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周光召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8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周光召院士逝世后,1999年获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两弹一星”元勋,仅剩下2位还在世。
公开资料显示,“两弹一星元勋”是指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国宝级科学家。
两弹一星,是对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简称。作为新中国最初几十年科技实力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两弹一星”也时常被用来泛指中国近代在科技、军事等领域独立自主、团结协作、创业发展的成果。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导弹、人造卫星、遥感与制控等方面的成就,也为以后中国航天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199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上排名按姓氏笔画为序)。
周光召逝世后,目前健在的“两弹一星”元勋仅有王希季、孙家栋两位。
王希季出生于1921年,卫星和空间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科院上海机电设计院总工程师、七机部八院总工程师等。研制成功中国多种实用探空火箭,主持完成中国第一种卫星运载火箭、第一种返回式遥感卫星的方案论证、设计,任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总设计师。
孙家栋出生于1929年,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曾任职于国防部五院、七机部、航空航天部等。领导参加我国首枚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地地导弹、液体中程弹道地地导弹的研制试验;任首颗人造卫星研制技术总负责人,2009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获得“两弹一星”的有哪几位科学家
获得“两弹一星”的科学家有23位,他们分别是:
1、仍在世的元勋有5人,分别是:程开甲、王希季、孙家栋、周光召、于敏。
2、在世前授勋的元勋有11人,分别是:钱学森、吴自良、陈芳允、杨嘉墀、彭桓武、朱光亚、黄纬禄、王大珩、屠守锷、陈能宽、任新民。
3、去世后授勋的元勋有7人,分别是: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
扩展资料:
1、23位“两弹一星”元勋全部完成了大学本科学业。 其中7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比例最高,充分说明清华大学贡献的“两弹一星”元勋最多。
2、23位元勋中只有于敏和钱骥没有留学经历。 从21位元勋的留学国来看,美、英、法、德、苏是他们的主要留学地。 其中去美国者最多,达11人,居半数以上。
3、“两弹一星”最初指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原子弹和氢弹后来合称核弹,另一弹指早期研发的导弹。 后来“两弹一星”指导弹、核弹、人造卫星。
4、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
参考资料:网络百科_两弹一星 网络百科_两弹一星元勋
我国的“两弹元勋”有哪些
中国两弹元勋一共有23人,他们是:
钱三强、钱骥 、姚桐斌、赵九章、邓稼先、王淦昌、彭桓武 、程开甲 、黄纬禄、屠守锷、钱学森 、周光召、杨嘉墀 、陈能宽 、陈芳允 、吴自良 、任新民、孙家栋、朱光亚、王希季、王大珩、于敏 、郭永怀。
在这里主要介绍邓稼先、钱三强、赵九章、钱学森、孙家栋的主要贡献。
1、邓稼先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 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2、钱三强
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50年代领导建成中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以及一批重要仪器设备。 使中国的堆物理、堆工程技术、钎化学放射生物学、放射性同位素制备、高能加速器技术、受控热核聚变等科研工作,都先后开展起来。
在苏联政府停止对中国的技术援助后,一方面迅速选调一批优秀核科技专家去二机部,直接负责原子弹研制中各个环节的攻坚任务,一方面会同中国科学院有关领导人,组织联合攻关。 使许多关键技术得到及时解决,为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重要贡献。
3、赵九章
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 从1957年起,他积极倡议发展中国自己的人造卫星。 1958年8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人造地球卫星研制组,他是主要负责人。 同年10月,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议。
在他领导下,开创了利用气象火箭和探空火箭进行高空探测的研究,探索了卫星发展方向,筹建了环境模拟实验室和开展遥测、跟踪技术研究,组建了空间科学技术队伍。
1964年,根据国内运载工具的发展,他提出了开展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的建议。 他对中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定,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
在他的领导下还完成了核爆炸试验的地震观测和冲击波传播规律以及有关弹头再入大气层时的物理现象等研究课题。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4、钱学森
1956年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 协助周恩来、聂荣臻筹备组建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956年10月任该院院长。
此后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并以他在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材料、计算机、质量控制和科技管理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9年获小罗克维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1991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
5、孙家栋
1967年以前,先后领导和参加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地地导弹与液体中程弹道地地导弹的研制试验工作。 1967年后,开始从事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试验工作。 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中,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主持完成卫星总体和各分系统技术方案的修改工作。
在研制试验过程中,深入实际,艰苦奋斗,带领科技人员攻克了多项技术关键,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问题。 他为中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0年获七机部劳动模范称号,1984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两弹元勋除了邓稼先还有谁
钱三强 ;钱骥 ;姚桐斌; 赵九章; 邓稼先 ;王淦昌;彭桓武 ;程开甲 ;黄纬禄 ;屠守锷 ;钱学森; 周光召 ;杨嘉墀; 陈能宽 ;陈芳允 ;吴自良 ;任新民; 孙家栋 ;朱光亚; 王希季 ;王大珩 ;于敏。郭永怀
1、钱三强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核物理学家。 原籍浙江湖州,生于浙江绍兴, 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1939年钱三强完成了博士论文——《α粒子与质子的碰撞》。
1946年底,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 1948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 1980年7月24日,钱三强教授在中南海以《科学技术发展的简况》为题讲课。
2、钱骥
钱骥(1917.12.27—1983.08.18),男,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中共党员,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
1943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 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中国科学院“651”人造卫星设计院技术负责人,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五研究院卫星总体设计部主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宇航学会理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扩展资料
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上排名按姓氏笔画为序)。
奖章直径80毫米,为99.9%黄金所制,重约515克。 奖章主体图案以五星、长城、橄榄枝和光芒组成。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共授予23人,主要授予三个方面的人员,航空航天、核武开发、国防科技中有重特大贡献的人。
截至2019年1月16日,健在的两弹一星元勋有3人:王希季、孙家栋、周光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