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再深化 锚定现代化 加强产教融合 人才快速成长

改革再深化 校企 人才培养模式

工作刚满一年,王添宝不仅带了8名学徒,今年5月还晋升为自动化工程师。

“王添宝成长快,离不开职业教育改革。”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人事处处长商凯涛说,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让王添宝这样的年轻人“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即能胜任”。

王添宝的母校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国内首所应用技术大学,也是天津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缩影。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通职业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和技术更新中找准定位。

王添宝就读的机械电子工程系,设立于2020年。天津坚持专业设置跟着产业动态走,近年来新增备案专业60个,紧密对接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及现代服务业,同时撤销不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20个。

课程上,理论和实训比例是1∶1。在校4年,除了学习理论知识,王添宝一头扎进院系打造的缩小版企业生产车间,不断精进实操技术。

人才培养如何适应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张继东的答案是:“根据企业和行业的发展需求设置课程内容,开展教学改革。”

大国工匠是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职业教育就是培育工匠的沃土。

大四时,王添宝参加了由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荣程钢铁集团、天津海河教育园区管委会联合开办的“工程师涵养班”,由学校老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教学。

“这是对过去订单班合作机制的深化改革。”在张继东看来,以前是企业提出个别需求,学校提供技能人才培训,“去年我们将经验做法完善固定下来,与政府部门、企业合作,形成制度化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效果怎么样,实践见分晓。王添宝进入荣程钢铁集团后,赶上新部门成立、新设备调试。设备生产厂家工程师现场讲解如何安装、编程、调试、运维,让过去习惯手动质检的老工人犯了难。

人才快速成长

“我来试试。”王添宝会编程、上手快,并把实操经验编写成设备使用指导文案,方便新手快速入门。今年5月,表现优异的他由初级工程师晋升为自动化工程师。

多业联动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以区域产教联合、产业链产教融合为特点的产教融合新型组织形态……作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天津近年来建设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培育单位6个、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193家,在体制机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平台载体建设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今年以来,《天津市职业教育条例》《天津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促进条例》先后施行。

政策持续发力,改革持续深入。“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写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天津市教育委员会职业教育处处长李力表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下一步将坚持行业办学特色不动摇,聚焦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推进职业教育与天津现代产业体系深度融合。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16日 01 版)


聚焦类型定位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 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离不开高质量发展的职业教育。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趋多样,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以法律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明确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层次和形式的职业教育,着力提升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而非层次教育的“官方认证”,过程艰辛、意义非凡,是转化职业教育认知、提升职业教育地位、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能力的逻辑起点。 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就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关键在于深化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服务区域、服务行业,全面提高技术技能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接地气;要加强与普通教育的沟通,深化中高职贯通培养改革,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理念。 职业院校学生通常在入学前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普遍缺乏自信心,因此要加倍予以呵护和培养。 职业教育不仅要教学生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素养与职业习惯,培养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断激发他们的职业热情和创新创业激情,使他们能够高质量就业,并通过优异的表现获得社会尊重。

创新“扬长教育”实践。 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与制度举措,厘清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基本区别和主要联系,明确了发展目标、创新了发展范式,促进了量的累积与质的飞跃。 同时,反复强调职业教育的地位,不断出台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某种程度上折射出职业教育满足经济社会需要的作用发挥得还不充分、与人才市场的供需还不适配的问题。 随着职业教育政策实施,职业院校的生源也更趋多元化,通过实施以个体长处为基点、以激励为核心、以情感为介质的“扬长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个性发展,具备“硬技能”;通过“以长促全”,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具备“软实力”,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最终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

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并非单纯增加或减少供给,而是矫正要素配置的扭曲状态,核心是生产要素的激活。 同理,职业教育改革应当不断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以此促进创新发展。 要进一步探索与完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服务社会和个体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 首先要在课程设置上增加有效供给,满足多样性需求,打破专业壁垒,开发更多适合学生潜在优势和能力发挥的课程,减少纯知识性课程及其内容的比重。 其次要开辟更多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在兴趣小组、社团和大量社会实践中找到兴趣点与兴奋点,在活动中实现自己价值和能力的提升。 再其次要因材施教,改变教学管理模式,打破标准化流水线式的培养模式,推行柔性教学和弹性教学模式,采用小班制、导师制等,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最后要改变教学方法,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变生硬的灌输为激励式、参与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引发数字化转型革命,新制造、新零售、新金融等商业模式引发生产与消费革命。 职业教育要把握形势、顺应趋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结合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岗位强化专业设置与建设,进行课程体系研发,增强学生的创造力、技术力、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能力,为学生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为党和国家源源不断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工程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工科教育的现状规模: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规模快速增长,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工程教育“三分天下有其一”,地位举足轻重¹。 在学总人数占所有本科生的34%、全球工程教育总规模的35%。 质量: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工程教育国际化迈出了重要的步伐。 我国已经踏上了从高等工程教育大国迈向高等工程教育强国的新征程。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工程技术人才,涌现了一大批行业领军人才,支撑了第一制造大国的建设发展。 改革: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加速发展,先后推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努力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模式,涌现了包括“天大方案”、“华南理工大学F计划” “北大新工科规划”等典型经验。 同时,也在布局建设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储能技术学院等,推动工程教育再深化、再出发。 我国工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理科化”:一些工科专业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和论文发表,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些学生缺乏动手操作和创新设计的机会和经验,无法接触到真实的工程项目和产品 。 一些教师也缺乏工程一线的经验和视野,无法引导学生解决真问题。 “同质化”:一些工科专业缺乏特色和差异化,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一些课程和毕业设计的内容和形式过于雷同,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一些学校也缺乏与产业界的深度合作和交流,难以跟上技术变革的步伐。 “评价机制”:一些高校在招聘和考核教师时过于依赖论文数量和质量,而忽视了教师的工程能力和实践经验。 一些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时过于追求论文的影响因子,而忽视了工程问题的价值和意义。 一些学生在学习和就业时过于受到排名和分数的影响,而忽视了工程素养的培养。 我国工科教育可从哪些方面完善 加强实践教学:要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创新设计的机会和经验,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工程项目和产品,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要鼓励教师走出实验室,走向工程一线,了解产业界的需求和挑战,引导学生解决真问题。 推进交叉融合:要打破传统的学科专业壁垒,推动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要加强与产业界的深度合作和交流,建立有效的联合培养机制,促进科研资源、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 改革评价机制:要建立符合工程教育特点和规律的评价考核体制,不仅考察论文数量和质量,还要考察工程能力和实践经验。 要注重工程问题的价值和意义,不仅追求论文的影响因子,还要追求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要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职业道德,不仅关注排名和分数,还要关注社会责任和发展前景。

关于职业教育的论文

目前,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中,发展职业教育对于开发劳动力资源,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职业教育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职业教育的论文篇1

试论职业教育新常态

[摘要]职业教育是中国经济跨入新常态的重要基石,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新常态。 以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为标志,中国职业教育进入了新常态。 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呈现着两个新特点,蕴含着两个新动力,催生着两个新局面。 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仍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需认真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新常态;含义;标志;任务

自2014年5月首次以“新常态”来描述当下的中国经济以来,“新常态”一词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研究的高频热词。 尤其是当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了系统性阐述,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在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同时,职业教育必须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必然也要进入新常态。

一、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的含义

什么是“新常态”?从字面上看,“新”就是“有异于旧质的状态和性质”;“常态”就是平常的、正常的状态,也即时常发生的状态。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新常态就是凸显新特征,蕴含新动力,催生新局面。

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呈现着两个新的特征。 其一,职业教育发展从追求数量增长转为更为重视品质提升,从注重规模扩张转为更为强调内涵建设,由过去的更快更大转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更好更强。 其二,创新发展成为职教发展的主旋律。 面对新的情况和问题,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 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要进一步创新职业教育的思想观念、发展战略、发展模式、体制机制;要不断深化改革,适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实现专业提升、产教深度融合;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自身优势,主动为行业转型发展服务,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蕴含着两个新的动力。

首先,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处于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步人新常态,经济增速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驱使社会加大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要求更加重视中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职业教育今后更多把资源配置和工作中心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从而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其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能源革命蓄势待发,信息技术催生的教育革命对职业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化、在线化日益普及深化,这必将促进职业教育从职前延伸至职后,从职业岗位需求延伸到生活需求,从而形成全程化、多元化的职业教育。

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催生着两个新的局面。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为此,国家正努力打通从中职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实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衔接行动计划,推动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藉此,构建科学合理的职教体系,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这是其一。 其二,实践证明,市场和社会决定着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而社会资本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源头活水。

这就要求有关单位和部门认真落实国家政策,进一步敞开社会力量办学的大门,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兴办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 与此同时,职业教育也将更加对外开放,中外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和深入。

二、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的标志

2014年6月23日―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中共中央、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务院在会前接见与会全体代表并讲话。 这是时隔九年之后我国召开的又一次全国性的职教会议,会议前一天,《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公布,会议闭幕当天,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此次会议及其前后的相关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新时期中央关于职业教育的功能新定位、形势新判断、工作新部署。 会议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阐述了现代化职业教育的新功能,回答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上顶天,下抵地,范围广,力度大。 会议的召开,意味着职业教育改革拉开了新帷幕,标志着新时期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由此中国职业教育走进了新时代,步入了新常态。

新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人们群众的需要。 会议认为,新时期职业教育不仅要为学生即将从事的职业做好准备,而且要使他们有自尊、有目的的生活。 由此,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首先受益的是学生,其次受益的是职业教育体系本身。 随着“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职教也是抓发展、抓职教又是抓民生、抓职教就是促就业”意识的逐步强化,职业教育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黄金期,这对于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完善现代职教体系必将产生重要作用,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长远竞争力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压力与动力相伴,机遇与挑战相随。 在旧习惯仍惯性运行下的今天,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必将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 能不能适应新常态,能不能让新常态逐渐走向成熟,今后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一)处理好发展速度与质量提升之间的关系。

职业教育与其他事物一样,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个统一体的主要方面是不同的。 在过去一段时间,量的扩张是职教发展的主要方面;而在职业教育迈入新常态的今天,质的提高就成为主要方面。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又受到多种条件的束缚和制约,因而当今职业教育仍需追求一定的速度,保持适当的规模,过慢的速度,过小的规模,不是新常态的固有之意,但另一方面,当今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和条件都不同程度发生了改变,不以结构优化和质量提高为基础与前提的高速度,不仅不能够长久保持,而且会给自身发展带来危害。

新常态,发展要有新思路,要树立没有质量的发展是浪费,没有效益的速度是后退的意识,破除单纯追求速度、不重质量、不讲效益、不顾代价的思想,充分认识新常态下现代职业教育肩负的使命,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努力以更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服务于更高质量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落实好2014年全国职教会议精神。

此次会议科学总结了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对新常态下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全面安排和部署。 会议的精神重在落实,贵在行动,现在要做的就是要以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姿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吃透精神,压实责任,把办好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解决好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能,大力培养一大批新型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同时,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 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积淀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把学生的品行操守看得比一纸分数更重要,把学生的人文素养看得比考试成绩更重要,把育人看得比育才更重要。 教育将不再以“分”为向导,以片面追求教育的GDP为目标,而是基于“人”的哲学考量与追问,把培养一个个精神独立、人格完整、品德高尚、懂得担当,能够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作为己任。

(四)构建好科学合理的现代职教体系。

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最为密切。 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必须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是创新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 通过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建立从初级到高端的技能人才完整培养链条,畅通各类技能人才成长成才渠道。

二是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深化师资培养改革。 坚持把师德教育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建立教师动态管理机制,实施名师培养计划,大力提升双师型教师所占比重。

职教

三是统筹发展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使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使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学生的双向流动机制,大力推动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 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职教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和实施社区教育发展计划,加快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开放衔接。

四是优化职业教育空间布局,科学安排资源配置。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打造品牌、突出特色、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按照依法治教、有序发展、先易后难、整体推进的原则,合理安排职业院校区域布局、城乡布局。

围绕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各地自身实际,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努力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的论文篇2

浅析职业教育信息化

摘 要:将传统职业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化的职业教学方式进行对比,充分介绍了信息化之后职业教育发生的变化。 提出信息化课堂与实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方案,展望了未来信息化职教教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信息化;职教教学改革;多媒体课堂;多媒体实训教学

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爆发,计算机、网络逐步进入千家万户,而职业教育也逐步走进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等与课堂相结合,展现出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无法实现的教学过程,人们所熟知的职业教育在新技术的引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信息化引领的改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以及分组讨论等是常见的教学手段。 信息化职教教学则引入了更多的教学方式。

锚定现代化

情境式教学:无论是哪门学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永远的话题,所以上课的前几分钟导入环节才显得尤为重要。 信息化可以为学生创设逼真的学习情境,大场景导入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还原真实的操作过程,帮助学生获得示范性的知识。

启发式教学:幻灯片、音视频的运用提供了直观形象的素材。 学生对于这些感官信息的理解能力要远远大于对数字、文字等抽象事物的理解。 信息化使得教师在与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可以对其中的难点和不同观点进行引导,通过提供在线答疑和参考资料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训练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 这种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发现式教学:在许多实训课或者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中,学生往往根据教师的示范在具体的设备上操作练习。 过程单一,且容易受到设备数量的限制。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所开发出来的许多多媒体教学软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良好的人机交互让学生可以自主学习,通过犯错、错误反馈、错误纠正的过程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信息化的课堂教学

在多媒体越来越普及的现在,大部分学校已经为每一个教室配备了信息化的设备,课堂教学也在向信息化转型。 但是大部分职业学校的教师对多媒体的应用还停留在使用一个简单的ppt代替板书,或者简单播放一段视频上。 如何利用信息化设备的优越性来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个职业学校教师需要研究的问题。

教学用的ppt或者flash课件是信息化课堂的重要体现之一。 课件可以把文字、音视频、动画、小游戏、网页等多媒体元素融于一体,从而帮助师生更好地理解重点、克服难点。 课件不是书上内容的生搬硬套,不是把板书从黑板上简单移到电脑上。 通过对多媒体素材的适当选取与呈现形式的适当安排,可以不时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学会精心设计课件,以学生的视角安排学习流程,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视频的应用是信息化课堂的直接体现。 许多学生无法亲身经历的场景可以通过视频来展现,因此,有许多老师喜欢用视频来创设学习情境。 也有一些实训课的老师,将实际的操作过程播放给学生看,从而代替实际的展示,解决了人多看不清,无法重复展示的问题。 更有学校将视频与网络摄像头相结合,将企业引进校园,直接将企业现场视频转入课堂,由专家现身说法,为学生答疑解惑。

除了视频之外,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也是传统课堂中没有的。 计算机的普及导致各种仿真软件层出不穷,由于市面上大部分的软件偏重于实际应用效果而不是教学,专门针对教学的软件也逐步被开发出来。 教学软件的优势在于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 完备的帮助系统几乎可以完全取代教师的功能,优良的交互性能可以将仿真现实环境的图像、声音、语言等通过人机接口作用到用户的感官,再针对用户的反应做出及时的反馈,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用户可以通过不断地使用软件获取知识,加强技能的练习。

另外,教学软件也打破了传统课堂链式的教学流程,不同学力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选择相应的模块学习。 在一堂课结束之后,学习进度可以保存,以便之后继续。 而学习的效果也可以实现即时的评价并反馈给学生与教师,让学生可以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也让教师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充分的了解,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因材施教。 在最后进行课程评分的时候,也实现了过程性评价,不以一次考试决定成绩。

最后,网络的普及将课堂从教室延展到了课外。 不仅教师有教案,学生也开始有学案,在上课之前就了解课堂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课堂的反应能力。 网络通讯软件的使用使得师生之前再无隔阂,师生实现网上交流,答疑解惑、畅所欲言,网络对收发作业也提供了便利。

三、信息化的实训教学

大多数理工科科目都有理实一体化课程,在实验室中通过实际操作锻炼技能。 在传统实训教学中,一般理论部分先由教师讲解,然后教师展示,最后学生自行操作练习。 其中暴露出来许多的问题,例如,理论部分学生理解不够透彻;在展示的环节由于学生数目众多,难以做到人人看得清楚明白,且几乎不可重复;在练习的时候又容易受到设备台套数的限制,一旦学生遇到问题,教师无法及时做出响应。

信息化的实训教学通过引入多媒体的手段解决了这些问题。 教师可以制作一个简短的课件,利用动画、视频等资源讲解抽象的概念。 在展示阶段,一段事先录制好的视频可以代替教师展示操作的全过程,清晰直观,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看见,并且可以反复播放。 仿真软件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操作不熟练、设备台套数不足的问题。 一部分学生可以首先在仿真软件上练习,熟练的学生再到设备上实际操作,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降低了出错概率。 除了解决传统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数字”还为实训教学带来许多新的变化。 由于教学软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教师的工作,学生的学习与操作过程变得更加具有灵活性。 集中体现在:

构想性,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新,实训教室变成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做的课堂,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及时得到需要的辅助指导;

重复性,操作过程通过软件的适当引导形成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每一次循环学生都可以反省,自己把握自己练习的进度,在反复的练习中不断提高;

协同性:通过人机交互、人人交互,学生交流的对象不再限制于教师,学生可以理解虚拟用户的需求,许多项目可以设计成必须具备协同操作能力才能完成的训练。

信息化进入职业教育的领域对探索和发展现代教育思想、提高教育技术水平、改善实验实训环境、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职教教学信息化也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何加强网络资源的建设,建立起学校之间可以共享的教育资源平台;如何进行教学平台的设计,推广教师空间与学生空间的普及,让师生之间的交流如同使用微博一样成为习惯;一些先进的技术,例如,半实物技术、虚拟技术正在蓬勃发展,其成本投入相对也比较庞大,要不要将这些技术引入职业学校,如何将这些技术引入职业学校?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在信息化技术的推动下,职业教育还会向网络学校、虚拟教育等方向发展,职业教育也会更加完善。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职 业教 育的论 文”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16969.html
看 钱 美国婚恋市场向
重磅微视频丨从漓江看见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