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非合作 架起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

中非合作

中国和厄立特里亚传统友谊深厚。近年来,两国不断加强医疗卫生合作。今年5月,第十七批中国援厄立特里亚医疗队抵达当地,开始为期一年的援外医疗工作。

自1997年中国向厄立特里亚派遣医疗队以来,先后17批共计300余人次队员赴厄立特里亚开展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在两国人民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

“推动医疗技术分享和人才培养”

在位于厄立特里亚首都阿斯马拉的奥罗特医院,针灸门诊外的走廊上站满了慕名前来的患者。14岁的丹尼尔正在妈妈的陪伴下接受针灸治疗。

丹尼尔出生时患有先天性脑部疾病,曾多方求医但不见效果。后来,在当地医生建议下,丹尼尔开始在奥罗特医院接受中医治疗。如今,他的病情有了很大改善。丹尼尔的妈妈激动地说:“谢谢中国医生多年来对丹尼尔的诊治!他的情况越来越好,我们全家都感到很幸运。”

奥罗特医院是中国向厄立特里亚援建的第一个成套项目,2003年投入使用后成为该国最大的综合性医院。“在奥罗特医院,每天约有80位患者前来接受中医治疗。”中国医疗队中医医生陈宗金说,良好的治疗效果让中医在当地颇有良好口碑,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当地医生学习中医。

奥罗特医院针灸科主任格布雷希沃特·布拉就是其中之一。布拉曾赴河南省学习中医,回厄立特里亚后便一直在奥罗特医院从事针灸诊疗工作。他表示,中医在治疗相关疾病方面非常有效,每天都有许多患者前来问诊。“能与中国医生并肩工作、成为好伙伴,我感到非常自豪。”

进针、行针、留针、出针……奥罗特医院针灸门诊的一间诊室内,针灸医师梅耶·伯哈内正在为患者塞梅尔·奥克巴特进行第二疗程的诊治。奥克巴特是阿斯马拉的一名农民,常年繁重的体力劳动让他的腰背部时常酸痛难耐。听说奥罗特医院的中医针灸有助于缓解疼痛,他便前来求医。经过20多天的治疗,他的病情已明显好转。

为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交流与合作,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厄立特里亚卫生部正积极推动筹建奥罗特医院中医中心,计划于今年年底挂牌成立。伯哈内说:“我非常看好中医在厄立特里亚的发展前景。两国进一步推动医疗技术分享和人才培养,将助力厄立特里亚提升医疗卫生水平。”

“为厄立特里亚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7月23日,奥罗特医院支气管镜中心,中国医疗队队员韩校鹏、杨影与两名当地医生共同完成了厄立特里亚首例支气管镜下活检术。术中,韩校鹏一边操作、一边为当地医生讲解各环节的要点和注意事项。术后,奥罗特医院内科主任高伊特姆表示,“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和成功。”

今年4月,厄立特里亚首个支气管镜中心在奥罗特医院成立。中心采用中国援助的气管镜诊治病患,大幅提升了检查检验的效率和质量。中国医生带领和指导当地医生完成基本的支气管镜操作。“中心成立以来,我们已实施数十台手术。”高伊特姆说。

目前,中国医疗队正在奥罗特医院筹建心内科手术室,该院心内科医生赫诺克·吉尔迈对此非常期待。“中国同事非常专业,相信手术室建好后将进一步改善医院心内科医疗条件。”

中国医疗队心内科主任医师程保玲表示,中国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对当地提升医疗条件非常重要,正在筹建的心内科手术室将为当地提供更多高水平的诊疗服务,帮助更多人缓解病痛。

中国医生

从援建医院到派遣医疗队,从捐赠药品和医疗器械到开展人员培训,中方始终积极支持厄立特里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国医疗队队长韩东明表示,医疗队队员不仅认真开展日常的看病问诊,还将“传帮带”作为重要工作内容之一,通过开展临床带教、远程指导等,填补了当地上百项医疗技术空白。“医疗队结合专业技术优势,制作适合当地医生的教学课件,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为厄立特里亚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韩东明说。

住院医师埃萨亚斯·梅哈里表示:“我见证了一批又一批中国医疗队队员克服种种困难,用精湛的医术诊治无数当地患者,与当地医生和患者结下深厚友谊。未来,我也希望有机会到中国去,学习中国医学的成功经验。”

“一声声感谢蕴含着浓浓的情谊”

65岁的基罗斯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在位于阿斯马拉郊区的家中见到中国医疗队医生。

人民友谊 架起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

今年8月初,基罗斯因腰部软组织损伤并发感染,急需抗生素治疗,然而奥罗特医院资源有限。了解到情况后,韩东明立即组织团队梳理医疗队自用药库存,分配出患者急需的药物。在得知基罗斯至少要等待一周才能预约到下次门诊时,韩东明和队员又利用空余时间上门问诊,并为家境贫困的基罗斯带去了米、面、油等生活品。

在分别时,基罗斯紧紧握住韩东明的手,执意要将家中仅有的6枚鸡蛋回赠给中国医疗队:“没想到你们如此记挂我的病情。这份情谊,我将永远铭记在心!”

克服高原缺氧、语言不通等困难,一批批中国医疗队与当地卫生人员紧密合作,不仅为当地提供了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更在两国人民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

“走在阿斯马拉的路上,经常会有当地人热情地用中文对我们说‘你好,中国医生’。”医疗队队员任文林已经是第二次参加援厄立特里亚医疗工作,他真切感受到当地民众对中国医生的信任与尊敬。“一声声感谢蕴含着浓浓的情谊。中国医疗队队员用行动书写中厄、中非友谊的篇章。”

医疗队

厄立特里亚卫生部部长阿明娜高度赞赏双方在医疗卫生领域合作取得的丰硕成果。“厄中长达20多年的医疗卫生合作卓有成效,为促进当地医疗卫生系统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增进了当地人民的健康和福祉。”阿明娜说,当前双方合作更加密切和广泛,我们珍惜与中方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愿与中方继续深化合作,提升当地医疗卫生水平。

(本报阿斯马拉电)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19日 03 版)


外国人与中国人有好交往的小故事

中国永远的朋友---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 1928年来到中国。 九一八事变后,他亲赴前线采访,写下了一批颇有影响的有关中日战争的报道。 特别是他撰写了轰动世界舆论的《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不带任何政治偏见和党派色彩,通过亲自采访所得的第一手资料,得到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信任。 抗战期间,斯诺作为中国人民的朋友,把中国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组织、发起、宣传“工合”运动,支持中国的战时经济;如实报道中国抗战实况;开展大量的国际宣传,极大地支持了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他把一生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以自己的行动,在中美两国人民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斯诺在北平南苑目睹了中日战争的开端。 他在参加日军召开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大声质问:“为什么要在中国领土上进行军事演习?为什么借口士兵失踪动用大兵?为什么侵略者不撤兵回营,反叫中国守军撤出宛平?”斯诺这一连串的问题,问得日军新闻发言人狼狈不堪,无法正面回答,只得仓促宣布记者招待会结束。 9月末,斯诺在上海目睹了八一三淞沪抗战。 在报道中,斯诺称赞这场战争是“伟大的表演”,中国人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和军事技能,是许多人所没有料想到的。 接着,斯诺沿着日军在中国的侵略战线,横越中国国土,去了汉口、重庆、西安,并再一次去延安,撰写了一系列的新闻报道。 在汉口,他为中国工业所遭到的破坏而痛心:“最令人气馁的是中国在各处所犯的同样的错误,那就是没有把工业企业和有技术的工人加以改组和撤退,而在放弃南京、汉口两座战略城市之前,又没有作出巨大的努力使两个城市不致变成敌人的战争基地。 日本利用了掠得的资源和工厂,把侵略更深一步向内地推进。 ”他惊异地发现:尽管日本人取得了所有重大战役的胜利,但从来没有赢得一项政治决定,从来没有能够胜利地结束这场战争。 任何甘心承认失败的人,必然遭到人民的反对,人们不承认他的权威。 汪精卫叛国投敌,成了南京傀儡政府的首脑,人民就唾弃他,他的影响也就消失了。 如果蒋介石投降,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况。 他称赞新四军:最大资产,也许就是他的革命传统,那就是有组织方法,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战斗的战术。 他夸奖八路军:已经成为一种英勇的传说,这传说在它万次战斗的记录中,象征着每一个作战的人都必须相信它具有的那些战斗的品质:忍耐、敏捷、勇敢、指挥的天才、不屈不挠以及——也许最重要的——精神的不可战胜。 所有这些结论,都显示了斯诺作为一个进步新闻记者敏锐的洞察力。 都被收入他在1941年出版的《为亚洲而战》一书中。 地下工作总部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北平。 日军大肆搜捕、迫害中国的抗日爱国人士和革命青年。 当时,斯诺参加了在北平的外国人(欧美)援华社会团体,积极掩护和帮助中国的爱国者,使他们免遭日军捕杀,他的公寓成了抗日爱国分子的避难所,斯诺热情地帮助这些避难者化装成乞丐、苦力和小贩逃出北平。 斯诺家中还存放着一些中国人寄存的财物,从私人汽车到游击队从日本人手里夺回的黄金、珠宝和玉器。 有一次,西山的抗日游击队派了一位联络员来找斯诺,请他帮助变卖从日军手中夺回的珠宝、黄金,以解决游击队急需购买枪支弹药的经费,并提出给斯诺高额的回扣。 斯诺说:“我一分钱也不要。 但是我建议,你们把在西山一个修道院扣留的几名意大利修道士释放了。 ”他对游击队员说:“这样做不好,会损害你们的抗日事业,不能获得国际上的同情。 ”“我是为中国着想。 ”斯诺说,“一次只能同一个敌人作战,不宜树敌太多。 ”游击队接受了斯诺的建议,释放了那几个意大利修道士,斯诺也找到了肯帮忙的人帮助游击队把珠宝、黄金变卖了出去。 在斯诺家花园的地下,爱国学生埋藏了许多被日军查禁的进步书刊。 斯诺甚至还同意在他家中设置了一部秘密电台,斯诺除了忙于新闻采访,报道中日战况,每天还要为众多的避难者的吃饭问题奔忙。 当时,西方各国在中日战争中保持中立,日本占领军对在北平的欧美等国的人士还没有敢公然侵犯。 斯诺说:“我的住所很快成了某种地下工作总部了,我肯定不再是一个‘中立者’了。 ”斯诺掩护邓颖超从北平脱险,颇有些传奇色彩。 七七事变时,邓颖超正在北平治病,为了尽快离开战乱地区,邓颖超在爱泼斯坦的帮助下找到了斯诺,请斯诺设法带她出去。 为了应付沿途日军盘查,邓颖超化装成斯诺的“保姆”。 和斯诺一起乘火车离开北平。 列车到达天津站,日军在月台检查所有的中国旅客,凡是他们认为可疑的,都会被抓走。 “我是美国人,美国记者。 她是我的家庭保姆。 ”斯诺对日本检察员说。 日本检察员挥手放斯诺他们出站。 到达天津之后,斯诺把邓颖超托付给自己的一位好友、新西兰记者吉姆·伯特伦,请他把邓颖超带过封锁线。 令人惊奇的是,斯诺当时并不知道所帮助的人是邓颖超。 实际上,斯诺帮助中国人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 中美人民友谊的桥梁1941年,斯诺回到美国后,仍然向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宣传中国的抗日战争。 他说:“我依然赞成中国的事业,从根本上说,真理、公正和正义属于中国人民的事业,我赞成任何有助于中国人民自己帮助自己的措施,因为只有采用这种方法,才能使他们自己解救自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斯诺对中国进行了三次长期访问。 这在美国政府对新生的中国实行孤立政策和武装支持台湾蒋介石的年代里,对一名美国人来说,真是一件独一无二的事。 1960年,斯诺访问北京,他意识到中国领导人希望他的到来,可能有助于建立起一座中美两国的友谊桥梁,他表示:“前途是艰险的,但桥梁能够架起,而且最后必将架起。 ”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出乎意外的被邀请访问北京,中美关系解冻,美国《生活》杂志抓住时机发表了斯诺的一篇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斯诺透露了中国领导人毛泽东曾告诉他的话:如果理查德·尼克松访问中国,无论是以旅游者的身份还是以总统的身份都会受到欢迎。 这篇文章是斯诺的最后一篇“独家内幕新闻”。 就在尼克松开始前往北京的同一个星期,斯诺死于癌症。 斯诺生前写道:我爱中国,我愿在我死后把我的一半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那样。 美国抚养和培育了我,我愿把我的一部分安葬在哈德逊河畔,日后我的骨灰将渗入大西洋,同欧洲和人类的一切海岸相连,我觉得自己是人类的一部分,因为几乎在每一块土地上,都有着同我相识的善良的人们。 遵照斯诺的遗愿,他的妻子将他一半骨灰带到中国,安葬在北京大学校园的末名湖畔,另一半骨灰安葬在美国哈德逊河畔。 埃德加·斯诺·的网站:埃里克-斯诺(Snow ,Eric)NBA球员个人简介为自己的每次助攻和抢断捐赠10美元,赛季总计美元,全部赠予慈善团体最喜欢的NBA城市是克利弗兰,因为离他的家乡很近高中的成绩基点是3.7;喜欢打保龄球和玩电脑游戏3约翰·斯诺新任美国财政部长年龄:63岁,1939年出生于俄亥俄州托莱多教育:1962年获托莱多大学学士学位;1965年获弗吉尼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67年获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学位经历:1965-1967马里兰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1972-1975交通部助理法律顾问1973-1974乔治·华盛顿大学兼职法学教授1974-1975交通部负责政策、计划和国际事务的副助理部长1975-1976交通部负责政府事务的助理部长1976-1977交通部副部长1976-1985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委员会委员1985至今美国切西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1991年兼任董事长

蒙内铁路开通运营五周年span助力互联互通惠及当地民生新时代中非合作span

厄立特里亚

非洲之星铁路运营公司的模拟驾驶舱内,中国工程师张程(左)指导莎珑进行模拟驾驶操作。

由中国路桥公司承建的肯尼亚蒙巴萨—内罗毕标轨铁路(蒙内铁路)日前迎来通车运营5周年。 蒙内铁路是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确定的“十大合作计划”的重要成果、共建“一带一路”重点项目,也是肯尼亚独立以来投资最大的基础设施工程。 截至6月30日,全长约480公里的蒙内铁路已安全运营1857天,累计发送旅客794.5万人次,发送集装箱181.7万标箱,发送货物2029.3万吨。

5年来,“连接国家,走向繁荣”——蒙内铁路列车上的这句标语正逐步成为现实。 这条采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建造的现代化铁路,加快了肯尼亚的现代化步伐,不仅推动了肯尼亚经济社会发展,也带动了整个东非的交通和经贸发展。 中方通过蒙内铁路项目加速推动当地人才培养与技术转移合作,为当地交通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我的工作和生活变得方便多了”

早晨7时刚过,位于肯尼亚首都的内罗毕终点站逐渐热闹起来。 拎着大包小包的旅客从城市各处赶到这里,准备搭乘即将出发的N2次列车,沿蒙内铁路前往东南方向的沃伊、蒙巴萨等城镇。

8时整,伴随着清脆的鸣笛声,N2次列车缓缓启动。 车窗外,天空湛蓝,东非大草原一望无际,零星的村落沿线点缀,在部分路段还能见到成群的野生动物在轨道附近觅食嬉戏。

在几乎座无虚席的车厢内,记者结识了丹麦游客索伦森一家,他们计划前往海滨旅游城市蒙巴萨度假。 “列车很准时,车厢内非常干净,设施齐全,我们感觉很舒服。 ”索伦森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乘坐蒙内铁路列车,体验“超出预期”。

家住蒙巴萨的居民卡胡拉则对这一切习以为常。 5年来,因为要做生意,他已搭乘200多次蒙内铁路列车。 年近花甲的卡胡拉常年频繁往返于蒙巴萨和内罗毕之间,以前都是坐大巴车,单程就要10个小时,“运气不好的时候甚至要花上一整天时间”。 他告诉记者:“乘坐火车省时、安全,还便宜,单程只要1000肯尼亚先令(约合人民币57元),在车上还能随时处理业务。 我的工作和生活变得方便多了。 ”

下午2时,火车准点驶入蒙巴萨终点站。 下车的乘客很快便融入匆匆人群中。 车站大厅里,等待乘坐回程列车的乘客已排起长队。

从蒙巴萨火车站驱车不到1小时,便能到达白沙细腻的宽阔海滩。 紧邻海滩的一家度假酒店内,礼宾部经理瑞卜曼正忙着为络绎不绝的宾客办理入住手续,他在这家酒店工作已有11年。 “蒙内铁路为旅客提供了快捷、实惠的交通方式,给我们带来大量的客人。 ”瑞卜曼说,一到周末,很多住在内罗毕和其他沿线城市的居民到蒙巴萨度假,还有一些公司组织员工来开展集体活动。 由于酒店入住率大幅提升,他的工资从5年前的2万多肯尼亚先令涨到了近5万,“感谢蒙内铁路给我带来了好生活”。

据了解,目前蒙内铁路日均开行3对(6列)旅客列车,平均上座率在90%以上。 仅今年上半年,已累计发送旅客112.6万人次。 负责运营的非洲之星铁路运营公司总经理李久平说,蒙内铁路旅客发送人数保持稳定增长,客流旺季和节假日还会增开客运列车。 当前客运运力已突破日均1万人次,客运高峰时期,更是一票难求。 今年预计全年发送旅客230万人次。

“节省了大量运输时间和成本”

作为东非第一大港,繁忙的蒙巴萨港拥有17条国际航线,与全球约80个港口有业务往来,东非地区的大部分货物都从这里进出。

从欧洲、美洲等地驶来的满载小麦的货轮靠泊在繁忙的蒙巴萨港港口。 码头传输带不停作业,源源不断地将小麦转运至蒙内铁路上的港支线16道,装入在那里等候的铁路货车。 不到10个小时,这些小麦便将运抵内罗毕,再通过货运被送往邻近城市及周边国家。

当地一家粮食运输公司的负责人欧内斯特介绍,在蒙内铁路建成前,公司曾使用米轨铁路和公路运输小麦等粮食。 米轨铁路年久失修,设备老化,平均时速只有22公里,从蒙巴萨到内罗毕要走20多个小时。 再加上列车运行极不稳定,脱轨等事故屡见不鲜。 而通过公路运输,不仅费时费力,还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现在好了,以前需要几百辆货车运完的粮食,如今只需两三趟列车就能拉走。 蒙内铁路为我们节省了大量运输时间和成本。 ”欧内斯特说,蒙内铁路以准时闻名,公司从未因运输延误而支付额外费用,这条运输线“每年至少可以帮助客户减少数十万美元的损失”。 据肯尼亚谷物加工协会数据,肯尼亚小麦年消费量平均为90万吨,而本国产量仅约35万吨,严重依赖进口。 欧内斯特认为,蒙内铁路“为保障肯尼亚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蒙内铁路还为白糖、水泥、化肥、钢材等各种生产生活物资提供了运输便利。 距蒙巴萨港约560公里处,一座内陆港口也在忙碌作业,起重机在集装箱间灵活穿梭。 这是2020年5月正式建成的奈瓦沙集装箱内陆港,也是蒙内铁路延长线——内罗毕—马拉巴标轨铁路(内马铁路)建设的重要一环。 内马铁路一期内罗毕至奈瓦沙段全长约120公里,于2019年10月正式开通旅客列车,同年12月开通货物列车。

奈瓦沙是肯尼亚主要的茶叶生产基地。 今年1月开始,作为肯尼亚重要外汇收入来源的茶叶出口开始转向蒙内铁路,再经蒙巴萨港出口至世界各地。 记者在港口作业区看到,一家物流公司正在为本地茶商的茶叶打包,准备运往蒙巴萨港。 “蒙内铁路和内马铁路连接起内陆与港口城市,从奈瓦沙到蒙巴萨的运输时间从两三天缩短到几小时,极大提高了供应链效率,为本土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运输商爱德华说。

2022年上半年,蒙内铁路日均开行17列货物列车,发送货物307.2万吨,预计全年将发送货物600万吨。 肯尼亚铁路公司商业运营专家团队负责人詹姆斯·塞莱介绍,奈瓦沙地处东非腹地,从蒙巴萨前往肯尼亚西部地区和乌干达、卢旺达、南苏丹等邻国的货物都需经由该集装箱内陆港,以进一步运输至目的地,蒙内铁路等非中基建合作成果“为推进东非国家互联互通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把多年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

今年2月23日,蒙内铁路开行首列由肯方机车乘务班组独立值乘的旅客列车,标志着中方推进肯方机车乘务员属地化工作迈上新台阶。

在非洲之星铁路运营公司,29岁的莎珑在电脑前忙碌着。 6年前,大学毕业两年的莎珑经过层层选拔,成为蒙内铁路首批招募的8名女司机之一。 如今,因表现出色,莎珑已晋升为公司管理团队的一员。 “蒙内铁路培养了我,让我迅速成长。 ”曾在山东师范大学留学的莎珑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在中国求学时,我常乘坐火车出行。 那时我就想,中国的火车怎么这么平稳又快速?如果我们国家也有这样的火车就好了。 如今,我的梦想早已变成现实,我也成为这个美好现实的一部分。 ”

2017年1月,莎珑和其他几名肯尼亚姑娘一起前往中国,在陕西宝鸡铁路技师学院接受为期50天的培训,熟悉并掌握了中国生产的内燃机车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蒙内铁路开通当天,肯尼亚总统肯雅塔亲自试乘列车,并称赞莎珑她们是“国家骄傲”。 回想第一次真正驾驶列车的一刻,莎珑至今仍然记得当时的惶恐:“火车头这么大,我怎么能控制住它?”如今,莎珑已经开始负责统筹肯方司机的日常培训。 在模拟驾驶舱内,莎珑沉着地应对着风雨雷电、动物横穿轨道等复杂路况,技术娴熟。

“感谢中国师傅对我们的培训。 他们把多年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手把手教我们,一步步培养我们直至能独立作业。 在中国师傅教导下,我们牢牢树立安全第一意识,也提高了解决困难的能力。 ”莎珑介绍,几年来,中方人才培养工作持续不断,至今每周还为全体司机提供常规培训,一起学习规章制度,分析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等,“这样的技术交流至关重要”。

除了学习到专业技能,这份工作也为莎珑带来稳定的收入和强烈的自豪感,“感谢蒙内铁路,它为我们年轻人成长提供了更多可能”。 在了解中国高铁发展后,莎珑又有了新的梦想,“希望肯尼亚铁路也能像中国高铁一样更加现代化”。

离非洲之星铁路运营公司不远,便是内罗毕终点站。 负责3号车厢的列车员特蕾西亚身着一身漂亮的紫色制服,为迎接即将上车的旅客做着各项准备。

特蕾西亚也是从铁路开通时就在这里工作。 2019年,在公司安排下,特蕾西亚远赴中国,第一次乘坐京广高铁,亲身体验了中国列车员的优质服务,也有机会对照了自己的服务水平,“中国朋友让我们的服务能力、沟通能力、危机处理能力得到提升,掌握了实用技能”。

几年来,蒙内铁路为肯尼亚累计培养了1700余名铁路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 塞莱表示,中方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让肯尼亚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肯尼亚交通与基础设施部部长詹姆斯·马查里亚表示,蒙内铁路对改善肯民生福祉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当地民众来说,蒙内铁路的运营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以及学习技能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帮助肯尼亚解决了制约发展的交通运输瓶颈,为肯尼亚旅游、农业和制造业等产业注入了新动力。”

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举行开放日活动首次向蒙内铁路中肯员工开放

今年是中国与肯尼亚建交55周年。 作为庆祝建交系列活动之一,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在23日举行了开放日活动,邀请蒙内铁路的中肯员工走进大使馆,并进行了联谊活动。 23日,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 他们是蒙内铁路中方和肯方的员工。 作为蒙内铁路员工的优秀代表,他们中既有铁路运营的管理人员,也有火车司机、列车员、技术工人等一线员工。 肯方员工何琳说:“非常感谢中国大使馆邀请我们参加今天的活动,我们真的很开心,非常感动。 ”毕业于南昌大学航空航天专业的何琳曾在中国留学四年。 大学毕业后,她回到了肯尼亚。 由于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她在蒙内铁路找到了工作的机会。 何琳说,她有机会参与肯尼亚铁路的建设,成为肯尼亚第一批铁路人才感到十分的荣幸,“尽管中国和肯尼亚有着不同的文化,但我们和中国同事一起工作的时候试着去了解彼此,并且建立了友谊。 当中国同事回到中国的时候我会非常难过。 不论是中国人还是肯尼亚人,我们都尊重彼此,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抱负。 ”如今,蒙内铁路有了越来越多像何琳一样的肯方员工。 据统计,肯尼亚员工在蒙内铁路的比例已经达到了七成以上。 蒙内铁路运营公司董事长李强表示,该公司在积极推进本土化建设,组建国际化人才队伍,“今年下半年,公司在融入本土文化和团队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我们为每位员工量身定做职业发展道路。 通过专业培训,技能竞赛,进修教育,公开选拔等方式,稳步推进本土化,快速培育肯尼亚铁路运营专业人才队伍。 ”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临时代办李旭航表示,多年来,中肯各领域务实合作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大。 自2015年以来,中国一直是肯尼亚最大的贸易伙伴、投资者和工程承包商。 2017年双边贸易额达到52亿美元,比2013年增长59%。 目前肯尼亚约有400家中国企业,创造了近13万个就业机会。 李旭航说,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最早成果之一,也是中非合作的里程碑,蒙内铁路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极大地促进了当地人的出行。 这不仅带来了社会和经济效益,而且巩固了肯尼亚作为东非物流中心的地位。 正是中肯员工的共同努力使蒙内铁路的运行顺利而成功,并使其成为新时代肯尼亚的骄傲,“今天我们在这里祝贺你们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取得的成就,你们创造了肯尼亚的奇迹。 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蒙内铁路安全运送了212万名乘客、22.4万标准集装箱和260万吨其他货物。 这对于中肯员工来说都是值得骄傲的成就。 ”在当天的活动中,肯方员工在使馆内看着蒙内铁路的模型寻找着自己工作的足迹,他们在中国的春联前了解中国文化,中肯人员一起伴着非洲音乐共舞……作为肯尼亚的“世纪工程”,蒙内铁路不仅仅连接起内罗毕和蒙巴萨两座城市,更是成为中肯两国民心相通的桥梁。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18478.html
吴风雅韵最江南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
赓续中越传统友好 蓝厅观察丨苏林开启访华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