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知名音乐理论家 星海音乐学院原院长赵宋光逝世

澎湃新闻记者从相关方面获悉,知名音乐理论家、教育家,星海音乐学院原院长赵宋光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8月17日在广州逝世,享年93岁。

赵宋光,男,汉族,中共党员,1931年出生,浙江省湖州市人。星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星海音乐学院院长、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国音乐旋律学会会长、律学学会会长、音乐美学学会会长等职。

赵宋光1949年至195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攻读学士学位;1952年至1954年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攻读硕士学位;1956年赴东德柏林进修音乐物理;1957年回国,长期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1996年后,在星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工作。

赵宋光曾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如《中国古代音乐史分期问题讨论缘起》(《音乐研究》2009年04期)等。在科研项目方面,主持国家教委级重点科研课题《综合构建教育新体系的研究与实验》等项目。出版专著数部,如《论五度相生调式体系》(上海文化出版社,1964-08)、《音乐教学心理学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04)等。主要获奖包括:《黄河河套双主槽绿化工程事宜》一文在2001年优秀论文评选中获特等奖;《让哲学思维在领域的体系中熔炼凝聚》在国际交流评选活动中获国际优秀论文奖等。

赵宋光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在哲学、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传统音乐理论、民族音乐学、和声学、作曲理论等多个学科方向都有深厚造诣,提出诸多原创性理论思想。

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在悼文中写道:“赵宋光先生辞世是中国音乐界的一大损失!他关于五度调式相生体系论理,以及民族化和声系统论理等,在中国音乐学领域影响巨大。他的一系列原创理论与研究方法影响与培养了几代中国音乐学界学人,他是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发展的启蒙者与奠基者,把自己的学术智慧无私地奉献给晚辈学者,帮助了几代学者的成长。赵宋光先生为人谦和、善良,他儒雅的学者风度和人格魅力令人难忘。”


星海流行音乐学院

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星海音乐学院每年在编制和执行财务预算时,都以教学为中心,优先保证本科教学经费的投入。 2006年应收学费2653.8万元,四项经费838.5万元,占学费收入的比例达31.6%。 2004-2006年星海音乐学院的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逐年上升,较好地满足了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 生均四项经费增长情况星海音乐学院充分认识到经费投入对于维持本科教学的正常运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逐年加大教学四项经费的投入,加强教学经费管理,保证教学经费全部用于教学工作。 尽管我院近三年学生人数增长幅度较大,但四项经费和生均四项经费仍呈稳定增长趋势。 在5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院始终牢记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立足广东本土,主动承担起传承岭南优秀音乐文星海音乐学院风光(3)化的重任,积极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秉承办学传统,发挥优势,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路子、新方法,使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音乐艺术人才。 经过半个世纪的办学实践,学院逐步形成了“根植传统沃土,传承岭南优秀音乐文化”和“依托地域优势,开放兼容,创新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办学特色。 传承岭南优秀音乐文化星海音乐学院地处岭南文化中心——广州。 岭南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岭南音乐与岭南文学、岭南画派、岭南建筑、岭南陶艺等文化形态同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岭南音乐文化作为古代百越文化、外江(外地)文化和海洋文化融合交汇的成果,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一支奇葩。 其在漫长的演变发展中形成的通俗性、兼容性、开放性、变通性使之历久弥新、充满活力,推动了岭南的文明进程。 在岭南音乐文化的孕育、浸染下,曾造就了冼星海、萧友梅、马思聪、李凌等一批影响中国现代音乐文化发展而蜚声中外的著名音乐家。 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岭南音乐文化,对加强和推动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华南地区唯一一所高等音乐学府,学院在50年的办学历史中始终坚持根植传统沃土,把传承岭南音乐文化、延续岭南音乐文脉当作责无旁贷的任务,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1、始终坚持传承岭南音乐文化的办学传统 2、不断深化岭南音乐文化的理论研究 3、大力推进岭南音乐的创作与表演 4、积极培养传承岭南音乐文化的优秀人才创新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经过50年的办学探索,学院深深植根于岭南这片人文沃土,汲取着她的精华,秉承她的文化传统,铸就了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开放创新的办学精神。 50年来,学院始终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星海音乐学院风光(4)求的高素质音乐艺术人才为目标,与时俱进,积极探索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优良的艺术教育传统。 近年来,学院紧紧抓住进驻广州大学城的良好发展机遇,利用广东丰富的人文资源,依托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融身于广州大学城多学科教育生态环境,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大人文、大艺术”的教育理念,着力造就富有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独特艺术个性、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音乐艺术人才。 学院根据这一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依照“课程论”与教育生态观的“系统、平衡、联系”原理,对原有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进行了全面的优化和改造,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多学科教学项目合作、多元化校园文化建设,创新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学院又一办学特色。 1、构建创新型课程与教学体系,培养具有鲜明艺术个性和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音乐人才 进驻广州大学城,使学院成为中国唯一一所身处多学科人文环境的音乐学院,大学城“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共享机制和综合的人文生态环境为学院构建与“大人文、大艺术”的教育理念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和有利的保障。 根据“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对原有的本科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依据“课程论”原理,全面调整全院的课程结构,加大选修课的学分,整合相关课程,构建以学科课程、人本课程和社会课程“三位一体”的创新型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现行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除突出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系统知识、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外,将“以学生为本”和“适应社会发展”的相关课程作为主体性内容纳入整体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三类课程分别体现了文化属性、人本属性和社会属性,它们之间所具有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学科课程)、开放性和差异性(人本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社会课程)特征,使之构成一个相互补充、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从而形成了我院以学生为本,尊重艺术个性,完善社会人格,以人文精神为引导、以音乐能力为主体、以社会发展为需求、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 新课程体系特别突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在本校公共课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大学城多学科人文资源,为学生增设哲学、文化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各类人文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突出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培养,逐步打通全院的全部课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性和兴趣需要,进行跨校、跨系、跨专业选修相关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和差异化发展创造广阔空间。 2、建设多元化、国际化师资队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为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我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始终坚持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作为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学院不断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开放、兼容、创新、高效为原则,坚持培养和引进并举,有效地推动了教师队伍的建设,使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结构日趋合理优化,形成了良好发展态势。 目前,学院的讲台上不仅活跃着以资深教授为代表的一批经验丰富的教学名师,更有众多站在学科前沿、富有创新精神的中青年博士、硕士群体,为学院发展带来了新的面貌。 近三年来,学院又投入专项经费百万余元,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使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这些高层次人才当中,具有留学回国和境外学籍背景的教师就有60人,占教师队伍的18.24%,他们来自或留学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比利时、白俄罗斯、乌克兰、日本、韩国、香港和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充分凸显了学院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多元化和开放性特点。 这批新鲜血液的注入,为我院学习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和先进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管理经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提高教学水平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此外,学院还利用广州大学城多学科人文环境和“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共享机制,与大学城的其他九所大学形成协议,实现教师资源共享,使大学城各大学的共生效益最大化。 大学城资源共享的实施,创造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模式,这不仅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为学院形成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注入强大的生命力。 3、加强交叉学科、跨学科学术研究和教学合作,优化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更好地优化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利用大学城多学科优势,注重加强音乐艺术学科与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紧密联系,开展交叉学科和跨学科学术研究。 如著名音乐学家罗小平教授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山大学合作的“老年精神音乐学”,从医学、心理学和音乐学的多学科视角研究老年人的心理和精神问题;音乐学系黄虹教授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的“中国民族乐器声功率研究”,对各种不同民族乐器的声功率进行了测定和研究;青年教师张卓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合作的“音乐聆听的脑电图(EEG)研究”,运用脑电图技术测量和研究了人脑在聆听音乐时反应等。 与此同时,学院还积极加强和推动各教学单位与大学城各高校相关学科专业的横向联系与教学合作,创新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 如现代音乐系与广州美术学院的数码艺术系加强音频与视频项目的优势互补与课程合作,联合为学生开拓影视艺术和电子艺术市场;民乐系邀请广州美术学院的专家教授前来举办“岭南画派”专题讲座,增强学生对“岭南音乐”与“岭南画派”的内在联系,提升学生对岭南文化的学理认知能力;声乐系聘请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人体解剖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意大利语、德语、法语等多个语言学专业的专家为声乐专业学生开设选修课程。 此外,艺术管理系与中山大学的管理学系,音乐学系与中山大学哲学系、文艺学系、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文艺美学专业,音乐教育系与华南师范大学的教育科学学院等都形成了横向的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密切联系。 这些交叉学科与跨学科的学术研究与教学项目合作,使我院师生更好地从综合艺术学科和人文学科中汲取学术养分以丰富音乐的学科内涵,改造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为培养复合型音乐艺术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4、弘扬星海精神,构建多元化校园文化,营造开放兼容的育人氛围 星海音乐学院校区为了更好地营造育人环境,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星海音乐学院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作为一所以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名字命名的音乐学院,我院始终积极弘扬星海精神,把冼星海心系祖国和人民的伟大民族精神渗透到人才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 通过新生入学教育、日常思想品德教育、星海专题讲座、星海作品演出等多种形式激励和教育莘莘学子,使弘扬星海精神成为我院每个学生的文化自觉。 我院还根据音乐院校的学科特点,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城多学科人文环境结合起来,开展了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多元人文氛围,为培养卓越的音乐艺术人才提供了多样性的艺术教育背景。 一是结合音乐艺术的专业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水平和艺术修养。 如管弦乐器专业承担学院各种大型交响音乐会和综合性文艺演出;钢琴专业定期举办星期音乐会和小型专业观摩会;声乐专业排演《江姐》等经典歌剧;民乐专业排演大型民族音乐会;流行音乐演唱专业排演《猫》、《西区故事》、《歌剧魅影》等经典音乐剧;作曲专业举办“学生优秀作品音乐会”等。 这一系列富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活动,极大地从学科自身透发出浓郁的艺术文化氛围。 二是通过承办各类重要的学术研讨会及举办系列艺术与人文素质讲座,营造浓郁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 如近年来我院先后举办了“全国艺术院校音乐研究所工作会议”、“全国哲学、美学、音乐学前沿学科学术研讨会”、“美国音乐周”、“赵宋光学术思想研讨会”、“南派古筝大师罗九香学术研讨会”、“全国音乐评论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全国音乐年鉴会议”、“全国第七届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与“第二届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等各类重要的学术研讨会,大大地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学术含量和文化品格。 此外,学院还经常邀请各学科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为学生来校举办学术讲座或音乐会。 其中包括周文中、于润洋、杨儒怀、郎朗、罗艺峰、谢嘉幸、杨燕迪、杨通八、金湘、赵晓生、金铁林、李维渤、郭淑珍、邓韵、刘纲纪、赵方幸、李名强、李淇、波波娃、巴威尔以及分别来自美、俄、法、英、德等一批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 这些学术活动在开阔学生学术视野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学术思维。 三是建立以校园文化艺术节为龙头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 学院通过定期举办以“和谐校园,青春飞扬”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歌手大赛、舞蹈大赛、司仪大赛、演讲大赛、校园趣味运动会、电影欣赏、摄影大赛、涂鸦大赛、读书活动月、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了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多元文化实践载体,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四是树立“大人文、大艺术”的教育理念,结合大学城多学科的人文环境,开展校际文化活动。 如积极参加“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为大学城高校师生普及交响乐;参加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广东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广东大学生文学作品创作大赛、广东大学生书法大赛等活动,进一步拓宽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 五是开展社团活动,繁荣校园文化。 学院目前共有各类学生社团22个,分为理论学习、学术科技、兴趣爱好、社会公益四大类型。 学生社团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有力地配合了学校学生素质拓展规划的实施,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为广大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此外,学院各单位还编辑出版了反映学生生活、展示学生风采、营造学术氛围的校内刊物,如《星海学子》、《青春行》、《星蕾》等,深受学生欢迎。 各具特色的社团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发展提供了实践的平台,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基本概况

。 教研室成员先后有:崔其焜、关伯基、张文倩、陈荣喜、许树坚、赵婉洁、赵雅瑶、汪波、陈维伦、王润秋、罗小平、黄虹、吴丽玲、邓希路、胥远帆、汪红珺等老师。 1995年,教研室悉数并入音乐研究所,所长为:罗小平;副所长:周广平、何平;党支部书记为:汪波;秘书:汪红珺、陈宏。 除了研究所原有的成员(赵宋光、陈天国、罗德栽、陈安华)外,还先后增加了闫笑雨、潘澜(2000年调离)、刘大坚、尚红、周凯模等老师。 所内教师依然承担全院的史论类公共课。 1998年,音乐学系从研究所中分离出来,独立建制至今。 主要人员几乎都来自原来的音乐理论教研室,后来又增加了年轻一代新教师(均为硕士)。 第一届系主任:何平(2004年7月调离);系秘书:陈宏。 2004年7月,由邓希路以副主任职衔继任;2005年9月,幸祝香出任党支部书记。 下设四个研究室:1.音乐史学教研室;2.民族音乐教研室;3.技术理论教研室;4.哲学—文学教研室。 目前系里从教与管理人员共29名:赵宋光、陈天国、幸祝香、罗小平、吴丽玲、黄虹、邓希路、闫笑雨、刘大坚、周凯模、王少明、彭莉佳、周广平、邹洪明、尚红、王沥沥、章俊、陈宏、艾福华、黄蕾、张卓、吴志武、黎敏、郑敏、高飞胜、藿橡楠、刘彤文、程亚鹏。 谢泽慧老师2007年9月调至现代音乐系工作。 作为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音乐学系在目前广东省各音乐教育机构中音乐学学科建设、师资力量、学术水平、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处于领先的地位。 1.学科结构目前,音乐学系所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已覆盖了音乐学的所有基本学科,计有:历史音乐学(含: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民族音乐学、戏曲与曲艺、音乐人类学、音乐形态学、音乐社会学、音乐阐释学等学科。 2.教学队伍(1)人员结构年龄结构:在26位教学人员中,60岁以上3名;50岁以上5名;40岁以上5名;30岁以上8名;30岁以下3名。 职称结构:教授/研究员8名;副教授5名;讲师/助研7名;助教6名。 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8名。 学历结构:博士2名;硕士12名;学士12。 学缘结构:星海音乐学院6名;中央音乐学院3名;湖南师大2名;武汉大学1名;中山大学1名;上海音乐学院1名;香港中文大学1名;北师大1名;武汉音乐学院3名、西安音乐学院1名;华南师范大学1名。 以上所有人员都在本院固定编制之中,此外还有两位外聘教授:卓仁祥(美国北德克萨斯州大学音乐学院终身教授/博士);费邓洪(广东现代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 (2)学科带头人及主讲教师业绩从专业要求来看,这些人员配备大致覆盖了这一专业的所有主要学科。 同时,这些专业人员都分别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有十分深厚的积累,并展现出颇为丰富而又引人注目的成就,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与较好的学术地位。 多学科与跨学科赵宋光教授是国内著名的学者,其研究领域包括有:哲学、美学、数学、音乐美学、音乐形态学、律学、民族音乐学。 先后历任: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律学会会长、中国民族音乐学学会理事等全国性学术社团的重要职务。 在国内享有盛誉。 音乐美学在全国专业音乐院校范围内,音乐美学作为一门专业课,我院是继中央音乐学院之后,于1984年由罗小平教授接踵开出的,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这也说明这一学科在我们院已有20多年的研究历程。 作为这方面的专家罗小平教授在国内享有盛誉,先后在专业核心刊物及省级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8本。 此外,后来加入这一研究领域的还有王少明教授与邓希路副教授。 其中王少明教授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并以他哲学专业之长,进一步加强了这一学科的教研力量,也为这学科的研究拓展出新的学术视野。 近年来,他着力于从现象学的角度重新审视音乐学学科的相关问题,提出了许多新颖的学术见解,并在核心刊物上连续发表论文,也很快引起了音乐美学界的关注。 民族音乐学在民族音乐学领域,尤其是岭南音乐研究方面,本专业有较强的研究历史与研究实力。 首先,赵宋光教授早在50年代末就开始从音乐形态学的角度着力于民族和声理论的探索。 此后,80年代初又致力于建立中国民族音乐形态学的学科建立,并在国内多所专业院校讲学。 陈天国研究员40多年来,一直从事潮州音乐历史文本的收集与研究工作,其个人所拥有的研究材料在国内无疑首屈一指。 在占有充足材料的基础上,他进行了各种分类研究,并先后出版了十数种研究专著,成为国内这方面无可比拟的专家。 他还从泰国寻回了早已失传多时的广府板佛乐,为拯救中国传统音乐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王沥沥老师,自本科到研究生阶段连续8年对江西地区的民间音乐与民间戏曲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完成了硕士论文《赣剧两路高腔唱腔音乐比较及其源流分析》,并先后发表多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出版专著一本。 音乐人类学周凯模研究员从事“民族音乐学”研究自1985年在上音选修“比教音乐学”开始,二十余年出版专著三部、合著三部、论文数十篇,其中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二十二篇。 早年研究云南音乐、中国传统仪式音乐,近九年致力于岭南音乐研究:1998年承担和完成了省级项目“客家音乐文化研究”;作为当时研究部主任,1999年提出了本院“岭南音乐文化展览馆”和“岭南音乐文化研究中心”的建设构想,组织完成了展览馆首批资料收集整理,使其学院顺利建成该馆;2005年作为课题负责人,在展览馆基础上又设计了省级重点项目《岭南传统音乐资源在当代高校的转换》获省高教厅批准立项;2006年继续为展览馆争取到香港民族音乐学家曹本冶教授的个人收藏资料两千余件(部)的捐赠,丰富了馆藏基本建设。 最近个人相继出版和完成了“广东排瑶‘仪式音声’研究”成果近30万字,为本院在传统丰厚的三大乐种研究成果之上,增加了新领域的岭南音乐研究成果。 该成果结合音乐人类学宏观学科理论建设的思考,在本院教学中发挥着一定作用。 音乐心理学这一学科的研究,我们起步较早,在国内曾一度处于领先的地位。 早在1986年,罗小平与黄虹教授已出版了专著《音乐心理学》,继而又出版了译著《外国音乐心理学荟萃》。 其中《音乐心理学》作为一本教科书,被国内其他专业教育机构所采用,并重版多次。 最近,该书还应上海音乐出版社之邀进行修订再版。 2003年,她们又与其他同事合作出版了《音乐教育心理学》一书。 除此之外,两位教授还先后在核心刊物与省级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十多篇。 目前,两位教授分别被推选为“中国音乐心理学学会”的副会长与理事。 其中,黄虹教授在20年间一直注重调查与实验工作,先后走访的大学、中小学,乃至幼儿园十多家,并建立了一系列有相对固定性的研究试验点。 这不但对个人研究,还对实际教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研究场所。 最近,学院又建立了音乐心理学实验室。 此外,刚到本系的硕士毕业生张卓,近几年来致力于音乐的时间心理研究,并完成了高水平的硕士毕业论文《影响音乐听觉时距判断的主客体因素》,为音乐心理学界同仁所关注。 西方音乐史学这也是我们专业较为成熟的一个研究学科,我们学院从60年代开始就有前辈学者投入这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如关伯基教授曾长期致力于匈牙利浪漫主义音乐家李斯特的专项研究,先后发表论文十多篇,同时还出版了相关的专著与译著。 80年代后期由黄虹、许树坚教授接上,90年代后期又加入了邓希路、周广平教授。 围绕这一学科的教学,他们先后增设了交响音乐体裁与名作、西方歌剧、20世纪西方音乐等配套课程。 20年来,他们先后在各种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此外,他们还十分注重各种研究文本的收集,除图书馆之外,各自收集的唱片4000多张,影像资料2000多张,总括西方音乐文化史从中世纪到20世纪末所有重要体裁的经典作品。 此外,还有相关西方艺术文化史方面的书籍万册。 黄、邓两人均被推选为中国“西方音乐学会”理事。 中国音乐史学这一学科的教研力量在近年的人才引进中得以加强,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引入,使这学科在我院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前景,在古代史范畴,除了吴丽玲,刘大坚、尚红等原有的教师之外,最近又加入了吴志武。 吴志武最近五年来一直致力于《九宫大成》的研究,并完成了40万字的博士论文。 科学发声与嗓音保健近十年来彭莉佳老师一直致力于科学发声与嗓子保健这方面的研究,先后出版的专著有:《发声常识与嗓音保健》、《嗓音的科学训练与保健》。 这项研究深得国内同行的关注与肯定,几年来还应邀在全国数十所大学中举办讲座或开设系列课程。 研究基地与研究项目就音乐学各专业,我们还建立了以岭南音乐为主导的研究基地。 该基地主要立足于本院在编的音乐学专业教研力量,同时也增聘一些院外专家。 目前,我们承接的研究项目有:1.冼星海研究;2.岭南音乐研究。 冼星海研究的常设机构安置在沙河校区冼星海纪念馆中,而岭南音乐研究则安置在沙河校区岭南音乐博物馆中。 关于岭南音乐研究,我们一向有固定的研究指向,其中包括:1.广东音乐研究,为此我们还设有“余其伟广东音乐研究中心”。 2.客家山歌与汉乐研究。 3.潮州音乐研究。 以上几项研究我们还邀请民乐系的有关专家参与,因而使得这项研究具有十分雄厚的力量。 此外,在音乐心理学研究上,我们还与广东中医药学会的有关专家合作,研究领域正在向音乐治疗方面拓展。 再就是我们还承担了国家级的《高中艺术》教材的研究与编写工作,其中包括4个模块,即:1.音乐的情感表现(以完成,并出版);2.生活中的音乐;3.音乐与文化;4.音乐与科学(与广州大学音乐学院合作)。 3.学生状况目前本系在读学生分四个年级,总人数97人,其中2004级21人;2005级20人;2006级19人;2007级34人;延长学制3人。 近三年报考本系的学生,每年总在200人左右。

赵宋光的人物生平

1931年生于浙江湖州,原籍江苏松江。 1949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贺麟。 1951年转学入燕京大学音乐系,师从许勇三。 1952年院系调整并入中央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师从江文也。 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4年毕业。 1956年赴东柏林进修音乐物理,师从密特拉赫尔。 1957年回国。 1980年赴西德考察教育。 长期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 1984年-1990年任广东省星海音乐学院院长,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副研究员、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教委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1990-1995年任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广东省政协委员。 1995-至今工作于广东省星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 曾先后当选为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常务理事、律学学会会长、音乐治疗学会副理事长、音乐美学学会会长。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17869.html
郎朗音乐盛典
未来三天北方雷雨不间断 中央气象台 华南沿海局地有大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