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果然来了 数千兵力逼近台岛800公里 解放军前脚刚走

最近,我们看到了一场扣人心弦的“对手戏”。一边是解放军的“联合利剑-2024B”演练刚刚落幕,另一边菲律宾和美国就携手投入了高调的联合军演。这场看似没有关联的事件,其实透露出了一系列暗流涌动的博弈。

(美菲联合军演)

这次美菲军演呼啸而来,声势浩大,参与人数达到了数千名美菲海军陆战队员,演习时间设定为10天。从地理位置上看,他们选定了吕宋岛北部海岸和台湾海峡附近的小岛进行实弹射击。若用一句话形容位置,那便是“藏刀于笑中”。

因为这些小岛距离台湾仅800公里。倘若美国选择在此部署“堤丰”武器系统,“战斧”导弹就能触及整个台海区域。更不用说“海马斯”火箭炮,它们或许能封闭航道。

(“堤丰”武器系统)

美军官明确指出,这次军演旨在应对任何突发情况,或许其中包括跨越中国红线的敏感话题——“保卫台岛”。这也让外界猜测,菲律宾是否准备在台海问题上挑战中国的底线。更令人瞠目的是,菲律宾将几天前的一次海上碰撞事件渲染成“中国民兵船”故意撞击菲公务船,试图挑起舆论风暴。

美菲两国并未止步于此,他们还计划在巴拉望岛进行实弹演习。谁都知道,巴拉望岛面朝中国南海,是菲律宾屡次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的前哨。从这里驶出的菲方船只,频频对黄岩岛、仙宾礁和仁爱礁进行骚扰。因此,美菲集结显然具有浓厚的挑衅意味。

(菲律宾海警船)

然而,所有这一切都无法撼动中国坚不可摧的防御能力。毕竟,这些潜在的敏感区域,都在我们陆基导弹的打击范围内,中国完全有能力进行一次预演活动,作出回应。并且虽然看似局势剑拔弩张,但从以往经验来看,每当菲律宾在南海“生事”,美军总是奇迹般地“失踪”,事后却又高调进行联合军演,喊着要和菲律宾站在一起,这不禁让人怀疑菲律宾是不是被当成了一颗可以随时牺牲的棋子。

从美方的表现中可以清楚看出,他们对台海问题抱有诸多“小心思”。解放军的演习刚结束,美专家立刻对此进行研判,声称美军一定会军事介入台海局势。因为解放军已有40多年没有实战经验,美方认为中国在执行两栖登陆方面难度极大,而自诩作战经验丰富的美国则表示不惧与解放军正面对峙。

(美军两栖登陆舰)

即便美方的态度如此强硬,但实际上他们并不敢与中方“硬碰硬”。如果美方真的想对中国传递强硬信号,那么为何不在解放军演习期间发声?这只能说明,美方更多是在口头上做文章,实则心虚胆怯。

总体来看,这次美菲军演是一次复杂的挑衅动作,美国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强化其在地区事务中的地位,同时拉拢更多的盟友,形成一种“合围”中国的态势。然而,这样的举动无疑大大增加了东亚地区的不稳定性,也必然会受到我们的反制。


有什么英雄人物故事

1、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1839年6月)指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 此事后来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南京条约》也是此次战争时政签订的。 虎门销烟间接导致了不平等条约给华夏人民带来的伤害(割地赔款)。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至6月25日结束,共历时23天,销毁鸦片箱和2119袋,总重量斤。

虎门销烟成为打击毒品的历史事件。 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民国时被定为不放假的禁烟节,而销烟结束翌日即6月26日也是国际禁毒日。

2、郑成功收复台湾

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

1661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3、刘胡兰(1932年-1947年1月12日),原名刘富兰。 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 1945年进中共妇女干部训练班,1946年被分配到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并成为中共候补党员。 1946年12月21日,刘胡兰参与暗杀云周西村村长石佩怀的行动。

当时的山西省国民政府主席阎锡山派军于1947年1月12日将刘胡兰逮捕,因为拒绝投降,被铡死在铡刀之下,时年15岁。 随后,刘胡兰被中共晋绥分局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

1947年3月26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曾亲笔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4、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 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 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 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

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 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

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 危急关头,他毅然决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我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5、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 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 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十分难走。 但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 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 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 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小学五年级上学期介绍英雄人物的故事

郑和下西洋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每次都有苏洲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 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 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 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郑和在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由非洲带来的长颈鹿。 沈度《瑞应麒麟颂》的附图,由明宫廷画师所绘。 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人第二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人。 第三次下西洋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第四次下西洋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 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 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人。 第五次下西洋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 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第七次下西洋宝船从龙江关出水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人。 发展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发展的海外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 航海技术和装备-宝船: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44丈4尺,宽18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 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 《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肯定派:认为明史基本上正确,因为南京静海寺郑和残碑所记“两千料海船”,不是“宝船”,而是较小的“战座船”。 对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考古,发掘出一根约15米长的舵,和明史所述宝船大小相符。 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船坞宽可容20丈。 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1304-1377)游记中早已纪录中国巨大的12张帆可载千人的海船。 白图泰的纪录可作为12帆载千人的宝船的旁证。 质疑派:认为木材强度有限,过大的船体无法保证水密性,难以做长时间的航行。 根据南京静海寺郑和所立残碑记载,郑和首次出海宝船为“两千料”,根据他们推论,折合长约为长十五到二十丈,宽六到八丈左右。 载重量约为五千吨。 至今未有人复制能够实际航行的44丈“宝船”。 目前复制中的宝船多采用质疑派的说法。 即便采用质疑派的说法,郑和宝船仍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巨型船舶。 航海技术:根据《郑和航海图》,郑和使用海道针经(24/48 方位指南针导航)结合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80几年。 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 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还有有许多超出于航海之外的解读。 “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 郑和档案被毁之谜:据《殊域周咨录》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 明宪宗成化年间,皇上下诏命兵部查三保旧档案,兵部尚书项忠派官员查了三天都查不到,已被车驾朗中刘大夏事先藏起来。 项忠追问官员,库中档案,怎么能够失去?当时在场的刘大夏说“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珍宝有什么益处?旧档案虽在,也当销毁,怎么还来追问?”。 《郑和出使水程》应当包括大量原始资料,如皇帝敕书、郑和船队的编制、名单、航海日志,帐目等。 大批郑和档案究竟有没有被刘大夏销毁,至今仍然是个谜。 大批郑和档案失踪,给郑和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和限制。 郑和发现美洲论:在2002年出版的畅销书《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中,前英国皇家海军潜水艇指挥官加文•孟席斯提出郑和船队的分队曾经实现环球航行,并早在西方大航海时代之前便已发现美洲和大洋洲的论点。 2006年1月16日,北京和伦敦的格林威治国家海事博物馆同时展出一张1763年绘制的附注有永乐16年(1418年)的中国航海地图。 该中国航海地图有详细的航海区域,以及绘画美洲、欧洲、非洲的的轮廓。 除此以外,该图更附有对美洲土著(肤色黑红、头和腰戴羽毛),以及澳洲土著(肤色黝黑、赤身、腰部戴有骨制品)的描术。 唯一缺憾是该航海地图中没有不列颠岛的记载。 根据该地图的收藏家中国律师刘刚称,他是在2001年以500美元从一个上海商人处购得该地图,并且因为读过上文提到的《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而得知该航海地图的历史重要性及意义。 戚继光抗倭 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1年),福建倭患日趋严重,戚继光奉命率精兵6000入闽抗倭。 至宁德,乘退潮率将士携稻草盖淤泥,涉海进攻横屿岛(今宁德东部漳湾镇三公里的横屿村)倭巢,斩倭2600余,捣毁了盘踞于此多年多的倭寇老巢。 倭寇在距宁德5公里的横屿,凭险固守,官军与倭寇相持一年多。 戚继光(1528~1588),明朝名将,民族英雄,军事家。 字元敬,号南塘, 晚号孟诸。 祖籍河南卫辉,后迁定远(今属安徽),再迁山东登州(今蓬莱)。 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1528年11月12日)生于鲁桥(今山东济宁东南)。 出身将门,自幼喜读兵书,勤奋习武,立志效国。 17岁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 二十五年,分管屯田。 二十七年起,连续五年率卫所士卒戍守蓟门(今北京昌平西北),春去秋归。 二十八年十月,中武举。 二十九年,赴京师(今北京)会试,时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首领俺答率军威逼都城,上陈守御方略,临时任总旗牌,督防京城九门。 三十二年,实授都指挥佥事,领山东登州、文登、即墨三营24卫所兵马,操练水军,整顿军备,抗击入侵山东沿海的倭寇。 他赋诗言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止止堂集》)。 三十四年七月,调任浙江都指挥使司佥书,司理屯田。 次年,以足智干练升都司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 在龙山(今属宁波)、缙云、桐岭与倭寇三战三捷。 乘胜追击逃倭遇伏,沉着应战,果断指挥,迫倭寇遁逃入海。 实战中,察知明军作战能力较低,难以抗倭,多次上书请求训练新军。 三十七年,在岑港(今属舟山)作战失利,免职,抗倭自效。 次年三月,在浙江按察使司副使谭纶节制下,领兵救援台州。 五月,歼灭入侵桃渚(今临海东)倭寇。 九月,往义乌招募农民、矿工4000名(一说3000名),按年龄和身材配发兵器,编组训练。 三十九年,针对明军兵器装备种类繁多、沿海地形多沮泽、倭寇小股分散的特点,创立攻防兼宜的“鸳鸯阵”,以12人为1队,长短兵器迭用,刺卫兼顾,因敌因地变换阵形,屡败倭寇。 利用作战训练间隙,撰成《纪效新书》,阐述选兵、编伍、操练、出征等理论和方法,并以此训练戚家军,使戚家军闻名于世。 改任台州、金华、严州(今建德东)三府参将,整顿卫所武备,督造战船,严守海防。 四十年,倭寇万余、船数百艘蜂拥浙东象山、宁海、桃渚诸地,戚继光确立“大创尽歼”的灭倭战策,集中水陆军先至宁海,而后依次剿除,九战皆捷,擒斩倭寇1400余,焚死、溺死倭寇4000余,史称“台州大捷”,浙江倭患基本解除。 升都指挥使。 又募义乌兵3000,参加镇压进入江西的闽粤起义流民。 四十一年,福建倭患日趋严重,戚继光奉命率精兵6000入闽抗倭。 至宁德,乘退潮率将士携稻草盖淤泥,涉海进攻横屿岛(今宁德东)倭巢,斩倭2600余。 转兵福清,深夜攻占牛田(今福清东南),被倭寇称为“戚虎”。 乘胜进至兴化府城莆田,偃旗息鼓,出敌不意,夺占林墩(莆田南),先后捣毁福建三大倭巢。 班师浙江,升都督佥事,任副总兵,守卫闽、浙海防。 四十二年,新倭日增,围兴化,据平海卫(莆田东南)为巢。 戚继光第三次赴义乌募兵万人,奉命率中路军与右路福建总兵俞大猷和左路广东总兵刘显协力作战,攻克平海卫,斩倭2200余,缴获器械3900余件,救出被掠男女3000余。 不久,升福建总兵,镇守福建及浙江温州、金华两府,督理水陆军务。 同年冬,倭寇万余围仙游(今属福建),戚继光领兵仅6000,遂行缓兵计,等待援兵,各个击破,解仙游之围。 次年,乘胜追至同安县王仓坪、漳浦县蔡坡岭,歼逃倭数千。 四十四年,率水陆军至梅岭(在今诏安境),围剿勾结倭寇的海盗首领吴平,迫其逃至南澳岛(今闽粤交界海域)。 旋与广东总兵俞大猷合攻南澳岛,俘斩吴平部 1200余人,焚死、溺死逾5000人,毁船近百只,吴平遁逃(一说投海死)。 奉命兼管广东潮州(今潮安)、惠州及驻江西的伸威营军务,担负保卫自浙江温州至广东惠州数千里的海防重任。 与谭纶、俞大猷等抗倭名将浴血奋战十余年,基本荡平东南沿海倭患。 隆庆元年(1567)十二月,戚继光奉调京师训练士马。 次年,以都督同知任神机营副将。 建策用三年时间训练10万车步骑精锐边军,用战车拒敌、步兵应敌、骑兵逐敌之法,加强北边防卫。 受命总理蓟州镇(治三屯营,今河北迁西县西北)、昌平、保定练兵事务,节制三镇总兵以下将士。 后改任总兵。 考察边关形胜和敌我军情,将辖区数千里防线分为12路,设东西协守,分统诸路。 同年冬,率兵至青山口(今河北迁西东北),击败蒙古朵颜部董狐狸、长昂。 三年,升右都督兼督蓟州、永平、山海关军务。 次年,请设武学。 于帅府止止堂向所部将校讲授韬略、将艺和治军练兵之道。 五年前后,写成《练兵实纪》,主张练兵之要在先练将,强调将官必须进行德、才、识、艺修养,倡办武庠(军校),从实践中锻炼、造就精通韬略的良将。 六年,建辎重营三座,又创车战营六座,造战车1109辆,分置密云、建昌(今迁安东北)、遵化等地。 同年冬,集车步骑军约10万人于长城边进行实兵对抗演习七天,又校阅多日,为古代练兵史上之壮举。 万历元年(1573)至三年,建御敌台1337座,多次率兵出塞击败扰边的董狐狸,迫其叩关请罪。 以守边功,进左都督。 七年,率兵出山海关,援助辽东总兵李成梁大败蒙古插汉部首领土蛮(图们札萨克图汗),录功加少保。 次年,创制自犯钢轮火,埋于沿边御敌台下,以杀伤敌军人马。 在镇16年,加强边备,蓟门安然。 十一年,受排挤,调镇广东。 十三年,遭诬陷罢归登州。 十五年十二月初八(1588年1月5日)病卒,终年61岁。 有《止止堂集》留世。 戚继光戎马一生,抗倭战功卓著。 注重练兵,尤善育将,严明军纪,赏罚分明。 抗倭作战中,创立攻守兼备的鸳鸯阵,灵活巧妙地打击倭寇。 镇守蓟州,修城筑堡,分路设防,有力地抵御蒙古骑兵。 所撰《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为明代著名兵书,受到兵家重视。 岳飞的故事1103年,岳飞生于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一个农家,出生之时有大鸟飞鸣掠过屋顶,故取名飞、字鹏举。 少时家贫,日间耕田割草,晚上以柴照明念书习字,尤喜读兵书。 岳飞体魄强健、寡言淳厚、刚直义气且勇力过人,十几岁已能拉300斤硬弓、960斤腰弩,能左右开弓射箭,枪法“一县无敌”。 岳飞20岁入伍,投奔真定(今河北正定)安抚使,但不久因父丧回乡,两年后,再投河东路平定军。 1126年,金军攻汴京,朝廷风雨飘摇,钦宗弟赵构以“天下兵马大元帅”名义招募义勇民兵,岳飞投其帐下,因率百骑斩杀金军几千有功,被升为秉义郎。 不久,赵构改派岳飞至老将宗泽麾下,赴澶州援救汴京,自己却视望不前,待金军1127年4月攻入汴京将徽、钦二宗及后妃、大臣等三千人和无数财宝掳走北归后遂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 高宗任命宗泽为开封知府兼东京留守,听信宠臣黄潜善等劝说,反“战”而主和。 岳飞上书怒斥议和力主回击,反被以“越职”罪免去职务。 三个月后,岳飞投奔河北路招抚使张所,颇受赏识,曾在王彦统辖下抗金,渡河收复新乡。 因与王彦不和,转战汴京,再次投奔宗泽,在黄河以南连续战胜金军。 次年,曾24次上书高宗请求还都的老将宗泽忧愤成疾,临终三呼“渡河!”而亡,岳飞随接替东京留守的杜充南下,退往建康(今江苏南京市)。 1129年冬,金军由兀术(即宗弼,金太祖阿骨打第4子)统率大举南侵,渡江攻入建康。 高宗辗转逃往海上,仅率臣八九人,乘楼船飘泊于温州、台州一带。 岳飞奉命收复建康,先率部在城南牛头山埋伏,深夜派百名黑衣战士混入敌营,使金军于梦中,互相残杀,又伺机捕捉敌人哨兵,获知敌北撤路线,火速赶往静安镇,横刀跃马冲入敌军,往来翻飞击毙敌军无数,乘胜进驻建康后,升任通(今江苏南通)、泰(今江苏泰州)镇抚使。 岳飞由此崭露头角。 1130年,金扶植汉奸刘豫割据河南、淮北建立伪齐政权,使其牵制南宋以缓和宋对金的直接威胁。 放回降臣原宋御史中丞秦桧,让他劝诱高宗称臣行南北分治。 同时由兀术率主力征服川、陕,以断南宋兵粮之援。 南宋相应在江淮之间有防,派岳飞防守江州(今江西九江)至江陵(今湖北江陵)一线,岳飞先平定叛军、游寇及农民起义,收编精兵,以后三次主动出击大获全胜。 第一次在1134年,岳飞率军从江州出征,收复伪齐占领的襄阳等六州之地。 在随州(今湖北随县)岳飞的16岁长子岳云,手握各重80斤的铁锤力夺头功。 在襄阳,岳飞慧眼识破敌人以骑兵布防江岸,以步兵摆阵阔野的破绽,令部将以手持长枪的步兵攻敌骑兵,使其阵脚大乱,互相争挤夺路,落入江中。 又以骑兵将敌步兵杀得丢盔卸甲,击溃伪齐主力。 仅三个月即顺利收复六州,保住了长江中游,打通了通往川陕之路,扭转了南宋的被动局面,增强了军民抗敌的勇气和信心。 32岁的岳飞被破例提升为清远节度使,又进封武昌郡开国侯,享受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同等的宋朝最高殊荣。 由于高宗严令不得越界追敌扩大事态,岳飞只得率军回鄂州(今湖北武昌)驻防,期盼着“何日请缨提劲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年底,金、齐联军进逼庐州(今安徽合肥),高宗“御札”岳飞东下解围。 牛皋等13骑先遣,略展“岳”字旗,已使敌军心动摇,待援军赶到又追杀敌军30余里,以至百里外的兀术大营也闻风北逃。 1135年夏,岳飞率军镇压洞庭湖地区杨么起义,被朝廷封为开国公。 岳家军由于收编起义军人数猛增。 次年,岳家军第二次北上出击,收复洛阳西南险要之地,夺取烧毁伪齐粮秣,逼近黄河。 因朝廷不供军粮,功败垂成。 虽升职太尉,壮志难酬,填《满江红 》抒怀: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 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1137年,金下令取消节节败退的伪齐,以归还河南、陕西为条件诱使南宋议和称臣纳贡。 1139年元旦,秦桧代高宗向金使跪拜称臣、接受金朝皇帝诏书,达成和议。 岳飞坚决反对,上表称“和好不可恃”,并四次奏辞因和议而赏封给他的官衔,遭秦桧忌恨。 果然,金军于1140年5月撕毁和约,四路伐宋。 高宗大惊失色,不得不下令各军分别抵抗。 岳飞第三次出击,令所部一支分路进攻河南,一支重返河北,自己率主力从正面向汴京推进。 40多天,先后收复陈州(今河南淮阳)等重镇,从三面形成对汴京的包围圈。 7月初,岳飞以少数轻骑驻守郾城,每天派小股人马向金军挑战。 兀术由小路进军至城北20里处与岳家军相遇。 岳飞命岳云先闯敌阵,苦战几十回合,获胜。 兀术遂以有“常胜军”之称的“铁塔兵”、“拐子马”袭来。 “铁塔兵”是金兀术侍卫亲军,由三千余头戴双层铁盔、身披重甲的骑兵组成,每推进一段,后面便置障碍,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正面冲锋时,犹如一道铁墙。 左右两翼配备轻骑兵一万五千,常在战斗最激烈时突然出击,称“拐子马”。 待敌军临近,岳飞指挥经过专门训练的步兵手持“麻扎刀”和大斧专砍马腿,使敌马翻人仰不得前进。 从午后直战至天黑,金军大败。 接着,在郾城附近连战连捷。 在颖昌(今河南许昌)再杀退兀术的十万步兵和三万骑兵。 金军全线崩溃,副帅毙命,兀术败逃。 岳飞上书高宗:此乃“陛下中兴之机,金贼必亡之日”。 并亲率岳家军追抵朱仙镇,距汴京仅45里,与义军配合将兀术围困在汴京,派猛将率500精骑与十万金军对阵。 兀术哀叹:“自我起兵北方以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失败过。 ”岳飞决心乘胜渡河收复河北,激励部将:“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然而,高宗慑于岳飞震主之威,听信秦桧奏言,“令岳飞暂且班师”,下令各路大军一律撤回原驻地。 岳飞锐意北伐,上奏道:“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 ”高宗借口“孤军不可久留”,一天催发12道金牌(即一尺长朱漆金字木牌),日行四五百里。 岳飞涕泪交流,痛心疾首,大放悲声:“十年之功,废于一旦!”被迫撤军。 此后,兀术提出“必杀飞,始可和”的条件。 高宗于1141年一举剥夺韩世忠、张俊、岳飞的兵权,解散其军队。 诏岳飞赴临安(今浙江杭州)任枢密使。 不久秦桧又唆使右谏议大夫万俟以居功颓惰弹劾岳飞,使罢官出朝。 再诬陷岳飞与岳云及部将张宪谋反,将岳飞逮捕入狱,由高宗亲自审理此案。 审讯中御史中丞何铸被岳飞背上由老母亲手刺上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深深感动,转而为岳飞鸣冤,朝廷改由万俟接任审理。 同年底,宋金议和,规定;宋金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南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匹两;南宋称臣,且“世世子孙谨守臣节”。 1142年1月,岳飞被以“莫须有”(即或许有)罪赐死,岳飞手书:“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后,将毒酒一饮而尽,时年39岁。 岳飞死后,全家被抄,五子中除岳霖被人收养,余皆或充军岭南,或逃往湖广。 甚至下属也被株连罢免或处死。 直至高宗退位,孝宗为鼓士气,平民愤。 才追复岳飞官职,将其遗骸依礼迁葬于西湖栖霞岭下。 宁宗时,追封岳飞为“鄂王”;立岳庙。 岳飞一生俭朴,不置田产,不积私财,不为后代钻营利禄。 用兵,一反出征前先授大将阵图,由皇帝遥控的成制,岳飞认为按图布阵是用兵的常法,但用好的关键则是将领审时度势以变制。 岳飞治军严谨,纪律严明。 人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打仗时他身先士卒,与土兵共甘苦,从不居功自傲,赢得了历代人民崇敬和同情。 关于岳飞的传说不仅很多,而且流传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在一些地方人们将油条称为“油炸烩(音同桧)儿”。 人们在杭州岳飞墓前铸造了秦桧夫妇等四个铁人,造象为双手反剪面,向岳坟跪着,墓阙上悬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 不知够不够啊????????望你满意!~—~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有那些?

1、柏举之战。 前506年,吴王阖闾以救援蔡国为名,亲率三万吴军深入楚国境内,以孙武、伍子胥为大将。 在逼迫楚军退出蔡国回国之后,舍弃擅长的水军,改由陆路奇袭。 最后在柏举,20万楚军主力被吴军击败,吴军长驱直入,很快就占领楚都郢城,楚国几近灭亡。

2、巨鹿之战。 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项羽率领五万楚军渡过黄河,火速前往巨鹿,并下令破釜沉舟,自绝退路,以示必胜秦军的决心,楚军因此士气大振,愈战愈勇。 项羽九战九捷,击退章邯,活捉王离,大破四十万秦军,解了巨鹿之围。

3、阴晋之战。 前389年,秦惠公倾全国之兵,率军50万讨伐魏国西河郡,秦军浩浩荡荡而来,魏国却只派出五万新兵,但经此一战,这些新兵的名号会传遍列国,他们就是魏武卒,郡守吴起是这支的军队的首领和缔造者,他将带领他们创造一个辉煌的战绩。

4、 昆阳之战。 新朝为扑灭起义军,调集大军进攻刘玄政权,两军最后在昆阳附近展开决战。 在这场战役中,毫不起眼的偏将军刘秀仅以一万多人,便大破四十万的新军,一举奠定大局,新莽政权覆灭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5、官渡之战。 199年六月,袁绍率十万大军南下,直取许昌,曹操则领兵二万以主力在官渡一带守住要塞迎战,此后两军相峙于官渡,袁军兵力仍占优,而曹操缺兵少粮,只可速战不可久峙。 曹操亲自率军奇袭乌巢,将袁军粮草烧尽,袁军无粮,军心涣散,曹军以少胜多,击溃袁军。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25734.html
美众议院议长 将收到有关以色列报复伊朗计划外泄事件简报
以为家里有个大院子就敢养萨摩耶了 可它竟把院子也给你撕了!