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造 全球新贫民

对美国滥施单边制裁的批评还在持续。

近日,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名律师致信拜登,呼吁美国停止使用单边经济制裁,称这种工具相当于对平民的集体惩罚,且违反国际法。

长期以来,美国精于运用经济制裁作为外交手段。如信中所言,“集体惩罚是当今美国外交政策的标准做法,其形式是广泛的单边经济和金融制裁。”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陈凤英对三里河表示,当前律师关注的美对华制裁政策焦点在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今年4月宣布,启动对中国在海事、物流和造船业的“301调查”,目前在征求意见阶段。

“同为WTO成员,同样享受最惠国待遇,关税问题应该进行双边协商。美国在已经对华实施关税的基础上,继续追加关税,需要从历史和理性角度看待问题的严重性。”

大选之年,美国又盯上这三个领域,无疑是为了争夺选票。美国钢铁工业遍布宾夕法尼亚等摇摆州,这些“铁锈地带”的蓝领工人正是共和党和民主党缠斗的票仓。

这不是两党第一次打加征关税的“中国牌”。但历史显示,往往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美国消费者首当其冲。据穆迪公司此前推算,美国消费者承担了对华加征关税92%的成本。

美国产业界也要买单。港口起重机从零税率提高为25%后,美国港务局协会表示,这将使港口运营成本陡增,影响既有扩建和投资项目。

美国政府保护就业的承诺亦未能兑现。最新就业报告显示,美国7月非农就业人数增加12万,大幅低于分析师预测的20万,失业率则升至2021年10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当前,美国抗通胀之战仍在进行中,债务持续野蛮生长,国债总额更突破35万亿美元。反噬已现,美国政府却越来越难摆脱对制裁的依赖。美国《华盛顿邮报》证实,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实施制裁最多的国家。

更深层次、更具危害性的影响也在发生。从全球视角看,制裁措施可能造成经济紊乱、饥饿以及药品和必需品供应减少。人道主义组织表示,制裁加大了援助平民的难度,导致委内瑞拉、古巴和其他国家的不稳定和贫困。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迪娜·楚瓦拉表示,美国并不认为自己与被制裁国家处于战争状态,但美国干的事情即使在战争背景下也被认为是非法行为。

这便是致拜登信中所强调的,虽然使用制裁不同于常规战争,但“对平民的集体影响可能同样具有滥伤性、惩罚性和致命性”。

在全球挥舞制裁大棒的美国,不仅伤害无辜平民,不断制造新的贫民,自身也无法避开保护主义的“回旋镖”。面对汹涌的反对声浪,美国当临崖勒马、迷途知返。

(“三里河”工作室)


美国历史多久

美国历史 - 简介美国全称美利坚合众国,国土主要部份位于北美洲的中央。 面积 937.2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20,居世界第 4位。 由本土48个州,一个直属区(哥伦比亚特区)和阿拉斯加、夏威夷两个州组成。 人口为2亿3930万人(1985),其中白人为万人,黑人为2850万人,讲西班牙语人为1760万人(其中60%为墨西哥人)。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人种为 360万人,印第安人为 140万人。 宗教信仰以信奉基督教新教各教派和天主教为主,教徒共 万人,新教徒为7870万人,天主教徒为5228万人,犹太教徒为405万人,其他教徒714万人。 通用英语。 首都华盛顿。 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北美洲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 16~18世纪,北美洲成为正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西欧各国争夺殖民的地区。 在北美洲,法国人建立了新法兰西(包括圣劳伦斯流域下游大湖区,密西西比河流域等处);西班牙人建立了新西班牙(包括墨西哥和美国西南部的广大地区)。 从1607年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 到达殖民地的大多数是西欧贫苦的劳动人民,也有贵族、地主、资产阶级,以英国人、爱尔兰人、德意志人和荷兰人最多。 移民中有逃避战祸和宗教迫害者,有自愿和非自愿的“契约奴”以及乞丐、罪犯;还有从非洲被贩运来美的黑人(见英属北美殖民地)。 1607年,英国建立了第 1个殖民据点──詹姆士城。 1620年,一批清教徒乘“五月花”号船来到北美,建立了普利茅茨殖民地。 北美独立战争英国对北美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政策。 英法为争夺海上霸权和掠夺殖民地而进行的七年战争,以英国胜利告终。 英国在北美接管了加拿大,控制了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 在七年战争前,英国虽颁布了一系列重商主义的航海法、贸易法、工业法,限制北美殖民地经济的独立发展,但当时英法矛盾甚于英国和殖民地的矛盾,英国还要利用北美殖民地的人力、物力来抵抗法国,因而执行不力。 北部殖民地商人通过与西、法所属西印度群岛进行走私贸易,获利甚巨,促进了北部殖民地工商业发展。 七年战争后,英国对北美殖民地全面加强控制,宣告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为王室产业,禁止殖民地人民染指;并征收重税,严厉缉私,限制殖民地人民的经济活动。 18世纪60年代中,英国颁布糖税法、印花税法(见印花税条例),唐森德税法等法令,严重地损害了殖民地各阶层人民的经济利益。 从1619年弗吉尼亚建立议会起,各殖民地相继成立议会,与英国相抗衡,1765年 9个殖民地举行抗议印花税大会,掀起反抗怒潮。 18世纪70年代英国进一步执行高压政策,1770年波士顿惨案发生。 1773年通过了茶税法,引起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4年颁布了 5项不可容忍的法令,诸如封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 1772~1774年,各殖民地普遍成立通讯委员会,领导殖民地人民的抗英斗争。 美国历史1774年9月5日,除佐治亚外的各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了第 1届大陆会议,通过了和英国断绝一切贸易关系的决议,继而通过“关于殖民地权利和怨恨的宣言”,同时向英王呈递请愿书。 1775年 4月18日,在波士顿附近的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殖民地爱国者打响了反抗的枪声,揭开了北美独立战争的序幕。 5月,第2届大陆会议召开。 次年 7月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宣布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北美独立战争开始时,由于双方实力悬殊,战争进行了 8年。 到1781年10月,美、法联军攻下英军最后据点约克镇,独立战争基本胜利结束。 1783年英美签订巴黎和约。 北美独立战争是世界历史上第 1次大规模的殖民地争取民族解放的战争,它是由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独立战争时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如大陆军的总司令G.华盛顿、《独立宣言》的起草人T.杰斐逊外交家B.富兰克林、文化战士T.潘恩。 独立的民族主权国家的建成在战争过程中,大陆会议制订了邦联条例,1781~1787年13州组成了邦联国会,宣布成立美利坚共和国,它是一个松散的州际联盟。 1784年“中国皇后”号来华通商。 1786年爆发的谢斯起义,使资产阶级和奴隶主震惊。 他们决心强化中央政权,保护有产者的经济利益。 1787年,在费城秘密地召开制宪会议。 在会议期间,大州和小州的代表经过争论,同意每州均选出两名参议员;在蓄奴制问题上,北部资产阶级对南部种植园奴隶主也作出了重大妥协,默认奴隶制存在,在征税及分配众议员席位方面,南部黑奴均以3/5 的人口计算,最后制定了宪法草案。 这是世界上第1部成文宪法。 1788年6月由9个州批准生效。 根据宪法,美国建成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联邦制国家。 广大人民群众对宪法不附载任何权利法案感到不满,掀起抗议运动,由此增加了宪法前10条修正案,于1791年12月,经11个州批准生效。 其中,以“权利法案”著称(见美国1787年宪法)。 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 4月,华盛顿就任美国首届总统。 1792年连任。 1789~1791年间,在国内外政策存在分歧的政治斗争过程中,由财政部长A.汉密尔顿派组织了联邦党,主张中央集权,外交上亲英,控制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国务卿T.杰斐逊派主张维护国内人民民主权利,同情法国革命,组织了民主共和党。 1793年华盛顿在欧洲列强联合干涉法国革命时,采取中立政策。 1794年11月,联邦政府和英国签订了损害美国主权的杰伊条约。 亲英和亲法成为联邦党和民主共和党在外交政策上的分野。 在内政方面,联邦政府制定关税条例,建立银行,稳定经济,但实行不利于贫苦人民的偿还国债、州债的办法,并征收国产税。 当西宾夕法尼亚农民因抗缴国产酒税而举行起义时,汉密尔顿亲自率领部队前往镇压。 1798年联邦党人J.亚当斯政府颁布了 4项摧残人民民主权利的法令,其中“客籍法”是为了驱逐来自法国和爱尔兰的侨民而制订的,“镇压煽动叛乱法”规定对总统或国会以言论、文字“意图中伤”或“加以轻蔑诋毁”政府的人予以惩处。 这些措施激起人民群众的愤慨。 联邦党由此声誉衰落。 1801年,由民主共和党T.杰斐逊任总统。 杰斐逊政府废除了上述 4项法令,削减开支,减轻税收,取消了酒税,鼓励农产品出口。 1803年从法国手中购买了面积达 200多万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 英国一直不甘心丧失北美殖民地。 英舰在公海上继续拦截美国船只,强制征用美国海员。 为维护航海自由,1812~1814年美国进行了第 2次对英战争(见美英战争(1812))。 除海战外,优势在英军方面。 1814年 8月,英军曾攻占华盛顿首府,焚烧总统府及国会。 1814年12月,英美在今比利时的根特签订和约。 这次战争使美国得以摆脱英国政治上的控制,经济上的渗透,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民族主权国家。 美国内战前南北经济的不同发展从19世纪初到内战前,美国领土由大西洋沿岸扩张到太平洋沿岸。 美国经济发生了显著变化。 主要表现在北部、南部经济沿着不同方向发展。 美国北部资产者,在长期对印第安人进行欺诈性皮货贸易和土地掠夺,进行贩奴贸易以及在西部从事土地投机活动的基础上,利用欧洲各国间战争的机会,发展海上贸易,扩大航运业,进行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 在北部,早于1790年在罗得岛就建立了第 1座使用阿克莱特式纺纱机的棉纺厂。 此后,其他工厂陆续出现。 从19世纪初期起,大量资金投放于工商业,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得到发展。 在大力引进西欧科学技术的同时,鼓励创造和发明。 50年代,工业化迅速推进。 186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居世界第4位。 2/3的制造品由东北部生产。 西欧移民大批涌入,并向西迁移,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自由雇佣劳动力。 在南部,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棉花种植园经济不断扩大,由大西洋沿岸各州扩展到得克萨斯境内,奴隶制作为资本主义机体上的赘瘤而发展着。 在西部新开辟的地区,是推广自由劳动制还是奴隶制,南部和北部的代言人争执不休,成为全国政治斗争的主题。 1820年北部对南部作出让步,达成密苏里妥协案,双方争执暂时平息。 美国内战前的外交和政治1823年,美国总统J.门罗发表了“门罗宣言”(见门罗主义)。 反对欧洲列强干涉西半球事务,为美国日后在拉丁美洲进行渗透和干涉提供了依据。 1844年,美国胁迫中国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望厦条约。 1846~1848年,美国发动对墨西哥战争,把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并入美国领土(见彩图)。 1851~1864年,参加镇压中国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并胁迫日本开放门户。 美国历史在政治方面,联邦党在1814年美英战争即将结束时,召集哈特福德会议,图谋分裂联邦,但遭失败,因而瓦解。 联邦党的衰落标志着商业资本开始向工业资本过渡。 1816~1824年,美国进入民主共和党一党执政时期,它代表北部资产阶级和南部奴隶主的共同利益,习称“和谐时期”。 以后民主共和党分裂,政治力量重新组合。 1828年,成立了代表部分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西部边疆农民和沿海城市工人联盟的美国民主党,推选A.杰克逊为总统候选人,杰克逊当选并连任总统至1837年3月。 1834年美国辉格党成立,它代表工商业者和部分种植园主利益。 杰克逊政府以诱骗和武力方式,将印第安人驱逐至密西西比河以西,并制止了南卡罗来纳州借口高关税法而掀起的分裂危机。 杰克逊政府废除了贫民因负债而受到监禁的法令,普及了白人男子的普选权,并进行了一些民主改革,习称“杰克逊民主”。 工人争取十小时工作日的斗争十分活跃,纽约、费城等城市具有专业技术的工人组织了工人政党,参加了地方选举。 1828~1856年,民主党和辉格党成为对峙的两大政党。 除1840年和1848年两届总统竞选由辉格党获胜外,其余各届总统竞选均由民主党获胜。 随着南部和北部两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斗争的激化和黑奴反抗的不断掀起,群众性的美国废奴运动广泛开展。 1840年,主张废奴运动的“自由党”成立。 1848年,废奴主义者,民主党和辉格党内反对奴隶制的分子组织了自由土壤党,以在西部地域建立自由州为宗旨。 1850年,双方经过争执,达成1850年妥协案,同年国会通过严峻的逃奴追缉法(见1850年妥协案)。 1854年国会通过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取消了奴隶州和自由州的地理疆界线,也就使密苏里妥协案随之废除,遭到北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反对,1854年成立了共和党,以反对奴隶制为宗旨。 1856年,民主党J.布坎南当选总统;此时实际上民主党已成为代表奴隶主利益的政党。 1857年最高法院作出斯科特判决案,其法律涵意是使奴隶制的规模推向全国。 1859年J.布朗领导的反奴隶制的武装起义被镇压(见约翰·布朗起义)。 1860年总统选举中,共和党候选人A.林肯获胜。 蓄谋叛乱已久的南部奴隶主集团决定脱离联邦,并于1861年 2月另行成立宣布维护奴隶制的南部同盟。 美国内战以及重建时期1861年 4月,南部同盟不宣而战,占领萨姆特炮台,美国内战爆发。 1862年 5月,林肯颁布宅地法,允许耕种西部土地5年的农民,在缴纳10美元证件费后获得160英亩土地的使用权。 使在西部垦殖的广大农民,站在废奴派一边,孤立了南部同盟。 1863年1月1日,林肯颁布的解放宣言生效,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都被视为自由人,允许参军,短期内即有18.6万名黑人参加联邦军队作战。 美国马克思主义者和广大工人,踊跃参加联邦军队作战。 K.马克思和F.恩格斯的战友J.魏德迈转战密苏里等地,为保卫边疆各州作出了贡献。 欧洲各国工人,尤其是英国工人反对本国政府对联邦政府进行武装干涉的斗争,有助于联邦的军事胜利。 1864年联邦军队占领佐治亚的亚特兰大,将南部同盟截成两段,取得了决定的胜利。 1865年4月9日,南部同盟军总司令R.E.李将军投降。 南北战争以联邦胜利宣告结束。 4月14日,林肯遇刺,翌日身亡,副总统A.约翰逊继任总统。 约翰逊对南部种植园主推行妥协政策。 1865年11月,密西西比州首先颁布“黑人法典”对黑人残酷迫害。 恐怖组织三 K党于1866年成立,对刚获得自由的黑人施以私刊。 在这种混乱局面下,共和党激进派占优势的国会提出弹劾总统案(以缺少 1票未通过),并分别于1865、1868和1870年通过了宪法第13条修正案(宣布在美国奴隶制不复存在)、第14条修正案(黑人被承认为美国公民)、第15条修正案(给黑人以选举权)。 1867年3月,国会通过重新建设南部法案,对南部实行军管。 1867~1877年,南部进行民主重建,各州成立了黑人和白人联合执政的政权,制订了民主的进步法令,14名黑人当选为众议员,两名黑人当选为参议员。 北部资产阶级保守势力力图和南部种植园主势力妥协,恢复南部战后初期的旧秩序,以便全力对付全国日益兴起的工人、农民运动。 R.B.海斯就任总统,标志着民主重建的结束。 1877年黑人在经济上成为谷物分成制的佃户,在政治上仍处于无权地位(见重建时期)。 美国历史美国历史19世纪后半叶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南北战争后,由于南部种植园制度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造船业和机器制造业迅速发展,横贯大陆的4条铁路建成(见彩图),西部广大土地的垦殖,边疆的消失,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扩大。 在中西部、远西部和南部日益开拓进程中,各地区发展了具有本地特点的工业。 外国移民的大量涌入,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使北美能够大规模进行农业生产。 19世纪后半叶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从1860~1916年,耕地面积由4.07亿英亩增加到8.79亿英亩,改良的土地面积扩大了3倍多。 小麦和玉米的产量约增加了3倍多。 农业中大生产排挤和兼并小生产,在工业的北部,表现为农业日益采用集约耕作,在其他农业为主的地区,大农场数字逐渐增加,1900年,美国农产品总数的一半是由 1/6的大农户生产的,形成了美国式农业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美国历史美国历史19世纪后半叶,科学技术领域有重要发明和突破,其中首推电力的应用。 1876年A.G.贝尔发明电话机,1886年T.A.爱迪生制造了电灯,1892年杜里雅兄弟试制成功汽车,1903年莱特兄弟试制飞机航行成功。 电力广泛应用于工业,导致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全面发展。 1880年美国工业在全国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超过农业,工业生产总值,由1860年的世界第 4位,跃居至1894年的首位。 美国已成为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19世纪末美国人民群众的斗争随着生产的聚积和资本的集中,美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人口迅速增加,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对立的两大阶级。 产业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战斗性大大增强。 内战后全国劳工同盟和劳动骑士团两大工人组织先后成立,都以争取八小时工作日为运动目标。 全国劳工同盟还提出“同工同酬”的进步口号;劳动骑士团最初是秘密组织,到1881年公开,成为第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工人组织、并吸收非技术工人、妇女、小业主和农民参加。 1884年美国与加拿大有组织的行业工会与劳工联合会(美国劳联的前身)成立,曾经通过要求在1886年5月1日实现八小时工作制,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决议。 资本主义生产迅速发展,促使劳资矛盾进一步激化(见美国劳工组织)。 1877年7月,西弗吉尼亚和宾夕法尼亚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随即波及全国各重要铁路线,出现了美国历史上第 1次大规模的全国性罢工。 1886年5月1日,35万工人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举行示威游行,5月3日晚,发生了芝加哥秣市惨案,因此1889年第二国际巴黎大会上,通过决议,规定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 1892年卡内基钢铁公司降低工资,激起霍姆斯特德钢铁工人的罢工。 1894年退伍军人J.考克西率领失业军向华盛顿进军;7月,因普尔曼公司拒绝工人合理要求,工人举行罢工,中西部铁路陷于瘫痪。 上述罢工和“进军”都遭到镇压。 19世纪末20世纪初,涌入美国的新移民多来自东南欧各国,他们或在城市作工,或在新兴基础工业充当非熟练工人。 劳联不顾工人结构的这种重大变化,仍坚持只组织熟练工人的行业工会,执行和企业主妥协政策,漠视未组织起来的广大工人和黑人的利益。 1905年,一个新型的按产业原则组成的左翼工会──世界产业工人同盟成立,组织了非熟练工人、西部的流动工人和东部的新移民工人,包括妇女、黑人和华工;该同盟的战斗力很强,多次领导了争取提高工资、改善待遇的罢工斗争。 由于它不断遭受镇压,并逐渐浸染了无政府工团主义思想,20年代初解体。 19世纪后半叶,美国农业虽有巨大发展,但由于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和农业危机,多数农民陷于困境,从6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农民先后进行农民协进会运动、绿背纸币运动、农民联盟运动,展开反对垄断组织的剥削与中介商人压榨的斗争。 1892年,以中西部和西部农民为骨干的全国性的第 3党──平民党组成,要求进行经济、政治改革,并参加了总统竞选。 1896年平民党和民主党联合参加总统竞选,它的政纲部分由民主党吸收,至1900年,平民党解体。 城市中产阶级中进步人士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存在的大量弊端,掀起了改革运动,对推进美国民主化起了一定作用。 1909年 3月,美国芝加哥女工为争取同工同酬,举行罢工和游行,博得了全国和世界各地广大妇女的支持和响应,次年,国际妇女代表大会决定将3月8日定为国际劳动妇女节。 美国延至1920年国会通过宪法第19条修正案,给予妇女选举权。 19世纪70年代以后,黑人备受压迫和种族歧视,从1888年至1900年,黑人遭受私刑惨死者平均每年达156人。 1905年,著名黑人学者和活动家W.E.B.杜波依斯领导了尼亚加拉运动,对此提出抗议,这一运动成为现代黑人解放运动的起点。 1887年美国政府取消了印第安人的土地公有制,至1924年给予印第安人以美国公民权。 美国曾廉价招募华工到西部,修筑横贯大陆的铁路,华工对开拓西部,历尽艰险,并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开发工作大体告成时,排华暴行不断发生。 1902年,排华法通过后,华工基本上被禁止入境(见美国排华运动(19世纪后期))。 19世纪后半叶20世纪初美国的社会主义运动代表先进的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社会主义,在内战前即已在美国传播。 内战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美国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深,不断发生经济危机。 在1873、1883、1893年周期性危机过程中,社会财富日益两极分化,阶级矛盾突出。 1867年马克思主义者在纽约组成第一国际美国支部,1872~1876年第一国际总委员会设在纽约,由马克思、恩格斯的战友F.A.左尔格任总书记。 1876年,成立了美国工人党。 在其内部,马克思主义者展开对拉萨尔分子的斗争。 1877年,美国工人党改组为社会主义工党,由拉萨尔,F.派把持。 90年代,D.德莱昂掌握了该党的领导权,强调在选票箱上争取多数议席,脱离广大工人群众。 优秀的社会主义者E.V.德布斯1898年创建美国社会民主党,1901年改组为美国社会党。 1912年美国马克思主义者人数很少,始终未能组成一个强有力的革命的工人政党,对当时蓬勃发展的工农运动给予正确领导。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的内外政策美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到19世纪末,在瓜分世界、掠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方面急起直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争夺活动。 1889年美国召开了泛美会议,向拉丁美洲渗透。 1898年发动了美西战争,击败了老殖民主义者西班牙(见彩图),夺取了加勒比海的古巴和波多黎各、太平洋的关岛及菲律宾群岛,接着合并了夏威夷群岛。 在T.罗斯福和W.H.塔夫脱执政时期,美国交替使用“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 在门罗宣言的掩饰下,对加勒比海地区进行渗透和侵略,建立了政治的、财政的控制权。 1903年美国策动巴拿马政变,攫取了巴拿马运河区。 在远东,1899年美国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承认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并运用自己的经济优势,扩大贸易。 1900年,美国参加了八国联军,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并取得在北京等地驻兵的特权。 美国在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支持日本。 在日俄战争结束后,美日因争夺中国东北市场矛盾激化,双方经过谈判,于1908年签订了罗脱-高平协定,双方同意维持两国在太平洋的既得利益。 中国辛亥革命后,美国对华积极进行经济渗透。 美国历史在1912年总统选举中,由于共和党分裂,民主党总统候选人T.W.威尔逊上台。 威尔逊以“新自由”作为号召进行改革,在内政方面,降低关税,建立联邦储备银行制度,通过克莱顿反托拉斯法(1914),征收累进所得税(见反托拉斯法)。 在对外政策上,他在门罗宣言的掩饰下,对西半球墨西哥、尼加拉瓜等国进行武装干涉。 第一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20年代末的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美国宣布中立,向交战双方提供军火,不久又对协约国进行贷款。 1916年,威尔逊迎合选民反对美国卷入战争的心理,赢得选票,当选连任。 1917年,美国为了确保自己在协约国方面的经济利益,在德国潜艇击沉美国船只后,于4月6日对德宣战。 美国参战后,1917年威尔逊政府对内实施惩治间谍法和镇压煽动叛乱法,对社会主义左派、富有战斗性的世界产业工人同盟的成员以及反战的人民进行镇压,被捕者达1500人以上。 1919年多次镇压工人罢工。 大战期间由于国外向美国移民的中断,黑人大量北移,补充了北方急需的劳动力,黑人入伍出国作战,也开拓了视野。 威尔逊当政期间,黑人遭私刑者达 425人。 战后黑人反对私刑、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日趋激烈。 1917年,美日签订蓝辛-石井协定,美国承认日本在中国的山东、东北、内蒙古有特殊利益。 1918年,美国参加14国对苏维埃俄国的武装干涉,直到1920年才撤军(见苏俄国内战争)。 1918年11月,威尔逊签署对德停战协定。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美国的经济繁荣。 战后,美国由欠60亿美元的债务国而成为贷出 100亿美元的债权国,美国成为最富有的国家。 战争使一般垄断资本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 同年12月,威尔逊亲自率领代表团赴欧洲参加巴黎和会,建议以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作为缔结和约的基础。 在巴黎和会上,威尔逊默认了日本利用欧战的时机,在中国攫取原德国在山东侵占的权益,并进行幕后活动,准备承认日本提出的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 中国人民掀起了反帝的“五四运动”,迫使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威尔逊又企图通过建立国际联盟插手称霸世界。 美国新兴的中西部财团主张美国重点应向亚太地区扩张,要求避免卷入欧洲纠纷,因而共和党控制的参议院对国联盟约提出十四项保留条款,实际上抵制了国联盟约。 美国未参加国联。 国联建立后领导权掌握在英法手中。 1921年共和党W.G.哈定执政,正值美国陷入全面经济萧条。 他提出“工业正常化”和“抢救资本主义”;对内实行反共政策,迫害进步人士,1919年建立的美国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 为了争夺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霸权,1921~1922年,美国召开了华盛顿会议,拆散了英日同盟,取得建造主力舰吨数与英国相等的权利,并在“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的旗帜下,缔结了九国公约,造成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 在对欧政策方面,1924年美国制订了道威斯计划,贷款给德国以恢复德国经济。

关于一些历史

明年中国的十个预言预测一:人民币将成为世界第三大流通货币次级贷引发的金融危机只是美国遇到的众多麻烦的一种。 在国际问题的处理上,伊拉克战争给美国造成巨大的财务负担,政府的财务赤字,是引发国内系列问题的导火索。 在美国政府接管了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家贷款银行之后,又出现了雷蒙兄弟公司的破产、美林证卷公司被美国银行的收购,AIG 公司被美国政府接管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和发生,代表着传统的华尔街模式将发生巨大的改变。 也表明美国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和自由市场的模式在政府介入下,有了**的色彩。 今年又是美国的大选年,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是否还会出现其他状况,谁都不知道。 因为,在如此大规模的危机和倒闭之中,倒闭公司财东们的口袋里却仍是满满的,普通纳税人却在忍受煎熬。 美国最后的债务要么由其他国家的“王老五”来买单,要么只能转嫁到美国纳税人的身上。 最糟糕的是美国习惯了让别人受苦,自已享乐。 一旦轮到自已掏钱买单时,国内动荡将不可避免。 现在在美国国内很流行这样一种说法:美国已经没有了人才。 只要老人,如共和党的麦坎;黑人,如民主党的奥巴马;和女人,如希拉里和伊林(共和党的副总统候选人)。 他们之所以出来选总统,是因为美国现在的问题, 没有能人可以管得了。 全世界再次把目光聚集到美国人身上,都在观望中关注着最新的进展,各怀心事、各打算盘,欧盟对美国政府的救市方案无动于衷,俄罗斯仍然是一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不屑和强硬。 也许只有中国最真心地希望美国的救市方案取得效果,因为这样中国数千亿的美国债卷就不会损失殆尽。 如果中国保持中立立场、不参与美国救市,即使美国能从这次危机中摆脱出来,美元也不可能再成为世界唯一的流通货币了。 将来世界最大流通的货币应该是美元、欧元和人民币三分天下。 预测二:第一批“新地主”将在中国出现小岗村,既是农民“包产到户”的发源地,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范点。 从当初肯定小岗村农民的“非法所为”开始,它就不再是中国一个普通的乡村了。 胡总书记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前往小岗村的政治含义,已非常明确地释放出来了。 随着中国经济30年的高速发展,城乡差距也被拉到了历史的最高位。 三农问题的首要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首要问题是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问题。 而包产到户的政策初衷已经完成其特殊时期的历史使命农村空心化、农田抛荒化、城镇侵占化、种植低效化等等问题迫使政府“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 如果,土地流转得到大力提倡,中国农村将出现“新地主”阶级或可称之为“庄园经济”。 随着他们收益的不断增加,他们会不断地扩大自已的种耕范围,流转更多的土地,形成更大规模的、产业化农场经济—中国农村的“新地主”阶层从此产生。 预测三:中国城市化建设脚步放慢农村土地流转后带来的长久效益不仅仅是催生新农业、新农村的新动力,更主要的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使农业产业化的基因。 近30年以来,中国的GDP增长主要依靠城市建设投资和城市开发的土地资源增值而获得。 一方面城镇化建设所带来的繁荣渐显饱和,另一方面,国家财政对于城市化建设的投入过于宠大,必须调控压缩。 而且,城镇化扩张侵占的农田数量也到了激发城乡矛盾的极限。 那么,房地产公司、城建公司、路桥公司、水泥行业、建材行业、建筑设备制造业等相关产业从明年开始必将走向低谷。 最保守的估计也有近三分之一的相关产业面临危机或被迫转型。 预言四:房地产业拖累其他行业自今年3月起,中国房地产界的“猪坚强”们苦熬了半年后终于开始放弃抵抗转向“料理后事”的具体事务中去了。 据国内多家媒体透露:自2008年6月始,中国房地产界每月在媒体上投放的广告费用超出以往一整个年度的广告费用总额。 由此可以看出地产商们急于脱手的焦虑心态可见一斑。 无论地产商如何优惠,送东送西地大力促销,但市场却越来越显得“可怕得平静”。 一方面是房地产销售的急剧降温,另一方面是银行在房地产业信贷的9000亿资金缺口。 暴利了近20年的房地产业“裸泳”者开始上岸了。 众所周知,房地产业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两个关键环节:银行和土地。 如果这两样出现问题,市场又如此的“理智”和“冷静”,房产业的“冰河纪”来临无可避免。 但是,中国目前存在于各大城镇的房地产商有谁愿意束手待毙?海量的银行贷款、海量的待建或在建项目如何处置?房地产萧条影响最大的是银行,即使中国的银行不会出现“倒闭”,但当银行无法回收巨额的房贷时,势必要克扣、挤压其他产业的贷款额度。 而其他同样对银行贷款依存度极高的产业、行业,如加工制造业、外贸出口等,在无法及时取得贷款的情况下,只能自求多福了。 --他们的衰落,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咎于房地产业的拖累。 今年9月刚发生在浙江的两家企业老板自杀的原因,就是因为银行抽贷。 而抽贷的原因据说就与房地产拆借有关。 因受房地产拖累的产业和企业,可能达到中国目前中小企业总数的50%左右。 预言五:美国经济衰退引发中国制造业大火拼从1992年中国出台的“出口退税”政策开始,中国产品“走出去”成就了中国“世界制造中心”的地位,目前中国出口的目标国主要是美国和欧洲。 从整个国际市场来看,中国的产品主要分三大区域销售,即国内市场、美国市场和欧洲市场。 美国是一个喜欢占便宜的国家,中国提供的“价廉物美”的产品主要销售国正是美国符合了美国人的心理需求。 美国与欧洲不同的是,欧洲人更讲究所谓的“高贵”和“尊严”,所以他们对中国产品质量的怀疑和不信任,使得一直不太看重产品品质的中国制造商们更喜欢和美国人做生意。 比如中国的纺织业、玩具制造业、休闲用品、服装业等等由于前几年受到欧洲RICHE等产品标准的限制,就大量转向美国市场。 30年来,尽管中国GDP一直保持持续的增长,但中国内需实际上是非常有限的。 在GDP的份额中,75%的增长来自于城镇建设,只有不到35%的份额源于国内市场需求。 那么,当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后,国内内需市场又无法承载接盘,欧洲市场对中国产品的信任度短时间内也不可能改变。 中国制造出来的大量产品只能有一个结果:严重积压!中国将在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次出现生产、供给过剩!如此大规模的商品积压和供给过剩,将使中国制造业出现一次空前的火拼。 这场火拼最先由外贸型企业挑起事端,他们会把大量原先用于出口的产品更加低价地向国内倾销,国内企业为保住固有份额会起而反击;随后会出现企业兼并、倒闭,产业链重组、更替以及市场萧条等。 在这场大火拼中,危害最大的应该是外贸出口类企业和部分规模、能力不足的中小企业。 预言六:失业人口数量急剧上升,农民工返乡潮出现即使在上述前提成立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出现危机的机率还是很小,但中国企业倒闭或停产的数量却非常可观。 2008年近10万家企业倒闭的事实将是失业人数骤增的温床,随后的房地业萎缩、外贸出口企业减少、国内中小企业停产等等因素,将迫使中国工薪阶层被迫离职、辞退、失业、回乡。 这些自愿的、被动的离职或遗返人员,一小部分会跳槽到其他企业继续工作,另一部分将凭借自已多年打工的血汗钱开始创业或做些小生意。 但绝大多数会应对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推动而返回家乡---但他们不会种田,他们会用自已的方式处理具有“70年使用权”的自有土地。 比如种植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比如经营养猪、养鸡等传统养殖业,比如承包山林、池塘从事非农业,比如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等等小规模的“自给自足”的“新农村产业”等。 这些举动将会带动周边农民效仿和跟随,农业产业化很有可能会在这些人手中逐渐兴起。 而城市企业的“劳工”却仍会继续出现“民工荒”。 预言七:城市贫民阶层增多高收入与低收入人群比例越来越大,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在中国这种现象近年来的表现由基尼系数可明确反映出来,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已接近0.5,居历史最高位并超出国际警戒线0.1个自然值。 这个数据所反映的事实是中国社会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的收入落差已超过国际警戒标准!中国低收入人群目前主要集中点并不是我们认为的农民。 城市贫民阶层正处于规模化酝酿和形成之中。 城市贫民阶层包括了下岗工人阶层、外来打工者、小生意暂居者、巨额贷款买房入住者、城建占用耕地移入者等等。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没有高等学历、没有一技之长、没有稳定的工作或收入,以及收入低于消费者或背负过重的各种贷款者。 伴随着企业减产、停工、倒闭和精减,原先在城市中赖以生存的城市“边缘人”将成为首当其冲的城市贫民阶层。 其次是被占用耕地后的“郊区”新入驻城市居民,随着他们卖地收入的逐渐减少,又无一技之长的谋生手段,他们会迅速成为城市贫民一族;第三是身负巨额房贷之类的“月光族”,会有相当一部分因无力支付贷款而回归城市贫民阶层。 预言八:汽车业危机、新能源走俏对于当今中国人来说,最大的奢侈品是汽车消费。 如果经济持续保持现况发展的话,即使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能源紧张等成本、物价因素限制,中国的汽车销售也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但是,当经济发展出现停滞、信心出现危机、生存面临挑战时,人们第一压缩的开支当然是例如汽车这样的大宗奢侈品了。 中国的轿车年总产量是8500万辆,实际市场需求约6000万辆,本来就已经供过于求了。 如果汽车滞销,再加上原料成本上涨,国内汽车产业的日子将非常难过。 合资、外资的汽车产业也许可以凭借其背景、实力和国际市场顺得渡过难关。 但完全依靠内市场购买的国产汽车、民营汽车制造商,以及围绕在汽车产业上下游的汽车配件供应商、服务商和一整个产业链将出现严重的危机。 --而这一危机是很难克服和扭转的。 与此相反的是新能源行业。 如太阳能产业、风能产业、地能产业将会出现从未有过的热潮和井喷。 这一市场快速催动的动因是受市场心理因素的刺激而产生。 因为受到信心的影响,“长裙理论”原理会被激活,人们更关注一次投入后不再支付后继成本的产品和服务。 比如,太阳能热水器,普通的销费者认可的原因是因为花一次钱之后,不必要象电能热水器一样再长时间支付后续的电费了。 而汽车却完全不同,汽车买回之后,仅仅是消费的开始。 预言九:全球主要原材料价格回落不管你是否相信,美国救市失败的最大受益是全球主要原材料价格回落。 中国近几年困扰制造业的最大因素是大宗原材料成本不断攀升,比如铁矿石、木材、石油、橡胶,甚至大豆、猪肉等。 而这些大宗原材料涨落的根本原因并非供求关系的影响,恰恰是以美国投资财团为首的国际钞家的杰作。 他们深知中国制造的技术含量不高,主要依赖于原材料加工和简单的转换。 钞高任何一种中国需求量大的物资,中国企业最终都会接手,就象股票市场一样,再高的价格都有人敢买,而一旦价格回落,观望者、望风而逃者会在瞬间把大盘砸得稀烂。 那么,面对国际金融市场出现的危机和中国企业出口量的锐减,一方面投资者的信心会大为减弱,另一方面中国原材料需求会应声而减。 那些拥有资源、原材料的国家会在期货市场上把国际价格拉回到市场供求的理性规律内进行交易,供求决定价格的市场规律重新生效。 预言十:中国GDP增长幅度将回落到7%左右从1978年开始,中国GDP增长率以12.3%作为开局,至2007年的30年内,只有1981、1989和1990三年的增长幅度在5%之内,其余的27年绝大多数保持8%-11%之间的增长,其中1984年增长幅度更是高达16.2%。 这其中固然有很多不科学的成份和不合理的因素,但总体来说中国30的经济发展是持续和高增长的。 2009年的中国GDP会受到上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它们所表现出来的结果是GDP的直接回落---这一回落却并不一定代表退步,恰恰相反,它有可能促进中国经济向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 这种理性表现在:一.城市建设所拉抬的GDP份量迅速减少;二.内需市场因商品过剩而导致的市场疲软;三.国内市场重新组合、震荡的适应期反映;四.国家经济政策调整和发展战略规划转移所产生的缓冲;五.消费者信心重建的市场周期等。

欧洲版的全球化∶砸了本地人饭碗,丢了制造业,招来一大堆难民!

全球化并不是20世纪末的新鲜事物,19世纪的 通讯、交通革命 ,以及本世纪的 互联网浪潮 ,都给世界带来了巨变。 在全球范围来看,上世纪末因自由贸易而带来的利益分配不均,好像跟一战前前也没有什么不同,尤其是在 国际贸易规则 由强国来制定的时候。

但欧洲在全球化中的感受,确实有些与众不同。 上世纪末,为了适应新的经济趋势,西欧各国不断 进行自我改组 ,提高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 货币超发 和 资本跨国流动的规模 也是空前的 1980年,所有的国际性银行每年的借贷总额是3240亿美元,到1991年,已经涨到7.5万亿。 同时,通过合并、收购和境外生产等操作,商品的生产和分配经常跨出国门,大企业开始逐步进行 全球化运作 。

这些措施在造就欧洲繁荣的同时,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为追求利润,像法、英、德这些 曾经的制造业大国 ,纷纷在巴西、尼日利亚、罗马尼亚等 劳动力成本低廉 的国家建厂,在当地进行生产、组装,然后将成品直接销往全球,这比以前从穷国 引进廉价劳动力 更划得来(也就是所谓的去工业化)。 然而,该措施却直接造成了欧洲许多地区的长期性失业,并增加了失业补助和 社会 保障的费用的支出。

在1984-2004年间,全法国失去了150万个工作岗位。 西班牙也好不到哪去,加入欧共体后,它在20年内失去了60万个工作岗位。 上世纪90年代中,西班牙达到了衰退的高峰期,全国低于25岁的劳动力有44%处于失业状态。

对于福利发达的西欧来说,失业并不是个要命的问题,对 社会 的破坏力也远没有战争那么大。 但好死不死, 高失业率 偏偏 和经济高速增长同时发生 ,此外又有不少人在 私有化 和 金融市场开放 的风口中一夜暴富,尤其是在伦敦和巴塞罗那。 当时的电脑、电子媒体已经在普及当中,各种消息很快传遍了全欧。

这种 贫穷和富裕 、 风险和繁荣 并存的悬殊对比,动摇了欧洲人对自由市场和全球化的信心(虽然他们也是这些变化的间接受益者)。 此外,在不知不觉中,西欧地区逐步形成了一种“ 四等级 ”的阶级体系。

最上层的是精英阶级,包括超大商人、富豪和高级知识分子,他们与银行和金融机构联系密切,是新全球经济的受益者。 第二等级,是公共部门、或各类企业中的核心高管,他们的工作有良好的保障,还能享受到分红或其他物质利益。

第三等级,大多由小生意人和从事生活服务的人群组成,包括便利店老板、导游、裁缝、家政、维修工人等等,此类职业大多由移民和他们的后代来从事 在法国是阿拉伯人,在德国是土耳其人或库尔德人,在英国则是南亚人。 以上3个等级的后面,还得加上数量庞大的、典型的以家庭为单位的“ 南欧灰色经济 ”。

比如在意大利,1997年“ 灰色产业 ”的经济贡献占了GDP的1/4。 在葡萄牙,正式部门的GDP占比为22%;但是在其他地区,如偏北的布拉加镇, 非正式工人 占当地劳动力的45%。

人数增长最快的是 第四等级 :雇佣工人,他们的工作既不稳定、也不长期,更享受不到经济增长带来的红利。 很多无法靠低工资维持生活的工人,不得不求助于 国家的福利保障 。 在英国,激进的撒切尔主义使1400万人沦为贫民,其中包括400万儿童。 1/6的人依靠 收入补助 和 家庭信贷计划 ,才勉强维持在贫困线之上。

无家可归者 也是个大问题,仅在伦敦,撒切尔时代的流浪汉就增长了10倍,到90年代中期,人数已达到8万。 离伦敦高端富人区几英里远的地方,像极了维多利亚时代“ 流浪者的伦敦 ”。

过去,经济高涨可以让很多人脱贫致富,至少也能得到一份有保障的工作,如今这种情况却不存在了。 换句话说,欧洲的经济增长 带出来一个越来越大的下层阶级 ,他们数量巨大,却在 社会 生活中处于边缘地带。

欧洲和美国一样,把一个人 打入下层阶级 的不仅是贫困和失业,还有他所属的种族。 在90年代中期,伦敦年轻黑人的失业率是51%。 其中很多黑皮肤的荷兰人、德国人或英国人,都是在欧洲本土出生,甚至是原先摩洛哥、土耳其、或巴基斯坦移民的后代。

欧洲的大城市(例如伦敦)在当年已经成了真正的 国际化都市 。 城市里的高收入工作几乎为欧洲白人所“ 独享 ”,留给黑人或棕色人种等“ 少数族群” 的,就只有街道清洁工或儿童保育员之类的低收入工种。 据官方统计,住在伦敦和英国东南部的外国人,在1992-2002年间增长了70万,但实际数字应该更高。

西欧虽然一直对移民严加控制,但其仍然是个不可忽视人口因素:在1998年的伦敦,有1/3的孩子第一语言不是英语。 通常,这些孩子不是 难民 、就是“ 避难者 ”,尤其是南斯拉夫战争,使避难者的人数激增;不过也有很多来自东亚、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的务工者,他们中很多人是 非法移民 ,没有被当局记录。

德国向来对移民十分慷慨,它建造的避难设施也是欧洲最豪华的。 但难民要想成为德国公民,仍然非常困难。 据统计,到20世纪末,只有500万移民(算上他们的家庭)取得了公民资格。 在21世纪,大部分申请德国难民的人来自伊拉克、土耳其和前南斯拉夫,但是从伊朗、阿富汗、俄罗斯来的难民也越来越多。

因为担心西欧将会被“ 难民 ”和 非法移民 给淹没掉,欧洲人普遍对“欧盟东扩”缺少热情。 上世纪80年代,英、德两国存在大量无证的波兰建筑工人,这么一看,波兰好像很穷。 但即便是并不富裕的波兰,也有大量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前苏联国家的难民前来投奔,到1992年,波兰本土已有29万 “非正规”移民 ;只有1000万人口的匈牙利,也成了是十多万避难者的归宿。

在斯洛伐克、和捷克共和国,生活是非常艰辛的,但尚能维持,而且它们与西欧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虽然速度很慢。 但 中、东欧国家的日子可就没真没那么好过了 。 到90年代末,波兰和捷克的平均月工资已接近400美元,而白俄罗斯、乌克兰和罗马尼亚则徘徊在80美元左右,在保加利亚低于70美元。 在摩尔多瓦只有30美元,该国48%的民众仍然靠土地生活。 前苏联各国的状况不像波兰,甚至还不如保加利亚:到2000年,每两个摩尔多瓦人中、就有一个年收入不到220美元,即每个月的收入只有19美元。

这种情况下,摩尔多瓦人、乌克兰人、还有很多大都市圈之外的俄罗斯人,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去西欧找工作。 于是,大量移民历尽波折后被船只运到西欧,情况好的也就是在工厂和餐馆做契约工。

而最糟糕的,尤其是妇女移民,往往会 落入犯罪辛迪加 手中,最后沦为妓女:在德国、意大利和波斯尼亚,高薪的西欧士兵、官员和“援助人员”,都是她们的客户。 这些摩尔多瓦和乌克兰的“ 客籍工人 ”,由此加入了吉卜赛人的行列,处于欧洲大陆多元文化熔炉的最底端。

性交易的受害者 大多是很难被找到的,因为她们很容易融入当地 社会 ,不容易被警察和 社会 服务机构发现。 但大多数 被排挤的外来移民 ,却是显而易见的。 这些人不是没有工作,而是缺少“ 翻身机会 ”:他们被排除在主流经济之外,他们的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的家在城市边缘的简陋棚屋里,没有商店、 社会 服务和交通设施。

2004年,法国内政部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大约有200万这样的移民生活在都市边缘的聚居区,由于 社会 排挤、种族歧视、和严重的家庭暴力,这些地方正 日益沦落为贫民窟 。 在一些社区,年轻人的失业率高达50%,受害最深的是阿尔及利亚人和摩洛哥人的后代。

通常,这些下层阶级 不是由肤色 、 而是由宗教 来区分的。 在欧盟,宗教类别越来越多,基督教徒仍然占绝对多数,犹太教徒只在俄罗斯和法国较多。 但是印度教徒,特别是 穆斯林教徒 ,在英国、比利时、荷兰和德国,以及斯堪的纳维亚、意大利和中欧等地广为散布。 在欧洲众多的世界性宗教中,伊斯兰教徒的人数在迅速上升。

到21世纪的初,法国(来自北非)和德国(土耳其人、库尔德人)的穆斯林人口约达到600万。 再加上英国的200万的穆斯林(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人),以及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三国和意大利的穆斯林,使欧盟的穆斯林人口达到了1500万。

穆斯林社区有很多长期存在的 社会 问题。 例如 公立学校该不该允许 有宗教特色 的着装?政府是否应该支持 多元文化组织 的发展?当局是否应该 推动文化融合 的进程?法国政府在 明面上鼓励文化融合 ,却禁止在学校里展示宗教标志。 在其他国家,尤其是英国和荷兰,对于文化差异、和强烈的宗教自我意识,则要包容得多。

移民(难民)问题在政治上最突出的影响,就是欧洲 民粹主义 和 极右翼团体 的抬头。 它们大打民族牌,在移民收容问题上大做文章,刺激国民的 仇外情绪 ,属于典型的排外主义政党。 这些政党当中比较出名的包括,法兰西国民阵线、英国民族党、奥地利自由党、丹麦人民党、和荷兰的“皮姆·富图因特别党”。

在这些组织口中,移民经常被贬低为“罪犯”、“瘾君子”、和侵犯本国民众的“外国暴民”。 并经常以禁止“异族”、驱逐“外国人”、“ 恢复白人公民地位” 之类的口号来吸引选民们的眼球。

确实,随着欧洲经济的持续低迷、紧张的就业形势、和移民群体犯罪率的上升,极右政党的主张得到了大批选民的认同,甚至还涌现出如 让.玛丽.勒庞 和 尤尔格·海德尔 等几位耀眼的政治明星。

但他们的政治主张除了加剧宗教仇视、刺激种族暴力事件外,于解决实际问题毫无帮助,甚至还催生出连年不断的恐怖袭击,前几天发生的 法国教师斩首事件 就是典型的例子。 直到今天,关于如何面对日益增长的难民和移民、如何平衡两大宗教之间的关系,欧洲各国依然无解。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17244.html
双向奔赴!中越跨境旅游持续火热
新西兰一名外交官在巴黎家中被打 新西兰外交部发声 法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