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知名预制菜品牌安井食品在官网发布了2023年及2024年第一季度的详细财务报告,多项数据创下历史记录,展现出公司稳健的发展态势和强大的盈利能力。
据财报显示,2023年安井食品实现了140.45亿元人民币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29%,净利润达到14.7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4.24%。同时,公司基本每股收益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也分别实现了29.56%和38.97%的同比增长。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安井食品的毛利率在过去一年中显著提升,从2022年的21.96%上升至2023年的23.21%,并在2024年第一季度创下上市以来的新高,达到26.55%。这一积极表现有望为预制菜行业带来新的机遇。
图源:安井食品集团官网
冷冻行业龙头:三路并进、BC兼顾
安井食品秉持着“三路并进”(速冻调制食品、面米制品与菜肴制品)的经营蓝图,并采纳“BC并重,全渠道并进”的策略路径,致力于全维度提升单品市场竞争力。面对餐饮连锁化趋势加速及新零售定制化需求激增的市场环境,公司积极优化新零售与特通渠道架构,深度挖掘团餐等细分市场空间,主推锁鲜装等中高端产品线,从而稳步扩大速冻食品市场份额,增强企业盈利效能。
在创新产品推广层面,安井及其旗下六大品牌(安井、冻品先生、安井小厨、安仔、洪湖诱惑、柳伍)展现出强劲活力。
例如,借龙年新春之际,精心打造的“2024龙年礼盒”,内含精选整切西冷牛排等佳品,精准契合了节日馈赠与个人享用的双重市场需求。安井小厨则聚焦于醇香肉排、大块鸡排系列,以及QQ鸡排与麦穗肠等明星产品,深化市场渗透力。此外,火山石烤肠作为年度重头戏,从包装设计到广告呈现,再到视觉与视频内容,均实现了全面革新,焕发新生。
品牌建设上,安井食品紧抓市场热点,如天水麻辣烫的流行,迅速行动,与当地终端紧密合作,通过悬挂醒目标语、现场互动体验等方式,极大提升了品牌曝光度与顾客参与度。
同时,安井食品持续优化其商业模式,实施“主食强基、主菜拓市”的产品策略,融合视觉营销提升品牌形象,坚持高品质中高价的市场定位,并依托“销地产”与“产地研+产地销”相结合的新品研发与推广模式,加速全国化生产基地布局与升级。秉承“立即行动,匠心执行”的企业文化,公司管理效能持续提升,规模效应日益显著,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势在必得:安井食品进军海外市场
预制菜市场的浩瀚蓝海,为安井食品的国际征途铺设了新航道。据官方数据,自2018年起航布局预制菜领域,安井食品已跃居该赛道前沿,成为领航者之一。步入2023年,其预制菜板块收入跃升至39.27亿元,年度增幅高达29.84%,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安井食品的国际化尝试,始于2021年3月收购英国功夫食品70%股份。时至2023年末,公司正式设立集团进出口事业部,瞄准饮食习惯相近且潜力无限的海外市场,加速推进进出口业务的版图扩张。在创新与推广的征途上,安井坚持市场导向,稳扎稳打,同时也不排除未来在港澳台、东南亚及北美、澳洲等华人聚居地设立生产基地的可能性。
为进一步加速国际化步伐,拓宽海外融资渠道,安井食品正筹划在境外发行H股,并计划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以此增强资本实力,支撑其全球战略的深入实施。
据介绍,安井食品将海外发展战略分为两方面,一是直接投资,即在海外本地化建厂自营,二是并购拥有成熟渠道和市场且具有稳定盈利能力的冷冻食品企业。目前,公司通过子公司英国功夫食品完成了国际化的试水。
从最新披露的数据来看,安井食品出海已取得一定成效。2024年一季度境外营收达4108万元,同比增长率飙升至67.22%
“我们坚持贴近市场,无论是产品创新还是市场推广,都将循序渐进。同时,针对如东南亚、北美及澳洲等华人密集区域,我们将适时评估海外建厂的可能性,顺应趋势,逐步树立安井品牌的国际形象。” 安井食品集团董事长刘鸣鸣先生如是表示,展现了公司对国际化未来的坚定信心与清晰规划。
私募机构出手申购旗下产品合计认购金额近50亿元
近期,在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下,市场行情有所波动,市场整体估值处于较低水平。 私募机构纷纷出手以自有资金申购旗下产品。
据不完全统计,自9月份以来,近千家私募机构及其员工认购旗下私募产品,合计认购金额近50亿元,其中一些私募机构自购过亿元。
在当前市场情况下,作为重要专业投资者的私募机构出手自购,用真金白银显示了其对市场优质资产价值的认可和长期看好资本市场的信心。
多家私募申购自家产品
据不完全统计,自9月份以来,近千家私募机构及其员工认购了旗下私募产品,合计认购金额近50亿元,其中自购金额超过2000万元的私募机构近50家,更有一些私募机构自购过亿元。 不少私募机构认为,当下应当保持更积极乐观的心态,股市具备不错的中长期投资价值,关注宏观形势,看好经济复苏带来的机会。
同时,一些私募机构也加大了调研力度。 Choice数据显示,三季度以来,私募调研上市公司1.9万次。 具体来看,三季度以来近20家私募调研上市公司超百次。 其中,淡水泉共调研274次,仅8月调研就达172次。 盘京投资、星石投资、聚鸣投资、同_投资、凯丰投资等百亿级私募同期调研也均超过100次。
今年以来板块间轮动速度加快,波动也有所加剧。 在复杂的宏观环境下,行业变化加速,基金经理即便与熟悉的上市公司进行沟通,也需要高频率,同时须要不断寻找合适的投资标的。 沪上一位私募创始人表示。
从具体调研情况来看,医疗器械、能源、机器人等行业板块备受关注。
据不完全统计,三季度以来,迈瑞医疗、容百科技、埃斯顿是被私募调研次数最多的3家上市公司。 其中,迈瑞医疗吸引了超200家私募调研,景林资产、重阳投资、高毅资产等知名百亿级私募纷纷现身调研名单。 另外,英杰电气、怡合达、安井食品、横店东磁、开立医疗、京山轻机等亦是私募调研的热门上市公司。
多家私募看好后市行情
随着政策持续发力,多家私募看好A股后市行情。
星石投资认为,一方面,从之前公布的社融数据来看,政策驱动和季末因素推动信贷投放超预期,企业端信贷表现较为突出,后续企业经营可能逐渐企稳回升。 另一方面,海外市场波动对于国内股市的传导效应阶段性减弱。 整体看,目前A股市场进入价值区间,前期情绪也已经进入历史底部区域,后续资金情绪端的回暖对于股市的积极影响将逐渐放大。 虽然短期股市情绪难以把握,但从历史上看,股市进入价值区间后通常具备不错的中长期投资价值,此时忽略短期波动、选取优质公司可能是更佳的投资策略。
半夏投资创始人李蓓也认为,后续A股市场的潜在下跌空间已经非常有限。 她在最新发给持有人的报告中称,从估值来看,当前A股市场各主要指数,无论以PE,PB,还是风险溢价衡量,都已经处于历史最低估值区间附近。 从流动性角度看,国内货币增速持续走高,利率维持低位,因为货币政策和利率自主,资产价格就有了自主性的可能。 同时,国内消费地产的双重企稳回升,足以抵消出口下滑的影响,这些因素都足以支撑A股企稳。
实际上,9月末开始,半夏投资逐步抄底A股。 李蓓指出,过去的十年是制造业投资增速长期大幅下行,制造业去杠杆完成的十年。 这也就意味着未来的十年,中国制造业有了更好的起点和基础,将会迎来新的一轮朱格拉周期,也就是产能投资周期。
钦沐资产认为,近期市场的调整再次给予了机会,但是从震荡市的角度看,机会已经跌出来了,尤其是高端制造和科技行业,这些板块整体跌幅以及调整时间已经足够,很可能已经处于调整尾声。 经过本周的大幅调整,国内的硬科技领域龙头公司价值凸显,叠加下跌的空间和时间都已经足够,对此不悲观,也许几年之后看,这些竞争优势极其突出的硬科技公司现在就是黄金坑,会保持足够的耐心去跟踪和挖掘。
什么是元初需要改进的地方
元初食品是研究自有品牌与社区零售的一个样本。 作为一个区域性社区零售超市,元初的自有品牌销售占比为60%,拥有近千个SKU、超过2千家合作供应商和全球范围内的3个产品研发中心。 而与之相比,2019年百强超市自有品牌平均占比仅为4.1%,行业平均值不足3%。 缺乏对产品的深度研究和对供应链品质管理的经验,是国内绝大部分零售商难以发力自有品牌建设的重要原因。 在为自有品牌商品开发支付高额前期成本后,后端的动销保障与库存风险解决,也为零售渠道商提出了现实难题。 但元初先天的国际贸易基因将这些难点转变为自身优势。 元初的前身是2001年成立的厦门天酬进出口有限公司,通过与众多国际国内的优质食品生产厂商合作,将上千种产品出口到北美、欧洲、澳洲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而由于要在进出口贸易中保证货品满足不同国家的不同食品安全标准,天酬早早地参与了产品开发的各个环节,并有意识地植入自有品牌以提升自身议价能力。 对于自有品牌商品,也能够通过杠杆国际供应链的方式保证销售规模。 决定自建国内零售渠道后,元初在2011年于厦门开出第一家门店。 受先天基因和布局区位的影响,元初将自身视为“健康三餐提供者”,定位社区精选超市,所售商品“坚持最大程度原生态、少处理、少添加”。 截至2021年4月,元初的社区门店数量已达140家,并另有27家便利店和6处前置仓,每日客流超过6万人。 在厦门大本营之外,元初的区域布局也已延伸至深圳、大连、泉州及加拿大温哥华四地,并以提供亲人式的顾客服务作为建立渠道信任的主要方式之一。 由于坚持不收供应商的渠道费和进场费,元初经过艰难的草创初期才实现盈亏平衡。 据元初在新三板摘牌前的最后一份2017年年报数据显示,彼时拥有33家厦门门店的元初营收规模为5.5亿元,销售毛利率28.32%。 这一毛利率数字低于国内其他优秀的零售商,但这也是高自有品牌比例超市的突出特点:追求高毛利额而非高毛利率。 2019年末,元初获得麦星投资的亿元股权融资,并计划将资金投入至自有品牌开发、供应链深化、零售系统技术开发、海外市场拓展及开店以及探索前置仓等新业态整合等多个方面。 自建科技公司也是元初在零售数字化转型中做出的重要决定,并已实现了线上总销售额占比超过20%、日均1万单的销售成绩。 在将科技公司独立运营后,元初也联合腾讯向其他零售商输出与订单相关的技术解决方案。 虽然在各项试验中走在前列,但元初作为一家深耕区域的社区零售商,始终保持着低调和务实,既不见参加国内各大喧闹的自有品牌评选,也难以从商业报道中窥得全貌。 而国内零售渠道发展至今,无论是线下零售的动荡与洗牌,还是线下电商平台凭借数据优势和性价比优势的反攻与加速渗透,在更加激烈的渠道竞争中,自有品牌作为重要护城河,已经成为各家不可忽视的核心业务。 如盒马在自有品牌开发和会员店打造方面不断加码,美国仓储会员店的代表山姆和Costco在国内也加速布局。 为了探究元初食品的自有品牌方法论,我们于日前专访了元初食品副总裁金星、商品中心总监温志强,尝试系统性地复盘元初的零售逻辑。 01 从贸易到零售作为元初食品的前身,天酬留下的烙印依然明显。 天酬是一家进出口贸易公司,定位为“亚洲食品采购专家”。 一边,天酬需要寻找亚洲各地优秀的食品供应商,代理品牌、采购产品,另一边,天酬将采购来的货品交由海外市场的大型进口商、批发商,由它们进一步输送到当地的零售终端(如华人超市和其他大型连锁超市),完成销售。 进出口贸易的特殊性,要求天酬对商品及商品品质的理解更加深入。 一方面,由于进出口商品需要满足出口地的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海外发达市场的这些要求往往更加严苛,生产过程、工艺、品质里有非常多的细节把关,符合条件的优质供应商本就有限;另一方面,天酬采购的商品需要适应国外市场消费习惯和消费环境的变化,往往需要经由天酬这层中间商的反馈,由供应商配合进行不断的研发和调整。 也因此,相对于单边市场的一般贸易商,在严把质量关的大前提下,天酬对供应商的倚仗关系更加明显。 在金星的表述中,供应商被称作“像靠山一样”,“只有供应商和我们一起、并且愿意支持我们,我们才有可能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 这日后反映在元初食品对于供应商的态度上:准时结算账款和不收进场杂费。 虽然不收进场杂费这一打破传统渠道商经营模式的做法,也直接导致了元初在成立初期的盈利困难,甚至“有很多知名品牌来找到我们,说你只需要让我的商品进去就行,每年给你多少的返利”,但元初还是坚持了下来。 此外在贸易过程中,天酬除代理国内的知名品牌(如安井、古龙)外,也会委托定牌(OEM)生产一些商品,并有意识地植入自有品牌,以增加自身话语权和渠道区分度,例如“元初 Sungiven”品牌下均为基础食材和五谷杂粮,“元和 Yuho”代表日式及海产类食品,“元喜荟 Sunfreesia”对应的则是海外直采的葡萄酒、水和其他饮品。 从贸易走向零售的想法最初诞生于2008年。 苏丹红事件和三聚氰胺事件惊动国人,食品安全问题引发广泛关注,伴随着国内的消费升级,不乏有消费者认为在国内无法获得安全放心的商品,转而求助海外代购。 对于天酬来说,一边是手握诸多国内国外的优质食品供应商和优质货源,但中国食品在国际上负面新闻较多,导致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市场的竞争力不足;一边是国内的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对优质产品的需求上升,带领这部分优质食品供应商和优质货源 “出口转内销”成为选择。 到2011年9月,元初食品的第一家门店终于在厦门开业,承诺所售商品均品质可控、过程可追溯,以提供最大程度原生态、少处理、少添加的三餐食材为经营特色,提供出口食品和国际知名品牌食品。 元初食品最初的打算是开家零售门店,让朋友、家人和周边市民能够买到放心食品。 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元初发现,若没有规模化支撑运营成本的降低,零售企业的经营优势无从谈起;而如果将自己的商品通过其他渠道销售,与其他品牌的商品混在一起,元初想要表达的商品内涵就无法伸张。 于是,元初最终决定走向规模化自建渠道的道路。 由于起步在厦门这样一个人口居住密集、相对来说地方不大且生活安逸的二线城市,元初在有限的门店空间里秉承精选逻辑,并逐渐摸索明确了精品社区超市的定位,门店两三百平,超过2000个SKU,商品结构主要满足一日三餐的需要,既包括生鲜食材、米面粮油和酒水饮料等,也包括一些现场现制的熟食制品。 在厦门重要社区完成门店布局后,元初也在尝试便利店、前置仓等多种业态,以满足不同时段不同人群的购物需要。 厦门之外,元初的版图也已经扩张至大连(2013年起)、泉州(2018年起)、深圳(2019年起)和加拿大(2019年起)。 深圳是一个更加年轻化、对商品的丰富度与接纳度更高、竞争也更激烈的市场,走出厦门舒适区的元初,需要有这样一处落脚点,来检验自己的商品结构和供应链效率。 海外门店的设立,在让当地华人接触到元初产品的同时,也可使元初自身更加严格的做到国际标准全球同步,并倒逼供应链和服务品质的提升。 总体来说,元初仍然是一个小而美的区域性精选社区超市,对外企业宣传也难言积极和高调。 因此,相比于其他知名渠道零售商,起初,元初食品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先天渠道信任感并不强烈。 除持续的提升自有品牌比例、提供优质商品外,在异地扩张过程中要建立和补足这种信任感,亲人式的服务也是必要环节。 例如,元初的门店店员会尽量记住顾客一家人的名字和基本情况以拉近距离,也必须要接受产品的培训、了解每个商品的特色,以便在顾客询问时给出专业回复。 家中养育孩子的妈妈是元初消费者画像中的一类典型人群。 从备孕期、怀孕期开始到小孩子出生和长大,这类人群会特别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并对专业与细节格外挑剔。 这也正是元初凭借自身优势、建立长期信任的好时机。 02 自有品牌开发:质优与价实基于对进出口贸易国际供应链的背景和对产品定位的坚持,发展自有品牌商品始终是元初的核心战略,并已成为其重要的差异化竞争力。 截至目前,元初自有品牌拥有近千个SKU和超过2千家合作供应商,整体销售占比从2015年的40%已增长至约60%。 来源于元初的社区精选超市定位,这些自有品牌商品仍围绕三餐布局、家庭消费场景开发,以生鲜、米、油、蛋、奶类制品为主。 品质高、价格低是所有自有品牌商品的基础要素,这套在元初的话语体系中被称为“质优价实”的商品定位,也在指导着元初的自有品牌战略。 质优又分为两个层面,被消费者所感知到的质优、以及实际产品品质的质优。 消费者心智中的商品质优在早期阶段通常由渠道信任转化而来,如背靠沃尔玛的山姆超市、出身阿里系的新零售平台盒马。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草创时期的元初在C端市场并不自带这种信任基因,而为了建立这种信任感,亲人式的服务是外在表现,把在国内消费市场具有一定差异性的“原生态、少处理、少添加”的健康理念准确的传递给消费者,也是元初渠道信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椰子水为例,其产品甜度的波动在全年产期、每天生产的周期当中属于正常现象。 一般做法是,为了追求甜度平衡,很多生产方会人为添加蔗糖,但元初则会在自有品牌的产品说明中明白地告诉消费者,每瓶甜度可能存在差异,但零添加蔗糖。 产品品质的质优则是阻碍诸多大型零售商发力自有品牌建设的根本原因。 由于缺乏对产品的深度研究和对供应链品质管理的经验,很多自有品牌商品仅是工厂贴牌产品的变体,即便一开始有渠道信任背书,最终也将会在与其他产品品牌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黄影明 元初控股集团董事长和黄影明对话,就像在听一堂通透的佛学课。 毕业于复旦哲学系的他,读过名校的管理课程,又回归中国古典哲学和易经佛经,过着“积极入世,淡然出世”的生活。 他所创办的元初,也由此生出独特的文化氛围,一位位个性自然又怀有初心的员工,在这里收获了越来越大的视野和发展空间。 随着行业的变化和时代的变化,他说元初吸纳优秀人才的思维模式和方向也需要随之改变,让企业发展始终符合人性的变化,是他长期思考的。 而他的愿望是让元初成为一个港湾,既是归宿也是启航的地方。 和企业的发展相比,他更看重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这个自我不只他个人,还有被他珍视的所有员工们。 不管是积累财富还是成就事业,他最终都会归入佛学带给他的感悟。 这也促成了他投入上千万回馈社会,把财富用于慈善和公益事业,并在善心的修炼中不断精进,厚德载物。 联商专栏:一边是经济趋缓带来的消费疲软,一边是电商、前置仓等各种新零售形态的分流冲击,经历了多年的跑马圈地之后,中国超市行业终于进入存量市场博弈的“后运营时期”。 在“零售下半场”全面到来之际,多数超市企业都陷入“外延增长有限,内涵增长乏力”的“持续增长窘境”,而有家零售企业持续保持每年二位数的增长率,不但在“行业景气度不佳”的背景下仍然“元气满满”,从经营形势来看,还保持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这家企业究竟做对了什么?在元初食品的公众号上,元初食品如此介绍自己:厦门元初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定位是“健康三餐提供者”,致力于为热爱烹饪、关注安全食品和关注健康的家庭,提供最大程度原生态、少处理、少添加的三餐食材,是一家主推自有品牌商品、自建零售渠道、自控供应链的食品连锁企业。 企业主要涉及食品零售批发业、食品进出口、电商等业务领域,核心业务是以连锁超市为渠道的食品门店零售业务, 经营特色是国际标准、全球同步。 元初食品所描述的企业愿景是成为全球一流的优质食品企业,定位不仅仅是国内市场,更有对国际市场的规划与展望。 元初的经营宗旨包含了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等内容,也彰显了企业涉入零售行业的初心与决心。 初次接触元初,是笔者在福州零售企业任职期间,公司在厦门的购物中心内招商引进了一家“元初食品”超市,从福州到厦门支援的同事,在厦门同仁的推荐下,纷纷被元初“丰富的进口商品、亲民的价格、极致的性价比”圈粉,买单之痛快不亚于团队在东京考察归途进入药妆店扫货时的“狠劲”,一家诞生于厦门本土的零售企业,何以能做到业内外人士的有口皆碑?再次关注元初,源于零售同行的“持续提及”。 号称“中国零售第一智库”的北京IBMG国际商业集团总裁唐韶娟女士,长期在福建服务包括永辉超市、六意便利在内的多家零售企业,谈及元初食品,唐韶娟赞叹有加:“元初这家企业的供应链、自有品牌做的非常棒,在零售圈享有很高的赞誉,你在福建真的可以多关注下!”除了业内人士的关注,厦门一位从事零售产业基金管理的朋友对元初食品也推崇不已:“元初食品拥有近20年的进出口贸易基础,在全球范围拥有丰富的优质商品源头渠道,现有业务组合包括进出口贸易、供应链服务、零售门店连锁(100多家)、线上销售等,目前已经完成厦门、泉州、深圳、大连乃至加拿大的连锁布局;其经营特色是高品质进口食品、食材,高比例自有品牌;同时企业价值观统一、团队战斗力极强,企业成长性良好,具备较高天花板,是现阶段消费流通领域优质标的之一,我们机构在长期关注!”▲元初位于加拿大的第1家门店另一位在全球企业500强、跨国零售巨头担任区域高管的朋友,对元初的商品力、性价比及坪效,也给出了极高评价:1、元初食品有些360平方米左右的店,年营业额可以做到3-4千万元,我们1万平方米的门店,年业绩1亿都不到,运营力、坪效非常惊人。 2、500ml的听装德国进口啤酒,口味纯正,不添加大米,正宗麦芽纯酿,零售价才4.9元,不到相应品质进口啤酒价格的一半,作为业内人员,也忍不住经常消费。 笔者去年到厦门出差,特地到元初门店考察,多年不见,在门店数从10家扩展到100 多家之后,元初食品的“商品力”仍然让人惊艳——在前埔路一家面积100平方米左右的元初食品社区店里,全场精选自有品牌商品,目测SKU占比可能在60%以上,商品档次高、品质好的同时,价格、店内环境、服务却有着难得的“亲和力”,店内带孩子的妈妈、精挑细选的阿姨都在和店员的无障碍沟通中愉快购物。 让笔者疑惑的是,这么高的自有品牌比例(全国范围肯定属于顶级水平,全球范围应该也属于一流水平),需要怎样的运营能力支撑?经福建连锁经营协会引荐,笔者以联商网专栏作者的身份专访了元初食品总裁陈启明。 专访前,我们通过各个渠道对元初食品进行了粗略的梳理,了解发现,成就这家“硬核企业”的,除了拥有地处厦门这座“营商环境优越,全球视野开阔”的城市优势外,企业相对国际化的股东/管理层结构、长期以来的进出口贸易经验、独特的“初心文化”,都是促成这家企业走出这条截然不同发展路径的原因。 专注细分市场2020年的中国超市行业,大家普遍面临的问题是:1、前有堵截:消费下行,行业成长天花板见顶,流通渠道全面碎片化。 2、后有追兵:大量跨界、新型零售业态纷纷介入。 3、传统盈利模式难继:渠道账期过长、动销率差、靠收进场费等后台毛利受到其他流通渠道的颠覆与挤压等。 4、急需寻找新业务增长点:大卖场向社区生鲜超市转型、增加外租区比例、增加自有品牌比例、跨过中间商、基地直采、源头直采等。 5、面临租金高、数字化转型挑战、新型人才缺乏及组织发展困难的制约。 与中国超市业当前面临的挑战相比,元初食品基于独特的市场定位、特殊的资源禀赋,面对上述问题时显然有着较为宽松的转身余地。 首先,在业态定位方面,与当前大卖场、标超动辄上万SKU相比,元初门店面积主要以300-500平方米为主,单店SKU3000个左右,重点聚焦自己擅长、专注的“高品质食品、食材”领域。 与业内人士聊起元初食品时,冠超市董事长林永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元初做的不错,他们是做’细分市场’的”。 基于“健康三餐食材”的企业定位,公司在业务组合方面,很自然地将业务延伸到餐饮领域。 在元初食品的餐饮集合店,顾客不但可以买到国际标准、全球同步的商品,也可以在店内的餐饮区直接就餐——快餐、炖汤、米粉、德肠、卤料、甜品等,这些餐饮档口全部为企业自营,所用的食材均来自元初,同样也秉承“原生态、少处理、少添加”的品质管理原则。 其次,在目标市场与客群定位方面,与聚焦全客层生鲜需求的传统生鲜超市不同,元初食品聚焦的是那些“热爱烹饪、关注安全食品和关注健康的家庭”,那些对价格高度敏感,对产品质量要求不高的群体,并非元初的目标客群。 如采访时陈启明所言:“我们只服务那些‘懂我们’的客户,关注食品安全、健康,有娃的宝妈等”。 在企业清晰的定位与取舍下,门店采取“无导购”模式,店内没有厂家导购的扰客,更多是元初自有礼宾顾问、美食顾问团队,给顾客做体验试吃;场内极少做商品折让促销活动,质优价实的商品价格,显得更加坦荡。 ▲“文青总裁”陈启明(中)笔者此次在元初食品五通店考察时发现了众多质优价实的好商品,如9.9元一束的鲜花,1元的矿泉水,59元一瓶的法国原装原瓶进口的葡萄酒等,让顾客感受到,享受高品质的生活其实并不难。
速冻食品企业纷纷押宝预制菜板块,你认为预制菜的未来走向将如何?
我觉得预制菜未来将走向精细化市场,市场前景广阔。
速冻食品企业纷纷押宝预制菜板块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消费者需求也在日益多元化,而传统速冻食品业务板块发展已陷入瓶颈。 在这种背景之下,预制菜的出现让不少速冻食品企业发现了新商机。 近两年来已有多家速冻食品企业押宝预制菜板块,如惠发食品以自主研发并推出预制菜品千余款,涵盖各大菜系及地方特色小食品类,海欣食品也表示将加大预制菜研发投入,安井食品同样加速向预制菜领域进军。 除各传统速冻食品头部企业之外,不少初创品牌也将目光瞄准了速冻预制赛。
速冻食品领域与预制菜领域有很多相似之处,而各大速冻食品企业压宝预制菜的行为,让很多人对预制裁领域的发展充满信心。
我认为预制菜的未来将走向精细化市场,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现阶段各大企业布局预制菜,往往都是贪多贪全,每家企业都准备生产销售各类预制菜产品。 但是现阶段预制菜市场并不成熟,大众认可度也不高,贪多贪全并不能给企业带来足够多的发展机会。 虽然现阶段预制菜领域看似蓬勃发展,但这只是由于新兴领域空间较大,随着市场的不断完善,预制菜领域很容易就走进瓶颈期。
在这种状况之下,我觉得预制菜未来将走向精细化市场。 市场或许会由部分预制菜企业瓜分,各企业分属不同领域,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然后由冷链物流串联,打造成一个流水线式的预制菜行业。 虽然这一行业未来有可能会变成小众行业,但在大人口基数之下,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依旧十分乐观。 谁能在这一行业当中率先占据先机,谁或许就能够参与到瓜分这个巨大市场的浪潮中。
在现实生活当中,预制菜行业及市场都还不够完善,大众对预制菜的认知度也较低,把预制菜发展成一个较为成熟的行业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