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虫创意/供图 吴少龙/制表 翟超/制图
证券时报记者 吴少龙
截至7月25日,全国27个省份2024年经济“半年报”陆续出炉。
经济总量方面,广东、江苏进入“6万亿元俱乐部”,山东、浙江超过4万亿元;增速方面,16个省份高于“全国线”,内蒙古增速达到6.2%,暂居首位。
16省份GDP增速较快
先看经济总量,目前,经济十强省份均已发布了数据。今年上半年,广东、江苏、山东继续位居前三;浙江、河南、四川、湖北、福建、湖南、安徽紧随其后,位列全国前十。上半年GDP超过两万亿的省份有13个,除了前面“十强”以外,还有上海、河北、北京等3个省份。
其中,经济第一大省广东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242.50亿元,同比增长3.9%,但低于5%的年度目标1.1个百分点。
再看GDP增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GDP达61.7万亿元,同比增长5.0%。27个省份中,共16个省份GDP增速高于“全国线”,分别是内蒙古、重庆、西藏、江苏、山东、湖北、甘肃、吉林、浙江、福建、四川、北京、新疆、安徽、贵州、宁夏;河北、辽宁与全国增速持平。其中,内蒙古以6.2%的增速领跑,重庆和西藏以6.1%的增速并列第二。
内蒙古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11683亿元,同比增长6.2%,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与一季度相比,实际增速提高0.3个百分点,经济在第二季度的表现令人惊喜。
若对比年度经济增速目标,江苏、山东、浙江、福建、北京、天津、重庆、内蒙古等8个省份GDP增势好于预期。其中,江苏的增长速度超过年度目标0.8个百分点,表现亮眼。
江苏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该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326.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8%。而今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年度GDP增长目标为5%以上。超预期增长,使得江苏与广东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两省上半年GDP差距为1916.2亿元。
新质生产力发展势头强劲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观察中国经济发展情况不仅要看经济增长之“量”,更要看转型之“效”、发展之“质”。
上半年,各省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向“新”向“绿”转型的步伐明显加快。
在突出“制造业当家”并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背景下,广东今年“半年报”里新动能产业增速明显。
广东的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1%、13.0%,其中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长16.3%,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20.9%。而高技术产品产量的增长也较快,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25.7%、23.4%、31.1%、37.6%。
江苏经济令人瞩目的“成绩单”中,新兴动能同样表现亮眼,结构升级步伐稳健。
上半年,江苏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50.6%、41.3%,比一季度均提高0.4个百分点。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比一季度加快0.9个百分点。规上数字产品核心制造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4%、9.5%,增速均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同时,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在加快进行,工业技改投资增长8.9%。
山东在“质”的有效提升中,加快实现 “绿色低碳式”的增长。
今年上半年,山东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从行业看,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9个实现正增长;全省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与此同时,山东注重能源转型,统筹核、风、光、地热能开发,加快五大清洁能源基地建设。从装机看,上半年山东全省发电总装机容量达2.2亿千瓦,同比增长8.9%。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增长20.2%,占全部装机比重46.8%,同比提高4.4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司司长汤魏巍认为,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动新型工业化,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延续去年四季度以来较快增长态势,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步伐加快,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
政策组合拳积蓄长期动力
“形有波动、势仍向好”。行至年中,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备受关注。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在分析上半年形势时称,二季度经济增速回落也反映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困难挑战有所增多,特别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国内大循环不够顺畅等。
这些困难挑战反映至各省份“中考”成绩单中,投资动能不足成为最显著的共性表现。
其中,在投资方面,记者梳理发现,27个省份中,12个省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于全国3.9%的整体水平,其中包括广东和江苏两个GDP排名靠前的经济大省。受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6.8%影响,上半年广东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5%,降幅比1—5月收窄0.9个百分点。
华创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表示,6月及二季度的经济表现,依然呈现出生产强、需求弱、价格承压的特点。当前外需表现好于内需,政府部门的支出(基建)与居民部门的支出(消费与地产)偏弱。
观察中国经济,看短期波动之“形”,更要看长期增长之“势”。
面对上半年显现出来的挑战和困难,记者梳理发现,各地政府靠前发力,围绕扩内需、提信心、惠民生、防风险,出台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促进经济稳定恢复,也为长期发展积蓄动力。
今年4月,广东印发《广东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实施方案》,围绕工业、能源、建筑、市政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农业农村、教育教学、文化旅游、医疗设备等领域推动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在今年广东省“半年报”里,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的带动作用正在逐渐显现。上半年,广东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5.5%,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8.1%。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9.6%,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8.6%、23.9%。
广东省统计局局长杨新洪表示,预计第二产业在下半年保持整体稳定,甚至比上半年更强;第三产业中的某些行业预计在筑底过程中也会相对稳定下来;消费方面,特别是一些大宗商品的消费,在政策的引领下会得到加强改善。
平均工资的数据统计
2014年接近尾声,这一年你的工资涨了吗?据统计,有19个地区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23省份调整了工资指导线。 数据显示,上海月最低工资标准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仍为全国最高。 19地区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平均增幅收窄25日,人社部年终会议上透露的数据显示,已经有19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 分别为:重庆、陕西、深圳、山东、北京、上海、天津、山西、青海、甘肃、云南、四川、江西、贵州、内蒙古、河南、浙江、江苏、河北。 调整之后,从最低工资标准的绝对数上来看,全国月最低工资标准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仍然是上海,分别达到1820元和17元。 从最低工资增长幅度看,最低工资平均涨幅较往年出现下降。 人社部透露的数据显示,19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在14.1%。 虽然增长幅度达到了两位数,但14.1%仍是近年最低水平。 人社部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24个省份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22%;2012年25个省份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20.2%;2013年全国27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增幅度为17%。 23省份调整工资指导线 多地基准线下降 据中新网记者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23个省(区、市)发布了2014年企业工资指导线。 企业工资指导线由基准线、上线和下线构成,是给当地企业合理确定工资增长水平的参考依据,但并不具有强制性。 在这23个省份中,河南和新疆的基准线最高,均为15%;广东的基准线最低,为9%,是唯一基准线低于10%的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调整工资指导线的省份数量已经超过2013年全年。 数据显示,2013年有17个地区调整工资指导线,基准线普遍在14%左右。 虽然调整工资指导线的地区数量比2013年增多,但工资指导线平均涨幅出现下调。 统计显示,这23个省份的基准线平均约为12.4%。 未来工资水平不会大幅上涨?收入分配差距待缩小 由于最低工资标准、工资指导线的制定均会参考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物价水平等因素,因此,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指导线涨幅双双缩小,也凸显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未来中国的工资水平涨幅将继续下降?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就指出,综合经济增长、企业经营业绩、最低工资标准和劳动力供给等因素对工资的影响,可以认为中国的工资水平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不会像前几年那样大幅度增长,但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工资水平仍将保持较大幅度增长。 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企业业绩下滑,经济面临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压力,在这个形势下,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幅度收窄,平均高工资增长幅度较之前以往明显降低。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应大力为企业减税减负,为企业涨工资提供空间和动力。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副所长张车伟此前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而上述报告也建议,政府应该通过减税等政策促进企业设备投资,提升管理,为实现工资增长与企业发展良性循环创造条件,同时应采取抑制垄断行业平均工资增长幅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征收制度等综合政策措施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2009年4月11日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司公布数据,2008年中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元,日平均工资为111.99元。 与2007年相比,中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加了4297元,增长17.2%,但增幅回落1.5个百分点,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0%。 此消息一出,立即引来了社会的广泛质疑,公众的眼光,无一例外地都投向了“平均”二字上。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我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年工资元,增长14.3%,上海、北京分列前两位。 2012年8月23根据各地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统计发现,全国22个省会城市和四大直辖市已经公布了2011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其中,广州以元居首,北京元排名第二,南京则以元排名第三。 除了乌鲁木齐、南宁、兰州、拉萨、海口这5大省会城市外,其余22个省会城市及四大直辖市已先后公布了2011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元。 中新网财经频道统计发现,同全国年平均工资水平元相比,广州、北京、南京、杭州、上海、银川、沈阳、武汉、合肥、长沙、太原这11个城市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2012年中国一级行政区平均工资一览表排名省市月平均工资(人民币)年份1.香港.澳门.台湾.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宁夏.青海.天津.安徽.内蒙古.山西.重庆.山东.陕西.福建.新疆.辽宁.西藏.海南.河北.湖北.云南3年,国家统计局在一套表联网直报单位范围内对不同岗位的工资情况进行了调查,涉及16个行业门类的87万家法人单位。 调查单位的就业人员按岗位分为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5类。 调查数据显示,全部调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元,其中,单位负责人元,专业技术人员元,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元,商业、服务业人员元,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元。 单位负责人平均工资最高,是全部就业人员平均水平的2.35倍;商业、服务业人员平均工资最低,是全部就业人员平均水平的86%。 岗位平均工资最高与最低之比为2.73。 分四大区域看,东部地区岗位间工资差距最大,岗位平均工资最高与最低之比为3.09;中部地区岗位工资差距最小,最高与最低之比为2.23。 2013年分地区分岗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单位:元地区就业人员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合计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参考资料来源: )2015年5月2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调查数据,全部调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元。 其中,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平均工资最高,是全部就业人员平均水平的2.20倍。 2015年6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平均工资主要数据显示,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元,同比名义增长9.4%,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1%;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元,同比名义增长11.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0%。 在这20个地区中,北京平均工资最高。 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北京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元,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元。 其中,北京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是目前全国唯一突破10万元大关的地区,这一水平是目前最低的河南省(元)的2.4倍。 纵览20个省份的平均工资,多数省份未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其中,在城镇非私营单位中,同全国平均工资水平元相比,北京、浙江、广东、青海这4个省份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在城镇私营单位中,同全国平均工资水平元相比,也是仅北京、广东、重庆、浙江这4个省份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2014年各省份平均工资(单位:元)省份全社会就业人员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北京上海————天津————浙江8689广东——青海——重庆——宁夏——内蒙古——福建————贵州2785四川2671安徽——陕西——海南——湖南——甘肃————吉林——江西——广西————河北——河南——新疆————辽宁————西藏(在岗)————山西(在岗)————云南(在岗)————主要按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排序数据更新至2015年7月3日截止2015年7月3日,除黑龙江、湖北、江苏、山东4个省份外,其余27省份2014年平均工资数据均已公布,绝大多数省份平均工资未超全国平均水平。 已发布职工平均工资信息的27省份中,京津沪、浙江、贵州等11省份公布了全社会平均工资(西藏、山西、云南所公布为在岗职工工资数据),其他省份则按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和私营单位职工平均工资分别通报。 各省份公布的数据并不完整。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部调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元。 据此,已公布全社会平均工资的11省份中,仅京津沪3省职工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另有西藏在岗职工月均工资定为5100元,收入较高。 以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收入来看,北京、浙江、广东、青海4个省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元。 其中,北京以元位居首位,成为唯一一个突破10万元的省份。 河南则垫底,为元。
中国各省份GDP排名
1、广东省—.07亿。
2、江苏省—.52亿。
3、山东省—.5亿。
4、浙江省—亿。
第一,广东省,简称粤,中国南部沿海省份,省会广州,岭南文化的发源地。 广东是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自1989年起,广东省GDP连续稳居全国头把交椅,是中国第一经济大省。 北、上、广、深四大超一线城市广东占有两个。 目前为止全国各省GDP的大哥。
第二,江苏省,简称苏,省会南京,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 中国东部沿海省份。 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位于江苏。 全省各地经济水平较平均,GDP仅次于广东,目前排名第二,超越广东指日可待。
广东、江苏前三季度GDP超7万亿,国家统计局10月18日发布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为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2%。
此后,各省份经济三季报也陆续出炉。
据中新网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25日,至少已有27个省份公布了2019年三季度GDP数据。
其中,在前三季度GDP总量方面,广东前三季度GDP达到.22亿元,毫无悬念继续领跑全国。
江苏省前三季度GDP达到.6亿元,位居全国第二位。
江苏和广东也是前三季度“7万亿GDP俱乐部”仅有的两个成员。
不过,江苏前三季度GDP总量跟广东的差距达到了大约5000亿元,较2018年同期约3600亿元的差距有所扩大。
至少16省份前三季度GDP增速跑赢全国,同全国前三季度6.2%的GDP增速相比,在这27个省份中,云南、贵州、西藏、江西、福建、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河南、浙江、山西、宁夏、广东、江苏、重庆这16个省份的前三季度GDP增速跑赢了全国前三季度GDP增速。
其中,云南以8.8%的增速位居全国首位。
观察云南的前三季度经济数据表现,其工业和房地产数据增长较快。
云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增速高于全国(5.6%)3.7个百分点。
其中:烟草制品业增加值增长2.8%;非烟工业增加值增长11.5%。
从房地产市场看,云南全省前三季度房地产投资增长29.7%,其中,住宅投资增长50.6%,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7.1%,销售额同比增长12.1%。
参考资料来源:
27省份前三季度GDP出炉!广东江苏超7万亿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0月26日电(记者李金磊)近期,各省份2019年前三季度经济成绩单陆续揭晓。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25日,至少已有27个省份公布了2019年三季度GDP数据。 其中,广东、江苏前三季度GDP超过7万亿元,位居前二;而云南则以8.8%的增速位居首位。
27省份前三季度GDP数据。
广东、江苏前三季度GDP超7万亿
国家统计局10月18日发布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为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2%。
此后,各省份经济三季报也陆续出炉。 据中新网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25日,至少已有27个省份公布了2019年三季度GDP数据。
其中,在前三季度GDP总量方面,广东前三季度GDP达到.22亿元,毫无悬念继续领跑全国。
江苏省前三季度GDP达到.6亿元,位居全国第二位。 江苏和广东也是前三季度“7万亿GDP俱乐部”仅有的两个成员。
不过,江苏前三季度GDP总量跟广东的差距达到了大约5000亿元,较2018年同期约3600亿元的差距有所扩大。
至少16省份前三季度GDP增速跑赢全国
同全国前三季度6.2%的GDP增速相比,在这27个省份中,云南、贵州、西藏、江西、福建、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河南、浙江、山西、宁夏、广东、江苏、重庆这16个省份的前三季度GDP增速跑赢了全国前三季度GDP增速。
其中,云南以8.8%的增速位居全国首位。 观察云南的前三季度经济数据表现,其工业和房地产数据增长较快。
云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增速高于全国(5.6%)3.7个百分点。 其中:烟草制品业增加值增长2.8%;非烟工业增加值增长11.5%。
从房地产市场看,云南全省前三季度房地产投资增长29.7%,其中,住宅投资增长50.6%,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7.1%,销售额同比增长12.1%。
在云南之后,是贵州和西藏,其前三季度GDP增速均为8.7%,并列第二名。 目前,云南、贵州、西藏、江西、福建这5个省份的前三季度GDP增速依然处于“8时代”。
而增速靠后的为黑龙江、天津,其中,黑龙江前三季度GDP增速为4.3%,天津前三季度GDP增速为4.6%,均未超过5%。(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