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
寒露刚过两天,就到了重阳节。
诗词里的重阳节,登高、簪菊、插茱萸、饮酒、赋诗,仪式感满满。古老的习俗,在岁月流逝中逐渐淡化、消失,或是演变,如今也只能从文字里拾得。
最为人所知的重阳诗,是诗佛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那时,他还是眼眸清澈的翩翩少年郎。开元四年(716),十七岁的王维身在长安。有才华,通音律,擅书画,逐梦少年期盼京都成为自己的福地,在此能有一番作为。
九月初九,长安城菊花开遍,重阳糕飘香。满城的节日氛围,更是让少年王维感到孤寂落寞。他是华山之西的异乡客,华山之东山西蒲州有他思念的亲人。他想起在家乡的日子——重阳节那天,和几个弟弟头上插茱萸枝,登高望远,沐着秋风,赏着秋色,惬意快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同长大的手足,被岁月无情的风吹散,像蒲公英一样,一朵一朵,东西南北,奔赴自己的命运。少年王维的人生画卷徐徐展开,他不知道,未来的自己,要经历更多的离别。那个时代,离别是常事。
与王维同岁的李白,在经历所有的离别后,为人生最后一个重阳留下一首诗。那是宝应元年(762),李白六十岁,在安徽当涂族叔李阳冰处暂居。重阳这天,他独自一人登龙山望远。
龙山风景秀丽。虽秋已深,依是水碧山青。诗仙怎能少了美酒作伴,邀一壶秋色入酒,擎一枝寒菊敬秋。酒甘醇,菊清冽,正如这醉人的秋景。山幽,松静,石朴。秋风送来清扬弦乐。酒杯里望见快乐容颜。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
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
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唐李白《九日》
他自饮自乐自开怀。登至山高处,秋风急,卷落头上帽子。无帽又何妨?酣醉山林,时而高歌,时而吟咏,怀念过往岁月,生命中的那些至交。人生逆旅,走向归途的李白,心境愈加旷达超脱。他醉,他笑,他歌,空寂的山林,张开怀抱,容纳他一个人的重阳狂欢,和狂欢背后的落寞,无法说谁更深情与豁达。
且看老翁白居易的重阳,活泼有趣,不为迟暮惆怅哀伤。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唐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大和九年(835)重阳节,六十三岁的白居易,赴一场节日酒宴。深秋的庭院,披上了黄金甲。耀眼的成片金黄中,一丛白菊分外醒目。它素洁似霜雪,仿佛今天的酒席上,白发老翁与一群少年且歌且舞,举杯开怀,不觉突兀,只觉喜庆。
浸染寒秋萧索的重阳节,最易感伤惆怅。白居易的诗,却如秋日纯蓝的天空,绚丽的阳光,只见明净温暖,没有半分晦暗之气。老了,也要有颗少年心啊,做个老顽童,且返璞归真。
“古往今来谁不老?”一声清啸,施施然而来的是那个永远打不倒的苏子。
元丰三年(1080),被贬黄州的苏轼,与黄州太守徐君猷等人共度重阳节。登高,饮酒,簪菊,赋诗,是重九必有的仪式。这一日苏轼写的词,并非他原创,是他檃(yǐn)括两百多年前杜牧的《九日齐安登高》。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宋苏轼《定风波·重阳》
尘世劳碌苦多,难得有开怀大笑的时刻。此时,山间的少年郎,头上簪着菊花,愉悦又快乐。畅饮大醉只为庆贺佳节,攀登高山,也不要惋惜天已暗,太阳西沉。从古至今,谁能长生不老、永远年轻呢?生与死原本就是一段自然的旅途,不必为此在意介怀。
次年的重阳节,苏轼仍和徐君猷相伴,同游栖霞楼。贬谪黄州,几任太守都善待苏轼,他与徐太守的友情尤为深厚。东坡这个号,便缘于徐君猷拨给他城东荒坡的五十亩地。耕种,造雪堂,苏轼在黄州构建了一个新的豁达无畏的精神世界。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宋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世间的事,或如云烟,亦如梦一场。梦好难留,梦苦休惊,都会消逝,你且看这九月之秋,沉静丰盈,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