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怎么回事 马牙 螳螂嘴 新生儿 和

部分新生儿牙床的牙龈边缘或上腭中缝两旁会出现如小米或大米大小的浅黄色或白色球状颗粒,看上去很像一颗颗小牙齿,俗称“马牙”。

新生儿颊部皮下脂肪组织较面部其他部位发达,在颊肌表面和颊肌、嚼肌之间有一团脂肪块,张大口时在颊黏膜处形成三角肌,因个体差异,部分新生儿表现得更为明显,俗称“螳螂嘴”。

“马牙”出现的原因和应对方式

“马牙”并非真正的牙齿,也不是病理情况,是胎儿发育时由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积留形成的。“马牙”一般无任何症状,对新生儿口腔及颌面部的发育和健康没有任何影响,不需要做任何处理,一般出生后2周左右即可自行吸收或脱落。部分新生儿由于“马牙”数量多或颗粒较大导致局部发痒、发胀,出现爱摇头、咬乳头等现象,也不需要进行特别处理。随着“马牙”的吸收或脱落,上述现象可以自行消失。

对于新生儿“马牙”,家长千万不能用针挑或用粗布擦拭,这样做是很危险的。新生儿的口腔黏膜很娇嫩、血管丰富,唾液分泌少,加上免疫力较低,如果挑破或擦破“马牙”,很容易损伤口腔黏膜,导致细菌侵入,可能会引起口腔感染,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新生儿败血症。

“螳螂嘴”出现的原因和应对方式

旧习俗认为,“螳螂嘴”会妨碍新生儿吃奶,要把它割掉。实际上,这种做法是非常不科学的。每一个健康的新生儿都有颊部脂肪垫,它不仅不会妨碍新生儿吸奶,反而有助于新生儿的吸吮动作,属于新生儿的正常生理现象。

知识链接:新生儿鹅口疮

新生儿的唾液腺不发达,口腔部位黏膜薄而干燥、血管丰富,免疫力较低,自我调节能力差,容易受伤、感染,从而引发鹅口疮。鹅口疮是由白念珠菌引起的,其可来自母亲的阴道,或由奶嘴、奶瓶及其他用具不洁等导致。此外,气温高、室内通风不良、新生儿衣被包裹过紧,都有可能使真菌进入口腔内生长繁殖。一般鹅口疮只侵犯新生儿的口腔黏膜表层,轻者无明显症状,患儿不哭不闹、照常吃奶;严重者口腔内黏膜周围充血、水肿、疼痛,妨碍吸吮。如果家长发现新生儿存在上述表现,应尽早到医院就诊。

作者:徐韬


螳螂嘴差异

每个新生儿在出生时,口腔两侧颊部通常会有一个明显的脂肪垫隆起,因其个体差异,这个特征在一些新生儿中更为显著,被民间称为“螳螂嘴”。 然而,传统观念认为这个特征可能影响婴儿吃奶,建议割掉,但这其实是不科学的观念。 实际上,新生儿颊部的脂肪垫是正常的生理结构,它并非妨碍吃奶的障碍,反而在吸吮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 这是新生儿生长过程中的一部分,无需特意处理,家长应予以理解和接纳。 另外,新生儿的牙床上有时会出现淡黄色的米粒大小的颗粒,称为“马牙”。 这是由于粘液腺管阻塞,上皮细胞堆积形成的,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通常在几周内,“马牙”会自行消失,不会对吃奶造成影响,也不会影响日后乳牙的生长。

新生儿常见的几种生理状态

1、生理性黄疸,是指足月儿在2周内,早产儿在4周内出现,总胆红素不超过12mg/dl,患儿吃奶好,反应好。 2、马牙和螳螂嘴,是指口腔粘膜上出现的 ,黄白色小颗粒,和两侧颊部各有一隆起的脂肪垫。 3、乳腺肿大,是母体雌激素的影响所致,4-7天出现,2-3周消退,切忌挤压,以免感染。 4、假月经,部分女婴,生后5-7天阴道流出少许血性分泌物,可持续1周,也是母体雌激素的影响所致。 5、新生儿红斑及粟粒疹,生后1-2天出现,在头及躯干,四肢部的大小不等的多型红斑,和鼻子周围的小米粒大小黄白色皮疹,几天后自然消失。

新生儿特殊生理状态包括哪些

1、生理性黄疸:生后2-3天出现,4-5天为高峰期,一般不超过14天,黄疸值不超过12.9mg/dl。 2、马牙和螳螂嘴:在口腔上腭中线和齿龈部位,有黄白色、米粒大小的小颗粒,是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积留形成,俗称马牙,数周后可自然消退;两侧颊部各有一隆起的脂肪垫,有利于吸吮乳汁。 两者均属正常现象,不可挑破,以免发生感染。 3、乳腺肿大和假月经:男女新生儿生后4-7天均可有乳腺增大,如蚕豆或核桃大小,2-3周消退。 此现象与新生儿刚出生时体内存有一定数量来自母体的雌激素、孕激素和催乳激素有关,部分患儿乳房甚至可分泌出一些乳汁来,切勿挤压,以防感染。 部分女婴生后5到7天阴道流出少许血性分泌物,或大量非脓性分泌物,可持续1周,此由于来自母体的雌激素突然中断所致。 4、新生儿红斑及粟粒疹:生后1-2天,在头部、躯干、四肢常出现大小不等的多型性斑丘疹,成为新生儿红斑,1-2天后自然消退。 也可因皮脂腺堆积,在鼻尖、鼻翼、颜面部形成小米粒大小黄白色皮疹,成为新生儿粟粒疹,脱皮后自然消退。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18742.html
恶男 出击!
南海一号 出土文物在港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