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 助力中华文化 书籍为桥

当地小读者参与“美猴王游世界(利马站)”活动,体验绘制“美猴王”。 国图集团供图

7月末8月初,位于南半球的秘鲁首都利马气候凉爽。图书出版商与读者热情满满,大家共同奔赴独立英雄公园,参与第28届利马国际书展这场文化盛会。中国出版界多家单位组成代表团亮相书展,包括中国外文局所属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国图集团”)、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等。

此次书展上,国图集团展台重点展示了多部中文、西班牙文版中国主题出版物,同时还有中华文化、汉语教学、地方特色、中医健康、艺术、科技、少儿等多个领域的优秀中国出版物亮相,展示了新时代中国出版业的丰硕成果,吸引了众多观众。

在图书展示之外,中国出版界代表团还举办了多场文化交流活动,以书籍为桥梁增进两国间的理解与友谊,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

国图集团联合中国外文局所属朝华出版社特别策划的“美猴王游世界(利马站)”主题活动,展示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是此次书展中秘文化交流的亮点之一。在活动现场,小读者们不仅可以通过阅读“美猴王系列”丛书感受中国画的特色韵味,还可以拿起画笔为美猴王涂鸦上色。

书展期间,中国出版界代表团到访秘鲁国家出版集团总部,就中秘出版交流、产业合作、文明互鉴等方面开展交流座谈。中秘双方达成多项共识并签署合作协议。

此外,中国出版界代表团还应邀与秘鲁书商协会就版权、图书进出口等方面开展交流。“利马国际书展囊括了秘鲁所有的出版商和书店,参展图书题材广泛,出版商、发行商齐聚一堂。”秘鲁书商协会主席里卡多·穆格尔萨说。他对扩大秘鲁与中国之间的图书进出口贸易规模很有信心,“期待秘鲁与中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加深”。

出访期间,中国出版界代表团还拜会了中国驻秘鲁大使馆,围绕扩大两国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等方面进行了交流。中国驻秘鲁大使馆文化参赞赵晓鸣表示,此次国图集团携中国出版界代表团参展为中秘两国文化交流互鉴注入了新的活力,使馆将继续支持中秘两国在图书出版、文化交流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为推动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一年一度的利马国际书展是拉美地区五大国际书展之一,也是业界与该地区出版发行商开展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具有较强的地区影响力和辐射效应。本届利马国际书展以纪念秘鲁独立200周年为主题,共设置超200个展台,邀请50余位国际嘉宾参加,举办了800余场文化交流活动。


大国崛起的作者是谁?内容有哪些呢?

文化部党组成员、文化部直属机关党委书记;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监察学会副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顾问,全国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主要著作有《论现代领导之道》、《和中青年干部谈谈领导能力》、《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理论学习纲要》、《论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特点》、《伟大复兴与战略思维》、《<中国共产党章程>学习笔记》、《论十七大的历史性成就》、《论邓小平》、《论陈云》、《廉政论》等。 主编有《毛泽东邓小平论党的民主集中制》、《毛泽东邓小平论实事求是》、《毛泽东邓小平论中国国情》、《全国廉政文化绘画书法精品集》、《文化价值》、《文化责任》等。 有西方战略学家认为“中国崛起成为一个大国,将是21世纪国际关系中最为确定的发展趋势之一”。 这个看法应该说是有远见的。 大国崛起,要有经济准备、政治准备,也要有文化准备。 一、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文化落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同民族素质问题相联系的,是民族自信心问题。 我国民族素质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民族自信心不足是一个重要表现。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多次讲过,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 毛主席讲的,是两个落后,一个经济落后,一个文化落后。 他后来还有个形象的说法,叫一穷二白,穷指的是经济,白指的是文化。 而且他还讲过,落后就要挨打。 经济落后问题,引起了全党全民族的高度重视,经过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艰苦奋斗,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虽然我国的人均水平仍然很低,但完全可以说我国经济落后的状况,已经或正在得到根本改变,我国的硬实力明显增强。 但能不能因此说,我国文化落后的状况,也得到了根本改变呢?我认为,至少目前还不能这样说。 我个人的认识是,已经发生重大改变,但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还需要大大加强。 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来分析,讲我国文化落后的状况发生重大改变,是因为我国有两个根本优势:一个优势是思想理论优势。 讲国家文化软实力,不能不讲思想理论。 理论是文化的核心。 中国共产党从一诞生就举起了马克思主义这面先进文化的旗帜,实现了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我们党有了自己的科学理论形态。 另一个优势是政治制度优势。 我们党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 只要我们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根据新的实践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将始终具有强大生机和活力。 这两大优势,保证我国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同时为我国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讲我国文化落后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是因为在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新的历史条件下,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面前,我国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三个历史性挑战:一是传统文化现代化问题。 中国文化曾长期陶醉于以自己的辉煌成就铸造的思想牢笼中。 1840年鸦片战争后,在列强坚船利炮的打击下,在经历了与西方文化反复的比较和冲撞后,人们发现在器物和制度的背后是传统文化阻碍着国家的进步,于是传统文化成为批判的矛头所向。 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洗礼,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发生某种动摇,核心的价值体系、符号系统正在或者已经处于边缘化状态。 从国家意识形态到国民教育体系、从精英阶层的主流话语到市井语言都显示出某种传统的缺失。 道德颠覆、信仰缺失、精神空虚、理想淡化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 主流文化价值系统受到了挑战。 另一方面,冷战结束后,美国等西方强国文化扩张势头强劲。 随着西方文化产品的多渠道大量输出,西方社会的政治理念、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或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到世界各地,“西方文化中心论”甚嚣尘上。 一些人特别是很多年轻人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不断受到侵蚀,本土文化、民族传统受到极大影响,许多民族语言、艺术品种濒临灭绝,极大削弱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这里有一个怎样看待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问题。 上世纪40年代黄炎培到延安考察,提出了著名的“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的“黄炎培问题”。 此外,还有非常有名的“梁启超问题”和“李约瑟问题”。 1904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写道:“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李约瑟在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这一皇皇巨著时,曾经为之感叹而又感叹,他感叹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在历史上创造了那么多世界第一;而令他更为感叹的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技术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 这三个问题,虽然处在不同领域,而追根溯源,说到底,都可以归结为文化问题,说明我们的文化是有缺陷的。 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重要阶段,我们必须有清醒的文化自觉。 既要认真挖掘中华文化的精髓,以便把我们的优秀文化贡献给人类社会;又要认真反省我们文化的缺陷,以便我们更好地吸收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精华,并且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给中国文化以现代的诠释和解读,使之产生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是民族素质和民族自信心问题。 建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民族素质显著提高。 但也必须看到,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度、深度和前进的速度前所未有,就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我们的素质准备是不够的。 而从历史的和世界的视野来观察,一个大国的崛起,良好国民素质的养成和提高,是最重要的内在因素之一。 这里举德国和日本两个例子。 德意志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产生过许多举世闻名的大师,如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海德格尔、爱因斯坦、巴赫、歌德、海涅等等。 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影响了广大的德国民众,成为德国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国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讲理性,守纪律;二是文化素质普遍较高;三是崇尚自强不息精神。 歌德的《浮士德》所讲述的故事就生动、深刻地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很多德国人身上体现得比较突出。 一直到现在,德国的产品质量在世界上有口皆碑,举世公认,其原因就是他们保证质量,不断改进,总是追求更美好、更完善的目标。 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永无止境的追求精神,德意志民族才始终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再看日本,过去我们只知道日本企业家长于精细化管理,而这种精细化的思想,其实早已根植于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 日本人背后似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驱使着他们拼命工作,而且在工作中互相督促、精益求精。 工作时间,日本男性白领最常见的装束是西装、衬衫加领带,即使夏天室外40多摄氏度的高温也是如此。 不仅是白领,连出租车司机也都西装革履。 这是他们的职业化习惯。 在日本街头,经常可以看到60多岁的警察或保安在跑步指挥车辆,专心致志。 书店的工作人员趴在地上擦地,跪下来工作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尽管压力巨大,日本人的生活却从容而有秩序。 这一点从东京市容的细节上就能感受得到,绿化率极高,几乎没有见到裸露的土地,即使偶尔有一个小角落空出来,都会种上一株树或摆上几盆花。 日本人很讲究秩序。 排队是正常的,而且自觉保持1米距离。 在自动扶梯上,人们都很谦和地站在左侧,让有急事的人从右侧快速通过。 类似细节不胜枚举。 细节说明素质,细节决定素质。 同民族素质问题相联系的,是民族自信心问题。 民族自信心也是民族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民族素质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民族自信心不足是一个重要表现。 比如,在西方人面前,我们的知识精英和群众常常表现出不自信。 从文化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三是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问题。 一般认为,美国文化席卷全球有“三片”:好莱坞大片;薯片——美国快餐文化;芯片和微软操作系统。 从整个西方文化来说,几乎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标志性的主导性话语,古希腊时期有“民主”,罗马时期有“法律”,文艺复兴时期有所谓“人”和“人性”,现代则有所谓“理性”和“个人意志”,等等。 而与此相比较,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声音是很微弱的,确切地说,还谈不上影响力。 中央电视台对欧洲、美洲、亚洲三十多个中文台的台长和播音员作了一次调查,调查的题目有两个:一个是,孔子、苏东坡、鲁迅、李小龙,你认为谁是中国的名人?答案几乎都选的是李小龙,只有一位韩国人认为是孔子,因为韩国认为自己是儒教国家。 另一个题目是,列出四位美女,西施、杨贵妃、林黛玉、巩俐,问谁的知名度最高?答案全都是巩俐。 这个情况说明,许多西方人连中国文化的常识都不懂。 当我们在竭尽全力整理我们的传统文化资源时,西方人对我们的文化却充满误读。 在文化产业方面,总体存在着西强我弱的态势,短时期内还难以改变。 二、大国崛起的文化条件从大国崛起的历程和经验中可以看到,深刻的文化变革和文化进步,是近代以来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重心转移的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因素。 许多历史学家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是从公元1500年前后开始的,因为在这以前,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们只有局部的接触和交往,没有人知道完整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开展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从而才有了世界性强国的概念。 葡萄牙和西班牙依靠发达的海洋文化建立起近代最早的殖民强国。 荷兰则依靠领先世界的商业文化而称雄世界。 而英国的崛起,靠的是高度发达的工业文化。 美国两百年的历史,基本上走在世界前列,靠的是创新文化。 从大国崛起的历程和经验中可以看到,深刻的文化变革和文化进步,是近代以来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重心转移的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因素。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的作者,著名历史学家雅克布·布克哈特,对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曾作过精辟分析,他认为:中世纪时,人们无论观察世界还是认识自己,都被一层宗教信仰、无根据的幻想和成见的纱幕遮住了,意大利人首先撕去纱幕,认识世界和自己,从而焕发出无穷的力量去促使他们创造奇迹。 但丁这样的诗人在经院哲学笼罩下的欧洲决不可能出现。 在15、16世纪,有许多人把个性发展到最高的限度,加上坚强的性格,和当时现实生活的需要,遂成为许多方面有成就的天才人物。 粉碎了中世纪的枷锁之后,意大利人不但发现了世界,还发现了自己。 文艺复兴更重要的成就是对人性的发现。 一个关于世界和关于人的知识的最宝贵的果实是在意大利成熟的。 大国崛起的文化条件,以下四个方面,尤其值得重视:(一)强化国家意识、坚守文化传统是大国崛起的必要前提。 国家意识是对民族存在的一种自觉,它最大的意义就是增进民族认同,提高人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国家意识还是强化民族自信心、自尊心的最有力的工具,有助于唤起人们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愿望。 坚定的国家意识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动力和源泉。 同国家意识不可分割的,是文化传统。 坚守本国本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是增强国家意识的内在要求,也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基本国策。 如果给新兴大国划一个崛起坐标,有两个特点是鲜明的,就是老祖宗没有丢,又有新创造。 (二)增强文化感召力是提高国家战略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文化作为一种以思想意识、精神为特征的无形的集体认同力和感召力,能够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施加影响和控制。 随着整个人类的进步和觉醒,相对于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或科技实力等有形力量,以价值观念、精神追求为核心的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中的战略作用日益增强。 文化感召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胜负。 (三)培养开放的民族心态是大国崛起的必要条件。 民族文化在多样化的世界文化中不能像古董一样封闭在玻璃瓶中供人观赏。 对一国来说,只有勇于学习外来先进文化,才能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振兴和发展民族文化。 近代先后崛起的大国无一例外地都是以开放心态在借鉴和吸收中发展自己的。 当意大利成为文艺复兴的园地时,欧洲各国的学者纷纷来到意大利,接受它的先进文化;当英国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时,法国的一批思想家也到英国考察学习,成为“英国狂”;日本为了振兴强国,派出政府考察团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和技术,大力输入西洋文明特别是西洋科技文明;美利坚民族也不断从欧洲先进思想中汲取营养;俄国的彼得一世甚至以沙皇之尊匿名到欧洲学习考察。 (四)坚持思想引领和制度创新是促成大国崛起的深层原因。 思想理论的创新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在一国崛起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著名思想家福泽谕吉说过,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 其中,最关键的是“人心的改变”。 西欧国家的兴起,几乎无不是以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17至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为先导的。 英国深厚的文化思想底蕴和独树一帜的科技思想为英国取得长久稳定的世界霸权提供了重要基础。 德国是富有理论思维传统的国家,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尼采等杰出哲学家的思想,成为德国大国之路的重要思想源泉。 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在大国崛起过程中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影响更为深远,竞争更为剧烈。 三、从战略上思考和谋划加强文化建设文化是国家的根脉。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谁不认识文化的价值,谁不重视文化建设,谁就将犯历史性错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确立一个战略目标:要经过较长时期的奋斗,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文化的落后状况,要努力建设适应时代要求、符合中华文化优良传统、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需求、体现大国风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使中国文化走在世界的前列。 为此,必须从战略上思考和谋划加强文化建设。 第一,充分认识文化的战略地位。 文化是国家的根脉。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谁不认识文化的价值,谁不重视文化建设,谁就将犯历史性错误。 要确立硬实力和软实力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上,多动一些脑筋,多想一些办法,多用一些功夫,多采取一些措施,力争使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突破性的发展,使我国的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第二,建立充分的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且从来没有间断过,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对于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文化,不能采取历史虚无主义态度,数典忘祖;也不能泥古不化,拜倒在古人脚下。 中国在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过程中,无论如何不能丢掉中华民族的文化本色。 我们要用世界眼光和历史眼光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伟大价值,从我国伟大的历史文化中建立起坚定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创造新的历史文化高峰。 第三,加强文化观念建设。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西方核心价值观的挑战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建设进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 因此,重新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观念,是一个战略问题。 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做精雕细刻、潜移默化、入耳入脑、深入人心的工作,并以此带动社会道德规范、法制规范和行为规范建设,促进全党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第四,夯实文化建设基础。 要把文化发展的着眼点放在提高国民素质这个最重要基础上。 有必要实施国民素质建设伟大工程,经过十五年到二十年的努力,使我国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民主法制素质、健康文明素质,有一个显著提高和进步。 要加强文化基础理论研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文化基础建设。 从长远看,加强大学建设,对推进国家文化建设、树立国家文化形象影响深远。 我国大学起步较晚,同世界一流大学差距很大,要下功夫急起直追。 第五,深入探索文化发展规律。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创作出无愧于我们伟大人民、伟大时代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表演艺术成果。 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 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 这些重要论断值得我们深思。 探索和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我们许多同志还处在必然王国。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化建设,特别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提高与普及、主旋律与多样化、弘扬民族文化与学习外来文化等重大关系。 第六,在全社会造成尊重文化的浓厚氛围。 文化需要尊重。 必须广泛、深入、持久地在党内和社会上造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风气,必须广泛、深入、持久地在党内和社会上造成尊重文化的浓厚风气。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必然要求尊重文化。 各领域发展都需要人才,文化领域尤其需要。 要着眼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造就一支数量宏大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造就一批世界一流的思想家、教育家、艺术家、学者和作家。 特别要造就一批大师级的打通古今、打通中西、打通文理的文化领军人才。 第七,积极开展文化交流。 文化发展离不开交流。 我国的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广泛而深刻的文化交流。 30年来,我国在学习世界、学习西方上有了很大进步,这个正确方向应该坚持。 总体而言,在文化交流方面,我们“引进来”的多,“走出去”的少,两者还不相匹配。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成立30年来,总共只将33本中文书翻译成了外文,而从西文翻译成中文的书则有1000本。 据北大中文系教授王岳川调查,自从奉行鲁迅的“文化拿来主义”开始,中国总共翻译了多册西方书籍,而20世纪西方世界只翻译了一千多册中国书籍,二者相差一百倍。 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和影响力,让中国声音、中国故事、中国观念在世界广泛传播。 ······································ 说行天下:小说网站上千个,总有一个适合您。 说行天下

为什么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

近年来,我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很大成绩,对外文化贸易发展较快,中外文化合作方兴未艾,一些文化企业在海外落户。 文化“走出去”正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是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中国文明曾对世界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灿烂悠久的中国文化正越来越引起世界新一轮的关注。 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为当今世界时尚和文学、影视作品提供了创作灵感,成为热门题材。 世界许多国家人民的生活也都在或多或少地受着中国文化的影响。 这一切说明,世界需要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 但是,应该看到我国文化还远不是国际主流文化,文化竞争实力与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很不相称。 有资料表明,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其中日本占10%,澳大利亚占5%,其余4%才属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亚太地区国家。 我国的电视节目、报刊及通讯社的报道在国外“落地”的不多,“落地”之后观众、读者也不普遍,特别是在华人圈以外的影响力比较有限。 这种状况直接决定了我国在国际话语权格局中居于劣势,我们的声音往往被西方强大的话语所淹没,我们的主张得不到全面宣示,我们的利益缺少可靠的舆论保障。 很多国外民众对中国、中国人、中国文化知之甚少、存在误解,有的国外民众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改革开放以前甚至是解放前。 甚至一些国家利用强势文化力量诋毁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干涉中国内政外交,渲染中国落后的方面。 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完全可以而且必须理直气壮、全面客观地向世界展示我国的真实情况,展示我国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展示我们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 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毫不畏惧、毫不动摇、毫不松懈地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 我国文化“走出去”,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是最根本的基础。 要深化文化体制文化改革,把握时代发展方向,弘扬传统文化魅力,吸收现代文化精髓,融合各国文化特色,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确立适应时代和国情世情、具有普遍价值的核心文化理念,使中国文化始终保持鲜明的时代性、本质的先进性、强烈的感召力,提供治理全球性问题的不同理念和思路,占领国际文化的制高点。 我国文化“走出去”,要更多地展示我国现实情况,展示我国各族人民当代精神风貌。 客观地说,我国“走出去”的更多是传统文化,这一方面是因为传统文化本身的魅力,另一方面也是符合了西方猎奇的心理。 我们的戏曲表演在海外引起轰动,更多的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服饰、布景及演员的奇特步法和优美动作让他们感到新鲜好奇,而并非他们真正看懂了戏,真正与剧中人物产生了共鸣。 其结果是外国人,主要是西方人记住了熊猫、中国结、舞狮子、气功武术等中国符号,却依然对中国社会存有偏见和误解。 因此,我国文化“走出去”应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让世界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当代的中国,一个发展中的中国。 我国文化“走出去”,是一个长期发展、逐步积累的过程,必须科学谋划,制定长期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文化传播和交流。 在文化“走出去”的路径方面,应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梯度扩展。 亚洲地区特别是周边国家,与我们血脉相连、文化相近,对我国文化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较强的认同感,可以作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首选目的地。 非洲、拉美国家政治上与我互信,对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经验有浓厚的兴趣,双向交流日益频繁,可以作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第二级目的地。 欧美国家目前居于国际文化主流,中国的硬实力尚不具备使其认同社会主义文化的力量,我国与欧美国家文化交流的重点应放在有效展示、沟通理解、求同存异上。 我国文化“走出去”,要遵循市场规律和文化传播规律,有针对性、讲究策略。 要研究如何克服文化差异、思维差异、语言差异,以其他国家民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能够理解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媒介开展文化传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加快我国传媒全球覆盖步伐,提升我国传媒的话语权。 要扩展文化传播的方式,充分发挥网络、电子图书、动漫等新媒体新技术的作用,扩大受众范围。 要重视文化内容建设,使“走出去”的文化有吸引力、有品牌度、有穿透力,能够引起国外民众的共鸣。 我国文化“走出去”,要与经济“走出去”齐头并进,形成“双轮驱动”、互补互促的良好局面。 要把经济“走出去”的每个企业、每个自然人都视作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把所有国际经贸交往活动、项目都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 要积极提升“走出去”的企业和个人的素质,在境外很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为中国形象和中国文化加分。 文化活动要为经济活动搭台,经济活动也要助推文化传播。 要把在境外举办的经贸活动与文化活动很好地统筹结合起来,架文化之桥,拓经济之路。 我国文化“走出去”,要统合各方面的力量,建立起科学合理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执行统一的文化“走出去”策略,充分发挥文化、外交、商务、旅游、体育等部门及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 要加大对文化“走出去”的投入,提升国民素质,挖掘文化交流渠道,建立文化贸易网络,帮助有关机构、个人和企业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 要用好世博会、奥运会等大型国际交流活动平台,强化中国展示的文化内涵,艺术化地传播核心价值观。 要特别重视民间组织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使其发挥对外联系广、工作形式多样化的优势,“润物细无声”地传播中国文化。 我国文化“走出去”,任重而道远。 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对外交往的日益深化,为文化“走出去”创造了越来越有利的条件。 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勇敢地参与国际文化竞争,不断壮大力量、扩大影响,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贡献。

如何弘扬中华文化

进入21世纪后的中国,一个平的地球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市场的国际化和公平的竞争平台不断吸引着我国众多的企业。 但新的竞争环境,新的软实力对我国很多的企业来说还是陌生的。 在28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摸索与磨练中,中国的很多企业其实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同时,纷纷将眼光投降海外。 随着企业走出去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国的品牌日渐踏入国际市场。 但如何使中国的品牌被认可、被推崇,在我们企业不断强化高效发展,建立硬实力的同时,文化因素的地位日趋突出。 文化,是支撑民族发展壮大的根基,让文化走出去,利用文化来提高本国国际地位合影响力,业已成为中国发展重要的战略抉择。 中国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的文明也是人类文明最优秀的一支,但是我们的文化弱势在世界上明显地表现出来。 我们知识生产的总量赶不上发达国家,中文信息在世界上占的比重很小很小,到国外一看几乎看不到中国的文化影响有多少,这与我们当前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日趋重要的大国地位相比是极不相称的,我们老是消极防御别人的文化渗透,为什么不走出去渗透他人呢?因此,我们要积极弘扬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一、整合国内文化资源,展示中国文化的新面貌我们倡导中国文化走出去,首先应当确定的是什么样的中国文化走出去。 我们在以往对外文化交流中,往往偏重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四大发明、琴棋书画、武术气功在世界上已众所周知,甚至广为流传。 但我国文化创新成果的宣传和弘扬缺极度缺乏,许多国家对改革开放的中国尚存有偏见或片面了解甚至不了解。 许多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还停留在物资馈缺、社会保守动荡的旧社会时代。 每每来旅游的外国游客,为中国鳞次栉比的一片繁荣而惊讶感叹之时,我们除了骄傲之外,还应感到惭愧。 我们辛辛苦苦创造的新世纪新文明并未被世界有目共睹。 因而,向世界全面推介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要重视介绍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创新,树立当代中国新形象。 为了使世界人民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进而更充分地了解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我们必须全方位向世界展示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与当代文化成果,介绍和传播我国人民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更多地推出题材扩展、技法创新、风格新颖、内涵丰富的当代优秀文艺作品,既要让人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更要让人体会到当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全面介绍中国的文化创新来反映当代中国的繁荣与进步,进而塑造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新形象。 二、要加强政府、企业与民间对外的文化交流中国的文化企业在“走出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明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创新意识不够,资金实力与融资渠道明显不足,管理水平落后,缺乏实战经验,不了解国际市场的运作规律,缺乏既懂文化贸易又懂艺术的双料人才等。 代表们认为,政府在走出去战略中担任的角色不仅是强心针,还应是推动器。 政府应当从政策上,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创造一切便利条件。 减少审批步骤,放宽审批条件,在工商税务方面都给予想走出去的文化企业与个人以最大的优惠。 为了深入与群众的文化交流,中国政府应大力鼓励和支持设立公共和民间、私人文化推广基金会,以增强文化推广的资金投入和文化推广项目的具体实施。 为民间文化的发扬广大,为政府、企业与民间的密切交流,给予最大的支持。 三、加强文化外交,调动全民参与积极性1999年和2000年,中法两国元首在互访时作出互办文化年的重要决定。 随后,两国互有邀约:从2003年至2005年,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先后在法国举办中国文化年,在中国举办法国文化年,这两个文化盛会统称中法文化年。 如今在法国举办的中国文化年刚刚在法国人民的惊叹与掌声中落下帷幕。 10个月内,我国一批又一批演员、画家、学者、作家,怀着诚意,激情丰盈,飞赴法兰西。 以巴黎为中心、辐射法国全境的370多项中国文化展示活动深深地震撼了法国。 从中国传统孔子文化熏陶,一数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灿烂,再到新世纪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涉及教育、科技、广电、传媒、时尚、体育、宗教、建筑、旅游等广泛领域。 从内容上看,古老的中国、多彩的中国、现代的中国三个主题并重;从形式上看,音乐、舞蹈、时装表演,书画展、图书展、文物展、服饰展……丰富多彩,琳琅满目;从风格上看,即展示了古老中国风采神韵,也宣扬出现代中国的勃勃生机。 除此之外,北京、上海、重庆、广东、广州和武汉分别在其法国友城巴黎、马赛、图卢兹、普阿兰大区、里昂和波尔多举办文化周活动,巩固和加深了姊妹城市间的交往和友谊,为今后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奠定了基础。 中国文化的魅力,在法国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除巴黎外,许多中小城市、甚至海外省都积极参与中国文化年活动,在法国掀起一股中国热潮,这股热潮又随着法国文化年在中国的揭幕而持续下去。 2005年,法国人同样带来了他们民族文化的精粹,即将在中华大地上一展雄风!如今,我们又有了意大利文化年,俄罗斯文化年,这种文化年的形式得到了弘扬,但我认为不单单是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在内容上,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上!文化外交,是务实外交很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 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和进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使相似文化相得益彰,兼续并进,更可以使相异文化经过冲击、接纳、吸收、观摩、反刍、消化、内化相互理解包容,从而更利于解决国际事务中矛盾纠纷。 四、中国文化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地走出去中国文化琳琅满目、丰富多彩,中国文化走出去工程必须是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的长期工程,而不能是零散的游击战。 每年都应当确定一个面向国际市场的推广主题,有系统地推广中华文化。 围绕主题,各地可充分发挥自己的历史和资源优势,设计丰富多彩的推广活动。 有助于国际人士系统了解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华。 在中国文化的组织协调工作中,除了中央的政策与调控,还应加强文化产业中各协会内部与协会之间的联系与配合,促进中国文化有组织地向海外发展。 各地区的文化机构之间,各专业的文化机构之间应开展有序的竞争,这样才可以全面地将中国文化展现给国际社会。 作为各个文化产业的核心机构,各文化协会还肩负着发掘民间文化艺术、保持文化传统、创新文化艺术新概念的重任,将中国文化保持、繁荣、光大。 五、稳步推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建立对外文化宣传阵地在异国他乡的华人心中,与祖国最亲切的联系就是中国驻外各种使馆与机构。 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建设任务之一就是要给这些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代表们提供交流与发展的平台。 中国驻外文化中心肩负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推广和普及汉语、展示我国悠久文明和当代文化建设成就作为。 现在全世界已经有6千多万人在学习汉语,进行汉语水平的考试,这一数字还在飞速剧增,意味着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西方发达国家的海外文化中心与其外交机构紧密配合,在世界各地传播本国文化和价值观念,塑造国家形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同样要善于利用文化中心这一重要渠道,在世界上构筑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前沿阵地。 中国驻外文化中心要加强与该国文化机构的合作。 定期举办汉语教学、文艺演出、艺术展览、电影招待会、学术研讨会、文化讲座等文化活动,普及和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尽可能扩大文化中心在该国的影响,创立中国文化中心品牌。 中国文化中心更要重视对高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与国内文化的发展保持紧密联系。 每个文化中心都应设立自己的互联网站,通过网络与国内有关部门合作开展远程汉语教学,与中国数字图书馆链接,丰富文化中心的信息传播手段。 再通过利用出借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等手段为海外世界提供接触中国文化的途径。 六、鼓励中国文化企业走出去文化产品走出去关键是企业走出去,要制定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性文件。 政府应加强对走出去文化企业的支持,放宽行政审批。 一方面扶持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立足海外市场,另一方面更应鼓励民间从事文化事业的私营民营企业走出去。 这些企业自负盈亏,不吃国有的大锅饭,在国外的成活率高,应放宽对这些企业的政策。 同时,就像在全国各省市设立招商引资服务中心一样,在全国各大城市设立中国企业走出去或出口服务中心,帮助中小文化企业加强走出去的业务。 除了政府领导之外,全社会各行各业都应当给予走出去的文化企业以最大的扶持。 应象美国和加拿大一样,加强和加大进出口银行和进出口保险对走出去企业的服务,以帮助解决走出去企业的所面临的资金不足的问题。 还应加强走出去企业与所在国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中国驻外使领馆和商务处的直接联系,以便及时获取本国的文化发展信息,并可帮助中国驻外机构获悉海外市场文化最新动态,积极促进互动交流。 七、鼓励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无论是中外文化交流,还是中国文化企业走出去,目的都在于要将中国文化产品推向海外,为国际市场所认可。 除了通过音乐、舞蹈、表演、展览等各种艺术形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还应当充分利用通信、网络、软件、直播卫星、影视等技术和产品,通过这些当代文化传播的新载体,来推广中国文化。 作为中国文化企业走出去的领头羊,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已经在124个国家落地。 国际频道以新闻类节目为主导,以文化类节目为支撑,以对台湾报道为重点。 国内应该加强电视对外的传播。 不仅中央电视台可以对外,各省的电视台也可以对外。 同时,还应当大量聘用外国人来帮中国做在国外的传播。 就像跨国公司到中国来大量聘用中国人一样,中国在国外的工作为什么不可以大量聘外国人。 我认为中国还应该加强其他语种的对外宣传,特别是法语,德语,日语,俄语,葡萄牙等大语种全天候的宣传。 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之一,中国的新闻和图书出版业也应加大对外传播的力度。 在全球化时代,各种新闻出版之间的市场竞争已不再局限于一国或一个地区的范围之内,而是被推到了国际平台上进行激烈角逐。 国际上的一些强势品牌通过多年研究中国读者的阅读需求,基于自身成熟市场运作经验,已经以各种方式渗透到中国的新闻和出版市场,并且获得了相当可观的市场份额和经济利益。 中国的新闻图书出版业生存与发展的生态格局已全然改变。 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中国是新闻图书出版大国却不是强国。 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份其发行量达到上千万份的报刊杂志,其品牌影响力和经济效益与国外强势品牌相比更不在一个重量级上,在海外读者中的认同度也偏低。 因此新闻出版的走出去战略刻不容缓。 我们国内的品牌惟有主动深入到海外出版市场的前沿,主动到海外寻觅读者寻找知音,通过国外的传播渠道、国外专家把中国文化的精品译成外文,才能在合作和竞争中学习、成长、壮大。 目前中国在国外建立的新闻出版机构对其主流社会的影响还很小,但随着我国新闻出版业界重视开拓国际市场,我相信中国文化的声音将开始传遍世界。 在中国新闻图书出版走出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通过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中国目前的新闻出版,无论从内容、深度还是装帧设计理念上,都与国际化水准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因而应当先寻求与当地出版商实现版权合作,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实现充分的本土化,逐步熟悉国际期刊业的游戏规则,积累开拓海外市场的经验,以期完全打入世界新闻出版的主流市场。 一直以注重品牌的发展为核心,最终实现规模化、国际化发展。 八、让中国文化在本土上走出去除了中外交流、企业产品走出去之外,我们还应鼓励中国文化在本土上走出去。 中国已经是一个在世界上排名第三的贸易大国,正在向世界贸易强国迈进。 中国目前有国外来华的留学生10万人。 单看2005年到中国观光旅游的入境人数就达1000多万人次。 海外友人的纷纷光临,为中国文化在本土上走出去创造了无限良机。 在自己的土地上做宣传,环境条件都很成熟,可谓天时地利。 目前,中国各省市都开始兴办文化节、艺术节,但是参与的人数与涉及的区域,局限性都很强,缺乏广泛的参与与宣传。 可以确立一个中国本土的、年度性的、国际性的文化推广传统节日,每年轮流在某一个城市作为举办核心,辐射全国31省市自治区,共同庆祝与推广。 其间即要大力宣传中国文化,还要引进国外优秀的文化产品,吸引中国本土文化产业与外国艺术的互动,使其成为权威的、国家级的年度文化盛事,逐步在全球享有声誉。 让中国文化在本土上走出去!九、重视留学人员,新华人和国际化文化人才人,是经济文化的灵魂。 社会的发展最终在于人才的发展。 中国文化走出去,必然急需一大批国际化文化人才,具有领先国际意识的新华人。 全世界的华人目前有5000万人之多,是一个庞大的网络。 他们中的新一代,受过中外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具有国际化的观念,洞悉中外市场经济和新经济,在国内国外都有很好的基础,可以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和纽带。 中国文化今天要想更好地走出去,则需要很好地重视和利用好这些国际化文化人才资源。 中国的留学人员已接近100万人,目前尚有60多万的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再加上最近这些年移民国外的中国人,目前在海外有几百万熟悉中国大陆的华人,这些人正是中国走向国际的宝贵财富。 另外再加上中国国内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华人和一大批归国留学人员,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新华人群体,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 他们可以说是中国与世界接轨的桥梁,是新生文化的传接者,他们中间有许多是带领中国文化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国际化文化人才。 这些国际化文化人才在国际间不停地交流与传播最新的资讯,他们是中国文化的使者,更是宣扬中国文化的布道士。 同时,他们还能带来外国文化在发展中的特色与成果,以供我们学习、借鉴。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12909.html
深度观察 深耕科技创新 拓展成长空间
阿汤哥从天而降接过会旗 图 巴黎奥运正式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