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去哪了 企业存款双双缩减 居民

钱去哪了

央行数据显示,前七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0.66万亿元,计算与半年度数据的差额,7月人民币存款减少8000亿元,其中居民、企业等存款均出现不同程度缩量。

市场分析认为,7月作为小月,数据的变化既有季节性因素,又有禁止“手工补息”以及存款降息后企业存款和居民存款转向理财等因素。

7月存款减少8000亿

显示

数据显示,前七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0.66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8.94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3.23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4019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96万亿元。

而此前的上半年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1.46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9.27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45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减少2434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21万亿元。

对比来看,7月单月,人民币存款则减少8000亿元。其中,居民存款缩减了3300亿元,企业存款缩减了1.78万亿元,财政存款增加6453亿元,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增加7500亿元。

业内专家认为,分项看,7月居民、企业存款下降较多。6月半年度时点回弹后,企业存款在禁止“手工补息”后转向理财的情况反弹加剧,居民端亦受降息影响转向理财,财政存款当月少增,应是受政府债发行降速,及季初财政支出偏缓影响。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存款利率下降推动部分存款资金流向理财、储蓄国债等金融资产;居民、企业贷款融资偏谨慎影响存款创造。

减少的存款流向了哪里?

居民和企业存款的缩减和理财规模扩张形成对比。

不少分析指出,随着理财市场回暖以及存款利率降息,不少个人和企业将资金从存款转向理财产品。

据中信证券研究团队测算,2024年6月理财规模环比下降1.12万亿元至28.59万亿元,其中现金理财环比下滑8600亿元未及2018年-2023年6月1.27万亿元的历史均值。究其原因来看,主要是受到禁止手工补息影响较大的四大行回表规模仅略超4000 亿元,大行缺负债的程度或有所化解。而7月,银行理财规模环比增长约1.78万亿元至30.30万亿元超过2018年-2023年的均值1.69 万亿元,其中现金理财规模仅增长3400亿元,增长质量极高。

实际上,央行曾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表内存款和表外资管产品等各类资产相互间的回报率会出现变化,影响居民风险偏好和投资行为,居民会相应调整资产配置,这是影响居民存款占比的重要因素。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认为,央行规范手工补息后,部分套利空转的存款会流出银行体系,或投向实体,或分流至理财产品。

这一点可以从企业存款、非银存款变动得到印证,7月企业存款同比少增2500亿元,而非银存款同比多增3370亿元。

分析人士对记者指出,在前期企业活期存款中,有一部分通过“手工补息”获取了相对高的收益。在规范“手工补息”行为后,企业活期存款下降,有些逐步向理财转化,相关影响持续显现,导致近几个月M1持续回落。数据显示,资管产品募集增速较快,7月末同比增长10.3%,分流了银行表内存款。

此外,不少业内专家还提及,在存款利率不断下降、理财市场净值波动加大的背景下,部分投资者选择将资金用于提前还贷。

企业存款

大规模“存款搬家”会出现吗?

新一轮存款“降息”于7月25日落地,国有六大行集体宣布下调存款利率,调整范围涉及活期、定期、协定存款、通知存款等全部存款类型,下调幅度为5到20个基点不等。

近年来受特殊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影响,包括存款市场利率在内的市场利率下行较快、幅度较大。这对居民的储蓄意愿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央行《2024 年第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61.5%,比上季减少0.2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13.3%,比上季减少1.5个百分点。居民偏爱的前三位投资方式依次为“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理财产品”“基金信托产品”和“股票”,选择这三种投资方式的居民占比分别为42.2%、18.2%和13.5%。

周茂华认为,受存款收益下降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回升影响,不排除后续有部分存款资金流向理财产品等金融资产。但预计不会出现大规模“存款搬家”情况,一方面存款利率下调对储户整体收益影响不大;另一方面,整体上中小银行3年、5年期存款利率与理财产品预期收益、国债等资产收益率差距不大,并且居民选择资产还需要考虑风险因素。

他举例称,假如储户拥有5万元存款,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下调10个基点,每年利息收入减少50元。综合考虑居民参与其他柜台债、理财产品、基金等方式,多元化资产配置,资产综合收益不会受到大的影响。

与去年同期数据相比,7月企业存款减少1.78万亿,同比多减2500亿。居民端,7月居民存款减少3300亿,但同比少减4793亿。这或也印证了虽然7月存款利率普遍下调,但尚未出现居民存款大规模向“理财”搬家的现象。


为什么大公司都有负债,有钱也要借银行的.

一、为什么大公司都有负债,有钱也要借银行的.

除了个别公司,如阿里巴巴、苹果不缺钱,其他公司在应收账款没收回以前一般是缺流动性资金的。 而且大公司的贷款利率比较低,这点资金成本对他来说不算什么,买个理财产品就可以覆盖了,相反他可以通过贷款融洽与政府和金融业的关系,带来很多政治利益和个人利益。

二、为什么大公司都有负债,有钱也要借银行的。

除了个别公司,如阿里巴巴、苹果不缺钱,其他公司在应收账款没收回以前一般是缺流动性资金的。 而且大公司的贷款利率比较低,这点资金成本对他来说不算什么,买个理财产品就可以覆盖了,相反他可以通过贷款融洽与政府和金融业的关系,带来很多政治利益和个人利益。

存款利率

三、上市的企业都有负债,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有收入就会有负债,只要投入资本,就会有一定的负债,而且上市公司的资本并非是自有资本,也并不是所有者投资而获得的资产,也会有向他人借款向金融机构借款,这种负债在上市公司是非常常见的。

四、一个大企业为什么有负债?

(原创文章/益辉时评)以恒大、绿地、万达等著名多企业巨额负债的实际事例,回答大企业为什么要负债?负债原来有这么多好处!

“借钱”和负债,听起来多么让人可怕的词语!但如让负债可以人生提速,让企业腾飞,很多时候借钱却是最好的选择。

很多人都不敢借钱,也不会借钱。 认为借钱是一件很丢脸的事,认为借钱就是借,怕自己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还款压力,不仅不借钱,还拼命的存钱。 负利率时代下,10万块存银行,一年要亏537元。 没有出门捡钱的技能,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有10万块的存款。 这样只会越存越穷并不能守住财富。 相反,借钱可以让很多人变得更富有,所以越有钱的人越喜欢借钱,因为借钱有许多好处适当负债可大大缩减人摸索时间成本。

举个例子:一个销售经理,穿着38块的衬衣坐了两小时的公交车,到客户公司推销价值10万元的产品。 同样一个销售经理,衣服得体开着体面的小车(贷款买的),到同一个客户公司卖价值10万元同一款产品。 如果在销售员的销售技能没太大差别情况下,我们可以想象后者成功的机会大很多,因为成功吸引成功,财富聚集财富,尽早让自己拥有财富会加快财富积累速度。

不懂投资和理财,有机会用好我们的信用,借钱生钱,那会是我们财富自由的快车道。 人们常常关心个人的有形资产,很容易忽视更有价值的无形资产信用。 银行的钱借的次数越多,信用评分越高,未来借款额度越高,利息越低,这就是信用的资产。 比如信用卡,用的越多越久,额度就越高,越借钱信用价值越高,前提是按期还款。 印象中朋友借钱往往是破坏感情最有效手段,都说谈钱伤感情,谈感情伤钱。 前提是借钱不还的情况。 如果准时还款而且支付相应可观的利息呢?相信感情会一次比一次更好的吧。

企业融资要在企业经营得好的时候去融,这个时候是强化信用,加强企业实力最好的时候,等企业碰到困难了再融就很难了。 中国最有钱的人群被称为“中国大妈”,这些人之所以有钱,是因为存了一辈子钱,当人老了消费已经是一种奢求。 中国人穷了很多年,刚刚富裕一点,财富的思维观念还没形成可以理解。 人其实越老越值钱,经验、知识、能力都在随着年龄提升,收入也在同步提升,可是人最需要钱的时候是年轻的时候,需要成长,需要机会,需要人脉,样样都需要钱,省,意味着时间成本的消耗。

在现在的金融体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表内”、“表外”两个名词,而这里的“表”指的就是“资产负债表”,所谓的“表内”就是指这项经济活动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之内的;“表外”就是指这项经济活动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之内。 故而,“表外融资”就是不计入到资产负债表之内的“融资”。 这个时候可能很多人比较疑惑的是,按照我国会计核算制度,企业发生的涉及资产负债的经济活动不是都必须要计入资产负债表吗?为什么还会有“表外融资”?

???????大家知道,绿地控股是一个著名的大企业,该企业净负债率超200%,负债总额近9000亿。 8月26日,绿地控股()发布2019年半年度报告。 数据显示,该公司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2014.46亿元,同比增长27.59%;归母净利润为89.87亿元,同比增长48.40%;净资产收益率达12.04%,较去年同期上升2.81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88.3%,较上年度末减少1.19个百分点;总资产规模同比小幅下滑3.35个百分点至.06亿元。 对于业绩增长的原因,绿地控股在半年度报告中解释称,报告期内公司房地产主业保持稳步发展势头,共实现营业收入900.91亿元,同比增长25.58%;大基建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共实现营业收入1077.46亿元,同比增长39.47%。 这些企业为什么要负债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 众所周知,银行是典型的高负债企业,我们假如一家银行总资产为100亿,其中负债90亿,其资产负债率为90%。 然后现在这家银行看中一个很好的投资项目,但是这个项目总价值是900亿,也就是说如果银行自己一力承担的话,就会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900亿的融资负债,这样一来银行的资产负债率就会变成990/%=99%,这对于一家金融机构而言已经很高了,不符合监管的要求,也不利于之后经营融资。

?????这个时候就会出来一个第三方,成立一个特殊目的公司(SPV),由SPV融资购入这个资项目资产,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项目资产“证券化”,由这家银行出头寻找投资者,投资者直接投资这个项目,银行从中收取代理费,当然了,银行自身也可以用其资产投资该项目获取投资收益,这样一来银行不但完成了这笔投资,而且还获得了一笔代理费,而且这900亿的负债不会被体现到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 这就是所谓的“表外融资”。 事实上,严格来讲,表外融资也是财务操纵的一种,只不过目前是“合法的”、“有限制的”操纵而已。 目前来讲,“表外融资”从传统的银票、信用函证之类的融资行为逐渐扩大到现在我们常见的银行代理理财等理财融资,甚至ABS等融资行为也逐渐被划归到“表外融资”中。 只不过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表外融资”相对于“表内”而言,其透明度不足,投资的风险也较大,当然了在收益上相对也高一点。 可以说,“表外融资”是目前融资产业链衍生出来的被承认了的“灰色地带”。

恒大和万达同样是巨额负债,为何大众感受却完全不同?首先说万达的核心问题不在于负债,钱万达还是还的起的,但资本市场恐慌万达是干预不了的。 投资者对万达股票的严重不信任,造成了近三个月的三次股价暴跌,对比同期其他地产巨头们股价变化,这个差别就更明显了。

?????恒大,恒大的负债确实非常高,但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其土地储备总面积高达2.78亿平方米,居行业首位。 恒大资产万亿的神秘面纱:负债八千亿,每天还利息七千万。 16年不论是资本市场还是房地产市场,最耀眼的一颗明星恒大可谓是当之无愧。

???????恒大用39.39亿元购入险企新大东方50%股权,成立恒大人寿。 新收购的险企,让恒大在今年的资本市场得以叱咤风云,疯狂买买买,卖卖卖!实力雄厚企业万亿资产背后重要支撑又是什么?恒大前十个月的销售额已达3167.1亿元,同比增长104.9%,提前超额完成全年3000亿元的销售目标。 恒大已超越万科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第一大房企。 万科连续8年销售冠军宝座在今年被恒大取代之。 恒大年报显示,14年恒大总资产为4740亿元,现金为595亿元。 15年年底,恒大总资产达到7570.4亿元,而手头的现金上升了175.7%,达到1640.2亿元,较14年增加超过1000亿元。 2016年年中恒大总资产已飙升9999.15亿元,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实现资产翻番。 恒大已成为房地产界航母级的公司。 地产公司的基本模式就是:借款—拿地—买房—还贷,通过这样来实现现金流的循环,所以土地储备越多的公司,其负债率往往越高。

???????资本市场反应和万达相比也完全不同,恒大交出了上市以来最好的半年报,股价累计涨幅高达350%以上。即使身处高位境外机构和投资人,

对恒大的股价依旧保持相当的乐观,长期呈看好的态势。 许家印首谈海外投资:恒大未来几年没有境外拍地计划。 万达实际控股人在某校演讲时口无遮拦,并扬言“自己辛苦赚的钱,爱往哪投就往哪儿投!”后者在把恒大打造得很红的情况下,许家印说,恒大一切都是党和国家以及社会给的。

???????“资产荒”带来“负债荒”,核心矛盾引领未来债市走势。 银行资金是债券市场的主要配置力量,而配债作为银行主要的流动性管理方式,起到了债市稳定器的作用。 从2017年2019年的严监管态势下,银行主动负债与被动负债能力都受到很大限制,去杠杆、限同业、控表外背景下,“负债荒”制约银行配债力量。 而对银行来说,资产和负债是硬币两面,负债的渠道受限于高成本,对银行的资产端有那些影响?银行“资产荒”的逻辑是否成立?负债荒与资产荒共存的逻辑:高成本与高收益的互相强化。

????????从配置资金的角度来讲,资产荒的主要产生逻辑在于:资金多而配置途径少造成的过多,资金无处可分配,流动性充裕可投资产匮乏,进而导致充裕的流动性追逐高风险资产,造成的风险偏好上行和资产泡沫;高成本负债渠道导致需要高收益资产配置,而相应的资产匮乏引起的资产荒,流动性紧平衡高收益资产匮乏。 2015年是典型的流动性充裕,而可配资产少造成的资产荒。 无论从政策取向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看从银行体系内可配置资金M2银行理财来看,整体流动性状况都较为充裕。

????? 央行在2015年连续三次降息,释放大量流动性进入银行体系,M2银行理财同比增速达历史新高18.09%,带动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达到69.42%。 但大量资金配置压力带动的社融规模放量,并非实体融资需求的表现,从A股全部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来看,2016年全行业平均ROA仅有7.23%,连续4年下跌。 信贷量涨价缩,传统信贷在银行的配置压力下,利率不断走低。 2017年开始的金融强监管,去杠杆对资金配置逻辑产生了根本性转变。 货币政策中性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流动性充裕的状况不再。 银监会“4号文”、“6号文”、“7号文”、“46号文”和“53号文”要求银行去嵌套,限制银行被动负债,减少银行存款派生道;MPA考核与银监会“6号文”,限制银行同业业务也表外理财,限制银行主动负债能力。 银行系的负债难和负债贵是一个问题两面,货币政策“削峰填谷”下流动性紧平衡,不断推升短端负债成本,强监管和金融业去杠杆下,银行负债回表而滚动发行的压力下,中长端负债成本也在不断抬升。

???????未来“资产荒”的逻辑,不再是资金多而配置资源少的矛盾,负债端成本高和高收益资产配置量不足矛盾。 从银行的负债端成本来看,除了传统的居民存款和企业存款外,其他可支配负债如同业存款,同业存单,理财产品的利率水平,在2017年下半年严监管“负债荒”快速上行。 而当负债端成本倒逼银行追逐高收益资产时,资产的稀缺性就会出现,资产荒也就难以避免。

手工 数据

杠杆一词,我个人理解来自于“财务杠杆”概念。 当企业负债经营时,用较小的权益资产支持起了比较大的经营规模,由此产生“杠杆效应”。 按这个逻辑,我理解的“去杠杆”就是指企业或经营主体主动降低资产负债率。 如果这个理解从根本上就错了,请用力拍砖。

去杠杆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政府去杠杆,二是金融去杠杆,三是企业去杠杆。 政府去杠杆政府去杠杆,就是削减政府债务,对中国而言重点是地方政府债务。 其实中国政府整体债务占GDP比重与美国、日本以及一些欧洲国家相比,还不算高,去杠杆的需求不是太迫切。 主要问题是不透明,让中央领导、银行心里没底。 所以我觉得与其说政府去杠杆,不如说是调结构更合适,当然债务重组最好的办法不是像早先那样,再剥离几家不良资产管理公司,这样等于全国人民集体买单,效率不高且不公平。 而是对银行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相关不良贷款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CLO),吸引投资者来买。 悲观的投资者可以买优先级,低风险低收益。 乐观的投资者可以买劣后级,高风险高收益。 这样就把地方债务风险从银行体系转移到了广泛的投资人身上,也就盘活了债务存量。

关于第二个问题,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明确政府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建立规范的地方债、资产支持证券(注意,这里指狭义ABS!不是CLO)发行机制,让真正用钱的和投钱的直接见面,是为用好增量。 这一点对承销商,如银行、券商们,是利好。 具体到银行,去杠杆不可能是减少存款,现在看来也只能压缩同业业务、表外业务了。 银行是整个社会最大的资金来源,同业不让做,表外业务受限于资本压力短期内不可能全回到表内,这样看来全社会资金成本会上升。 对银行而言利好利空很难判定,因为我不清楚同业、表外业务给银行带来的收益大还是风险大,请大家指教。 但对依赖理财产品、同业业务等筹集资金的企业,短期内则是大利空。

有人认为信贷资产证券化是为了金融去杠杆,个人认为理解有误,应该是转移银行信用风险的举措。 信贷资产属于银行资产,而卖资产无论如何不会降低银行的杠杆水平的。 因为它和银行负债端的资金来源根本就是两回事。 不过,如果CLO能够常规化、可盈利,债务风险就能有效转移,那长期来看对银行业确实是一个利好。 需要说明的是,CLO的开展,给银行带来信贷额度,如果不对这部分信贷流向进行指导控制,很可能资金又会流向政府融资平台。 这样的话,反而不利于政府去杠杆了。

什么叫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是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的总额的比率。 这一部分是一个风险准备金,是不能够用于发放贷款的。 这个比例越高,执行的紧缩政策力度越大。 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作用过程如下: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 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 反之,亦然。 打比方说,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7%,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万元存款,要向央行缴存7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3万元。 倘若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7.5%,那么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将减少到92.5万元。 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金融机构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即存款准备金,以备客户提款的需要,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利于保证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正常支付。 随着金融制度的发展,存款准备金逐步演变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当中央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金融机构可用于贷款的资金增加,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也相应增加;反之,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将相应减少。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而保留的准备金占全部活期存款的比率。 从形态上看,超额准备金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具有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如在中央银行账户上的准备存款等。 2006年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经济运行中的矛盾也进一步凸显,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不减。 而投资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货币信贷增长过快。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相应地减缓货币信贷增长,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存款准备金率与利率的关系一般地,存款准备金率上升,利率会有上升压力,这是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的信号。 存款准备金率是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对最终客户的影响是间接的;利率是针对最终客户的,比如你存款的利息,影响是直接的。 现阶段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背景1、因为流动性过剩造成的通货膨胀,上调准备金率可以有效降低流动性 。 2、因为现在美国的信贷危机,上调准备金率可以保证金融系统的支付能力,增加银行的抗风险能力,防止金融风险的产生。 7月19日,中国经济半年报发布。 2007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11.5%,消费物价指数(CPI)则创下了33个月来的新高。 一些投行当天即预测,紧缩政策已近在眼前。 我国货币供应量多、贷款增长快、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较高、市场利率走低。 这一“多”、一“快”、一“高”、一“低”,表明流动性过剩问题确实比较突出。 始自2003年下半年的这一轮宏观调控,一直试图用“点刹”的办法让经济减速,而今看来,这列快车的“刹车”效率似乎有问题。 11.9%的增速,偏离8%的预期目标近4个百分点。 中国经济不仅没有软着陆,反而有一发难收之势。 央行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次数 时间调整前 调整后调整幅度2308年03月25日 15%15.5%0.5%2208年01月25日 14.5% 15% 0.5%2107年12月25日 13.5% 14.5%1%2007年11月26日 13%13.5%0.5%1907年10月13日 12.5% 13% 0.5%1807年09月25日 12%12.5%0.5%1707年08月15日 11.5% 12% 0.5%1607年06月5日 11%11.5%0.5%1507年05月15日 10.5% 11% 0.5%1407年04月16日 10%10.5%0.5%1307年02月25日 9.5% 10% 0.5%1207年01月15日 9% 9.5% 0.5%1106年11月15日 8.5%9%0.5%1006年08月15日 8% 8.5% 0.5%906年07月05日 7.5%8%0.5%804年04月25日 7% 7.5% 0.5%703年09月21日 6% 7%1%699年11月21日 8% 6%-2%598年03月21日 13% 8%-5%488年9月12% 13% 1%387年 10%12% 2%285年 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184年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后的股市表现次数 公布时间 调整前 调整后 幅度 公布后首个交易日沪指表现11 08年01月16日 14.5% 15% 0.5% -----10 07年12月08日 13.5% 14.5% 1% -----9 07年11月10日 13% 13.5% 0.5% 下跌2.4%8 07年10月13日 12.5% 13% 0.5% 上涨2.15%7 07年09月06日 12% 12.5% 0.5% 下跌2.16%6 07年07月30日 11.5% 12% 0.5% 上涨0.68%5 07年05月18日 11% 11.5% 0.5% 上涨1.04%4 07年04月29日 10.5% 11% 0.5% 上涨2.16%3 07年04月5日 10% 10.5% 0.5% 上涨0.43%2 07年02月16日 9.5% 10% 0.5% 上涨1.40%1 07年01月5日9% 9.5% 0.5% 上涨0.94%透视央行的屡屡上调准备金率旨在防止中国经济过热“加息属于意料之中,但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两大货币工具同时使用,这在本轮调控中还是第一次。 ”经济学家王小广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认为,此次加息主要意图在于防止中国宏观经济从偏快走向过热。 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高达11.1%,呈现出多年所没有的快速增长。 而一季度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了2.7%,3月涨幅达3.3%,4月上涨达3%,经济界人士普遍认为当前存在一定通胀压力。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汤敏说,此次央行采取的这一系列措施是这几年来较大的动作,此举表明政府不愿让经济朝着过热的方向发展,而是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促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央行也表示,本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旨在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和投资合理增长,保持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 汤敏说,目前中国经济存在通货膨胀有抬头的风险。 央行系列政策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有效防止通货膨胀,防止资本市场过热,防止过多的外汇流入,达到防止经济过热的目标。 深层次引导百姓理财行为“由于流动性过剩等诸多矛盾的存在,中国经济中已存在资产价格增长过高,股票市场火热,物价上涨存在压力等现象,央行出台的组合政策能有效缓解这些矛盾问题,也能深层次地引导百姓理财行为。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赵锡军说。 目前,中国股市已经持续一年多的上涨,上证综合指数屡次创新高,百姓买股票、基金的热情空前高涨。 央行今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数据显示,前3个月投资股票开户数新增871万户,是2006年全年新增数的1.7倍。 而购买基金的投资者也导致银行排队现象进一步加剧。 不过,在股市火热的情况下,投资风险尤其值得注意。 而国内股市的火热,“赚钱财富效应”也在加剧着市场的流动性。 南方基金公司基金经理苏彦祝表示,当前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适当引导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所所长汪同三说,这一系列措施在更好地防止中国整体经济由“偏热”走向“过热”的同时,也会让股市发展更趋于理性,避免股市风险。 伴随着基准利率的调整,相关房贷利率也会上调,这将适当加大购房者的压力。 不过,从五年以上贷款仅上调0.09个百分点和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也上调 0.09个百分点的幅度来看,购房者“负担”不会太大。 而各家商业银行还会有相应优惠措施,更缓解了购房者的还款压力。 “从前几次加息看,以20年期30万元房款为例,每次调整只是每月多交几十元,压力不大。 何况,每次房款增加幅度都要等到下一个年度才调整。 ”在中国进出口银行工作的高鹏说。 经济学家王小广还认为,央行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客观上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更好地为居民提供金融服务。 目前我国存贷款利差过大,银行主要靠放贷赚取利润,导致一些银行没有把主要力量放到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改善上来。

央行降低利率,对经济的影响!

1:利息降低后,银行的存款会减少,贷款增加,从而刺激消费,从侧面增大内需,增加货币流通量,即减缓经济衰退。 2:即利率对汇率的影响。 利率高低,会影响一国金融资产的吸引力.一国利率的上升,会使该国的金融资产对本国和外国的投资者来说更有吸引力,从而导致资本内流,汇率升值.当然这里也要考虑一国利率与别国利率的相对差异。 一国利率变化对汇率的影响还可通过贸易项目发生作用.3:当该国利率提高时,意味着国内居民消费的机会成本提高,导致消费需求下降,同时也意味资金利用成本上升,国内投资需求也下降,这样,国内有效需求总水平下降会使出口扩大,进口缩减,从而增加该国的外汇供给,减少其外汇需求,使其货币汇率升值4:贷款成本降低,且吸引外资,即曾加投资。 希望回答对你有用。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17250.html
路线图 时间表 !看绿意盎然的中国经济 明确绿色转型
外媒 女实习医生被奸杀引发印度医生 全国大罢工 预计超百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