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拥有“预制菜第一股”之称的苏州市味知香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味知香”)发布了2024年半年度报告。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味知香实现营业收入约3.27亿元,同比下降21.53%;净利润约4228.91万元,同比减少43.37%。公司表示,营业收入的下滑主要受市场环境影响,导致整体收入下降。
报告期内,味知香加大了零售端渠道的开拓力度,尤其聚焦于华东区域,密集布局线下销售网络,并逐步将市场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及乡镇拓展,推动市场渠道进一步下沉。然而,尽管公司在扩展销售网络方面有所努力,但加盟店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财报数据显示,味知香加盟店在上半年实现收入1.76亿元,同比减少20.6%。同时,加盟店数量也由报告期初的1823家减少至1778家,净减少45家。在此期间,公司新增了82家加盟店,但也关闭了127家。
在9月10日的业绩说明会上,味知香对加盟店数量变化作出解释。公司表示,部分门店因市场大环境的影响,盈利能力下降,导致一些业绩不佳的店主选择关店。此外,公司正积极推进门店的提升改造,对一些经营不善或不符合管理要求的加盟店进行主动清退,以将资源转移给更有潜力的经营者。
展望2024年下半年,味知香表示,公司将在零售渠道方面坚持新店开发与老店升级同步进行的策略。目前,公司已在无锡市场对30多家加盟店进行试点改造,涉及门店装修、产品陈列及产品结构调整。截至目前,已有20多家门店完成升级,市场反应良好。未来,公司计划将这一改造模式推广至其他区域的加盟店。此外,味知香还引入了“慧运营”系统,旨在提升加盟店的系统化管理水平。
关于预制菜行业发展的深度思考!
2021年上半年,味知香抢到“预制菜第一股”的名号上市,千味央厨、安井食品、九毛九、盒马鲜生、朴朴、锅圈、望家欢等企业也纷纷涉足预制菜。 赛道之中不乏美团、IDG资本、英诺天使基金等的支持。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品牌和企业透过线上线下渠道上架自己的预制菜产品,比如最近盒马与农耕记联手打造的预制菜系列产品、永辉超市推出自有品牌“辉妈到家”主打预制菜快手菜、海尔集团推出海尔食联网,旨在打造“智慧家电+名厨+生态预制菜”的商业模式、10月31日,饮料界新贵元气森林战略投资预制菜品牌“麦子妈”,正式进军预制菜,预制菜赛道风起云涌,一切皆有可能。 毫无疑问,他们的品牌营销再一次把矛头对准年轻人,各家的slogan诸如“解决年轻人居家吃饭问题”、“为都市白领提供大厨美味”等等,有讨好资本的嫌疑,但年轻人是否买账,一切待烟消云散后等待时间的检验。 前两年行业纷纷看好的净菜市场,各路资本也是相继追捧,行业先行者不乏不断地扩大规模,推出各式各样的包装方式甚至过度包装,最后绝大部分都倒在了半路上,尤其是toC净菜,如青年菜君、小龙女、美味七七等电商品牌。 由于净菜技术含量不够高、客户痛点解决不够彻底等原因顺势催生出了预制菜,预制菜以其工业化标准、方便快捷、大厨美味、成本比外卖低等诸多优点一举秒杀,但预制菜是否就没有痛点,它的终极形态又是什么? 预制菜发展目前面临的最大痛点就是就是关于预制菜是否营养健康的讨论,关于这点也让很多消费者如鲠在喉、心存排斥。 预制菜的门槛比净菜高很多,需要专业人员通过食品工业手法,对各类菜品原料进行专业分析,针对食材的不同特点运用不同的制作方法有针对性的研发,严格控制油、盐、糖及各类营养成分的含量与配比,通过中央厨房集中生产,对各个环节进行关键控制点危害分析,科学包装保持菜品的商业无菌环境;部分菜品需采用急速冷冻技术并在零下18度存储与运输,以及时保障菜品的新鲜度和口感。 但在目前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企业存在使用劣质食材,生产不规范,菜品高盐高脂肪,包装材料不安全、菜品变质的情况。 企业管理体制的漏洞、社会责任的缺失,监管的不完善,这些会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市场资源的整合吞并而优化,如果说行业发展是必然趋势,那么民众和社会舆论的关注自然就会督促企业工业和食品安全体系的完善。 对于小型食品生产企业来讲,唯有精准定位,加快提升工业生产现代化水平,以自动化、机械化、科技化护航食品安全才是长久之道。 目前预制菜的产品形态主要分为冷冻、冷藏和常温三种,其中冷冻预制菜以其最大程度的保持菜品本味和鲜度,还有较长的保质期逐渐赢得市场认可,但同时对冷链仓储、运输和销售有较高的要求。 判断终局为“速冻菜肴集中度更高,其他菜肴区域性竞争”,最终高效率者历经持续的洗牌可实现份额集中, 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我国物流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部分物流企业开始进入生鲜物流领域,直接促进了我国冷链运输行业发展。 在专业物流企业的带动下,低温保鲜技术、车辆设计制造技术、信息化物流配送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上述技术的运用成本大幅降低。 本行业也受益于冷链物流技术的提升,组建自有冷链运输车队、购置信息化物流系统的成本大幅下降。 在先进的物流配送体系下,半成品菜企业扩大了配送范围,提升了产品配送效率,保障食品安全的同时扩大市场覆盖面,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由于我国饮食习惯复杂,地域差异性较大,大单品稀缺,生意规模效应相对有限,也就注定很难形成一家独大,就好比一款梅菜扣肉,每家做出的味型和口感都有区别,天南地北,消费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几千年来发展的中国美食文化上,你无法用一种标准去统一定义衡量。 各家在自己的细分领域深耕,八方神仙、各显神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需要工厂的研发团队需要有清晰的品牌战略思维,清楚自己的核心优势,找准目标渠道和菜系切入,形成具有差异化的产品风格和品牌调性。 2、在产品研发上,不能一味地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准,而要结合是否可机械化量产,产品与产品之间能否形成良性互补。 前面提到,最终竞争较量是透过规模化效应的出现来突围,大单品撬动,响应高效,能规模者为王。 3、预制菜更依赖B端渠道,口味上直接影响食用,因此采购决策更趋复杂,且终端需要业务员指导服务,部分情况下存在定制诉求。 而C端预制菜消费者教育尚早,投入需求更高,且由于冷链运输要求和保质期短,物流成本和损耗很难管控。 不过未来市场的井喷一定是在C端市场的成熟,这些问题都会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保鲜技术的提升而得到解决。 所以,工厂要实现内销增长,或者想获得资本青睐,迟早要布局C端,注重品牌营销。
一年3亿双,浙江夫妇靠筷子年入超8亿,成就“筷子第一股”
都说 “民以食为天”, 其实除了餐饮行业,还有一个被人们忽略的巨大消费宝藏,那就是餐具。
筷子对中国人来说就是必不可少的饮食工具。 筷子最早起源于商周时期,至今已有三千年 历史 。
可以说国人对筷子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 它不仅是帮助人们夹起食物的工具,而且还被赋予了思念、传承、守望等诸多含义。
筷子虽小,但在这个14亿人的巨大市场,行业规模不容小觑。 而且,随着中餐影响力的扩大,海外市场对筷子的需求量也会不断增强。
在这个低调但增长空间巨大的小行业,头部企业正脱颖而出,A股也终于迎来了属于它的“筷子第一股”!
壹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农夫山泉靠一瓶水一年营收200亿,如今,双枪 科技 靠一双竹筷成功上市。
说来也怪,今年A股迎来了各种大众消费 “第一股”的大赛。 那边有“剪刀第一股”张小泉刚刚获准注册,这边“筷子第一股”双枪 科技 已经敲锣上市。
8月5日,双枪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双枪 科技 ”)在深交所上市,成为“筷子第一股”。
此次IPO发行价格26.4元/股,当日开盘即涨停,报38.02元/股,暴涨44.02%,总市值达到27.37亿元!之后2个交易日连续涨停,今日报收46元/股,最新市值33.12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双枪 科技 成立于2002年,是一家领先的日用餐厨具供应商,致力于日用餐厨具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公司产品主要包括筷子、砧板、勺铲、签类和其他餐厨具5个大类,超过1000种单品。
全球最大的筷子生产企业、奥运筷、世博筷-----各大荣誉,更是多不胜数! “筷子第一股”到底有多牛?
招股书显示, 双枪专注筷子等日用餐厨具品类,做了20年,目前一年销售量超3亿双。 每年大概有3.2亿双筷子、1千多万片砧板、900万个勺铲、80亿根牙签,以及300万个其他餐厨具都产自双枪 科技 。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那些充满市井气息的行当里正诞生一个个IPO——有着400年 历史 的剪刀老字号张小泉,即将缔造“剪刀第一股”;
很多人可能没听说过的预制菜品牌味知香今年4月上市,最新市值65亿;还有靠着夫妻店卖包子做起来的巴比食品,上市后市值达到了90亿.....这些公司都常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却几乎都没进入过VC机构的视野,堪称戏剧性的一幕。
贰
一家靠筷子起家的企业,究竟能做多大?双枪 科技 的答案可能超乎你想象。
2018年至2020年,双枪 科技 营业收入分别为6.08亿元、7.18亿元、8.34亿元;归母净利润为4597万元、7184万元、8976万元,营收、净利润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7%和39%,增势强劲。
而从行业角度来看,随着居民消费水平升级,对于环保、 时尚 等更高消费层次需求不断提升,餐具作为刚需品类,替换升级预期强烈,行业规模与增速想象力巨大,未来发展可期。
双枪到底有何神通,能把小小的筷子做成8个亿的大生意呢?
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浙江。 双枪 科技 诞生于浙江,创始人是有“筷子大王”之称的郑承烈。
郑承烈,1970年出生于浙江庆元的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 —家中六兄妹,条件艰苦,大姐又因病英年早逝,郑承烈在大姐坟前痛哭流涕,心中发誓,要出人头地,改变家人的命运。
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郑承烈,靠勤学苦练,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成了当地的学霸,还摆脱了天生口吃的毛病。
高考过后郑承烈如愿地考入了浙江工业学校,毕业后还被分配到了庆元当地成为了一名建筑施工员。
彼时,郑承烈的梦想是在建筑行业干出一番成绩,成为百万富翁。 但现实却与梦想相差甚远。 面对建筑公司全年无休薪水一个月却只拿几百块工资的窘况,他决定,还是得靠自己做点什么。
叁
胆子大、下手快、肯吃苦是浙商身上共同的特质,郑承烈也不例外。 他毅然决定辞职加入到下海经商的大潮之中。
从1994年开始,郑承烈开始了自己的经商之路,先后卖过香菇原料、开过食杂店、化妆品店、书店、服装店......几乎什么生意都做过,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直到后来接手了哥哥手头上濒临倒闭的小筷子厂。
当时市场上筷子廉价且同质化严重。 郑承烈决定提高筷子质量,于是借了2万元高利贷,买来厂房设备,最后研发出12双工艺筷子,一共生产了120箱。
结果却无人问津,郑承烈终于联系到义乌的一家商人愿意“先代销、后结款”后,送到义乌商家,谁知义乌商人家人又强烈反对进货压库,最后从下午软磨硬泡到晚上21点,才同意入库。
此时已无搬运工,郑承烈一人,赶夜搬货120箱竹筷,并再提一要求,在仓库小睡。 为的不是省宾馆费,而是饱含着对120箱竹筷的浓浓情分,对产品如此,情何以堪。 打动了天、打动了地、不知道是否也打动了义乌经销商和万千用户,第二天郑承烈回去后就接到义乌经销商电话,120箱竹筷全部售馨。
从此以后,双枪竹筷,供不应求。
凭借产品的差异化,郑承烈做的高端工艺筷也迅速在整个筷子市场中成为了一枝独秀的品牌,收入连续6年增速达到了60以上!
2002年,郑承烈正式成立双枪 科技 公司,专注于餐厨工具制造,把品类扩大到砧板、铲勺、签类等餐厨具,并花费几千万元改进生产线,同时引进了信息化管理。
不仅如此,双枪 科技 还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2016年杭州G20高峰会议礼品筷供应商,让高端中国筷子走进了世界的视野中。
肆
回顾20多年创业史,有人曾问过郑承烈:“累吗?”郑承烈的答案是:“创业真的很累,心累。 但创业路上怀揣着一个伟大的梦想,虽苦尤甜。
也是,从接管一家濒临倒闭的筷子厂,到每年卖出超3亿双筷子,郑承烈、叶丽榕夫妇背后的艰辛可想而知,但苦尽甘来的ta们也终于实现了财富自由。
从股权结构看,双枪 科技 又是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
截至IPO前,创始人郑承烈直接持有公司 8.38%的股份,通过天珺投资间接持有 34.99%的股份,合计持有公司 43.37%的股份;叶丽榕直接持有公司 6.30%的股份,通过天珺投资间接持有 8.75%的股份,合计持有公司 15.05%的股份。 郑、叶夫妇合计持有公司58.42%的股份,为公司的共同实际控制人。
按今日市值计算,郑承烈家族身家超19亿元!
今年一季度双枪 科技 的业绩更是亮眼。 2021年1-3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7.98%,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为147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5.7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390 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4.50%。
究其根本是,一场突如其来疫情的,使宅家生活变成了日常,面对突然多出的大把空白时间,许多年轻人开始自己做饭、研究 美食 ,这也给 美食 产业链上下游的厨具、餐具等带来了机遇。
另外,相比厨具,餐具的消耗速度更快,需要更换的频率也更快,尤其是筷子。
资料显示,按照每户家庭3-5年更换一次砧板的频率测算,每年我国砧板需求量将达到1.15亿片左右。 而按照每人每年更换一次筷子的频率测算,每年我国筷子需求量将达到惊人的14亿双左右。
并且,随着中餐影响力的扩大,海外市场对筷子的需求量不断增强!可以预见,日用餐厨具行业市场前景广阔,双枪 科技 未来可期!
参考资料:
天天IPO《浙江夫妇,靠3亿双筷子撑起一个IPO》、
深蓝 财经 《筷子背后的“隐形冠军” ,双枪 科技 登陆深交所主板》、
野马 财经 《双枪 科技 卖筷子、砧板年入6亿,老板曾帮人套取公款放高利贷》、
全天候见闻《首日上市涨幅44%触发临停,3亿双筷子能撑起双枪 科技 吗?》、
浑水调研《“筷子第一股”双枪 科技 上市,郑承烈如何成为“筷子大王”的?》、
环球老虎 财经 app《“筷子第一股”双枪 科技 登陆深交所主板:一年3亿双,做了20年》
重磅!预制菜上市企业哪家强?最赚钱的竟是……
预制菜市场2023年的年度业绩报告揭示了行业的多元面貌。 安井食品凭借147.8亿元的净利润拔得头筹,三全食品以74.9亿元紧随其后,味知香则以1.35亿元位列第三。 国联水产虽然营收下降,但牛蛙新品推动了预制菜业务稳健发展;千味央厨营收增长27.69%,净利润同步提升,显示出高质量发展。 得利斯虽亏损,但预制菜业务有所增长;味知香净利润下滑,但肉禽类产品和特定渠道销售表现良好。 春雪食品则由盈转亏,受市场波动影响明显。 安井食品和牧原股份分别凭借速冻食品和猪肉业务的调整,实现了业绩增长。 立高食品营收增长,但净利润下降,调整了业务布局以适应市场变化。 三全食品在餐饮市场表现亮眼,而海欣食品通过并购扩张产品线和市场竞争力。 这些数据反映出预制菜行业的韧性与增长潜力,消费者需求推动行业朝着多元化、创新化和规范化发展。 企业需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强化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 同时,关注第五届中国预制菜产业大会,将于5月8日至10日举行,助力行业健康发展。 报名及合作详情可通过对应地区的老师联系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