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3万的新中产 抢1元钱的它抢疯了

本文系网易沸点工作室《槽值》栏目(公众号:caozhi163)出品,每天更新。

人这一辈子,总会被自己投掷出的命运回旋镖击中,或早或晚。

遥想去年此时,不少网友还在把“一杯咖啡半杯冰”声讨上热搜。

转眼这个夏天快要过去,冰杯却成了“救我狗命”系列当之无愧的主角。

从“一杯咖啡半杯冰”的吐槽,到“自费买冰”,从前被嫌弃的冰杯,摇身一变成为饮品界新顶流。

先有农夫山泉上线3.5元冰杯,一经推出,销量便一路水涨船高;后有蜜雪冰城1元冰杯给了所有人一点震撼,让拒绝冰杯的人也难免心动……

热度席卷整个饮品界,“谁在2024年夏天还没入手过几个冰杯,那就真是一点不city了。”

蜜雪冰城的1元冰杯一上线,就有网友来大规模扫货/图源:小红书@外滩萧亚轩,已获授权

所谓冰杯,其实就是一种预装可食用冰块或冰球的一次性密封塑料杯,撕盖即用,方便快捷。

前些年,冰杯一直是罗森、711等便利店的“小众生意”,多和便利店机打的冰咖啡捆绑销售,或是出现在网上的便利店DIY视频里。

而今年夏天,或许是逼近40℃的天越来越难熬,或许是年轻人也遭不住动辄二三十元的奶茶、冰咖啡消费——

冰杯的风,终于从便利店吹出来了。

711便利店的食用冰产品,冰杯4元,袋装冰块9.9元,柠檬冰杯5.9元/图源:小红书@妖精莹莹,已获授权

由于冰杯制作技术门槛不高,奶茶店、饮料企业、商超、外卖平台纷纷入局。

同时因为不同冰杯之间的品质差异不明显,卷促销,成了摆在品牌们眼前的路。

售价3.5元的农夫山泉冰杯,在多个城市推出“原汤化原食”套装,“买农夫山泉NFC/东方树叶/水溶C系列,+1元送冰杯。”

盒马冰杯售价4.9元,也在一些门店推出“买一瓶饮料+1元送冰杯”的活动,另外,盒买还售卖6.9元的咖啡冰杯,倒入小半杯牛奶即可得到一杯拿铁。

饿了么则出手联合5万家零售门店和蒙牛、伊利、雪花喜力等多家冰品、酒水和饮料品牌,推出0.01元即可加购冰杯的活动。

农夫山泉冰杯是农夫山泉NFC果汁的好搭子,重新定义冰杯界的“原汤化原食”/图源:小红书@Rain,已获授权

冰杯赛道终于卷了起来,但要么是捆绑销售,要么均价依然在4元左右,约等于一瓶普通冰镇饮料,总让人得咬咬牙才能下手。

有话说得好:当市面上又一款新品火爆时,别急,让子弹飞一会,市场自会先卷起来。

随着冰杯的火热,向来高人气的蜜雪冰城也终于被吸引加入战局。

仅需1元便可买到容量为660毫升的雪王冰杯,有正常冰(满冰)和少冰(冰水混合)两种选择。

冰杯推出不久便遭疯抢,只不过和高人气一起来的,还有躲不开的争议。

随着“一元冰杯惹怒两拨打工人”登上热门,“雪王成也冰杯,败也冰杯”还是给火热的冰杯市场浇了盆冷水。

因为足够便宜,一边是众多顾客慕名而来,但冰杯供不应求,到店取货被临时退单;

另一边门店面对大量涌入的冰杯订单,承受着上级和顾客两方面的压力,有时冰块售罄甚至还需要去别的店借。

根据蜜雪冰城的招股书,其实冰杯产品的食材原料成本确实不高,高的反倒是杯子、塑封、吸管等包装材料。

杯子、吸管、包装袋的销售均价分别为0.3元、0.11元、0.09元,合计约为0.5元。

以至于在顾客投诉、冰块紧缺、利润难保的多重压力下,不少店长选择下架冰杯产品。

而后,蜜雪冰城发布声明称,对于个别门店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服务不佳等问题,向大家表示歉意。公司将加强服务培训,持续提升“雪王冰杯”的产品体验。

从上线到下架1元冰杯,只用了9天。

冰杯的确带来了泼天富贵,但饶是经过大风浪的雪王,在消费者高涨的热情面前,看起来也有点“难顶”。

在蜜雪冰城的评论区,也出现了许多的声音:有事好商量,哪怕限量都行/图源:微博话题

好在,需求在市场就在;“蜜雪冰城的1元冰杯倒下了,其它无数家冰杯仍在持续输出。”

线下便利店冰杯不断补货的同时,线上外卖平台送出的冰杯,已是去年的3倍多。

尼尔森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大暑前后冰杯外卖量同比去年增长350%。

“其中,上海、北京和杭州冰杯消费位列前三,深圳冰杯销量同比涨超8倍,温州、东莞、长春和佛山等城市冰杯增幅也均超过500%。”

冰杯的风,算是越刮越猛了。

冰杯的爆火并非偶然,从“早C晚A”到“冰美式才是打工人的续命神器”。

冰饮,已成了年轻人离不开的驱动“燃料”。

星巴克31元的冰摇红莓黑加仑是DIY选手们热衷于复刻的饮品,图中的材料总价16元左右,可复刻两杯平替饮品/图源:小红书@一只会吃辣的兔子,已获授权

起初,因为冰杯的价格与它的价值并不相符,不乏质疑它暴利、割韭菜的讨论。

然而随着它席卷市场,年轻人开始或主动或被动的接受:

小小冰杯,能让饮品的状态更“像模像样”,不那么像纯粹的“牛马饲料”,售价几元似乎也不算过分。

年轻人已经越来越懂冰杯产品的性价比

在小红书搜索“自制饮品”关键词,总浏览量达到50.56亿,总参与人数达到43w。

高性价比和情绪价值,让冰杯在这个夏天持续走红。

年轻人们愿意相信:几块钱买的不只降温解暑,还有一种很chill的生活方式。

或者说,起码让自己感觉或者看起来很chill的生活方式。

装在冰杯里的五颜六色的“漂亮水”,杯杯看起来价值20元以上/图源:小红书

3元左右的冰杯,和NFC果汁、浓缩咖啡液、基酒、气泡水等等饮品混合后,奶茶店、咖啡店、酒吧的味道都可以复刻。

一杯成本算下来,常可以控制在10元内,还能收获DIY附赠的仪式感。

此前,为了更低成本地达到冰杯的理想体验,网友们绞尽脑汁,想尽了办法。

如直接用饮料瓶冻半瓶水,再往里兑其他浓缩饮品,喝完即扔,还省了冰格。

或在喝完咖啡后留下塑料杯,接水冻上、重复利用,第二天咖啡液往里一倒,谁还分得清这一杯是价值9.9还是价值2元。

掌握公式,平替瑞幸,易如反掌/图源:小红书@崔垛垛,已获授权

还有人去餐饮店“0元购”:麦当劳、肯德基,包括一些奶茶店,可以少量赠送冰块的,前提是自带容器。

“对这些本就制冰需求的店来说,偶尔提供免费冰块并不算额外成本,冰块也有保质期,经常会有大量用不完的冰块被清理掉。”

不过从今夏高涨的吃冰热情看,这些店难免有被“偷家”的危机。

在蜜雪冰城的冰杯还未上线时,有人前去花10元买了图中的一袋冰,小红书@团妹,已获授权

同时要想吃到更便宜且有质量保证的冰块,更加实惠大碗的袋装食用冰,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虽然看上去没有冰杯优雅,但差不多5元一斤的价格,足够覆盖5个工作日的冰美式。

不论是冰杯还是冰袋,不论是自制还是买现成的,得承认“冰块经济”或许将成为年轻人消费的新风口。

同时似乎也意味着:谁能率先推出更实惠、更方便的冰杯服务,谁可能也就率先拿捏住了“嗜冰如命”的年轻人。

冰立达是中国的老牌制冰品牌,是711、罗森等多家便利店的供应商/图源:冰力达食用冰

冰杯产品在中国经历了缓慢发展的几年后,突然迎来了泼天的富贵。

天眼查App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7月15日,以“制冰厂”为关键词可以搜索到2046家存续企业,一年内成立的新公司约有151家。

此情此景,乍看似乎在意料之外,将眼光投向更远的地方,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在一年四季都爱喝冰水的日韩市场环境中,冰杯早已成为经典畅销单品。

大雪天紧握冰美式的韩国人/图源:KBS电视台新闻画面

据智研瞻产业研究院介绍,在日本,冰杯一年的销量就能高达25.7亿杯之多,甚至比瓶装水卖得都好。

在有着“冻死也要喝冰”传说的韩国,哪怕双手冻得通红,年轻人也放不下手里的冰饮。

浓缩饮料+冰杯”成为便利店的爆品套装,冰杯在韩国便利店销量已经超过了传统的冰淇凌品类。

“来韩国不喝自制冰美式等于白来”,图中套装售价2400韩元,约12.6元人民币/图源:小红书@mood.,已获授权

在许多人看来,2024年是中国市场冰杯消费流行元年。

从前,人们对这个看起来“实物与价值不符”的生意,难免嗤之以鼻;现在,则开始期待冰杯产业赶紧做大做强。

在种类方面,咖啡冰、牛奶冰、水果冰等口味更多样的冰块在逐渐上线;

适用于不同饮品的碎冰、板冰、球冰等冰块形态也越来越细分。

在质量方面,消费者要求更纯净、更耐化的冰块,甚至开始研究起各品牌都是用什么档次的制冰机,拉出了“冰块红黑榜”。

之前有多嫌弃“一杯咖啡半杯冰”,现在就有多期待“一份冰杯半天不化”。

以前调侃瑞幸的“特种冰”,如今也成了质量上乘的褒义词。

“当年骂瑞幸的时候,吐槽‘人都热化了冰还不化’,人家解释自己制冰机效果好,你们是一句听不进去啊。”

这种又大又完整,且纯净度较高的冰球往往难以在家复刻,化得也比较慢,适合配酒,图中冰杯售价为9元/图源:小红书@是石榴也是十六,已获授权

眼下高温已逐渐褪去,冰杯会随着暑气的消散逐渐降温吗?

若参照中日韩网友过往在种种流行趋势上不谋而合的特质,中国年轻人对冰杯产品的热爱,今夏可能才是起点。

而不论是“去心火”也好,“想清醒”也罢,亦或是“图个舒服,图个乐子”……

生活中,需要“透心凉”的刺激来清醒一下的时刻越来越多。

未来冰杯或许不止在夏天流行,而是将成为贯穿年轻人日常的“饲料伴侣”。


月收入破3万是个什么等级和感觉?

月入三万代表你的能力和等位,等级来说应该是社会上等层次,至于感觉嘛,这个因人而异,不过高兴,很爽肯定是首位。

月入3万,在这个地位你会更加的努力工作,思考未来的格局,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规划,同时也代表了自身的素养较高。

举个例子吧,月入3000的人,在思考这个月买什么,看到喜欢就买什么,月入的人在考虑,工作做了这么多差不多合适了吧,月入的人在考虑,今天工作完成了,我感觉这里还需要改一下然后自觉加班,以此类推,月入3万考虑的范围更广,同时也更加努力,不满足于现状。

人有多少钱才算不穷不富的中产阶级?

在中国,到底什么才算中产阶级?这几年来,争论从来没有停过。

《经济学人》曾撰文称,个人年收入6万元以上,便可称作中国的新兴中产。 《福布斯》杂志估算,中国中产人数已超两亿。

对此,全国网民热议纷纷,前段时间有好事群众称,在北京,房产存款加起来不破亿,算不上中产。 最近又有媒体宣称,不能想买什么房子,就买什么房子,就不算真正财务自由的中产。

这无疑是夸张了。制定此类标准的编辑,很难说没有酸葡萄心理——既然我当不了中产,那就索性把门槛抬高些,让全国九成民众都成不了中产!

但也由此可见,关于中产的定义,水涨船高,群众意见分歧很大。

截至2017年9月,“中产”似乎已成为一个骂人的词汇——谁都不敢自称中产,谁都怕戴上中产的桂冠。

闲来翻翻老书,发现上一个敢于自称“中产”的中国人,竟已是三百多年前的事了。

估计是怕留下骂名。 这位自称中产的人士,名不详,只留下了姓氏——她姓史,人称史太君。 还有个更为人所知的绰号,叫贾母。

贾母自称中产阶级,是在《红楼梦》的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

这一回里,书中写道:贾府开元宵夜宴,除吃喝外,免不得请些说书先生来助兴。其中说了一出《凤求鸾》,因落入才子佳人的俗套,兼犯了王熙凤的名讳,贾母便带头将其批判了一番:说,这些才子佳人戏,都庸俗得很,什么男方霸道总裁,女方大家闺秀,见一眼便爱到死去活来,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些礼节都不顾了,实在是不像话!

批评完剧本后,贾母又将编剧损了一通,大抵是说,这作者出身低微,只会瞎编乱造,“……何尝他知道那世宦读书家的道理!别说他那书上那些世宦书礼大家,如今眼下真的,拿我们这中等人家说起,也没有这样的事,别说是那些大家子!”

贾母的意思是说,像贾府这样的中产阶级,都知道才子佳人戏是下流之作,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别说那些真正的上流社会了,恐怕听起名字,也要嫌脏了耳朵。

往前推三百年,往后推三百年,这恐怕是中国第一位,胆敢自称中产阶级的有识之士了。

既有贾母作为对标,那么,假装中产阶级的标准,也就昭然若揭了。 按贾母的第一条规矩,喜爱才子佳人戏的,必定算不上中产阶级了。

不仅是这些滥俗的爱情剧,贾母看不上眼的,还有那些闹哄哄的音乐。

也是第五十四回元宵夜宴,说过《凤求鸾》后,贾母又令戏班子唱了一出《牡丹亭》,特意嘱咐,背景音乐只用提琴和管箫合奏,笙笛一概不用。

同为中产阶级贵妇的薛姨妈很是诧异,说,这戏她听了几百回,从没见过只用箫管这么朴素的。

贾母淡淡地怼回去,这只是听戏者个人爱好罢了,有什么奇怪的?

言下之意,是薛姨妈不懂得欣赏。 于是乎,一下就从中产阶级跌落到了暴发户的层次。

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中产阶级的贾母钦定了:喜欢那些闹哄哄音乐的人,肯定算不上中产。 每周守在屏幕前欣赏《中国有嘻哈》的观众,很不幸,可能从此就被踢出了中产阶级的行列。

但他们并不寂寞——同时被踢出队伍的,还有撑起大热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6亿票房的,数千万的无辜购票群众。

很多男青年尤其无辜。 他们不曾想到,不过陪着女朋友去电影院看了场《小时代》,竟然就一辈子与中产身份擦肩而过了。

所以,在文艺审美方面,中产阶级务必要向老祖宗看齐:清丽、优雅、脱俗。 才子佳人戏是看不得了,小众文艺片儿才是上上选。 闲来无事不可在家跟着动次打次翩翩起舞,去国家大剧院,正儿八经地听出歌剧,才算明智之举。

说到假装中产的第二条,标准,则是家中的保姆问题。

众所周知,中产阶级夫妻工作都很忙。 偶尔挤出来的闲暇时间,还要赶着看话剧、听音乐会、打高尔夫球、去冰岛旅行,实在没有时间料理家务。 因此,聘请保姆,势在必行。

说到保姆,看看《红楼梦》,光是荣国府里头那一水儿的奴仆,就够让多少自称中产阶级的大城市人自惭形秽。

荣国府里的主子们,每人身边都有固定奴仆六七人。 这还不算,重要的是,荣国府的仆人们,向来以待遇高、福利好而闻名。 林黛玉头回进贾府时,看见几个三等仆妇,心里便感叹,这吃穿用度已是不俗。 至于有头有脸的高等奴仆,更是比主子们差不了多少。

比如香菱。 她在和大观园的女孩子们玩闹时,身上穿的石榴裙被污水弄脏了,怕被薛姨妈教训,很是担心。 宝玉劝她,不怕,袭人也做了一条一模一样的裙子,先穿上袭人的便是了。

要知道。 这石榴裙可不是普通服饰,是实打实的贵妇裙——这裙子的颜色,是用新鲜的石榴汁子染成的。 工艺复杂,又容易掉色,穿不了三两回,便要作废。 武则天当年写给唐高宗的情诗《如意娘》里,便说:“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皇上宠妃穿的裙子,价值可想而知。

然而这《红楼梦》里,石榴裙不仅大主子有,小主子有,连袭人这样的大丫头也有。 可见贾府奴仆的福利之好,究竟好到了什么地步。

换到我们的北上广,这便是说,请保姆月嫂还不算,起码要一口气请上三四个,那才叫迈入了中产门槛。自然了,想要当真正的中产,必然要给保姆们开出万元月薪,购置周身大牌才像话——女主人背爱马仕,保姆怎么也得配个LV才像话吧?

前段时间,有消息称,北上广将规范保姆市场,尝试合法引进菲佣,月薪可开到一万多。 一石激起千层浪,无数吃瓜群众纷纷留言说,太贵了!如此不懂得善待下人,可见他们也是不配假装中产了。

当然,要一口气请上三四个菲佣保姆,家里房子小了可不行。

荣国府究竟有多少房间,这里不一一细说了。 只看《红楼梦》里第二回写道:“……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可见这面积绝不会小。

《红楼梦》第三回写林黛玉初进贾府,借一双小孩子的眼睛,为我们道出了荣国府究竟有多大:七拐八拐走了好多门,才终于见到了贾母;七拐八拐又走了好多门,才终于跟邢夫人到了偏院;等从偏院回去拜访王夫人,小黛玉已是走不动了,需要乘车,才又回了荣国府,拜见王夫人。

这还只是府邸,更别说为元妃省亲修建的大观园了,光是量地,就有三里半之远。 连见惯皇家奢华的贾元春看了,都禁不住连连摇头,太奢靡了。

谁说生了姑娘,丈母娘就能把买房的责任推去男方呢?若不把家里拾掇得大些,怕是嫁出去的女儿,也不太好意思回家走亲戚了。

为拍摄87版《红楼梦》,河北正定县曾搭起个荣国府的实景:占地两万两千平米,建筑面积四千七百平米,总计二百一十二间房——不过因为搭建于1987年,整个荣国府造价也仅350多万人民币而已。

当然,那个时候,北京房价也才几百块一平。 按市价来比,这房龄四十年的荣国府,如今怎么也得上亿了。

因此我们可见,早几百年前,老祖宗就为“中产阶级”立下了标杆:住千平豪宅,雇百十佣人,看高雅戏剧,这才能成为一个有底气的“中等人家”。

这一竿子,可不知要打翻多少船的人了。

许许多多的都市中产,就被这些莫名其妙从天上飞来的竿子,打得找不着北。 人说年入一百万才算中产,他们焦虑了;人说资产上亿才算中产,于是又焦虑了——永远不知何时才是个头儿,永远不知怎么样才能保持住自己的身份。

在别人的指指点点中,许许多多的中产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总是活在恐慌里头。 殊不知,适可而止,有时往往是最好的。 住不起上亿的豪宅,买个千万级的品质小区,伸伸手难道会够不着吗?

中冶置业在北京打造的中冶·德贤公馆,就是满足品质生活需求,为中产精英们量身打造的上佳地产之选。

中冶·德贤公馆位于京城南四环,与故宫中轴线龙脉交汇,名副其实的属于中产者的城市豪宅。

目前在售186、215平大三、四居,完美满足三代同堂特别是二胎时代家庭大空间需求,毫无捉襟见肘之感。 目前,项目已是精装现房,即买即住。 科技绿色住宅建筑标准下,除霾新风系统,保证家人健康生活。

在北京房市柳暗花明的2017年,早些下手,就是把握了下一波晋升中产精英的入场券。 莫让今天的全款,变成明天的首付。

再过三五年,那时的媒体该如何定义“中产”二字,可能会远远超出我们如今的想象。

手中要有房,心里才不慌。 忘记当年秦可卿是如何叮嘱王熙凤的么?切记要在宗祠四围多购田产,以防万一。 王熙凤应倒是应了,可惜没有下手执行——荣宁二府最后树倒猢狲散,连个最后依托也没有,教训可谓非常惨痛了。

新中产阶级收入标准

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我国住户存款在2021年增加了近10万亿元人民币。 在14.13亿人口中,人均存款数为元。 进一步以5亿户家庭为单位计算,户均存款达到20万元。 在我国的社会结构中,中产家庭占据了60%以上的比例。 中产阶级的收入主要满足日常生活消费,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整体消费水平。 随着中产家庭的增多,社会稳定性也得到提升。

以下是按照年收入划分的新中产阶级收入标准:

第一级别:

年收入在1万元以内,属于“赤贫”状态。 这类家庭往往缺乏劳动力或者劳动力较少,且可能缺乏上进心。 例如老王一家,每月领取低保,年收入有限,面临基本的温饱问题。

第二级别:

年收入在1-3万之间,属于“很穷”的状态。 这类家庭劳动力较少,可能有体力劳动者和大额支出。 例如老谢一家,虽然有部分收入来源于果树和公益性岗位,但仍需面对妻子医疗和女儿教育等大额支出。

第三级别:

年收入在3-8万之间,属于“穷”的状态。 这类家庭至少有两个劳动力,至少有一人从事技术工作。 例如老周,虽然家里有果树收入,但主要依赖外出打工的收入,面临一定的生活压力。

第四级别:

年收入在8-15万之间,可归为“小康”家庭。 这类家庭一般拥有稳定的工作,以三口之家为主,职业多样,如公务员、老师、医生等。 例如小马一家,虽然面临孩子兴趣班和房贷等支出,但仍有部分储蓄。

第五级别:

年收入在15-80万之间,属于“中产”阶层。 这类收入者往往是国企中层管理层、市级以上公务员或软件开发工程师等岗位,月薪普遍在1万元以上。 如小阮作为软件开发工程师,年收入20万以上。

第六级别:

年收入在80-100万之间,属于“高产”家庭。 这些家庭主要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年薪计算单位较高,可能是集团公司的重要部门负责人或工程承包者。

第七级别:

年收入在100-300万之间,属于“小富”状态。 这些往往是公司极少数高层核心人员、小公司负责人或在某一市场具有垄断地位的经营者。 如老赵从事工程代理,年收入200多万。

第八级别至第十级别的收入标准分别为年收入在300-500万、500-1000万及1000万以上,分别属于“中富”、“豪”和“巨富”阶层。 这些家庭的收入往往与公司规模、行业地位及投资领域紧密相关。

纵观这些家庭的收入情况,可以得出结论:家庭收入取决于劳动力的数量以及所从事工作的价值。 对于普通人而言,通过读书提升劳动价值是最有效的途径。 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机遇,而了解和认识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地规划个人及家庭的未来发展之路。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16180.html
撑杆跳金牌得主杜普兰蒂斯将与400米栏银牌得主沃霍姆进行百米
瑶芯微 小巨人 从科创孵化器跑出来的第三代半导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