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江平在发布会上介绍,独角兽企业作为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代表性企业,具有发展速度快、成长性高的特点,已经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的一股新生力量。
近年来,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持续增长,综合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涌现了一批超级独角兽企业。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集聚了一大批独角兽企业,重庆、天津、成都、长沙、武汉等地,近年来独角兽企业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加,呈现出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来自高端制造业、消费与零售、高新技术等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占比超过了78%,去年新增的独角兽企业中,超过一半来自新能源、人工智能、半导体等硬科技赛道。
王江平表示,独角兽企业的成长,一方面需要企业自身的科技实力,另一方面也需要良好的发展环境。下一步,工信部将采取如下措施,推动支持我国独角兽企业发展。
一是建立全国统一、部省联动的独角兽企业培育体系。
二是支持独角兽企业技术创新,鼓励和引导独角兽企业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开展技术攻关,掌握更多的“独门绝技”。
三是加大对独角兽企业的金融支持,发挥产融合作平台的作用,支持独角兽企业上市、并购、重组等。
四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重点围绕原子级制造、脑机接口、6G等新领域新赛道,发展壮大独角兽企业。
五是支持独角兽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开展创新合作。特别欢迎国际创新团队来华创业,同时也欢迎外资投资在华的独角兽企业,我们愿与世界分享中国创新创业的发展机遇。
经济总量10年翻3倍成都高新区综合实力何以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作为科技创新的先行区和主阵地,国家高新区正助力我国向世界科技强国全速迈进。
科技部数据显示:十年间,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5.4万亿元增至2021年15.3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从10.1%提升至13.4%;RD经费投入占全国企业RD经费投入近半壁江山。
同期,国家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不足2万家增至11.5万家,培育和集聚了全国35.9%的科技型中小企业、36.2%的高新技术企业。
十年奋进,国家高新区已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接续迸发的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则是其产业经济增势与资本活跃度的直观体现。
2021年GDP达2800.6亿元、增长11.1%,综合保税区连续4年保持进出口总额全国第一,在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第6;世界500强企业超130家,累计培育上市企业59家、居中西部第一??这是成都高新区交出的答卷。
在这场全国科创体系“国家队”竞逐中,成都高新区综合实力何以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亮眼的数字背后,是其作为全国首批国家高新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助力成都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冲刺”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信心和决心。
从中亦不难看出,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版图中,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高新范式”正愈发显现。
综合实力跃升经济总量逼近3000亿
1988年,以建设国家高新区为重要内容的火炬计划正式实施,成都高新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顺时而生。
从最初城南仅2.5公里的农田起步区到如今的现代化城市新中心,成都高新区历经从“立区”到“兴区”再到“强区”的创业之旅。
科技部副部长李萌此前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是我国科技进步最大、科技实力提升最快的十年,也正是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着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这其中,作为全国创新高地的“高新力量”不容小觑。
回望成都高新区过去十年的跨越之旅:2012年凭借2230亿元的工业总产值,跃升成为四川省首个两千亿级工业园区;到2021年GDP突破2800亿元,电子信息规上企业产值达4702亿元,综合实力居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
更为不易的是,即便在近年疫情等复杂因素影响下,成都高新区依然表现出强劲的抗风险能力与逆势增长势头——
2020年,成都高新区实现GDP2400亿元,同比增长8.3%;签约招引项目156个,创项目招引最好成绩;
2021年GDP突破2800亿元、同比增长11.1%,综合保税区连续4年保持进出口总额全国第一,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省比重达61%,新增上市企业数量位列全国高新区第四??
眼下,国家中心城市成都的经济总量即将敲响2万亿大关,作为其产业主阵地的成都高新区也在加速迈上3000亿元新台阶。
三十余年拓荒前行,聚焦国家战略需要、背靠成渝“第四极”,成都高新区既肩负“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亦承载着助力西部崛起、支撑成渝“第四极”的区域重任。
如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西财智库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所言,成都高新区的发展总体上是一条由点及面、全面带动突围的内陆地区追求平衡之路。 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内陆高新区的创新之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之路。
聚力建圈强链三大主导产业加速崛起
综合实力跃升背后,是产业“主引擎”的不断发力。
有观点指出,在科技创新向产业迈进过程中,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头部企业都是先进技术落地、实现转化的重要载体。 近年迎来的上市公司井喷式增长,正是成都高新区主导产业加速崛起的有力印证。
数据显示,成都高新区2020年、2021年分别新增上市及过会企业8家、16家,连续两年创下历史新高。 今年1~8月,更是以“平均每月一家上市企业”的增长态势跑出企业上市“加速度”。
目前,成都科创板上市军团达到16家,位列中西部第一。 其中成都高新区拥有10家。
这份上市培育工作成绩单,不仅在中西部地区名列前茅,即便放在全国也是稳居第一梯队。
总体来看,成都高新区的上市企业主要来自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以数字经济为主的新经济方向产业等领域,这也正是其重点打造的三大主导产业。
2012年6月,李进博士辞去阿斯利康全球化合物科学总监的职务和工作,回国创办成都先导药物开发有限公司,经过几个月的调研分析,李进将创业地定在了成都。
当他带着精心准备的资料与成都高新区管委会进行了一次正式接触后,仅仅1小时,双方就达成协议——企业落户高新区,享受房租减免、实验室建设补贴和创业启动资金。
2020年,成都先导科创板上市,成为科创板西南第一股。 与此同时,成都先导的成长地——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也迅速成长为全国首个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初步构建起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
2021年,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连续5年保持20%增速。 该领域已累计培育9家企业成功上市。
“我们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证明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的环境是相当好的。 ”李进直言。
与成都先导及其上下游合作伙伴一样,在“建圈强链”思路引领下,各行业领域的“链主企业”与“链属企业”合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高效协同,共同见证着这个国家高新区主导产业的腾飞崛起。
按照“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成都高新区将实现电子信息产业规上企业超过200家,总产值年均增速超过10%,达到62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总规模达2500亿元,位居全国医药产业园区第一梯队;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新经济属性服务业营收达到2100亿元。
“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让企业迸发活力
头部企业之外,规模更庞大的市场主体进一步为这座产业之城扎牢根基。
数据显示,目前成都高新区聚集各类人才超70万人,其中高层次“四派人才”1867人,各类人才创办科技企业超10万家。 研究表明,中小企业与地区的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超过了0.8,中小企业活跃的地区,也恰恰是经济发展和择业的热点地区。 经国家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则是全国4000多万家中小企业优中选优的佼佼者。
在工信部公布的四批企业名单中,成都高新区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70家,占成都全市比重超过三分之一。
科创巨头抢滩布局、市场资源加速集聚、“小巨人”企业密集涌现,这并非偶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积极构建“种子期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潜在)企业-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四级梯度培育机制,并在每个发展阶段差异化配置扶持政策,每年拿出约1.5亿元资金作为梯度企业培育专项经费,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成都高新区广邀产业发展“合伙人”,合力打造全国投资机构聚集热土——5年通过政府投入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推出总计3000亿元的产业基金。
其中,2022年产业基金组建计划明确,设立不低于60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在若干细分领域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高峰。
在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与“真金白银”的精准扶持下,市场活力得以充分显现。
2021年,成都高新区新培育独角兽企业2家、潜在独角兽企业6家、瞪羚企业271家、种子期雏鹰企业362家,梯度企业数量再创新高,累计1478家。 全年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11家、过会企业5家,创成都高新区历史最高纪录,在全国高新区排名第四,仅次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和深圳高新区。
眼下,成都高新区正朝着更高目标前进。
近日,《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关于加快创建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若干政策》正式发布,其中明确下阶段目标:加快培育城市标签级科技领军企业,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人才高地核心区、原创技术策源地、科技成果中试首选地、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成都高新区建成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提供有力支撑。
踏上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新征程,成都高新再出发。
佛山三水区出台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政策措施20条
在落实落细国家和省、市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基础上,结合三水区实际,制定以下措施:一、强化金融助企纾困功能:1、更好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 将支持企业融资专项资金支持范围扩大至个体工商户以及小微企业主的个人经营性贷款,2022年6月-12月期间,免收转贷资金服务费;“保险贷”等小额保证保险贷款产品的保险费由财政资金全额负担。 力争2022年全年各类政策性金融工具帮助企业获得贷款超过90亿元。 2、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 引导银行机构不盲目限贷、抽贷、断贷,区内金融机构年新增公司类贷款20%以上,或者为工业企业续贷1年期以上且续贷金额增长10%以上的,区政府在财政资金存放、重大项目融资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并按照增量贷款的1‰给予奖励,每年最高100万元。 3、扩大企业直接融资规模。 企业在中国境内、境外实现上市并首发募集资金的,一次性给予最高2500万元扶持。 企业实现“新三板”挂牌,按照完成股份制改造、“新三板”挂牌、进入“新三板”创新层或精选层、首次募集资金四个阶段分别给予扶持,单个企业最高600万元。 上市企业围绕主业开展产业链上下游并购重组,按并购方对目标企业的实际购买价格的1%给予扶持,单个企业每年最高100万元。 企业实现股权再融资,按募集资金净额的1‰给予扶持,每年最高50万元。 企业发行债券融资,给予1%的贴息扶持,每年最高50万元。 二、全力推动内外需求提升:4、优化投资项目审批。 设立“益晒你”企业服务中心,深化“拿地即开工”审批制度改革,实施“联审联批”,推广“标准地”供应模式,落实不动产登记“交付即交证”。 完善个性化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对项目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到竣工验收实行全流程动态管理,实现“流程可视,进度预警,高效处置”。 5、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建立三水区重大项目并联审批工作专班和重大工程建设指挥部,统筹解决重大项目在勘察、设计、招标、施工等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堵点、难点,减少疫情带来的影响。 打造企业代办服务2.0,为重点项目提供免预约、免排队、一对一、全程辅导等管家式服务。 建立区政府投资项目库,实施政府投资基建工程项目滚动入库管理机制。 2022年全区在建省、市政府投资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计划120%以上。 6、加速专项债券支出。 6月底前完成今年专项债券转贷资金分配下达工作,按照在2022年8月底前基本使用完毕的要求,加快专项债券支出进度,已发行的专项债券项目6月底前力争全部开工。 做实专项债项目储备申报,在继续谋划储备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基础设施等前期确定的9大领域项目基础上,重点加快谋划储备新型基础设施、新能源项目、公共服务、老旧公用设施改造、消费基础设施等领域。 7、推动文旅消费回暖。 开展“乐游三水”文旅系列活动,分批次派发1000万元文旅美食消费券,支持文体旅等新型消费需求。 在落实好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的前提下,有序开放各类大中型文艺演出、体育赛事等文旅休闲活动。 培育节庆假日消费热点,组织举办开渔节、美食节、啤酒节等节庆活动,打造“一镇一节庆”品牌体系。 加快推进河口美食集聚区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文旅景区、消费片区打造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创建省级以上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8、着力稳住外资外贸。 支持外贸企业拓市场稳订单,通过产品国际认证的按相关费用的50%给予扶持,最高10万元;对参加线上、线下国际展会的按参展费用的20%给予扶持,最高10万元。 积极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对投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及平台类出口信用保险的分别按保费的40%、20%给予扶持,最高10万元。 加大利用外资扶持力度,对区内设立的符合条件的新批及增资外资项目,按其当年实缴外资金额不低于1.5%的比例予以奖励,最高奖励1000万元。 三、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9、有序推进能源保供增供。 积极推动±800千伏藏东南送电粤港澳大湾区直流输电工程等电网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佛燃三水水都分布式能源站项目、广东能源佛山三水南山镇光伏复合项目、佛山市三水绿色环保项目等能源项目建设。 加快天然气储备能力建设,推进三水南山LNG应急调峰储配站等LNG气化站建设,推动佛山至清远天然气高压管网互联互通工程、三水芦苞至大塘天然气高压管道工程建成投运。 10、鼓励优质企业增产增效。 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梯队培育,对首次进入国家统计局统计联网直报名录库的三水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资金扶持;对转型升级为企业的个体工商户,在转企认定后给予一次性1.6万元扶持。 强化“规改股”历史遗留问题解决机制,对于年产值20亿元以上的拟上市企业由区领导挂牌督导。 实施上市企业倍增计划,推动企业规模化股改,争取落实“一块地、一笔钱、一站式服务”,即满足上市后备企业总部基地及募投项目等建设用地需求、企业上市过程中投融资需求和企业上市全程跟进服务需求。 11、实施创新制造企业培育。 支持企业做大规模,对年度营业收入首次达到10亿元、30亿元、50亿元、100亿元,最高分别给予30万元、200万元、500万元、1000万元奖励,奖励资金以企业数字化建设事后奖补方式予以兑现;对达产后年度营业收入1-5亿元、连续三年持续增长且实现倍增的企业,一次性奖励15万元。 支持企业做强做优,对获得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产品”称号的,一次性奖励200万元;对通过认定的佛山市“专精特新”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以原告身份参加国内外商标侵权诉讼的,按诉讼代理费、咨询费实际支出给予资助,每年最高30万元。 支持企业开拓市场,对参加或举办国内展会及经贸交流合作活动的,单个企业每年给予最高30万元扶持。 12、培育科技企业孵化载体。 获得各级认定的众创空间,给予一次性扶持,最高80万元。 区级孵化器按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0%给予扶持,最高300万元。 孵化载体获得各级孵化器认定,给予一次性扶持,最高350万元。 符合条件的入孵企业连续三年按一定比例给予场租补贴,每年每家企业最高10万元。 13、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企业创新平台被认定为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给予一次性扶持100万元。 被科技部门首次认定为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分别给予一次性扶持1000万元、300万元。 被科技、工信部门首次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分别给予一次性扶持300万元、80万元、50万元、30万元。 企业与科研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按合同交易额给予企业最高40%的一次性资金扶持。 企业与科研院校共建联合实验室,按企业支付给科研院校合作经费的40%给予一次性资金扶持,单个企业每年最高200万元。 14、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 对本区符合条件的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商标和地理标志的项目分别给予资助,最高资助金额为100万元。 其中,对获得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称号的,分别一次性资助30万元和20万元。 对获得广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称号的,一次性资助20万元。 对获得国家专利金奖、银奖、优秀奖的项目,分别一次性资助50万、35万、30万;获得省级同级别项目,分别一次性资助30万元、20万元、15万元。 对通过专利密集型培育项目验收的,最高资助60万。 对获得驰名商标行政认定的,给予一次性资助100万元。 对成功注册地理标志商标或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每件给予一次性100万元资助。 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并按时还本付息的,贴息比例为30%,最高50万元。 15、鼓励企业提升工业产品质量。 对本区符合质量发展类、技术标准类、计量检测类、质量监管类扶持条件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给予1万元到200万元奖励。 其中:对获得中国质量奖的企事业单位,在上级奖励基础上,给予一次性扶持资金200万元;对获得广东省政府质量奖、提名奖的企事业单位,在上级奖励基础上,分别给予一次性扶持资金100万元、50万元;对获得佛山市政府质量奖的企事业单位,在上级奖励基础上,给予一次性扶持资金30万元;同一年内同时获得国家、省级或市级质量奖的,按照最高级别奖励。 对新认定为佛山市细分行业龙头的企业,在上级奖励基础上,给予一次性扶持资金5万元。 对通过“佛山标准”产品评价且产品使用专用标识的企业,每获得1个“佛山标准”产品证书,给予一次性扶持资金8万元。 对新获得测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 四、精准扶持重点行业发展:16、促进总部经济发展。 对符合三水区总部认定条件的企业,给予落户扶持、办公场地扶持、领军企业扶持、人才保障扶持等,单个企业年度获得扶持资金总额最高可达5000万元。 17、促进水路货运发展。 支持水路货运企业加大投放新运力,在本区注册登记设立的符合扶持补助条件的水路货物运输企业,新增单船载重吨1000-2000吨船舶给予奖励资金30万元/艘。 单个企业每年的新增船舶运力奖励资金最高120万元;年度内每净增加6000载重吨自有船舶运力的,给予奖励资金20万元。 单个企业每年扩大运力规模奖励总金额最高100万元;对水运企业船舶贷款按年贷款利息的30%给予贷款贴息奖励,贴息期为一年,单个企业贴息奖励资金最高50万元。 18、促进建设企业发展。 设立三水区建设行业发展专项资金,符合条件的新进建设企业,可以享受落户奖励、经营场地补贴奖励等扶持。 符合条件的区内建设企业主项资质首次晋升为特级、一级,分别给予500万元、300万元奖励。 符合条件的区内建设企业在产值贡献、向外拓展壮大、创建优质工程、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给予奖励。 19、促进融资租赁行业发展。 对新设立或新迁入的融资租赁企业,按实缴资本的1%给予扶持,最高2000万元。 对区内融资租赁公司购入三水区企业生产的设备作为租赁物并达到一定规模的,按照购买合同金额的1%给予扶持,每年最高300万元。 承租人企业开展生产及配套设备融资租赁业务的,按合同融资金额的1%给予一次性贴息,每年最高90万元。 20、促进会计服务行业发展。 对新开办会计师事务所给予10万元到30万元扶持;符合条件的会计师事务所总部迁入最高奖励100万元;支持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根据当年营业收入水平,最高奖励50万元;首次进入“广东省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150名”的事务所,最高奖励100万元;对新增的执业注册会计师给予3万元的一次性人才补助;代理记账机构营业收入达到一定标准的给予1-5万元奖励。 2022年6月15日“三水发布”微信公众号发布。
《泉州市推进企业上市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政策解读
近日, 泉州市 政府印发《泉州市推进企业上市“刺桐红”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 泉州市金融监管局对《方案》进行了解读。 政策主要内容 《三年行动方案》提出三年行动任务目标:至2022年末,力争实现县域、市属国有企业集团母基金“全设立”,建成覆盖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产业投资基金的政府引导型基金链条。 至2024年末,上市公司县域、市属国有企业集团“全覆盖”,力争实现全市A股及港股上市公司超55家(每年新增5家以上);推动形成“300亿元母基金+900亿元子基金”的基金集群。 政策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总体目标”。 阐述了2022—2024年泉州市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和建设多层次产业基金体系的目标任务和愿景。 第二部分:“重点任务”。 其中:“(一)围绕促发展,大力度推进企业改制上市”包括培育壮大后备队伍、加速推动挂牌上市、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强化专业服务支撑等内容。 “(二)围绕补短板,充分发挥国资国企引领示范作用”包括加快国企上市步伐、扩大国资国企投资成效、开展上市公司纾困救助等内容。 “(三)围绕强产业,建立健全多层次产业基金体系”包括设立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成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建立产业引导母基金、打造县级基金体系、充实国企基金体系等内容。 第三部分:“保障措施”。 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强化考核激励、突出宣传引导等内容。 政策亮点解读 创新后备队伍培育方法。 一是围绕纺织鞋服、食品饮料、建材家居等9大千亿传统优势产业集群,每年筛选50家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形成“专精特新后备方块”。 二是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每年挖掘50家科技小巨人、隐形“独角兽”等企业,孵化形成“科技创新领军梯队”。 三是聚焦辖内纳税超500万元企业,遴选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和创新产业链条的“金种子”企业,通过辅导培育,分层、分期推进股改、规范发展,夯实上市根基。 发挥国资国企引领示范作用。 一是推动市属国企通过集聚优质资产、并购重组、“借壳”上市等方式加快资产证券化步伐,重点收购或参股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稳定或符合强链补链需要的上市公司,并推动注册地回迁。 二是鼓励市属国企参股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的“独角兽”项目、优质拟上市企业,对符合条件的可量化投入,视同考核利润。 建立多层次产业基金体系。 分市本级、各区县、市属国有国企集团三层次设立母基金,建立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政府引导型基金链条,吸引知名投资机构、产业资本带资金、带项目、带人才入泉。 一是市级设立总规模分别不低于3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产业引导母基金,履行科技成果转化、初创企业孵化、上市后备企业培育、产业招商等职能。 二是打造县级基金体系,要求各县(市、区)分别设立或参股总规模不低于20亿元的母基金。 三是充实国企基金体系,要求市属国有国企集团分别设立总规模不低于50亿元的母基金,围绕主业实施市场化投资。 强化政策保障和激励措施。 各县(市、区)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县(市、区)、市属国有集团每新增1家境内上市公司(含注册地迁入我市)的,泉州市政府在省上奖励的基础上叠加给予其上市工作部门100万元上市工作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