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旱作农业助增收 山西大同

(原标题:山西大同:有机旱作农业助增收)

光明日报记者 李建斌 杨珏 光明日报通讯员 马静波 宋佳烨

金秋十月,火红的高粱、金黄的玉米装点着田野。这是山西大同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助力农民增收的累累硕果。截至目前,大同市累计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190万亩,并探索走出了有机旱作引领、种养加循环、农文康旅融合的有机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秋日里,云州区吉家庄乡瓮城口村2000多亩有机旱作农业核心示范区一派繁忙景象,村党支部书记陈纪新介绍:“村里应用了双垄沟播全膜覆盖以及膜下滴灌技术,高粱亩产真不错。今年粮食市场行情好,我们村户均种粮收入都在3万元左右,加上种高粱的收入,有的上五六万元了。”

作为有机旱作农业示范村,经过近3年时间的打造,瓮城口村逐步形成了以种植高粱、谷子为主的有机旱作农业核心区,并探索实行了统一规划、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服务、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令人欣喜的好成绩,正是大同市深耕农业赛道,以绿色、有机、低碳理念为引领,以“特、优”为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带动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及促进农民增收的真实写照。

自2020年起,大同持续打造融合有机社区、有机旱作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事体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一带六园区多基地”示范园区,集中推广“全膜双垄沟播+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共完成81.5万亩,亩增产200斤以上。

目前,大同全市玉米、高粱良种覆盖率达到100%,谷黍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测土配方和项目区病虫绿色防控覆盖率分别达到92%以上和90%以上。

今年以来,大同以规模化发展促进增产增收,推广形式由点面示范提升为整村、整乡、整县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持续稳产高产。在此基础上,大同还创建了以云州区、阳高县、天镇县为代表的“吨粮田”样板区,培育出天镇酿酒高粱、广灵富硒小米、浑源道地黄芪、阳高优质杏果、左云高寒苦荞等一批特优产业,打造了绿色、低碳、有机、高效农业生产新业态,形成以杂粮为主、优势互补、特色突出、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20日03版)


农业更强

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巩固拓展市委四个“二十五条”效应,总结全市百里乡村振兴示范廊带经验做法,坚持以丰富的浊漳河水系为支撑,

选择沿河(湖)岸边“三农”条件较好的区域,精心打造浊漳河综合产业、环云竹湖生态旅游、云竹湖三产融合、南屯河传统产业、“泉水河设施蔬菜+有机旱作改造提升”5条乡村振兴示范廊带,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科学提出“平地规模发展、村庄巩固提升、山地综合开发”的发展思路,打造典型、串点成线、辐射扩面、整体推进,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构建乡村振兴基本雏形,努力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目标。

产业扶贫 夯实乡村振兴支撑

榆社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任务,制定出台了《榆社县扶持农业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与巩固脱贫成果实施办法》,围绕主导产业的培育和种养规模的扩张,安排实施扶贫项目101个,预计投入扶贫资金8736.7万元。

全县新发展设施蔬菜1000余亩,累计达到1.6万亩;新发展中药材2000余亩,累计达到2.1万亩;谷子种植稳定在3.5万亩左右,特色产业进展情况良好。

特别是在设施蔬菜产业上,目前已销售4.28万吨,总产值达到1.25亿元,彩椒出口俄罗斯成为该县设施农业新品种试验的一大亮点。

在有机旱作农业发展上,榆社县全力打造2个万亩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1万亩玉米深松密植技术、1万亩玉米秸秆还田和深翻技术),建设中药材、火麻、酥梨、玉米4个市级有机旱作农业示范片,初步建立有机旱作技术体系。

同时,持续加大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山西省医药集团、北京十四只绵羊、河南即可达、山西五福、天生农牧、青亿农林牧、牧乐嘉、保森公司等龙头企业持续扩张

“四种四养”不断提质增效,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全覆盖的发展格局,促农增收作用明显,为产业集群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人居环境改善 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在2019年投资8000余万元改善村容户貌的基础上,今年以来,榆社县结合全市“爱国卫生季”活动的开展,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施策、压茬推进、整体提升”的原则,对标市级整治标准和任务要求

按照乡村振兴示范村、公路沿线村、边远村三个标准,将全县169个村划分为10个重点村、136个达标村、23个基本要求村,以台账式管理、清单化整治提升整治成效。 截至目前,全县共整治乱挡62处、乱建19处、乱堆911处、乱倒774处,“爱国卫生季”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同时,重点打造20个样板村,有力有序推进村庄规划、废品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庄绿化等工作,目前榆社县各村正在积极实施。 特别是在厕所革命上,榆社县积极推进社城村“通风改良式+大三格化粪池”、邓峪村完全水冲式两种改厕模式,年内预备完成600座改厕任务,目前已完成450座。

此外,榆社县坚持用足用活五县帮扶资金和县级自筹资金,实施完成社城至北马会、邓峪至县城全长59公里通道绿化彩化美化工程,目前已栽种金叶榆、矮樱等各类树种近万株,成为乡村振兴廊带内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深化农村改革 增强乡村振兴动能

榆社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激活农村资源,致力于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采取“试点乡镇先行、其他乡镇同步推进”的办法,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以农村资源激活增强乡村振兴发展动力。

在典型引领上,精心打造东庄村企校合作“以地生金”、社城村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村企合一”保值增值、巴掌沟易地搬迁村“集成流转”等一批改革典型,以点带面、探索路径、推动改革。

在项目策划上,紧紧围绕主导产业的培育壮大,策划实施了小杜余沟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青亿农林牧“一站七基地”养殖、岚峪乡“畜牧养殖+饲草种植”和中药材种植双万亩工程等一批入市改革项目,吸引工商资本“上山下乡”,助力乡村振兴。

机制创新 提升乡村振兴实效

加强村级治理和改善村风民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

今年以来,榆社县把社城村作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立足村情实际,探索推行坚持以党建引领促进群众自治、坚持德治润化促进群众参与、坚持以法治保障促进治理有效、坚持以示范带动促进治理提升“四坚持四促进”的党建+网格的治理模式

实现“三基建设”与村级治理深度融合。同时,把邓峪村作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积极推行“庭院善治”模式,采取党员、人大代表、网格长、乡贤、志愿者入网格,党建、服务、三治、政策、实惠进庭院“五入五进”的办法

实现了庭院治、民风善、乡村安。 两个村的实践探索,为该县农村治理能力增强和治理水平提升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借鉴经验和做法。 同时,榆社县还与妇联合作,积极开展“美丽人家”创建行动,持续改善村风民风,全力倡导农村新风。

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2007年12月31日)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顺应时代要求,遵循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加强“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战略部署。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强化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坚持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坚持改善民生,不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迫切的实际问题。 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农业和农村发展呈现出难得的好局面。 粮食连续4年增产,农业生产全面发展。 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改善,社会事业发展和扶贫开发迈出重大步伐。 农村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农村社会稳定和谐。 农业和农村形势好,为改革发展稳定全局作出了重大贡献。 实践证明,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当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农业和农村正经历着深刻变化。 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保障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要求加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和适时适度调控进口难度加大,要求加快提升农业竞争力。 农业比较效益下降,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要求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加剧,缩小城乡差距难度加大,要求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农村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兼顾各方利益和搞好社会管理难度加大,要求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全党必须深刻认识“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把握新机遇新挑战,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紧迫感,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绷紧,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终坚持。 200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在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农业的多种功能日益凸现,农业的基础作用日益彰显。 必须更加自觉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 (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 强化农业基础,必须引导要素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切实向“三农”倾斜,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投入。 要坚持并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做到县级以上各级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 2008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 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维护建设税政策,各地预算安排的城市维护建设支出要确定部分资金用于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 从2008年起,国家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新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建设等公益性强的基本建设项目,根据不同情况,逐步减少或取消县及县以下配套。 加强农业投入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加快农业投入立法。 (二)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 按照适合国情、着眼长远、逐步增加、健全机制的原则,坚持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不断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 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 扩大良种补贴范围。 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类,提高补贴标准,将农机具购置补贴覆盖到所有农业县。 认真总结各地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经验和做法,稳步扩大试点范围,科学确定补贴品种。 全面落实对粮食、油料、生猪和奶牛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对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逐步形成稳定规范的制度。 根据保障农产品供给和调动农民积极性的需要,统筹研究重要农产品的补贴政策。 强农惠农政策要向重点产区倾斜,向提高生产能力倾斜。 继续对重点地区、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 (三)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格局。 要通过结构优化增收,继续搞好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和建设,支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特色农业发展,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 要通过降低成本增收,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促进秸秆等副产品和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要通过非农就业增收,提高乡镇企业、家庭工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和返乡创业环境。 要通过政策支持增收,加大惠农力度,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合理调控重要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进一步明确农民家庭财产的法律地位,保障农民对集体财产的收益权,创造条件让更多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 (四)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着眼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加快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努力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新格局。 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业和农村流动,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互动互促。 切实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完善各级行政管理机构和职能设置,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统筹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物质基础。 必须立足发展国内生产,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保障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 (一)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 切实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积极发展稻谷生产,扩大专用小麦播种面积,合理引导玉米消费。 继续实施粮食生产各项工程。 根据粮食产销格局的变化,进一步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 实施粮食战略工程,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和调出量大的粮食核心产区;在保护生态前提下,着手开发一批资源有优势、增产有潜力的粮食后备产区。 扩大西部退耕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 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要稳定粮食自给水平。 支持发展主要粮食作物的政策性保险。 大力发展油料生产,鼓励优势区域发展棉花、糖料生产,着力提高品质和单产。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防灾减灾工作。 支持农垦企业建设大型粮食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充分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切实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 继续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菜篮子”产品生产稳定发展。 积极推动蔬菜等园艺产品的规模化种植。 加快转变畜禽养殖方式,对规模养殖实行“以奖代补”,落实规模养殖用地政策,继续实行对畜禽养殖业的各项补贴政策。 完善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严格执行液态奶标识制度。 推行水产健康养殖,强化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落实禁渔休渔制度,加强渔业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发展远洋渔业。 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和精细农业。 建立健全生猪、奶牛等政策性保险制度。 (三)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加快农业标准修订制定工作。 继续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 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依法开展质量安全监测和检查,巩固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成果。 深入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健全农产品标识和可追溯制度。 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启动实施“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示范工程。 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培育名牌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继续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 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节能减排和基地建设等。 探索采取建立担保基金、担保公司等方式,解决龙头企业融资难问题。 抓紧研究完善农产品加工税收政策,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健康发展。 允许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向社会发行企业债券。 龙头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与农民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化经营成果。 健全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动态管理机制。 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龙头企业。 支持发展“一村一品”。 (五)加强和改善农产品市场调控。 适应生产方式、产销格局和资源环境的变化,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国内农产品供给和生产发展。 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运用经济杠杆引导农产品价格保持合理水平。 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储备体系建设,完善吞吐调节机制,引导企业建立商业性储备。 抓紧建立健全重要农产品供求和价格监测预警体系。 鼓励优势农产品出口,推进出口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支持发展农产品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 完善大宗农产品进口管理和贸易救济预警制度。 探索采取符合国际惯例的有效手段,调节农产品进出口。 驻外机构特别是我驻农产品主要贸易国使领馆要加强国际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和农业合作交流。 三、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强化农业基础的紧迫任务。 必须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尽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 (一)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抓紧编制和完善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整体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 大幅度增加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将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和小型排涝设施建设纳入补助范围。 以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兴建山区小型抗旱水源工程。 采取奖励、补助等形式,调动农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 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探索非经营性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办法,明确建设主体和管护责任。 支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提高服务能力。 (二)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继续把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 农业综合开发要增加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和大中型灌区田间节水改造资金投入。 搞好节水灌溉示范,引导农民积极采用节水设备和技术。 扩大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技术改造规模和范围,实施重点涝区治理。 对农业灌排用电给予优惠。 (三)抓紧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大幅度增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资金投入,健全责任制,加快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各地要加快编制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增加建设投入,中央对中西部地区给予适当补助。 引导地方搞好河道疏浚。 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库区移民政策。 加快西南地区中小型水源工程建设。 扩大实施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四)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 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建立和完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查处协调机制,切实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和林地。 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投入,要重点支持基本农田整理、灾毁复垦和耕地质量建设。 继续增加投入,加大力度改造中低产田。 加快沃土工程实施步伐,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 支持农民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 加快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建设一批旱作节水示范区。 (五)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推进农业机械化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迫切需要,也为振兴农机工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稳步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 加强先进适用、生产急需农业机械的研发,重点在粮食主产区、南方丘陵区和血吸虫疫区加快推广应用。 完善农业机械化税费优惠政策,对农机作业服务实行减免税,对从事田间作业的拖拉机免征养路费,继续落实农机跨区作业免费通行政策。 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 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专业服务公司。 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 (六)继续加强生态建设。 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 建立健全森林、草原和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多渠道筹集补偿资金,增强生态功能。 继续推进山区综合开发,促进林业产业发展。 落实草畜平衡制度,推进退牧还草,发展牧区水利,兴建人工草场。 加强森林草原火灾监测预警体系和防火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搞好长江、黄河、东北黑土区等重点流域、区域水土保持工作。 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加大坡改梯、黄土高原淤地坝和南方崩岗治理工程建设力度,加强湿地保护,促进生态自我修复。 加强农村节能减排工作,鼓励发展循环农业,推进以非粮油作物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能源研究和开发。 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抓紧制定规划,切实增加投入,落实治理责任,加快重点区域治理步伐。 四、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加强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建设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 必须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农业社会化服务迈出新步伐,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实现新提高。 (一)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 切实增加农业科研投入,重点支持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强先进实用技术集成配套。 加强产学研密切结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活动。 推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提升农业区域创新能力。 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加快实施种子工程和畜禽水产良种工程。 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 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加大重大技术推广支持力度,继续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 切实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对国家政策规定必须确保的各项公益性服务,要抓紧健全相关机构和队伍,确保必要的经费。 通过3到5年的建设,力争使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具备必要的办公场所、仪器设备和试验示范基地。 国家可采取委托、招标等形式,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形成多元化农技推广网络。 充分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职能和作用。 (二)建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 加快构建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抓紧落实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制度,继续加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投入力度,扩大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范围。 对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免费强制免疫,完善重大动物疫病扑杀补偿机制。 加快研制高效安全农药、兽药。 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基础工作,健全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并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 继续实施植保工程,探索建立专业化防治队伍,推进重大植物病虫害统防统治。 (三)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重点培训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 加快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创业富民、创新强农。 继续加大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加快构建县域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发展城乡一体化的中等职业教育。 支持高等学校设置和强化农林水类专业。 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助学金对在高等学校农林水类专业就读的学生给予倾斜,对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农林水专业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毕业生,实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助学金政策,对农林水类专业学生给予倾斜。 (四)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服务组织。 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抓紧出台配套法规政策,尽快制定税收优惠办法,清理取消不合理收费。 各级财政要继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申请承担国家的有关涉农项目。 支持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代耕代种、用水管理和仓储运输等服务。 鼓励发展农村综合服务组织,具备条件的地方可建立便民利民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和公益服务站。 ……超过一万字了,其余内容请点击参考资料查看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我国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必须尽快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通过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实现农产品供求平衡、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x0d\x0a一、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增加农业国内支持总量。 农业国内支持政策是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条件,是加强农业支持保护的主要措施。 WTO规则并不笼统地反对农业国内支持政策,限制的只是那些对生产和贸易有扭曲作用的支持措施。 因此,必须坚持农业投入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原则,保证财政支农资金总量在现有水平上逐年增加。 \x0d\x0a二、调整农业支持保护结构,重点加大对农业科技、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加大基础性、公益性农业科研投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农业科技储备。 二是完善和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提高国家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是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明确和强化各级政府在中小型农村公益设施建设方面的责任,把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各级财政支农投资的重点领域。 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西部贫困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农村中小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扩大良种补贴规模和范围,目前实施的大豆、小麦、玉米良种推广补贴试点,取得了显著效果,应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规模,并进一步向其他农产品延伸。 五是继续增加对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结合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情况,建立对化肥、农药、燃油等农业生产资料的政策性补贴制度。 \x0d\x0a三、改进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率。 一是进一步扩大农民直接补贴规模和范围。 既可以考虑不与产量挂钩的直接收入补贴,也可以考虑与产量挂钩的直接补贴方式,还可以考虑选择某些对增效增收作用明显的生产环节进行补贴,如机耕机收补贴,推广旱作农业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检验检疫补贴等。 改变单纯依赖政府直接救济的做法,积极试点农业保险与灾害救助相结合的自然灾害补助。 加强不同财政支农方式与其他支农方式的有机结合,在继续完善国家财政对农业直接投资的同时,加强运用财政贴息、补助、税收、担保等经济杠杆工具,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支持农业。 \x0d\x0a四、加强对农产品出口的质量管理和出口企业的保护,努力扩大我国农产品出口。 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也应该探索积极的出口促进措施,变被动防御为主动进攻。 近期,应重点针对一些国家利用技术壁垒、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设置贸易障碍,严重阻碍了我国优势农产品出口的严峻现实,加大对外谈判交涉力度,建立与进口国的双边或多边磋商机制,为扩大农产品出口创造公平竞争的国际环境。 完善农产品信息发布机制,加强对国际农产品产需情况及绿色认证标准等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掌握国外最新贸易政策动态,及时对社会发布,为企业和农户调整生产结构提供权威的信息服务。 对农产品加工业实行低税或免税政策。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25505.html
时政微解读丨要高山仰止 要见贤思齐
增强中外交流 China 持续火爆 Travel 促进消费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