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风画与古地图共展 视角下的19世纪澳门与广东 看 海丝

7月20日,“艺荟中西——海上丝绸之路视角下的19世纪澳门与广东地区图像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通过一系列珍贵的历史图像,向观众展示了19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澳门与广东地区的文化交融与艺术变迁。

本次展览由澳门科技大学主办,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承办,并得到国家艺术基金的大力支持。展览分为两大板块,精选了银川当代美术馆收藏的129幅洋风画,以及澳门科技大学图书馆珍藏的80件中西古地图,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了19世纪中西艺术交流的历史画卷。

展览作品以旅居澳门的西方画家乔治·钱纳利和中国画家林呱为代表,他们留下的绘画作品真实记录了澳门、广州、香港等地的风土人情和城市景观。这些被称为“洋风画”的作品,不仅展示了西方绘画技法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文化的开放与包容。

《南湾》乔治·钱纳利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展览中特别关注了广州十三行的历史。十三行是18世纪至19世纪中国唯一合法对外贸易的场所,是清政府在广州设立的专门经营对外贸易的机构。它不仅是中国与世界连接的重要枢纽,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十三行汇聚了大量的中外商人、画家、探险家和传教士,他们在此交流贸易、文化和艺术,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和艺术作品。本次展出的许多洋风画和地图都与十三行有着密切的关联,尤其是大部分洋风画的创作地点,正是在广州,数百年前它们曾远赴重洋,如今又回到了出生之地,而这一时期广州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繁荣景象,已跃然画上。

《广州黄埔港》

《广州黄埔港》这幅画展现了当年广州贸易的繁荣。1685年,清政府在广州设粤海关,并在黄埔村南进酱园码头设立黄埔挂号口,顿时中外商船云集,舳舻相接,贸易繁荣。1757至1840年间,清政府决定只保留粤海关作为贸易商埠,黄埔挂号口被指定为唯一商船港口而成为贸易必经之地随之闻名世界,所谓“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黄埔古港兴旺发达的时候,正是17世纪到19世纪广州海外贸易最为鼎盛的时期,也就是近代西方商人津津乐道的“对华贸易的黄金时代”。在黄埔古港鼎盛的85年间,共停泊外国商船5000多艘,是来华外国人眼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场景之一。

与此同时,展览还展出了大量中西古地图,这些地图不仅记录了澳门与广东珠江沿岸的地理变迁,还反映了东西方对于世界的不同视角和态度。这些珍贵的地图资料,为今天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图像和宝贵的学术资源。

古地图

据悉,“艺荟中西——海上丝绸之路视角下的19世纪澳门与广东地区图像展”将持续至8月29日,期间还将举办多场学术活动。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 实习生叶嘉怡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135.html
苦日子里长大更优秀 抓娃娃
侯佩岑带俩娃悉尼度假 与六岁小儿子嘴对嘴亲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