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段“导游怒斥当地酒店价格疯涨”的视频在热传,很快贵州当地就做出了积极回应。8月5日,贵州省市场监管局向全省住宿业和第三方平台经营者发布提醒告诫,要求诚信经营、自觉维护价格秩序,违者最高罚款500万元。有关部门表示,正对酒店住宿进行巡查检查,也欢迎游客对酒店定价进行监督。
细看这一波贵阳酒店的涨价,是源于暑假期间的旅游热,并叠加了当地正在举办的音乐节的影响,两波人流推高了当地高端酒店的房价。网上传播的截图表示,当地有的“精品酒店”价格已上千元,有的甚至更高。这才引发了导游的吐槽:“你们这几天在网上发的酒店价格是要把所有游客吓退吗?你们知不知道让一个游客来这里旅游有多难?”
暑假期间正值全国家长带孩子出游的高峰期,旅游目的地城市或多或少都面临博物馆一票难求、风景区人挤人、酒店房价高企等尴尬情形。城市总是希望能火起来,但是当线下的人流和网上的信息流奔涌而来的时候,能不能接得住泼天的富贵?
按照《价格法》的规定,酒店的确是实施市场调节价格的,政府不能直接干涉。如果从纯粹的经济学角度来说,面对需求的增长、客流的骤增,只要通过涨价就能达到“供需平衡”的结果。但是,政府不去应对涨价的吐槽声、听任价格上涨,显然不是城市营销想达到的效果,因为纯粹的涨价必然带来旅游体验的下降、城市口碑的下滑,以及流量的下降。
所以,面对人民群众高涨的出行热情引发的供需不平衡,不应该总想着用涨价来解决,相反需要将市场的“无形之手”与政府的“有形之手”有机统一起来,由政府顺势而动,在法律框架之下,合理动用行政资源,挖掘资源潜力,引导理性消费,监督商家合理定价,从而满足短期被放大的旅游、住宿、餐饮等综合需求。
就贵阳这次的反应来看,当地盯住了消费者关注的酒店价格上涨的痛点,发布关于规范住宿行业价格提醒告诫的函:要求商家诚信经营,自觉维护价格秩序;在节假日、旅游高峰期、集中考试、重大活动等销售旺季,对于已确定价格并对外销售的客房,不得在消费者入住时临时加价。这样的告诫和引导也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当地的酒店高房价也很快理性回落。
大而言之,《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作出部署,彰显了有为政府的作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面对供需不足引发的涨价,以及民间的吐槽声,需要政府积极倾听,有效回应,既不能越俎代庖,干扰市场主体的正常经营;又需要依法作为,积极引导,理顺市场机制。
价格双轨制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2009-09-09 22 价格双轨制撰稿 陈文森1988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迎接改革的第十年》的社论指出:“新的一年的最突出的特点是改革将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领域展开。 ”此时,一个不得不过却又异常困难的关口已经摆在中国改革的道路前。 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高速成长让中国的经济列车再次驶入经济周期的敏感地带,企业数目剧增,物资供应的紧张更趋激烈。 越来越多的经济问题指向价格——这一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要素,推行了4年的“价格双轨制”在显露出自身缺陷的同时,成为了举国关注的改革焦点。 历史视频:1988年 价格双轨制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制定了几乎一切商品的价格,一盒火柴两分钱,一斤盐一角三分,这样的计划价格维持了28年。 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引入,计划价格与市场经济的不兼容开始显现。 表现最突出的就是由于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品价格太低,加工工业品价格太高,二者之间的利润差越来越大,使得基础工业越来越跟不上加工工业的发展。 从80年代初开始,主管基础工业的部门逐渐放松了对原有计划配额制的严格管理,既给企业“计划内指标”,又有少量“计划外指标”。 企业按计划外指标生产的产品,就可以不按照计划价格由指定企业收购,而可以自由销售。 这一政策成为价格双轨制的滥觞。 1984年9月,在浙江莫干山召开了首届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与会的124位或官或学的改革派青年精英,分为价格、农村等7个组相互切磋,第一次集体发声并积极投身于体制内改革的政策建议。 这些人包括王岐山、马凯、楼继伟、张维迎、周其仁等一大批今天中国政、经、学界的知名人物,正是在这次名动一时的“莫干山会议”上,价格双轨制正式作为一项经济政策诞生。 在莫干山会议的价格组,主张一步或分步放开价格控制,实行市场供求价格的“放派”与主张以计划经济为主,逐步调整价格的“调派”之间展开了热烈讨论。 最后由华生等学者,综合各方观点,形成了“先改后调,改中有调”、实行放调结合的双轨制价格改革思路。 最后一份名为《价格改革的两种思路》的报告摆在了国务院领导的办公桌上。 所谓“双轨制”,就是“市场轨”和“计划轨”并行,一种物资两种价格,市场价高于计划价,计划分配的比例逐步缩小,市场销售的份额逐步扩大。 双轨制既避免了价格一次性放开给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又延续了市场改革的精神,受到了国务院主管领导的首肯,从此成为价格改革的主导政策。 价格双轨制作为中国特殊国情下的独特产物,也有着自身的问题。 双轨并行使得投机者得以在两轨之间找到牟利的机会,由于市场轨的物资供应有限,层出不穷的转手倒卖现象使得物资的市场价格不断升高。 倒卖的丰厚利润吸引大量的生产者投身其中,导致各类产品出现供应短缺,价格更进一步上涨。 当时,上海《新民晚报》曾经作过一个航天牌冰箱倒卖的报道。 出厂价在1500块左右一台的冰箱,经过三四道环节以后价格却大不相同,跟踪采访的记者发现,一个冰箱出厂以后到了一个销售点价格变成1600,这个销售点的老板认为不一定在市场卖掉合算,就转手再卖给另外一个销售商变成1700、1800,这样经过数个环节,一台电冰箱的最后价格就变成了2000元一台。 在双轨制的价格政策下,这样的每个环节都是合法的,但是每个环节却又都是倒卖。 而在双轨制的另一边,计划轨的物资又因为官商勾结等不法行为,而出现了以计划价买入计划内物资,再以市场价出手到市场的“官倒”现象。 同样是一吨石油,计划内的价格是100元,计划外的价格是644元,“倒”出来的利润相当可观。 在这样的环境下,1988年的物价改革被视为“不得不改”。 5月19日,邓小平接见朝鲜代表团时谈到价格改革:“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 ”“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中国不是有一个‘过五关斩六将’的关公的故事吗?我们可能比关公还要过更多的‘关’,斩更多的‘将’。 过一关很不容易,要担很大风险。 ”中央政治局也在5月先后召开了两次会议,会议形成的共识是“长痛不如短痛”,有风险也要闯一闯。 会议放出了进行价格和工资制度改革的风声。 新华社发表通电称,“中国的物价改革是一个大胆行动,要冒一定的风险,但是中央有信心把这件事办好……”实际上,早在1988年新春伊始,各种涨价的小道消息便在坊间流传,各种商品的价格也在悄悄地陆续上扬,民众的心理就已经开始发生了波动。 3月份,国家即将对一些主要农副产品零售价格进行调整的消息传出,从而刮起1988年的第一波抢购狂潮。 当时的上海火柴厂厂长在接受电视采访时曾经兴奋地说:“到今年2月底,仓库里还积压着6000万盒,3月份生产2000万盒。 可是,3月份三天时间,一下子销出4000万盒,连同4月份生产的,近1亿盒,一销而光!”另据报道,南京市鼓楼区一户居民一下子买了400多盒火柴存放在家里,没想到因小孩玩火而酿成了火灾。 到了5月,国家决定放开四种主要副食品的零售价格,果然证实了此前坊间的流言。 5月开始,全国中心城市的猪肉和其他肉食价格以70%左右的幅度上涨,其他小商品迅速跟进。 以北京为例,四种主要副食品上调后,价格上涨的幅度很快就突破了文件的规定。 猪肉由每市斤两块五涨至四块九,鸡蛋由每市斤一块五涨到两块七,西红柿价格在最高时竟卖到八块钱一斤!四种主要副食品之外的各种商品也大都乘机涨价,政府的红头文件完全失去了效力。 社会上的反应之快,令决策者几乎始料未及。 但这只被视为是改革过程中的“必要之痛”。 8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全体会议在北戴河召开,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 在价格改革过程中,通过提高和调整工资、适当增加补贴,保证大多数职工实际生活水平不降低。 8月19日清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价格闯关”的消息。 价格飞速上涨产生了巨大的抢购风潮。 根据当时的报纸报道,“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电视机有图像就抱,电风扇能转就买,电冰箱有冷气就要。 ”在贵州、云南等偏僻省份,人们甚至为了抢购毛线而在大街上大打出手。 仅8月一个月,全国银行储蓄存款就减少了268亿多元。 当时,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长沙等地的银行和储蓄所前,取钱提款的民众声势汹涌,人头攒动。 一些储蓄所和银行因为金库告急,而不得不强行决定在几天之内停止取款。 对此,许多储户极为不满,有人甚至在情绪激动之下掀了储蓄所的柜台。 到了8月28日,上海抢购狂潮进入最高潮,市政府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实行凭票供应食盐和火柴,铝锅只能以旧换新或凭结婚证和户口本申请购买。 统计数据显示,1988年上半年,全国物价总指数在1987年已上涨7.3%的基础上,又连月大幅度上涨,7月份已达到19.3%,局面已经失控。 8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发出紧急通知,宣布物价改革的方案还要进一步修改完善,相当于宣布中止价格闯关。 通知还说:为了稳定金融和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由人民银行开办保值储蓄业务,使三年以上的长期存款利息不低于或稍高于物价上涨幅度。 9月26日至30日,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全会确定了宏观调控,抑制通货膨胀的方针。 “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成为后物价闯关时代的核心政策,“治理整顿”成为最时兴的经济名词。 美国《商业周刊》以《中国改革路上的弯路》为题报道说:“今天,中国的改革正在失控。 为了应对危机,物价改革在上个月被冻结。 突如其来的政策转向给中外投资者带来了一段前景不明的困惑期。 中国目前正在进入紧急控制状态,澳大利亚使馆的一位经济学家说:“我们正在见证一场旨在恢复消费者信心的地毯式运动……”物价闯关失败的教训被后来的领导者吸取,物资价格在价格双轨制的机制下继续缓步调整。 直到1992年9月1日,国家物价局宣布将571种产品定价权交给企业,22种产品产价格下放给省级物价部门,社会的反应虽然激烈,但已不复1988年的疯狂。 至此,物价闯关正式成功,价格双轨制也走向了尾声。 (本文来源:网易 )
鲁迅有一篇文章里有中华民族如何凤凰涅盘,是哪一篇
= = 那是 郭沫若的 诗歌 拜托 呃去查 郭沫若的 诗歌 《凤凰涅磐》凤凰涅磐·郭沫若序曲除夕将近的空中,飞来飞去的一对凤凰,唱著哀哀的歌声飞去,衔著枝枝的香木飞来,飞来在丹穴山上。 山右有枯槁了的梧桐,山左有消歇了的醴泉,山前有浩茫茫的大海,山后有阴莽莽的平原,山上是寒风凛烈的冰天。 天色昏黄了,香木集高了,凤已飞倦了,凰已飞倦了,他们的死期将近了。 凤啄香木,一星星的火点迸飞。 凰扇火星,一缕缕的香烟上腾。 凤又啄,凰又扇,山上的香烟弥散,山上的火光弥满。 夜色已深了,香木已燃了,凤已啄倦了,凰已扇倦了,他们的死期已近了!啊啊!哀哀的凤凰!凤起舞,低昂!凰唱歌,悲壮!凤又舞,凰又唱,一群的凡鸟自天外飞来观葬。 凤歌即即!即即!即即即即!即即!即即茫茫的宇宙,冷酷如铁!茫茫的宇宙,黑暗如漆!茫茫的宇宙,腥秽如血!宇宙呀,宇宙,你为什麽存在?你自从那儿来?你坐在那儿在?你是个有限大的空球?你是个无限大的整块?你若是有限大的空球,那拥抱著你的空间他从那儿来?你的外边还有些甚麽存在?你若是无限大的整块?这被你拥抱著的空间他从那儿来?你的当中为甚麽又有生命存在?你到底还是个有生命的交流?你到底还是个无生命的机械?昂头我问天,天徒矜高,莫有点儿知识。 低头我问地,地已死了,莫有点儿呼吸。 伸头我问海,海正扬声而呜 。 啊啊!生在这样个阴秽的世界当中,便是把金刚石的宾刀也会生锈。 宇宙呀,宇宙,我要努力地把你诅咒:你脓血污秽著的屠场呀!你悲哀充塞著的囚牢呀!你群鬼叫号著的坟墓呀!你群魔跳梁著的地狱呀!你到底为甚麽存在?我们飞向西方,西方同是一座屠场。 我们飞向东方,东方同是一座囚牢。 我们飞向南方,南方同意一座坟墓。 我们飞向北方,北方同是一座地狱。 我们生在这样个世界当中,只好学著海洋哀哭。 凤歌足足!足足!足足!足足!足足!足足!五百年来的眼泪倾泻如瀑。 五百年来的眼泪沐漓如烛。 流不尽的眼泪,洗不净的污浊,浇不熄的情炎,荡不去的羞辱,我们这飘渺的浮生,到底要向那儿安宿?啊啊!我们这飘渺的浮生好像那大海里的孤舟,左也是漶漫,右也是漶漫,前不见灯台,后不见海岸,帆已破,墙已断,楫已飘流,柁已腐烂,倦了的舟子只是在舟中呻唤,怒了的海涛还是在海中泛滥。 啊啊!我们这飘渺的浮生,好像这黑夜里的酣梦。 前也是睡眠,后也是睡眠,来得如飘风,去得如轻烟。 来如风,去如烟,眠在后,睡在前,我们只是这睡眠当中的一杀那的风烟。 啊啊!有甚麽意思?有甚麽意思?痴!痴!痴!只剩些悲哀,烦恼,寂寥,衰败,环绕著我们活动著的死尸,贯串著我们活动著的死尸,啊啊!我们年青时候的新鲜那儿去了?我们年青时候的甘美那儿去了?我们年青时候的光华那儿去了?我们年青时候的欢爱那儿去了?去了!去了!去了!一切都已去了,一切要要去了。 我们也要去了,你们也要去了,悲哀呀!烦恼呀!寂寥呀!衰败呀!啊啊!火光熊熊了。 香气蓬蓬了。 时期已到了。 死期已到了。 身外的一切,身内的一切!一切的一切!请了!请了!群鸟歌岩 鹰哈哈,凤凰!凤凰!你们枉为这禽中的灵长!你们死了麽?你们死了麽?从今后该我为空间的霸王!孔雀凤凰,凤凰!凤凰!你们枉为这禽中的灵长!你们死了麽?你们死了麽?从今后请看我花翎上的威光!鸱枭哈哈,凤凰!凤凰!你们枉为这禽中的灵长!你们死了麽?你们死了麽?哦!是那儿来的鼠肉馨香?家鸽哈哈,凤凰!凤凰!你们枉为这禽中的灵长!你们死了麽?你们死了麽?从今后请看我们驯良百姓的安康!鹦鹉哈哈,凤凰!凤凰!你们枉为这禽中的灵长!你们死了麽?你们死了麽?从今后请看我们高蹈派的徜徉!鸡鸣昕潮涨了,昕潮涨了,死了的光明更生了。 春潮涨了,春潮涨了,死了的宇宙更生了。 生潮涨了,生潮涨了,死了的凤凰更生了。 凤凰和鸣我们更生了。 我们更生了。 一切的一,更生了。 一的一切,更生了。 我们便是「他」,他们便是我。 我中也有你,你中也有我。 我便是你。 你便是我。 火便是凤。 凤便是火。 翱翔!翱翔!欢唱!欢唱!我们光明,我们新鲜,我们华美,我们芬芳,一切的一,芬芳。 一的一切,芬芳。 芬芳便是你,芬芳便是我。 芬芳便是「他」,芬芳便是火。 火便是你。 火便是我。 火便是「他」。 火便是火。 翱翔!翱翔!欢唱!欢唱!我们热诚,我们挚爱,我们欢乐,我们和谐。 一切的一,和谐。 一的一切,和谐。 和谐便是你,和谐便是我。 和谐便是「他」,和谐便是火。 火便是你。 火便是我。 火便是「他」。 火便是火。 翱翔!翱翔!欢唱!欢唱!我们生动,我们自由,我们雄浑,我们悠久。 一切的一,悠久。 一的一切,悠久。 悠久便是你,悠久便是我。 悠久便是「他」,悠久便是火。 火便是你。 火便是我。 火便是「他」。 火便是火。 翱翔!翱翔!欢唱!欢唱!我们欢唱,我们翱翔。 我们翱翔,我们欢唱。 一切的一,常在欢唱。 一的一切,常在欢唱。 是你在欢唱?是我在欢唱?是「他」在欢唱?是火在欢唱?欢唱在歌唱!欢唱在欢唱!只有欢唱!只有欢唱!欢唱欢唱欢唱
时政评论,要运用高一年级政治知识,大约200字左右
联合早报:欧洲经济危机下的“法德联姻”2010年07月16日 08:20中新网【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1条中新网7月15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15日刊文《欧洲经济危机下的“法德联姻”》。 文章说,欧洲和平统一和政经一体化的龙头“法德联姻”日益出现不谐和音。 然而欧盟毕竟还没到达“大限”关头,法德联姻还积累有很大的共同利益交集,这对“患难夫妻”在可预见的未来尚不至于“各自分飞”。 不过,法德同床异梦无疑是欧洲大一统进程的显著挫折。 文章摘编如下:希腊政府的主权债务危机,直接威胁到欧元作为欧洲统一货币的可持续性,成为欧盟有史以来最大的经济危机。 从各种迹象看,这场噩梦远未结束,例如葡萄牙政府债券的信誉档次,刚刚被华尔街穆迪公司连降两级,进一步加深了欧元面临的严重挑战。 更令人不安的是在这场危机之中,战后欧洲和平统一和经济政治一体化的龙头——“法德联姻”之间,日益出现不谐和声音,甚至“散伙”的流言,颇有点中国古话“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的应验。 法国《世界报》新近一篇有关社论,劈头第一句就是“法德关系日益紧张”,《费加罗报》采访法国前总理拉法兰,也单刀直入质询“法国是否为了挽救法德联姻的必要而付出过高代价”?德国《世界报》也指出,德法两国在债务危机和欧盟政策上的分歧“达到了多年未见的程度”。 这一局面还表现在领袖之间的个人关系上,法国总统萨科齐和德国总理默克尔之间本来就没有太多交谊,年来的欧洲债务危机更增加了两人的歧见,导致日益冷淡的个人关系。 尤其是上月初,在专程采访的法国记者团已经到达柏林机场后,萨科齐和默克尔间的一场峰会突然被临时取消,突显了高峰关系的恶化。 据德国传媒透露,默克尔在最后一分钟取消这次峰会,旨在报复萨科齐早先与南欧各国“合谋”,以突然袭击和不惜法德轴心散伙的政治讹诈,强迫柏林同意以德国支撑的欧盟公款解救“猪猡四国”主权债务,从而解救了持有大量这些政府债券的法国银行。 法德文化差异的经济效果 法德关系紧张化,有政治和经济利益上的深层原因。 两国分歧的最大“结构性动因”,是长期以来,法国的经济发展与西南欧“猪猡四国”类似,主要靠消费增长刺激,并且导致无节制的政府开支和债务;而德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制造业出口,朝野都以勤俭节约著称。 这里的事实是在法德两国推动了半个多世纪的经济一体化之后,两国人口之间依然存在显著的“享乐”和“勤劳”社会文化差别。 文化和利益差异导致两国对欧盟未来方向的重大分歧。 萨科齐主张加深欧盟15国核心的一体化,作为共同防范和解救欧元危机的长远策略,说穿了有进一步将德国这一大施主拉下水来“均贫富”的用意。 默克尔则不以为然,而强调建立和加强欧洲各国必须遵守的“财务纪律”,以避免德国纳税人继续成为替欧盟买单的冤大头。 法德分歧的明朗化还有精英阶层的历史“代沟”因素。 最早建立“法德煤钢联营”而开创欧洲一体化过程的两国政治领袖,亲身经历了法德百年世仇的惨重危害。 此后继续推动欧洲统一的两国领袖都,对这一世仇的恶果记忆犹新,而且在两德统一之前,西德朝野背有重大的二战历史责任包袱,在法德联姻中始终以欧洲共同利益为重。 两德统一和老一代领袖退出政治舞台,显著改变了上述局面。 德国不仅变成无可争议的欧洲经济老大,也日益成为政治大国。 尤其是大部原属普鲁士的东德地区回归,显著改变了天主教多数的西德主导的宗教文化。 默克尔本人就是信仰新教的东德人士,加深了法德两国在“工作伦理”上的文化差异。 德国逐渐走出二战阴影、施展大国影响的例子,还有今年春季柏林公开抱怨欧盟的英籍外交主席阿什顿任命太多的本国人士,而没有代表“共同的欧洲利益”。 回顾中左的密特朗总统和中右的科尔总理、以及中右的希拉克总统和中左的施罗德总理任上,法德两国在领袖层次始终维持了密切的政府合作和个人私谊关系,同属中右的萨尔科齐总统和默克尔总理之间的冷淡关系更加瞩目。 这一局面还受到两国领袖内政危机的刺激:萨科齐总统面对政治捐款丑闻的冲击,而德国执政党联盟在地方选举中不断败绩,默克尔总理被不少人看作“五日京兆”。 回到“夫妻本是同林鸟”比喻,欧元虽然面临隐约的“生存危机”,欧盟毕竟还没有到达“大限”(或“大难”)关头,半个多世纪来的法德联姻还积累有很大的共同利益交集,这对“患难夫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尚不至于“各自分飞”。 然而法德之间的同床异梦,无疑是欧洲大一统进程的显著挫折。 (于时语)朱文晖:不应过分担忧中国经济增长放缓2010年07月16日 11:32凤凰卫视【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1条姜声扬:我们继续《时事开讲》,我们来关心中国的经济走势,中国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公报,表示中国上半年的GDP同比增长11.1%,而CPI的增长则是2.6,我们首先来看这则新闻。 解说:统计局初步测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1%,其中第二季度同比增长10.3%,低于第一季度的表现,显示经济增速有回落。 统计局发言人表示这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有利于防止经济从偏快向过热转化。 而相比去年从8%的增速目标,上半年的强劲表现使外界预期下半年中央可能收紧宏观政策。 不过统计局官员说,会继续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抵御外部增长的疲软和内部的不确定因素。 盛来运(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增强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预见性,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记者: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上半年CPI同比上涨2.6%,其中6月份同比上涨2.9%,环比却是出现了下降。 至于许多人所感受到的粮食价格涨,住房价格涨等等的价格上涨相比,明显的是出人意料。 解说:盛来运说CPI的增长中有超过一半是受去年涨价的翘尾影响,今年的新涨价因素只有1.2%,显示价格稳定温和,回应了外界的通胀担忧。 而一度疯狂的房地产行业,上半年投资增长仍然较快,高达38%。 盛来运说对房地产的调控带给经济增长的影响还没有显现。 姜声扬:相关的话题,我们请朱先生继续为我们做分析。 朱先生,刚才我们在新闻片段当中看到GDP上半年增长11.1%,二季度是增长10.3%,显示经济增速是有所回落,另外CPI是上涨2.6%,通胀是有所舒缓了,请问这是宏观调控发挥得作用呢,还是外围因素,欧美市场疲弱所带来的影响,我们是否应该有警惕,而中国的经济走势,未来如何?不应过分担忧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朱文晖:我想很明显这次的放缓是宏观的调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为外围在整个第二季度,我们看5、6月份的数字是非常强劲的,中国的出口是非常强劲的,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市场心理的影响。 比如说市场心理它不看好后市的时候,他就会进行存货的调整,还有其他的主动减少投资,或者是放慢生产。 其实我今天想讲的一个中心的意思,不应该过分担心中国经济放缓,为什么要讲这么一个意思呢?因为在这两个星期以来,包括这两天,跟一些著名的大的投行的中国经济学家在分析,在谈,我感觉市场上弥漫着一种情绪,说中国经济已经往下走了,甚至有极端的说话说是到9、10月份,随着4万亿刺激计划进入到尾声的时候,中国又会面临很大失业的压力。 我们在上半年,包括过去一年当中,发现各地劳工短缺这种状况是比较大的对比,当然也有很多数据来支持他们这种比较悲观的看法。 比如像今天公布的数据,有一个是很厉害的数据,6月份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只有13.7%,比5月份下降了2.8%,而整个上半年是17.6%,等于是17.6%减13.7%,有3.9%的滑落。 另外就是电力,在去年说中国经济能够稳住,在金融海啸最厉害的时候,大家都说中国政府的数据是不是有问题,因为你用电的数据没有反应出来,所以这次的时候,又看到了用电量增长的速度,它的加速度是往下走的,我想包括工业增加值也是一样的。 所以从这两个大家就比较担心,更担心的情况就说是随着房地产价格开始往下走,很多投资是不是就会停下来,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投资,所以很多人,我觉得市场上弥漫的情绪,就是不行了,中国经济不行了。 所以我们也看到,像上个星期,包括周末的时候,有人说是不是宏调是不是放松一下,尤其对特定的行业,尤其像房地产的行业是不是要松一下。 还有工业,像一些用电比较大的。 但是我总的判断就是,不需要特别大的担心。 首先我们回归到来,到底什么样的增长速度是和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相吻合的速度,我觉得应该是9%。 如果你从第一季度的11.9%,到现在的10.3%,上半年11.1%,明显还是高的,当然你可以提出一个疑问,你说同比是很好,但是环比跌得比较好,第二和第一季度比。 但是我觉得总的来说,不管怎么跌,还是在这个区间以上。 9%我觉得是比较合适的,另外一个就要看决策者,因为他手上有工具,他有货币政策,他有财政政策。 特别看今天同样公布的,财政收支的状况,你发现大概有一万亿人民币的盈余,花得少,拿得多,他是有工具的。 他觉得哪个是好的,哪个指标是心中调控比较好的区间。 所以我觉得如果说决策者也把9%当成区间的话,就应该感到比较欣慰,说调控正在向他预期的目标在走。 因为现在的情况和一年前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一年前还是在危机复苏过程当中,所以你所的一切,就是不要让复苏的暂停下来,或者减缓下来,要保持这种势头,让市场的力量能够接续政府的刺激,就跟病人一样,你给他做了手术,给他治了,但是他有一个很长的恢复过程,慢慢调理他。 现在的情况,基本上经济已经恢复了,没有特别大的问题,包括美国那边,一会儿我们会讲到欧洲,可能会有些问题,也至于说它能够短期影响到全世界。 所以如果说你是这么一种判断,很多人把现在和去年这个时候相比,我觉得是不对的,因为外围环境发生非常大的变化,而且整个经济发展的势头是完全不一样的。 为什么这些人那么担心呢?我觉得可能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个是中国股市,总是起不来,包括像农行这样的重磅股,至少是有点平的,又得平一阵,另外房地产确实是越来越成为共识,可能它会降价。 所以从这两个行业里面,我们有很多分析员跟这两个行业很紧密,要分析这些行业的走动趋势,所以他们得出一个悲观的结果,所以我的一个综合判断,如果我们觉得9%是好的,政策决策层也觉得9%是好的,那么现在就不应该着急松或者是紧,进一步紧或者是松,而是要等着,因为现在看通胀,原来压力很大,现在看着也有所缓解,虽然农产品出现夏粮一定程度的减产,但总的来说,问题是可以控制的,因为国际上粮价和中国正好有一个互相补充的作用,互相抵销的作用。 所以从综合情况来看,应该这几个月,因为变化情况非常快,我们预计可能7、8、9几个月它还是维持这么一个局面,当然你可能到了第三季度,到10月份。 如果经济真的是减速,你在宏观上再放松一下,比如说汇率政策方面更松一些,也不排除在另一方面,因为如果说你那个时候的物价如果在粮食方面又出现压力的话,出现利率倒挂比较严重的时候,这时候是一种综合的,但是可能比较大的动静至少10月份以后才做出来。 至少在我看来,这个数据是比较好的数据,不是很差的数据,这就是我和我投资界的朋友不太一样的地方。 姜声扬:所以您认为中国经济暂时不要担心,要静观其变,但是欧洲的经济需不需要我们担心,我们稍后请朱先生为我们分析。 各位观众我们先休息片刻,回头继续《时事开讲》香港文汇报:竞争力不进则退 香港须有危机感2010年07月16日 08:19中新网【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中新网7月15日电 香港《文汇报》15日刊出社评《竞争力不进则退 香港须有危机感》。 社评说,中国社科院发布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香港排名虽较前次上升1位,但竞争优势却在不断缩减,发展速度落后于许多城市,这敲响了香港竞争力的警号。 文章摘编如下:中国社科院昨日发布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香港排名虽较前次上升1位至第10名,但竞争优势却在不断缩减。 今次本港排第10名主要是吃老本,而发展速度却落后于许多城市,这敲响了本港竞争力的警号。 竞争力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反观新加坡经济增长竞争力大幅提高,以及上海综合竞争力快速提升,本港应保持高度危机感,善用在大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和两岸四地经济融合中的优势,励精图治筹谋发展,改变“龟兔赛跑”局面,避免在激烈竞争中被淘汰。 在这次调查中,上海及北京的排名均较上年急升了九位,而在全球经济增长前十名的城市,内地就占了9席。 去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已显示在分项排名中,香港的增长竞争力最低,排在全国第288名。 本港的综合竞争力被其它城市不断追迫或超过,是问题的严重性所在。 本港长期未能解决经济单一化、产业空洞化的问题,经济转型迟迟未见成效。 内地城市一日千里的发展,上海已计划在2020年发展成国际金融及物流中心,届时本港的竞争优势将面对严峻挑战。 香港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所以尽管在金融海啸后经济出现反弹,但主要因股市楼市的飙升所致,而且本港偏重金融的产业结构,缺乏抗逆能力,令本港经济经常大起大落。 新加坡、台湾、韩国等周边地区,在金融海啸后竞争力迅速恢复和增长,主因是发展多元化的产业。 新加坡大举发展生物科技、药物产业,令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将扩张13%至15%;韩国、台湾同样有具优势的高增值制造业,为经济提供强劲增长力。 比较起来,这些地区的政府都有长远的经济发展规划。 面对竞争力弱化这一关乎香港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香港却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对策。 本港长期囿于积极不干预政策,没有承担好政府主导经济转型的角色,结果导致新产业长期未能落地生根,经济转型未有成效,科研发展裹足不前,削弱了本港的长远竞争力。 事实上,本港有背靠内地的有利条件,有完善的金融及法治制度,这些都是其它地区可望而不可及的优势,关键是本港必须善加利用。 当局应借着现时政制争拗淡出的有利时机,集中精力研究经济发展问题,落实具体措施支持六大优势产业发展,加快粤港融合,扩大本港经济腹地。 同时,也要巩固金融等支柱产业的优势,扩大本港的人民币业务,做到强势更强,优势更优,保持本港的领先地位。 希望能给您一些参考,谢谢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