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座城市,地处江南地带,周边众“星”环绕,平日默默无闻,人称“江南老二”,就连此地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惠山泉水,也只称自己为“天下第二泉”。
然而,一览近年来人均GDP数据,此地又出人意料地年年拔尖。
这座城市,就是无锡。
不同于上海、苏州,无锡的城市基调,主打一个chill。再看看无锡拔尖的人均GDP,苏杭人可能不禁发问:怎么名不见经传的无锡人,躺着就把钱给赚完了?
01无锡,有多有钱
无锡,这座由太湖水滋养而成的千年古城,可以算作一个袖珍版的江南水乡。
三千年前,周太王长子自陕西到达今日的无锡梅村,建立勾吴国,从此开创了无锡的历史。自古以来,无锡静静地躺在惠山脚下、太湖水边,至今顶着“苏B”的车牌号,长居二线城市之列,不争不抢,淡然处之。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城市,从2020年开始,连续四年人均GDP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超过了苏杭甚至上海[1]。
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无锡运河如今仍留下工业遗产30多处 / 图虫创意
是的,旁人看来,南京和苏州常年争抢江苏老大,而无锡这个千年老二,却一声不吭地拔得头筹。
2023年,无锡人均GDP达到20.63万元[2]。与之相比,同年苏州人均GDP为19万元,杭州人均GDP仅16万元,而距离无锡150公里处的上海,人均GDP也没超过19万元[3][4][5]。同上海类似,2023年,中国全国人均GDP仅8.9万元,无锡是其2.3倍[6]。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人均GDP超过1.2万-1.5万美元已经可以算作发达国家的门槛[7]。按照1:7.2的汇率算,无锡的人均GDP约有2.8万美元,已经远远超过发达国家标准。
不过,无锡之富,不仅仅体现在其人均GDP这个单一指标上。
根据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联合搜狐城市发布的《中国大城强城指数及各指标排行榜2022》,无锡的劳动生产率排全国第二,仅次于南京;万人专利授权量排全国第三,仅次于深圳和苏州[8]。
这两个数据恰恰反映了无锡的致富秘诀:一是生产效率高,二则是自主创新水平高——这一致富“秘诀”,从无锡的产业结构便可见一斑。
2023年间,无锡有9个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 图虫创意
从产业结构来看,无锡之富,主要富在工业发达。2023年,工业对无锡全市GDP增长贡献率达46.1%[9];2022年,无锡工业GDP占比也有将近50%[10]。
工业赚来的钱,则来自于高新技术产业,或者用无锡自己的话说,“战略新兴产业”。根据政府数据,2023年,无锡战略新兴产业产值超过万亿元,占据规上工业的4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2%,意味着这座城市超过一半的产值,都来自这些高“科技”公司[11]。
所以,无锡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到底包含哪些?根据无锡政府出台的“465”现代产业体系,无锡要重点发展的“地标产业”,包括生物医药、物联网、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技术等四大类[12]。乍一听,就给人很有钱、很先进的印象。
所以,看似“平平无奇”的江南水乡无锡,是怎么变成今天的富裕之城的?
02无锡,到底怎么变有钱的
曾几何时,无锡还不是现在的这幅“高科技”模样。
作为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无锡在上世纪前半叶,甚至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时,仍以纺织、缫丝、粮食为主的轻工业为主,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中轻工业占比达到97%[13]。
改革开放之后,无锡的重工业发展加速,比重也不断上升。到1991年,无锡全市轻重工业比例已经近乎1:1协调发展,2009年,重工业比重则超过了轻工业,提高到了75%[14]。
从主导产业来看,2010年前后,无锡形成了以机械、电子、化工及生物制药、冶金、纺织等产业为主的现代工业体系。同时,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迅速提升[14]。
2023年无锡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3318亿元/ 图虫创意
其中,无锡冶金、机械及电子信息工业的发展,得益于八九十年代上海的产业转移。一方面,无锡承接上海机械、电子等污染强度较轻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又向苏北或中西部地区转移出纺织、化工等污染强度较高的产业[14][15]。由此,无锡完成了从高污染的重工业,到低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的重心转移。
当时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的城市,以无锡、苏州和南京为首。究其原因,是因为三地距离上海比较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产业层次也与上海有一定梯度,因此成为上海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同时,90年代以来苏南地区日益增长的外商投资,也加速了这一产业转移过程[15]。
的确,外商投资,是推动无锡从传统轻工业到制造重工业,再到高新科技产业转型的重要推力。
华瑞制药的产品已在全球四十多个国家注册/ 图虫创意
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从90年代以来,生物医药便是无锡的主导产业之一,如今也是重点发展的地标产业之一。
而无锡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外商巨头的投资。早在1982年,中国和瑞典的第一家合资公司,华瑞制药,就落到了无锡马山。随后几十年,一大批世界著名药企和器械公司纷至沓来,包括阿斯特拉、纽迪希亚、通用医疗、阿斯利康等[16]。2022年,无锡生物医药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了五个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17]。
那么,这些生物医药类的大佬,为什么选择无锡?
道理也和上海选择无锡几近相同——简单而言,就是区位优势,和环境加持。1982年,瑞典人来中国考察工厂选址时,从杭州一直考察到无锡,最终选定了无锡马山这一片当时还“鸟不拉屎”的地方。据瑞典考察团领队解释,主要原因有三:毗邻上海、四季分明,而且附近没有存在污染隐患的化工企业,符合WHO规定的“药品生产与质量管理规范”(GMP)标准[18]。
无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起步早、基础好,目前已拥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 图虫创意
一家合资药厂,引来了20多家合资、独资的医药企业落户,马山也从一家偏远乡村,变身为“华东药谷”,无锡六大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之一,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园,就设立于此[17]。
类似的,阿斯利康2001年在无锡设厂,总投资10亿人民币,到2006年时,阿斯利康在国内市场销售的80%的医药产品由无锡工厂生产,极大带动了无锡及其周边地带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发展[19]。
外资、合资企业的存在,也推动了本土企业的萌生。2000年,药明康德在无锡诞生,短短二十多年间,收购多家医药外企,至2023年,营业收入已达403亿元,带动了无锡医药服务外包业的发展[20]。
当然,除了经济、环境及区位因素,无锡吸引多家外资企业的另一个原因,还是其本身诚意够足。90年代起,苏南地区建设了多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环保园等,吸引外商投资[21]。
到2004年,世界500强就已经有近400家在苏南投资,集中于冶金、机械、生物医药等高科技行业与资本密集型行业,推动无锡产业结构的脱胎换骨[21]。
物联网产业的高速发展让无锡获得了中国“物联网之都”的美誉 / 图虫创意
同时,无锡各县域也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兴建港口,推动进出口贸易。例如,被称作全国“资本第一县”的江阴,就是利用地理优势和长江开发的时代红利,在2003年开发了江阴靖江工业园区,扩展水路运输和集装转口范围,两年内港口集装转口总额增长达5倍[22]。
一手靠政策,一手靠外资,一手靠创新,无锡才得以开启自己“做大做强”的年代。
03无锡有钱,但人不够多
无锡一步步有钱了,但无锡人却不见钱包鼓起来。
的确,无锡虽然人均GDP高,但人均收入并不多,工资也并不高。例如,2022年无锡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3332元,低于南京的76643元和苏州的79537元。类似的,无锡的工资收入也低于后两个城市,人均工资性收入比苏州低了3000多元[23]。
况且,人均GDP并不是代表人口富裕的最佳指标。因为像无锡这样的二线城市,高人均GDP,还有点沾了人口少的光的嫌疑——2023年末,无锡常住人口749.50万人[2],少于经济体量相近的长沙、青岛近300万人。
所以,人均GDP就像是“一袭华丽的袍子”,一面是无锡连年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另一面,则也揭露出无锡目前经济发展最大的阻碍:人不够多。
2021年末无锡全市户籍人口515.25万人/ 图虫创意
近几年,尽管无锡常住人口还在增长,但增长量却几乎连年下跌。2020年至今,无锡每年常住人口仅增长1万多人,直到2023年,无锡常住人口只比上年增加0.42万人[24]。
与常住人口相比,户籍人口增长更显惨淡,2020-2021年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为负[25][26]。这意味着,就算是人才来无锡常住,也不想在这里落户,多是将无锡当作一个跳板城市。
是的,百年前那个人才济济的码头城市,如今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紧缺。而人才,又恰恰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针对亚太地区的经济学研究指出,人口增长率在0.21%-0.75%之间时,最有利于科技产出导向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27]。对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长期为负的无锡来说,这固然不是个好消息。
例如,无锡隔壁的苏州,2020年常住人口1275万人,是无锡常住人口的1.7倍。其中,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人才数量287万人,约占总常住人口22%;适龄劳动人口886万人,占比近70%[28]。截至2022年,无锡人才总量刚刚超过两百万,而隔壁的苏州人才则已有370万,可见无锡在人才市场里的招牌还不够大[29][30]。
此外,苏州拥有31所大学、研究院,200多所高校合作机构,中科院在苏载体机构共34家[31]……反观无锡,一整个城市只有一所“末流211”:江南大学,此外仅剩2所本科和11所专科[32]。
江南大学2022届应届毕业生中,24.2%流向苏州和南京/ 图虫创意
这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质量人才,正是创新发展的关键,因为有了人才,才能推动自主创新。在人才密集的苏州,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超过1398家,计划在2025年,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5%[33][34]。
因此,综合来讲,根据联合国人居署数据,在城市经济竞争力上,苏州也和无锡拉出了不小的距离——苏州位列全球城市经济竞争力第25名,而无锡则远居其后,仅为第65名[35]。
这还只是个邻居城市苏州,更遑论拥有92所高等院校的北京、69所高等院校的上海,对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吸引力了。在众多一线城市面前,无锡在人才市场里,又变回了那座“无名小城”。
“太湖人才”“城市人才伯乐”“城市人才巨头”……为了吸引高质量人才,无锡也在绞尽脑汁。不过,越来越多年轻人正在逃离北上广深,回到二三线小城追求一份岁月静好。而无锡,作为“有钱城市里最chill的、chill城市里最有钱的”地方,或许也能趁此时机收割一批高质量年轻人才,从而搭上人才红利的末班车。
参考文献
[1] 无锡市政府办公室. (2024). 2023年无锡人均GDP达20.63万元 连续四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2] 无锡市政府. (2024). 2023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 苏州市人民政府. (2024). 2023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 杭州市人民政府. (2024). 2023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5] 上海统计局. (2024). 2023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6] 新华社. (2024). 2023年中国GDP同比增长5.2%.
[7] Christina Majaski. (2022). What Is a Developed Economy? Definition, How It Works, HDI Index.
[8] 《中国大城强城指数报告2022》课题组. (2022). 中国大城强城指数排行榜2022.
[9] 江苏省人民政府. (2024). 无锡全力推动新型工业化走在前做示范.
[10] 江苏省统计局. (2023). 江苏统计年鉴2022:分市分行业地区生产总值 (2022年).
[11] 中共江苏省委新闻网. (2024). 无锡:向“新”而行,产业强市动能更澎湃 .
[12] 江苏省人民政府. (2024). 无锡构建“465”现代产业体系.
[13] 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 (2019). 无锡:风雨兼程七十载 无锡旧貌换新颜.
[14] 祁杭峰.(2010).基于主导产业选择的无锡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博士.
[15]何奕 & 童牧.(2008).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的动态与路径选择——基于长三角第二、三类制造业的研究.宏观经济研究(07),50-56+79.doi:10.16304/j.cnki.11-3952/f.2008.07.007.
[16] 无锡市人民政府. (2022). 一个“药强”的无锡,需要来次金融强刺激.
[17] 无锡市人民政府. (2023). 无锡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18] 费卡华瑞官网. (2023). 费卡华瑞传奇·第二章:短缺
[19] 无锡日报. (2006). 无锡阿斯利康喜庆五周岁
[20] 药明康德. (2024). 药明康德2023年报.
[21] 洪银兴.(2007).苏南模式的演进及其对创新发展模式的启示.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02),31-38.
[22] 李永才.(2018).中国县域经济开放度与增长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博士
[23] 江苏省统计局. (2023). 江苏统计年鉴2022: 分地区城镇常住居民家庭基本情况.
[24] 无锡市人民政府. 2021-2023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5] 无锡市人民政府. (2021). 2020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6] 无锡市人民政府. (2022). 2021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7] Coccia, M. (2014). Driving force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The relation between population growth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alysis of the optimal interaction across countries.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 52-65. https://doi.org/10.1016/j.techfore.2013.06.001
[28] 苏州日报. (2021). 苏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出炉,人口总量、人口增量及增速均为全省第一,人才数量占比位列全省第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全省最低
[29] 中共江苏省委部. (2023). 无锡:推进产业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
[30] 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 “高校引才专列”到站!苏州再掀双向奔赴新热潮.
[31] 江苏省人民政府. (2024). 苏州锚定“人才友好型城市”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32] 江苏省教育厅. (2024). 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名单
[33] 苏州市政府办公室. (2024). 苏州2023年度专利密集型产品数量全省第一
[34] 苏州市人民政府. (2021). 苏州市“十四五”知识产权发展规划.
[35] UN Habitat &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2024). 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9-2020).
哪一个最富有的省,后来遭到强行拆分,没想到拆分后依然很富?
要说当时这个最富有的省,它的名字是江南省,后来被顺治帝给分成了两个省:江苏和安徽。 现在的江苏依然是十分的发达,但是被分的安徽省却不一样了,安徽省的总GDP只有江苏省的一半还要少点。 所以说这个省份划分后对江苏省是有好处的,但是对于安徽省来说却没有什么好处。 但是我相信经过慢慢的发展安徽也会越来越好,江苏也会带动安徽发展的。
之所以江南省会被划分成江苏省和安徽省,主要的原因还是顺治帝。 顺治帝当时的国都在北京,北京属于北方,离江南省还是比较远的。 江南省那么大,而且那么的发达,如果说有人依附着江南省来准备谋反的事情的话还是比较容易的。 所以顺治害怕有人这么做,就把江南省给分了开来,变成了江苏安徽两个省。
其实本来江苏的省会并不是南京,南京是安徽的省会,而江苏的省会是苏州。 后来到了康熙年间,将南京隶属给了江苏省,而且让江宁(南京)作为江苏的省会。 在江宁刚刚并给江苏的时候,有很多安徽省的官员都留在江宁,他们都不愿意那么早的就搬走。 他们这一磨蹭,直到一百多年后江宁的安徽官员才全部回到安徽。 所以说很多的官员对江宁有了感情,他们都不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安徽了,这也为后来安徽的滞后发展埋下了隐患。
而且好玩的是不仅江南省被分割成了安徽和江苏,就是江苏省的内部本来都想再次划分,但是后来没有达成一致而放弃了。 现在的江苏内部被分为苏南和苏北,还有一部分被称为苏中。 如果说当时真的把江苏省再次划分的话苏南苏北的差距可能就更大了。 而江苏在被分割之后依然是我国的超级大省,还是很厉害的。
山东债务压城假新闻违法成本怎么样?
本人躺在床上刷朋友圈时,发现了一篇名为《山东,债务压城的山东》的文章。打
大体来说,就是山东的收入(包括国税、地税和非税收入)已经远远小于政府的支出。 也就是,山东要向中央借钱为生。 而中央的钱,则来自于东南那几个比较富庶的省份。
最后,作者得出来了一个结论——山东你的数据造假太严重了,马上遮不住了,赶紧承认吧。
说实话,看完这篇文章,我感觉,我五六年的经济学,真的白!学!了!世界上竟然有这样一种经济学思维,通过财政赤字就得出了政府即将破产的结论。
估计奥巴马听到了,也得坐着用巨额赤字造出来的F22过来找老蛮拼命吧。
好了,作为一个跑了半年统计局,有着薄弱经济学、财政学基础的年轻记者,我很愿意来说说,老蛮这篇文章让山东背了多大的锅。
万事数据为上,我们不妨先晒一晒文中的几项数据。
首先,作者老蛮声称,数据来源于统计局。 这句话很关键,这说明起码他在本文中,还是认可统计局的权威地位的。
按照他的逻辑,山东拿到的钱分为国税收入(山东交给国家的钱)、地税收入(山东拿到自己手里的钱),其中地税收入还包括了非税收入(主要就是卖地收入)。
两者一加,就是山东的这15万平方公里上产生的收入,再减去山东花掉的钱(作者表中称之为一般预算支出),计算器一算,哎呀妈呀竟然是负数,山东药丸!
恭喜老蛮,你的每一个算数都是正确的。 你的数学老师的棺材板,应该是按得住了。
可是你的财政学老师呢?哦,或许你根本没有财政学老师。
首先,在中国各类统计口径中,从来没有按国税、地税来分中央、地方财政收入的方法。 翻开统计局印发的中国统计年鉴和财政部印发的中国财政年鉴就能发现,全国各级政府赚到的钱,无非可以分成两类,中央公共财政收入(中央税收收入+中央非税收入)和地方公共财政收入。
而这个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等于地方税收收入加上地方非税收收入……还没完,还要加上中央地方税返还和转移支付。
大家记住这个等式,省地方政府的收入,等于地方本级收入(省财政自己赚到的钱)加中央补助收入(中央给你的钱)。
当然,老蛮晒出这个表格,可能是出于这样的逻辑:反正羊毛出自羊身上,你山东政府上缴中央的加留够自己的,这两部分钱不够花,所以你就是药丸。
好,我们姑且不拘小节,强行认为这样的说法正确。 那接下来,我们再看看老蛮的数据是否准确。
说实话,这个求证非常难,因为任何统计部门,从来没有公布过一个省级地区的“国税收入”和“地税收入”(老蛮的表格中将此项地税收入又包括非税收入,本身就是逻辑混乱的标志)。
取而代之,国家统计局和山东省统计局每年都会公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根据两方数据,山东省2016年的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5860.18亿元。
其中,山东依靠税收收上来了4213亿元,非税收入1647亿元。 这些钱,就是山东政府靠本事从山东地盘上拿上来且攥到手里不用上缴的钱。
2016年部分地区财政收入情况
再回到老蛮提供的表格中,我们惊喜的发现,根据表格,2016年,山东地税收入为3512亿元……
这是什么个情况?
按照老蛮的说法,地税收入,还包含了地方非税收入,就应该是上稳重山东政府凭本事攥到手里的钱啊,为什么比统计局的数据少了那么多?
更关键的是,山东的这项收入一直在稳步增长,哪有传说中的下降?
根据我猜测,老蛮应该是把山东省一级政府收入当成了全省的收入。说白了,你山东省政府赚的钱算数,你济南政府、潍坊政府上缴给省财政的钱就不算了?
而根据数据,2016年山东省一级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3400.01亿元,和3512亿元的数据,还算是差了不多。
好了,我们再来看支出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山东统计局的数据,山东省政府2016年一共花了8755亿元。 而老蛮提供的表格上则是8749亿元,还好差的也不多。 这样一算,山东政府拿到了5860亿,花出去了8749亿,这也就是说,山东的收支差为2889亿元左右。
2016年部分地区支出情况
其实,如果我贴上去年省人代会财政厅的工作报告原文,大家就会对山东2016年的一些财政数据一目了然。 可以清楚的看到,财政报告根本不会出现国税收入这个概念。 而算上山东攥到手里的钱和中央返回来的钱,山东甚至还有355亿元的结余。
山东2016年财政预算相关情况
话说到这,老蛮估计心中一喜。按照他的逻辑,你山东有结余没啥了不起,不都是中央给你的钱么?靠你自己赚的那点钱,你还能蹦跶几天?
把中央返还收入看作一个地区财政药丸的标志,恐怕稍微对中国财政体制有点了解的人,也没有这样的逻辑吧。
简单地给大家说一下,我们中国的财政体系分为中央和地方。 2016年,一个中央财政和全国那么多地方的地方财政收入,基本上是对半分。 而地方政府,则是干事儿的主体。 教育、环保、科研、社保,每个都是嗷嗷待哺的状态,哪里都需要钱。
2016年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情况
这就会造成一个现象,地方政府的钱一定不够花。 而这些不够花的钱,就要由中央政府来补。
我在这里不评判这种财政体系的利弊,我只来晒一下2016年部分地区的省一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支出的对比。
先来看祖国的首都北京,2016年北京政府拿了5081亿(真不少,和山东差不了多少),花了6406亿。
上海2016年拿了6406亿(真巧,和北京的支出差不多,真心多),却花了6918亿。
再来看看马爸爸坐镇的浙江吧,浙江2016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5301亿,花了足足有6974亿元。
这说明啥?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下,哪有不指望中央拨钱的地方?任你江浙沪富得流油,省一级政府的那些税收和非税收入,根本不够花!把在中国再正常不过的中央转移支付,说成是山东向中央乞讨、要饭,你不怕西部地区那些中央转移比地方收入还多的省份骂你?
当然,你可以说山东的财政收入和GDP排名不符。 但这其实牵扯到另外几个概念,比如税收背离、企业总部分部税收分配等。 总的来说,山东的财政收入偏少,说明了山东经济存在一些不足,但绝不是入不敷出的体现。
当然,老蛮的文章还有一点很厉害,就是编造数据的能力。
上文中的国税收入从何而来,一概不知。 后来又提到了一个数据,说2017第三季度山东企业债券规模缩减了7个亿。
这个数据我不知从何而来,根据山东省统计局在去年11月2日发布的2017三季度分析,山东9月末规上工业资产负债率降到55.2%,统计局由此得出了企业债务继续减轻的结论。而我们姑且相信老蛮从可靠渠道得到了山东企业债券规模缩减的数据,但他为啥会得出来了山东企业借不到钱的结论?
在去杠杆喊到震天响的时候,你还让企业多借点钱,你当企业真的没有人研究十九大报告吗?
就算真是企业借不到钱了,这也不是山东自己的事情。 根据前几天刚刚出台的央行数据,2017年企业债券净融资4495亿元,同比少2.55万亿元,仅为2016年全年数据的不足15%,降幅达到85%。 全国少了2.55万亿,山东第三季度少了7个亿,就算山东全年总共缩减了30个亿,这得是多么强的经济,才能在全国少了2.55万亿的情况下,只少了30个亿啊!
说了这么多,还是想告诉大家一个观点——政府不是企业,他不以赚钱为目的。 从2013年开始,中央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连续提到要安排财政赤字,规模也从2013年的1.2万亿元,到2017年的2.38万亿元。
这说明啥,中央政府不仅对赤字不避讳,甚至公开告诉你,我要赤字多少。 2008年后全球经济开始波动,中国进入新常态,积极的财政政策必不可少,赤字早都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 如果你看看美日欧等国的财政赤字数目,你就会发现,中国政府的财政,真的是太健康了!
撒贝宁说扬州人民这几千年挺努力的,身为扬州人,你的幸福指数高吗?
在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中,倪大红的伏生给撒贝宁科普古代田地等级划分,原来现在富得流油的“江浙沪”,在当时竟是最末等田地,小撒感慨:看来扬州人民这几千年来挺努力啊。 网友都称小撒还真是“接梗大师”。 身为扬州人,你的幸福指数高吗,下面具体介绍一下:
一、从经济水平来看扬州市在江苏省内处于中等水平,扬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64.92亿元。 扬州似乎给出了一个相对理想的生活样板。 扬州老城区没进行大规模土地出让和房地产开发,保住了大面积珍贵土地,这些土地大部分用于建设公园、公共建筑以及筑巢引凤。 扬州“公园+”和“+公园”的建设模式,靠的是主政人的远见和坚持,也因大部分监督者对扬州抱有很深的感情,反对“短频快”的发展捷径。 对于衣和行而言城市差异不大,也乏善可陈。 对于饮食扬州是大盐商的底子,厨子精益求精,人民的嘴也刁。 并不看重房价上涨带来家庭资产的膨胀,而是意识到房价涨会影响市民的生活和城市的发展,这是一种很超然的理念。 扬州人重视的是生活而不是发财。 正是扬州从容恣意的生活方式吸引了各行业的精英,他们把扬州当成了理想乡,扎根这片土地同时激发了生命的创造力,开出了最绚丽的花。
二、国民幸福指数是指反映国民生活质量和幸福程度的指标。 主观幸福感与社会心理体系对于人的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到80年代中期,成为心理学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 心理学家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探讨更多地来自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社会老年学三个学科领域。 由于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加入幸福感研究的行列,幸福感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形式得到了更多的揭示。 应该说作为社会心理体系一个部分的幸福感,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如就业状况、收入水平等;社会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质量等。
三、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 幸福指数,就是衡量民众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 “幸福指数”的概念起源于30多年前,最早是由不丹国王提出并付诸实践的。 20多年来在人均GDP仅为700多美元的南亚小国不丹,国民总体生活得较幸福。 如果想评判若自己幸福不幸福,也可以用上述欲望的五个层次来划分。 这五个层次,你想达到几层,而你目前又达到了几层,如果你想的却还有几层没有达到,那你就是个不幸福的人了。 如果你达到的已经超过或者等同你目前得到的,那你就得个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