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局势要变了?台专家察觉,解放军在台岛周边的行动出现了三个变化,留给台当局的时间不多了。
台专家察觉:解放军行动出现三个变化
解放军舰机在台海周边的军事行动已经常态化。但台专家却从解放军舰机的行动轨迹中发现了不对劲,台军的防御能力或被进一步削弱。
首先,解放军在台海部署的舰艇数量明显增加,这对台湾地区形成了不小的压力。2023年时,解放军在这一区域部署超过十艘军舰的时间比例为6%,然而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几乎翻倍,达到12%。这种兵力部署的增加无疑对台军的海上防御形成了挑战。
面对这种变化,台军不得不提高警戒水平,频繁出动舰艇进行应对,战备能力正在被一步步消耗,舰艇的维护保养计划也不断延期。
(解放军舰艇现身台岛周边的数量越来越多)
这种压力不仅会给台湾造成直接的军事威胁,还会使台军的装备加速老化。台专家认为,解放军通过高频率的出动舰艇,削弱对方的作战能力,从而在潜在的冲突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权。
解放军在行动上的另一个明显变化,是直升机在台湾东部活动次数的增加。据统计,今年,解放军直升机出现在台湾东部的频率高达90.6%。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与美国在该区域的军事布局密不可分。
有分析称,一旦台海冲突爆发,美军将在台湾东部海域部署核潜艇,发射巡航导弹打击解放军舰艇。因此,解放军的反潜作战演习逐渐成为常态,以此来防御美国潜在的军事干预。
台湾东部海域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地理位置上,也深刻影响着未来可能爆发的军事冲突走向。一旦开战,台湾东部将是双方都高度关注的战略要地。对于解放军来说,确保在这一领域的优势,直接关系到今后可能进行的全面围岛行动。这也是为什么解放军不断强化在此区域的军事存在。
(解放军直升机在台湾东部海域演习)
此外,解放军舰艇通过与那国海峡频率的增加也是值得关注的动向。截至8月下旬,解放军船只穿越该海峡的次数已达18次,是去年全年的两倍。有人认为这与台湾的潜艇建造计划有关,但更合理的解释,应该是解放军逐步推进其远洋作战能力的一种体现。这种前出西太平洋行动的增加,可能意味着解放军要打造一个更具有纵深的战略防线。
台专家分析称,当解放军将备战重心放在台湾东部时,证明收台准备工作已经进入了后期。
台海局势的新变化,与台当局的举动脱不了关系
台海局势之所以变得如此紧张,与台当局的“台独”行径和对抗态度不无关系。近年来,台湾不断追加采购美制武器,试图通过增强军备来实现所谓的“自主防御”。这种举动无异于挑战大陆的底线,导致两岸关系进一步恶化。
相比之下,大陆采取了更加成熟和冷静的策略,除了军事上的行动,大陆还通过立法等手段,打击“台独”分子。此外,大陆继续推动两岸民间交流和合作,希望以和平方式促成两岸统一。
(台军从美国采购了大量的武器装备)
值得一提的是,台海局势的紧张与美国也有不小的关系。美国一方面声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另一方面又加大对台军售力度,加速了局势紧张。这种“两面派”的行为不仅对两岸统一构成了障碍,也可能让美国卷入战争的泥潭。
现在看来,两岸关系的未来不仅取决于中国大陆的战略选择,也取决于美国如何处理与中国大陆的关系。美国必须意识到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再三触碰这一红线,将招致中国强烈的反制措施。在任何情况下,解放军都不会放弃国家统一的大业。
(进行两栖登陆演习的解放军)
在台海这盘大棋中,所有参与者都必须清楚,冒险只会付出沉痛代价。“台独”分子若一意孤行,一味倚仗外部势力,以武谋“独”,终将难逃覆灭的命运。而大陆的整体战略,究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在军事上压制“台独”分子,更是为了追求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论未来局势如何演变,两岸统一的大势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
谁知道台湾的历史?
封建社会兴盛起来后,中原的王朝与台湾之间有着许多来往。 中国人发明的造纸术,极大推动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当然也记下了中华儿女共同开拓台湾、建设台湾、保卫台湾的辛勤和牺牲,也记下两岸来往的史实。 第一次远征台湾发生在公元230年。 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水军一万到达被他们称为“夷洲”的台湾,这是历史上有书为证的中国王朝第一次与台湾的联系。 他们的台湾之行历时一年,最后因为疾病流行,水土不服,官兵死伤十之八九,最后则带着数千名台湾居民回到大陆。 事实上,这类军事远征并非是杀人越货,而是封建王朝确立和巩固统治范围的常用手段。 带回来的台湾人,介绍了许多台湾的情况。 几十年后,吴国临海郡太守沈莹根据从台湾返回的吴国官兵和带来的台湾居民介绍的情况,在公元264至280年间写下《临海水土志》(见《太平御览》第780卷 )一书。 他称这片海上的土地是“夷州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雪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 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 此夷各号为王,分划土地人民,各自别异。 ”“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 ”还介绍了当地的物产、人民、风情、工具、古迹等,其中的“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则证明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台湾为越国的版图。 书中地描述让人们对当时的台湾有了形象的认识:夷州在临海郡东南2000里,当地气候炎热,没有霜雪,草木四季常青,四面是山,土地肥沃,种植五谷,多产鱼肉,纺织细布,冶炼铜铁。 居民为在高炎热气候中保存食物,把鱼肉卤在在大陶罐中,不仅自己当作佳肴,还用来招待客人。 男女婚嫁乃由父母决定,女孩子出嫁后都要打掉上面的门牙。 居民分为不同部落,各有自己的土地和首领。 首领召集民众时,用木棍敲击中间掏空的木头,声音可传四、五里远,居民听见后纷纷赶来。 打仗时将敌人的头砍下来,挂在院中的大木杵上,几年都不摘下来,以彰显自己的战功。 这是世界上第一次较为完整记载台湾风情的文字,中原人对台湾有了肯定、明确的认识。 到隋代,隋炀帝在大业3年(607年)先后派出羽骑尉朱宽、海师何蛮等人两次前往当时被称为“流求”的台湾,因语言不通,第一次带回一名台湾人,第二次带回一些布甲。 大业6年(610年),隋炀帝又派出武贲郎将陈稜及朝请大夫张镇州率兵万余人,从广东义安(潮州)起航,前往台湾,当地人以为这是中原的商船,这说明当时大陆商人经常前往经商,也说明台湾人已经熟悉经商贸易。 只是陈稜与当地酋长谈判不顺利,刀枪相向,并带了数千名当地居民返回大陆。 在台湾中部地区的彰化市,有一条街名叫“陈稜街”,它就是为了纪念这位隋朝将领的。 经过三国到隋唐的长时期的演变,闽粤一带向台湾的移民也逐渐增加,到宋代时已经出现较多的往来和经济活动,为便于管理,开始在台澎地区设立管理机构,澎湖已列入福建晋江县版图,这在台湾开发史上是第一次。 台澎地区正式纳入宋代版图,尽管在后来的千年中,朝代更迭,皇者变换,但是台湾归属从来没有改变过。 中华少数民族第一次控制中原的是元朝。 元朝控制中原地区后,按照惯例需要进军没有到达过的疆土,故于至元28年(1291年)10月,派出海船副万户杨祥为宣抚使,与礼部员外郎吴志斗和兵部员外郎阮鉴率兵6000余人进军台湾。 由于语言不通和航海知识不足,无功而返。 到公元1335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设立“巡检司”。 巡检司,级别不高,属九品。 “职巡逻,专捕获”,捕捉罪犯,兼办盐课,但这是中央政府派驻台澎地区的第一个行政执法机构。 自此以后,中央王朝开始派员管理台澎地区。 元朝有一位旅行家,名叫汪大渊,他到过许多地方游历,在至正年间搭商船到台湾和澎湖,后写出《岛夷志略》。 书中说台湾:“地势盘穹,林木合抱,土润田沃,宜稼穑。 气候渐暖,地产沙金,黍子、硫磺、黄腊、鹿豹……海外诸国,盖始于此。 ”从人们可以到台湾旅行及两岸商业活动中,可以看出当时台湾和大陆的来往已经很多,已经成为互补性的经济活动和日常性的社会往来。 郑成功明朝的海禁政策,导致东南沿海海盗盛行,为保卫沿海地区不受海盗侵扰,明朝朝廷在基隆、淡水二港派驻军队,防止海盗利用台澎地区作为搔扰东南沿海的基地,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在岛内驻扎军队,保卫海防。 高雄凤山有特产“三宝姜”,就是明代郑和下西洋到达台湾时留下的,这是中原到达台湾的第一支大规模的商队。 为保卫台湾,在以后的岁月中,先后出现了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统一台湾等重大军事活动。 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后,在台湾本土内正式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 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管辖,后改为2府8县4厅。 清政府对台湾地区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统治机构、制度,进行有效管理。 西方殖民者东侵以来,美国、日本、法国等列强先后在台湾进行军事挑衅,加剧了中国边疆领土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上层在如何治理台湾的态度和方式开始出现变化,由“防内变为主”改为“防御外侵为主”,清朝督办南洋海防事务的福建船政大臣、后任钦差大臣的沈葆桢、福建巡抚丁日昌等人,把台湾称为“七省藩篱”、“南北洋关键”、“中国第一门户”,一再反复强调台湾地位的重要性。 他们还多次上奏折,建议在台湾设立行省,以加强吏政,有效管理孤悬海外的台澎地区,巩固海防。 在台湾设省的建议在当时的边疆危机下,有了实现的可能。 这一建议最早是丁日昌在1874年间提出来的。 第二年11月沈葆桢提出,在闽浙总督名下设立“福建巡抚”,“冬春驻台湾,夏秋驻福州”。 1876年春新任巡抚丁日昌无法按期驻台湾,奏请朝廷另派重臣常驻台湾,改设“台湾巡抚”,这样实行3年的“冬春驻台”改为台湾单设巡抚。 刘铭传直到1884年6月,清朝才派出直隶提督刘铭传加封巡抚衔,督办台湾政务和防务。 不管影视作品把他说成什么样子,刘铭传确实是一个有作有为的官员。 刘铭传到任不久,正逢中法战争爆发,从总体上看军事上没有失败的中国,在政治上再次惨败,面对危机,加强台湾防务尤为必要。 闽浙总督杨昌浚、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左宗棠,于7月再次上书,要求在福建台湾两地“巡抚分驻”、“建省分治”。 光绪11年(1885年)10月12日,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在下旨创建海军的同时,下旨同意诏请左宗棠的奏请,福建政务由闽浙总督兼管,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正式下诏在台湾建省。 到1888年正式实现闽台分治,台湾单独设省,由原来的2府8县4厅增为3府11县4厅1直隶州,后又增设南雅厅。 首任福建台湾巡抚为刘铭传。 正是这位巡抚,打开了台湾的近代经济发展之门。 历史沿着应该有的轨迹走到现在,在“巡检司”设立、充满风雨的550年之后,台湾成为清朝的第20个行省。 台湾省建制的建立,对外主要是为了巩固东南海防,防御外国列强的侵略,加强军事防务;对内则开始近代工业化过程,开矿、邮政、交通、垦荒、教育事业等相继发展起来。 从此,台湾社会进入了大规模开发时期。 正是历史上两岸的来往,联结起两岸人民的心灵,台湾与大陆不可分离。 大海向我们诉说的大陆在台湾的这么多“第一”,不仅仅是时间先后的意义,而是包含着多少先行者的勇气,开拓者的艰辛,奋斗者的牺牲;包含着多少台湾对中原腹地的向往,多少大陆人民对台湾同胞的关怀。 同样也告诉我们,正是在这种延绵千年的交往中,中华文化浸透了台湾;台湾同胞则在连续持久的中华文化的环境中,也成为这一令世界感到惊奇、甚至有些不可思议的中华文化的创造群之一。 因此,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沉淀。
解放军有几个歌舞团?
四个, 解放军一共有四个歌舞团,海军、陆军、空军分别有一个,还有一个总政歌舞团!
据环球时报报道,解放军各军兵种部队高强度、大范围军事行动已成功收尾,这次联合演训任务有效检验了解放军各部队进行联合一体化作战的能力,锤炼了战区内各部队练兵备战的“硬实力”。 外界分析认为,东部战区的声明中特别强调,解放军东部战区各部队继续执行常态化台海方向的战备警巡任务,这一表态背后有着至少三个重大意义。 第一,解放军东部战区已经在台岛周边区域完成大规模常态化战备警巡,在组织结构上、兵力配置、后勤补给和战斗编组等方面,东部战区是按照发生重大变故来准备的,也就是说常态化战巡也是一种备战手段。 战区各部队一直紧盯岛内外形势变化,随时可能调整部队备战等级,并根据情况变化出手应对。 第二,在台岛周边海空域进行常态化战巡,实际上意味着解放军通过军事力量穿越所谓“海峡中线”,进入台岛所谓“领海”基线内,是一种行使主权的坚定表现。 这一标志性活动也意味着国家对台岛领土主权的重要宣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也是岛内“台独”势力的强力打击。 第三,随着解放军东部战区各部队加强在台岛周边海空域进行常态化战巡,民进党当局操控台军进行“以武拒统”的军事行动难度陡然增加。 “台军”原本通过所谓“海峡中线”来实现避险,但随着解放军舰艇、战机可能从各方向穿越“海峡中线”,贴近台岛周边海空域活动,严重压缩了“台军”的防空、海防反应时间。
解放军收台三大原因决定
解放军收台的原因有三个:
总之,解放军收台的原因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统一和稳定,反制“台独”分裂势力,以及维护台海的和平稳定。 这些行动都是为了保障中国人民的利益和安全,展示中国政府的决心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