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摄影报道
漫步在博物馆这一凝聚了历史的文化场所中,有没有一场展览,曾经惊艳了你的眼眸?据“5·18国际博物馆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023年中,全国的博物馆共举办了陈列展览4万余个,接待观众12.9亿人次。
10月12日,一场共话“宏大叙事与重大题材的创新呈现”的博物馆策展与创新发展交流活动在成都开启,来自全国多家博物馆的代表齐聚,共话博物馆展览的未来与发展。现场,由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等15家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共同发起的博物馆策展联盟也正式宣告成立。
博物馆策展联盟正式宣告成立 图据活动方
在“文博热”成为常态的当下,博物馆该如何提升策展水平,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博物馆宏大叙事主题的展览呈现出日益增多的趋势之下,其策展理念如何进行创新和突破?在跨界融合被不断提及的当下,策展又怎样与科技、产业相联动……活动中,当业内公认展览具有较大影响力与鲜明特色的博物馆的代表谈论起这些话题,共同探索着在宏大叙事视角下的创新性策展路径。
在宏大叙事和重大题材中
博物馆策展如何“以小见大”?
在一场展览之中,能够邂逅怎样的奇妙体验?也许能一展看尽数千年波澜壮阔的岁月,体会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伟大进程……不难看出,随着如今博物馆热的持续升温,博物馆展览水平的不断发展之下,关于宏大的叙事、重大题材的展览日益增多,成为近几年来国内博物馆中引人注目的趋势。而对于国内的头部博物馆而言,几乎都在近年推出过口碑、热度双丰收的大型重磅展览。
据介绍,在此次成立的博物馆策展联盟中,第一届轮值召集单位为四川博物院。现场,四川博物院副院长、研究馆员谢丹也登台,分享了四川博物院在过去的时光中,在策划宏大叙事和重大题材展览中的思路。
四川博物院副院长、研究馆员谢丹
“我现场提到了五个展览,包括‘山高水阔 长流天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高山仰止 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以及正在展出的‘雄关古道 经纬中华——大蜀道上的天地人与中国精神’特展等,其中有重大题材的展览,但也有‘以小见大’的主题展览。”谢丹在接受封面新闻采访时表示,她认为一台好的展览,要在学术研究的基础和沉淀之上,才能够挖掘出这一个好的主题,和文物背后的故事,继而能讲好展览叙事的逻辑。
谢丹举例,当下正在四川博物院展出的大蜀道文化展中,本来计划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和时间线去梳理思路。“但后来,我们觉得没有去突出蜀道在开凿过程中所体现中国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蜀道带来的文化和商贸的交流。”于是,经过不断地推翻重来,如今观众看到的展览中,不仅讲述了蜀道的历史沿革的发展,更展示了蜀道开凿的技术,和蜀道上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这样一台展览出来,策展人背后要付出很多的心血。”
北京中轴线,承载着古老京城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底蕴。而首都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谭晓铃,就以北京中轴线展览实践谈起。在她看来,在宏大的主题下肯定要抓住一个小切口。“譬如我们推出的‘辉煌中轴’展览,就抓住了一个‘中’字,从‘中’是什么时候在中国出现的,再从中到中轴,从中轴又到中轴线,从中轴线再到北京中轴线,用这四个不断递进的过程,来阐述北京中轴线在中国历史上形成发展。”
首都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谭晓铃
无独有偶,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馆员、策展人彭文,也说到了宏大叙事和重大题材下,用更生动的视角来向观众展示宏伟历史的发展过程。她说起了该院于2019年推出的“平天下——秦的统一”大展,这就是一个重大题材的宏大叙事展览,却借用云梦秦简中的人物“黑夫”和“惊”之口,展示秦人几百年的奋进岁月。“在这次展览中,我们策展思路有了很大的改变。我们从中国现存最早的家书云梦秦简中,选取了两位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以两位普通老百姓的视角,来看‘秦的统一’这样的历史大事件。”
跨界融合之下
策展怎样与科技、产业相联动?
从数字化场景展示、AR\\VR沉浸式互动体验,到“爆款”文创产品,和花样“集章”的打开线路……如今,当越来越多年轻人以及亲子家庭走入博物馆中,在常规的展览展陈之外,他们期待着更新颖的玩法。而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的不断进步,博物馆展览的形式和手段也在不断创新和升级,让观众感受到科技与文化的交融之美。
“现在,更多博物馆和策展人在做展览的时候,会以观众的视角出发,让观众更好地看懂展览。”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书记、馆长、研究馆员郑晶说道,博物馆人希望呈现出的展览,是在公众能够看得懂的情况下,通过更多的辅助手段和创新的展陈的方式,让观众一目了然地感受到策展的主题,以及文物在当时的功用以及效能。“无论是常设展览还是临展中,不少博物馆都增加了数字化的手段来辅助展览的陈列,这也是对于博物馆怎样吸引年轻人、留住年轻人的一个很好的回答。”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书记、馆长、研究馆员郑晶
一场展览的“出圈”,在过去的岁月中,也许是重磅的文物与精彩的叙事。但在社交媒体发达的现在,也许有趣的文创产品,和不经意在网络中走红的小视频。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庞雅妮也谈到,如今馆内的“早期中国”系列展览的策划和传播,早已是“1+N模式”。“其中的‘1’当然是展览了,我们要把展览内容策划好,把表达性的展品要借到。而‘N’则是各种各样的,比如做一些大众传播的科普读物,还有一些系列化的视频节目,文创产品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庞雅妮表示,过去观众到博物馆来看展览、听讲解,现在的观众还会带文创产品回家,她将其称为观众的“第三需求”。“所以,文创产品的开发非常重要,它是博物馆实现传播职能非常重要的方面,”
开拓全球视野
博物馆如何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
在家门口的博物馆中,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重磅文物,感受绚烂多彩的世界文明,早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而对于国内的博物馆人而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是一个长期的命题。
上海博物馆,一直以来都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正在举行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一票难求。这是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为中国的文博爱好者全面揭秘了古埃及文明及其最新考古发现。但在现场,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陈杰说起了另一场展览,那就是——“不朽的玉甲——中国汉代文物精品展”,这是上海博物馆推出的“百物看中国”文物艺术出境大展系列首展。
“这场展览在海外展出时,受到了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观众的总数占到当地居民的三分之一,由此也能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世界人民的这样一种吸引力。今年的话,实际上还有大概四个展览,正在境外进行展出。”
在现场被反复提及的宏大叙事、重大题材的展览中,又有哪些走向了世界?中国博物馆协会专家组成员,福建省博物院原党委书记、院长吴志跃也说起了一场展览,叫做“丝路帆远——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联展”。“这个展览当时一共在国内外走了52个城市,海外展出的首站是在纽约。我想,这个展览实际上比较契合今天讨论的主题,就是在重大题材、宏大的叙事中,怎么去实现博物馆人的表达。如何把‘海上丝绸之路’这一篇文章讲好,也是有很大的难度的。”
“平天下——秦的统一”大展 图据秦始皇帝陵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