,结果,越识别,民族越多,一直到1979年定下56个民族。 近代以来,中国被迫纳入到西方的话语体系里面,只能用西方的概念来进行自我表达,这就产生了问题。 需要考虑的是,首先,56个民族都很古老,有各自的文化和血脉传统。 其次,中华民族还很年轻,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才产生100年多一点,所以,要形成中华民族这个共同的观念,要维持中华民族永不分裂,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希望能帮助你、、、、、、、、、
试述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和特点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这只是一种笼统的、概括性的总结。 从历史上看,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她的统一与疆域,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 首先,中国的统一是逐渐扩大和巩固的。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国家是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它的疆域约包括今河南、山西和陕西等几省的部分地区。 到了唐朝,它已控制了北到黑龙江和贝加尔湖,西到巴尔喀什湖和中亚两河流域的广大领土。 到了元朝,包括西藏在内的所有民族和地区就都统一在一个中央政权之下了。 第二,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历史中,统一始终是一个主要趋势。 中国也曾多次分裂,分裂为很多地方和民族政权,但在这几千年中,统一的时间远超过分裂的时间,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在各民族的交往中,曾经发生多次的战争,但和平交往始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为什么几千年来,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呢?因为几乎所有的民族都希望统一,都争取统一。 历史上作过这种努力的除了汉族以外,还有匈奴、突厥、鲜卑(北魏王朝)、氐(前秦王朝)、契丹(辽朝)、蒙古(元朝)和女真(金朝与清朝)等。 这就是为什么几千年来中国始终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原因,这也证明了中国的统一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其中特别是汉族、蒙古族和满族起了突出的作用。 第三,历史上中国的疆域,不仅包括历代中央王朝或汉族政权控制的疆域,也包括尚未纳入中央王朝版图的各地方和少数民族政权的疆域。 历史上中国疆域内的各民族,不管是处于中央王朝统辖之下,还是建立独立政权时期,不管是统一时期还是分裂时期,都是中国的民族。 例如,秦汉时期的匈奴,隋唐时期的突厥,契丹人建立的西辽(1125—1211年),回纥人建立的哈拉汗朝(840—1211年)等,他们生活和控制的区域,都是中国疆域的一部分;他们建立的政权,都是属于中国的不同民族的政权。 虽然在分裂时期,不同的民族政权可以互相视为异域或外国,但从整个历史看,那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暂时分裂时期,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国内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不是中国与外国的关系;他们的历史,都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如何看待各民族的历史贡献,也是民族关系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平等的。 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充满了世界史,也充满了中国史。 但我们今天必须用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来分析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中国的统一与疆域,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开发的。 中国的历史,是中国疆域内各民族历史的总和。 我们在观察和分析各民族的历史活动时,必须基于民族平等的原则。 但我们所说的民族平等,主要是指各民族所应享有权利的平等。 在历史问题上,应使用同样的标准和尺度,来评价和衡量各民族的历史活动。 但这不等于说各民族在历史上的作用也平等。 在我国历史上,当中原地区已处于比较发达的封建社会时,有些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还处于农奴制社会,个别地区还处于奴隶制社会甚至氏族社会。 由于各民族所处地域、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的明显差异,他们在历史上的作用和贡献也是不同的。 其中,汉民族一直起着主导的作用。 汉族能够在历史上起主导作用,不仅因为它人口众多,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有比较先进的生产方式、比较发达的经济和文化。 即便汉族被其他民族征服以后,仍是如此。 马克思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7〕在中国历史上,相继征服过汉族地区的有鲜卑(北魏),契丹(辽),女真(金),蒙古(元)和满族 (清)。 他们在进入中原以前,都处于比中原的汉族较低的发展阶段,因此当他们进入中原以后,不仅未能改变汉族原有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反而逐渐被汉族文化所同化。 ·因此,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说:“我以为即使在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统治半个中国的时期,在蒙古人、满洲人统治整个中国的时期,汉人仍然在中国史上起着主导作用。 ”〔8〕正确评价民族战争与民族英雄,是民族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我国各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战争。 战争固然是民族关系中一种重要的现象,但我们首先应明确,几千年来,各民族之间主导的关系是和平相处,是经济、文化和政治上的正常交往。 旧时代的史学家,往往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偏见,过多强调了民族间的战争,而忽视了民族之间的正常交往,以及这种交往对于我国各民族逐渐团聚统一的重要意义。 事实是,各民族之间和平相处的时间比战争的时间长得多,历史上,各民族和平相处是主要的方面,战争是第二位的。 当民族矛盾发展到和平相处不能维持下去睁,才会爆发战争。 历史上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历次战争,虽然都是一种内战,但也有性质的区别。 战争的双方也有正义与非正义、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反压迫、征服与反征服;统一与分裂的区别。 如何评价和区别这些战争的性质,是一个很重要也很复杂的问题。 我们在评价这些战争时,首先要摆脱狭隘的民族主义,既不能站在大汉族主义的立场,也不能站在某一个少数民族的立场,而要从我国是一个整体的多民族国家的立场出发来进行评价。 判断战争的性质,先要了解战争是由哪个阶级发动的,是为了什么而进行的,是什么政策的继续。 民族战争,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因为这些战争或是由各民族的统治阶级发动的,或是由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和剥削政策激起的。 各民族的统治阶级,为了统治更多的地区和人民,掠夺更多的财富,往往会发动针对其他民族和地区的战争。 例如、,匈奴、鲜卑和突厥等北方草原民族对中原地区和西域城邦国的掠夺与征服战争,汉武帝征大宛(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的战争,金朝对南宋的战争,蒙古帝国对中原、西亚和欧洲的征服战争等,都是侵略性质的战争,是非正义的。 而遭受侵略的民族、地区或国家的反抗,则是保卫自己的家园,保卫自己民族生存的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历史上有的边疆少数民族的首领,为了保护少数统治者剥削奴役本民族人民的特权,反对国家的统一,甚至勾结外国势力,发动分裂祖国的战争,这类战争都是反动的。 对这种反动势力的打击则是正义的,符合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的利益,也有益于国家的统一。 虽然各民族统治者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扩大本民族统治阶级的权益,但历史上也有一些战争,它的结局和客观效果,是与发动战争的统治者的主观目的不完全一致的。 列宁说:“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和痛苦,但是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也就是说,它们有利于人类的发展,有助于破坏特别有害的和反动的制度(如专制制度或农奴制),破坏欧洲最野蛮的专制政体(土耳其的和俄国的)。 ”〔9〕我国历史上有些民族间的战争,也属于这类性质,它破坏了反动落后的制度,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在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中,涌现出了一些杰出的领袖人物,受到本民族人民的爱戴。 他们中有的人是通过战争,将原来分散的部落合成了统一的民族,促进了本民族的发展和强大。 如蒙古族的成吉思汗,满族的努尔哈赤。 有的是在反侵略战争中英勇抵抗了异族的进攻,保护了本民族人民的家园和生命财产。 如汉族的岳飞和于谦等。 他们都是本民族的英雄。 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些英雄人物,在反抗外来侵略者,保卫中华民族的战争中做出了杰出贡献。 如明代抗击倭寇的戚继光,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的郑成功,鸦片战争中的林则徐。 他们是我们中华各民族的英雄,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 以上所有的这些民族英雄们,他们为了民族的利益所表现出来的勇敢、智慧、英勇献身的精神和业绩,将永远铭记于中国的史册,激励各族人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