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网站发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材料公示》。根据统计,2024年度拟新增专业535个(不包括备案类专业),其中171个是尚未列入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
这些拟增目录外新专业中,被授予管理学学位的专业最多,有60个,占比超过1/3。
近些年,因为大面积撤销而被质疑的管理类专业,伴随“四新建设”的推进似乎正在经历一轮“大换血”。
大批管理学专业被撤销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专业所属学科门类与其授予学位门类并不一定完全一致,但大体相同。
比如2018~2022年间撤销数量最多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绝大部分高校授予其管理学学位,也有少数学校授予其工学学位。学位授予门类不同,其教学侧重不一样——管理学侧重于信息系统管理,工学侧重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过去几年,在我国高校本科专业经历的大规模调整中,授予管理学学位的专业撤销数量连年增长,2022年已到达183个,是2018年的三倍多。
其中撤销数量最多的是公共事业管理(97个),其后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72个)、市场营销(51个)。
高校撤销部分本科专业点通常基于多种因素的考量。最直接的驱动因素是就业市场的变化。
以公共事业管理为例,曾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设的该专业,由于专业内容与实际就业市场脱节,许多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毕业生在求职时面临着就业面窄、竞争力不足的困境。
《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研究发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22届毕业生的月收入(5313元)、就业满意度(70%)、工作与专业相关度(53%)均低于同类专业平均水平(管理学月收入5843元,就业满意度75%,工作与专业相关度67%)。
类似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也面临着相同的困境。尽管信息技术行业在蓬勃发展,但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未能紧跟行业需求,导致毕业生的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管理类人才需求“大换血”
在授予管理学学位的专业在经历“撤销潮”之时,也有一批新的“管理学”专业成为高校争相增设的对象。
2019年以来,新增的目录外转专业中,可被授予管理学学位的专业有16个(其中包括2个可授予不同学位的专业)。根据阳光高考网站数据,其中如跨境电子商务(108个)、应急管理(39个)、养老服务管理(29个)、医疗保险(22个)已被大批院校开设。
专业大规模增撤体现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就业市场对不同领域管理类人才需求正在发生变化。
再比如2023年,教育部印发《服务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引导高校加快布局建设5个具有适应性、引领性的新医科专业。
2024年高校申报拟增设最多的目录外新专业,正是以上文件中包含的健康与医疗保障、老年医学与健康、药物经济与管理专业。它们都被授予管理学学位,并且从主干学科上看,这些新专业都强调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顺应社会需求的特点。
新专业审批通过不容易
“拟增设”专业数量多,但不一定最终都能通过申请。不论是国控专业还是首次在高校设立的新专业,其增设都需要经过严格审批。
去年9月,教育部发布《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材料公示》,各高校申报的本科专业共计525个(不包括备案类专业),其中162个是新专业。
结合最终正式公布的《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统计可知,公示申报材料专业最终审批通过率为41%。
尚未列入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想要通过审批更难。申报的162个新专业审批通过率只有35%。
统计显示,申报数量较多的专业中,足球运动(75%)、兽医公共卫生(71%)、生物育种科学(64%)、网络空间安全(59%)、运动训练(57%)、信息安全(57%)等专业的审批通过率较高。这些专业中部分也是教育部印发的多个文件中提到的“急需紧缺人才”。
比如生物育种科学是2022年设置的新农科专业,面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及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着力解决优异品种创制的关键科学与“卡脖子”技术问题。2023年有14所高校申报,9所高校获批通过。截至目前已有18所院校开设。
从目前各校开展2024年拟增设专业申报工作看,大多也都强调要以产业和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为导向,将立足学校办学定位、符合本校人才培养特色,有稳定社会人才需求和发展前景,有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具备相应的专业办学条件(包括师资力量、教辅队伍、实验场所、仪器设备等)作为专业申报必要条件。
高校增设专业不能简单跟风,新专业的开设更不能是热门概念的叠加。每所高校都有各自重点关注的领域,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依据自身优势学科或专业增设社会发展急需专业,是提升专业设置质量的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阳光高考等网站。
[2]王峰. 管理学“不香了”?专业撤销数量连年霸榜![EB/OL]. [2022-06-02]. 21世纪经济报道.
[3]最后一届的焦虑:专业被裁撤,毕业生何去何从?[EB/OL]. [2024-09-13]. 黑板洞察.
魔兽世界好玩吗
首先说,好玩,因为有争霸系列的剧情铺垫,所以有丰富的故事线,几个大的故事势力交织在一起,比某些快餐国产网游空洞的剧情或者没有剧情不知好到哪去了。 接着,游戏画面非常漂亮,尤其是效果全开,截图甚至可以当壁纸,而且系统要求也不是太高(前提是牺牲一部分画面,那样512内存都能戴起来,一般都是1G带的)。 再有,游戏里细节做的那叫一个赞。 比如做出一些烂到只能卖店用的装备(没人穿做他干嘛)你甚至可以看到NPC在自己进行战争(不是玩家触发的),你说哪个游戏里会浪费时间去做几个NPC打架啊,可是WOW做到了,因为他要表现一个不亚于真实世界的剑与魔法的世界。 (可能就是因为这个某些人沉迷了。 。 。 。 其实算沉迷吗?就是爱上这个世界了而已) 然后,游戏里有很多有有趣的东西,比如你的小宠物(跟着你走的非战斗宠物) ,光这个就分买到的,打怪掉的(而且几率不同,有的甚至打1000次以上不一定能出一个),参加活动的(这个有绝版的)还有坐骑,分飞行的和陆地的,从30级开始,60,70各有不同速度的,豺狼虎豹是什么都有啊,起初只能骑自己种族的,,不过通过你的努力,你可以骑上更NB的,同样也分打怪掉(而且也有很稀有的),魔兽版万智牌刮刮卡的,买的,声望(游戏里某一势力对你的“好感度”)到一定阶段送或者买的,工程学(一种专业,注意不是职业)做的飞机,得到一件那可就是全服务器的偶像啊!甚至还有绝版的,那就是可遇而不可求啊! 公会:这个不用说了,一般游戏里都有 再说,游戏里有众多大小BOSS,大的他们一般都是有故事背景的,很少有没有背景的。 不像有些游戏,BOSS除了是个被人杀的东西,就没什么了。 而且世界级的首领,可都是及其NB的,甚至需要40个人去打,不过在公会团队的默契下,总有人能过。 游戏里有激烈的战场,刺激的竞技场,各种副本(玩家所在队伍专属的杀BOSS区域)像与人斗还是与AI斗,随你得便。 不过,我还要说几个注意的: 首先,我是严重反对18岁以下的人玩魔兽,一是点卡比较贵(30玩66个小时,说实话比某些号称“永久免费的游戏”要好得多)二是防沉迷系统,你也玩不爽。 三是某些人容易荒废学业啊。 。 。 。 。 我是17开始玩的。 。 。 不过还好没事。 。 其次,游戏里种族分两大阵营:联盟,部落,之间是敌对的,主城不通,语言不通(不能说话),你去敌对阵营的营地卫兵会打你,如果你要跟同学玩,请记住一定要选一个阵营的!不然你就哭去吧。 再说,职业很重要!游戏的操作要求很大,除了某些比较 好练的职业可以无脑型打怪,其他都得磨练一下操作。 好练的其实也要磨练。 推荐,法师,猎人,当然你也可以无视我,但是这俩相对好练点。 还有,70才是WOW真正的开始,70之前,你可以随便升级,70之后,你改为装备而战了,装备决定一切,所以最好找个好些的工会带你把装备刷到差不多在参加工会活动。 由于WOW开放了一部资料片-燃烧的远征,开放了一大批新BOSS和大众化的极品装备,所以导致旧版某些顶级BOSS极品装备迅速变成了废物而被人遗忘和遗弃,导致新玩家可能连这些BOSS/装备听都没听说过,于是有些怀旧玩家 (被称为TBC前)和新玩家(TBC后)开始有了代沟,所以现在WOW争吵不断,所以你尽量要把心放平和,最好都了解下,免得别人骂小白 最需要注意的,绝对不要拿不适合你的装备!!!!!!(比如伤害输出者拿了治疗装备),除非你想被人骂。 还有,玩家也分风格的,休闲型就是打打战场,刷刷小型副本, 没事甚至还有旅游的,很放松,也很惬意。 狂热的就是彻彻底底的宅了,天天公会活动,大副本一天到晚打,为装备奔命,这就属于费钱了,除了点卡,还有卖点卡换金币,以为你要供应日常开销和买装备(当然分两种,一种是ROLL,掷骰子决定归属,一种是某个组一个团,杀了BOSS,掉了装备就地拍卖,出钱最多的拿走,后一种是拿金币买),我现在属于半狂热半休闲,你最还也这样,太休闲,一身废品,谁也不会组你,你就不能完整的体会到WOW的乐趣,太狂热,就太伤身了。 再有,多去学习下新的WOW知识,因为我在这只能说个大概齐。 还有就是,估计你现在玩,等你70时,新的一步资料片-巫妖王之怒就该上市了,一定要做好大换血的准备。 最好了解些魔兽的历史再来玩,否则就太两眼一抹黑了。
王旭:拿什么来拯救中国书法?——争鸣(转帖)
谈论书法已经是一个很乏味的话题了。 或许,书法在目前已经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这个罪孽滋生的世道,贫穷让书法家失去了理智,将自己仅有的二分地,让给了满身酒气的官人。 书法,只能是点缀虚荣的插花罢了。 当代没有书法家,是书法家的都活在可耻与无知的境地里。 美院设书法专业,一本正经授业解惑,书协助人伦,守教化,外行入主书坛。 整个书法界一片狼藉。 有人说,让这些误人子弟的美院教授全部回家,撤除美院的书法专业,撤销书协这个“邪教”毒瘤,还书法一个原始生态,让其自生自灭,或许要比现在大家牛鬼蛇神来的正经。 怎么能让人不觉得荒唐,如今的美院,画院,书协等机构,依旧承袭着中国封建社会艺术为官僚服务的残余,其余绪势不可挡,有冲天之势。 所谓的博导、教授、博士,书协主席、顾问、理事、会员等等是一个森严的金字塔官位机制和财富阶梯。 启功和欧阳中石若不是所谓的博导,有谁会把钱顶在脑门上乞求他们的作品呢?他们二者的书法我在以前的文字里做过评价,启功的书法工整有余,但气韵丧失,更谈不上生动,这或许是当代书法界不懂得书法宗绘画“六法”的道理吧。 欧阳中石纯粹是外行,一手败气的铁匠字,彰显中国书法的极端没落。 尤为滑稽的是,张海入主中国书协,是世人蹂躏文化的不地道行径。 就凭他的那手柴火把式,恐怕要将中国的文明卷宗全部坑儒了。 依我之见,进美院和进书协等官僚机构谋生是可耻的,艺术家应该洁身自好。 中国书法从清代末期就已经名存实亡了 当代的书法家很盲目,也很愚昧。 过分地追求金石是中国书法没落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金石用笔是中国文人画的招牌,也是清代晚期中国写意花鸟画达到历史巅峰而将金石笔法推向一个高度,书法家顶礼膜拜的因果。 书法的高度之所以反低于绘画,是文人画形成以后,书法家对写意真相的委曲。 书家过分追求笔墨苍劲雄浑,苛求气韵生动,而失神态。 其中,明末清初之徐渭、王铎等贤就是此类的典型代表。 严格的说,王铎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后的一位书法家。 中国书法史的文明剧终于明代,并且,董其昌是将书法与绘画结合,而演绎书法宗绘画“六法”之巨匠,超越前人,后无来者。 所以我说,当代书家,看不懂董其昌的字,就是书法和绘画的门外汉。 绘画有南北宗派,书法也不例外。 古体为北宗,今体为南宗,古之苍劲浑厚,今之秀润生动。 这和中国画很相似。 只不过,近世书法家对书法的理论高度不及绘画,而覆辙绘画的劣迹,南北宗派相斥,互相贬低。 到头来书法依旧向北宗倾倒,而贬低南宗。 这就像康有为批评赵孟頫、董其昌之秀媚一个道理。 真相是,绘画自明文征明、唐寅至清末海派已经南北融合,而书法依旧我行我素,固执不堪。 近现代至今,书法的主流仍然是写北贬南,自以为是。 写北的不善南,如赵之谦、吴昌硕、康有为、齐白石、于右任等;写南的不善北,有沈尹默等辈。 道理是,古之雄浑苍劲,今之秀润生动,都是书法和绘画所宗的“六法”关键。 所以,书家不识南北,其作品就不是东西了。 今之诸家,如舒同、启功、欧阳中石、刘炳森等就是典型了。 中国书协是扼杀中国书法走向灭亡的罪魁祸首 书协的意义,就是封建助人伦,守教化之残余,他好比一个“邪教”,吸收会员,进行洗脑,将书法家的理智囚禁起来,让他们的创作活动和广播体操一样,一个面目。 现在的书协,就是张海一个人的书协,会员们只是充当供奉他们的“邪教徒”,可怜巴巴地对他们顶礼膜拜,还自大清高,一副正经相。 用“邪教”来形容中国书协最恰当不过了。 那些所谓的“名誉主席”,顾问、“主席”、理事等等都是官场失意的暴发户,双手不会写一个“八”字,端着文人的架子,仗着写过“大字报”的伎俩来变身文化人。 这就有点指鹿为马了。 数数中国书协从开始到现在,会写字的“主席”,理事们有几位呢?那么,不一夜暴富的又有几位呢?所以,书协对中国从事书法群体的鱼肉的极大的。 他不仅是官僚等级森严的机构,而且是委曲正道的邪恶组织。 他既没有真才实学教人信真,也没有真品格教人信理。 一群外行,只顾着壮大自己的腰包,倡导一些牛鬼蛇神的伪学术,不撤销,有何存在之必要?中国书法之所以发展到如此邪恶的地步,与体制有关,与人们不学无术更有关。 目前,书法家或者画家的眼界是极其狭窄的,不阅览古迹,不兼善书画理论,一味地临摹复制品是导致如今图腾崇拜(有学者戏称当代是“图形时代”)的恶果。 一得阁加自来水,已经让中国的书法圈成为一片汪洋的沼泽地。 延伸阅读重新审视近现代书法——争鸣 对于近现代书法史,今人的认识是模糊的。 正宗的书法法应该出现在晋、唐、宋、元,明代是中国书法走向蜕变的一个历史时期。 从清代开始,中国的书法史开始衰败,以致到民国的完全枯竭。 有人总是认为,金石味是书法的正宗,其实,中国的书法开始走穴,必须得归咎于这一点。 我对于康有为不大看好的原因,就是他过分追求金石,否定贴些,而使中国的传统书法失去了神采。 人们一味地追求刀法,在刀法中寻找笔法,潜移默化地让书法家走上了工匠之路。 清末人们对金石的注重,一是来源于大批的艺术家为了弥补自己文化修养上的缺陷,而进行的考古作为,二是一些有影响力的文人进行新思潮的一种手段。 其中,以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为代表的学问性人才,他们是推动金石发展主要人物,吴昌硕、康有为是掀起金石书法高峰的典型代表。 清代至今,书法上依旧数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为尊。 邓石如和赵之谦书法金石有余,灵性不够,唯独何绍基书法神韵俱佳。 相对而言,何绍基的书法较有才气,但功力略输邓石如和赵之谦一筹。 综合来讲,在全面修养上,赵之谦占优。 赵之谦在制印和绘画上的长处在清人里面是出类拔萃的。 吴昌硕书法,金石有余,才气匮乏,特别是他的行书完全可以暴露他对贴学的忽略。 不过,他是以篆书和篆刻来彰显实力的,但他在书法上还不能登封为王,在书法界行中不及赵之谦坚定。 主要还是因为赵之谦是碑帖于一体的大家。 康有为的书法或多或少的有点悲剧色彩,他主张的金石,反对以贴学为代表的董其昌等人的书法,但他的书法依旧是贴学淹没金石。 值得肯定的是,他的才华横溢在他的作品中完美体现了出来,这也许是康有为能够搏得大家欣赏的主要优点今人说,书法必须以石鼓文为宗。 事实上这个概念主要受吴昌硕所影响。 清末艺术家研究石鼓文的价值主要是用于篆刻上,而不是用于书法上,他是另辟蹊径的一门艺术,为丰富中国画的内容而服务的。 但同时也丰富了中国书法。 我为什么这样说呢?金石入画是对宋元明绘画的一种革新,是当时艺术家对一成不变的传统艺术进行的一次大换血。 古人只讲究诗书画为一体,但不重视“印”,加之,宋元明山水等题材的文人画,以及清代人们一直依旧以“四王”为榜样,继续中规中矩的沿袭,这个时候,中国画在形式和题材上接近完全程式化了,不注入新的血液,势必会走向颓废。 金石入画,是金石书法兴起的主要原因,其中,黄宾虹就是极力赞成的一位大家。 只可惜,从此,中国书法的命运被画家所左右。 也从此,中国的书法家开始绝迹江湖。 理由很简单,中国的书法也开始跟着绘画的步伐,一窝蜂地投靠了金石,一心一意地处于画“形”上。 其实,中国近现代的书法就是一种形式艺术,他缺乏生机可言,也缺乏神采。 本质上来说,金石书法就是一种缺乏灵性的艺术,刀法呆板有方法,失法度。 尽管一些人学着中国画的意趣,比如在用墨、章法上下了不少功夫,看似整个画面新颖,但无法遮掩匠气。 近现代最具典型的书法家就数于右任和林散之、舒同。 于右任的书法金石味足,笔墨意趣浓厚,书风大气,潇洒自如。 同时也吸收了元人赵孟頫的风格,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碑切融合。 我认为,于右任对于书法理论的思维是清晰的,从他选择学习赵孟頫就能体现出来。 赵孟頫书法的笔划看似简单,却内容丰富,融诸家碑帖经典,是一部完美的书法史。 近现代好多艺术家,其中以董其昌、傅山。 康有为为典型,极力否定赵孟頫的妩媚,甚至认为赵孟頫的书法只是简单的方法而已,熟能生巧。 是非曲直,现在我们做个局外的后人来说,尽管董其昌、傅山、康有为等人有颠覆格局的艺术成就,但在书法的真实本领上,依旧逊色于赵孟頫。 赵孟頫的书法胜在传承,演绎经典;董其昌的书法胜在生动,线条笔走龙蛇,用墨赶超古人,可抗衡于前人,相对于傅山,较为浮躁。 首先,他在草书、行书上是远不及王铎的,他的草书笔墨酣畅,败笔较多、生机不足。 所以,于右任借鉴赵孟頫是聪慧的。 只不过他本人的书法过于注重金石,笔墨程式化强烈,缺乏烂漫;林散之的书法,是一门形式的艺术,绘画成分较多,用墨娴熟,但其草书过分散漫,不注重楷书入笔,有失严谨;舒同书法是取法两端,上至唐楷,下至清代金石,其中以借鉴何绍基为典型。 他的书法虽然天真烂漫,庄重大气,但难以遮掩其才气不足,工艺性浓烈,这是民国至今,书法的主要病症。 也许,这个时候有人会用沈尹默的书法来作为反驳。 事实上,沈尹默的书法缺乏底气,看似追法晋唐,但过于做作。 所以,一些文人给他的关于赶超古人的评价,只是一种恭维而已。 最近的一些媒体上,有人开始大谈马一浮的书法了。 我对他的书法从总体上来说还是肯定的,但我认为他的书法只是平民字,极为平实,没有很好的取法前人,书写过于匠气,貌似学者字。 不足以纳入正宗行列。 唯独弘一法师的书法,能够开宗立派。 立近现代之楷模。 但其书法过于一尘不染,有雅节,无世俗,可谓雅俗脱节。 为了能够阐明我今天关于近现代书法史的观点,我先谈谈我个人的学书观点。 第一、王羲之书法是书法之灵魂,不成气候者切莫枉费心机,浪费时间 当代有一个时弊,人们总是习惯于抱着王羲之的《兰亭序》不放。 就连三岁的小孩子入门,也对着《兰亭序》比划。 其实,这是一种负石赶月、自不量力的悲剧。 晋唐书法是一门大学问,历代书法家大多在晚年才用心研究。 其中以赵孟頫、董其昌为主的书法家就是典型。 今人以为,不学王羲之无法谈及书法,殊不知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没有一定的学识厉炼,攀登晋唐只是盲目自大。 晋唐书法他是中国书法的顶峰,学书者必须从最低的台阶开始起步,方可到达。 我们不妨看看,当代学书者有几个学到了王羲之的真经呢?那些埋头于《兰亭序》的人们,从黑发到白发依旧是一事无成,满纸浮躁。 近现代的沈尹默先生就是在晋唐上吃了大亏的书法家。 尽管他的书法有《兰亭序》的味道,但只是形式上,神采上依旧没有达到。 对书法深有研究的人,都会发现他的书法过于做作,过于拘谨,缺乏气与势。 那么,有人会问,不学晋唐,何以取真法?是的,这个过程是高尚的,也是艰难的。 我的观点是,学术首先从宋元开始,立一家之本,方可取万家之长。 相对而言,宋元书法在法度和笔墨上没有晋唐严谨,在意趣上较为丰富,只要学书者能够用心钻研,方可收获。 不过,宋人书法过于夸张,没有一定基础性的人,容易走火入魔,毁其终身。 当代的大批书法家因其浅薄而毁在了“米芾”和“黄庭坚”的身上。 如果你无法克服这些困难,建议你学点赵孟頫的东西,他至少不会让你觉得无法把持自己的用笔。 相反,会对你学习王羲之起到促进的作用。 我所说的并非适合每一位书法家,但学书者必须思维清晰,对中国的书法传承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你比如,你无法学习米芾,你大可退一步去研究董其昌或者王铎,他们二者都是具备了很多的米芾的书法精神;你无法学习黄庭坚,你可以退步去研究沈周、文徵明。 沈周是一生之研究黄庭坚一人的书法家。 学习王羲之也是这样,可以学习智永、孙过庭、李邑,可以可惜学习赵孟頫、鲜于枢、王宠等。 道理是,以退为攻也是事半功倍。 相反,一事无成。 中国书法是一脉相承的,王羲之是根本,以后其他的历代书法都是分枝。 唐、宋、元、明的任何一位被认可的大家,其书法都是经典,学一家之长,完全可以取书法真法。 历史上沈周一生专注于对黄庭坚的学习上,最后成了大器。 所以,今人没有必要不切实际地去追求晋唐。 董其昌说,行书必须得学《兰亭序》,草书必须得学《十七贴》。 这个理论是针对董其昌层次上的书法家而言的。 客观的说,正宗书法,不研究《兰亭序》和《十七贴》是不能达到高度的。 只可惜,今人的文化修养不具备这个学说,所以我们只能把它当作一种理论与教条。 切合实际,还是临习点孙过庭实惠。 不过,书法必须得打好楷书功底,无论是行书还是草书,都是揩法入笔。 这就决定了今人直接地学习和取法王羲之是不现实的。 第二、 宋代书法是精神,学书者必须攻其一家 宋代书法家当推以米芾、黄庭坚、苏东坡、蔡襄、蔡京等为代表,尤为米芾、黄庭坚、苏东坡出众。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唐楷功底深厚,个人风格独特,在中国书法史上独树一帜。 宋代后期以赵佶、赵构、朱熹为代表。 不过,在书法成就上赵佶最为出众,他的楷书用笔动磔明显,放的纵横,收的夸张,容易借鉴,是书学者的最佳范本。 他在草书上取法张旭与怀素,书风龙蛇不及、酣畅淋漓,在中国书法史上堪称顶峰,其个人成就实属开宗立派。 赵构的书法中规中矩,取法“二王”,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对其书法比较崇拜,加以学习与借鉴;至于朱熹,虽然书法才能出众,但取法于米芾,有汉谏遗韵,但相对前者,大为逊色。 纵观宋代书风,时代共性极为强烈,用笔豪放,笔墨酣畅。 在中国书法史上将碑贴形成了高度的统一。 所以我说,不学宋人者,不知贴之精妙,碑之厚重,碑帖而生的道理。 清代书法家赵之谦书法的灵动,就是得益于宋人。 尽管康有为因此而大举否定,但赵之谦的书法胜人之处实属宋人意韵。 这样才避免了金石的匠气。 取宋人之法最佳者在近现代寥寥无几。 明清以来,历史上取米芾之法最佳者为董其昌和王铎、祝枝山;取黄庭坚之法最佳者为沈周、文徵明,草书最佳者为祝枝山。 将沈周和文徵明相对比而言,沈周的学书更为地道,但文徵明较之综合。 当代,有好多的书法家痴迷于对米芾、黄庭坚、苏东坡的钻研上,只可惜他们过分的缺乏文学修养和书法的楷书基础,从头到尾只是做着毁灭自己的惨状。 宋人书法的豪放与写意,是一门大学问,他是建立在晋唐之法的基础上进行的。 如果对书法没有系统的了解和认识,是很难学到真经的,甚至很难入门。 比如,按照晋唐之法,宋人的书法是没有理论依据的,比如黄庭坚用笔上的笔划的连绵起伏与似粗麻又极为不均的线条,对照着“永”字八法,就是“柴担”了。 我也曾经回击过一个叫喊者研究晋唐书法的学者,晋唐书法的理论只是书法宏观上方针,或者宏观的技法,并不是统一的法度。 如果按照晋唐“永”字八法,那么,中国的书法史只属于晋唐少数书法家了。 事实是,今人的过于肤浅,不学无术,死钻牛角。 我如果把黄庭坚的楷书笔意用张旭或者怀素的草书笔法相联系在一起,可能更为生动。 这就是黄庭坚在书法史上的坚定之处。 我一直认为,不学习米芾,不学习黄庭坚,根本就无法得到驾驭法度的手段。 学习米芾和黄庭坚的书法是考验一个书法家综合修养的一道鬼门关,修养深厚者可以在书法上立足,走火入魔者不适合从事书法这门艺术。 有一些老的书法家,战战兢兢的和晚辈一起学习赵佶的楷书。 我认为,赵佶的草书值得大家花大的功夫去借鉴,他的楷书工艺性太强,加之没有精彩的印刷版本,学习起来容易死板,不益于模仿。 学宋人之书,选米芾、黄庭坚、苏东坡即可,赵构书法也可兼之。 第三、 元代书法袭古法,可用他山之石,攻晋唐之玉 元代的主要书法家有赵孟頫、鲜于枢、康里巎、邓文原、杨维桢等人。 客观来说,就书法的修养上,赵孟頫最高,鲜于枢次之,其他人都平平。 这个时代的书法艺术主要以赵孟頫的书法风格为面目,走的是晋唐之路。 但赵孟頫在书法上并未完全袭晋唐衣钵。 人们一直以为赵孟頫的书法未形成风格,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这种认识主要是来自于人们过多的接触到了赵孟頫的大量的临书作品,而忽略了他本人的真实。 历史上的书家,赵孟頫确实是临书天下第一,尽管董其昌对此有异议,但终究没有赶超。 赵孟頫的书法风格形成于晚年,他的早期书法几乎都进行临习经典的过程。 无论是在真草隶篆各方面,他都非常出众。 所以,元代的书法史几乎是赵孟頫一个人的。 他将元代书法在复古中进行了革新。 多数学者一直认为,赵孟頫是弃绝宋人之意的书法,其实不然,他的作品里面吸收了好多的米芾、黄庭坚的意韵,只不过今人对书法过于肤浅,而无法发现这一点。 但相对于鲜于枢、康里巎、邓文原、杨维桢等人来说,赵孟頫的书法比较纯洁一些。 他在复古意义上最多的走的是晋唐之法。 而鲜于枢、康里巎、邓文原、杨维桢等人是在宋人基础上,对晋唐之法进行地借鉴。 我认为,这里面最为出众的当属鲜于枢。 他借鉴古法,灵活自然,汲取了“二王”的精神,削减晋唐之妩媚,增加了宋人的酣霸,开创了一代书风。 可与赵孟頫相比较。 这是事实,赵孟頫的综合修养是高于鲜于枢的,比如他真草隶篆、书法上都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只不过他本人的书法功力完美无缺、但书法风格缺乏个性。 尤为他的草书,不及鲜于枢生动。 所以,究草书一点,我们可以应证人们所说的鲜于枢在书法上的成就超过赵孟頫之说。 但在楷书、行书、篆书、隶书、绘画方面依旧赵孟頫占优。 至于康里巎、邓文原、杨维桢他们的成就是淹没于赵孟頫与鲜于枢之中的。 从书风上来说,他们借鉴古法接近于鲜于枢,承袭宋人的笔法较多,但更多的还是取法晋唐,只可惜表现平平。 所以,元代书法是一个上溯经典的历史,他是晋唐书法的一个缩影。 对晋唐之法无法得到者,可以退步于元代。 达到退而攻之的效果。 我认为,学习元代,当以赵孟頫的书法为宗,鲜于枢兼之,其他可借鉴。 主要是因为赵孟頫的书风高雅,用笔地道,真草隶篆皆精。 鲜于枢、康里巎、邓文原、杨维桢等人的书法汲取了古人之法,笔墨意趣浓厚,不易把握。 第四、 明代书法意趣浓,抓住典型可借鉴 明代是一个书法激情丰盛的时代,书法家对笔墨的认识上,是历史的一个高度。 尽管明代书法在法度上不及宋人和晋唐,但在笔墨上有赶超之处。 其中,在这方面具有强大表现力的非董其昌、王铎、祝枝山莫属。 明代书法在功力上当以董其昌封顶,在意趣上当属王铎。 但祝枝山、文徵明、王宠、沈周、傅山等人也格外出众,相对而言,文徵明和王宠各有秋千、祝枝山袭法程式。 沈周属黄庭坚之翻版,颓废之气严重,傅山笔墨妖娆,难掩浮躁。 所以,明代书法正宗者为董其昌、王铎、文徵明、王宠。 历史上一直用祝枝山来封顶明代书史,其实是一种不理智观念。 祝枝山的行书袭宋人之法过于明显,尽管有自己的面貌,但难饰抄袭;他的草书是黄庭坚的翻版,精神不足,意趣缺乏。 但祝枝山的楷书成就绝对第一,这点毫无争议。 一些出版物上一直说南有董其昌、北有王铎,那么,巅峰对决,谁为王者?我认为,综合实力当属董其昌,无论是从袭法自然上,还是笔墨神采上,董其昌都超过了王铎。 王铎的书法在风格上可以和赵孟頫齐名,但在本质上还是集大俗而成。 相对于董其昌的高雅显得卑劣了许多。 比如,王铎的笔意,没有摆脱“二王”的束缚,他本人对晋唐、宋人之法的没有完全融合,露骨明显;在笔墨上追求形式和造型,看似意趣深厚,只是表面,没有浸染到书法的精神上。 而董其昌的书法食古无痕,笔笔精到,笔走龙蛇,看似疲软,却让人著笔慨叹不及。 有中国宗教之大学问。 他对笔墨的理解尤为深厚,将笔墨活灵活现于字的本身之中。 特别是他书法线条的枯圆劲道,实属怀素第二。 所以,我认为,董其昌书法精神第一,风格次之。 而王铎的书法风格制胜,精神欠佳。 明代书法史上还有一位尤为重要的人物,唐寅。 事实上,唐寅和文徵明、沈周的功劳在于绘画,相对而言,在书法上逊色了一些。 合理地讲,唐寅的《落花诗贴》并没有人们所讲的那么权威。 他在形式和文徵明的书法面貌相似。 我一直不大看好唐寅书法的原因,就是形式优美,精神涣散。 至于文徵明的书法,精神十足,形式呆板。 所以,明代书家的书法当属董其昌、王铎莫属。 至于我列举的王宠,虽然师法晋唐,就如我列举的元代鲜于枢,才气有余,屈人之后。 面对强大的董其昌和王铎来说,即便是地道的晋唐,也得给其让一席之位。 有人说,明代是一个退步的书法史,我说,明代书法的创作激情可能是历史的一个高峰。 我们不能拿历代的每位时代书家较一高低,这是牛马不相及的。 因为,书法是一门在传承中丰盛的艺术。 晋唐法度制胜、宋人风韵制胜、元人学术制胜、明代意趣制胜,这都是一个时代的特点及长处。 所以,任何拿王羲之、米芾、董其昌等比较高低的说法的荒谬的。 第五、 贴学大于碑学,文化高于工艺 当代,盲目地研究金石,是葬送中国书法前程的一个主要原因。 事实上,崇拜贴学是中国书法家向画家妥协的一个重要例证。 我总认为,碑刻来源于贴学。 碑刻尚工艺,是工匠之作,贴学尚精神,是作者本意。 有人认为,中国书法之宗属于甲骨文,不研究甲骨文谈不上对书法的理解。 甚至有人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一些原始的图文符号。 他们以为,书法之宗源于原始。 其实,他们正在做着走向愚昧的单程之路。 书法的概念界定于甲骨文。 按理,正宗书法大可摒弃甲骨。 书法的正宗来源于篆书行书,高度来自于楷书、行书、草书成熟的晋唐。 所以,过分地返璞归真是一种追求愚昧的过程。 当今有一位著名的工艺师傅花了大半生的时间浪迹天涯搜集一些原始的图文符号,进行结集出版,美其名为“天书”,实在是幽默之极,滑稽袭人。 殊不知,天书的对象属于愚昧。 通过我本人的以上观点,中国的书法史从汉末魏、晋唐到明代是一个良性发展的过程,他的时代风貌始终是存在的。 只不过今人一直以为,中国书法是在传承中灭亡的艺术,这是无知的。 真正的书法走向衰落,要从康熙以后,特别是清中晚期开始说起。 一来是人们错误地对赵孟頫、董其昌的不公正评价,盲目得对王铎、傅山笔墨形式大为肯定,使人们在思想上对书法的理解开始局限于形式;其次,画家的知名度远远盖过了书法家,所以,书法地主导权落在了画家的手中;最后,新思潮文化的推广,以及文字的简化,使中国书法从衰败都濒危的一个主要原因。 清末书法,是衰败中挣扎的一个历史;民国书法,是在濒危中堕落的一段清末余晖,当代书法,是在灭亡中安于颓废的一段黑色幽默。 我大致将清末、民国以来的一些典型的书法家一一列举出来,进行评价,供大家参考: 康有为书法,自身卓越、理论欠佳 一直以来,人们对康有为书法的认识是夸大的。 康有为是以碑入书的书家,她崇碑贬贴。 她的书法的优点是用碑写贴,篆书用笔。 以贴学的形式弘扬碑学。 事实上,她的书法根本,依旧是来自于贴学的精神。 他对碑学的深入远不及赵之谦、吴昌硕等人。 不难从他的作品中发现,他的书法缺乏神采,精神涣散,笔墨凌乱。 这是他的致命弱点。 他没有将碑学和贴学的矛盾处理和谐。 所以,康有为的书法在书史上只是一个现状,却不能留痕。 他过分地尚碑,是一个偏激的过程。 我已经说了,书法的精神归根结底属于贴学,碑石只不过介于愚昧和创造之间,在文化上色彩暗淡。 大多碑石,只不过是工匠之作,与作者地本意是相违背的,或者是扭曲的。 这个我们不难理解。 古代的文人大都清贵,气节高雅,他们不会屈身于雕木磨石的劳动之中,最多的只是花些银两,找人刻石立碑。 当代的书法家依旧以金石为上,整天抱着康有为的印刷品进行临摹。 他们过分的以为,金石书法是书法之正宗。 其实是一种愚昧与奴役的过程。 愚昧取之于甲骨以及原始的符号记载,模仿图腾崇拜。 奴役的根源来自于将书法的主导权和经营权上缴给了清末画家,片面地对康有为的书论全盘接受。 如果说,中国书法是一个金石为宗的历史。 那么,合理的答案应该是画家主宰了中国书法的命运。 从宋、元、明以来,书法的命运一直掌握在画家的手中,单纯的书法家只是肤浅的追风过程。 绘画和书法的高度统一,决定了画家主宰中国书法是合理的,但书法家主宰绘画却显得底气不足。 理应是,中国书法的理论高度是高于的绘画的,因为,书法是一门法度严谨和精神高雅的艺术,在变于不变中是一个极为艰难的过程。 变则歪门邪道,不变则甘为走狗。 所以,中国书法是一门大文化,是人们登上艺术顶峰的一道鬼门关,最终拼的还是文化高度。 修养浅薄,只能止步门外,或者原地踏步。 晋唐将书法水平的好坏,直接纳入仕途,这就是书法高于绘画的一个例证。 只不过宋元明清以来,由于人们对绘画的重视,画家的影响力淹没了书法家,从而是书法屈尊于绘画之后。 陈传席说,书法从古至今不能作为一门专业。 这是对书法艺术地歧视,对绘画进行空中楼阁的提高。 事实是,今人对书法的认识是肤浅的,对书法历史缺乏系统地深入与研究。 如果书法不能成为一种专业,那么,绘画将失去基础,根本谈不上艺术。 对于康有为的书法,其实是妥协画家以后,给书法家挣回面子的一个过程。 最终只是雷声大、雨点小、从头到位地折腾了一番,还是落在了清末画家的阴影之中,自己的书法艺术以失败告慰历史,将垂死挣扎的余晖留给了后人。 所以,中国书法史是开篇高于绘画的艺术,落幕于被绘画淹没的惨状。 康有为应该归结于这一惨状的一位挣扎者,也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后的一缕余晖。 于右任书法,碑贴结合,笔划简单 于右任的书法依旧是清末画家的面貌,只不过自己走的高贵了一些。 他的成功之处就是将赵孟頫的书法变为己有,融进了自己的金石书法中。 有人说,于右任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后的一位书家,我看不然。 客观来讲,民国的书法只是一种文化人的手迹,谈不上史
国寿撤!泰康撤!人保撤!一年半超1700家机构被撤销
从2020年至今
一年半的时间
①保险业分支机构裁撤1706家
寿险1197家,财险509家
②3家险企,裁撤超百家
国寿713家,泰康201家,人保177家
③2家险企,增设超百家
太保财增224家,国寿财增207家
④先是职工人数“大缩水”
后是机构“大裁撤”也来了?
答案可能“并不是”!
一年半裁撤1706家机构
真的是“裁撤潮”到了么?
1.这一轮改革潮开始,人力已经连续两年下降,职场成本呢?
前一阵,“13精”分析过行业近两年职工人数的变化情况,发现在寿险业改革之下,都说代理人队伍大幅缩水,但其实保险业的职工人数(内勤),更早就已经下降了。
而究其背后原因,与以人保、平安、国寿为代表的头部险企,自2019年进入改革期有关。
因为,任何改革的开始都离不开组织架构调整,随后就是“开源节流”降低固定成本,提升人均产能。
所以,我们看到2020年行业职工人数减少4.3万人,同比下降3.5%,其中,5家A股上市险企就占半数,详见《保险业职工人数“大缩水”,上市险企占半数...》。
那么,作为固定成本的另一大头,职场成本呢?
2.一年半时间,裁撤1706家机构!
想要降职场成本,无非两种选择,一是降低房租,二是裁撤机构!
一般而言,一家机构的设立都要经过前期市场调研、拟定合适高管,再做业务发展计划,而后还有向监管报批。
所以,一家机构审批下来并不容易,一般而言撤销不应是降成本的第一选择。
但是,据“13精”不完全统计,从2020年至昨日,仅一年半的时间,险企裁撤的分支机构已经达到1706家。
而且,从上图季度间的变化看,裁撤机构的数量逐渐增多,从去年一季度的撤销62家,到今年一季度已经是裁撤420家之多。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支付便利性的提高,同在金融圈的银行业网点也曾传出“撤销潮”。
那么,保险业的机构裁撤潮也真的要来了么?
考虑新设机构
保险业分支机构仍是“正增长”
1.新增多于裁撤:累计净增370家!
其实,这一年半的时间,裁撤的机构固然多,但新开业设立的机构也不少。
所以,要看裁撤潮是否真的来了,还是要考虑新增机构和裁撤机构后,看机构的净增长情况。
从上图可见,从2020年至今,除今年一季度外,其他季度的机构数量都是净增长的,累计至今净增370家机构。
由此可见,纵然单月来看,是有裁撤大于新设的情况,但是,总的来讲,新设的机构还是比裁撤多。
因此,所谓的“裁撤潮”,并不能说是行业的普遍现象。
2.机构裁撤与否的关键:战略?环境?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保险业产寿经营的差异性较大,所以,分产寿险看又会不同!
从上图就可以看到,这一年半的时间,行业整体分支机构是净增的。
但是,主要是财险公司新设的分支机构多,而寿险业则是裁撤多。
因此,行业大幅裁撤机构的现象,更多的是头部险企顺应战略需求,降本增效的结果。
而且,如果大家分机构去看差异会更大,同时,即使是裁撤也要看是什么级别的机构。
详细的,后文分产险和寿险,以及具体公司跟大家细说!
寿险业:裁撤集中四级机构
国寿和泰康“首当其冲”
1.寿险业机构裁撤:以四级机构和电销为主!
根据“13精”整理的寿险各级机构的设立、改建、裁撤情况,可以看到裁撤的机构,大多集中在四级也就是支公司、营销服务部这一层,其次就是电销机构。
因此,因为这两类机构的裁撤大于新设,导致了寿险机构的净减少。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大家可以看到,在电销行业保费负增长20%+的当下,详见《寿险电网销“冰火两重天”:61家网销保费增长13.6%;21家电销保费下降22.5%!》。
即使,大多公司都在裁撤电销中心,仍旧有4家公司要设立。
这就侧面反映了一个问题,裁撤与否不仅要看环境,还要看公司自己。
2.两边风景,看机构变化:13家险企减少 VS 51家险企新增!
而且,即使是寿险业机构净减少的情况下,也只是13家险企是净减少的,另一面,还有51家寿险公司的机构是扩张的。
那么,老牌险企的缩编vs中小险企的扩张,说明两者选择不同的同时,是否说明了中小公司的“冒进”呢?
其实,寿险业机构之所以净减少,主要是受裁撤最多的公司,中国人寿影响的。
但是,大家知道国寿的分支机构有多少么?
截至2020年末,中国人寿的分支机构数量就有约2万个,仅营销服务部就有1.6万。
要知道,作为宇宙第一大行,工商银行的营业网点数量也不过1.6万,自助银行2.5万。
因此,随着目前销售模式的转变,以及县域人口的迁移等因素,单靠营销服务部销售的模式已经不适用了。
再加上,前文提到的自2019年开始国寿的组织架构调整,突出产能效益,自然就要清退一部分“僵尸机构”。
这一点,对于泰康也是同理,泰康的分支机构数量与平安寿险相近,都是3300家左右,可是保费规模上肯定是平安领先。
因此,平安的机构没有大幅裁撤,而泰康可能也是要提升产能,才会出现大幅裁撤。
财险业:中支也会被裁撤
但新增还是多于裁撤机构
1.12家险企,16家中支被裁撤:保费规模不足3百万!
与寿险业裁撤集中在四级机构不同的是,财险公司就算是三级机构也会被裁撤。
据我们统计,共有13家险企的16家中支被裁撤,也就是说,有几家险企有多个中支被裁撤。
相比四级机构来讲,中支的裁撤动静并不小,为何还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以裁撤了三家中支的亚太和裁撤了2家中支的渤海财险为例,作为中支机构,我们看过他们的保费规模,2019年末的保费大多不过3百万。
这个规模,要怎么负担一个中支的成本?也就是说,这不仅是产能低的问题,而是死赔啊~
所以,在当前财险业向非车转型,车险负增长的当下,各家公司都在严控成本,即使割肉也要降低固定成本,就只能进行裁撤了吧!
2.人保大幅裁撤 VS 太保和国寿财大幅扩张!
机构扩张or裁撤,对于险企来讲,各自选择不同差异大这一点,在财险公司上体现的更为明显。
从上图可以看到,人保财险作为财险业的老大,机构也是净减少的,只是相比国寿而言没有这么明显。
这就要考虑,财险公司的分支机构,不仅要承担销售的业务,更多的还要担起查勘定损等责任。
故而,不会仅因为产能不足就轻易裁撤。
这可能也是,为何太保财险和国寿财产两家险企的新增机构,都超过200家之多的原因。
此前,我们说过这两家公司在非车险领域发力,不少业务靠农险拉动。
但是,要想做农险业务,必须要在当地具备查勘定损的能力,因此,就要有分支机构。
机构“大裁撤”
是否会是未来的趋势呢?
1.银行业网点都还没有负增长!何况保险业?
说了这么多,看了这么多数据,到底机构“大裁撤”是否会是未来的趋势呢?
其实,总结上文大家会发现,行业有差异,险企选择也不同。
所以,要从目前较为分化的情况看,“大裁撤”就算会到来,可能也没有那么快~
毕竟,回想银行业网点的大裁撤之风,从几年前也曾被反复提及。
但是,从最新的数据看,2021年以来,全国新设网点共1027个,退出网点共945个,实际上净增82个。
而且,国有四大行的网点数量整体下降,但是,仍有股份制银行网点逆势增长,比如,平安银行、中信银行等。
这一点,与保险业何其相似,国寿和人保机构减少,其他梯队则是逆势扩张机构。
2.机构裁撤“不能说的秘密”!
今天,我们只是从行业的大视角去看了下机构裁撤变化的情况,具体到财寿险业的具体公司情况,还有很多要说的。
比如,具体裁撤的是哪里的公司,成立了多久,保费规模如何,公司战略调整目标等,都会对机构扩张还是裁撤的选择,产生影响!
大家感兴趣的话,文末留言,后期我们再单独发文分析~
最后,要给这轮机构裁撤定义的话,可能用以头部险企为典型代表,进行“清理僵尸机构”或者“洗牌大换血”更为贴切一些。
其实呢,机构裁撤这个话题的背后故事,或者说不能说的秘密还有很多。
毕竟,放眼当下保险业,低于千万产能的财险中支公司“数不胜数”,但是,却依旧有公司还想要扩张机构。
至于为什么?我在这里就不直说了~大家可以文末讨论哈!
希望看到大家的留言(* ω )
当然,大家也可以谈论下,你会选择裁撤还是新设~
注:鉴于大家财险的新设机构属于注销原安邦财险机构后再设立的特殊情况,本文对这部分数据已经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